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理記

    人性存在兩個方面,一個是Sunny的一面,另一個是陰暗的一面。這兩個方面都是根深蒂固地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在一生的過程中,這兩個方面都會或多或少地顯露出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人性是遵循一個規律的,那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積極Sunny的一面會以壓倒性的優勢大於陰暗一面的。但是,還存在小部分人呈相反的趨勢繼續惡化下去。

    直到現在,依稀記得以前的一個朋友,他叫大寶。從小他自認為他的情商很低,不懂得交際,漸漸大家也就疏遠了他。直到長大以後,他依舊認為自己能力低下,不懂得人情世故,更融入不了這個社會,感到非常孤獨。以至於他毅然決定離開這個城市,因為到了新的環境,大家不會認得他,他可以重新開始,當然不會知道他以前的糗事,甚至沒有人知道他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吹牛。

    來到新公司的第一天,就對自己進行自我介紹,但是不由自主地進行了一場吹牛盛宴,將自己以往的經歷與實際專挑好的一五一十的如數搬出,自己完全沒有顧及到“臺下觀眾”的對自己的想法與看法,因為自己知道,新公司、新環境、新同事,沒有人瞭解他的歷史。事後,大寶回想起來不禁非常懊惱,不停地反問自己為什麼要那樣講話,似乎自己站在臺下看到了陰暗面的自己。最終,沒過多久,他明白自己是錯誤的,因為地點、時間、環境都發生了改變,而最終沒有改變的卻是自己。

    直到有一天在餐廳吃飯,無意間聽到電視中的一段話才恍然大悟:“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的缺點,只是你用了錯誤的方法去展現了你的缺點,如果換個方式,也許這個缺點就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大寶知道,自己誇誇其談的能力才是自己最大的財富,而虛榮的吹牛才是得到財富最大的障礙,這也是很多朋友離他而去的主要原因。自此,無論大寶在哪個城市,還是哪家公司,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透過大寶的故事,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可以清晰並且坦誠地面對自己的陰暗面,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往往耳邊經常聽到一些人提及,為什麼有一些老人非常固執,明明是自己的錯誤,卻依然埋怨別人。當然,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前文提到的一小部分人,就是不能像大寶一樣正視自己的不足,甚至聽不得外界的一點不同聲音。才會導致自己的一生與眾人背道而馳。

    人性存在的兩個方面,是相對的,也是矛盾的。就像我們的身影一樣,沒有朝向積極Sunny的一面,就沒有身後那陰暗的一面,誰都無法改變自己人性的兩個面,只是用了一生的時間,將兩個面的平衡點拿捏得一清二楚罷了。如果,你的人性是Sunny的,就代表你不僅拿捏對了兩者的平衡點,也正視了陰暗面的存在;而那些小部分人,可能已經拿捏對了平衡點,但是不願意承認他有陰暗面,也或許心裡明白,只是嘴上不願意承認罷了。

  • 2 # 錦鯉大美

    這種假設是對目前稱作“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典型誤解。這種誤解,可以說是普通人對心理學這門學科美好的幻想。

    心理學發展到現在,大概可以分作三個方面發揮著作用:

    1、異常心理問題的解決。這是我們大家對心理學最熟悉的部分,須知這些異常都是極端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程度的。這類心理學家致力於解決這類問題的同時,也默認了平日與人相處的一些小矛盾、情緒不穩定都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的,所以平時正常與人相處的方法並不是他們花費精力去考慮的問題。

    2、對正常人心理、行為規律的實證研究。這是目前心理學作為實證科學投入了最大量精力去做的,得出了一些諸如“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應激反應及緩解”、“社會支援對疼痛機制的影響”等等細小瑣碎(但經得起實證檢驗)的結論,這些結論往往來自於嚴格控制的實驗環境下,並不能直接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3、對正常人心理行為指導的實踐性探索。將一些尚未能經過嚴格實證檢驗但有效,以及部分實證研究得出的瑣碎理論應用到企業管理、教育教學等實踐當中,諸如著名的“認知失調理論”,“馬斯洛需求理論”,“耶克斯-多德森”曲線等,相信題主的困惑主要也就是對這些理論能否指導我們生活存疑。

    無需存疑,沒有人能斬釘截鐵地說這些理論有用,如果有,那這人不是心理學家,是營銷騙子。

    所以,心理學發展到目前,還沒有辦法給我們正常人的生活以明確有效的指導,心理學家們自己當然也就無從比正常人更能處理人際溝通了。心理學家們目前正是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能給我們生活以明確指導的方法,請支援他們的努力,他們是在用實際行動幫你們實現美好的幻想。

    P.S:有人提到政治家、企業家都比心理學家更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很好類比的就是政治家、企業家們也都比經濟學家更好地把握了經濟規律嗎?

