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人評論熱點
-
2 # 遂寧青年
魯國能夠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曹劌敢說,魯莊公可以聽
試想,如果當時政治專橫,無法諫言自然也就不可能君臣坐在一起談論國事了,自然也沒有了論戰之說。
曹劌開門見山地問其何以為戰,莊公說,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獨享,必定要分給身邊的人。
曹劌卻認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莊公又說:祭祀時所用供品必定如禮,從不敢擅自更改。
曹劌同樣不以為然,認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直到莊公講到他在處理案件時,無論大小,總是根據實情、慎重處理時,曹劌才表示讚許,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從這番對話中,我們可以看,魯國抵禦齊國不義之師,本來就是正義之舉,加上國人支援,取勝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上下團結,同仇敵愾
面對強敵壓境的緊張形勢,魯國上自國君莊公,下至平民曹劌,均以國家利益為重,精誠團結,奮起抗敵,其勢當然難以被擊敗。
曹劌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對鄉人“肉食者謀之,又何問焉”的困惑,毅然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動力,盡力報國。
魯莊公雖貴為一國之君,卻不固執武斷,他唯賢是舉,將有才能卻出身卑微的曹劌引為謀臣,關鍵時刻又能從諫如流,屈身聽命於曹劌,明君風采令人欽佩。
曹劌如有才而不出,莊公就無從得一賢輔;莊公如有賢而不用,曹劌亦無從發揮其才智.所以說,曹劌和莊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第三,避其鋒芒,具有正確的戰略思想
臨陣而鬥,用智為上.曹劌根據齊軍來勢兇猛、人數佔優的實際情況,採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
透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優劣關係,結果一舉潰敵.
取勝之後,曹劌並未盲目追擊,惟恐中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表明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高度警惕,時刻防備對方運用計謀。
曹劌在戰爭中知己知彼,運籌帷幄,表現出一位軍事家的卓絕風采.他謀略得當,正是魯軍戰場取勝的關鍵所在。
-
3 # 淡悠
“曹劌論戰”中魯國為什麼會勝利?那就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最好例證。
曹劌,知道要爆發戰爭,主動請纓。先向魯國公陳術如何才能應付這場戰爭,這是知己。把自身的準備工作做足做妥後再行迎戰。
在戰鬥開始後,他先蓄銳不發,等待時機,掌握好士氣,待敵方兩次衝鋒均無功而返,士氣消耗將盡時果斷出擊,一舉克敵。敵人潰敗後,不是盲目冒進,先搞清楚敵方是不是佯裝打敗而誘惑我,以此設伏。待查證了敵方已車轍全亂,士氣全失後,才揮兵追逐。
所以,魯國勝利是必然的。也充分說明曹劌運籌帷幄的卓越才能。
-
4 # 木山文
春秋時期,戰爭不斷。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擊弱小的魯國。魯莊公率兵抵抗,兩軍在"長勺"這個地方相遇。雙方擺好陳勢後,齊國軍隊首先擂鼓衝鋒,魯莊公想馬上擂鼓迎擊,曹劌連忙勸阻,吩咐士兵堅守陣地,不要出擊。齊軍第二次第三次擂鼓,又接連發起兩次衝鋒,士兵疲乏極了,都坐下來休息。這時曹劌對魯莊公說,可以擂鼓出擊了,莊公立刻下令。頓時戰鼓咚咚,殺聲震天,魯軍士兵奮勇衝殺,齊軍大敗,紛紛逃跑。魯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勸阻道,"且慢",說著跳下車去。先從地面細看,看齊軍兵車碾過的輪跡,又攀上車前的橫木,注意地瞭望敵人退走的情形,然後說可以追擊了。莊公即下令。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了國境。
這次打了勝仗,魯莊公不明白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鬥,主要是靠勇氣,齊軍第一次擂鼓時,士兵的勇氣大大地振作,第二次擂鼓時,勇氣就開始衰退了。第三次擂鼓,勇氣就消耗殆盡,這時我們才擂鼓進擊,以勇氣旺盛的部隊攻擊已經喪失勇氣的軍隊,自然會打勝仗的。.
