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雲山來客

    大忠臣一個,他忠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天下!朱祈玉也好朱祈鎮也罷,都不是什麼傑出的領袖人物,忠於誰都無所謂,于謙忠於的是大明江山,保衛的是大漢生民!真乃千古英雄也!

  • 2 # 安定郡小書生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按理說此時如果要擁立皇帝的話,應該擁立太子朱見深才對,然而結果並非如此。然而,于謙等大臣擁立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致使這位大忠臣于謙招來了殺身之禍。

    那麼于謙等大臣為啥立朱祁鈺而不立太子朱見深呢,潛夫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①這與明英宗朱祁鎮出征前的安排有密切關係。出征前,明英宗讓兵部侍郎于謙取代兵部尚書鄺埜之職,暫理兵部事宜;同時,讓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為監國,意思就是國家大權就交給你了,皇上不在的時候,你就是一國之主了。結果沒想到自己差點搞了個一去不復返。

    ②土木堡之變後,太子朱見深是一個才2歲乳臭未乾的小毛孩。這在太平盛世一切好說,但在危難之際,出於避免“主少國疑”,安定人心,穩定大局的考慮,怎麼也不會讓一個小孩子來成局面的。

    ④也先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必然用明英宗要挾大明王朝,如果大明王朝皇帝是朱見深,明英宗是他老子,必然只能聽任瓦刺擺佈。相反,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後,尊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可殺可剮。朱祁鎮對瓦剌來說反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雞肋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後來也先看到確實撈不到什麼利益,只能放了明英宗朱祁鎮。

    總體來說,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等人臨危果斷採取措施,立成年朱祁鈺即位,而不是年幼的朱見深,是非常明智的。就是沒有為個人安危打算,致使最後朱祁鎮回來,復辟成功,于謙被冤殺,不亦悲哉!

  • 3 # 紅黑聖西羅

    明英宗朱祁鎮出征前,好像有點“先知”,沒把整個朝廷全部帶出去,或者說給國家還留了幾個鎮國之人,于謙就是其中之一。

    朱祁鎮在御駕前的安排是讓郕王朱祁鈺留守監國,而當時是有太子的,正常情況是皇帝不在京,由太子監國,但太子才2歲,跟監國的標準實在差的太遠,所以朱祁鎮的安排也沒錯。

    當全軍覆沒皇帝被俘的訊息傳回京後,整個朝廷都快崩潰了,這時已經沒人再去關心那可憐的“孤兒寡母”了,朝廷就兩個聲音,一個是遷都;另一個是死守,最後是于謙的主戰派贏得了支援。

    由於皇帝被俘,生死不明,國不可無君,這時讓2歲的太子繼位完全沒有任何意義,於大局根本沒有一點幫助。當於謙等人和太后商量好後,去找朱祁鈺的時候,朱祁鈺是滿心拒絕的,沒人願當這個時候的皇帝,最後無奈之下朱祁鈺才答應出山,坐上了這燙屁股的皇位。

  • 4 # 動漫小杰傑

    這道理很簡單啊!太平盛世當然可以讓小孩子看家,真的特殊時期你敢讓你家孩子看家嗎?真的這樣,你在外面辦事會不會心慌啊?這其實是一個道理。

    土木之變後,大明的麻煩主要有兩個:

    1、皇帝被俘虜,有可能面臨也先帶著皇帝到處敲詐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試想一下,要是你爸爸被人綁架了,你會怎麼做?而且還是一個小孩子,必然不會理智的處理問題,此時,讓朱祁鈺繼位的好處是他是個成年人,比較冷靜理智,不會受到這種干擾。

    2、土木之變,大明的幾十萬精銳士兵慘死,隨之失去的還有很多大臣,這種情況下,國家已經面臨生死危機,全國上下皆人心惶惶。這種情況下,再讓一個小孩子當政怎麼能讓全國上下信服,而朱祁鈺英明神武、年富力強,正是最合適的人選,只有人心安定,才能有機會挽回局面。

    所以,我認為,當時主要考慮的一個是太子和先皇的情感問題,還有就是如何安定民心的問題,並且朱祁鈺本來就是有繼位資格的,綜合下來,讓他繼位自然是最好的結果。事實證明,朱祁鈺繼位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5 # 庭州行者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當時的具體情形。站在現代人的角度,顯然無法理解當時明朝的形勢是多麼危機。簡單介紹一下:

    土木堡之變,明朝戰敗,明英宗被俘虜,出征的三大營精銳幾乎全軍覆沒。除此之外,跟著朱祁鎮一起出徵的文武大臣一個活口都不剩,明史記載:

