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北大地

    最近幾年,談“大話題”的特別多,私底下的議論就不說了,單是電視臺上談的就一場接一場,國家電視臺、省電視臺,專門請“大家”來談,大作家、“百家講壇”的名人一般是常客,每個人好像都是“大師”的口吻,可是談的內容卻有些問題,讓人對這些“大師”有些懷疑。

    有些“大師”級的人說話語無倫次,看法片面、偏激,讓人對“大師”的影響不是太好,不免會想現在這些“大師”為何名不副實啊。看來,我們要給 “大家”或“大師”一個比較準確的界定。

    易中天先生說:“有容乃大,可法為師”,“把一切都能容下”,這樣說是有些道理,但是“把一切都能容下”就有些失實,把一切都能包容下的那是整個空間。不過,“大”必備的一點是不會錯的,就是相對於同行來說,必須知道的多,“容”得多。可是這樣說,馬上就有人會反對的,因為有些人知道的比所謂的“大家”還多——這種人確實有。這樣的話,我還想說“總體知道的比別人多一些”就沒法立論了,有些人就像一個圖書館,好像什麼都知道,知道的絕不比“大師”少,可不是“大師”,看來“大師”的“知道”只是其成為“大師”的基礎,絕非全部,主要還是要在知道的基礎上有“我認為,並且這個“我認為”還要經得起理論的推理,或者實踐的檢驗。

    學科基本可以按照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劃分,還有介於二者之間的中間學科——心理學、教育學、遺傳學等等,其實和自然科學靠得很近。大師也就可以按這種專業的劃分來劃分。不過,也有社會與自然科學兩方面都有建樹的大師,比如偉大的亞里士多德,還有近代的數學與哲學都有重大建樹的笛卡爾、萊布尼茨,在哲學與數學、物理學都有重大貢獻的牛頓,哲學與星雲天體學都有偉大創見的康德,可是這樣的“天人級大師”不是太多,整個世界歷史上都屈指可數。

    從自然科學來說,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鑽的夠深,同時對科學的程序有重大影響的人就應當算是那方面的大師了,達爾文之於生物學,愛因斯坦、霍金之於物理學等等。相對於社會科學方面來說,自然科學方面的“大師”、“大家”很好衡量,研究的深淺、影響的大小几乎是一目瞭然的,冒牌貨基本沒有存在的空間。

    至於中間學科以及新興的應用學科方面的“大師”情況,和自然理論科學很像。是不是大師很好衡量。

    社會科學就不同了。這是關於人與人的社會方面的學科,情況比自然學科、中間學科要複雜。一般人對“人與人的社會”認識不深,因而對於“專家”、“大師”的認識也分辨不來良莠,很難慧眼識“大師”,加上“機遇”、“炒作”等外界的干擾,足以讓識見不明的人茫茫然,在“聚精會神”的聆聽之外,還會報以“認同”與“敬佩”的神情,有時候被有些給大師提鞋都不配的人驚起一片愚蠢的尖叫,常讓人想起“皇帝的新裝”那個場景。

    下來我們就專門討論一下社會學科方面的“大師”吧。社會學科,又叫人文學科,簡稱文科。有文、史、哲三大類,“文”又有語言文字學與文學兩個分支,各個方面都有貢獻突出者。在語言文字學方面比如:東漢的許慎、清代的段玉裁、現代的王力;文學方面的:先秦諸子、兩漢文章、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文、元代戲曲、唐詩宋詞、漢賦、明清小說作者群;歷史方面:司馬遷、班固、陳壽、章學誠、呂思勉、黃仁宇等;哲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董仲舒、韓愈、朱熹、王陽明、王夫之,西方的柏拉圖、笛卡爾、黑格爾、康德等。