    事實上,在經濟學沒有成為如今這麼成熟的學科之前,政治家、企業家的背後是沒有經濟學家在幫他們出謀劃策的,那時他們對經濟規律的把握的確是全靠自己,可現在,哪個政治家、企業家還是完全靠自己分析市場的呢?

    如今的美國政客背後已經開始有心理學家在幫他們分析選民的傾向,很多企業也都開始僱傭心理學背景的人做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的發展任重道遠,如今才剛剛起步。

  • 3 # 趙小明心理團隊

    心理學就是研究人性VS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規律的

    其實我以前上課時我也經常講,我說:“心理學就是研究人性的”,但是也有的人說:“心理學不是研究人性的,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規律的”。

    其實心理學從框架設計上講,從上往下推理,我們可以這樣推理,首先我們人的心理分成心理的形式和心理的內容,比如說我我們大多數的心理學院校,大學的心理學專業課,一般研究的都是心理形式。

    什麼叫心理形式?

    人的心理的基本規律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形式,但是大多數的大學,都不研究心裡內容,為什麼?人的心理內容是被認為人的思想,人的價值觀,而這些東西每個人都千差萬別,所以很難總結出規律來。

    我在上研究生的時候,我學的就是心理的內容和包括心理的形式,心理內容其實就涉及到你如何去改造人的思想,改造人的三觀,對他的價值觀進行塑造,而心裡形式研究的就是,個人在抑鬱症、強迫症、心理有什麼基本規律等,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似乎人們研究心理學並不是研究人性的,那為什麼我會在講課中心理學又是研究人性的?其實是對人性這個詞語的概念,大家的定義是不盡相同的,我對心理學的理解是,所以與人有關的一系列的現象,包括外在的行為,內在的心理,還有大腦裡面的想法,我認為都可以作為是泛心理學研究的物件。

    其實心理學是各種學科的交叉

    我以前上學的時候,學心理學的時候,也覺得心理學的書不太好懂,時候你看的字面意思你懂了,但是真正在應用起來千差萬別,而且心理學最大的特點是,理論眾多而且互相之間矛盾,所以你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定律,去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當然真是因為如此,心理學特別難學,也正是因為如此心理學變成一個交叉學科,心理學在我看來也是離玄學最近的學科,心理學不僅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也不僅是醫學的一個分支,甚至心理學不僅僅和政治思想工作也有關係。其實心理學可以認為,是各種學科的交叉。

    比如說在心理學科裡面的心理戰,就上去研究如何改造人的價值關,改造你的思想,對人的心裡內容進行研究,因為我們要研究人的心理,但人的心理又在大腦裡面看不見,我們很難研究,於是由心理學衍生了很多分支學科,比如說我們透過外顯的行為,來推測人內在心理變化,而這個東西就是這幾年最流行的行為分析,但是大家切記,如果你想研究行為分析,你單單的是從外在研究內在是不夠的,你一定要對內在的人的心理所以規律瞭解清楚,而且你還要搞明白人的心理內容有些什麼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你才可以從外在的情況下推測內在的心理,比如說信仰,本來是人的心理內容,實際上你不去研究人的心理內容,人多的信仰是對人的心理規律,產生非常強烈的影響的,就像當年很多的烈士,他們在接受敵人殘酷的審訊的時候,由於他們擁有很高的信仰,所以他們可以用信仰抵禦神經上的痛苦。心理學僅僅限於研究一個小的分支,再由一個小的分支推測全部的心理,一定是痴心妄想,而且最終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

