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弄清楚閔子騫拒絕做官的原因,以及踐行孔子“學而優則仕”理念所需要的現實環境。

    閔子騫是孔子的高徒,不論是才華還是品行均受到過孔子的高度肯定。孔子曾誇獎閔子騫雖然平時話不多,但一開口總是能說到點子上,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還曾將閔子騫和自己最喜愛的顏淵並舉,誇讚他們都是品行高潔的君子,即“任用德行,則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不過如此優秀的閔子騫曾拒絕了去費地做官的機會。他對前來聘請自己做官的人說:“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大意為請來者務必替自己推掉這份差事,如果再有人請他去做官,他就會逃到汶水那邊去。從字面意思上看,閔子騫對進入仕途如此不感興趣,似乎背離儒家“學而優則仕”的主張,但如果對該理念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會發現閔子騫拒絕做官一舉跟“學而優則仕”並不衝突。

    首先“學而優則仕”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為:做官是才學優異的人最終極的歸宿。因為在孔子以前做官的確是士這個階層的終極目標,但從孔子開始士的使命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做官不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而只是他們用來踐行“道義”的手段,正如孔子說的“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因此鮑鵬山先生認為,按照孔子本人的經歷來看,“學而優則仕”中的“優”不宜理解為優秀,而應該理解為有餘力,所以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去做做官。

    其次,是否選擇做官是有條件的。比如《論語·衛靈公》中就提到什麼情況下可以去做官,即“邦有道則仕”,這是說是否選擇做官取決於天下是否有明君當道。但當時天下大亂,魯國被三桓把握朝政,聘請閔子騫的季氏更是僭越禮樂,多次參與魯國政變,是魯國權臣亦是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在這樣的國家生態下儒家更主張“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而“學而優則仕”則不適用於這種場合。

    綜上,儘管閔子騫拒絕為官,但並不和儒家“學而優則仕”的理念相矛盾,這是由該理念的內涵和特定適用範圍決定的。這也啟發我們在理解一種理念時,不能將其絕對化,而需要結合它特定的條件和情境去看待。

  • 2 # 山河先生看手相

    閔子騫在孔子的學生當中是以德行著稱的。孔子說他的學生有四類有本事的人:德行、政事,言語和文學。有德行的包括顏淵、閔子騫、仲弓和冉伯牛。此外閔子騫這個人還以孝道著稱,有個故事叫“鞭打蘆花”,就是說閔子騫的。《論語》當中孔子也對閔子騫的孝道進行了表揚,閔子騫這個人太孝順了,“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別人都不挑剔他父母、弟弟對他孝的這種表揚。

    這裡季氏來選閔子騫來當官,讓他當什麼官?當費宰。這個“費地”就是是季氏的封地。中國古代有個詞叫“國家”,這個“國”是周天子封給諸侯的,“家”是諸侯封給大夫的,這個“費”就是季氏的家。季氏讓閔子騫來到費地去做地方官,這是對閔子騫的一個高度的信任,但是閔子騫是一個什麼態度?說“善為我辭焉”,這個“辭”是推辭的意思。

    那麼閔子騫為什麼拒絕這個季氏來找他做官?因為在中國古代這個知識分子,讀書的一個基本的目的就是出仕,就是做官,而閔子騫卻拒絕了,什麼原因?我們透過整個《論語》的文字進行判斷,這個事應該發生在孔子早期的時候。孔子和三桓曾經有一段非常激烈的對峙,有很大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源於孔子想“墮三都”他想把這個三桓平定了。因為三桓違背了禮的要求,把國君架空了,孔子覺得是不對的。那麼這個時候孔子的學生他當然是站在孔子的身邊來支援孔子的政治主張,如果他要是給季氏做官去了,那他就等於是對老師的一種背叛,當然他需要一種拒絕。

    我們看到了孔子周遊列國之後,他一定程度上是與三桓和解了。特別是後來的季康子曾經多次向孔子請教問題,即使孔子對季康子有很大的批評的話,季康子也虛心的接受。這裡能夠看到後來的時候,孔子把很多問題也看得很清楚了,很明白了,並不是單純從一個角度來看待某個問題。這是孔子的一個好學生,有德行的學生,閔子騫對季孫氏請他做官的一個拒絕。

  • 3 # 楚塞江郎

    儒家還有些主張啊,比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再比如陶潛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等等,閔子不仕,則必有其所以不仕之理!“學而優則仕”,也並非是“學而優則必得仕”,以為然否?

