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來說
-
2 # 痴痴呆呆
老家的樣子我已經記不大清了,但路口那棵樹我還記得很清楚,果子很好吃,果皮雖然很硬,但小時候的牙是真的好,現在的樹依然在,可現在的牙是經不起折騰了。
-
3 # 黎叔Uncleli
這真是一個讓人很想回答的問題,我醞釀了良久,基於故鄉的風物,基於自己的童年,好像意義都特別深刻。故鄉、童年、純樸、自然,都有著一顆懷舊的心,每當想起自己的老家故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封塵了的回憶,特別是童年時代猶為深刻,那裡藏著童年及少年時代那份不安分的心。
如今很多城裡的孩子不一定見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的風貌和樣子。我覺得這二十多年來,特別是因為城市化發展的程序,使很多的年輕人透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留在了城市,安家落戶,娶妻生子,他們的下一代孩子,根本就不太有機會了解到他們父母一輩人曾經童年時代的故鄉風貌。
不過,像我們這一代生於七、八十年的人,對於過去的記憶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對於自己的童年時代,時常抱有懷念。我們當中大多數農村的孩子,從童年到中年這個二三十年的時間裡,都見證了故鄉的變遷。
我對故鄉的印象極其深刻,我的故鄉在浙西山區,靠近浙皖邊境,由於地處山區,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交通還極為不便,農村裡的中青年也沒有進城務工的現象,村裡估計住著百來戶人家,約有三四百人左右。村裡深山有一處鎢銅礦,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大多數時候村裡的勞動力都集中在礦山上,我小的時候每到暑假都會去礦山上避暑撿鎢砂。
整個村莊呈狹長型的佈局,中間為一條彎彎的溪流貫穿而過,兩邊為水稻田,那時候溪水還清澈見底,小溪裡都是小石斑魚、螃蟹等等,整個夏天就泡在小溪裡抓魚蟹。鎢銅礦的價格走高,也帶動了村民的致富,小樣樓一幢幢拔地而起,取代了原來的徽式天井小民宅。
我高中就前往縣城唸書了,之後一直一步步來到了省城,留了下來。就沒有太關注故鄉的變化,這樣的日子大概持續到九十年代未期,由於極度開採,環境遭到了破壞,溪水變得不再清澈,小溪裡再也找不到魚蟹了。農田裡的灌溉水源也被重金屬汙染,不再種植水稻。一到春夏發澇時,往往帶來泥石流的破壞。
後來礦被關停了,慢慢地故鄉又開始恢復它原來的氣質。最近幾年,我每次回到故鄉就會到小溪裡去,水質又開始變好了,魚蟹又回來了,這一去一來花了近三十年。
老家的自然風情依然還在,民風習俗也保有持續,只是不知道,在這一輪的城市化移民過程中,有多少人離開了故鄉,又有多少人留在了故鄉?農村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呈現它自己獨有的自然風光風貌?不得而知。
因為我個人喜歡紀錄,在這十幾年來,一直透過拍攝照片、影片的方式紀錄了一些故鄉的點滴變化,為了緬懷故鄉,祭奠童年,其中也寫過一本與自己童年往事、故鄉風情有關的散文書集《一覺童年夢》。在書中詳細的敘訴了一個小村莊承載著怎樣的一個童年時代的夢境。
【圖為今年夏天回到故鄉時拍攝的照片】
-
4 # 芸豆芽
看到這個問題心裡很沉重,因為就在兩個月前我的老家那邊舊村改造
-
5 # 海天一色19
家鄉的小頂山,故鄉的孝婦河,顏文姜的傳說,千年傳頌的孝文化,山還在,河在流,童年的夢,現實的情,思緒隨著河水流淌,歌聲飄過心中的山。山城的鄉親願都好!
