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宋侃趣史

    海上絲綢之路是昔日霸主的外交手段,也是今日崛起的必由之路

    大海是人類的起源,海上的故事有很多,比如最為津津樂道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中國貿易興盛時候的表現,在陸地上有,在海上也有。陸地上的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就是從現在的新疆向西,那麼海上的絲綢之路又是如何?筆者接下來帶你來分析一下。

    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

    海上絲綢之路說白了它就是陸地的絲綢之路上的延伸,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山多平原少,道路不暢通阻止了貿易的發展,人們為了解決陸地的不便,就想到了去海上發展。在海上國為不受地形的限制,再加上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Continental的方便性。特別是到了宋朝,先是和金打仗,隨後是遼,後來又是蒙古,年年打仗陸地上的這條路基本上就成斷的了,再說金遼蒙古這些人北方人,只知道搶奪殺傷,那有心正經的做貿易。而些的南方遠離戰火,所以海上的這條路沒有受到多大影響。

    在《荀子勸學》裡就說過:“假於舟船者,非善水,而絕於江河”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造船業就已相當成熟。也普通被人們所認識,據考古發現:

    1975~1976年在廣州發現了規模宏大的造船工場遺址,經研究認定這工場是當時能成批生產內河和沿海船隻的大規模造船中心,能做出造寬6~8米、長20~3O米,載重數十噸的大型船隻,船型為吃水較淺的平底船,出現在漢代的“樓船”最能體現漢代的高超造船技術。元狩三年(公元120年),漢武帝在長安西南“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歷史似乎只能停留在先人的輝煌上,到了清朝也不知為什麼這些旗人就不知道大力發展造船業,讓列強們從海上,用鐵船打的是割地賠款。

    二、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時期的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也和陸地上的絲綢之路有很大的關係,比如陸地上的這條路線,需要透過好多的地區和國家,這些國家如果有戰爭發生,或是帝王爭位,那必然就會受到阻斷。如果是絲綢之路沒有形成之前,雙方都看不到各自所需的物質,也就罷了,可可偏偏各自又是知道的,那就只有從別的渠道來搞這些東西了,從哪裡呢?海上無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海上這條線是受戰亂影響不大。

    1、明朝時期

    在明朝時政府曾組織過大大規模航海活動,曾到最遠到過了非洲39個國家和地區,現在的非洲都是如此落後,還有部落制,不用分說在明朝時那邊是個什麼生活狀態,如果要去搶他們,還需要在船上帶大量的金銀嗎?多帶些武器就好了。

    你用現在的眼光回首看,在當時地球上還沒有一國家,一支隊伍,有過這樣的遠行,在海線上。明永樂年間,鄭和前後共7次下西洋,每次都會帶大量的金銀,回來時帶來滿船明朝沒有香料,玉石等,並沒有象西方列強那樣隨意掠奪。我們才是真正的貿易,真正的商人。也有傳言所鄭和當初是秘密帶著皇帝的旨意,出海去尋找當初逃走的建文帝,時間過於久遠,我們也無法深究其出海的目的,但其結果毋庸置疑給明朝是帶來了大量經濟效益。

    後來明朝由於各種原因,又開始了海禁,只是人們知道了利益的存在,那是說禁就能禁的,這個時期民間的船隻被迫去做走私了。走私這個詞也許最早也是出現在這個時期。

    2、清朝時期

    到了清朝,政府徹底掌控了海上的貿易,特別是那個枉自狂大康熙,自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好象也沒錯,只是他認為的這個天下,不是真正的天下而是自己眼前的這一片天空。最終也沉淪在了英法等列強的鐵船之下。如果列強不曾有鐵船,如果清朝也有鐵船,又怎能有如此多的辱華條約。

    三、海上絲綢之路在現代的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幾經風雨,幾經恥辱,終於走到了今天。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看清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要與世界各國調整好戰略合作,不單單是是東盟,要以東盟為一個點,以這個點去帶動整個的面,和沿途的各個國家也搞好關係,當把所有的點都連起來時,這時海上的絲綢之路就真的打通了。戰略是好的做好的確要一定的功夫,這條路上重要的點就是東盟。

    東盟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咽喉之路,我們要與東盟各國結下深深的友誼,雙方互利互惠深入廣泛合作,這條路我們才能走的更穩更快。

    想要在海上絲綢之路能夠暢通無阻,就必需要先把航母做好,不然在海線上沒有話語權,想也什麼也是白想,沒用的,所以說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個戰略,而且也在實施之中,一旦成功,受益地區將是全域性性的,不僅會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繁榮,更能對中國的經濟改革,產業升級創新,資源有效配置產生強大推力。特別是中國沿海的各個口岸依據不同地緣潛力更會得到相應的大提升了。