    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僅僅看陣亡人數,就可以看出戰況之慘烈。更致命的還在後頭:

    第一,三大營是守衛北京安全的核心力量,同時朱祁鎮出征前還調動了京城周圍的兵力。現在這些人都已經陣亡,也就意味著京城周邊的防衛空虛,瓦剌只要隨便一攻,基本上一城便下。

    第二,單看陣亡名單,會發現這些人都是當朝重臣,包括兵部尚書,大學士,還有身經百戰的英國公張輔。這些人都是朝廷的棟樑,和核心戰略決策層。這些人如今都陣亡了,也就表明在軍事方面,京城沒有一個高階官員能夠站出來決策(事實證明只有于謙)

    第三,皇帝在瓦剌手裡。那麼瓦剌可以將朱祁鎮當做肉票,到處要錢。

    所以說,此時此刻,需要一個能夠獨立決策之人掌握全域性,這個人只能是朱祁鈺。朱祁鈺本人有一定的能力,且得到了皇太后的支援成為監國,為了穩定人心而立為皇帝,合情合理。

    但如果立只有兩歲多的朱見深,那麼,必然會出現這些情況:

    第一,皇帝本人太小,並不能主動發聲來穩定人心。不僅如此,反而會讓群臣對於此舉的正確性產生懷疑從而使得人心進一步離散。

    第二,明朝此時已經把朱祁鎮當做一個累贅,至少在很多大臣心中有這個想法。因為只要朱祁鎮在瓦剌手中,那麼明軍就不敢放開手腳去攻擊。所以,新的皇帝,必須要有狠心,不怕“誤殺”朱祁鎮,且“誤殺”後也不用受太大道德傷的質控。

    所以,一旦朱見深繼位,那麼“孝”的觀念,使得明朝大臣不敢於讓皇帝背上殺父的罪名,以至於不敢於全力作戰;另一方面,朱見深繼位,那麼此時錢皇后必然成為太后,而太后從傳統上講,在這種情況下是可以干涉政局的(雖然還有一個“太皇太后)。以錢皇后和朱祁鎮的關係,必然在決策上受到感情的影響而有所顧忌。

    但此時恰恰又是不能顧忌的時候。

    所以,綜上所述,朱祁鈺的繼位,是所有現實因素疊加在一起的結果。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朱祁鈺繼位,明朝才有救

  • 6 # 冷兵器研究所

    皇帝被俘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政治問題。

    因為被俘了的皇帝還是皇帝,人家說話還是有法律效力的。

    但被敵人俘虜的皇帝下的命令是皇帝的本意還是敵人的想法?顯然是後者,但你聽不聽啊?

    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土木堡獲勝的瓦剌軍簇擁著明英宗來到了宣府鎮城,以期克城或者攫取鉅額的利益。

    也先到達南門以後,對城內守軍說有明英宗的聖旨,命令楊洪等人開啟城門接皇帝回城。在瓦剌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讓明軍開啟城門的這一目的十分明顯,明軍肯定無法答應。但是明英宗畢竟在城外,於是明軍來了一出“祖宗之地”一說來嗆住了瓦剌。

    當時城上明軍守軍回覆說:“如今天色已晚,我不敢擅自開門。這城池軍馬是爺爺(指皇帝)的,楊洪也出去了,不在城裡。”這句話雖短,但是極有講究。首先是因為時間已晚,按照城禁,不許開門。況且天晚看不清,無法證實皇帝就在軍中,這就為自己不迎接聖旨開門做足了理由;再者,若聖旨是真,守軍守的是“皇帝的城池”,敵方兵臨城下,斷無開門丟城的道理;最後再祭出一招:楊洪不在城裡,守軍無權開城。

    顯然,皇帝在敵人手裡,對於明軍來說是特別被動的,所以得靠各種小伎倆抵消這個被動。但被動永遠是被動。所以換皇帝是必須的,否則整個明帝國都要陷入被動。

    同日,土木堡戰敗的訊息傳入北京,京師大震。次日,皇太后命令明英宗的弟弟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景泰帝朱祁鈺監國。

    在最初的慌亂過程中,明國的中央並沒有很快的完成統一的決策。郕王命令群臣商議戰守方略,侍講徐珵夜觀星象,認為星象有變,京師應當南遷。就在大家莫衷一是的時候,如中流砥柱般的名臣出現了,他就是于謙!

    于謙厲聲呵斥道:“言南遷者,可斬也!”接著于謙又請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自此“人心稍安”。

    顯然土木堡之變後,讓郕王朱祁鈺監國的是當時的皇太后,而不是于謙。而且,是監國而不是繼位。這就避開了兩個法理問題:

    第一,皇帝沒死,只是被俘,你談什麼繼位啊?

