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大鼻子
-
2 # 江水趣談
因為李鴻章當時是獨自一人承受屈辱去簽字的,不籤自己的全名,而是以自己“肅毅侯”的身份去簽字簽了一個“肅”,這樣也是為了保留自己最後的尊嚴。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李鴻章只簽了一個“肅”,其實是畫押,當時規定的是雙方條約不能寫名字而是進行畫押,所以這個“肅”就只是畫押而已。
畫押這個說法是比較令人信服的,因為當時列強和我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全部都是採取的花押方式簽訂,在那個年代,簽名是比較容易模仿的。
所以為了保證條約的安全性,列強全部都要求清政府大臣簽訂的時候都採取畫押的方式,畫押的效力確實也比簽名高階很多。
那什麼是畫押呢?為什麼一個“肅”字就算是畫押呢?我現在來看當時李鴻章的那個“肅”字有點像道士畫的符,這是當時高官的一種獨特簽名方式。
最早起源於唐朝。這個“肅”和平常的肅不一樣,是根據自己名字的一些筆畫,然後加上自己獨特的風格形成的,這樣寫出來字就似字非字,讓常人難以模仿。
而且當時在《辛丑條約》上面也明確規定了,簽訂形式只能用畫押的方式進行,這種事情在當時是非常正常的,我們觀察清政府和其他列強簽訂的條約,比如和日本簽訂的《日清修好條規》條約的時候也是採用的畫押方式,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簽訂這些條約統一採用畫押的方式而不是簽名。
-
3 # 玄坤文史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再次戰敗,最後被迫和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而代表清政府去簽訂《辛丑條約》的正是李鴻章,李鴻章是滿清的裱糊匠,他這一生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很多不平等的條約,雖有房杜之能卻生不逢時,實在可惜。
我們今天在看《辛丑條約》,在上面中方簽訂的落款並不是李鴻章三個字,而是一個看上去像“肅”字一樣的字,那麼李鴻章為何在簽訂《辛丑條約》的時候,落款不是自己的本名呢?
我們需要先弄明白,這個“肅”字是什麼意思,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李鴻章奉命組建“淮軍”,淮軍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發展的一個標誌,也是晚清時期,清政府的主要國防力量。在李鴻章率領淮軍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公元1864年,李鴻章受封一等肅毅伯,所以這個“肅”字,代表的是清政府給李鴻章封的爵位,李鴻章又代表清政府去參與列強和談,用這個“肅”是最合適的,簽訂條約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國家行為。
而在中國古代,和現代社會很多地方都是一樣的,現在做生意主要用的是合同,簽了字後,在蓋上公章,或者是按上帶有指紋的手印,這就具有法律效應了,在中國古代簽訂官方合約,檔案一樣是需要蓋印章,或是畫押的,如果不是蓋大印,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辨識度不高,畫押簡單且容易仿造,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就出現了一個比較有特色的記號“押字”。
我們可以把押字理解成類似於現在的藝術簽名,是各具特色的,這種押字其實說它是符號更為合適一些,因為這已經脫離了漢字書寫規範,只是看上去和個人姓名是相同的,而這種押字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獨特性,第二個是不容易被模仿,在古代這種簽有押字的信件,文書是可以當做憑信來使用的。
在古代的一些名家的書畫作品中,我們鑑別真偽的方法有這麼幾個,一個是作畫風格,另外一個是印章,而在一些書畫作品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名家留在上面的押字,以此來辨別真偽,而李鴻章簽署在《辛丑條約》上這個有些像“肅”的字,應該就屬於押字,事實上,我們仔細辨別李鴻章簽署在《辛丑條約》上的這個符號,也是能找到他名字的一些痕跡。
-
4 # 史不知味
這是李鴻章最後的倔強,夾著無奈和悲涼。
慈禧當時受到了以載漪為首的親貴集團的蠱惑,為了維護自己手中的權力,從而一時腦熱要和洋洋老爺開打。
她發瘋,可是東南一帶的實力督撫們卻不陪她一塊瘋,所以聯合起來搞“東南互保”,將她這個老佛爺給撇到了一邊。
她雖然嘴上說著要開打,可是心裡卻一直猶猶豫豫,她在糾結著到底是狠狠地打,還是留有餘地地打。
狠狠地打,那便意味著要和洋洋老爺徹底翻臉,如果打贏了倒還好,可如果打輸了呢?
