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禪師了了
-
2 # 心墨書法
大家好,我是心墨,今天我來談談作者的這個困惑。“長年蕩槳,群丁撥棹”這句話是講黃庭堅元符元年(1098)過涪陵於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撥棹”而大悟筆法的過程,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
一·從“盪船槳”中黃庭堅學到了什麼
我從黃庭堅松風閣帖和草書作品中舉例分析一下,黃庭堅看到的可能是船伕划槳時左搖右擺的情景,船槳有左右,不能只劃一邊,兩邊同時劃才能向前
還有就是河流不可能都是直的,船在河中行也必定是左右擺盪,所以我認為黃庭堅是從裡面模仿到了擺盪的筆法。
二·黃庭堅從撥棹的縴夫那裡看到了什麼
-
3 # 非常非常越
我來說說長年蕩槳,群丁拔槕代表的意思吧。
黃庭堅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而悟筆法,所悟即主要在對順逆之勢、含蓄與開張之勢的把握上。
要細心體會運筆過程中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的精微變化。
不少學書法者雖能明白提按的重要性,但未能細心體察提按的辯證關係,只是一味地提筆或一味的按筆,不能做到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寫出來的線條不是笨重扁拙,就是細軟輕滑,缺乏彈性、靈動感、立體感和生命力。
-
4 # 野鶴凌霄
時代久遠,不知何為拔棹。但試解蕩槳,蕩漿、欲船前而左右蕩,類似欲橫先堅,再看船伕身姿,松活用力之感覺,槳身一體為用...
-
5 # 張紅偉書畫篆刻創作室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元佑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蕩槳,乃悟筆法。”此處“長”字念“漲”音。“長年”,是長江三峽人對船頭把篙船工的稱呼。“長年蕩槳”意為船工蕩槳。黃庭堅是1101年56歲時乘船路過三峽的,所以說是“晚入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庭堅多年為“用筆不到”、“筆意痴鈍”的事所苦惱,晚年乘船過三峽,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間範圍內,有節奏的前俯後仰,把船槳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協調自然。由船工搖槳自然“到位”的動作,黃庭堅悟到了用筆如何自然“到位”。從此,用筆開始如船工般悠然“盪漾”,一掃“痴鈍”的筆意。後人評價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飄動盪漾,大概是得長年蕩槳之助吧”。黃庭堅活到61歲,一生對用筆都非常重視,曾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書,欲先學用筆。”黃庭堅從“長年蕩槳”中領悟到“飄逸”的筆法,是他多年研究筆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後朝思暮想“頓悟”的結果。
黃庭堅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而悟筆法,所悟即主要在對順逆之勢、含蓄與開張之勢的把握上。
要細心體會運筆過程中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的精微變化。
毛筆是柔軟而有彈性的,對紙平面上的毛筆的運動、筆鋒的轉換、橫向空間上的力量變化、紙張與毛筆的摩擦力等等我們一般都能夠體會得到,而對豎向空間上因毛筆的彈性而產生的壓力與反彈力則常常忽略。
不少學書者雖能明白提按的重要性,但未能細心體察提按的辯證關係,只是一味地提筆或一味的按筆,不能做到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寫出來的線條不是笨重扁拙,就是細軟輕滑,缺乏彈性、靈動感、立體感和生命力。
關於提按問題,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 卷一中也有精彩論述,他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
