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醫學類的留高校做研究容易嘛?待遇如何?
8
回覆列表
  • 1 # 車翔宇大連醫科大學附一院

    不一樣,臨床型更注重臨床技能的培養,可以在攻讀學位時完成住院醫師培訓或專科醫生培訓,畢業找工作有用。科研型則注重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的培養,如有相關論文發表,則在招聘中更具優勢

  • 2 # 李不愁

    醫學類的碩士或者博士,兩者可以相互結合,學術是為臨床服務,而臨床是為了精進學術,二者是相互扶持的,理論上不衝突。

  • 3 # 高中升學規劃張老師

    這個要看你的個人興趣,你是更偏向於研究還是更偏向於實操!

    其實不管哪個方向,兩者都會有涉及。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都是既做研究又在大學任教。

    我們先看李蘭娟院士:

    李蘭娟院士是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又是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

    除此之外,1998年3月—2008年3月,李蘭娟院士還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

    再看鐘南山院士的簡歷

    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並留校任教。

    1971年9月至1974年4月,擔任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1974年4月至1978年8月,擔任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1983年1月至1986年12月,擔任廣州醫學院副教授(於1985年後被指定為中央領導保健醫生)。

    1986年12月至1995年,擔任廣州醫學院呼吸內科教授、碩士生導師。

    1987年12月至1992年10月,擔任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1992年5月至2002年12月,鍾南山擔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

    1995年8月,擔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呼吸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年12月至1999年12月廣州醫學院附一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任醫師。

    1999年12月至2012年10月廣州醫學院附一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副所長。

    2012年10至2013年7月,任廣州醫學院附一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常務副所長。

    2013年7月至今,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從這二位院士的簡歷不難看出,醫學專業既需要臨床經驗又需要鑽研學術。不能只搞研究,但是側重點可以稍微向臨床或向科研偏向一點點!

    而且大部分好的醫院都是大學的一部分,你的問題在他們那裡都可以很好解決!

  • 4 # 是閃閃的生活呀

    作為醫務工作者,對於繼續教育的深造方向,有以下幾個當面的見解:

    學術型碩士:

    1,培養模式,以科研為主,一般根據導師和科室的安排會去臨床一段較短的時間(通常三個月到半年),然後剩下的時間主要是在實驗室,重點是培養實驗技能,還有一定的科研思維,還可以學會怎樣寫文章,甚至科研基金的標書的寫作可能會涉及。

    2,畢業的證書:碩士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上面註明學術型),執業醫師資格書(一般讀研期間學校附屬醫院會安排大家一起報考)。

    3,就業:因為沒有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證書,根據國家的規定畢業以後要規範化培訓2年(具體看各地的土政策,部分坑爹省份要規範化培訓3年),規培期間就拿國家的規培補貼和醫院的基本工資(具體看各地和各醫院的政策),我所知道的是在廣州規培的同志收入(扣了醫保,社保,住房公積金)一般拿到手的是4-5K左右,衣食住行還是夠用的,至於結婚,買房之類的需要,如果不靠家裡,規培期間還是別想了。目前很多醫院如果沒有規範化培訓證書的話,即使你考過了主治但是還是不聘你主治的,所以規範化培訓證書是必須。

    就業難易具體看各個專業以及你的求職區域以及各個醫院,一般來說,求職醫院的話會比專業型號要難些。如果是去藥企或者或者健康管理產業之類,則無區別了,主要是看個人綜合素質。

    4,發展前景:可以繼續報讀學術型博士,或出國繼續攻讀博士,畢業後可以進入大學或研究所,日後就是搞教學和科研,當然博士畢業了想當醫生,進醫院也可以,也是要規培1年,具體情況請參照第3點。也可以攻讀專業型博士,畢業後有博士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證書,以後當醫生。優勢在於受過科研訓練,有較好的科研論文和基金標書的撰寫能力,與臨床型相比,臨床技能畢業的時候自然薄弱,但是日後進入醫院後因為評職稱主要還是得看論文和課題(雖然不合理,但是現實是如此),自然可以在評職稱方面有優勢,進步較快;缺點就是要耗多兩到三年清苦的規培生活,經濟上起步較緩慢!