    一個理想的人文大師,他應當首先對民族的歷史在經濟與政治兩條線索上有極清晰的認識,並且有獨到而高超的哲學思想;同時,有精煉、流暢的語言可以表述自己的認識與思想。

    歷史是一個人文大師的基礎,語言是一個大師的表達工具,思想是一個大師的總攝。

    如果一個學者對民族的歷史、社會的發展沒有全面、深刻的認識,他就不能算一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方面的大師,即使是純文學的大師,如果不能對社會的發展有深刻的體悟,從而在此基礎上對人性有深刻的剖析,他的作品就膚淺而沒有內涵,算不得大師。

    在歷史、語言、思想組成的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再向各個方向發展,就是某個方向的大師了,如果是綜合的發展,就是綜合而全面的大師。

    以上是說大師應當具備的才學。從“心志”方面,一般來說,人文學科大師都是“心懷天下”的,不然的話,他也達不到大師的水平,因為首先沒有奮發的基礎。應當給大師以“心懷天下”的心志方面的界定,作為平常人衡量“大師”的標尺。

    有些人專業水平不低,可是在心志方面卻非常“平凡”,這樣的人是不能稱為大師的;至於在這個膚淺的思想紛呈的世界打“擦邊球”的暫時性“大師”,真的需要我們用一定的“慧眼”來甄別,不要被“曇花一現”的假象所迷惑,真正的大師其影響是久遠的,很可能是永恆。

    “才大”、“心大”,才稱得上真正的“大”,同時,影響深遠,堪為後世楷模——可法為師,應當就是一個真正的大師了。我們用這樣的標準不僅可以衡量人文“大師”,還可以衡量人文學者的水平。

    這樣比較理性的衡量話,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戴著“大師”頭銜的人其實不是大師,甚至連一般人都比不上,其覥著臉佔著“大師”的位置,不知羞恥,讓人想起明代劉基寫得《賣柑者言》裡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柑”與“人”,我們必須透過光鮮的外表,看到實質去。

    人類需要“大師”,其是時代的“燈塔”、歷史的舵手、心靈的港灣、奮進的楷模,但是,我們首先需要看準到底誰是“大師”,然後把應有的尊重給他。

    人生漫漫,卻百年一瞬。如果我們只是需要膚淺的偶像,那你隨便;如果你想在有生之年有所作為,那麼你就必須認清大師,精讀其經典,以之為楷模,奮發不熄。

    一個膚淺的時代,總是淹沒歷史長河中的真正的大師——他們是歷史真正的豐碑,而給不是大師的人以大師的榮光。

  • 2 # 白久大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夢亦如幻,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中國的歷史是五千年文化相續的歷史,這在世界上是一個奇蹟。這是因為以前科技不發達,外來文明沒有辦法越過汪洋大海 喜馬拉雅山或者大草原。古人常說“寧可在太平盛世作條狗,也不在亂世作人。”在亂世,人最基本的生命 溫飽都沒有保障,就別提參學佛法了。

    因此,回頭看看中國這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們今天所面臨的這種機緣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佛法難聞,我們聽聞到了。人身難得,我們得到了。盛世難遇,我們遇上了。

    “三藏法師”是指精通經 律 論三藏十二部佛法並且能弘法的大法師,這是佛教中極高的一個尊稱。鳩摩羅什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出生在古代的龜茲國宰相家中,七歲隨母出家,每天能誦一千多個偈子,十二歲就精通小乘教義,然後又研習大乘,證到了三果阿羅漢。當時有個羅漢告訴鳩摩羅什,大乘佛法將因他而在中國得到弘揚,但是對他自己卻會有不利的影響。鳩摩羅什回答“只要大乘佛法能流傳,眾生能覺悟,就算把他放到爐子上烤,也沒什麼大不了,他絕不會有半句怨言。”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精神,如果沒有這種頂天立地的精神,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大師。

    在今天以及未來數千年乃至更久遠的時代,所有能讀到《金剛經》和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大乘經典的眾生,他們共同的業力都給鳩摩羅什這位老朋友用他無窮大的心量擔住了。這才是大乘菩薩,沒有小乘的習氣,非常坦然。鳩摩羅什在圓寂前說,如果他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的話,他的舌頭就不會被燒化。最後果然如此,而且舍利塔現在還在那兒。

