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的女友是鉛球
-
2 # 鷗小小雅萍
秋高氣爽的秋天已經到了今天的秋分時節,很多地區的連日雨天,讓人感到了秋意涼爽的感覺,也就是俗話說的“一場秋雨一場寒”。
中秋前後開始,早晚溫差明顯,特別是年老體弱多病的朋友,需要及時新增衣裳。
早睡早起:
秋天氣候逐漸轉涼轉寒,人體以順應陰精的收藏為主,同時,早起,又是利於陽氣的舒張。秋季早晨比較適宜適當的運動鍛鍊,即可呼吸清新的空氣,有益於四肢肢體功能的活動和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
健康飲食:
秋天易起燥,在飲食上以滋陰養肺為主,年老體弱的朋友,以益胃生津的食療,比如百合蓮子粥、黑芝麻糊、銀耳雪梨煲湯喝。果蔬類選擇一些酸味偏重的水果,少吃蔥薑蒜等刺激食品,有利護肝益肺。
預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秋風後氣溫逐漸變冷,適當新增衣物,老年朋友,還是不太適合“春捂秋凍”之說。秋季是疾病的高發季節,秋天涼燥之氣最易侵犯口鼻皮毛傷肺,引起口唇乾燥、乾咳甚至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遇到生病,不要硬抗,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擱病情。
-
3 # 老程健康談
一場秋雨一場寒,馬上就進入了秋分時節,天氣一天天轉涼,經過了食慾不振的苦夏,到了蟹肥菊黃,瓜果飄香,丹桂染金的美食佳享的金秋時節,人們的胃口大開,趁著蟹肥魚美之時,要好好貼貼秋膘。
但是此時人們胃口大好之時,也是病菌們胃口敞開之時,秋分時節,病菌繁殖活躍,如果不注意飲食,就容易導致胃脹,胃疼,甚至噁心嘔吐等症狀。所以古人講究秋分時節養身,重在養脾胃。
脾乃氣血生化之源,中醫上脾胃為一統,食物進入胃後,由胃消化吸收將其精華輸送給脾,其氣向上從而又滋養著肺。脾胃虛弱則不足以抗秋寒,寒氣刺激會導致產生腸胃道疾病和其他疾病,所以脾虛則百病生。
秋分時節養脾胃可以多食4物:1、紅薯
在秋分時節適當吃些紅薯,對於脾胃來講是十分有好處的。
2、山藥
秋分時節,天氣日漸寒冷,脾胃虛弱的人就會經常出現食量少,總感腹脹,四肢無力,大便溏稀等症狀。所以可以多吃山藥有好處。
3、南瓜
秋分時節正好是吃南瓜的大好時候,此時南瓜成熟,果肉軟糯香甜。
4、紅棗桂圓枸杞茶
將紅棗、桂圓、枸杞搭配一起泡茶喝,是秋分時節最宜喝的一種茶。
健脾養胃,做好三事:1、情志安,少生氣,少煩優
人的身體和自然之氣相應才能健康無憂,所以秋分養脾胃,就需要保持情緒平穩安寧,這樣才和乎秋天的平容之氣。
人生氣動怒,會在短時間內讓器官氣血激發,對身體器官造成傷害,當然脾胃也會跟著受損。而過思又會傷脾,所以整日煩憂不斷,思慮重重,也會損傷脾的健康。
2、堅持運動
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最好良藥,堅持鍛鍊可以讓身體強壯,自然不易生病。而且運動還可以加速體內新陳代謝速度,可以更快更及時將身體內的毒素和垃圾排出體外,從而讓脾臟更加健康。
3、常按摩
經常按摩腹部也可以強健脾胃。
方法一:將雙手放到肚臍附近,採用順時針方向先輕輕按摩60下,然後換逆時針方向也按摩60下,力度輕緩,按摩時間也不要太長。
方法二:飯後半小時,將雙手從上而下,從胃部頂端開始,慢慢推按到小腹處,這樣反覆輕推腹部。
方法三:平躺於床上,用手按摩足三里,也有健脾之效。
脾臟乃後天之本,它決定了一個人身體的健康與否。而秋天萬物凋零,是休養生息之時,此時脾胃虛弱的人不妨趁機好好調理脾胃,讓脾胃強壯起來。
-
4 # 營養師老楊
秋分,是我們傳統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秋分之‘分’為“半”之意。”一是,平分了秋季;二是,晝夜時間均等,此後晝短夜長。
我國古人劃定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隨著秋分節氣的到來,冷空氣也開始日漸活躍。
秋分,是秋冬養生的一個重要節氣,好養生事宜,可為安度秋冬打下基礎。
秋分的習俗:
1、祭月,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一天,後由於不一定每年這天都有圓月,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了中秋。
2、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3、豎蛋,“秋分到,蛋兒俏”,秋分時節,有“豎蛋”的習俗。
4、送秋牛圖,送圖者,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俗稱“說秋”。
5、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立秋後,戒掉四種食物:1、辛辣食物
“少辛增酸”是中醫營養學關於秋季飲食的一個原則。
中醫講肺屬金,通氣於秋,秋天是養肺的最佳時間,此時要少吃辛辣食物,會損傷肺氣,傷及津液。
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乾燥,溼度小,人易出現咽乾、乾咳等症狀,飲食上要多控制。
2、瓜類食物
俗話說“秋瓜壞肚”,吃太多,也容易造成腹瀉等病症。
立秋後,瓜果類食物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
相關專家表示,瓜屬寒性,立秋將至,氣溫逐漸降低,胃腸道對寒涼食物的適應力會有所下降。
3、海鮮
秋季為蟹類盛眾時間,蟹黃肥厚、蟹肉甜美,令人垂涎三尺。
很多人也是禁不住美食的誘惑,但是切記不宜過多食用。
蟹黃、蝦卵含高量膽固醇,對有高脂血症(高膽固醇)的人不建議多吃,此外蟹也屬於寒性食物,對腸胃健康也會有一定危害。
4、光感性蔬菜
季很多時候紫外線仍然較強,現在上市的秋季蔬菜中部分屬光感性蔬菜,過敏體質者若食用較多,經太陽光照射後,也會引發或加重日光性皮炎。
常見的光敏感性蔬菜有:灰菜、馬蘭頭、紫雲英、雪菜、萵苣、茴香、莧菜、薺菜等。
秋分養生,多吃三物,常飲三水,做好四件事!多吃三物:
1、石榴
石榴,是營養豐富的秋果之王,富含原花青素,還有多酚類物質。
石榴中多有抗氧化、抗自由基的作用,有助於延緩衰老、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秋季不妨多吃點石榴,補充營養,提升免疫力。
2、大蒜
大蒜被稱為是“土裡長的抗生素”。
大蒜對於抗感染和抵禦病毒細菌的效果良佳,適合在此時抵禦風寒,感冒。
並且還具有調血降脂、保護肝臟等作用,大蒜可有效的清理血液、促進血液流動。
3、蘿蔔
蘿蔔性涼,入肺、胃經,有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等功效。
俗話說“秋後蘿蔔賽人參”,蘿蔔對調理脾胃的作用效果很好。
蘿蔔還含有較多水分、維生素C,膽鹼、甘酶、澱粉酶等有益成分,對身體健康有積極作用。
常飲三水:
第一件:防涼燥,飲熱茶
苦苣地節茶泡水,防秋燥養肺臟。
用地節、桔梗、蒲公英根、苦苣根,一起搭配,泡水喝,可很好的改善。
地節,補益五臟,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可改善肺陰虛所致的乾咳少痰、咽乾舌燥的作用,同時,還有助於改善乾裂、粗糙的面板。
桔梗,歸肺經,有宣肺祛痰、止咳、利咽排膿等作用,可潤肺止咳。
菊苣根,利尿排毒,增強免疫力,蒲公英,去火消炎,改善口腔炎症。
幾者搭配在一起,泡水喝,潤肺止咳,對抗秋燥,效果尤佳。
2、刺玫菊茶,養胃驅寒秋分後,天氣轉寒,此時,要保護好胃腸。刺玫菊,就是野生的小玫瑰花,藥性溫和,可改善腹中冷痛,胃浣積寒,順行血氣。並且,刺玫菊泡水,還可以舒緩情緒,改善心情,也有益胃部健康。
3、紫蘇生薑茶,驅寒抗病
用紫蘇葉、陳皮、生薑一起煮水代茶飲,有益健康。
紫蘇,可,生氣寬中,健脾祛溼。
生薑,可驅趕病邪,助陽氣發散以排寒。
陳皮,可健脾和胃,搭配在一起,養生效果加倍。
做好四件事:
1、堅持運動
經常運動鍛鍊,有助於增強體質,提高對抗病毒的能力,秋冬少生病。
有氧運動,可吐故納新,以充分供應氧氣給身體各組織、器官使用,從而增強體質,特別是心、肺、血管等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運動要堅持,切莫三分鐘熱度,至少運動20分鐘以上,才會到達有氧運動的目的。
所以,秋季要堅持運動,助力身體健康。
2、不長期熬夜
長期熬夜會引起消化酶的分泌規律絮亂,會降低胃的消化功能,進而導致胃痛以及胃脹,還有便秘等腸胃問題。
