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33
回覆列表
  • 1 # 淨香茗茶

    【關於房租】我想說, $50/week的房子實在是便宜得過頭了。就我自己而言,生活費每月平均1200刀,其中房租約佔一半($135/w)。這還是在比較偏遠的區找的房子才能這麼便宜(當然,更偏遠的區也有$90-120/w的),離市中心、學校越近的地帶越貴(學校旁邊的條件稍好點的都要$200-300/w),學校裡的住宿甚至達到$400-500/w。即使臥龍崗物價比布村低一些,50的房子我還是不敢想象的,看了描述我覺得很有可能是一心求省錢的學生剛好找到比較黑心的房東吧,所以只能算是個例。就我身邊的大致狀況來說,房租受到最大影響的因素是地段,其次才是內部環境,而且偏遠地區100的房間面積往往比市中心200的還大很多。另外,我所接觸到的中國學生從住學校500的住宿到住偏遠地區100的townhouse都有,但是住小黑屋的暫時沒碰到過。

    【關於打工】我身邊很多中國同學,包括我自己在內,課餘時間都有去打打工補貼家用,一般找個華人餐館服務員之類的工作並不難。由於這邊人工費很貴,即使碰到待遇比較差的華人老闆,還是能賺得不少的,比如我現在是$10/h(題外話:法律規定的最低工資是稅前$15/h,留學生一般都是打黑工),只要每週工作12個小時,除了房租以外的生活費就完全補上了。(好吧實際上我沒有那麼排班,畢竟學生黨還是以學習為重嘛。。)題主說的那個孩子已經成年了,而且男生只要肯吃苦出力,要賺多點錢很容易,所以我覺得他找不到工作首先要看個人原因:沒有努力去找。以我和很多同學的親身經驗,網上投簡歷基本都會石沉大海,很多人的工作都是拿著一沓簡歷去“掃街”找到的。

    大部分學生黨打工都不是真的為了賺錢,畢竟能出國的家裡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我身邊的同學既有出去打工的,也有宅在家該吃吃該玩玩的,生活狀況一點也不差。當然,我也聽說過一些需要自己掙生活費的事例,確實會比別人辛苦得多,但只要能力夠強也不會過得很委屈。

    【關於學費】學費確實是一個大坑,據說澳洲留學的費用已經遠超英美,排名世界第一了,而且還在年年漲。就我的學校而言,每門課平均要3000-4000刀,一學期4門課就要15000以上。如果掛了科,這門課就要重修,重新交費重新讀。所以在澳洲留學最省錢的做法就是千·萬·別·掛·科!!!按這個演算法,掛一門課就相當於沒了三個月的生活費!

  • 2 # 顏真在

    來美國留學這麼多年,我漸漸有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感覺,那就是:越來越討厭機場這個地方,總是在經歷分別。即使到現在,我一閉眼就可以看到第一次出國時,媽媽在機場送我時強忍著眼淚。直到我入關前,一回頭就看見她哭到抽搐的雙肩。

    可能會有很多人羨慕可以出國留學的孩子們,羨慕他們殷實的家境可以幫助他們去更廣闊的地方看一看。但是你們一定不會羨慕,在機場入海關時,一手攥著護照一手抹著眼淚,哭得像傻逼一樣的小小留學生。

    前不久我又搬了一次家,順便一提,來美國這麼多年,我搬過五次家,並不是因為我喜歡搬家。每一次搬家都有一種無可奈何,每一次搬家就更討厭這種居無定所的感受。是的沒錯,在美國留學的體驗,就是永遠在漂泊,即使你覺得你會在現在住的地方住上很久,那也不會是你永久的窩。在美國讀書也絕對不會是你想的那麼輕鬆,我自認為自己是個效率很高的人,冬天可以鬧鈴一響就爬起來的人說的就是我。所以我絕對和拖延症沒有半點關係,但是剛來讀本科時,為了完成教授佈置的各種Due,熬夜竟然成了我的常態。