    鳩摩羅什開創了中國佛教譯經的新時代。為了適應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他簡約文字,突出漢語語言的文學性,增強可讀性和通俗性,他翻譯的許多佛經成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他的譯經成功,不僅吸收了歷史的經驗教訓,還與個人優秀的語言能力和文學才能有很大關係。許多譯品可以稱得上是優秀的文學作品。他把中印語言文學結合起來創造出文學中的新文體,同時還帶來許多新的語法和詞彙,對以後中國語言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 每一個文化亂世以後,就會出現一個盛世,這是一個規律。就是這樣,中華民族以她獨有的包容胸懷不斷吸納融合外來文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文明史上的奇蹟。

  • 3 # yuC丶

    大師,在以前來講,是在一個領域的成就達到了巔峰,這可能就是大師!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又或者武術大家!套用黃磊一句話,在古代,你如果不用心鑽研一個東西十幾二十年,你都不好意思出門!這才是大師!

    然而現在的大師,稍微包裝一下,炒作一下,會點騙人的戲法,稍微學點心理學,忽悠一下那些做過虧心事兒的人,這個就被人稱之為大師!

    就跟一句話一樣,水淺王八多,遍地是大哥!這跟現在的大師氾濫是一個道理!全是那幫缺德事兒做多了的人,還有那幫無故跟風的人捧起來的!

    哪有什麼大師!只不過是自己為是!

  • 4 # 道之人137113144

    這個問題以不錯,說兩句吧!因為太複雜我簡單講幾個方面,講太多我以累。什麼樣能稱得上大師,首先你要有雙慧眼,你才能分辨出真假大師,當你解析度行高了,其實你就以經是個大師了,絕對的區分是不可能的,評上國家院士,最後都有被取消的,這裡面你就應該明天分辯真假有多困難。如果眼力差,信大的數的,同時保持警惕,多在實踐中去印證大師的觀點,這個面就說到這裡,凡事自己有空多思考。怎麼樣形成,你給我錢我就可以叫你大師,你能給我帶來實在利益,我以可叫你大師,我們相互利用以可叫大師,因素太多。我敬佩你以可叫大師,我食得你的牙惠以可叫大師,雖說與我無關,但是,他的成績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以可叫大師,他的作品得到得到人的好評,市場的認可,以可叫大師。好累,無法講得全面就到此吧!

  • 5 # overdoes_baekhyun

    表面上,很多人認為大師就是被人追捧的,但這不是全部,真正的大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現在很多假大師貪財,做起了壞勾當騙錢。大師也得有自己一技之長,這個“長”是有益於人民的。

  • 6 # 清風畫院

    在過去的一篇文章裡,我們談到這個時代必然會有文化大師出現。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師”這個詞的概念早被當代人搞亂了,究竟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大師呢?

    在“大師”被隨意當作商業標籤進行冠戴的時代,回答這個問題似乎很難。不過,要評判一個人夠不夠格頂上大師之桂冠,總應該有些方法與標準去評斷的吧!

    對文化大師的評判準則

    這裡我們必須說明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師,絕不會是刻意的標榜,也不是有沒有博士、博士後之類的文憑,更不會是被權威機構頒發了本大師證書;真正的大師,不是其智商有多高,也不是其多麼的有才華,即便再博學廣聞的人也不是大師。

    大師之所以能稱為大師,應該比芸芸眾生中的聰明人高出很多。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大師呢?個人認為,一個人算不得上大師,至少應該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看:

    開創性的工作。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不是隻會去彙總前人的成績,也不是在某一方面擁有多麼高超的技能。擁有這些才能的人,最多隻能叫做能人或高人,但絕對算不上大師。真正的大師,應該是在某一領域或多領域從事開創性的工作,即使不是一切從頭開始,至少也應該是在前人的成就之上取得重大的突破與超越。沒有創造力的個人,無論多聰明多有學識,總是無法戴上大師桂冠的。

    對後世的文化啟蒙意義。大師的成就來自創造性揮灑自己的才智,並因這種創造力惠及後世萬代。真正的大師不是文化的終結者,不是自己做好所有的事後人就照著做就行了。真正的大師,應該是文化上的啟蒙者,以自身的智慧去啟示後人繼續前進,以自己的創造力開啟更多後人繼續創造的能力!

