回覆列表
  • 1 # 晉風堂主人崔前進

    所謂“書法線條的遲澀”我的理解就是:在書寫執行過程中,筆與紙摩擦產生的效果。因此要解決好書寫過程中注意紙與筆的摩擦力,解決好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一對兒矛盾。

  • 2 # 方寸居

    個人看法:‘’遲滯‘’會使運筆更飽滿一些,風格更顯古風,更顯書者功底,如果功底不夠,遲滯就會生澀、生硬……

  • 3 # 純鈞LHGR

    《書譜》裡說,“況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牘,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

    《書譜》雖然是針對草書的,但實際上它的很多理論適用於全部書法種類。所謂“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書法講求筆意、筆力,而所謂遲澀,就是把筆力灌注到書寫的線條中。

    怎麼去灌注呢?這裡就要說到運筆的方式。比如我們拿碑書來說,碑書的特點,是寬博雄厚、筆力剛勁、筋骨瀟灑。通常來講,它的技術難點是絞轉運筆的方式,也就是筆畫在運走的過程中絞轉起來,稱之為裹鋒。橫畫豎下筆,豎畫橫下筆,每一筆畫,都對應著一個筆尖的執行狀態。而它這種反其道而行的橫畫豎下筆,豎畫橫下筆,這就是對筆意凝力的表現,所以你可以這麼理解,運筆過程中體現的提、掃的筆法,就是遲澀。

    這也是很多書法初學者常犯的錯誤,他不是注重運筆,而是蠻力,結果提、掃就變成了壓、拖,使得字看起來就比較死板。

    再比如,我們說隸轉楷,它有四個字來作為標準,叫曲、澀、飛、動,不是刻意去描摹形象。如果特別刻意的話會出現什麼呢?就是很多新人的又一大毛病,急剎車。

    所謂筆的力,要拿得起、放得下,舉重若輕。如果舉重即重的話,那你的字就不好收尾,或者說收尾會變得很難看,急剎車嘛。這就是遲澀的另一個要點。

    書法上,經常會提到筆意,有些人不懂。什麼叫筆意?好的書法,他的字是逐漸推進出來的,在寫這個字的時候,不能先入為主地去想整個字是個什麼狀態,你要是想了的話,就相當於你已經給自己挖好了溝,你的筆墨不過是在機械性地填溝,就難以體現書法中應具備的明暗緩急,因為太機械了,寫著寫著就打滑了。

    綜上,所謂遲澀,就是對書法中運筆方式、書寫技巧以及筆意把握的描述。筆意,這個是要慢慢鍛鍊的,書寫思路是逐漸可以改的。

    至於技巧方面,只要記住蘇東坡在《論書》裡說的,“當使指運而腕不知”,也就是手指運筆、手腕不動,做到這樣,就可以大大改觀了。

  • 4 # 千年蘭亭

    “筆法沾沾失所稽,不妨帶水更拖泥”,這是林散之先生的兩句詩,說的就是“遲澀”。

    遲澀既指行筆的速度與手感,也指點畫線條給人的感覺。

    “遲”是指行筆的速度遲緩,與“疾”相對。

    “澀”是書寫的感覺,與“流暢”相反。

    一般而言,碑與帖“澀”。澀主要因為筆畫不光滑,起毛。碑刻於石壁上,凹凸不平,加之風雨侵蝕,字跡斑駁,故而顯得澀。

    “澀”與用筆的風格也有很大關係。比如《張遷碑》就比《曹全碑》“澀”,後者筆法精到、秀美,前者粗獷、奔放。

    要表現出碑的“澀”,行筆不宜太快,即宜“遲”,飽蘸濃墨,行筆沉著,富於變化,力透紙背,如此澀味才出。

    林散之的草書,澀味就較濃。他喜吸水性強的生宣,以長鋒羊毫筆,中側鋒並用,筆勢翻絞,寫出了“帶水更拖泥”的澀味。

  • 5 # 蒼山書童

    缺墨的筆在緩慢行進中的輕微提按加走走停停和快慢變化,突出筆墨在宣紙上的滲化以加強筆畫的厚重感和墨色變化,不同的方法就有不一樣的效果,可以多試多練,掌握了就可運用自如,提時停按時行其效果妙不可言!