-
6 # 鄉里鄉韻
提出這樣問題的朋友一定是有些年齡了吧,因為目前一般的年輕人對曾經的老家是沒有多少留戀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到懷念故土的年齡,每次看到這樣的文章或者提問我都忍不住寫下自己的感受。
我說一個已經過五的年齡,儘管工作的小小的縣城,但是每到週末還是忍不住回到老家去看一看,儘管老家已經有些殘破不堪,昔日的老屋也有些斑駁,有些青磚也已經脫落,一些老青瓦也長滿了瓦松,但是每次回去看到曾經的老房子還是忍不住多看幾眼,因為那是我曾經玩耍長大的地方,哪個時候,也就是六七十年代,家裡都很貧窮,蓋房子都是生產隊派工,集中生產隊的年輕人,有的脫坯,有的整理木料,還有的將一些青磚雕刻成各種的圖案,當然最熱鬧的還是七八個人抬夯打地基的場景,特們有一個人喊著抬夯的號子,很多的年輕人跟著吆喝,將用木棍綁起的石磙抬起,一夯一夯的打地基,那場景至今難忘。因為當時經濟都很緊張,很多的房子都是使用土土坯壘起來的,條件好一些的還會使用一些青磚將外牆包起來,我們這裡就叫做“裡生外熟”但就是這樣的房子缺能夠承載著一代又一代的家人過著平淡的生活。
那時的農村不但簡樸,就是一些村裡的自然的生活氣息也顯得很平淡,在每隔的村裡都會有一些坑塘和小樹林,那是人們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尤其是對孩子來說,更是嬉戲的好去處,可以在裡面捉迷藏,天氣炎熱的時候,拿一張鋪席在樹蔭下伴隨著知了不和諧的叫聲就會進入夢鄉,哪個場景至今難忘,哪個時候,有坑塘的地方就有水,不像現在都是旱坑,孩子們可以在坑塘裡嬉水,儘管家長害怕出現危險,總是不讓嬉水,但是總也管不住一些光屁股的孩子,那樣的場景現在是永遠也見不到了,儘管條件好了很多,但是總感覺到缺少了一種來自鄉村氣息的生活,缺少了兒時的感覺。
-
7 # 宋小頌
我的老家就在我的記憶裡,是那樣的清晰,它也常常出現在我的夢裡!
在我很小的時候,家後面那條潁河,裡面的水很清澈。我們一群小夥伴在那裡遊戲,打鬧
-
8 # 陳一222
離開老家故土已近六十年,兒時住過的庭院常常在我夢境中。
老家住在沿灌河岸邊一個老鎮的小街上,是一座四合院,坐南朝北,當地遠近聞名陳大樓。前面叄間門面是兩層樓房,兩間租給一家縫製衣服店,還有一間過道通住院內。座西朝東一排房是各之臥室,東面區域性圍牆連著兩間平房住人,在最南端與門面房對應也是圍牆,圍牆內長一棵茂盛的梧桐樹,高高伸出院庭。
這座四合院是土改時分地主家庭院,我父親是軍人,我爺爺以軍屬身份享受此待遇。
當時在這四合院里居住我一家老少三代人,有我爺爺、奶奶、小叔、小嬸,還有我媽,我父親仍在部隊上。
兒時就記得,大門前有石臺階,牆上有幾個鐵環,據說是地主家拴馬用的,還有那高高的門檻,常常碰散我和弟弟千辛萬苦從灌河裡抬回來的水,我氣憤要砍斷門檻,為此,常被爺爺訓斥。
現在房子還在,幾年前去看望,已沒有夢境中那麼高大美好,破落老舊人去樓空……
-
9 # 淡如菊花茶
我出生在北方的一個小縣城裡,從小就在大雜院裡長大,至今還清楚的記得院子的大門口有個大槐樹,每到五月槐花盛開的時候就會用竹竿去夾一串串的槐花用手抓起來就往嘴裡塞,那時沒有自來水,我和媽媽一起去小夥伴家抬水,我的個子小媽媽把扁擔上的水桶放在離自己近的地方,我們抬著水搖搖晃晃的走回家,每到吃飯的時候誰家做了好吃的都端出來大家一起來吃,到了晚上圍坐在大人身旁聽鬼和狼的故事,又害怕又想聽……可能是年紀大了的緣故吧,小時候的大雜院和一起玩的小夥伴常常能在腦海裡浮現,那時的我們單純而快樂,鄰居之間和睦友好
前年回老家還到那條街去找當年的院子,由於城市建設,已經沒有小時候的感覺了。
-
10 # 貓貓和瓊子
小時候家裡有奶奶,爸媽,2個弟弟,家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有時也會有爭吵,哭罵,但一家人都在一起,清清的河水,門前高聳的山,但現在水沒有了,山依然在,我們雖然都成家了,但我們還是爸媽的孩子,哪裡還是我們的家。