    有的時候人這個動物太複雜,所以未來研究認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研究人性,不得不我們先簡化,先把人性簡化為基本的生理特性研究清楚,但並不代表人性就僅限於動物性。我最早的是時候研究人性,我就去看動物世界,從動物世界裡面看到人的基本的本性,也包括從動物世界裡面看到,人社會中的基本本性,人的社會性同樣和動物很多地方也是類似的,所以我們從動物性來推測人性,也是一種方法,但是動物性並不能完全囊括人性的全部內容。

    我們僅僅透過心理學對人格的研究、對性格的研究,就想去推測一個人的人性,也會出現錯誤,就像是,前段時間出來一本書,他透過人們在三歲的時候自大的狀態,然後推測華人是“巨嬰”,然後就推測中國是巨嬰國,那就錯誤了。為什麼是錯誤的?原因非常簡單,人性的變數非常多,什麼叫做人性的變數非常多?就是能夠影響人性的因素非常多,所謂三歲兒童的一個自大的狀態,還只是影響人性的其中一個方面。人性還包括我們會類化父母的性格、類化老師、會有同伴之間的互相認同、我們人的社會性、某個地域的文化屬性;人性還包括人在不同的職業、職場、不同的社會情境下產生不同的情境人格;人性還包括每個人基本的動物屬性;人性還包括當我們擁有最高階的信仰的時候,信仰對我們人的基本特徵巨大影響,所以記得那句話,人性一定是複雜的,千萬不要用一個單一的理論去妄想推測人性,特別是妄想推測一過國家的人性。

    大家記住,越具有社會適應性的一個群體,或者是,一個能在各個國家的競爭中,一個始終生存下來的群體,他一定是靈活多變的人性,他絕不可能是你簡單的巨嬰兩個字能概括他的全部屬性,如果任何一個民族能夠用簡單的幾個字概括屬性,那麼這個民族一定早就滅亡,比如說當我們試圖去形容日本人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說的任何一個詞都只能代表日本人性格中的一個維度,所以當年美國的著名人類學家在二戰的時候,對日本人的分析是菊花和刀,這也是兩種分裂性格的混雜物,其實他還不僅僅是這些東西,日本人尚且如此,其實每個國家的人性都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和單一,特別是當他改變了他的駐地,來到一個新的文化,在一個新的社會情境中的時候,人格、性格還會有更多其他的變化,那些所謂的性格不能夠變化的始終如一的,往往有一部分是和一個人格的障礙是有關係的,換句話說,有時候越有人格障礙的時候,他們的性格反而在社會不同的情景下缺少靈活性,於是他們就會被我們很容易的看出,他們的性格里面有一種始終存在的模式。

    對於社會中的絕大多數而言,我們的性格都是依據不同的情景而發生著變化的,而且隨著人的年齡,性格也會有變化,這就是心理學複雜難學的原因,就是為什麼人們說心理學入門很容易,但是想學懂,特別難,入門容易的原因是,你隨便看一本心裡書她就會教你兩個原理,然後你試圖用兩個原理推測人的時候,錯誤就開始產生了。

  • 4 # 內尋外探

    人性,人的基本屬性,包括三個方面,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發展屬性。

    自然屬性包括作為靈長類哺乳動物的基本本性和區別一般性動物的特性(比如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語言能力)。

    社會屬性包括道德情感,愛情友誼,宗教信仰,文化藝術,合作利他,公平正義等社會文化方面的特性。

    發展屬性包括個人的意志,勇敢,堅持,勤奮,努力,自我實現等內在的品質。

  • 5 # 曾旻

    因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科學,探討人的行為與內在心理過程的關係。所以它的底層哲學觀念是我們如何看待人、理解人,就是所謂的人性觀。

    而人性觀是任何一個心理諮詢流派都具有的哲學基礎。那什麼是人性觀呢?