    相對應而言的專業型碩士:

    1,培養模式:科研基本上就是空白,基本上就是個零的狀態,碩士三年都在科室輪轉,完成規培計劃,臨床技能培養相對較好。

    2,畢業的證書:碩士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上面註明專業型),執業醫師資格書(一般讀研期間學校附屬醫院會安排大家一起報考),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證書。

    3,就業:因為有上面提到的四個證書,所以就業相對比學術型要好,但是現在碩士畢業也沒有那麼好就業了,具體看各自的畢業學校,專業,求職地區和醫院情況。如果是去藥企或者或者健康管理產業之類,則無區別了,主要是看個人綜合素質。同時因為已經有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證書了,進入醫院後簡單輪科,一般還是要輪一年(主要是熟悉醫院內的人事和醫療制度,方便日後開展工作),回到本科室後就可以直接賺錢了,晉升和聘主治也是沒有什麼壓力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

    4,發展前景:以後主要是搞臨床了,當然還是可以繼續攻讀專業型博士的,畢業後起點較高,也是當醫生為主。理論上也可以繼續報讀學術型博士或出國繼續攻讀博士(搞科研的)——因為碩士期間缺乏科研訓練,讀學術型的博士不佔優勢,有些大牛導師也不想要,所以這種情況較少,畢業後可以進入大學或研究所,日後就是搞教學和科研,當然博士畢業了想當醫生,進醫院也可以,通常來說是不用規培了。

    如果是日後當醫生的話,專業型的碩士進入醫院後一般臨床工作上上手較快,同時不用規培,經濟回報上也較快,節省不少時間,但是因為沒有受過科研訓練,寫文章和拿基金上自然較為薄弱,一般來說,評職稱(副高及正高)的時候會比學術型的要相對緩慢一些。

    所以對於繼續教育,至於選擇專業型還是學術型,關鍵看自己的職業和人生規劃,以及結合自身的家庭情況和經濟情況,做出最優的選擇

  • 5 # zhegui496

    不管是碩士,博士還是博導,不做臨床,學術理論就會空洞缺少精髓。不光醫學,任何科目都一個道理。理論指導實踐,同時實踐也能糾正理論。

  • 6 # 李醫生o

    醫學類碩士對於自身能力的提高首選做臨床,如果有空餘時間可以選擇同時做一些學術,對於醫學類博士而言,我認為應該以科研為主,同時進行臨床學習!對於未來的工作或者技能的提升都會有很大幫助!

  • 7 # 靈魂天使聊教育

    醫學類碩士或博士,在考研時其實已經有初步的選擇了,分學碩還是專碩,跟個人的喜好與追求有關。

    如果你個性突出,不善交際,但創新思維活躍,能堅持,可往學術研究方向發展。

    如果你個性活躍,善於溝通,性格外向,坐不住,建議往臨床發展。

    當然,學術和臨床各有利弊,前者課題申請壓力較大,專案研究也並非一帆風順,收入也相對不穩定。後者,隨著年齡資歷的增加,經驗累積,收入穩步提高是必然的。且仍然可以科研,不過壓力會小一點。

    總之,結合自己個性和追求,慎重作出選擇,堅持下去,都能成功。

  • 8 # 教育有力量

    我們都知道,醫學專業是一個非常熱門和吃香的專業,每年都有很多高三學生報考醫學專業。醫學專業未來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並且大家都已經非常清楚。雖然讀完醫學專業並不一定代表著可以去醫院當醫生,但是其本身的技術含量卻是很多專業所不能擁有的,未來的就業競爭力是很多專業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在這個時代,醫學專業將是一門越來越熱門的專業。

    一般來說,學醫的大學生,要想本科畢業之後就找到合適的工作,那是不現實的事情。一些大醫院也不會招聘本科學歷的醫學專業大學生。所以,絕大多數大學生會選擇畢業之後參加考研,或者直接用5年的時間進行本碩連讀。因此,醫學類專業的高材生一般都是指醫學類碩士和醫學類博士。而醫學類碩士和醫學類博士是一個非常高的門檻,普通醫學專業大學生需要好好進修才行。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醫學類碩士或者博士,是做學術好還是臨床好呢?選擇學術研究,那就意味著要忍受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刻苦研究,還不能有放棄的想法。而選擇臨床醫學,就要做好成為一名醫生的準備,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內拯救病人。選擇學術和臨床,到底哪一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呢?