米芾曾評論黃庭堅“描字”,一個“描” 字道出了黃庭堅運筆遲緩的特徵,這個特徵 在其草書中也表現得非常明顯。張旭、懷素草書多使轉而少提按,追求速度,有急風驟雨之 勢。而黃庭堅草書則增加了提按用筆,減緩了行筆的速度,線條多波動之勢,可稱之為“慢草”。
叢文俊評價黃庭堅草書“以慢筆開奇境”,可謂精闢之論。學習《諸上座》,需把握其用筆“遲”、“慢”的特色,並細心體會“遲”、“速”的辯證關係。
所謂“遲”,並不僅僅是指從字面上所理解的用筆緩慢,而且是指用筆周到,處處照應,結字穩妥,心態沉靜,若不能做到這些,即使用筆緩慢也沒有什麼意義。
“速”,則是心手雙合,酣暢淋漓,但點畫仍須精到,處處能留得住筆,而無浮滑淺薄之弊。
“能遲”是古代書家用筆的一大要訣。學書當先務“遲”,只有經過“遲”的訓練,能“遲”,才能“速”,才能在流暢的運筆中加強對筆的控制,做到不失筆,才能出意外之奇,才能顯現出“速”的妙處與意味,細心審察所附的《諸上座》區域性圖示可體會出這種 “遲”、“速”的辯證關係。
黃庭堅論書,強調“沉著痛快”,他說:“筆法雖欲清勁,必以質厚為本。古人論書,以沉著痛快為善。唐之書家稱徐季海書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其大意可知。凡書之害,姿媚是其小疵,輕佻是其大病。直須落筆一一端正,至於放筆自然成行。草則雖草,而筆意端正,最忌用意裝綴,便不成書。”此可謂辯證之論。
用筆之法,筆欲方而用欲圓,體欲方而勢欲圓,過方則有刻板之病,過圓則無雄強之氣。筆法、體勢都必須合度,不可偏於一側,過於強調、誇張某一方面。
當代不少學書者以發揮藝術性為藉口,不屑談論書法中的中和原則、對立統一規律,實際上,抓住中和原則和對立統一規律,即抓住了書法創作的根本。用筆之法,就是要妥善、巧妙處理好方圓、虛實、藏露、開合、輕重、曲直、剛柔等等矛盾。
-
6 # 王乃棟說書畫
這是說書法的運筆方法。
書法不是書寫,難於書寫,高於書寫。書寫只要用毛筆隨便寫出筆畫即可,這是實用所需。
書法則要運腕寫出有力有內涵的筆畫,稱之為秘笈是因為極難學會。
這種秘笈很難用語言文字表達,所以古人多用比喻的方式來形容,如錐畫沙、屋漏痕等等。長年蕩槳是宋黃庭堅說的,用槳在水中划船來形容筆法效果,意思是不要直過,不要輕拉。要運腕行筆,狀如划船,寫出力度,寫出動感,才是書法,如圖1和圖2。圖3筆畫無蕩槳之意,就是偽作。
-
7 # 使用者5526868234927
第一。 熟能生巧。 第二。 舉輕若重。 第三。 舉重若輕。 還有最特別一點。 那就是天賦
-
8 # 章務簡
“長年蕩槳,群丁撥棹。”茲古人學書悟筆法之語。
黃庭堅,黃魯直,黃山谷,黃太史,今江西修水人,宋四大書法家之一。
黃庭堅先生謫浯州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縣)安置時,常寫字,不管怎麼寫字,就是不達意,就是不隨人意,寫出來的字不能稱心如意,按黃庭堅本人的話說,“字復隨意曲折,意到筆不到。”
後來黃庭堅遷戎州(今四川宜賓)安置,心情好一些。他在戎州境內看到僰人(今四川興文縣)在僰道中行船。黃庭堅經常認真、反覆、仔細、觀察、觀摩僰人行舟。於是黃庭堅就有了“觀長年蕩槳,群丁撥棹,乃覺少進。”這幾句學書秘笈,學書心得,悟書法創作的用筆之法,筆法。黃庭堅不悟筆法怎麼能成為書法大家,成為“宋四家”之一呢?
黃庭堅“乃覺少進”,筆法長進,書法精進到什麼程度呢?意之所到就能隨心所欲,得心應手,駕御筆墨到達了很高程度,如古之能書人一樣,入則重規疊矩,出則奔軼絕塵。
-
9 # 乾得堂
長年蕩槳,群丁撥棹,是講,黃庭堅山谷,由實際生活中的“用力"而見“力的作用”,由此而引發出書法用筆中,用力與力的作用所形成的書寫效果一一一怎樣體現法與力的關係。書法,說到底,就是功與法的關係。有功無法,野而無意。有法無功,俗而無韻。怎樣體現兩者的基本關係,是一個趨於成熟的書家,必須要深入思考的基本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山谷於生活中所感而悟,正說明了中國書法中的文化精神,最終取決於一個書家,對於生活的體驗與體會。也取決於對於生活的認識與昇華。
(書法自寫、手扎)
講到書法的基本價值認識,現在的書者往往以為是一種單純的形式,既書寫的視覺效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書法,為什麼不追求視覺效果?不是不追求,而是懂得用筆與功力相統一的視覺,更有更深刻的人文價值。為什麼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也就是除了形式之外,生活的體驗與感受中獲得的體悟,更深入,更深刻。少了這些真實的基本內涵,在中國傳統社會環境中,寫毛筆寫,又豈能稱之為一一書家?