    人性觀爭論三個主題:

    1,生性 VS 習性

    生性和習性之爭。

    習性的觀點,源自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以洛克為代表,提出的“白板論”,即認為人出生就是一個“白板”什麼都沒有,你可以在上面任意繪畫,也就是說人的任何性格習慣、行為方式都是後天習得的。

    這個觀念有一定的案例證實,例如古今中外曾出現過不少狼孩出現。孩子一出生就落入了狼群,跟著狼群長大之後,形成了狼的習慣。當它重返人類社會後,幾乎永遠無法學會人類的語言與生活方式。這說明了,似乎不存在一個“先天的人性”,人要落入狼群,就會獲得“狼性”。

    生性觀則持完全相反的觀點。人一出生便具有一些本質的特點。例如,中國傳統儒家哲學家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則有“性惡論”。這都是一種生性觀,即認為人一出生,就有一個本質的性質,是無需靠後天學習的。

    再例如,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具有自我實現的趨向。這也是一種生性觀。

    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則相反,華生曾有一句名言:“給我一打嬰兒,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律師、醫生、小偷、強盜……”這說明,在華生看來,人沒有本性,所有性質都是後天培養。

    2, 性善 VS 性惡

    人性觀爭論的第二點是,性善還是性惡,抑或無善無惡(習性觀),還是亦善亦惡?

    前面已經敘述過,在儒家思想中,哪怕是年代相差不遠的兩位思想家孟子和荀子,對於性善、性惡都持有截然相反的態度。

    例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人性是建設性的,親社會的。”這種說法即一種“無善無惡”的人性觀,建設性和親社會並不是絕對善惡的標準,但是又偏向是一種積極的人性觀。

    相對而言,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性觀就相對消極一些,他認為:人性中具有攻擊性和破壞性的一面,例如性本能、死本能(攻擊本能)。

    3,決定論 VS 自由意志

    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人是被外部意義,或內部物質所決定的嗎?

    這也是一個人性中的根本哲學議題。其實參考去年很火的《未來簡史》大家也能看到對於決定論和自由意志之爭的一個觀念。

    這就是人性觀,也是為什麼學心理學要思考人性觀。

  • 6 # 鵜鶘心理陳小康

    心理學關於人性的爭辯實在太多了,每一個學派或者不同研究方向的人都會佔在某種立場來看待人性,也許就是在這種吵吵鬧鬧中,拼湊出了人性的面貌。

    先天論Vs. 後天論。這是兩個幾乎無解的人性觀點。前者認為,人性,也就是我們的所言所行所思,甚至人格,都是受到基因及其他生物學因素影響的,當然更極端的觀點,就是基因決定論。後天論,則認為人的能力都是後天環境學習而來的,極端的觀點,就是環境決定論。但更多是一種折中的觀點,比如一個人內向還是外向,可能出生就帶有某種遺傳素質,一個怕生或者不怕生的嬰兒,一個好動或者安靜乖巧的嬰兒,攜帶了某種特質的人,在他的成長髮展過程中,也就會尋找和這種特質匹配的環境,就好像內向的人大多不會選擇需要交際應酬,拋頭露臉的專業和工作。所以內向的基因會促使這個人傾向選擇內向的環境,從而維持他的內向性格。從這個維度上說,人性似乎就是基因和環境的囚徒。所以還有下一種維度的爭辯。

    決定論 VS. 自由意志論。前者會認為,我們的人性大多由某種因素決定。比如生物學派的心理學家就會將人的心理,甚至是善惡,歸結某些大腦活動的模式。甚至有極端的觀點認為,自由意志是虛幻的,大腦的指令讓我們產生自由意志的幻覺。又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也多少帶有決定論的色彩,成年後的人格也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而另一方面,諸如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則完全注重人自身的成長和決定,人不僅是自由意志的,還可以自我決定和發展。

    關於人性到底是什麼,是腦的附帶現象?是基因和環境和產物?是自我實現和發展的潛能?或許有多少個心理學家就會有多少看法,喋喋不休的爭論也一定會繼續。

  • 7 # 心夥伴

    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感情。

    所有的一切情感,均是基於人性的基礎上的。任何感情都以人性為根本、為基礎。那麼人性究竟是什麼呢?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但是同樣也讓很多人都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從本質上來講,人類本能地渴求生存的衍生品,自然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人類社會也是如此。