    其實不管是做學術也好,還是做臨床也好,最終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將病人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因此,學醫的最終願望是救死扶傷,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如果抱著這種願景去學醫的話,那麼醫學類碩士或者博士選擇臨床更好,將自己積累多年的醫學知識用於救治病人上,拯救很多的患者,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醫生,這樣才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那麼醫學類碩士或者博士是不是隻能當臨床醫生,而不能做學術研究呢?當然不是這樣的。筆者認為,醫學類碩士或者博士只需要少量的人做學術就行了,透過各種醫學研究,發現更多的醫學原理,發表更多關於醫學領域的論文,找到更多治療疑難雜症的方法。而做學術研究可不是幾年時間就能研究出來的,有些病理甚至需要幾十年才能被人們發現,因此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要忍受很多的寂寞以及家人的不理解。但是當一些醫學難題被攻克之後,將會為醫學事業的發展貢獻很大的力量。

  • 9 # 木木棉

    我是19年報的考研,考研前專門查閱了相關資料,研究了一下學碩和專碩的區別,下面是我自己的認知,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首先,學術學位碩士是以培養科研人才為主,側重理論教育、科研思維鍛鍊以及科研實驗學習。而專業學位碩士側重臨床能力的培養。那麼先要問問自己到底對學術研究感興趣還是對臨床感興趣,再去確定考取哪一方面。

    其次,關於導師和學校的選擇,如果想從事學術研究,學校和導師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跟一個比較厲害的導師,跟隨她做科研專案,寫論文,然後還有讀博的打算的話,我覺得學術研究前景是不錯的。如果你沒有讀博的打算,準備從事臨床專業,最好選擇專碩,因為專碩讀書期間就可以進行規培,畢業後可直接上崗,而學碩畢業後如果想從事臨床,還需要再規培三年。

    最後,考試科目不同,學碩較專碩簡單一點,大家報考時一定要注意考試程式碼,我有好幾個同學都是考專碩但是考試程式碼選錯了,最後考成了專碩。

    至於到底是選擇專業型還是學術型,關鍵看自己的職業和人生規劃,以及結合自身的家庭情況和經濟情況,做出最優的選擇!

  • 10 # 醫學laughing哥

    醫學類的碩士或者博士,如果非要在學術或者臨床上選,選哪個?

    先隨便聊聊一下情況:

    1.市三甲,常見病,基礎病多,臨床工作忙,臨床基本功必不可少,不過呆個2-3年,臨床你基本都會了,這個時候你會點學術,搞點基礎,搞幾個課題,發表幾篇sci,晉升可以甩同期幾條街。當然,在水平相同的社群裡,你的臨床/手術吃的透,也是香餑餑。

    2.省三甲,臨床的業務量更多,同事有水平相當的,也有學術拔尖的,如果比不過會寫sci,做課題的,那就只能往臨床上突破了,看病看的好,手術做的好,自然有人欣賞。

    3.至於留在高校做研究,個人覺得還是得看大牛啊

    拿身邊的例子來說,有的臨床一般,但是科研做很多,單科研的獎勵就很豐厚,而外出開會時,又能拓展人脈交際。有的人專注臨床,有醫院請開飛刀,會診費也有很多。

    當醫生,從工作上來說,離不開產學研。從個人來說,無非就是社會地位,家庭收入。所以,能者兩者並重是最優解。否則就分析自身,找個自己擅長的方面入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夜的茶葉水能喝嗎,有什麼用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