-
11 # 民工異鄉情73968
關於這話題。老家是一片山區,而住在山溝裡。有很多的樹林,還有小河,山間裡還有小羊,有通往鄉鎮的公路,父老鄉親們在田間。裡這些都是我記憶中的,老家的自然風景,
-
12 # timooo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每天都會來玩的小河,充滿了無數的回憶,是青春懵懂也是純真,長大了,每次回到老家,童年的記憶在一點點消逝,無比懷念也有點傷感,但是對老家對童年的眷戀,永遠都抹不去。
-
13 # 慕雲燕
高樓林立新居暖,夢裡依夕故園情。是不是每個人在夢裡又回到從前那培同自己長大的那山,那河,那路,那橋,甚至於一棵村,老屋前的石碾。山上捉鳥,河裡逮魚,種種的片段,像影片,像樹紮下的根,牢牢鎖在心的一角,走過苦難,走過輝煌,老家那溫馨質樸的生活,是你一生不會忘記的印記。
-
14 # 梅子的心情
不用記得,我家很多東西都沒有變!自己做的木頭門,一關嗞嗞響!現在還在用,只是原來原木色,現在刷了藍色漆,全村統一刷的!牆還是石頭泥巴牆!現在刷了白和灰色漆!樹還是原來的樹,水井水變自來水了!但也是接的山泉水!天還藍,草也綠!只是空氣沒法和以前比,但回去老家,呼吸還是幸福的!山有些沒了,開礦挖光了,原來高高的大山,現在挖的沒了影子!家裡沒有了
-
15 # 嗨翻事
說實話,現在再也找不到那種老家的感覺。
那種純真,那童年的樂趣,還有一起光屁股一起玩耍的小夥伴。以前小時候每天都在盼著週末,盼著過年,盼著週末能和小夥伴一起玩,盼著過年有糖吃,好的話還有壓歲錢。[大笑]
想想小時候陪著大人在空地上壓麥子,揚麥子好懷念,嘴裡還吃著1毛錢一根的冰棒,那叫一個幸福[害羞]
-
16 # 郭芳英
小時候老家的房子我還記憶猶新。我們老家院子是西面臨山,山下有父親和兩個哥哥挖的窯洞,你們不知道吧,這個窯洞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控調器冬暖夏涼,冬天暖暖的可以儲存蔬菜水果等東西,夏天不僅可以放東西還可以乘涼。記得小時候特別熱的時候我們大人小孩經常到裡邊乘涼吃西瓜舒服極了。北面和東邊是房子。北房是古老的大堂屋木頭柱子,木頭窗戶裡面有大小兩件房,一般大房子是父母住的小房子是我們姊妹幾個住的。地中間靠牆的北邊,放一張大方桌,兩邊是靠背凳子,這是我們吃飯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飯廳。大門(前門)在東南角,大門外有一顆老槐樹。在我們老院子最快樂的事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孩子們圍在父母周圍院子裡吃飯的情景。現在原址還在,因蘭榆鐵路修建用地,我們已搬離原址七八年了。
-
17 # 天狼之道
小時候,記得老家的天是藍的,山是綠的,水是清的。鄉親們都很淳樸,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夜不閉戶,日不鎖門。那時候的小河流還可以摸魚捉蝦,承載著許多童年的快樂。而現在,人都往城裡跑,老房子基本沒人居住,田地沒人願意耕種,雜草重生。好想念童年時的景象,真的是抹不去的鄉愁,回不去的故鄉。
-
18 # 味哎兒
不可能了。
農耕時代講究追求的是,除鹽以外一切生存物質都自造自產,保留著很多采集漁獵時代,隨時遷移遷居遷徒的性質或習氣。即拋掉已建成的一切,到陌生處再建舒適自己的一切。沒有可惜留戀感,因自己啥都會建及造制。
這裡用造制一詞,不用製造一詞,是因神造萬物,次於神者是造制,次於造制者是製造。
工業化是努力奔向工業時代的程序式,可理解成是對工業時代的準備或普及推廣,當完成後就進入工業時代。