    第二,監國代表著原來的皇帝沒法理政,所以被俘皇帝的各種旨意也就是無效了,不用聽。

    這兩點都不適合太子朱見深,當時他才兩歲,咋能做到這兩點啊?

  • 7 # 新知傳習閣

    1449年,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鼓動下,親率20萬大軍北征瓦刺。走到半路上,又因為各種原因,朱祁鎮決定返回北京城。

    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士兵們情緒低落,怨聲載道。也先利用這個機會發起攻擊,擊垮了這20萬大軍,活捉了朱祁鎮。

    也先部也傷亡不小,也需要休整一下,然後再統帥軍隊,帶上朱祁鎮,去向明朝索要贖金。

    也先部的休整,給了明朝政府備戰的機會。

    當明朝20萬大軍滅亡的訊息傳到北京後,整個京城亂作一團。

    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一方面整頓防務,一方面讓各路兵馬進京勤王。在於謙的指揮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為什麼沒有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帝呢?

    土木堡事變的這一年,朱祁鎮年僅23歲,朱見深才兩歲。

    在一個國家最危急的關頭,最擔心的就是主少國疑。也就是說,皇帝年紀太小,國家形勢由亂,這是很容易有一些懷有二心的人趁機造反作亂。

    如果立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形勢就會好很多。這一年他20歲剛出頭,再加上兄弟兩個感情一直很好,在當時也傳為佳話。

    朱祁鈺成為新皇帝,更容易讓別人信服,也容易樹立權威性。

    真正有趣的是,朱祁鈺當了一段時間皇帝后,就上癮了,再也不願意回到過去當臣子的時候了。

    後來,朱祁鎮雖然被送了回來,但也被軟禁了起來。他的太子朱見深也被廢了,立了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結果沒多久,朱見濟就死了。景泰八年,朱祁鈺染上重病,離死不遠了。

    一些不得志的大臣抓住時機,推舉朱祁鎮發起了兵變,殺死了于謙,朱見深又被立為太子。

  • 8 # 歷史百家爭鳴

    明英宗被王振忽悠北伐以後,在土木堡遭遇大敗,被韃靼軍抓住當成了俘虜,作為要挾明朝的資本。可國不能一日無君,更何況是明朝,所以在於謙的建議下,朱祁鈺當上了皇帝,但明英宗有兒子,為什麼要讓朱祁鈺繼位呢?

    明英宗的兒子太小了,當時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才兩歲,讓一個兩歲的孩子當皇帝,起不到穩定朝局的作用,再說一個兩歲孩子當上皇帝,說不定有人會藉此攬權,破壞朝政的穩定,這是萬萬使不得。于謙再三考慮後,覺得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是最合適的,因為他年紀適中,能力也不差,還是明英宗的弟弟,選他情有可原。再者于謙也不是出於私心,他本人與朱祁鈺本沒有多少交集,就像他在朝廷中說的一樣:“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于謙是為了國家的穩定,才向太后推舉朱祁鈺為皇帝。

    朱祁鈺被選為皇帝開始是不樂意的,但是當他一坐上皇帝寶座,他就貪戀了皇位,因為在這位置上,天下都是他說了算。當明英宗被放回來以後,朱祁鈺捨不得讓位,就把自己的哥哥軟禁了,畢竟換誰也不甘心把自己的皇位拱手讓人。明英宗也不甘心,自己的位置就這樣被奪了,所以他軟禁期間一直想方設法地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位置,終於在一天,大臣們趁著朱祁鈺病重,朝中大臣發動南門之變,把明英宗重新送上了皇位。

  • 9 # 賣女孩的小火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喪失了大部分精銳,如果擁立幼主即位人心不穩,江山不固定,無法對內閣權臣進行震懾,此時需要年長的君主,主持大局,力挽狂瀾,穩定人心,國賴長君,所以才有了後來兵部尚書于謙組織的北京保衛戰,拯救了大明王朝,君明臣賢,明代宗朱祁鈺雖然後來被英宗剝奪皇帝名號,毀其陵墓,使之遷都北京後,唯一沒葬在十三陵的皇帝,而是以親王禮安葬在北京金山,實後憲宗朱見深即位,還是恢復了其叔的皇帝名號,代宗也算是大明中興之主。

  • 10 # 靈石蘊

    明景帝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同父異母弟弟,他老媽姓吳,是他老爹的偏妃,在哥哥登基後,被封為郕王,只是那時候還小,只有7歲,奉藩北京