曹劌又說,齊國這樣的大國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埋伏,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下)
這就是魯國取勝的原因。
-
5 # 代學鵬
春秋時期,戰爭不斷。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擊弱小的魯國。魯莊公率兵抵抗,兩軍在"長勺"這個地方相遇。雙方擺好陳勢後,齊國軍隊首先擂鼓衝鋒,魯莊公想馬上擂鼓迎擊,曹劌連忙勸阻,吩咐士兵堅守陣地,不要出擊。齊軍第二次第三次擂鼓,又接連發起兩次衝鋒,士兵疲乏極了,都坐下來休息。這時曹劌對魯莊公說,可以擂鼓出擊了,莊公立刻下令。頓時戰鼓咚咚,殺聲震天,魯軍士兵奮勇衝殺,齊軍大敗,紛紛逃跑。魯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勸阻道,"且慢",說著跳下車去。先從地面細看,看齊軍兵車碾過的輪跡,又攀上車前的橫木,注意地瞭望敵人退走的情形,然後說可以追擊了。莊公即下令。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了國境。
這次打了勝仗,魯莊公不明白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鬥,主要是靠勇氣,齊軍第一次擂鼓時,士兵的勇氣大大地振作,第二次擂鼓時,勇氣就開始衰退了。第三次擂鼓,勇氣就消耗殆盡,這時我們才擂鼓進擊,以勇氣旺盛的部隊攻擊已經喪失勇氣的軍隊,自然會打勝仗的。.
曹劌又說,齊國這樣的大國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埋伏,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下)
這就是魯國取勝的原因。
-
6 # 默默共讀
讓我們穿越回到春秋時期的長勺之戰。魯莊公十年,兵力強大的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卻能夠以少勝多,這是何故?
第一,“十年春,齊師伐我”,“伐”在文言文裡指攻打,這說明齊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是不正義的一方,都說邪不勝正,齊國不得民心,而魯國計程車兵和百姓卻會舉國之力來保衛自己的國家。
第二,是曹劌的深謀遠慮。他的遠謀表現在哪裡呢?
1、“肉食者鄙”,他知道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因為他請求拜見魯莊公。這也是他熱愛祖國的一個體現。
2、當他問魯莊公憑什麼應戰的時候,魯莊公說的“小惠”“小信”,都遭到曹劌一一否定,因為曹劌知道,取信於民才是作戰勝利的先決條件和根本,當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做到按實情判斷的時候,這件事是得民心的,他才鬆口說可以一戰。
3、他不放心魯莊公出戰於是要跟隨莊公去戰場。
第三,是因為曹劌卓越的軍事指揮和戰略。
等齊軍三次擊鼓,士氣衰竭之後,他才下令魯國的軍隊擊鼓,對方士氣衰竭,我方士氣旺盛,這樣才能打勝仗。
等曹劌親自下車檢視齊軍逃跑的車輪痕跡亂了,軍旗倒下,他才相信是沒有埋伏,於是下令追擊。
可以送,魯國能以少勝多,有大部分功勞都是因為曹劌的遠見卓識和軍事才能。
但第四,是因為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
他能夠做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他有一定的民心基礎。二是魯莊公能夠善於納諫,他虛心聽取了曹劌的各項建議,並且實行。
綜上所述,魯國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
-
7 # 柯揚與健康
曹劌論戰魯國的勝利得益於知人善用,治國理政從善如流,君主隨從上下一心,形成合力與綜合實力,從而形成強大的戰鬥力,一句獲勝。
-
8 # 託土屯山
兩大原因:
第一、戰前的準備充分。
一是準確的分折戰爭性質。"十年春,齊師伐我",確定了戰爭的時間、地點與性質。"這次戰爭,是一場由齊國發動進攻的,魯國積報防禦的戰爭。當時,為齊桓公二年,齊桓公,志在成為諸侯領袖,有在政治上"要臉"的需要,發動對魯國討伐,首先能體現齊國的決心,盡顯齊國的國際形象。其次展現齊國君王的英勇無畏的氣概,鞏固大齊的政治地位。從戰爭的目的看,基本認定它是一次討伐性的戰爭。
二是明確戰爭態度。"公將戰"。魯莊公,從維護魯國政治利益、繼承祖宗遺志出發,表示了"公將戰"的態度與決心。然而,魯莊公的水平,在當時諸候中,處於中等,但魯莊公亦有自知的素養,怎樣打這仗心裡沒有底數。當人民得知,"公將戰"的態度後,迅速得到了人民的響應與支援,尤其有愛國熱情和責任感的人士如曹劊等積極請求進諫、詢情,請戰。
三是確立戰爭之"本"。"取信於民"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人民群眾是戰爭的根基。"何以戰"。曹劊深知"民眾是戰爭之本","取信於民"是作戰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本"。
