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子李特產
-
2 # 愛攝影的IT人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習俗 當然少不了好吃的。我來給大家說幾個常見的小吃。
1、青糰子
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2、艾粄
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饊子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
3 # 澤媽美食坊
清明節每個地方習俗都不一樣,飲食也不同,你們那邊清明節都是吃什麼好吃的呢!我們這邊清明節吃餃子,我們也屬於北方人,喜歡麵食,餃子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平時吃的餡料大家應該都吃過,不知道有沒有吃過豬肉茄子餡的餃子,很好吃哦!
豬肉茄子水餃
原料:肉糜300克,茄子230克,雞蛋清一個,蔥末、薑末各少許
調料:鹽適量,生抽、耗油、五香粉、雞粉、老抽、芝麻油少許
肉糜放入盆中倒入雞蛋清,攪拌均勻,加適量清水攪拌肉糜,順時針攪拌至肉糜上勁即可,
茄子切碎丁加少許鹽醃製一下,醃製過得茄子用手擠幹水分放入攪拌好的肉糜盆裡,加入蔥末薑末攪拌均勻,加適量鹽,生抽、老抽、五香粉、耗油、雞粉、芝麻油少許,口味按照自己喜歡的調配就可以,茄子口味的餃子也是很美味的,喜歡的可以嘗試做一下哦!
-
4 # 境隨心轉
清明節將至,《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民間素有祭奠先人、踏青訪野的傳統。在這天暖雨沛,草長鶯飛的日子裡,處處春意萌動,其中有一種植物的生長牽動著無數吃貨的心,那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艾草。艾草粿各地的做法不盡相同,今天分享平和艾草粿(草仔粿)的做法,每一個小小的艾草粿,都需要千錘百煉,這種繁瑣艱苦的活,真的只有老一輩山裡的老人才願意堅持做的,城裡孩子, 且吃且珍惜。
-
5 # 我是老畢啊
你好,我是美食領域的愛好者老畢
清明節這天,地方不同,吃的東西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比方吃青團,而我們豐縣這邊,在清明節這天卻吃煮雞蛋,以前老一輩還會蒸菜吃比如:蒸野菜、蒸胡蘿蔔、蒸芹菜葉等(因為以前比較窮,能吃上蒸菜就不錯了)
下面我分享一個蒸芹菜葉的做法
1、首先買一把比較嫩的芹菜,將葉子摘掉,洗乾淨控水備用
2、將芹菜葉放到菜板上切碎(不要太碎),放入盆裡備用
3、往盆裡加一勺鹽,一勺雞精,少許食用油,攪拌一下,接著加入麵粉,不要加太多面粉,能讓芹菜葉都沾一層面粉就行
4、起鍋燒水,水開後,放上篦子,鋪上籠布,將芹菜葉放上去,蒸十五分鐘左右就熟了
5、切點蒜末,小米椒末,倒點味極鮮,醋,香油,往蒸菜上澆一下,攪拌一下,會更好吃
總結:一定要選嫩芹菜葉,葉子太老筋多不好吃;在蒸芹菜葉時,要多用筷子上下翻幾次,這樣能熟透;吃不完可以用雞蛋炒一下也不錯
-
6 # 食得招毄
作為廣東珠三角地區土著,清明節特色菜當然是【祭祖金豬】同咬【甘蔗】啦!~
【祭祖金豬】
最好的金豬是用瓦窯中烘焙好的乳豬,有光皮同麻皮兩種,個人比較喜歡光皮,麻皮感覺好熱氣,會上火。傳統的燒製方法,用瓦窯烘焙,荔枝木炭燒。經炭火洗練的燒肉更加香氣四溢,口感酥嫩香脆。
每隻金豬都要包紅紙,一來寓意“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二來可以擋掉大部分的灰塵菸灰。旁邊豬腸代表長長久久。頭頂煎蛋好意頭。還是要兩黃煎蛋,好考工夫的。
祭完祖先,就是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啊。祖先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家一樣享受著祖先的福澤庇佑。看見都流口水啊!~蘸細砂糖最好吃。
【甘蔗】
吃完熱氣重口味的燒豬,再來咬甘蔗,用甜味來中和一下經過鹹味洗禮過的口腔,整個人都會舒服,還能下下火。黑皮蔗比黃皮蔗好食。
清明節吃甘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甘蔗外形有“節”,節節相連則寓意漸入佳境。又因為甘蔗有“頭尾”之分,且節節相連,寄託著家族不斷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的期盼。據說把甘蔗吃好,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
7 # 歐胖胖美食生活
我是湖南永州寧遠人,清明節我們那邊都會做清明粑粑吃!下面是奶奶做清明粑粑的做法,可以瞭解一下哦!
