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淩河野叟

    第一,絕對軍事實力不夠。

    第二,趙匡胤的壽命有點兒短了。

    第三,戰爭的時機沒選擇好。

  • 2 # 櫌榟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建立北宋,此時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並沒有結束。在北宋北面,有強大的遼和遼扶植下的北漢。南面和西面分佈著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荊南)等較大的割據政權。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從效在泉州、漳州還建立著一些小的割據政權。

    趙匡胤根據當時的形勢,鑑於南方是經濟重心,各國力量較弱,而北方契丹建立的遼政權,實力又比較強大的現實,在徵詢了張永德、趙普等大臣的意見之後,確定了與後周世宗基本一致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

    建隆三年(963年),趙匡胤派慕容延釗和李處耕出兵兩湖,滅掉荊南(即南平)和湖南(原來的楚)。從此,宋軍西逼後蜀,東脅南唐,南可直取南漢,戰略上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

    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派王全斌、崔彥進、劉光義、曹彬分兵兩路向四川進攻,第二年年初滅後蜀。

    開寶三年(970年),趙匡胤派潘美率軍進攻南漢,第二年滅南漢。至此,南唐已陷入宋軍包圍之中。南唐主李煜大為恐懼,向宋朝上表,自動削去南唐國號,稱江南國主。

    開寶七年(974年),曹彬、潘美率十萬宋軍,戰船千艘,自荊南順流而下,向南唐發動進攻。

    開寶八年(975年),宋軍直抵金陵城下,開寶九年(976年)初,金陵城破,南唐後主李煜出降。

    南唐覆滅後,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太宗趙光義又用強大的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的錢和漳、泉的陳洪進相繼納土歸附。至此,“先南後北”方略的“先南”部分完成了,剩下來的就是北方了。

    開寶元年(968年)和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曾兩次出兵進攻北漢,都因遼出兵援助,無功而返。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第三次進攻北漢。兩個月後,趙匡胤突然死去,遼又出兵支援北漢,新登基的宋太宗只得下令撤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親自統兵進攻北漢,包圍了太原城。北宋軍隊在石嶺關附近擊潰遼派來支援北漢的軍隊,迫使北漢投降。

    也就是說,趙匡胤死後三年,宋朝才結束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完成對中原和南方的統一,在1004年宋遼之戰,簽訂《澶淵之盟》後,宋遼都無力消滅對方,遂保持了很長時期的和平局面。事實上,整個宋朝,都沒有完整的統一整個中國

  • 3 # 小南史

    公元976年,距離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已經16年,這一年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看見宮內燭影搖動,彷彿趙光義離座退避,又過片刻,聽到斧子戳地擊物的聲音,當夜,趙匡胤駕崩。

    這就是著名的“燭影斧聲”事件,趙匡胤之所以沒能繼續擴疆拓土,只是因為逝世的較早,享年五十就駕崩了,很多人說是趙匡胤因為“杯酒釋兵權”不信任武將導致的,其實不是的,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早逝。

    杯酒釋兵權的原因,趙匡胤真的是打壓武將?

    公元960年,趙匡胤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禁軍大權,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後,輕而易舉地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在宋朝剛剛建立的第一年內,參與並支援趙匡胤陳橋兵變的禁軍將領,都以擁立之功而得到加官進爵。

    比如,慕容延釗升任殿前都點檢,高懷德為殿前副都點檢,石守信為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王審琦為殿前都指揮使,張令鐸為馬步軍都虞候,趙彥徽為步軍都指揮使等等。

    但是,因為唐末以及五代十國時期,都是由於武將掌握兵馬,而且還都想逐鹿中原,導致中原大地歷經百餘年的亂世,趙匡胤深知掌握禁軍兵權對自己統治的重要性以及避免亂世繼續下去,因此,在他即位稱帝一年後,即建隆二年(961年),趙匡胤鑑於自己已經控制了局勢,即開始著手解除這些禁軍重要將領的兵權。

    趙匡胤並沒有大規模屠殺功臣,而是採取了溫和的辦法,也就是“杯酒釋兵權”的由來,之所以會解除已經功成名就武將的兵權,其實就是害怕亂世繼續。

    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宋朝時,唐朝之後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並沒有結束。當時,在宋朝的北邊,有依附在契丹遼國之下的北漢政權,南邊和西邊還分佈有南唐、吳越、南漢、後蜀等較大的割據政權,還有割據於荊州的的高保融、湖南的周保權政權等等。

    大家都認為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是打壓武將,其實不是,只是害怕掌握大權的武將作亂而已,讓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武將卸甲回家富貴去,但並沒有打壓武將和不信任武將,而是提拔新的將領。

