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交大黎荔
-
2 # 白琴820
二王一派以柔媚溫婉顯示貴族舒適富足閒逸平和之氣,而南朝碑又有剛陽之風!.民間率性之作隨意自然,北齊泰山金剛經的雍容平和大度!行草書的快捷便利流暢,書法全面發展!是統治者之重視也!
-
3 # 狂喜淡墨a
書史界定,魏晉是具欣賞性與實用性而兼有之分界線,
魏晉以前多於實用,少有欣賞,而至魏晉,隨玄之學術的普及,及周易,道學,莊周,之思想,對於文人書法,有了性情之變化,有幻有想之情調,人的思維有了悅性,從而書貌之象,有了心跡之點畫。
而秦篆,漢初之隸,多實用,而為了實用,至章隸,草隸,不可否定也有情性之顯。從宏觀而論還不具大眾文人之玩味之趣。至魏晉,魏楷開始,鍾繇,則始端之創,情懷具備。
歷史演變,過程中,所經歷的規律性,書法現象也漸行漸呈現多種形式,各有其道法,各有其姿態,魏晉,具有了篆隸,楷,行,草,基本雛行於四體,延續至今。因而,在書法史上,佔有很重要地位。
鍾繇王羲之成了魏晉風格之代表,為後來世人所重。
書論也是從魏晉而形成《筆陣圖》,其書之論,視為意境之幻了。從一側管窺,知其“浪漫”活潑,寓書墨之內。從此開始,延續今天。
書從天真爛漫,由此端出,不僅實用性,具有了欣賞價值。
-
4 # 江淮墨客李智泉書畫
書法主要是從商周秦時期演變,到秦文字統一為小篆。兩漢為漢隸時期,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湧出大批才子。最具代表的王羲之父子,前無古人,書法的多樣性,奠定了後代書法根基與趨向。對中國書法發展有突出貢獻時代。故,魏晉在書法史上也是一個巔峰時期。
-
5 # 黃玉泉A
這裡面有一個小常識但是大家沒注意,就是漢末三國魏時真書取代漢隸,代表作是鍾繇的《宣示表》,後到晉二王達至真書顛峰。這個常識就是說真正的書法是從真書開始的,真為正既官方文體,特點是點橫撇捺鉤代替了篆隸的線條,有了系統的筆法。真書到唐對點橫撇捺鉤要求更高更嚴法度森嚴而成為習書楷模,故又稱楷書。所以學書必追魏晉唐敬畏書法之法才能叫書法。這正如寫格律詩要遵守敬畏平仄平水韻……規則一樣,只有遵守了規則才是真正的書法真正的格律詩。
-
6 # 竹外閒人
在中國文字的發展史上看出,文字在漢朝完成了形體結構,併為以後的漢民族所使用,但書法藝術在漢朝卻是剛剛萌芽---真正的人為的美化文字剛剛開始,雖然中國文字發展到漢隸,脫離了古文字階段,但書法藝術真正體現則應是楷書(簡寫、速寫),楷書應產生於漢末晉初,但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楷書作品是三國鍾繇所寫的《宣示表》,從筆法到結字都突破了漢隸的藩籬,時至今日觀之,古樸之氣猶濃,清秀靈透,“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而到晉朝,王羲之的楷書則盡脫隸習,用筆上清秀灑脫,結字上疏曠開達,濃密得當,盡顯字之真態,為千古不可多得的瑰寶,為後世千年之法。魏體的出現至少晚楷書百年,是在北中國開創和使用,由於受地理風俗和時代的左右,字型質樸粗放,是楷書藝術形式的補充。草書的出現,據史書記載開創於張芝(漢末人),後經許多書家的努力,直至二王、謝安等書家手中才真正完成並推向頂峰。晉人行書是書法藝術華冠上的一顆明珠,晉代書家幾乎人人以行書出名,尤其二王所書,處處合乎書法法度,氣韻生動,遒麗天成。魏晉書法,處處充滿書法藝術的神韻,後人難以超越,正如孫過庭所說“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之所以學習書法要上追魏晉,就是因為魏晉就是書法藝術的巔峰!