    積極的文化影響力。如果說要以一種簡單直觀的方法判斷一個人算不算得上大師,那就是看他的文化影響力。不過,有的大師屬於被埋沒了的大師,在一定時期內並沒被人發現,也無從談起文化影響力,但這型別的大師最終有一天還是會成為人類文明程序中最耀眼的一顆星辰。值得注意的是,大師的文化影響力並不與其名氣有必然性聯絡,有些人雖然有名,也影響了一大片人,但還是無法稱作為大師,為何?大師的文化影響力應該是積極進步的,應該是真正的推動了人類文明程序,否則影響的人再多也算不上大師。

    歷史上的文化大師

    有了一個對文化大師大致的評判準則,那麼在人類文明史中,哪些人才算得上是文化大師呢?在中國歷史上,先秦社會當之無愧的文化大師應該是孔、孟、老、莊等人,但孔、孟、老、莊早被後世尊為聖人,應該說是大師之上的大師。在孔孟老莊之外,那個時代還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大師,正是他們所做的工作,為之後兩千多年的華夏文明史打下堅實的根基。

    在中國歷史另一個文化盛世唐代,又造就瞭如李、杜、韓、柳等人為代表一批文化大師,他們釋放出來的才智與能量成就了華夏文明中古時代的又一個巔峰。其外,在中國歷史上,有另外些人也被後人尊為大師,比如說宋代的朱熹,但其對文明程序的影響是相當消極的人。這個人所做的“創造性”工作,最終導致民族文化程序陷入韁化與停滯,對後世遺害無窮,此點當值我們深思。

    在離我們較近的民國,雖然也湧現了一大批文化大師,但由於某些原因造成的歷史認知片面性,現在要對哪些人算得上文化大師蓋棺定論似乎為時尚早。比如在繪畫藝術領域,林、劉、徐、張、齊等人的文化影響力是最深遠的,他們當中,林鳳眠無疑是最具大師資格的。而如徐悲鴻者,雖然在很長時間裡文化影響力無人能及,但他對後世的文化影響似乎存在很多消極作用,況且其在藝術領域是否真取得創造性的成就,也是令人置疑的。

    此外,西方歷史中也湧現出大批文化大師,此處就不再列舉了。

    大師是時代所創造

    現在有些人消極的認為文化大師只能產生在少數人享受文化權利的時代,認為在精英文化體制的中,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教育,少數幾個人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自然就成大師了(真的嗎?)。於此推理,便說在我們這個教育高度普及、文化平民化的時代,再也出不了大師了(真是嗎?)。

    我們不能否認,有些人之所以能擠進大師之列,恰恰是那個時代特別的機遇造就的(比如徐悲鴻),如果同一個人換一個時代就很難成為大師。實質上,任何時代都會創造賦予一些人成為文化大師的機遇。但總有那麼些人,從其所取得的創造性成就上來看,即便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將是當之無愧的大師。比如擁有達芬奇那般創造力的人,如果活在今天難道不會成為這個時代的大師麼?

    文化大師常常誕生於文化興盛的大環境社會環境,雖然許多文化大師表面上看去是時代的孤兒,但他是絕對不會脫離自己所處時代而存在的。當時代呼喚某方面的文化大師,符合那個時代所需的某些生命個體,很自然的就成長為屬於他那個時代的文化大師了。當然,由於並不符合時代所需,某些人雖然在某些方面的確很有才智,但總是成不了大師的。當今社會里,教育高度普及,文化平民化、大眾化,實際上是為更多人成長為文化大師創造了可能性,所以我們這個時代必然會有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多、更重要的文化大師出現。

