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令箭鑲玉
-
2 # 貓眼觀史
所謂無風不起浪,梁祝的愛情故事都是有歷史記載的,先上點乾貨!
梁載言《十道四番志》記載:“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梁載言《十道志》記載:“善權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臺讀書處’。”相傳,西晉時期,梁山伯在家讀書,遇到了女伴男裝的祝英臺,二人相見恨晚,並且結拜為兄弟,後於紅羅山書院讀書。兩個人經過朝夕相處,祝英臺對梁山伯心生仰慕之情。三年後,祝英臺暗示梁山伯自己是女孩,讓梁山伯十天後去提親,結果被馬文才搶先一步,梁山伯回家後心如刀割,因相思之情而鬱鬱寡歡,最後病死。祝英臺知道後悲痛欲絕。在上轎行至馬家經過樑山伯墓前,祝英臺便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
所以說歷史上確有此事,只是後人添油加醋,增加其神話色彩,但是都是被他們的愛情所感動,一直流傳至今。
-
3 # 中孚鑑
梁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梁祝和白蛇傳,牛郎織女,孟姜女合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梁祝化蝶更是讓人傳頌。
但是歷史上,梁山伯和祝英臺卻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甚至他們相差千餘年。他們一個是晉朝時期的人,一個是明朝人。
祝英臺本是晉朝時人,會武功,是當時的遊俠,除暴安良,為民劫難。可是卻損害了當地做官的。
後來做官的陷害祝英臺,一直把祝英臺殺了。然後就找個地方把祝英臺埋了。
時過境遷,千餘年過去了。到了明朝,祝英臺的墳墓也平了。當時梁山伯是當地的一名縣官,但卻是一個清官。
由於是清官又是小官,所以也得罪了大官。最後被害致死。百姓幫梁山伯安葬,可是在給他挖墳墓的時候,卻剛好挖到祝英臺的墳墓。
當時人覺得,祝英臺和梁山伯都是為民做事,都是被奸官害死。又都沒有成親。而又這麼巧一個墳墓。所以當時人們就給他們進行了陰婚,把他們葬到一起了。
慢慢的就傳的越來越神,就成了現在梁山伯與祝英臺。
-
4 # 王麗珍
中國古代愛情傳說,流傳下來的數不勝數,但傳播最廣、最經典、最悽婉感人的是四大傳說,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作為傳說故事,史上是否確有其事,確有其人,已無從考證,也不可能考證明白,牽強附會只能惹來笑談。像梁祝故事,現在全國竟然考證出了古蹟17處:墓10座,書院6座,廟一座,山東濟寧馬坡鄉還出土了明正德年間所立梁祝墓碑,不過也只是記載了梁祝傳說。你信那個。
當今有一股考證風,對一些流傳深廣的人、物、事進行探討。凡事講究認真,愛做學問是好事,但要把握一個度,對歷經1600年以上,反覆加工再創作的文學作品進行考證,認真程度恨不得令主人公起死回生,坐到訪談節目主持人面前,親口講述自己的愛情故事,述說自己的結局歸宿,這就過了。對於文學作品,傳說故事,我們考證人物,糾結其真偽,完全沒有必要。正確態度應該是,繼承、發揚、光大,是如何利用現有資料進行再創作,讓故事日臻完美,使之傳播更廣,更利於大眾接受。這一點,建國初期的文藝工作者們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1958年11月,為向建國10週年獻禮,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生何佔豪、陳剛,接受了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任務,到59年2月,作品成功,進入排練。1959年5月27日,讓我們記住這個日子,在上海蘭心大劇院,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隻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從此名揚寰宇,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偉大創舉。而當時的俞麗拿年僅18歲。
近年來,梁祝故事被改編成為芭蕾舞、電視劇等等,演奏也有了鋼琴、二胡、笛子甚至薩克斯,都很成功!