    假如不出什麼意外,朱祁鈺成年後,應該會在大明挑一個地方,成為藩王。可惜,真出意外了,這一意外,讓他登基為帝,成為大明第七位皇帝1449年,哥哥朱祁鎮征戰瓦剌也先時,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瓦剌給抓了,北方強敵逼近,而大明又處於無主狀態,危在旦夕

    說大明危在旦夕,有些誇張。雖然朱祁鎮帶走了京師兵馬,也帶走了朝堂各部主官,但大明留守各部自有一套執行機制,京師周邊地方衛所也是有編有員,只是各部副官主事,名不正言不順,加上帝位空懸,確實不是事

    這時候,如果按照傳統,朱祁鎮家的太子,會立刻登基為皇但是,1449年,這朱祁鎮家的兒子朱見深,只是皇長子,還不是太子,而且只有兩歲

    所以,大明當時有兩個選擇

    第一,兩歲的朱見深,立刻登基為帝,太后監國

    第二,藩王繼位,作為欽定留守,朱祁鈺登基

    這裡面就有博弈了,皇權旁移是大事,而且朱祁鈺不是太后親子

    不過孫太后小門小戶出身,而大明一朝都在壓制皇親國戚,皇權爭奪中,太后只有大義在手,朝堂並無根基,立兩歲娃做皇帝,自己也為難啊而明朝官員,都是敢朝堂動手的主,不久前,就在朝堂,百官齊動手,打死了錦衣衛指揮使,尤其那時候的兵部侍郎于謙,更是鐵骨錚錚。只要認為對的,就會去做,用於謙自己的話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在他們看來,兩歲的娃,不適合登基,才不管是不是皇帝親子

    博弈過程是這樣的

    1449年8月,皇太后三次命令:乙丑,皇太后命郕王監國;四天後,皇太后立朱見深為皇太子;又過兩週,九月癸未日,皇太后懿旨朱祁鈺登基,為代宗

    最終結果就是:朱祁鈺登基,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臨登基前,皇太后仍告誡朱祁鈺,你是為你哥守護江山

    最初的時候,朱祁鈺是真不願意當皇帝,一來要面對也先大軍,還要面對全國亂局,不僅北方有瓦剌,南方苗疆有苗家起義,浙江廣東還有曠工發難;二來,他也知道大明官員的尿性,他可是眼真真的看到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被百官打死;他怕了

    可惜,兩歲的娃畢竟不成事,萬一登基後早夭怎麼辦?而且全國形式,是真需要君王豎旗震懾,作為朱家子孫必須扛起責任

    當然,瓦剌事情解決後,朱祁鈺飄了,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深,立自己兒子為太子,為這事他們夫妻倆還鬧了不小矛盾,這些都是後話了

  • 11 # 手機使用者14177847723

    國難當頭,需要一個成年皇帝來穩定局面,立一個幼帝會讓複雜的局面更加多變。會有更多人趁機窺視皇權,本來是外患,會演變成內憂外患。

  • 12 # 大彭在路上

    這個問題問的有問題,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朱祁鎮並沒有立太 子。

    當時的明朝面臨著立國七十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外有大兵壓境,正牌皇帝被也先俘虜,保衛京城的二十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內有人心惶惶的困境,有逃跑想法的官員很多,暫時代理皇帝職務的朱祁鈺也沒了主意,整個北京城只剩下不到十萬的老弱殘兵,僥倖逃回來的殘兵敗將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故意誇大瓦刺軍的實力,這更加打擊軍隊計程車氣,造成軍隊士氣全無,民眾更加人心惶惶的局面。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站出來力挽狂瀾,穩定局勢。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第一次朝會上發出了吶喊,“建議遷都之人,該殺”。于謙堅持抗戰的主張得到吏部尚書王直的支援,取得了主導地位。

    于謙面臨的當務之急是穩定人心,首先就是皇位問題。朱祁鎮被俘前並沒有立太子,而是讓朱祁鈺監國,也就是代理皇帝職務。這樣立朱祁鈺為皇帝也就禮所當然,名正言順了。皇太后(朱祁鎮的親媽)也同意,但有一個條件,立朱祁鎮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作為千古名臣,民族英雄,于謙的政治經驗非常豐富,在這國家危難的緊急時刻,怎麼可能立個兩歲的孩子當皇帝,再說了朱祁鈺是正兒八經的監國,是離皇位最近的人。為了國家穩定,于謙必須立朱祁鈺為皇帝。這也是于謙的性格使然,于謙用一生完美地詮釋了”忠於國家”四個字。

    向於少保致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狗跟寵物狗睡覺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