    大師也是凡夫俗子

    中國人對文化大師有相當苛刻的道德評判標準,誤以為只要能擠身大師之列,各方面都應該是非常完美。可實際上,真正的文化大師,身上常常有非常多的缺點,或者說是某種人格上的缺陷。文化大師之所以是文化大師,在於其在文化創造上的突破性成就,而非聖人般完美的人格。文化大師除了創造性的成就外,與我們平常人並不會有太大差別,他們既不是聖人也不俱備任何的神聖性,都只是個有血有肉有缺點的凡夫俗子。

    大師的力量是有限的

    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文化進步,不是少數幾個文化大師就能推動的,而是所有參與文化活動的人共同創造完成的。文化大師的影響力再大,他始終只屬於自己時代很小的一份子。文化大師對人類文明程序的意義,在於催化與啟蒙作用,更多的事情,需要每一個芸芸眾生共同參與,共同努力進取,人類社會才會邁向新的文明高峰。

    最後,還想說的是,文化大師不是天外來物,更不是神靈投胎轉世,而是從平凡眾生中走出來的普通人。生在這樣一個充滿無限機遇與挑戰的時代,無論你充當的是什麼角色,都應該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裡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積極進取,努力實現人生的最大可能性。說不定哪一天,文化大師就從某些平凡的小人物中走出來了。

  • 7 # 大鬍子說史

    當下的社會風氣不好,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很多時候,我們對人的稱謂太過於尊崇,比如叫什麼人都可以叫做老師。這個我個人就很不喜歡,因為在過去,能稱得上老師這個詞語的可是有著非常獨特造詣的人,如果只是單純教書的都不敢妄自稱作老師,叫做先生罷了。

    而現在,很多演藝界的人,各種跟文化沾了一點邊的人都被稱作老師,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而現在,能稱作大師的人就更鳳毛麟角了,因為這些人除了在某些方面有著超長的造詣外,在道德方面也必須受到眾人的肯定,這種肯定可能都不是當世之人可以給與評價的,而是後世幾代人對於他的研究過後才可以給這個人評價。

    郭德綱對於京劇的評價很耐人尋味,京劇能稱作大師的只有梅蘭芳,周信芳這麼大的角色,也只是個人民藝術家的角色。為什麼?因為梅蘭芳不光藝術高深,而且在抗日期間,蓄鬚明志,還用自己的家產貼補那些窮困的藝人,這些事,周信芳就沒做到。所以梅蘭芳才能稱作大師。

    只不過,現在我們對於人的評價愛國與隨意了,早些年一些騙子以大師之名,騙取錢財,近些年來,又有些所謂的氣功和武術大師橫行於世。這些人成為了大師,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悲哀。 當下中國,只有真正尊重知識,尊重專業,而不是那些虛妄無度的東西,才有可能最終成為那個時代的典範,才有可能出現真正的大師。

  • 8 # 幸福地帶2

    根據字典上的解釋說,大師是在學問和藝術上有很深造詣的人才尊稱為“大師”。

    當然其他的各個門類都有自己的大師,例如運動上面有運動上面的大師,科學技術上面也有科學技術上面的大師。

    可是在娛樂圈裡面,現在特別是在娛樂圈裡面,就有不少的大師,說相聲的有相聲大師,演小品的有小品大師,創作的有創作大師,鑑寶都有鑑寶大師,主持的有主持大師等等等等,好像現在的大師已經不只加了,人人只要出了名都可以成為大師,所以大師的真實度好像不那麼重要了。

    雖然我們不敢說阿貓和阿狗都敢自稱為大師了,但是我們可以說阿狼和阿虎也可以稱自己為大師了。

    當然有許多大師,不是他們自己稱自己是大師,而是別人尊敬他們大師的聲稱。然而這些被尊稱為大師的人從來也不反駁,因為,好像他們覺得對他們就是大師,是實至名歸的。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應當大師,對此他們感覺很享受,而且還對此感到非常的榮耀。