透過魯莊公與曹劊對話理出戰爭不能立足於靠"小惠"、"小信"的施捨,而"忠之屬也"才是取得戰爭勝利之"本"的道理,並(憑藉條件)"可一戰"。
有了戰爭性質的分折定義和戰爭的應對態度。再加上有一個好的取勝先決條件,堅強的群眾基礎。那麼,我們就從全域性上建起了一套積極的戰略防禦體系,也就完成了充分的戰前準備。這也是取得這次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第二作戰方針正確。
整個戰爭用了"三"個字的動作就完成;即"避""進""追"。
曹劊協同莊公指揮作戰,根據齊軍來勢兇猛、兵力多的實際,採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透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雙方力量對比的優劣關係,適時地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戰略方針,結果一舉潰敵。取勝後,曹劊並未盲目追擊,因為他深知,兵不厭詐之道,惟恐中了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也表明了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高度警惕,時刻防備對方運用計謀。曹劊在戰爭中,知己知彼,運籌惟幄,表現出一名軍事家的卓絕風彩,他謀略得當,正是齊魯"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關鍵之戰。
綜上得出:戰前的精心準備,和貫徹正確的作戰方針是取得魯國戰爭勝利的兩個重要和關健原因。
-
9 # 水成文讀書
我認為魯國的勝利有三個方面的原因:擁有正當的理由、選擇正確的人才、運用正確的策略。
第一,擁有正當的理由。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正當防禦,魯國進行的是正義之戰。正義之戰的理由之下可以讓全國人民上下一條心,同仇敵愾,對付共同敵人。自古以來侵略戰爭都是為人所不齒的,都是終將失敗的,而正義之戰終將勝利,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充分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因為是正義之戰,所以民心所向,願意為國效力,這就有了獲勝的第二天理由。
第二,選擇了正確的人才。面對敵國的侵略,群情激憤,都願意為國家出力,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這個時候曹劌出現了,而且魯莊公選擇了他,而曹劌擁有優秀的軍事才能,後面的戰鬥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果選擇的是其他人而不是曹劌,那麼最終的結果未可知也。
第三,運用正確的策略。所謂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彼竭我盈,正是攻打敵人的最好時機,故克之。在正確的策略下,最終以弱勝強戰勝了強大的齊國。另外在追逐敵人的時候,也不被勝利衝昏頭腦,冷靜分析,以防之敵人故意敗退。如此優秀的軍事策略,怎麼能會不取勝。
-
10 # 論史君
曹劌論戰的戰即長勺之戰,這是春秋時期以弱勝強的一例經典戰役,交戰雙方分別是齊國和魯國。
齊魯兩國由於一些矛盾,使得齊桓公發動了對魯國的戰爭,魯國本是國弱人少,又是攤上強敵,所以魯國不敢有一絲懈怠,不僅加緊訓練軍隊,還趕造各式各樣的兵器,以此加強國家的守衛力量。同時,魯莊公也做了一些取信於民的工作,如曹劌論戰所言“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曹劌論戰原文相信大家都捻熟於心,所以我就不再寫了,我只分析魯國軍隊為什麼能夠以弱勝強。
話說當時啊,齊國軍隊兵強馬壯,在進攻方面屬優勢,現實也是如此,齊國軍隊步步深入魯國國境,而魯國軍隊正面不敵,處於劣勢,從而採取守勢,避開了齊軍的鋒芒,儲存實力以待反攻。
很快,齊國軍隊攻到了長勺,魯國軍隊也退在此地,長勺是一個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一戰才使得齊魯戰局扭轉,也是曹劌論戰的地點出處。
話說齊軍此次出征很少遇到像樣的抵抗,魯國軍隊一路上總是避而不戰,齊國軍隊心急火燎,剛剛在長勺穩住便先發制人想要一舉拿下魯國主力,喊殺聲,鼓聲震天動地。
魯莊公見陣地受到威脅,便要擊鼓反擊,曹劌阻攔說“等一等,不要擊鼓,此時敵軍士氣正旺,若貿然出擊正合敵人心意,不如不與交鋒,消磨他們的銳氣。”於是齊軍向著魯軍衝殺過來,眼看要短兵相接了,魯國軍隊直接萬箭齊發。直接使得齊軍難以向前一步,此是齊軍一鼓作氣進攻失利,而魯軍士氣大增然並未出擊。齊國軍隊因為求勝心切,一下子擂了三次鼓,前後衝鋒了數次,每一次魯軍都沒有與之相接,而是以箭雨退敵,齊軍見幾次攻擊都沒有奏效,於是人人洩氣,衝鋒過去被殺的不說,退回去計程車兵也很疲勞。