    形形色色的人選擇著自己的人生,過著自己的生活,有的人採取各種方式渴求獲得更多的資源;有的人自暴自棄沉浸在虛幻的世界難以自拔;有的人安安穩穩只求一家和樂。於是,善與惡開始走向越來越遠的極端。人性就是對自己有利,需要潛在心裡的良知約束,良知是我們社會長久發展形成,在我們成長過程潛移默化形成的。

    所以人性是無所謂善惡的,如果你一定要用現在的道德標準看待人性的問題, 只能得到結論,人性是善也是惡,因為善和惡的行為都是人作出來的,是人性的表現。其實,從根本上來講,所謂人性,是立足在人類社會之上,是與動物相區別的具有道德色彩的特性。

    它源於對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又在人類思想逐步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傳承著。這也從另一方面啟示我們:人性,需要美德加以學習與規範。

  • 8 # 圓小言方小語

    做人做了這麼久,我是有人性的,人性到底是什麼,我是有感受的。所以在這裡首先從感性入手,來說一說我理解的人性。粗暴之餘,也想簡單一點,不顧忌是不是有錯誤,只著急著在“人性”的寬大世界裡翻兩塊小地,種兩行自己愛吃的小白菜和辣椒與豆角。

    “萬物之靈”這四個字的意思已經存在許久,大概講的就是“聚萬物之精華成精靈為人”的事情,這顯然是一個聚精會神的過程。由此便不難理解,萬事萬物的“事情”與“物性”就是組成人性的基本成分。由此也就生出了我們常說的“人情物理、人事物理”和“物是人非”。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裡的每一種事物都是有各自不同的性質、特性、性格和性情的,無論它是有生命還是非生命。這麼多的事物組成了人性,由此看來人性是一個“雜物、雜家、雜種”和“百貨商店、雜貨鋪”。說的好聽點也可以叫做“人性的世界”。所以人性是複雜的,因為萬種事物的性質、脾性和特性都聚集在了“人”這一個物種身上。

    所以什麼是人性?當然是人的性質、特性、性格、心性和性情。

    但如何才能更簡單的明白什麼是人性,那麼我以為可以用一種比這簡單更簡單的方法來幫助理解人性:

    比如用“性”組詞:男性、女性、感性、理性、雌性、雄性.....先把人性進行大致的性別分類,然後再具體到各自的不同的性格與個性,也就是特性:比如剛性、柔性、靈性、耐性、硬性、率性、天性,還有之前說過的脾性,等等等等。用這種方式先切入到人性的世界裡去。

    然後再試著不用“性”組詞,比如:善良、細膩、慈悲、勤勞、懶惰、粗枝大葉、心思詭詐、多疑、狡猾、敏感脆弱、事無鉅細、調皮搗蛋、頑劣成性、兇暴殘忍、無情冷漠、愚蠢、溫柔多情、靈巧、笨拙木訥、機靈、城府很深、傻不愣登、耳聰目明、智慧、敏捷、嚴謹、粗放、冥頑不靈、自私、無私、死板教條、睿智、剛正不阿、刀子嘴豆腐心、心直口快、內向外向.....因為人性包羅永珍,人生也是千姿百態,所以太多的形容都只是在說明人性的某一部分,因此可以儘可能大膽的把你知道的詞語和句子用來形容人性,而不用擔心不準確。

    前面說過,每一種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非生命物質有自己的特性,有生命物也有自己的特性,人性與物性即對立又統一,既有聯絡又有分別,人性是物性的自然屬性的集大成者,就連佛性和神性也是人性一部分,而不可避免的,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體內除了有人世規則和道德情感教育出來的人性,還有我們天生就是動物的獸性,就像“善惡總在一念之間”這句話所描述的,人性的善與惡、人與獸也都天生就被我們攜帶著,而促使這一切不斷髮展、進化、精美、完善的,就是我們一代一代每個人從小到大一直沒有間斷過的受教育性,這也是我們塑造人性的方法和基本社會屬性。

  • 9 # 水說心理話

    人性是多層次的定義

    人性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心理學和哲學都沒有給出一個合理或者說固定的定義,我個人認為,之所以人性的定義如此難以給出,是因為人性是基於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個性化、社會化等多方面、多維度的一個考量,根本就沒有辦法做出固定的定義,它隨著環境的變化、隨著個體的心理變化而變化,人性的產生具有前因後果,並不是一塵不變的。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孔子提出,人性本善,乍一看,這似乎是兩種對立的觀點,但實際上,這兩位古代的思想家並不是要將人性給予一個固化的定義,他們真正的討論是人性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非固定理念,它既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惡,只是每一個人經歷了不同的環境、教育之後的一個結果。

    我們什麼時候會咒罵一個人沒有人性呢?