-
7 # 夕陽山外山922
魏晉就是書法發展的巔峰。因為這個時期出現了文字由寫什麼到怎麼寫的筆法探索,並對書法做出了大量的整理和規範,使得草書發展到了頂峰,楷書的雛形為以後楷書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
8 # 松風閣書法日講
實際上,中國書法的誕生,應該是從中國文字的誕生開始算起來。有了文字,有了書寫,那麼就必然要面臨一個問題,即文字的造型處理問題,這是貫穿於書法史發展始終的東西。
甚至我們還可以更往前追溯。當文字還沒有出現,只是出現了類似於文字圖案的時候,後世書法所要面臨和處理的問題在那個時候其實已經出現了。
在我們通常的印象中,中國文字誕生最初始的形態就是篆刻在龜背上的甲骨文,根據這一點,有些書法家就竭力鼓吹碑學書法的意義。但是近些年來考古發現卻展現了另外一種可能,史前中國的第一個文字不僅比我們現今所知道的甲骨文還要早上幾百年,而且它還是用類似於毛筆的軟毫器具書寫在陶片上的。2001年,它的發現者李健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期上發表《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扁壺》,這個朱書“文”字扁壺身上有明顯的文字書寫痕跡。
但無論是篆刻在龜背上的甲骨文還是這個寫作在陶器上的文字,最終他們都要面臨文字造型處理這一個問題。
而所謂的“書法”,其實就是致力於鑽研漢字書寫“法則”的學問,而書法家就是一群把漢字書寫規律、法度挖掘出來的人。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字和書法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無可分割的。漢字的書寫取決於漢字本身的造字意義,而最終漢字呈現出來的風格面貌又會受到書法家書寫的影響。
從文字發展史的角度來說,文字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書寫者的書寫習慣、書寫效率以及時代進步發展所推動的。而從書法史的發展角度來說,文字形態的發展大部分的原因是書法家書寫推動的。
但是這個問題仍然有可以探討的空間,在文字和書法發展的早期,書法家群體並未形成,文字和書寫形態的變遷往往更多取決於當時普羅大眾、政治當權者以及社會文化形態。
而出現明顯分界點和分水嶺的時間就是魏晉時期。
中國書法發展史、文字發展史上,早期階段有兩個時期需要特別給予關注,一個是秦朝,一個是魏晉。
秦之前,由甲骨文發展演變而呈現出春秋戰國各國文字多樣化的形態,到了秦朝統一六國之後,開始統一文字。如果說戰國時期各個國家文字形態的發展差異是由各自國家文化社會所決定的,那麼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則是一次以政治力量來推動文字發展的行為。因而,決定文字發展變化的就不再是那些緩慢的,自下而上的因素,統治者也開始參與到其中。
秦漢時期的文字、書法發展基本上呈現這樣一種趨勢,比如由篆書演變到隸書的這一個過程,你很難找到具體的某些人、或者說某一個書法家,為這一個演變過程做了多麼大的貢獻。這一個顯著的轉變過程顯然是由各種各樣的書寫者來推動的。
但是漢末三國魏晉時期,情況就悄悄發生著變化。由於政治上世家大族開始發展起來,門閥政治逐漸成為這一時期政治的主體,社會資源的分配越來越被這些早期的世家貴族所壟斷,他們壟斷的,不僅僅是有形的、存在確定意義實體的財富,而且還壟斷了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藝術,書法就是其中一例。
漢末三國魏晉時期,鍾繇、張芝等這些書法大家自然是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但是若論起影響力和對書法的貢獻,還是要數二王家族的人物。王氏一門家大財大,正所謂“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王氏家族的地位、影響力。
王羲之作為王氏家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書法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因此魏晉時期的書法也被後世的人們所特別銘記。魏晉之所以擁有如此重要的書法地位,還是因為魏晉時期是一個文化、藝術自覺的時期,人的覺醒、人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是最主要的發展動力源。
魏晉時期的人們不僅有了明確的人生追求,而且有了一定的審美傾向,這一時期以“品人論人”為主要活動的人文現象為以後藝術理論和藝術審美偏好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此一時期,主導文字書法發展的,不僅僅是書法家這麼簡單,是被社會賦予了無窮政治權力和政治資源的貴族所把持。
魏晉之後的隋唐時期,門閥政治、貴族一家獨大的局面被科舉制所打破。寒門之士有了進階上升的空間。此一時,書法發展又回到了當初為政治力量所主導、推崇的時期。這一點在唐朝顯得尤為明顯。
唐朝唐太宗蒐羅天下文字,命懷仁和尚用王羲之的書法刻碑、派人計賺《蘭亭》,這些舉動無疑給當時的人釋放著這樣一個訊號,那就是當權者推崇、認可王羲之的書法。此後以二王為代表的書法已經具有了名義上的正統性。
宋代人編修《淳化閣帖》,被看作是二王書法確立為正統的標誌,並且王羲之書聖的對位被坐實。
明清時期,以二王風格為主要內容的館閣體成為天下舉子科考必備書寫技能之一、乾隆皇帝刊刻三希堂等等行為,都是政治家、封建勢力的當權者在推動書法文化發展方面做出的努力。
但是,這些由政治家們所主導的文化藝術發展趨向以及審美風格已經顯示出了嚴重的弊端。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書法已經被館閣體所完全歸束起來,沒有任何生機。清末康有為等人在鄉間野地中發現甲骨文、碑刻,在某種意義上算是一種迴歸,一種對過往書法藝術純粹自由發展的迴歸和嚮往,一種對自在“生長”的內部動力的致敬。
-
9 # 湛立波
書法就其字型而言分為篆體(大小篆、鐵線篆),隸體(簡帛、漢隸、草隸即章草),楷體(晉楷、魏楷、唐楷),行、草體。
若說學魏碑、小楷、行、草追本溯源至魏晉無二話可言。
若說學篆、隸追本溯源至魏晉那是天大的誤會。
若說學行、草書要解決線條的質感、立體感、力感、連帶遊絲不弱,現代人要事半功倍,必學唐代李陽冰鐵線篆。
故此,學書法必追魏晉,而不是周秦,純粹就是一個偽命題
-
10 # 子衿書法
學習書法為什麼要上追魏晉而不是周秦?難道魏晉就是書法的藝術巔峰?