86年春晚,歌曲《化蝶》將梁祝故事演繹出了新高度: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淚染雙翅身化彩蝶翩翩化叢來,歷經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歌詞凝練出了梁祝故事的真諦,是對原有音樂的最好詮釋。
現在,我們不是去考據梁祝故事的真假,有那麼悠久的歷史,有那麼廣泛的基礎,故事應該有因有果。我們要做的是,創作再創作,提高再提高,讓梁祝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使之成為教育年輕人婚戀的範本。
-
5 # 夜讀NO1
梁祝的愛情故事是在中國流傳了千年的一個美麗的傳說,當你想問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當我或者別人說這是個真實的故事,然後我再給你找出一大堆歷史上的關於該故事真實性的證據,同樣,當有人說這只是個故事,是個傳說,不是真實的故事,他也會羅列一大堆他認為這並非真實的證據對嗎?
我想問一下,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非真實的呢?你問我梁祝是不是真實的故事,是不是我們應該先來探究一下什麼是“真實”的?因為既然我們已經在識別,在判斷這是不是“真實”,所有“我認為的真實”都是基於“我”的認同,我的觀點!因此加入了我們的主觀意識,主觀思想,主觀的判斷對嗎?
思想是真實的嗎?真實的東西應當是永恆不變的對嗎?還是說今天認為“對”的,明天認為是“錯”的,這就是真實的呢?顯然前者更加符合真實對嗎?所以當我們發現,只是一個主觀的思想,後來被疊加了無數的主觀意識,只是一個傳說,被傳說者傳說的東西,有真實可言嗎?《聖經》里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是真實的嗎?連思想本身都是狹隘、衝突、矛盾的、變化不定的,被思想認同的事物又有什麼真實性可言呢?當問題的本身存在問題,他的答案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故事不管“它”真實與否,它具有生命力,能夠流傳千年而不被人們忘卻,總是有著獨特的原因的對嗎?也就是說它具備人類某些共同的意識因素,人類對某些東西共同的嚮往和追求。
在此我想問一個問題:
既然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事實上帝是不知道的,那麼上帝就不是全知的對嗎?
既然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事實上帝知道而無法及時阻止,那麼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對嗎?
既然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事實上帝知道而沒有及時阻止,那麼上帝就不是全善的對嗎?
為什麼呢?因為相比於給予人類想要的東西,上帝更需要給人類“自由”對嗎?人類幾千年以來對於自由的追求從未停息,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工業社會我們一直在追求自由對嗎?從內在到外在,內在我們追求心靈的解放,尋找解脫開悟之道,向外我們尋求領地,財產,社會,法制等等。而梁祝只不過使人們對於愛情自由的追求罷了,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中國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的,所以人們對愛情,對婚姻,對想要事物的自由之追求一直以來被壓抑,所以這個故事能如此千年流轉,只不過表達了人們內心的一種原始、本能、自由的渴望而已。
-
6 # 一枚作者
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是真是假?
這個事情我沒有去調查過,不敢說,但我在這裡說一說我個人的觀念。
但如果單純的只說故事,故事嘛,竟然叫故事肯定是假的了。
故事都有增加人們的願望和感情進去,比如化蝶,無非就是寄託了人們對他們的祝福,希望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同樣也是對天下有情人的祝福,希望所有有情人都能夠有一個好的結果。
所以說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故事,你說他真也行,說假也可以,但我個人認為,真假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故事,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給我們帶來了不少財富。
如他們對愛的嚮往,敢愛敢恨,愛的純真,讓我們的心靈感受到了最純潔的愛。
又如二人寧死不屈,最後雙雙化蝶,不為強權惡勢所壓迫,堅持心中的正義和美好。
等等等等,都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
-
7 # 王潤璞
梁祝的故事是真是假,有待歷史學家考證,
本人看來這故事感人至深,英臺女扮男裝求學路上巧遇也去求學的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三載同窗,感情深厚,英臺愛慕山伯,未曾表白,收到父親書信回家,臨別向師母說明心意,留下玉扇墜做信物。山伯相送,一路上英臺含情脈脈,借物比人,可惜愚笨的山伯如同呆頭鵝。臨別許九妹,相邀日期下聘,英臺回家後,山伯事耽擱了提親的日期,事有變故,英臺之父已經應下馬家親事,並收下聘禮,英臺幾次以死抗婚,遭到失敗,山伯興沖沖前來,英臺在得到父親首肯後,與山伯樓臺相見,說明原委,悲切切感天動地,情難捨不忍離別,把一對戀人生死離別之情推向了高潮,
山伯去後。不久鬱鬱而終。英臺殉情而死。
且不論故事是真是假,如果現在的少男少女若如梁祝的一半,世間的離婚率就會減半,我還是很提倡多推廣一下這樣的故事。
-
8 # 愛閱讀的人類
在中國古代,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經過3000多年的歷史,在過去的3000年裡經歷了無數次朝代的變遷和變遷。 3000多年來,它見證了無數美麗而悲慘的傳說。
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必須為大家所熟悉,但梁祝的故事是否真的記載在歷史中?或者這個故事是由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創造的?如果這是真的,為什麼梁山伯和祝英臺共用同一張床三年,梁山波沒有找到朱英泰作為女人?梁山伯真的是“頭鵝”嗎?