清明菜糰子
材料:糯米粉適量,少量清明菜,少量鹽
取回來的清明菜挑出裡面的雜草,洗乾淨,再把清明菜切成碎碎,越碎越好。鍋中燒足量的水,把切碎的菜放進鍋中,把水燒開後,兩三分鐘就熟了。
清明菜煮熟後,撈出,瀝乾水分,清明菜稍微冷一些後,擠幹清明菜中的水分,放入盆中,備用。倒入一些糯米粉,放少許鹽,先用筷子把糯米粉和清明菜均勻的混合在一起,再在沒有水的地方到少量的清水,混合均勻,用手揉麵。手法就像揉湯圓一樣兒,水不要加太多,要揉得幹一些,揉至麵糰表面均勻即可。揉得越久,揉得越好,麵糰就會越光滑,口感就會越好。
把鍋洗乾淨,倒入少量油,用手抓一坨糯米粑,挫圓,再壓扁,壓成圓形,放入油鍋中炸。重複這個動作,全部放下去後,再用筷子翻轉,炸至兩面微黃,即可夾入碗中。
包餡兒的清明粑粑:
準備少量肥肉相間的臘肉,蔥花,芽菜,白糖,雞精。把臘肉先煮熟,再切碎,蔥花切碎,芽菜切碎。鍋中放入一點點油,先把肥一些的臘肉放進鍋中炒一下,再放入瘦的臘肉入鍋炒,放少量白糖炒一下,放入芽菜入鍋炒,炒熟再放雞精即可。
挖出一坨清明菜團,挫圓,再在裡面扣一個洞,放入剛剛炒好的臘肉芽菜餡兒,再封好,挫圓。就像包湯圓一樣兒,只是把甜餡兒,換成臘肉芽菜餡兒包好。辦好後,在蒸格上面鋪一塊兒布,放入包好的清明菜糰子,上鍋蒸,像蒸包子一樣兒,蒸熟就可以了。
現在剛好是吃清明菜的季節,昨天採回來的清明菜已經快要開花兒了,有很多清明菜已經開花兒了,再不吃,馬上就要老了,所以趕緊上山採野菜吧!
清明菜的叫法很多,在雲南,有的人叫面蒿;在重慶有的人叫清明草,有的人叫清明菜;在貴州有人叫火把草;還有些人叫它毛香,鼠曲菜,水棉花,黃草。
-
8 # 口乞囗曷
今天是清明,我來說說我們東北清明節吧!
1、東北清明節吃雞蛋
清明吃雞蛋和小蔥,據說是取其清白之意,即要清清白白地做人。清明時分吃雞蛋和小蔥很合時宜,因為清明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家裡養的雞開始多產蛋,地裡的小蔥也長得鬱鬱蔥蔥。
2、東北清明節吃饊子
古時候,清明前有個“寒食節”,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於是人們做了麻油饊子,叫做“寒具”,食用、攜帶、收藏都很方便。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也做過介紹。
蘇東坡在徐州的時候,喜歡吃饊子,在他的《寒具詩》中寫到,“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玉黃深,夜來春睡霧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其中寒具是饊子兩漢時期的別稱。
3、東北清明節的其他飲食習俗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日食品。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在山東,吃雞蛋和涼饅頭,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
9 # 吃貨洛哥
我們這裡的清民節要吃五色糯米飯,還拿來祭祀祖宗,是用艾葉等五種中草藥熬製的顏色煮制的五種顏色糯米飯,像彩虹一樣很好看,而且有一股特殊的香味
-
10 # 七七種蘑菇
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1.掃墓祭祖
2.踏青
3.插柳
4.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
5.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6.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清明節吃什麼?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用這種汁同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大多用糖豆沙製成。
饊(sǎn)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
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飯。
-
11 # 食在南方
1、青糰子
在清明節的時候食用青糰子是屬於一種很傳統的清明節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地區的時候清明節的時候食用青糰子更是隨處可見,其實青糰子也就是選擇一些青草汁將其置於糯米粉中混合均勻之後,將糯米粉攪拌成綠色之後即可根據個人的口味製作青團,有的地方可能會在青團中加入一些餡料,有的地方可能不會,一般在製作青糰子的時候都會選擇將青糰子直接置於蒸鍋中蒸熟之後即可食用,製作簡單也比較方便的一種食材。