    舉個例子:我見過這樣的一個人,這位婦女65歲,信仰佛教,是個很虔誠的信徒,我們先不去評價一個人的信仰。但是她做了一件讓大家覺得很沒有人性的事情,她將自己年邁的老母親送進養老院之後再沒有去管過,只是每個月寄錢而已,直到老母親死去都未曾看望。按照大眾的觀念來看,大多數人都罵她沒有人性。

    但是,我們來參考一下這位婦女的生平經歷,她出生的家庭十分重男輕女,其母親13歲就作為童養媳進入了家庭角色,由於這種命運以及舊思想對於女性的不尊重,讓她變得性格怪異,甚至對於自己的性別也產生了強烈的牴觸 ,這是一種很強大的心理衝突,足以讓一個人心理變態。對於這位婦女來說,在這樣一位母親的教育下,她從小受到的影響是不利的,是痛苦的,所以,晚年的她感受到了來自母親的影響,也想要從佛學中尋求心理平衡,但是從她的潛意識來說,她對於母親是痛恨的,因為她成長的過程中,一生都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

    看完她的經歷,你能夠再去毅然決然的評價她缺乏人性嗎?

    同時,這位婦女雖然收入不高,但是她資助了兩位兒童多年,這也同樣是人性。你們會覺得這種人性的對立是矛盾的嗎?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

    所以,人性可以為私、可以為公、可以為惡、可以為善,可以是創造、可以是毀滅。

    獅子吃飽了,即使是羚羊走過也並不會捕獵,人類吃飽了,如果是山珍海味,帶走下次吃又何妨?難道人類不應該比動物更加文明嗎?但是,人類在進化心理學的長久歷程中,得到了慾望的複雜、得到了生存的本能、得到了思維的進化,道德體系是社會性的道德,並不一定是個體化的道德準則,人性也是如此。

    所以,不用糾結人性是什麼,它就是人類最自然最根本,和自我和外界博弈的一個過程而已。

  • 10 # 14說4

    人性究竟是什麼,用通俗易懂的的解釋就是人品素質,善良與罪惡。人的知覺感受,人的動機意識,行為準則,仁義禮智。倘若一個人沒有人性,麻木不仁,等於是畜生,豬狗不如。

    為什麼說人的心靈通人性,也就是說人性是人的知覺,心領神會,有意識,所作所為都是人性的本質表現,人性的人的性質,它的本質形成在於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文化素質教養,社會環境,為人處 境而溫壤形成。人性好與壞,取決於本身對世界觀的態度,對社會核心價值的理念以否,對本人價值觀念認識態度,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等等的潛在意識形態。決定於人性的質量好壞。

    一個人的人性,就是人品素質,人生造化,內涵修善,仁義禮智,為人之作,善良與邪惡之分,人性好壞就看他有沒有道徳良善存在,有沒有邪心罪惡潛在。(人之初,性本善),人性邪念是後天形成,人性導向重在於教養 ,引導,素質教育,家教家風傳遞。之所以人性關糸到一個人的走向與命運,心理學老師才如此著重在人性教育,心靈通人性。

  • 11 # 真善美58265

    人性是指人類的共性O同神性獸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對▽人的自然屬牲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人性總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集團中由於不同的生活環境文化教養心理特徵等原因它有著不同的表現和演變人的夲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12 # 咧嘴木樁

    人性只假設,不討論,更不能爭論與辯論,結果或體系又相互映襯。儒講善,法說惡,佛曰空。不論對錯,只講體系,手段及終極關懷。三家一體,都從人性出發,給人迴旋餘地,終將回到人生的意義。不在這三家內,也許是白活,能白到底也不容易啊,這大概是道家,逍遙自在啥也不管,想要跳離這尷尬的境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買的輔食機閒置了嗎?用的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