(書法自寫)。
再說“長年蕩槳,群丁撥棹",其中的含義,山谷以長年觀察而得,寫了一輩子書法,努力追求的是什麼?還不是對書法深處的體悟!功力到了,筆法也有了,那麼缺少的是什麼?黃山谷的追求,恰好是給予我們現代書者的啟示。
-
10 # 一紙一墨一乾坤
黃庭堅在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撥棹”的形象描述進行歷史復原,並置於北宋當時社會生活中進行考察,結合文獻記載、圖例、作品以及黃氏此一時段的書論依理序說,從構成原理、形式美感和風格特徵等層面來展現“長年蕩槳,群丁撥棹”所喻知的書學內涵。進一步印證黃庭堅從自然物理中所獲得的力度美感和運動節律,通靈感悟為他草書緊駃曲澀、奇宕縱逸的審美價值觀。黃庭堅不僅從古代名帖中體悟筆法,而且還善於從“長年蕩槳,群丁拔掉。”等自然生活中,體悟用筆的縱斂,拓展筆意的豐富內涵。李瑞清評其書曰:“魯直書無一筆不自空中盪漾,而又沉著痛快,可以上悟漢晉,下開元明。”再觀此貼,長撇大捺,酣暢高攲,揮灑自如,恣態橫生。其用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黃庭堅《松風閣詩》受《瘞鶴銘》的影響,結體修長,筆力勁健,結字開張。臨習者要多揣摩其帖的用筆特徵;瘦勁奇肆,勢貫氣連,相粘不相犯。否則,易染習氣,精華頓失。
-
11 # 秩和律師147753
長年蕩槳,群丁撥棹,黃庭堅見此,最可能想到什麼?
我們先講故事:
戎州位於金沙江和岷江的匯合處,宋代屬於僰道縣治理之地,黃庭堅便被貶至此。黃庭堅的書法,在被貶之前,就已經風靡天下。其獨具特色,伸展不羈的捺腳,被時人稱為“元佑腳”,可謂時代標誌。
但黃庭堅對自己的書法並不滿意整天思索破體成聖,無奈和無所事事,導致他在閒暇之時,觀江悟道。
江上船舟,有帆船,有划艇,各式各樣。苦思中,他發現船伕蕩槳,頓時開悟草書。一推一挽之間,協調自然、天然成趣。於是其草書,從澀滯走向靈動,從死板走向生動。
但是,還有一個字問題,就是靈動了,筆畫的力度,又成了其擔心的事情。後來,他又發現划龍舟,上面眾人撥䑲,必須齊心一力,這讓他豁然開朗。
槳和棹是同樣的東西,不同的是,一個是固定在船邊,一個沒有固定,手拿著。有固定的槳,由於槓桿作用,力量大。但是,必須搖獎。棹沒固定,當然用力大,但是可以很多人,一人拿著一個,齊心協力。
在《山谷題跋》卷九《跋唐道人編余草稿》中,黃庭堅自謂:“於僰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撥棹,乃覺少進,意之所到,輒得用筆。”
有人說,常年是船伕的通稱,群丁是另一類船伕的稱謂。無從考證,但並不是沒有可能。就像祥子車和板的,是對兩種人力車的稱謂。古代江上無橋,渡江只能靠船。我們到了江邊碼頭,一喊常年,那種大一點,兩邊固定槳的船,就過來拉你。一喊群丁,那些,沒槳的船,就過來,這是及有可能的。另外,一個人,也可以撥棹劃小船。但是,你的懂力道,兩邊分劃。
個人認為,這句術語,與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一樣,表達的是轉和使的關係。划船為轉,撥棹為使。我們想,只有黃庭堅,講自己與張旭和懷素進行了比較,而且說他們三人懂得了草書的真諦。
-
12 # 白子方
古代講到書法高境,即是崇尚自然,將自然之美融入書法創作,為此用了很多妙喻。如張長史觀飛蓬驚沙、公孫大娘舞劍器,釋懷素觀夏雲隨風變化,顏魯公論書謂“折釵股”、“屋漏痕”,還有黃庭堅觀長年蕩漿、群丁拔棹而悟筆法,文與可見蛇鬥而得草書之妙,雷簡夫聞江聲而筆法大進,以及“錐畫沙”、“印印泥”等等,這些書法傳說、妙喻,對學習理解書法,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
13 # 戲雲軒
“長年蕩槳,群丁撥棹”是黃庭堅標誌性的書論語言,講的是他從自然界的物理現象中所發現的力度美感和運動節律 深受啟發,由此而頓悟,於自己的書寫技法經驗相結合從而形成了迴環曲折,奇宕秀逸的書法美學的審美價值觀!