事實上,根據“寧波府志”的記載,梁祝的故事發生在東晉謝安時期。東晉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特殊的,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代。那個時候,整個社會都非常重視男人的美麗,把女性化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個時代的大量男人沒有外出就不化妝。
此外,在魏晉時期,這是一個女性自由和解放的罕見時代。根據“包普子”的說法,魏晉時期的女性和男性一樣,能夠在夜間四處旅行並走進市場。更有前途的女性,敢於在路上喝酒時唱歌。這為祝英臺偽裝男人創造了條件。
但是,還有一種說法有記載:梁山伯實際上是一個明朝,朱英泰是一個來自南北朝時期的人,兩個人的生命時間相差一千年。祝英臺實際上是一個俠義女人。她喜歡剝奪富人並幫助窮人。然後她去了馬修的家偷銀。她被馬文才意外發現,最後在刀下死去。
人們希望祝英臺厚厚的葬禮,併為她設立紀念碑。但很長一段時間後,紀念碑已經沉沒。明代浙江省寧波縣縣長梁山伯乾淨廉潔。當他被埋葬時,他不小心挖出了祝英臺的墓碑。出於各種原因,這兩個人被埋在一起。
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千年。梁祝悲慘的愛情故事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但這個傳說將繼續傳承下去。
-
9 # 月清風
這應該是一則民間虛構的愛情故事,雖然是虛構故事,但是也從側面反應了古代人民對於美好愛情的追求。
其實兩人的年代相差幾百年,梁山伯是明朝時期的人,而祝英臺則是南北朝時期的人,也是因緣巧合,兩人葬在一起,所有有文人根據兩人的所作所為,寫出了一則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具體兩人出身在何年代也只是民間的猜測!
-
10 # 李振梓
應該是假的。因為歷史上確有許多真真實感人愛情故事,為了傳承和弘揚民間這種堅貞的愛情,人們就借用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名字虛構了這則故事。
-
11 # 鄭遊山
真假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教育後代人要把握愛情,珍惜愛情,這才是關鍵。
不要象當代人,動不動就離婚。
視婚姻如兒戲。
這是不好的。
-
12 # 化工工程師一一湘漢子
《梁山佰與祝英臺》我認為真亦真,假亦假。它可能根據歷史的某些原型基礎加上民間傳說,作者根據自身的對愛情的認知,慮構,拼湊巧作而成。反映了作品中兩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堅守和追求。最後流傳和演繹成了家喻戶,傳播深遠的千古絕唱,人們被作品中兩主人公的悲慘和悽美愛情所感染,以及對幸福愛情的忠貞如追求。同時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之大和意義之深遠。特別是現在社會崇尚金錢第一的價值觀莫大的諷刺!什麼房子,車子,票子,金銀手飾,彩禮等等五花八門的待稼必備之物弄得人們壓力天才。什麼出軌,離婚,嫖娼,家爆等現象越來越多,離對幸福愛惰追求和守望的越來越少,所以我們要警醒,美好的愛情應隨社會的發展而同步,不能偏離方向。
-
13 # 心語114212036
謝謝:邀請,我來談談,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流傳千年愛情故事的經典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中的之一,是中國最有傳統魅力的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唯一影響最廣的中國民間傳說。自東晉始,在我國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了,可謂中華大地是家喻戶曉,流傳深遠,在中國五千年史上,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的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在我國曆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的故事,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蹟為證,梁祝故事是河南汝南縣,20o6年6月,梁祝傳說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4 # 月淡風青
祝英臺,上虞祝氏女也,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乃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鄮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聞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既然眾位專家說了。就按圖索驥。就找到了張讀的這本《宣室志》,然而,仔細翻了兩遍,都沒找到和梁祝故事相關的內容,就連梁祝的名字都沒有出現過。和網上的影印本比較了一下。回目內容都對。難道說張讀給他們統一託了一個“梁祝特別版”的夢?