    大師們不知道是否考慮過自己是不是有資格成為大師?我們知道有許多自稱為大師的人,都在以大師之名行醫,往往騙取了一患者的錢財而逃之夭夭。有些大師則受到了法律的懲處,這些大師都是以大師之名發了事,最後也是用大師之名毀滅掉了自己和他人。

    於是,“大師”這個美名,還是值得我們去認真考究了。

    小品界有兩位傑出的人物被尊稱為大師,一個是陳佩斯,一個是趙本山。我不知道這兩個人是不是真正屬於大師的範疇,而被稱為反大師這個恐怕還是值得我們考慮的。

    相聲界的大師就太多了,除了被尊稱為大師的侯寶林之外,其徒子徒孫們也被尊稱為大師了,這些徒子徒孫們就包括了馬季,姜昆,馮鞏,以及郭德綱甚至是何雲偉,也被稱之為大師。不知道現在大師是不是太不值價了,只要成為了明星,就有資格認為自己是大師,而對於大師的美麗,恐怕他們自己也覺得非常的受用,不僅我要問一下,真正的屬於大師的人有幾個?

    更讓人奇怪的是,為什麼沒有人出來反對別人叫自己為大師呢?看來他們一點也不謙虛呀?他們都覺得自己很有資格做大師嗎?這個也是我們覺得很不舒服的。

    真正的大師應該有很高的水平和很深的造詣,比如說創造著許多前人沒有的成就,或者是方法,那麼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大師。不知道我們常常稱這些大師們是不是有很高的水平和很深的造詣呢?恐怕就值得懷疑了?

  • 9 # danyboy

    咱們來個“正說和反說”吧。

    先來個“反說”:在當代成為一個“大師”需要滿足哪些條件?1、活得足夠久。

    年齡要大,這是成為大師的基本條件。活得足夠久,和他同齡的人都死了,就剩下他了,不管是比他水平高的還是差不多的,都死了,沒人搶了,他就具備了成為大師的基本條件。

    2、要留長鬍子,穿漢服。

    鬍子要長,最好還得白,如果頭髮沒禿,鬚髮皆白更好,如果能夠頭髮、眉毛、鬍子都白,那就是極品大師了。穿著上,千萬不能穿西裝夾克之類,前幾年還可以穿民國範兒的唐裝,這幾年不行了,要穿漢服,最不濟也要右衽布鞋,仙風道骨,一看就是個神通廣大的大師。

    3、要多上電視,多參加各類“大典”活動,多寫回憶文章。

    不上電視,怎麼能讓大家知道你?但是網路直播之類的玩意兒要少上,因為年輕人不吃這一套,還是電視這種傳統媒體比較踏實,能夠讓那些50後、60後們產生迷之崇拜。參加電視節目,不要說太多,要顯得高深莫測。

    要多參加一些孔廟祭祀啦,文化大典啦,XX名人誕辰一千周年啦之類的活動,不用多說話,坐在那裡,猶如宗師,就可以啦。

    還要多寫回憶文章,多寫自己年輕的時候,上得了高山,鑽得了山洞,如何如何在月黑風高之夜悟道,悟道的時候怎麼電閃雷鳴,神哭鬼泣。要多寫年輕以來認識多少名人,某年某月教導過蔣委員長,某年某月和溥儀談笑風生,某年某月得到了魯迅的讚賞之類,至於有沒有,是不是,反正這些人都死了,誰敢說不是?如果有人質疑你的年齡,就要更加高深莫測,顯示出自己已經活了一百多歲,只是看起來才七老八十而已。

    4、注重培養徒子徒孫。

    要廣收門徒,三教九流,雞鳴狗盜,只要願意為自己搖旗吶喊,願意吹捧自己的,不管是什麼資質什麼素質,都可以收為徒弟。特別是那些媒體裡的,官場上的,娛樂圈的,更是要多收。多收徒,多合影。

    總之,如果你能做到上述四點,就能夠成為“大師”。就可名利雙收,一本萬利。

    接下來,正說一下。

    正說的話,一個人無論多牛逼,也只有死後,甚至死後多少年,才會由歷史來證明他是大師。

    真正的大師,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很難:

    一是學術要真牛;

    二是能開宗立派,影響後世深遠;

    三是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大師,只是從治學中獲得常人難以體驗的極大的精神愉悅,僅此而已。

  • 10 # 使用者79066577793

    真正的大師是不顯山露水的,很低調的。大師的名字是人們對他的人品與能力由衷的讚歎才會翹起大拇指這樣讚賞他的。

  • 11 # 大師兄講故事侃天下

    大師,在其所在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對其領域有著長期的影響!是優秀中的優秀!