  • 4 # 王德軍的家國情懷

    首先,我們要清楚閔子騫拒絕做官的背景——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焉。”這句話出自《論語》,說的是季氏想讓閔子騫做官而被其拒絕的事。季氏是魯國的權臣,可以說在魯國氣焰熏天,魯國國君都奈何他不得。他甚至在家裡欣賞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賞閱的“八佾”之舞,還“旅於泰山”,野心昭然若揭,連孔子都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可見當時以孔子為代表的很多有識之士都不同意季氏的行為,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加上閔子騫品格高潔,深諳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因此,沒有“學而優則仕”也就不難理解了。

  • 5 # 泉石心語

    並沒有,閔子騫拒絕做官,符合儒家精神“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很多人學習是為了得到俸祿,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嘛,無可厚非,但更近一層的,孔夫子更加讚賞學不為祿的人,孔夫子教育人才,其根本不是教出一批官員,而是教匯出德才兼備的君子。當然,不是人人都一樣,每個人資質不同,孔夫子因材施教。

  • 6 # 遁世迷糊人

    “學而優則仕”看你怎麼看,這也不是儒家的主張,頂多算是建議。學問做的好就去做官,其實也只是說可以考慮去做官、不是必須去做官吧!

    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學而優不一定非得做官,所以是 學而優則仕 不是 學而優必仕。只是說做官能更好的推行理念,因為有權。但是既然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達練即文章,那麼做其他事一樣可以推行理念。

    另外,學而優則仕不算是儒家的主張,如果孔子是以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去辦學,我覺得他應該去辦官學而不是辦民學。學生都去做官的學校,那不是孔子的講學室,那是中央黨校。

    入世學派,是以教人做事為目的的,不定指代做官。另外儒的核心理念是仁,若是人主不仁,自己的官位得來不正,你認為儒會去學而優則仕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什麼叫做窮?沒錢只是其一,窮莫過於道窮,你自己的道推行不開,那就獨善其身。若入仕所行之事悖於己道,玩嗎?閔子騫以孝義為心,若是他自己覺得不合適,那也無可厚非。

    儒沒有職業選擇上的特定主張,有的只是建議而已。真要說主張,做人做事的倒是有,擇業的主張是沒有的,只要真心在做事,不違仁義,貫之以誠意的話,都行的。

    說學而優則仕,是一定要做官,有些著相了。

  • 7 # 瀟瀟雨歇2000

    不錯,是違背了儒家思想的主張的。孔子一直以建立禮儀之邦為理想,亦希望自己的弟子都能夠為此而努力。期望而非強制。

  • 8 # 裡海

    肯定不違背啊。

    1、首先要弄清楚“學而優則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不是“先去學習,等學業有成在去做官”的意思。因為還有一句叫“仕而優則學”,肯定不是“做官做好了在去好好學習”的意思;

    2、學而優則仕和仕而優則學是連在一起的,這裡優的意思大概是有時間。那麼翻譯過來就是學習的時候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做官,做官有空暇可以好好學習提高,學和仕是平行不悖的,沒有先後關係;

    3、所以題主的問題有點。。。。閔子騫拒絕做官如果非要和“學而優則仕”聯絡起來的話,大概意思是“我學習還學不過來呢,哪裡有時間做官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胎沒孕吐,二胎孕吐特別強烈,為什麼差異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