另外,肺的排毒時間大多在凌晨的3-5點,所以熬夜還會傷肺。
每日增加一小時的睡眠,有助於在冬季來臨前給身體儲備能量,養精蓄銳。
夜間0至4點,人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把握這兩個時間,睡好子午覺,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3、泡泡腳,暖身子
晚睡前,多用熱水泡腳,有益驅寒,溫補腎陽。
秋季是泡腳的好時候,可以在晚上九點以後泡腳,這時候是人體氣血衰弱的時候,所以此時泡腳是比較好的時候。
一方面可以幫助增加身體的熱量,血管擴張,促進活血,加快身體的血液迴圈。
另一方面在滋養肝腎的同時有助提高睡眠質量。
泡腳一定要泡透,泡腳水,溫度38℃-40℃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鐘為宜。
4、保持好心情秋季,容易使人情緒低落,是抑鬱症的高發季節,落葉紛飛,各種蕭條景象,容易讓人憂愁、敏感、多疑。
此時,精神調攝方面,要保持心態平和,多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多和家人朋友出門走走,相約爬山、郊遊,登高遠眺和玩樂可使不良情緒消散。
-
5 # 原來世界就這樣
秋分時節,在這時候的天氣是比較乾燥的了,再加上這時候的溫差也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在秋分的時候就要學會養生的方法才行了,那麼具體我們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秋分的養生方法吧。
陰陽平衡不生病
秋分,是秋季真正的開始。這個節氣的特點是晝夜同長,所以我們在這時候就容易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影響了,所以我們養生時也要順應時節,遵守“陰陽平衡”的原則,更好地調養身體,這樣才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了,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了。
而且要想更好地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我們就要在日常飲食上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並結合自身需求,考慮時間、地區、年齡、身體狀況等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宜的食物搭配,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機體“正氣旺盛”。
秋分防秋燥
在風多幹燥的秋季,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如果不注意養生,當溫度和溼度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所以這對我們的健康來說是存在很大影響的了,所以我們在這時候就需要在秋分的時候養生好才行了,否則就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很大影響哦。
所以在秋分后辛辣食物不宜多吃,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秋梨、白蘿蔔、胡蘿蔔、藕、荸薺、甘蔗、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淮山、柿子,是剋制秋燥的有效蔬果。現在還沒到冬天大量進補的時節,因此,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
上面就給大家介紹了秋分的情況,可以發現我們秋分的時候學會養生是很重要的了,上面介紹的這幾點都是很重要的了,如果我們可以對這些細節有了解,那麼無疑就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了,這是我們大家需要小心的情況了哦。
-
6 # 魚探世界
秋分夜日對分!進入秋分時節你應注意的5個小習慣!