  • 6 # 想想都可笑

    有關書法的線條是有些講究的,真正的書法是要表達出一定的意境和風格的,以我的淺薄之見很難做一個明朗的說明,書法的優劣涉及到結構,排比,筆劃粗細,就象一副會說話的字,或流利或遲澀要根據作者的書風而定的,比如毛主席的書法作品龍飛鳳舞的多,遲澀的就很少了,作為一個初學者最應注意的是字的結構,風格和自己習慣的筆劃,故意去飛揚或遲澀反而讓自己的學習陷入了一種束手無策的境地,對於初學者來說是萬萬不可行的。

  • 7 # 方圓居文化

    所謂書法的“遲澀”,我理解就是要將線條書寫的不要過於飄浮,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筆法也不不復雜,偏偏就有那麼些“有文化”的書法家說話非得那麼“遲澀”,就把個簡單的事說複雜了。

    遲澀用筆是相對於圓潤用筆而言的

    古代很多書法大家,尤其是一些文人書風的書法家,寫字喜歡圓潤用筆,將字的線條寫得流暢、勻稱,這主要是適應科舉考試書法的美觀、莊重和典雅的要求而產生的,比如明清時期的館閣體、臺閣體都是這樣的情況。但這類書體儘管飽受一些流行書風崇尚者的詬病,卻是極有功力的,不是一般的書者能夠做到的。

    萬事有長處就有短處,圓潤是好的,但過度圓潤就成了圓滑,甚至有失輕浮,這也是那些流行書家批評館臺體的主要地方。所以,就產生了遲澀用筆。

    遲澀用筆其實包括筆法和墨法兩個方面

    一是,從墨法上來說,遲澀用筆就是用焦墨枯筆,這樣在行筆時就會產生遲澀之感,甚至出現飛白,產生一種滄桑之美,很多現代書家都 在書法創作時追求這種效果。

    二是,從筆法上說,寫字不要太快,要有一定的停頓,使筆和紙有充分的摩擦,產生陰逆感。這樣也要求必須用枯筆焦墨,否則就會出現洇墨、形成疙瘩。

    真正創作寫字要遲澀和圓潤相結合

    凡事都要有度,過於追求就有失片面。對於書法用筆的澀和潤也是這樣。所以,一個好的書家在創作時往往是枯潤結合、澀暢相間的。最好的做法是飽醮墨汁,一直寫到墨幹為止,章法上上則會出現由潤到枯、由實到虛的效果。

  • 8 # 狂草控

    我所理解的遲澀,就是正壓推筆行走,感覺象蛇在枯葉上急行發出的“沙、沙”聲。所謂遲澀是相對於疾速而言的,離開“疾”一味“”澀”肯定是不可取的。書法用筆千變萬化,如何運用澀筆還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發揮,不可強求。個人淺見,見笑。

  • 9 # 永書101

    所謂書法線條的遲澀是與圓滑流暢相對立而言的一種書寫筆法或書法表象。

    這種遲澀應該主要是是對於行草書而言的,楷書、隸書、篆體實際創作時,基本上很少出現澀筆。我的觀點很明確,書法應該一切皆出於率真天成,不應該死板要求哪一筆遲澀,哪一筆又必須圓滑,否則就是刻意為之,就是矯揉造作,難登大雅之堂。

    為什麼有人會再三強調要追求這種遲澀效果呢?這是因為遲澀之筆畫的確有非凡的藝術效果,這種遲澀會給人一種蒼勁、老辣之感,如雄鷹展翅,又如游龍破網。

    其實,在實際完成行草書創作時,起筆通常都是飽墨,必須流暢,誰敢在這時候搞什麼遲澀?隨著不斷順勢書寫下來,筆墨耗盡,筆鋒已經散開,自然要進入遲澀狀態,因為你不遲澀,就完全成了一對亂麻了,當然,有人還就喜歡這堆亂麻,甚至亂麻不出現還不肯停筆呢。

    因此,學習書法,不必墨守成規,更不必因為某人提了些絕對的要求,就噤若寒蟬。行草書必須順勢而為,不能猶猶豫豫,設計好方案再寫出的東西非常難看。我貼上一些名家大作,各位看看他們的遲澀和圓潤是做出來的嗎?

  • 10 # 神韻軒書法

    澀筆從區域性看,有高低起伏,筆畫兩邊像小的鋸齒形,在書寫時毛筆筆尖部分頂著紙面逆行,猶如逆水行舟,有阻力,有摩擦力,困難前行。

    用此法寫出的線條有不期顫而顫的自然效果。這種筆法看上去蒼勁老辣。從篆書和隸書中來。

    沈尹默說:"澀的動作,並非停滯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住不等於不向前推進,不過要緊而快的戰行,"戰″字仍作戰鬥解釋。戰鬥的行動是審慎地用力推進,而不是無阻礙的。″

    清代何紹基臨《石門頌》就是用的"澀″筆法書寫的。古拙勁道,雄渾豪放。(見下圖)。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11 # 劉秀軍VS視界

    遲澀是一種熟後的生,一種返樸歸真,一種老辣的體現方試,如陶博吾,于右任,吳昌碩皆如此,附拙試紙作,期方家教正

  • 12 # 莊宇長春子

    書法中提到錐劃沙,屋漏痕。我個人認為就是行筆時`的遲澀感覺,筆墨的力度,似乎可抵達紙背,顯得沉入穩健,形如銅澆鐵鑄,折刀斷鐵:富於分量的質感,有人形容擲地有聲,可能就是這種道理,當然其中會含有氣與神,否則,就會為現代人說的,裡枯枝死蛇。