    現在各類“大師”滿天飛,說實話,很多屬於騙子類!比如說針管噴墨的“書法大師”,閉眼亂塗亂畫的“畫家大師”,這類人與其說其是“大師”,不如說是小丑或騙子更合適!

    還有些大師,明顯不夠格!比如說姜昆是相聲大師,這就不夠格!說其是優秀相聲演員,可以說適當,說其是大師,就過譽了!馮鞏,這麼優秀的,也不能說是大師,郭德綱,也難以稱得上!真正的公認相聲大師,就是侯寶林!馬季,可以算是準大師!

    科學界的大師,也很少!愛因斯坦之後還有誰?霍金也許可以算!優秀的科學家非常多,稱得上大師的不多!

    當然,大師也有地域性!比如,錢學森,可以說是中國的科學大師,但放在世界範圍內,可能有許多其他國家的人不同意!

    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真正的大師出現!更希望許多優秀者出現!優秀者多了,才能更有機會出大師!

    每個人,都要努力,成為本行業的優秀者是可能的!繼續努力,成為大家大師,也不完全是幻想!總之,努力成為本行業優秀者,為國家做貢獻,也證明了自身的價值!

  • 12 # 雁醉秋風

    大家都知道,我們新中國的很多科學巨匠,他們的基礎教育,都是在民國時期完成的。比如錢學森本人,鄧稼先,郭永懷,錢三強,王淦昌等等科學大師們,都是在民國時期完成的基礎教育。

    而我們後來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來這麼多的,如此傑出的大師級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呢?他們不僅科學上的造詣是登峰造極的,而且他們在道德修養和人格情操上的修為,也是滿心的家國情懷,為國為民的頂天立地計程車人風範。

    根本原因是,他們都是按照傳統的教育模式來培養的,通俗的說,都具有紮實的舊學功底。也就是說,他們年輕的時候,都經受過了士人教育。然後西方的學問進來了,又轉向了匠人教育。

    我們打個比方來說,讓孔子學打鐵,他能學好嗎?當然能學好,而且是他做打鐵的活,肯定能綽綽有餘。因為學而優的人,是全方面的優秀。能透過士人教育選拔的人,再去做更簡單的匠人工作,顯然會綽綽有餘。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這叫智力上的降維打擊。

    為什麼孔子要說君子不器呢?是說作為管理者,不能瓶瓶罐罐的,都要事無鉅細的親力親為。管理者應該看全域性,抓管理。不是不能做,只是做那些事情不值得,不划算而已。

    以匠學育匠人,止於匠。以士學培匠人,則達於師。既是巨匠,也更是高士,他們是士人教育和匠人教育的完美結合,這些大師,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只是學門手藝,找個工作,養家餬口,大師是肯定做不了的。因為缺失了士人教育,他的心裡,從來沒想過更偉大的事業,也沒有更偉大的抱負。一個人只是為了自己而活著的話,抱負是不可能偉大的。只有為國家,為人民而活著的時候,才能把自己的個人命運,和宏偉的家國民運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如果能在學生年輕的時候,就把士人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來給他們打底子,想必未來一定能培養出來很多大師。

    這種為偉大的目的而活著,為偉大的命運而奮鬥的精神和動力,以及所爆發出來的偉大的智力和能力,單純靠匠人教育是教不出來的,它們都是源於士人教育。新中國的那些璀璨的科學巨匠們,大師們,國之棟樑們,他們就是士人教育和匠人教育,完美融合的偉大結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分時節,如何正確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