進入秋分時節,代表的是全球晝夜等長,過了今天,白天就會越來越短,夜晚會慢慢加長,冷熱季節也將正式轉換。
以下就來提醒讀者,在秋分時節到來時,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小習慣要做改變,如何正確養身呢?
出門記得多帶一件外套
古人有句俗諺叫「二八亂穿衣」,就是在說農曆二月及八月正值季節交替之時,氣溫處於說冷不冷、說熱不熱的情況,導致讓人出門時很難穿出適合的衣服。也因為如此,很容易不小心生病著涼。
所以在這個氣溫稍微尷尬的季節裡,出門時還是記得要多帶一件外套,以備不時之需!
多補充水分
在這個時節,氣溫及空氣溼度都逐漸下降,很容易出現面板乾燥、眼睛乾澀、唇乾、口乾、鼻咽不適等問題。
所以建議在秋分時節,一定要多補充水分,並且可以多吃蜂蜜、蘋果、葡萄、芝麻、柑橘、銀耳、南瓜、蓮子等清潤、溫潤、除燥養陰的食物。
少吃刺激性食物
由於天氣漸涼,也變得越來越乾燥,除了要多補充水分之外,也儘量少吃生冷、油炸、辛辣、燒烤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引發胃痛或腸胃不適。
另外,包括螃蟹、梨子、柿子等性寒的食物及水果,也不宜多吃。
注意情緒
俗話說「傷春悲秋」, 在秋分這個節氣更容易觸發抑鬱情緒。而日照減少、氣溫下降,都可能讓部分中老年人、病人顯得更沮喪、悲觀、提不起勁。
建議民眾可以增加白天的活動量及運動量,並且多與人交流、維持規律作息,有意識地讓自己保持正面心態及平穩情緒。
運動前做好熱身
從秋分時節開始,早晚溫差會越來越大,若在運動前沒有做好充足的熱身運動,以及手腳關節的保暖工作,就開始進行激烈、高強度的運動,將非常容易受傷。
所以建議,民眾在秋季時可選擇較平緩的運動專案,若要進行高強度運動時,也務必先確實做好暖身動作。
-
7 # 溫吉煥專家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秋分有三候
【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蟄蟲坯戶】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巢穴中,並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防止寒氣侵入;
【水始涸】降雨量開始減少,天氣乾燥,河流湖泊中的水汽蒸發快,甚至很快乾涸。
秋分習俗
祭月
舊時,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在這一天要祭月神。這與傳統自然崇拜中的月亮崇拜有關係,古時祭月神是列入國家典制的。明代北京城建立後,便設定了日壇、月壇等等,在不同時期進行祭祀,如春分祭日之類。偶爾,皇帝會委託相關大臣代理進行祭祀,比如負責禮儀的官員,但一般會親自前往。就祭祀內容來說,首先要準備如香燭、蠟扦等很多禮器,並奉上豬牛羊之類作為獻品,儀式規格等級均高於民間。這些準備工作完成後,皇帝還需行禮,並舉行樂舞表演作為酬神專案,以表達虔敬之情。
吃秋菜
秋分到來,人們在飲食方面有一些講究。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嶺南的某些地方存有這樣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
送秋牛
在古代,秋分時候還有一種別緻的習俗,就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再印上農夫耕田圖樣,挨家挨戶去送,名曰“秋牛圖”。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玩“豎蛋”遊戲
玩法簡單易行、富有趣味:挑選一個光滑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固然失敗者頗多,但也有人挑戰成功。據分析,這有可能是因為秋分屬於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秋分是一年中的冷熱交界線,一過秋分,天氣漸漸變冷,晝夜溫差也一天天拉大,白晝短於黑夜,陰氣加重,進入了“多事之秋”的時節,養生保健也要格外重視起來,那麼秋分過後我們該如何養生呢?