    為什麼遲?因為澀,似乎行筆時筆與紙的磨擦j有種阻力,筆就不l能快,那麼墨也就隨筆力滲入紙內,好水滴落在老泥牆上一一祥,況且,字形有方園轉折,遇到轉折時,更須要遲,所以過份枯硬,與過份園軟,都是脫離了線條的遲澀的運筆法則。

    : 我個人的感覺篆書園筆多,隸書方筆多,有人提到學書,先從這二種書體開始,也並不有錯!

  • 13 # 筆尖寫字課堂

    “總有人說書法的線條要“遲澀”,究竟什麼是遲澀?”看了歷代書法家的書法作品之後,我們就會明白書法的筆畫線條確實是要有遲澀的,只有遲澀得當才會豐富充實,接下來,我們就來分別討論一下遲澀究竟是什麼以及它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什麼是遲澀?

    “遲澀”是書法中的專有用語,“遲澀”與“疾澀”不一樣,後者說的的書法中行筆的兩個方面:快與慢,而前者只強調了一個方面:那就是慢速而沉著,絕不是說僵澀死滯。

    清代書法家劉煕載就在《藝概》中說:

    “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

    這說明遲澀在用筆方面是和“疾”法地位相當的。

    “夫字有緩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緩者?至如“烏”字,下手一點,點須急,橫直即須遲,欲“烏”三腳急,斯乃取形勢也。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

    這是書聖王羲之在《筆勢論》中的一段話,王羲之用一個具體的“烏”字說明了“疾澀”二法在用筆當中的作用,並且說“每欲書十遲五急”,這說明王羲之把遲澀看得相當重要。

    所以說書法的筆畫線條要“遲澀”這句話是對的,明白了遲澀的重要性,就要說說筆畫線條為何要“遲澀”,它有怎樣的作用,不然就不足以說明遲澀在書法中的重要地位了。

    我個人認為書法的用筆過程整體都有遲澀存在,因此它的作用有三個:第一,遲澀可以增加筆畫線條的力量感;第二,遲澀可以增加筆畫線條的厚重感;第三,遲澀可以增加筆畫線條的質感。

    接下來我們分別來論述遲澀在書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第一,遲澀可以增加筆畫線條的力量感

    書法有很多種美的呈現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力量美,力量美自然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他的具體方法就體現在筆畫的運行當中,而在運行當中要增加筆畫線條的力量感,就要特別注重遲澀。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

    “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這說的就是行筆要實在,要講究遲澀之道,不然筆畫飄浮,又怎會有力量感呢?

    〈吳昌碩書法筆實墨沉,深得遲澀之法〉

    我們看清末民初的書法家吳昌碩的不同書體,每一種書體都體現出果敢之力,骨力剛健,又有舍忍之力,筋力雄健,神氣飽滿,無疑充滿了力量美。

    我們看他的書法的筆畫特別講究遲澀之法,他不像王羲之行書那樣筆畫纖細,飄逸遊動,吳昌碩的行書筆畫線條顯得遲澀而穩健,在遲澀中盡顯蒼勁之力。

    特別是一些筆畫末尾突然出現的飛白,這就是由於前面的筆畫一直注重遲澀的筆法,行筆穩健而沉著,在末尾收筆時圖片放開,就出現了蒼勁的飛白,這種蒼勁的飛白與前面遲澀而帶來沉著共同塑造了充滿力量感的筆畫。

    第二,遲澀可以增加筆畫線條的厚重感

    厚重感和飄浮感在書法中是對立的,歷代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是書法的厚重感而沒有人追求飄浮感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東方朔畫贊碑》是顏真卿46歲的傑作,此碑用筆深厚雄健,氣勢磅礴,神采煥發。

    〈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遲澀體現出來的筆畫厚重感〉

    碑中的每一個,每一個點畫都有凸出紙面的感覺,筆畫線條有豐實的厚度,壯美的立體感,碑中的字像寫在一個無比遼闊的空間裡。

    再仔細看碑中字的筆畫,頗有遲澀之感,顏真卿的這塊碑中的書法筆畫已經凸顯出蒼勁壺古拙之感,我們從他每一個筆畫的厚重感之中就能體會出來,如果不是遲澀得當,行筆穩妥穩健,那麼筆畫勢必會飄忽不定,怎能有如此沉著而力壓千斤的筆畫呢?