工業時代是,每個人及其所在人群單位,只做某單件零部件,其他各人群單位做另一零部件,總體人群共同完成某一件物品的製成及產出,而售賣換錢,有錢後自需一切都買買買了。
也就是具體一個人只會做自人群單位所做零件的某單一區域性的小工藝,零件整體由自人群單位共完成,其它啥都不會做,因而自需一切買買買。
因而這一社會是用錢催動的社會。
另一特點是自做的物,自己不用,而是給買者做的。
如制飛機,制者不用,僅給用飛機者製造,此稱為訂單生產式。
因所制自不用,危害出現害不到制者,只害用者,從而政治詞述這樣的社會是法治社會,即產品假偽劣必用法律懲處的社會。
不能如農業時自制自用,省的是力與物財,簡的是自足用不必多生產,免耗費。
而不為自用,為掙錢,做的多,掙得多,哪還省簡呢。
工業化社會是比學趕幫帶巨耗費的時代,因而三百年以來所耗比幾萬年來,人類總耗物質高出幾百倍。
其風氣,誰消耗低,必被看不起。咋再簡樸。
在現在中國西南有個山村,其開山造出的田不再可擴大了,近千年以來,其村人口永定格在一人兩畝耕田上,不增不減的。
所以其它山林草豐美,僅輪牧用及用於輪柴採取處。即一年換一山作為柴牧山。其村民豐衣足食,山青水淨,人健康歡樂。
其人沒必要去偷去撿他人之物,自田裡豐外,去其它山上隨時隨便採捕點足夠自用了。
糧果蔬肉蛋奶茶自產自用,酒自用糧釀,留點酒水長期釀就成醋,豆可制醬,除食醬,留不動者就出醬油了,麥子稍發芽可熬糖,山上有蜜蜂掏蜂窩就得蜜,臘肉臘魚火煺可自制,自種棉紡紗織布做衣被,燒陶都會,房祖傳舊損處,上山砍點木料修補翻新隨意,僅鹽須買,無再須買項。且啥時用啥時做,不必多夠用即可,從而不節也節,不省也省,咋不簡樸。
工業化,不多做,錢就少,錢少咋買買買。
-
19 # 暢遊自貢
我家是農村的,儘管搬離老家已經三十多年了,但對於老家的老屋基本上還是記憶猶新的,因為我的童年基本上就是在老家度過的。
我的老家隱藏在半山的一片竹林之中,一共住著六戶人家,呈三合院分佈(中間住四戶,左右各一戶),全是由相隔不到一米的青瓦、土牆建成,我家位於中間最左邊,緊鄰大伯家。我家共有六口人(包括父母和我們姐弟四人),在當時的隊裡算是大家庭了,由於家裡有父母和大姐二哥頂著,所以農活和家務活基本上由他們包下了,使得我和小妹基本上可以安心讀書了(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70後的我至今也不怎麼會幹農活)。儘管那時候家裡比較窮(全靠父母和大姐掙工分養家),但我們小孩子的日子也還是過得比較快樂的。因為那時候整個院子的小夥伴比較多,孩子們一有空便相約在大壩子裡玩捉迷藏、老鷹抓小雞、跳繩等遊戲,在夏天膽子大的還時常揹著父母去堰塘裡游泳,一到晚上吃過飯後,便會躲在老人後面聽他們講”熊家婆”的故事。當然孩子們也有害怕的時候,特別是夏天,經常都會見到蛇與黃鼠狼之類的動物出沒。另外由於自家的土牆屋年久失修,所以一下雨,屋內便會出現多處漏雨的現象,經常凍得我們直叫。特別是1985年3月29日那次4.8級地震,對我們的房屋破壞嚴重(幸好沒有出現房屋倒塌的現象),使得大家只好在外面搭帳篷過夜。從那次地震之後,我們不得不陸續搬離破爛不堪的老家,來到現在的位置重新建房安家。只可惜,在這裡待了34年之後又不得不面臨再次搬離(上級的理由是危房搬遷)。所以只能一聲嘆息!
回覆列表
我是一個比較戀舊的人。小時候老家的一景一物一路的畫面我現在都記得很清晰。我是廣西的。我們那邊在90年代村裡流行房屋是泥土磚建的。說是流行其實那時的生活都不太好。大部門人家裡都是這種泥土磚,還是自家做的。條件好點的。也是自家自己燒的青磚。連瓦片也是自己做的。房頂的房梁是自己家的山種的松樹做成。松樹砍回家了。截成房子需要的長度後,在放到河裡或者魚塘泡個倆三年。等起房子需要了在撈出來去皮曬乾加工一下就可以用了。哪怕是現在我家依然還留著泥土磚建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