撇下張讀,我另尋蹊徑。在宋代張津的《乾道四明圖經》又有了發現:
梁山伯祝英臺墓, (鄮山)縣西十里接待院後,有廟存焉,二人少甞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臺之為女也,以同學而同塟,見十道四蕃志所載,舊志曰義婦冢,然此事恍忽,以舊志有姑存。
張津說他看見《十道四蕃志》裡有記載。《十道志》是武周時的梁載言所撰,不幸的是,書丟了,沒法確認。而且張津說了,他也覺得此事恍惚。義婦冢為合葬墓。梁山伯作為鄮縣縣令,死後墓名義婦冢,不符合古人官尊民卑、男尊女卑風格。龍泉人張津說的舊志,似乎也是《宣室志》。
張讀的書裡沒有,張津心裡有疑惑。繼續找吧。明朝的《寧波府志》,也是同樣記載。寧波府就是原來的鄞縣,再往前叫鄮山縣。依從前人記錄似無不當。不同的是,梁山伯顯靈,被封為義忠王。官府給修了廟。越說越邪乎。
明代的甘肅《清水縣誌》的記錄也值得玩味:
祝英臺,五代梁時人,幻為男子,餙習儒業,與梁山伯同學三年,伯不知其女也,然祝心許伯......梁死,窆邽山之麓。祝適馬,經其墓,託以拜辭,墓忽開,祝遂躍入而合塚焉。後有雙行小注:事出小說,莫詳真偽,姑依舊只錄之。
朝代變成了五代,地點 變成了甘肅的邽山。作者挺實在,“事出小說,莫詳真偽”。
查了一圈兒,又回到了起點。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這是個真實存在的事兒。前一陣子全國各地搞開發旅遊,全國各景區爭先恐後認祖歸宗,把史上名人請回老家露臉。打了無數的官司。史上沒有的,傳說的也行;傳說也沒有的,小說裡的也行;好人沒有的惡人也行。這樣的事,在古代也不鮮見。畢竟家鄉有名人,臉上有光。所以,一個梁祝的傳說,你也要,我也搶,陸陸續續冒出十個梁祝家鄉,分別是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各個刻碑立傳,修棺造墓,爭相把傳說坐實,光耀鄉里。
梁祝的愛情故事很感人,梁祝的發源地卻搶的狗血四濺。喜歡故事就好,是真是假,故事來自何時何地,不問也罷。糊塗的愛才是真愛。
回覆列表
西晉時期,梁山伯辭家出門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祝英臺,兩人一見如故,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後,英臺返家,山伯十八相送,依依惜別。山伯後得知英臺兄為女子,帶上英臺留下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一病不起,後不治身亡。英臺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馬家迎娶英臺上轎。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英臺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傳說是英臺哭泣,驚雷裂墓,英臺入墳相聚,梁祝遂化蝶雙舞。
著名作家張恨水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當然,河南駐馬店是重點發源地。
這個傳說故事成為我國古代愛情四大傳說之一,並在2003年被申報非物質世界遺產,這說明從西晉到當下的一千多年,各朝各代的人賦予了這個傳說故事的美好祝願,各種加工的成分就會很多。說它真實是對的,但早不是原來的樸素真實,而是藝術的真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