    你知道為了考試而把整整一本書背下來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嗎?你知道披星戴月在圖書館待到凌晨,一出門看到一群黑哥哥看著你的時候,心中有多怕嗎?每天都想吃中餐,雖然紐約的中餐遍地都是,但是總是沒有那個對的味道,想要自己做吧,會覺得只做給自己一個人吃太浪費時間,於是到最後也就是隨意解決。最開心的就是和朋友們聚在一起吃火鍋,可能味道甚至不如國內的一家小火鍋店,但是這是一種在國內時無法理解和體驗的快樂。暑假回國之前,無論是不是被無數個due和考試壓到喘不過氣,都會覺得花是香的,空氣是甜的,只因為要回國了。但是暑假轉瞬即逝,每一次再乘上飛機時,我總會默默地在心裡想,下一次飛回國的時候,希望沒有回程。

    沒錯,在美國留學的體驗就是孤單寂寞冷,有時候會撐不下去覺得一個人好苦。但是我真的不後悔,因為在經歷了這麼多之後才會回過頭髮現很多值得珍惜的點點滴滴。我感謝留學這麼多年帶給我的成長,我的堅強和鎧甲靠的都是這麼多年的磨礪和奮鬥。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真的會買一張單程機票飛回國內,但是至少現在,我還想再拼一會兒^^

  • 3 # 我記得必須馬克

    本人在俄羅斯上學,看網上很多說俄羅斯人是戰鬥名族我只想回應:沒錯。俄羅斯人很開放也造就了他們坦誠和熱情的性格。

    課表和國內大學一樣每天都不同,俄羅斯老師教課方式也是根據性格,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你進教室必須要學習,不學習你就不用進教室,曠課的話到一定課時就會警告,警告多了自然是開除,學業的話也不是那麼繁忙,但需要反覆複習。

    食物的話慢慢習慣就行,有非常美味的美食,也有中國人受不了的食物。

    費用的話每個地方不一樣,莫斯科和彼得堡費用較高,其他的和國內的差不多。

  • 4 # 珍視映畫

    自甘墮落型:被學歷的壓力打敗

    出國前,很多學生都把留學想象得過於美好。但到美國大學裡一看,原來在國內考託福只是開胃小菜,在美國大學裡不但要學英語,而且是要用英語和教授同學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用英語學新的知識和技能。在這種高壓力的學習下,很多本來豪情萬丈的學生開始變得意志消沉,最後在學業上不了了之。

    無所事事型:最平凡但生活最舒適

    這種學生有那麼一種“不為人先、不恥人後”的從容勁。從某種角度上說,這樣的性格可以活得很從容。他們在學習上從來不會拔尖,也從來不去想拔尖;但他們能那麼一直堅持著學,也不會因為學習苦而放棄。最後的結果一般是畢業後在一家一般的公司謀一個一般的職位。在眾多海外中國留學生中,這種學生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群,他們永遠不會是新聞內容,也不會是聚會中話題的主角,但恰恰是他們往往能過上雖然不豪華但卻舒適的生活。

    拼爹型: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隨著越來越多“官二代”、“富二代”的出國留學,留學生中漸漸的出現了一批拼爹型學生,典型特點是不差錢,什麼都敢買也什麼都能買,但這些學生中鮮有真正能在學問上搞出名堂的。拼爹型學生中有頭腦的一批人會利用自己的背景優勢廣結人脈、廣開財源,最後成為商場中的一匹黑馬。但更多的人則是荒廢學業、紙醉金迷,學問、事業上一事無成,最後以一個非常失敗的結果結束留學生涯。

    刻苦認真型:早期留學生的典型

    這種學生在早期的留學生中比比皆是,以至於過去中國留學生給外國人的整體印象就是刻苦學習,除了學習沒別的了。他們畢業後一般都能成為公司裡的技術骨幹,職位做到中層沒什麼大問題。但因為只專注於技術領域的發展,可能在溝通、交流等方面尚有欠缺,升到高階職位有一定的難度。但不管怎麼說,有一技之長在身,走遍全世界都不愁沒飯吃。

    精英型:為自己的理想吃苦奮鬥

    這種學生才真正是那種“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資本主義覺悟、有文化的腦力勞動者。他們一般都是學習良好,興趣廣泛,有自己的理想而且願意為自己的理想去吃苦奮鬥的人。在眾多的海外中國留學生中,所謂的“成功者”指的就是這一群體。

    較勁型:凡事都要面子

    較勁型的學生刻苦、努力、聰明、有自己的理想。但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面子,都是為了別人的矚目和掌聲。這樣的人會在各領域取得成功,但他們活的太累了,因為他們不容許聽見其他任何周圍的人在任何方面超過自己,不管是同學、朋友、親戚、同事。他們的努力只是為了一件事,就是不管走到哪裡都要是焦點。這種做法偏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會成為致命傷,因為美國人講實惠,不會喜歡這樣的,中國人都講面子,羨慕嫉妒恨加起來就會有很大的殺傷力。