曹劌看準時機,讓魯莊公擊鼓反擊,於是士氣高昂,爭先恐後,一舉沖垮了齊國軍隊的陣地,銳不可當。
然後魯莊公見齊國軍隊敗退就要追擊,曹劌又以“夫大國,難測也”阻止,待下車仔細檢查敵人痕跡後“遂逐齊師”。
總結總之,魯國軍隊能夠打敗齊國軍隊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人民的支援,齊國所興之師是不義之師,而魯國軍隊則是自衛反擊;其次,魯國根據敵強我弱的客觀事實採取了儲存自己,積蓄力量的正確戰略,不僅主動後撤到預先選擇好的有利地點—長勺,並沉著應敵,以逸待勞,先堅守不出,後尋得形勢轉變之際一鼓作氣才拿下齊軍。
對於齊國軍隊來說,國君自恃武力,以為魯國一擊即潰,於是貿然進攻,這在軍事上就屬於冒險輕敵,在明知魯國堅守的情況下還一而再,再而三的進攻,過早的削弱了自己,不僅損耗軍力,也影響了自己計程車氣,因而給魯軍提供了機會,在撤退時沒有法度,驚慌失措,最終使得大敗而歸。
長勺之戰我們可以學到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優勢劣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小國依靠人民力量和採取正確戰略是可以打敗大國的。
-
11 # 逗趣夢夢
齊國角度:1,驕兵必敗。齊國兵強馬壯,一路風捲殘雲殺過來,未遇強手,將士驕傲懈怠,破綻自然百出,一遇強力反擊,自然瓦解;2,前兩次衝擊遇挫,士氣低沉,攻擊佇列散亂,而魯國一殺過來,既無力組織反衝擊,也沒時間改變佇列為防禦陣型;
魯國角度:1,敵軍已深入國境,難免有燒殺搶掠,魯國軍隊同仇敵愾,背城一戰,士氣高昂。2曹劌的英明指揮。3.長勺地形我查了下,找找為何齊軍兩次突擊沒有得逞,結果真讓我猜對了:長勺三面環山,面西為平原,魯軍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啊。
-
12 # 博而化易
勝利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最關鍵還是敵人出現漏洞,我方才能取勝。
當然正片文章也說的很明白,魯國一開始很擔心,曹劌出現從內部外部說明問題,在作戰的時候也是冷靜觀察,抓住時機,克敵制勝。
敵人一方交代的不多,把曹劌的形象描寫的十分成功。
其實筆者認為這樣的文章不好,很片面。
當時的齊國國君不是別人,就是齊恆公,那個九合諸侯的大名鼎鼎的齊恆公,管仲的那個齊恆公。
霸主齊恆公居然失敗了,當時的齊國也是兵強馬壯,所以魯國很害怕。
齊恆公也用了管仲,但不是重用,管仲知道齊恆公必然會大敗,也沒有阻攔。
管仲知道齊恆公這個人,不讓他吃點苦頭,他是不會聽你的,齊恆公一共是三次大敗,才把大權交給管仲,才有了後面的九合諸侯的霸業。
管仲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齊國當年搶佔魯國三土地還過去,樹立好的威名。
說實話,如果當時齊國不是管仲沒有出手,魯國就被曹劌謀劃的再好也不一定取勝,一定是敵人內部出現紕漏了,才能取勝。
-
13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以弱勝強的不朽典範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之間進行的一場車陣會戰,也是中國歷史上後發制人,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起,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又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衝突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間兵戎相見的結果,長勺之戰正是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當時的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它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會的禮樂傳統,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疆域和國力較之齊國,均處於相對的劣勢。至於齊國,則是姜太公呂望的封地,轄有今山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那裡土地肥沃,又富漁鹽之利,太公立國後,推行“因其俗,簡其禮”、“因地制宜,發展經濟”、“舉賢而上功”、“修道法”、禮法並用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因而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為東方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長勺之戰就是在這種齊強魯弱的背景下爆發的。