留有餘地地打,說白了就是嚇唬嚇唬對方,如果對方被嚇到了讓一步倒還好,可如果對方不肯讓的話,那麼便只能慈禧自己讓一步了。
慈禧最終決定留有餘地地打,所以清軍雖然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和武器裝備優勢,卻連一個使館也打不下來。
東南督撫又撇開了慈禧,不肯陪著她一塊犯傻。
所以,洋兵們便從天津而直入京師了,結果反倒將慈禧給打得逃之夭夭了。
慈禧雖然逃出來了,可是仍然心有餘悸,她真不敢想象如果自己落到了洋兵的手裡的話,會是怎樣的結果。
是被洋洋老爺們逼著將權力交還給光緒?
還是直接被洋兵給一槍崩了?
命不能丟,權也不能丟,所以她只能在心驚膽戰之中逃出了京城。
實際上,即便慈禧不逃,洋兵也不會拿她怎麼樣,畢竟他們需要一個成熟的“合作者”,這個“合作者”能夠為他們提供一切他們所想要的便利。
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光緒絕對取代不了慈禧。
不過,慈禧可不敢冒這個險,她不可不想將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手上,所以才會在夾著尾巴出逃。
她既然已經逃走了,京城自然便落到了洋兵的手中。
可是,京城不論怎麼說也是清政府的權力中樞,是清朝皇權的象徵,雖然落到了洋兵的手中,但也得想方設法拿回來呀!
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這事對於慈禧來說可真是太簡單了,不外乎賠點錢、送點土嘛!
錢嘛,多的是,即便她自己手上沒有了,從北到南地刮一刮總能讓她撈得盆滿缽滿。
土嘛,多的是,清朝前幾代皇帝打下了廣闊的版圖,任她揮霍。
所以,慈禧一邊逃,一邊給遠在廣東的李鴻章發了一道命令:老李,快點入京,談判的事你在行,簽約的事你熟練。
當時遠在廣東的李鴻章正處於兩難之間,加入“東南互保”而置慈禧於不顧,非他本意,這是一難;張之洞、劉坤一等人還決定,一旦慈禧和光緒發生意外,便擁護李鴻章當“總統”,這和謀逆無異,這是二難。
這時候收到慈禧的命令,倒是讓李鴻章鬆了一口氣,只是松完了這口氣,他卻又陷入了另一個糾結之中。
李鴻章究竟在糾結什麼呢?
慈禧讓他北上求和,說白了就是給洋洋老爺送好處去的,他到底是去,還是不去呢?
去的話,只要他在條約上一簽字,那麼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一世罵名,想當初他在馬關簽完之後便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唾罵。
不去的話,他和慈禧本是利益共同體,他不去給慈禧善後,他自己的利益也會受損。更何況,慈禧將來會不會因此遷怒於他,乃至於遷怒於李家?
想來想去,李鴻章最終還是決定去,他也不得不去。
是為了慈禧,為了清朝,也是為了他自己。
既然糾結完了,那便上路吧!
於是,已經78歲高齡的李總堂坐著船兒搖搖晃晃、顛顛簸簸地北上籤約去了。
李鴻章在簽字的時候,為什麼只籤一個“肅”字,卻不籤自己的名字呢?
他很清楚自己一旦在條約上簽字,那麼肯定會遺臭萬年。
賠了4.5億兩白銀,一個人賠一兩,這是多麼屈辱的條款呀!
他只籤一個“肅”字,是他最後的倔強,試圖透過這個本方法來回避罵名,但是這樣有用嗎?沒用。
他也清楚清朝已經走到了盡頭,他雖然自稱“裱糊匠”,可是此時也已經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倒塌。
一個“肅”,一股肅殺之氣油然而生,清朝走到了盡頭,他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盡顯悲涼之意!