    四、結語

    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大國必然要走的路,打通了海上的通道,大量的物質才能快捷有效低成本的運輸,才能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實惠。相信我們的祖國,一直在不斷的成長,海上絲綢之路也會越建越好,我們的生活也必將是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荀子《勸學篇》

    2、《海上絲綢之路》

  • 2 # 大道於史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 3 # 007MISSZHENG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最早源於法國漢學家沙畹1913年所著的《西突厥史料》,1967年,日本學者三杉隆敏出版了《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東西陶瓷交流史》一書,正式使用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名稱。

    根據國內外學界的相關研究,一般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大致分為兩條線路:一條是以東海為起點的線路;另一條是以南海為起點的線路。第一條線路最早始於西周初年,武王建立了周朝之後,派遣商朝的遺臣箕子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出訪北韓,箕子“教其民田蠶織作”,幫助北韓人民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技術。第二條線路大致形成於秦漢時期,起點主要是廣州、泉州、寧波等地,途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這條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特別是漢武帝時期,當時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日南、徐聞、合浦出航,沿著越南海岸航行,中經緬甸的蒲甘到達南印度的康契普臘姆。總體上,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開通了聯絡東南亞、印度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宋元時期更加繁榮,明朝時期達到鼎盛,海禁後走向衰落。

    海上絲綢之路在漢代之所以能夠形成,也得益於當時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不斷髮展,據《漢宮殿疏》中記載:“豫章大船,可載萬(千)人,船上起宮殿。”從廣州秦漢造船工場遺址可以看出秦漢時期番禺的造船工場規模就十分巨大,可建造船身寬5~8米,載重25~30噸的木船。

    唐宋時期,隨著中國造船業、航海技術的發展,絲綢之路的路線不斷延伸,經越南沿海、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灣至巴格達。這時候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代替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據宋代《諸蕃志》記載,當時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有50多個,包括南亞、東南亞、東非和遠東各國。從泉州到海外各地的貿易航線中除了原來已有的東南亞貿易航線,還增加了至爪哇東部與中部等地的航線,特別記載了通往菲律賓等地的東洋航線。

    唐末至元朝開國,雖然歷經波折,但海上絲綢之路延綿不絕,至元朝達到了歷史的頂峰。高度發達的蠶絲生產和織造技術,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障。據元代《島夷志略》中記載,同中國進行絲綢、瓷器貿易的地區和國家已擴大到亞、非、歐、美各大洲,多達220個。

    在1405—1433年的28年間,明代偉大的Nautilus鄭和七下西洋,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鄭和船隊27800人,擁有60多艘可容千人以上的寶船,再加上其他中小型供應船隻,共200餘艘。鄭和下西洋使海上絲綢之路在原有基礎之上發展到紅海乃至非洲東岸,比哥倫布的航行早半個世紀以上,在航海的規模、時間、範圍等方面也遠遠超過哥倫布,極大地發展了中國的航海事業。鄭和下西洋也是和平之旅,是出色的文化交流和政治外交活動,擴大了中國的海上貿易,促使明政府與沿海各國形成了友好的睦鄰關係,不但未佔領過別國的領土,還保證了東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明朝中期,歐洲殖民者為了爭奪中國紡織品展開了激烈的商業競爭,開闢了許多新的航線,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從區域貿易航線發展為全球貿易航線。但是中國當時主要是朝貢貿易,鄭和下西洋和“隆慶開關”所代表的遠洋文化並沒有成為明代主流,大部分時期都是“片板不許下海”和“寸貨不許入番”。到了清朝,政府依然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的海上貿易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基本上陷入了停滯。

    縱觀歷史,海上絲綢之路比陸上絲綢之路延續的時間更長,影響的範圍更廣。以絲綢為代表的中國商品深受西方國家的喜愛,需求量很大,古代陸路運輸的能力有限,開闢海上通道成為必然。透過海上通道,中國的絲綢、黃金、瓷器、茶葉等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南亞、歐洲、美洲和非洲等地,促進了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商貿往來、文化傳播和科技交流,更加強了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的連線,促進了各國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宗教和藝術等方面的相互影響。