秋分養生攻略
飲食清潤 忌食瓜
秋分時節最重要的當數充足補水。這個補水應該是全方位的,既有正常的喝水,也有面板的保溼,總之從頭到腳,儘量讓身體感覺潤澤舒服。
宜多攝入水、淡茶、豆漿、牛奶、飲料等;多吃紅薯以通便;多食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等柔潤的食物;尤其最近紅棗上市,生吃可助消化,熟食亦可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具體說來,首先以養肺為主,多吃銀耳、甘蔗、燕窩、梨、蓮藕、菠菜、橄欖、芝麻、核桃、豬肺、豆漿;其次,要少辛增酸,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物以防傷肺氣,多吃蘋果、石榴、芒果、山楂、葡萄、柚子等酸性食物以補肝氣。多吃蘿蔔。蘿蔔具有吸氣、消食、止咳、化痰、生津、除燥、散淤、解毒、利尿功效,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有較高的食療價值。因此民間有“秋後蘿蔔賽人參”的說法。
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中醫養生學家還提倡在秋季6節氣期間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
多補維生素
維生素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身體抵抗外來侵害時各類免疫細胞的數量、活力都和維生素有關。可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例如獼猴桃、橙子。
早睡早起
秋天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慎起居是保養的關鍵。秋分至,養生要重視,哪怕比以往早10分鐘,也是進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
睡子午覺解秋乏
秋分應該睡好子午覺,這不但可以保持精力充沛,減輕“秋乏”,也是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進行調養的重要方法。秋燥越來越明顯,會出現咽部、鼻腔、口唇乾燥、咳嗽少痰、大便秘結等不適,睡好子午覺、多喝水等均是緩解秋燥的有效手段。另外,還可適當做些面板保養,如塗潤膚乳等。
洗澡時間不要太長
提醒:秋季洗澡的時間不要太長、太勤,這樣會使面板表層的油脂失去保護,讓面板更加的乾燥瘙癢,導致表皮變弱,受到細菌和真菌的侵入,造成其他面板感染。建議盆浴時間20分鐘最好,淋浴的話3至5分鐘即可。很多人很喜歡熱水澡,但水溫過高會破壞面板表面的油脂,讓毛細血管擴張,加劇面板的乾燥。建議洗澡水溫在24度至29度最佳。
多喝水
乾燥的秋季每天透過面板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補水必不可少。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正確的飲水量要根據個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進行調節,正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飲用1.5~2L水。每次的飲水量控制在1~2杯。
朝喝鹽水晚喝蜜
入秋後會經常覺得口渴,光喝白開水,不能抵禦秋燥。人體水分,很快會被蒸發或排洩出體外,所以,應該“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鹽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後空腹喝一杯淡鹽水,有利於降火益腎,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腸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覺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溫開水調服,不僅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還有鎮靜、安神、除煩的作用。此外,鹽水和蜂蜜水還有防止血壓升高的效果。鹽中含有大量的鈉,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而蜂蜜中鉀含量較高,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鈉。
運動保健康
進入秋分更要堅持運動調養,透過運動可以很好的鍛鍊、保健身體,在運動過程中,可以促進身體的調節 ,對於保養身體、益肺潤燥很有效。
例如,老年人可以在這個時候進行練習太極拳,女性則可以進行瑜伽運動,相對來說,這兩種運動的活動 量並不大,動作較為輕緩,能在動靜結合過程中保健好身體。
最重要的是,在運動的時候,運動量不宜過大,溫度下降會造成血管收縮,肌肉的伸展能力有所減弱,這樣會造 成生理活動的能力減小,造成韌帶、肌腱等部位出現損傷。
“秋凍”要適度
春捂秋凍並不適合每一個人,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進行,溫度開始下降,要是不顧自身的情況進行秋凍,無 疑是不科學的做法。
特別是對於體質偏弱的老年人、兒童來說,更是不能長時間的不著厚衣服,在秋天真正能夠做到薄衣禦寒 的人少之又少。
適當的新增衣物對於禦寒有很好的幫助,穿上厚衣服可以禦寒。以胃病患者來說,適當的穿上外套能夠保 養好胃部,避免胃部疾病的發生,從而可以調節好身體。
預防悲秋情緒
秋天不少人會形容是悲秋,不少感性的人甚至會在秋天產生出抑鬱的情緒。溫度下降、花木凋零,確實容 易產生抑鬱的情緒,進而會導致疾病的出現。
其實,在這個時候,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對於保持安寧的神志、暢達的心情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你可以保持微笑,看似僅僅是一個表情,其實也能保健身體,這是因為在微笑的時候,可以對呼吸 器官、胸腔器官、腹腔、內臟產生協調作用,進而能夠讓身體健康。
-
8 # 大媽聊養生
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