我先把書法和文字的關係給大家談一談。文字和書法有著緊密的關係,但再怎麼緊密,也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文字為黃帝時期的倉頡所造。經過了夏、商、周的發展,由象形文字演變成為方形文字。這段時期的書寫工具是硬筆。(刀、聿)刀用於刻,聿蘸漆書寫。毛筆產生的年代是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發明的。
雖然毛筆的發明在秦始皇時期,但和傳統的書法還不能劃等號。有了筆,紙卻沒有。書寫仍然是在竹簡上進行。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以後,文字的書寫才慢慢的由刀、聿、竹簡的書寫材質過渡到了毛筆、紙的書寫材質上來。恬筆倫紙,為文字書寫做出來影響深遠的貢獻。這就是說,周秦時期的書寫和東漢末期以後的書寫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秦以前是硬筆書法,漢代的書法則是軟硬兼施。為什麼叫軟硬兼施?毛筆是軟的,竹簡是硬的,所以就叫軟硬兼施。
傳統書法的起源,是東漢末年的蔡邕所創。蔡邕創造毛筆書法的筆法,開創了由純實用的文字書寫走向了集實用和觀賞為一體的書法藝術,由此掀開了中國書法的戲幕。大家要記住的一個時間階:傳統書法的產生年代是在東漢末期。書法所以沒有聽過上追周秦這樣的說法。區別在於硬和軟上。蔡邕才有了:“唯其軟,則奇怪生焉”的千古名言。
魏晉時期是不中國書法藝術的巔峰期呢?書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蔡邕,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除蔡邕沒有進入到這個時間段以外,鍾張羲獻都是這個時期的人。這個組合,無論歐虞褚薛的組合,還是歐顏柳趙,蘇黃米蔡的組合,都不能與其相抗衡。魏晉時期的書法數量上不是很龐大,但其勝在質量的高精尖。唐代書法也是中國書法的另外一個高峰,水平總體上龐大,但在頂尖級別的人物上,仍然沒有人能擺脫出魏晉時期鍾張羲獻的源流。其它時代的書法,就更難與魏晉書法相論了。
-
11 # 雪天雪晴
不是絕對的啊。學篆書,李斯是標準之一啊。
還有,漢簡,包括秦簡,非常有靈性有獨特魅力。是篆到隸的變化。
魏晉,行書草書崛起,楷書奠基。各書體基本全部問世。且魏晉書法本身脫胎於秦漢,古風淳樸,尤為重要。
晉尤其是行書草書的殿堂級時代!