  • 4 # 今朝月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產絲綢的國家,絲綢之路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這樣幾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秦漢到唐代以前為形成時期。秦漢時海上絲路已經興起,漢末三國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從陸地轉向海洋的承前啟後與最終形成的關鍵時期。三國時期,隨著造船業的崛起與發展,人們很自然把目光從內河而投向海外,江東地區的先民早就積累了相當的航海知識與技術。尤其是孫吳發達的造船業對後世出海遠航造成了更為有利便捷的條件,對於貿易與交通的發展、海上絲路的進一步形成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階段:唐宋為發展時期。到唐代,伴隨著中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的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這條航線全長1.4萬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這一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由泉州或廣州啟航,經海南島一直南下,到達今天的東南亞各國。泉州在南宋後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第三階段:元、明兩代為興盛時期。在中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金融技術的系統工具以及資本流通得到改善,生產力提高沿海地區逐漸形成許多城市中心,對進口的需求不斷上升,甚至還涉及到了稻米的運輸。元朝時中國商人汪大淵,航海遠至埃及,著有《島夷志略》一書。明朝遠離本土進行干預的能力和來自東南亞的極大需求,獲得了較大的利益,這個時間段就是我們熟知的鄭和下西洋。明朝之後,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暫時告一段落,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仍是一個開明的時期,為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做出重大的貢獻。

    第四階段:清朝衰落期。清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惟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迴圈貿易。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從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

     

    開始於秦漢的海上絲綢之路,經唐、宋、元日趨發達,到明代,達到高峰。鄭和遠航的成功,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到清朝後,急速的衰落。中華民族之所以有今天的物質文明,之所以有今天如此豐富的文化,絲綢之路上的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在其中發揮了一定程度的重要作用。

  • 5 # 假操換真鈔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是唐宋元三個朝代,明朝由於彰顯帝國繁榮順便找建文帝下落鄭和下西洋到處去裝β,白白浪費殖民它國機會。

  • 6 # 暗夜思考

    所謂海上絲綢之路,指的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交通路線。其在古時主要有東西兩個航線:一是東航線,自中國東北部沿海,經渤海或黃海、或東海到達北韓,再渡北韓海峽,最終抵達日本;另一是西航線,自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南海、印度洋至西亞、非洲的貿易航線。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將絲綢、瓷器、香料、茶葉等商品銷往世界。

    海上絲路的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大規模的遠航探險,其中徐福東渡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

    海上絲路最早源於公元前2世紀,當時的漢武帝派遠洋船隊駛往印度洋,開闢了南海至印度洋航線。沿著這條航線,進行黃金、絲織品、珍珠、寶石等商品的交易,從此便有了海上絲路。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控制了長江以南地區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等政權為了利用長江天塹抵擋北方勢力南下,於是非常重視造船業。

    造船業的發展也為航海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海上絲路逐步延伸,其向西的終點開始從印度半島東南部向西,跨越阿拉伯海抵達波斯灣,同時廣洲港興起。

    此時向東的航線也有了新的發展,由於當時北韓半島的高句麗與日本敵對,所以傳統的由中國遼東沿海經北韓半島向南到日本的航線受阻。於是,日使來華改由透過南部橫渡黃海,再加上當時的建康成為了南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因而東方航線隨之南移。

    唐代之時,海上絲路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其無論是與東方日本還是與西方各國的貿易往來都變得更加的頻繁。海上絲路的航線也變得固定化與經常化。

    宋代之時,隨著社會的發展,航海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當時的造船業呈現蓬勃發展,再加上對於航海季風規律的掌握、指南針的應用等,當時的海上絲路進一步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島西端的亞丁及東非沿岸。

    明朝時候,雖說因為與日本作戰等原因,海上貿易航線有過階段性的受阻,但是明成祖時期,鄭和七下西洋,更是進一步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其也在此時達到了頂峰!

    海上絲路的貿易

    為保證海外貿易的穩定發展,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專門針對海外貿易的政策。

    唐代時:優待外國使團和商人、尊重外商習俗和宗教信仰、保護外商的合法利益等等。

    其更是在玄宗開元二年,於廣州設立了海外貿易的主管官員——市舶使,市舶制度由此而誕生。

    宋朝時:主動遣使海外,招徠外商,透過獎勵、敦促、重用等方式吸引外商來華,保護外商的合法權益,為來華外商在華生活提供便利條件。而且在宋朝時,市舶制度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制訂了海外貿易管理的法規,開始了海外貿易的立法管理。

    元朝時:由於軍事力量強大,透過遠征使得統治層大開眼界,其對於各種奇珍商品的慾望也得到了空前的刺激,因此需要透過海上貿易來使其對於物質的慾望得以滿足。

    元朝積極鼓勵外商來華,也積極組織海外貿易,同時市舶制也透過修訂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明朝時:明朝前期受與日本交戰的影響,有過一段時間的禁海政策。後來,明成祖時專派使臣出訪北韓、琉球、日本、安南、爪哇、西洋鎖裡、蘇門答臘、暹羅、占城、滿剌加、柯枝、古裡等國,從而恢復了明王朝與亞洲諸國的外交關係。為進一步發展中外關係,明成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與亞非各國開展了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底子不好的人真的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擁有好的膚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