-
5 # 二辻四畫生
《辛丑條約》的簽訂是不折不扣的喪權辱國的標誌,誰要是敢代表清朝籤這份條約,誰就要揹負罵名。所以李鴻章被推出來擔任首席談判代表和簽訂者時,他內心的掙扎可想而知,所以他在《辛丑條約》上簽名時,故意將自己的名字寫成“肅”的模樣,即簽了自己的名字,但同時又拼成“肅”,因為他曾被清政府封為肅毅伯,所以隱含他是代表清政府簽署的條約,並不是他擅作主張。
自從義和團運動愈演愈烈,影響列強在華利益後,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自天津向北京進軍,同時大量義和團民眾也迅速聚集京畿之地,可以說這外憂內患都傷透了清政府的腦筋,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接到進京的命令。
李鴻章對於這個命令其實心裡是拒絕的,他深知北上將有生命危險,義和團是曾發誓要弄死他的,而列強對他這樣的清廷重臣的態度也不明朗,所以李鴻章接到聖旨,一邊表示立即北上,將“單身詣闕,以赴急難”,一邊又尋找各種藉口,交通、政治、軍事和粵人挽留等眾多理由拖延北上。所以說他只是在做樣子而已。
隨之而來的是讓李鴻章更加驚愕的清廷對外宣戰,李鴻章就到處和大地重臣相互溝通,表明這是亂命,自己堅決反對,自然也就不北上赴急難了。正好這時候東南眾總督都聯合起來,這就是有名的“東南互保”。
李鴻章一邊推遲北上,一邊聯合各方勢力促使慈禧改變決定。他希望慈禧能下決心剿滅義和團,與列強和談,不然會再次給列強進軍侵華的口實。慈禧迫於形勢,只好一面多次下旨李鴻章火速北上進京,一面不斷加大對李鴻章的賞賜和拉攏,委以李鴻章北洋大臣的重任。但是李鴻章還是推三阻四,一直到慈禧往西跑之前讓李鴻章便宜行事,李鴻章才決定北上議和。
李鴻章這麼推三阻四,其實和他簽署《馬關條約》的前車之鑑有關係,當時他不僅遭受種種罵名,還被進行了政治打壓,只能賦閒在家。所以他害怕到時候清廷再卸磨殺驢,給他造成更大的打擊。
當然這不能表明李鴻章沒有救國之心,不然他也不會忍辱負重到處奔走,當時張元濟勸說他不要北上時,李鴻章稱:“我這條老命還拼得過”。可是人都是矛盾的,雖然李鴻章自認和清廷的命運已經糾纏在了一起,但是這無盡的罵名,他還是不願獨自承受。看他用名字寫成“肅”字,就可見他私下估計是練過的,可憐可嘆這小老頭,後半生都在代表腐敗的清廷到處簽訂條約。
-
6 # 歷史總探長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籤的字並不是“肅”,只是李鴻章在簽字的時候,刻意把“李鴻章”三個字連在了一起,導致人們第一眼望去,會認為李鴻章簽了一個“肅”字。李鴻章之所以將自己的名字連在一起,主要是因為李鴻章在簽字的時候,身體和心理都受到了極大的壓力。李鴻章是我國近代史上極具爭議性的一個人物,他領導了清朝的洋務運動,建立了我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為改變清朝落後捱打的局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時他也代表清朝簽訂了包括《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在內的多個不平等條約,被很多人罵做賣國賊。
《辛丑條約》是李鴻章一生中籤訂的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前,李鴻章已經因為簽訂《馬關條約》身敗名裂。慈禧太后對11個國家宣戰之後,李鴻章就已經知道清朝肯定會戰敗,他和張之洞等人聯合,與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定,避免了江南地區受到列強的侵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慈禧太后下旨讓李鴻章北上談判。
當時李鴻章的身體狀況已經非常差,但是在整個清政府裡面,除了李鴻章之外,慈禧太后再也找不到第二個能夠與列強面對面談判的人。因為有了《馬關條約》的教訓,李鴻章並沒有急著北上談判,他在上海停留了很長時間。因為北方的局勢十分混亂,南方的實權派官員們約定,只要慈禧太后被殺死,就擁戴李鴻章做大總統。李鴻章對大總統的位置沒有多少興趣,他之所以遲遲不願意北上,主要是不想再揹負賣國賊的罵名。
在慈禧太后的再三要求下,李鴻章最終同意北上,李鴻章到達天津之後,國內的很多文人便開始聲討李鴻章。外國的使者依仗著控制了北京,提出了很多無理的要求,李鴻章在內外的壓力下很快病倒。重病之下的李鴻章仍然堅持和列強談判,列強們擔心一旦李鴻章病死,清朝將變成一團散沙,因此他們不斷向李鴻章施壓,逼迫李鴻章在條約上簽字。
在經過慈禧太后批准後,李鴻章被迫同意了列強的無理要求,並且在《辛丑條約》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可以說李鴻章這幾個字籤的非常痛苦,因為這幾個字簽出來之後,李鴻章就成為了千古罪人,肯定要受到後世的唾罵。但是李鴻章又不得不籤這幾個字,畢竟北京城都已經被列強攻佔,如果李鴻章不簽字,清王朝很可能就要被列強滅掉。
據說在《辛丑條約》的簽字儀式結束後,李鴻章便開始大口吐血,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從李鴻章籤的這幾個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李鴻章簽字時候的無奈和悲哀。實際上李鴻章也不想要簽訂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只是當時的清王朝國力太弱,沒有能力和列強談條件。從李鴻章簽訂條約的故事我們也能夠得到教訓,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強大才有談判的資本。
-
7 # 騎馬看煙雲
李鴻章在當時西方的評價很高的,和德國俾斯麥和日本的伊藤博文齊駕並坐的地位,學識和人格都有很高的評價,只是當時清政府的弱小,只有被欺的份,當年簽約時李鴻章為清國爭回點顏面,就是死活不踏進日本國土,最後日方同意在船上草簽了。[酷拽]
-
8 # 律師範秋林
1,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問題的。為什麼就不是李鴻章三字的草寫呢?就是肅呢?