    所以,遲澀的作用在構建筆畫線條的時候是特別關鍵的,至少對於顏真卿這一類雄強古拙的書法風格是特別重要的,很多人也因此說書法的筆畫線條要注重遲澀,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三,遲澀可以增加筆畫線條的質感

    古人常說:“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

    這說明用筆太快不好,用筆太慢也不好,而如果想要增加筆畫線條的質感,就要遲澀得當。

    〈顏真卿楷書〉

    我們看顏真卿楷書,特別是他楷書中一些主筆畫,把筆畫的質感凸顯得淋漓盡致。

    我們常說,行書要慢寫,楷書要快寫,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寫楷書也不能太快,相反地,要更加註重遲澀,這樣筆力才能更加沉著,筆畫線條的質感也就更佳。

    當代著名書法家田蘊章先生在書法講座中提到寫豎畫,就是要一點點徐徐向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而不是順勢而下,快速地想當然而為之。

    其實這就是強調的遲澀的作用,在遲澀得當中,筆畫顯得不緊不慢,有條不紊,既不臃腫乏神又不飄忽輕浮,這樣筆畫線條的質感才可能躍然紙上,如果指望快速地書寫寫出筆畫線條的質感,我覺得是徒勞無益的。

    人們往往覺得行草書就是要快,然而行草書要慢寫,原因就在於要將遲澀之道運用其中,而不是一味地快,不知所寫。

    〈行草書的書寫不是越快越好,恰恰要注重筆畫執行的遲澀作用〉

    在行草書中,牽絲映帶固然要快,但是主筆畫一定要沉著,要符合遲澀的用筆特徵,這樣由主筆畫帶出來的牽絲的快與主筆畫的遲澀形成了對比,使遲澀顯得更加沉著有力,也使得筆畫線條的質感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

    透過以上的舉例論證,我們知道了遲澀其實並不僅僅就是慢,而是要遲澀得當,不緊不慢,有條不紊,在筆畫線條中去表現,使得筆力更加沉著自然、挺拔剛健,所以說人們經常所說的遲澀是真實存在於書法的筆畫線條之中的,然而,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遲澀,就要明白遲澀的三大作用,即可以增加筆畫線條的力度感、可以增加筆畫線條的厚重感和增加筆畫線條的質感。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這幾點,那麼我們也可以在具體的書寫實踐中運用遲澀之法,也能寫出有力量感、厚重感、質感的筆畫線條和書法作品。

  • 14 # 透過之所

    遲澀一詞應該是範笑歌先生最早在論古代名帖中提出的,被流傳到網上。這個詞不好解釋,應該由範笑歌本人解釋才行。

    只從字面的意思還好解釋,就怕會有深層意思。

  • 15 # Leeying

    回答前看了懂書法的解釋,今天在睡前又得到一點收穫。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上不了檯面的人來說是一種遲到的收穫,但也是一種幸福;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如狗爬的人來說是一種羞澀的揭露,但也是一種善意;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沒有特點可言的人來說是一種遲到的批評,但也是一種關愛;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基本用打字來代替的人來說是一種羞澀的表現,但也是一種警示;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沒有章法的人來說是一種遲到的規範,但也是一種學習;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不叫寫字的人來說是一種羞澀的意思,但也是一種領悟;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很醜的人來說是一種遲到的老師,但也是一種再教育;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又不像其人的人來說是一種羞澀的玩笑,但也是一種真實的謊言;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有的時候會擔心別人笑話的人來說是一種遲到的笑聲,但也是一種人生;雖然對於我這種寫字其實想寫好字的人來說是一種羞澀的迴歸,但也是一種前進的動力。

  • 16 # 淺草輕吟

    假如用筆是拖拉拽,那線條肯定是浮淺的,且易偏鋒線質扁,明代趙宦光《寒山帚談》所言:已入殼繂者,作時字字無心,書成筆筆有法……也即反之就是遲澀。

  • 17 # 青林紫

    所謂遲澀是一種筆法而己,並不難掌握。透過這種筆法,能夠使作品古趣縱生,充滿力量蒼涼的感覺。但也不要一味追求遲澀,隨心所遇。當需要這種筆法的時候彰顯一下不足為奇,如果刻意為之,便有畫蛇添足之閒。好的書法作品是胸有成竹,一氣呵成。是在作者情緒最為飽滿的時候一觸而就,渾然天成。至於線條是否遲澀取決於書寫時的心態。象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允分體現了,顏真卿書寫當時的悲創心情。好的作品,一定是書以載道。

  • 18 # 江澄146

    寫字取澀勢,沒什麼方法,方法就是練,練熟了就知道怎麼澀了。我看過不少論文談此法,什麼“逆水行舟”,什麼“攬轡而行”,初學之人怎麼懂啊?莫管這法那法,功到自然澀,巧從熟中生。要走捷徑最好去問老師,分分鐘就懂了,看理論容易誤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地的農商銀行是不是一家,算跨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