楷書,則是唐代到達頂峰。
-
12 # 不二齋
這和我們學習詩歌要學唐詩,學詞要學宋詞一樣,學習書法要上溯魏晉,學習魏晉書法。
原因很簡單,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的集大成時期,書法的技法體系在此時發展完備,這是一個節點,到此時為止中國書法無論在技法還是書體上都已經發展成熟,同時也出現了書法理論,標誌著作為藝術的的中國書法開始形成。也就是說之前是寫字,後來才可以叫書法。
往前看,先秦兩漢時期的書法也很好,比如先秦的大篆、鐘鼎銘文,秦代的小篆以及漢代的隸書,也都是經典,但僅有篆書和隸書,在技法和書體上是不完備的,作為藝術的書法,才剛剛處於萌芽狀態。
往後看,魏晉南北朝以後的書法,主要是以王羲之為主導的帖學書法,之後帖學書法產生的各種書法風格只是王羲之書法風格的演繹,都沒有走出帖學的範疇,魏晉南北朝書法是帖學的根,確切的說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帖學的根,是帖學的正統也是書法的正統。
當然,要學碑學,也離不開魏晉南北朝,所謂魏碑指的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
這個就和我們學習詩歌一樣,唐朝之前也有詩歌,但我們仍然要背唐詩,因為它的經典和成熟,書法藝術的經典和成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魏晉時期的王羲之、王獻之身上。
-
13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單從學習楷書、行書的角度來說,上溯魏晉是有道理的,因為,那是楷法的源頭、行法的主流,也是技法成熟的時期,可以說是藝術的巔峰。
比如魏碑,無論是筆法、字法都是非常豐富多彩的,之後隋、唐楷書逐漸的趨近規矩方整,並且形成了毛筆小楷手寫體,毛筆中楷碑文體兩大系統。
同樣道理,如果學篆書,必須要研究周秦。學隸必學漢……
-
14 # 空谷山人
書法學習研究古人於今人大不相同,古人傳承有序,今人博覽群書。
由於愛好不同,往往初學與個人喜好不一致,因此更容易離經叛道。從而造成哪個都喜歡,那個都學的結果。
唐人的規矩太多,宋人的韻味很足,元代的又過於復古,明清個性十足。今人無從超越,魏晉的生動笨拙就成了一個突破口。
然而往往生動拙笨的魏晉書法大多醜陋不堪,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沒有幾個字。然而,大多數人卻以醜為美,大肆抄襲誇張,更有甚者還拿來作為自己與眾不同的資本大肆炫耀。早已失去傳承中華書法藝術的正路走向歧途。
書法學習既要看到不同時代的書法藝術的美又要看到他們的不足,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就是一種創新。
魏晉書法的有點就在於一個活。
唐代把活字寫的含蓄穩重,宋代雖然有所恢復,怎奈正字之風日盛,元明清上追二王卻大多不敢越雷池一步,結果只能是字正的一塌糊塗。個性全無,有幾個明白事理的卻被看成另類加以嘲諷。
當代的上追魏晉的人也只是無奈之舉。並沒有悟透書法結體的真諦。中國古人對書法結體的認識還停留在自然層面,審美理論不夠健全。均衡的形式美法則是破解書法結體的一把鑰匙。結體破解了,就解決了千年書法的結體難題。用筆難題有很多人解決了,日本書道中的打筆就是力透紙背的一個妙招。
章法太難。以後再講,我還在探索中。
外行說書別當真!
-
15 # 素里布衣楊半
書法的初步形成應該是以漢隸為軸心的,也就是說漢隸確定了書法的基本雛形,漢代以前的書法,像大篆、小篆等屬於書法的成型期,是早期的書法,這時的書法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各種技法相對簡單稚嫩,由於筆墨紙硯的生產也沒有完整的出現,所以用漢代以前的書法作為學習資料是有缺陷和不足的,大篆、小篆是可以作為初學者入門起步學習的,但僅僅限於入門而已,因為這個時期的書法給我們的資訊是有侷限性的,是無法讓我們掌握到書法成熟及完整過程的。
以魏晉時期書法作為學習標尺是十分正確的,說魏晉時期的書法是中國書法的巔峰也比較準確,唐代在書法的技法上是有一些突破和補充的,但在總體的藝術高度上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所以,對於現代學書法的人來說,追求魏晉風格仍是非常完美的選擇,我認為書法的藝術高度不僅僅是取決於審美的角度,其書寫的難度也一定是其高度的構成要素之一,忽略了書寫難度的考量,書法的藝術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也會讓璀璨發光的書法藝術頓失色彩。
魏晉時期的書法是書法藝術的基礎和核心,要想體味其中魅力,你需要潛下心來,慢慢接觸與回味,總的來說,書法是一門實踐性藝術,只靠觀摩欣賞是無法真正瞭解其中奧秘的,無限美妙快樂的感覺只能在親身經歷的體驗中得到。
上圖作品均選自筆者【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北魏卷)
回覆列表
因為魏晉是中國書法的第一個高峰,魏晉不但是各個書體創立和成熟的年代,而且是書法引領、導航、標杆、樣板的時代,也是正式有了“書法”一詞稱謂的時代。因此,提到書法,就不能不說“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