2、艾粄
可能在有的地方也會選擇在清明節的時候選擇食用艾粄,但是對於艾粄這種食物的話對於一些客家人來說可能會比較熟悉,因為這種艾粄的話就是屬於清明節的一種傳統的食物,在清明節的客家人會選擇採摘一些新鮮的艾草葉將其置於清水中焯水處理之後,將艾草撈起,將水備下,艾草將其切成碎末狀備用,再將煮艾草的水將其用來和糯米粉還有艾草末一起用來攪拌和麵,等麵糰和好之後將自己備好的一些餡料置於麵糰中製作成圓團狀之後即可,將其置於蒸鍋中蒸制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之後即可食用。
3、暖菇包
在生活中清明節的時候也有的一些地方會選擇食用一些暖菇包,其實暖菇包這種食物的話是屬於一種地方傳統美食,一般在泰寧地區比較流行,在泰寧這個地方的話會選擇在清明節的時候採摘一些暖菇製作暖菇包,但是有的地方的話就會選擇直接用暖菇粉,但是都是有著在清明節的時候食用暖菇包的習慣。
在生活中關於清明節的相關的食用習俗的話,其實不同的地區都是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以及在清明節的一些飲食的習慣的,清明節的時候有的地方可能會有著不同的傳統美食去食用,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著烹製一些自己當地的一些傳統美食食用。
-
12 # 郝小賢
1、行清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2、拜山、吃艾粄
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也叫“掛紙”。講到祭品,清明節比較講究的,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乳豬(代表)全家富貴。客家人在清明節吃艾粄有不同的說法,而在東莞鳳崗,傳說是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說吃了艾粄小孩會更乖。
3、傳統祭品四大件
市民何姨說:“現在的祭品五花八門,從別墅到美女,都能買得到。但是我們家比較傳統,一般不會搞那些東西,每年都是母親指揮大家分頭去買。一般是四大件:燒金豬、甘蔗蘋果等水果、紙錢元寶、發糕麵點等。”
4、“清明蕎菜”不可少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5、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
13 # 桔鄉陳莊主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上山祭拜祖先和逝去的親人,路途遙遠,都會帶點美食上山做中午,我把家鄉的特色美食做以下分享:
一、清明艾草(鼠麴草),每到清明時節田間地頭會長有這種植物,鄉親都會採摘回來做清明艾粑,祭拜祖先,兒孫們吃了少生疾病,健健康康。
二、清明艾粑,配料:清明艾草,糯米粉,白糖,花生米,紅豆。做法:用採回來的清明艾草洗乾淨,搗碎成泥,然後煮水加糖,拌入糯米粉中做成粉團,喜歡有餡心的,可以用花生米炒香去皮搗碎加入白糖做餡,也可以用紅豆做成豆沙做餡,把做好的艾粑粉團,放入有油的鍋中,小火慢煎至金黃熟透即可。
三、五色糯米飯與土豬臘肉更配哦,清明時節枝開葉茂,萬物生長,上山去採一些天然的植物染料回來,不同的染料分開煮水泡糯米,然後上蒸開煮,上面放些土臘臘肉腸一起蒸,五顏六色的糯米飯就出來啦,帶上切好的臘肉臘腸,做成糯米飯糰,帶上山祭祖幹活可以充飢,這是我們當地少數民族的特色美食,還在個傳說:吃了植物染成的五色米飯,上山幹活不會被蚊蟲蛇蟻叮咬,少生疾病,身體健康。
回覆列表
一個地方一個風俗:青糰子 、艾粄、暖菇包、饊子、子推饃 、薄餅 、大蔥和蛋餅、樸籽粿、芥菜飯、棗糕、清明飯、雞蛋。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製作的糰子。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過清明時,他們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將艾草弄成泥,加上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隔水蒸出來。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