    15年前的中國學生:沉默寡言 刻苦用功

    如果把時間往回調15年,那麼中國學生給外國同學最深的印象應該是沉默寡言、刻苦用功的一族。在學業和技術上,永遠沒有能難住中國學生的。但在聚會和時尚方面,很少能發現中國學生的影子。限於英語交流能力的障礙,中國學生一般很少和外國同學做生活上的交流,更不要說平時開開玩笑什麼的。

    中國學生在家裡做飯往往是聞名學校。那個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中國學生剛一用大蔥嗆鍋,就已經搞得“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了。

    現在的中國學生:玩名牌 比排場 不講公德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留學生在外國同學眼裡的形象在不斷的變化,雖然中國學生依然是學習最刻苦的一族,但從整體來說,已經不是那麼聞名了。隨著留學低齡化的趨勢,中國留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不要說搞一桌飯菜技壓群雄,平時能把自己的基本衛生搞好、生活上有條理的已經算好樣的了。

    但在其他方面,中國學生變得越來越出名,比如說玩兒名牌、比排場、不講公德等等。在外國學生眼中,中國學生的形象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理解了。

    不管是黑人、白人,美國學生一直是中國學生相對來說比較喜歡的同學,因為他們英語好,對社會、生活更加熟悉,更重要的是美國學生一般都熱情、幽默,而且有時候還有那麼點天真的義氣。

    日本學生認真規矩 文明的代表

    很多中國留學生對日本留學生有一種源於歷史的反感(如果這些中國留學生知道一些歷史的話),但在和日本留學生接觸後,卻往往被他們那種辦事兒認真、生活規矩的態度所折服,在很多日本留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好習慣,讓我們真正知道了什麼叫文明。

    印度同學摳門算計 不招待見

    印度人給人的印象一向是不好,不單因為他們身上那種濃重的咖哩味道讓人受不了,也不是因為他們那口美國人聽著挺明白、其他人都聽不懂的英語,而是根據多數中國人的經驗,印度人天生就是摳門算計的代名詞。在美國,鮮有中國留學生和印度留學生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 5 # 1chip1chair

    一半以上的留學生睡覺睡到自然醒,中午吃個泡麵或外賣,下午有課的去上課,沒課的打遊戲看國內的電視影片。晚上回家,繼續打遊戲和室友嘮嗑。期末考試前一週開始複習,平時作業截止日期前2天開始通宵。一般3年的本科要四年讀完,讀完之後在畢業典禮上說著自己都聽不明白的英文拍個畢業照。10%的精英,埋頭苦讀,廢寢忘食,一路搞科研平步青雲,唸完博士博士後。拿著獎學金,省吃儉用,直到拿到綠卡,父母妻兒接過去團聚。

  • 6 # 蘇菲的日本

    我來說下日本留學生的情況吧。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打工賺錢型

    這類留學生的生活狀態主要就是打工,多以在語言學校讀書的學生為主,日本的語言學校一般只上半天課,所以學生有很多自己的時間,加上日本由於老齡化嚴重,勞動力短缺,對打工者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多數留學生都選擇去打工賺錢。剛來日本的學生打工的地方主要是餐館,便利店,百貨商場等,另外還有很多學生兼職做代購。每個人打工時間的長短還是有很大區別,比如,有一些需要生活費和學費都自己掙得,那基本要打2到3份工,其中還有各種夜班,非常辛苦,基本沒有學習的時間。不過大多數人在考上大學後,都會或多或少的減少打工時間,畢竟學習還是自己的主業。

    2. 學習研究型

    這類學生主要是日本各個大學院(相當於國內的研究生院)的碩士和博士,平時以研究室為中心生活。這類學生,一部分有獎學金,對於沒有獎學金的學生,因為自己的學習和研究佔用了平時的大部分時間,所以最多自己每週打點小工賺點零花錢,生活費和學費主要靠家裡負擔。這類學生的生活比較自由,但是學習任務也很重,非常忙碌,常常需要熬夜敢報告,做實驗,週末工作也是非常正常的。在日本的大學院讀書,理工科的學生除了實驗,定期還要參加各種研究發表會和學術學會,整體生活比較充實。至於娛樂方面,最普遍的便是逢年過節,一群留學生聚在一起燒飯做飯玩遊戲,很歡樂。另外,KTV,打球,旅行等娛樂方式也很普遍。

