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翠竹青松

    我們先來聊聊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傷感,是一種純心靈的流淌,沒有情節的觸動,毫無掩飾。這種深植在肖邦心中的悲傷感有著種種因素的造就,大致有以下四點:

    1、 民族情結。肖邦是個流亡的人,波蘭當時已不復存在,但他內心的情感始終忠於波蘭民族,可是直到死都沒有能夠回國。

    2、 思鄉情節。在中國的唐詩中體現憂愁情緒的有一大半來自思鄉,可見,無論古今中外,藝術家思想之情是普遍的。

    3、 對家人的眷戀。據考,肖邦的母親是貴族的管家,父親是具有激進思想和文化的法華人,肖邦從小生活幸福,受到文學、語言、趣味培養、良好習慣等多方面的家庭教育。因此,肖邦對家人的眷戀很多,其一半的書信都是致家人的。

    4、 感情生活的坎坷。年輕時,肖邦曾有過一段甜蜜的戀愛,甚至到了談婚論家的地步,但由於女方家人反對等多種原因最後不了了之。成名後,與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喬治·桑的親密戀情眾所周知。這位極富才華與魅力的女作家還具有激進的思想和政治的頭腦,這雖與肖邦內斂羞怯的性格大相徑庭,但兩人感情甚篤,同居了8年之久。而從史料看,1847年兩人分手,1848年正式斷絕聯絡,1849年肖邦及去世,因此喬治·桑對肖邦的影響從音樂到整個人生。另外還有一些小插曲,肖邦臨死前,曾有一位女士對他鐘情不二,而肖邦自知命不久矣,斷然拒絕。以上種種可見,肖邦僅個人純粹的情感歷程就充滿了悲傷與周折。

    綜上四點,在肖邦的一生中,有著太多因素使他悲傷,李斯特在1850年著書中稱肖邦是個孤獨的徹底的人,因此,其音樂註定具有如此哀傷的整體基調。

    再來談談拿破崙。他是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與亞歷山大、愷撒齊名的軍事天才。他是一位極度自信甚至自戀的人,不管在愛情方面還是在戰爭方面,他都有種發自內心的高度自戀。由於自信與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率領的軍隊贏得了大部分戰役的勝利,不過,他的自戀又讓他兵敗滑鐵盧,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拿破崙一生大小征戰百餘次,大多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曾被譽為有史以來的常勝將軍。最得意時,他曾說:“在我的字典中是沒有‘不’字的。”但拿破崙一生的悲劇就在於說了這句話。拿破崙視上帝如僕人,膽敢在加冕時自戴CROWN,打破君權神授的傳說,他的野心已遠遠膨脹出歐洲的疆土,他要做這個世界的君主!

    拿破崙的野心膨脹使他不滿足於登上法國皇帝的寶座,他要令全歐洲服從法蘭西的意志,由此他的自信越來越走向自戀。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崙揮兵多瑙河,將奧軍主力圍困在烏爾姆要塞,迫使他們投降。接著他率軍攻佔維也納,逼得奧皇弗朗西斯出奔奧爾莫烏茨;拿破崙引誘俄奧聯軍在奧斯特里茨與他決戰,結果大勝聯軍。由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崙則乘機大肆瓜分歐洲領土。他把自己的兄弟與近臣們分封到這些地方去做國王大公,建立他的新歐洲秩序。

    對於拿破崙的這些侵略行徑,歐洲列強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三年後,第五次反法同盟又告成立,結果再次被拿破崙率軍摧毀了。到1810年,拿破崙不僅是法國的皇帝,還是義大利的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的仲裁人,以及西班牙、荷蘭、那不勒斯王國、華沙大公國及其他附庸國的太上皇。為了進一步征服歐洲,拿破崙於1812年6月御駕親征,率60萬大軍征討俄國,他堅信戰爭會在1812年內結束。但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元帥對拿破崙大軍採取了主動撤退、堅壁清野的策略,在拿破崙逼進莫斯科時焚城三日,這使拿破崙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五個星期後,拿破崙不得不下令撤軍,沒想到等著他的卻是比庫圖佐夫更可怕的事情—俄國的嚴冬。在天寒地凍、風雪交加及俄國正規軍與游擊隊的不斷騷擾中,拿破崙的60萬大軍徹底崩潰了。他只率2.7萬殘兵敗將退回巴黎。

    拿破崙征戰俄國大敗而歸,敲響了他命運的喪鐘。1813年春,俄、英、普、奧、瑞典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經過半年多的交戰,拿破崙大軍終於面臨山窮水盡的局面。1814年4月6日,在眾叛親離、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拿破崙終於簽署了退位詔書,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之後一年,他雖潛回巴黎,再登皇位,與聯軍作戰,但這不過是英雄末路之舉,只留下“滑鐵盧”的敗績。

    此後,他被遣送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度過他的餘生。他在那裡過了六年無聊至極的日子,不斷反省他一生的功過得失,對自己當年說過的話:“在我的字典中是沒有‘不’字的!”感到可笑。拿破崙並非偏愛悲劇,而是他本人的經歷是一部天大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組織32人去韓國旅遊是出於什麼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