    趙匡胤在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完成統一大業的問題上,經過他與宰相趙普的密切商談後,決定執行“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來統一天下。

    公元963年正月,趙匡胤命慕容延釗、李處耘率領十州兵馬,進發荊南。臨行前,趙匡胤建議慕容延釗借道於南平,以假道伐虢之計滅掉南平。二月,宋軍順利攻破江陵。之後,大軍又繼續向湖南進發,周保權的部下幾乎沒怎麼抵抗就投降了,至此,荊湖之地盡歸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後蜀的統治者孟昶派遣趙彥韜帶蠟書暗中出使北漢,企圖互相夾擊宋朝。趙彥韜卻把蠟書秘密獻給趙匡胤。於是,趙匡胤決定率先消滅後蜀政權。

    同年十一月,趙匡胤任命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都部署,率兵六萬,分兩路向後蜀進軍。一路由王全斌、崔彥進率領,取道劍門(今四川劍閣北)入蜀;一路由曹彬率領,由歸州(今湖北秭歸)出發,溯江而上。

    僅僅65天后,即乾德三年(965年)正月,王全斌就兵臨成都城下,孟昶投降,後蜀政權滅亡。

    開寶元年(968年)和二年,趙匡胤曾兩次派兵攻打北漢,結果都因契丹出兵支援北漢而以失敗告終。趙匡胤認識到,目前攻滅北漢的時機尚未成熟,於是繼續執行“先南後北”的政策,準備消滅南漢。

    開寶三年(970年)十一月,趙匡胤任命潘美為桂州道行營都部署,大舉進攻南漢。這時的南漢許多將官已經被南漢主劉鋹殺死,軍隊也由幾個宦官掌兵,因而宋軍迅速攻佔了南漢的門戶韶州(今廣東韶關),並與次年二月攻陷廣州,劉鋹投降,南漢所割據的60州、240縣併入宋朝。

    接下來,趙匡胤面對的就是割據政權裡軍事力量相對最強的南唐政權了。此時的南唐正是後主李煜執政,李煜在詩詞文藝方面是一個天才,但在治國理政上卻是一個昏庸之主。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派曹彬率10萬大軍進攻南唐,曹彬輕鬆地渡過天險長江後,圍困了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將近一年後,於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攻破金陵,俘虜李煜,南唐滅亡,南唐所轄22州、180縣併入宋朝的版圖。

    但遺憾的是,趙匡胤還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在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就突然去世了,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都已成人,皇帝的位置卻沒有由兒子繼承,而是由他的弟弟趙光義接任,趙光義也就是宋太宗。

    總結

    ”燭影斧聲“事件的真假已經隨著歷史掩埋進了黃土裡面,偉大的毛澤東主席就曾經說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可以充分說明趙匡胤是一位傑出的人傑,至於為什麼後世對趙匡胤褒貶不一,其實最為主要的還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被認為是打壓武將,而且加上沒能繼續收復故土就駕崩了,由於早逝,所以趙匡胤才沒能擴大疆土,但其實就當時來講,已經完成了對中原地區的大一統。

  • 4 # 阿輝侃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為何趙匡胤沒能統一天下。

    第一,北宋面對的是無比混亂群雄割據的五代十國這樣一個亂局,統一難度比較大,時間也比較長。趙匡胤和宰相趙普採取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大戰略方針來統一全國。此時南方的荊南、楚、後蜀、南唐等割據政權沒能形成唇亡齒寒利益相連的共同體來對抗北宋,所以北宋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第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揚文抑武的國策。在天下還未平定的情況下,過早的解除有實戰經驗大將的軍權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當然收兵權有效防止了將領擁兵自重篡權可能性,這點是好的。

    第三,統一北漢戰爭中有遼國的強力阻撓,北漢得到遼國援助極難平滅。後周世宗柴榮和趙匡胤都曾對北漢有過多次作戰經歷,雖然能夠屢次大敗北漢,但都在遼國的援助下功虧一簣。遼國還佔有中原的燕雲十六州,從地理上佔優勢,契丹族騎兵強悍,機動靈活,是北宋軍隊的強敵。

    因此,趙匡胤在有生之年沒能平滅北漢收復燕雲十六州,更別說統一天下了,只能說他心有統一天下的壯志,奈何對手太強大了。但是趙匡胤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為後來太宗趙光義率兵滅北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這些來看趙匡胤就是一個名垂千古功在社稷的偉大帝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梁啟超在甲午戰敗後還會肯定李鴻章,併為其揮筆寫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