每年9月23日前後,秋分如期而至,秋分之後,秋季算是真正開始,天氣也越來越涼爽。《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特點是晝夜同長,所以我們養生也要順應時節變化,遵守“陰陽平衡”的原則,更好的調養身體。
秋分節氣養生原則1.起居宜早睡早起
遵守“陰陽平衡”的原則關鍵就是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早睡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則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能使我們儘快適應季節變化、保持充沛精力,避免出現疲憊、睏乏的現象。
2.“秋凍”宜適度
秋分以後,氣候慢慢轉涼。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下一場秋雨,溫度就降好幾度。雖然老話提倡“春捂秋凍”,同樣也要注意風寒入體引發感冒,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為了避免風寒,適時新增衣服還是很有必要的。
防寒入體,也要注意胃部保暖。
秋冬季節腸胃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戒菸戒酒,忌暴飲暴食。
3.飲食溫潤,宜食辛酸
秋分後的“燥”是涼燥,燥令傷肺,在飲食方面可適當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抑制秋燥,如芝麻、核桃、糯米等。
可多吃些辛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如解渴澀精的石榴、補腎健脾的栗子、潤肺通氣的柿子、清肺止咳的秋梨、補氣滋液的葡萄、悅心開胃的蘋果、和中除煩甘蔗、消食涼血的蓮藕、順氣化痰的蘿蔔、補中益氣的紅薯等等。
4.進補有度,切勿過量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但秋分時節進補,不可太過,要適量。進補應分清虛實,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只有對症進補才能補益身體。
5.運動宜輕鬆平緩
秋高氣爽,是鍛鍊的好季節。
秋季養生,運動以“收”為主,運動量不宜過大,可以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比如:慢跑、健走、打太極拳、騎腳踏車、跳舞,登山等,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運動時以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這樣既可得到鍛鍊,又可避免寒氣透過毛孔進入人體,引發疾病。運動不宜過早或過晚,最好太陽昇起來之後開始,太陽落山前就結束。
6.調養精神,放鬆心情
“秋風秋雨愁煞人”,秋季天氣日轉涼,萬物漸凋零,一部分人容易產生悲秋傷感之情,所以秋分時節的養生關鍵還在於精神的調養。
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收斂神氣,樂觀的心態加上平靜的內心更能適應秋燥之氣,建議多選擇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消解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
-
9 # 東家APP
秋分時節,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公眾要時刻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新增衣服,並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預防感冒等疾病的發生。
秋分前後,養生重保持陰陽平衡要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秋季天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熱的餘氣,故多見於溫燥;秋分之後,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秋分後,飲食宜陰平陽秘,忌辛辣油膩在飲食調養上祖傳中醫也是以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把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宜陰平陽秘原則為宜,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老年人,則儘量少食太熱進補之品,發育中的兒童,如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在飲食調養方面,應多喝水,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痰溼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患有哮喘,面板病的人應少食蝦、蟹等海產品。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都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推薦幾款粥給大家:新鮮百合粥中醫認為,百合性味甘、微寒,入肺、心經,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秋季燥邪為患,肺陰不足,適當吃一些百合,可以有效防治秋燥,是老幼咸宜的藥食佳品。
白蘿蔔粥白蘿蔔能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消化脂肪,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排出體內廢物,因具有益胃、順氣、消食的功效,非常適合消化不良、積食的人群食用。南瓜粥秋冬季節是吃南瓜的黃金時節,南瓜富含碳水化合物、果膠以及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等成分,可以起到保護腸道、促進消化、促進潰瘍癒合以及排毒的作用。胡蘿蔔粥