    3. 死宅二次元型

    這類學生,存在於從語言學校到大學院博士的各個群體裡,特點是不善交際,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呆在家裡面看動漫,電視劇,能不出門就不出門。這類學生既不怎麼打工,也不怎麼去學校,深受日本二次元宅文化的影響,他們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把自己關在家裡躺著,看看動漫和漫畫,能夠在家裡完成的事情就絕對不會出門去弄,更有甚者接近一個月都沒有出過家門。

    4. 出世就職型

    也有一部分留學生,對他們來說研究並不是長久的道路,所以這部分人會和日本學生一樣,在學校期間就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甚至創業,從畢業前一年的3月開始,甚至更早就進入繁忙的就職階段。一旦進入就職階段,留學生們多會把手中的打工,學習暫時放一放,全身心的投入就職大浪潮中。穿上西裝,提著公文包,參加各種說明會,投簡歷,做網測,一輪又一輪的面試。在這期間,留學生們和朋友討論的話題也全部和就職有關,整個就職期間約為2-4個月,在拿到心儀公司的內定後便結束了繁忙的就職活動,之後留學生們多數會選擇去旅行來放鬆和犒勞自己這段時間的努力與付出。

  • 7 # 王旺旺wang

    都說在美國留學,最終不後悔,的確成長了,也見識了。但請別忘記,留學幾年,一共花了多少錢?目前學費,租房,生活費都漲了。一是這麼多錢,足夠你在中國當個小老闆了。國內用這些錢,可以說是有了生意的本金。而關鍵是這些錢還不是你掙的,是父母的。試問:花著別人大把的錢,在國外生活幾年,能不長點見識嗎?二是:美國留學,大學以上學歷,更不容易混,語言關,專業課,天天都要努力學習,有這樣努力拼博的勁頭,國內名牌大學早就成功了。當然富二代,官二代除外……人家是花不完的錢,學不學無所謂,反正大不了在美國開個跨國企業,自己當老闆,一句話,雜才能花完錢呢?這樣的中國人也不少。

  • 8 # 老查留學

    【美國】留學生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目前中國每年出國讀書的學生超過50萬,其中去美國讀書的學生數量最多,在30萬左右,主要可分為美高、美本、美研三類。下面我從大家最關心的幾個方面描述典型的美本留學生的日常生活吧。

    一 上課

    美本的學生基本每天都有課,大部分學生每期所修學分12-18個學分,對應4-6門課程。最早的課程一般8點開始,最晚的課程9-10點結束。所以大部分學生會早上起來趕第一堂課,除了課堂的時間,其他時候一般都在圖書館自習。美國的大學課後複習和作業的任務比較重,牛校的學生普遍每天需要4個小時以上的自習時間才能完成相關學習任務。

    二 吃飯

    平時的school day,吃飯的第一要素是快,迅速解決戰鬥。大家普遍不喜歡吃食堂,街邊的餐館是主要去處,週末如果有時間有興致可以和朋友一起做做飯,當作放鬆或娛樂社交辦法。

    三 交通

    根據不同位置的學校差別挺大的,在大城市上學的同學們普遍不用開車,乘坐校車或者公共交通就行,但是在郊區的學校還是建議開車,不然太不方便了。

    四 考試

    Final和Deadline是最敏感的詞彙,每到這個時候,大家肯定是泡在了圖書館裡,理工科的學生期末普遍還是以考試作為final,文科學生的paper任務更多。

    五 放假

    大家首選的活動是旅遊,飛去其他地方或者自駕遊都有,長一點的假期大家可能選擇回國或者出國旅遊。

    以上,這是我的個人感受,請參考。

  • 9 # 小魚水母

    其實不管在哪裡生活方式永遠都是自己選擇的,對我來說,既然有機會去看看不同的世界,就儘量好好利用好身邊的資源,不要留下什麼遺憾就行。沒資格說特別辛苦這樣的話,但真的認真努力的生活總是沒有那麼輕鬆的。不否認有時候會給自己放個小假出去玩玩,吃吃喝喝,但也是一種抱著發現和體驗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 屌絲和女神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