黃庭堅因被列入元祐黨籍之名而屢遭貶謫,紹聖二年(1095)謫居黔中時途經江陵,看到“長年蕩槳,群丁撥棹”,船伕們撥棹時齊心合力,俯仰自如;手不離棹,心手合一;槳板推波劈浪,酣暢淋漓,痛快至極;木舟逆水而進,曲折艱澀,奮發昂揚!黃氏置身此情此景,由眼前的蕩槳撥棹的律動之美聯想到草書的牽絲纏繞!猶如張旭觀“擔夫爭道”,懷素觀“驚蛇入草,飛鳥入林”悟得筆法一般,黃庭堅從群丁們用棹槳奮力撥水,曲澀前行的場景 聯想到書法筆畫線條的澀勢用筆,曲澀波峭,沉著徐緩!從而形成了黃氏草書曲折遲澀,頓挫奇崛的藝術風格! 他將群丁在驚濤駭浪中與大自然生死較量所迸發出的力量轉化為其草書縱橫曲折的線條和開闔有度的體勢,將闖過激流進入順勢後的從容不迫轉化為章法佈局上的雍容與平和! 長年蕩槳的群丁們,心與手,手與槳,槳與水相互配合,如同一體。這是多年的經驗和經歷所養成的,對於行進的方向和所需要使用的力量是可以預知的。這就如同書寫時由書寫技能的嫻熟發展到書寫方式的自由,需要對毛筆技法長年的日積月累,筆墨精佳,方能做到得心應手!
黃庭堅,書壇的一座豐碑,高山仰止!
-
14 # 朱白8848
“長年蕩槳”就是一波三折,運筆過程中的加力和波動,尤其是長橫和捺畫比較明顯。這樣顯得筆畫線條有內容和變化,也更自然不呆板。
好比自然界中我們去找一根樹枝,沒有絕對的平直,一定會有自然的弧度。
而“群丁拔棹”則是講—“聚力”和“勢”,類似“高空墜石”,就是各種力集中而發出,在撇和點等筆畫中體現更明顯。
-
15 # 銀鉤練字
說的是黃庭堅寫字
先看他的字:
是不是有點蕩槳的意思,想想划船是怎麼用力的,是連綿不絕,不可過急過緩,但有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之勢。這也是是水的力量,天下至柔莫若水,筆毫和水有相同的特點,萬毫齊力就是筆毫都在攻向一個方向。看
看這個筆畫,像不像水流的痕跡。這個和屋漏痕很像,下圖
屋漏痕筆法在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裡體現得很好
看紅圈裡的字
是不是像屋漏痕,蒼茫連綿,無始無終。
以上是我的理解,大意就是說令所有筆毫同時發力,並且力要連綿不斷,像水流一樣。
-
16 # 悟空不悟也
我認為黃庭堅的“蕩槳”,是指若以槳為筆,槳入水的角度,到轉為划動的角度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用筆寫筆劃的筆鋒也是不斷變化的。而拔棹,是指用力。就是說用筆要有力,力透紙背嘛!
-
17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這是書法家的總結的話語。
以前讀過一段:從“長年蕩槳,群丁撥棹”看晚年黃庭堅書法道路。現在有些人,非常推崇黃庭堅的字。
黃庭堅當然歷史留名的書法家,宋朝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不過黃庭堅在整個書法史的地位,不夠高。
或者說整個宋朝的書法,也是近些年才被拔高了的。
蘇黃米蔡的字,米和蔡的字比較讓沒有學過書法的人理解哪裡好。
蘇黃的字,用他們互相調侃的故事。
,一個是:石壓蛤蟆,一個是:樹梢掛蛇。
樹梢掛蛇,換個角度就是:長年蕩槳,群丁撥棹。
前段時間在一個拍賣會上,黃庭堅的《砥柱銘》,以4.37億成交。
4.37億的價格,讓黃庭堅在現在書法圈多了很多“支持者”。
一人有感長槍大戟一般是形容黃庭堅的字,黃庭堅的字特別適合寫”大字“。
我個人非常非常的推崇,寫很大的字,不應該只是顏真卿,還可以用黃庭堅的思考模式來寫。
但是千萬不能只看到《砥柱銘》4億多,就瘋狂的追捧黃庭堅。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回覆列表
此語出自宋代書法大家黃庭堅的一段學習草書的概括性自白:“餘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字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於燹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
黃庭堅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而悟筆法,所悟即主要在用筆對順逆之勢、含蓄與開張之勢的把握上。
長槳短棹都是划船的工具,舟子船伕長年累月地在江河之上揮棹拔槳,要根據水勢流向,時而順水行舟,時而逆勢而上,時而力拔千均,時而柔若穿針,以此形容書法在用筆時把握緩疾、勁澀、張馳、開合的尺度、分寸和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