除了白蘿蔔,胡蘿蔔也是秋季常吃的養生蔬菜。胡蘿蔔素含量在各類蔬菜中名列前茅,而且在高溫烹飪下也能保持穩定,容易被人體吸收。中醫認為,胡蘿蔔生甘味平,具有下氣補中,健脾化滯,養肝明目,解麻疹、痘疹毒等功效。
菜花粥
中醫素來有“色白入肺”之說。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多發季節,潔白的菜花無疑是一種適時的保健蔬菜。秋季多吃菜花,有助於增強抵抗力。
3秋分過後,情緒宜樂觀秋分的到來說明已經真正進入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就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最關鍵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素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選擇中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登高觀景的習俗,登高望遠,使人心曠神怡。一切的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失,這是養生中的養的收法之一,也是調節精神的一劑良藥。健康提醒:秋分過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和復發季節。祖國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預防不當,不注意飲食和起居,則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覆。所以患有慢性胃火的人,這時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新增衣服。秋分養生關鍵1調節情緒,消除傷感俗話說:“傷春悲秋。”秋天萬物凋零,是一個很容易讓人產生蕭索之意的季節。從而也容易導致出現情緒低落,甚至是傷感、憂鬱的狀態。此時要多與朋友聚會聊天,趁著秋高氣爽的天氣出去逛逛公園、遊覽山水,有助於不良情緒的發洩,避免悲意的產生。多笑、常笑、開口笑,還能保養肺氣。當然,如果自己無法調節情緒,還需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2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黃帝內經》有說:“秋三月……早臥早起。”在秋天,睡眠上應該做到睡得早、起得早,即每晚最好在10:30上床,順應人體養陰藏神的需要,使第二天保持精力充沛,也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符合“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中午有條件的最好睡一覺,無條件的也要在座椅上閉眼靜養15分鐘。3適當運動,對抗疲乏適當的運動是對抗疲乏的有力武器,散步、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要根據自己日常的運動量來調整。如果平常運動較少的應該從輕量的運動開始,逐漸過渡到有氧運動,如果超出了自身的耐受能力,反而會增加疲勞感。4常梳頭髮,頭腦清醒頭部是穴位比較密集的地方,常梳頭髮,不僅有助於促進區域性的血液迴圈,同時也有疏通經絡、按摩穴位的作用。有空的時候可以試試五指梳。這在中醫推拿功法裡有一招叫做“拿五經”,即用五指分別點按頭部中間的督脈,兩旁的膀胱經、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每次梳頭就是在梳五經。每次大概3分鐘就能達到效果。5補充水分,防止乾燥“秋燥”也是秋天很容易出現的問題,人體也容易因為缺水而導致疲乏。因而,每天補充足夠(2升左右)的水分是十分必需的。也可以泡些西洋參茶,起到養陰提神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配合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蜂蜜、百合、雪耳、沙參、玉竹等。同時也要儘量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味的食品和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6飲食有節,多吃蔬果
回覆列表
秋分,意味著秋季真正的開始了。這個節氣的特點是晝夜同長,我們養生也要順應時節,遵守“陰陽平衡”的原則,調養好自己的身體。
中醫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腠,其氣必虛”一說,意思是說,若體內陰陽平衡,則身體的各項機能就能更好的運作,心理狀態越好,對外界不良善的適應力、
抵抗力
就越高。忍耐力強,天氣變化強烈的時候不容易生病。因此,我們秋分養生
,一定要注意“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要想更好地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我們就要在日常飲食上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並結合自身需求,考慮時間、地區、年齡、身體狀況等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宜的食物搭配,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身體“正氣旺盛”。
在風多幹燥的秋季,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不注意養生,當溫度和溼度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
秋分后辛辣食物不宜多吃,可適當多食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秋梨、蘿蔔、藕、荸薺、甘蔗、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淮山、柿子,是剋制秋燥的有效蔬果。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