公元前686年冬,齊國宮廷內部發生了一場動亂。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殺死襄公,自立為君。幾個月後,齊臣雍廩又殺死了公孫無知,這樣,齊國的君位便空置了起來。當時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糾都想乘機回國繼承君位,於是就發生了一場君位爭奪鬥爭。結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國搶佔了君位,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而公子糾則時運不佳,在這場權力爭奪中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謀臣管仲也被羅致到齊桓公的手下,後來成為齊桓公霸業的重要奠基者。
魯國在這場齊國內部鬥爭中,是站在公子糾一邊的,並曾經公開出兵支援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但結果是乾時一戰,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魯國的所作所為,導致齊魯之間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齊桓公本人對此更是耿耿於懷,不肯善罷甘休,這終於釀成了長勺之戰的爆發。
公元前684年春,齊桓公在鞏固了君位之後,自恃實力強大,不顧管仲的諫阻,決定興師伐魯,以報復魯國一年以前支援公子糾復國的宿怨,企圖一舉征服魯國,向外擴張齊國的勢力。當時魯國執政的是魯莊公,他聞報齊軍大舉來攻,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軍一決勝負。
就在魯莊公準備發兵應戰之時,魯國有一位名叫曹劌的人認為當政者庸碌無能,未能遠謀。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齊國軍隊的蹂躪,因而入見莊公,要求參與戰事。
曹劌詢問莊公依靠什麼同齊國作戰。魯莊公說,對於衣物食品之類的東西,總是要分賜給臣下,不敢獨自享用。曹劌指出,這樣做不過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國,民眾是不會出力作戰的。
魯莊公又說,自己對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從不敢虛報,很守信用。但曹劌認為,對神守點小信,未必能感動神明,神也是不會降福的。魯莊公想了一下又補充道,自己對待民間的大小獄訟,雖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準情度理地予以處理。曹劌這時才說,這倒是盡到了君主的責任,為老百姓辦了好事,具備了同齊國決一勝負的基本條件了。為此,他請求隨同魯莊公奔赴戰場,魯莊公允諾了他的這一請求,讓他和自己同乘一車前往長勺。
曹劌見時機已到,建議莊公果斷進行反擊。莊公聽從他的意見,傳令魯軍全線出擊。魯軍於是憑藉高昂計程車氣,一鼓作氣,迅猛英勇地衝向敵人,沖垮齊軍的車陣,大敗齊軍。莊公見到齊軍敗退,急欲下令發起追擊,又被曹劌所勸阻。曹劌下車仔細察看,發現齊軍的車轍的痕跡紊亂;又登車遠望,望到齊軍的旗幟東倒西歪,判明瞭齊軍確是敗潰,這才建議魯莊公實施追擊。莊公於是下令追擊齊軍,進一步重創齊軍,將其趕出了魯國國境,魯軍至此取得了長勺之戰的最終勝利。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卻正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曹劌又說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不可等閒視之,而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後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大膽地建議實施戰場追擊。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裡,我們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乃有其必然性。魯國統治者在戰前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可見,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
則。因此,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
回覆列表
主要是因為曹劌指揮有方,以逸待勞
春秋時候打仗一般是正面剛,兩軍排開陣勢就開打。誰實力強誰贏。
結果這次齊國敲鼓功過來的時候,魯國嚴陣以待,嚴防死守。不正面交鋒。齊國只好撤回去。兩遍鼓,魯國還不打。齊國軍隊都有點跑累了。齊國第三遍時,魯國才開始敲鼓攻擊,因此能以逸待勞打敗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