2,這個字認真看,我從司法鑑定學科的角度,包含李鴻章在裡面。
3,我們不是李鴻章本人,在簽字時他怎麼寫這個字的,我們都沒有權威都幫他詮釋,他的心境只有他知道。我們就別多想了,歷史學家和愛好者們也別多想了。
-
9 # 姑蘇寒月
從保留下來的《辛丑條約》影印件上,我們看到李鴻章的簽字有兩個,一是“肅毅伯”的肅,二是“李鴻章”3個字寫在一起,也變成了一個“肅”。
於是,網路上出現了一種解讀,稱李鴻章本來就不願意參加《辛丑條約》的談判。到了簽字的時候,他本來應該簽上“李鴻章”3個字。但是,他知道簽訂《辛丑條約》是一件遺臭萬年的事情,就故意將李鴻章3個字寫得很潦草,變成了“肅”字。這是表示,他是代表清朝政府來簽訂這份條約,而不是以他李鴻章個人的名義。
最初,大家對這種說法基本都持認可的態度。畢竟,李鴻章是一個精於世故的人。
但是,這樣的態度其實是錯誤的,因為一張照片足以證明。
這張照片,是文史學者蓋昭華於2014年拍攝於德國漢堡附近的俾斯麥紀念館。上面是李鴻章的一封信件。
李鴻章的信件,怎麼會出現在俾斯麥紀念館呢?
我們知道,1895年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後,卸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等職務後,清閒了一年多。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舉行盛大的加冕儀式,邀請許多國家參加。清廷也在受邀之列,便派遣李鴻章以“欽差頭等大臣”身份,前去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加冕典禮後,李鴻章又應邀訪問了俄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8個國家。
俾斯麥是著名的“鐵血宰相”,而李鴻章素有“東方俾斯麥”之稱。所以,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會見。
李鴻章在拜訪俾斯麥之前,曾經致信給他,稱:“仰慕畢王(指俾斯麥)聲名三十餘年,今遊歐洲,謁晤於非得里路(即福裡德里斯魯莊園)府第,慰幸莫名。”
在信件的末尾,有李鴻章的親筆簽名。
從這張照片中,我們看到,李鴻章的簽名也是把名字中的3個字疊成一起,與《辛丑條約》的簽名一模一樣。如果把《辛丑條約》的簽名解讀成李鴻章回避羞辱的一種手段,那麼就無法解釋致俾斯麥書信中的簽名,為什麼也是這樣?
其實,李鴻章將名字中的3個字疊成一起,只是一種文人的個人喜好。就像現在的明星,喜歡將簽名寫得龍飛鳳舞一般。
-
10 # 史可見證
李鴻章經甲午戰敗和簽訂《馬關條約》後,遭到大規模彈劾,被清庭官吏揭露出其許多罪行。
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李鴻章挪用北洋軍費400餘萬兩投資日本茶山煤礦;其子李經芳在日本有三個洋行;父子二人長期與倭寇大做軍艦動力煤力和大米這種軍需貿易哪怕中日開戰後都照做不誤;李鴻章外甥張士衍長期盜賣炮彈給倭寇獲髒銀達數十萬兩;李鴻章外甥劉芬出賣軍事情報給倭寇;而北洋艦隊只能攜半個基數的彈藥(其中基本上只是廉價的實心彈、鎮定二艦主炮一共只有三發標準開花彈),因燃燒劣質動力煤實際航速僅為標準航速15節的一半;正因如此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在命中率高於倭寇的情況卻未能擊沉一艘;後又因李鴻章消極避戰,而炮臺守軍一觸即潰,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于軍港之中;陸上淮軍14000人亦是在主帥葉志超帶領下潰逃失敗。
更為嚴重的是李鴻章、李經芳父子公然違背光緒帝嚴令不得割讓領土的旨意,把《馬關條約》談得割讓臺灣及周邊島嶼和遼東半島、且賠款兩億兩白銀。後經三國干涉還遼中國方面又出了三千萬兩的贖遼費。
針對李鴻章犯下如此嚴重的賣國罪行,清庭慈禧光緒帝仍然顧忌李鴻章手中仍然高達五萬淮軍(京畿地區的衛戍部隊淮軍軍力亦佔優),除了處決了出賣情報的李鴻章外甥劉芬外,對張士衍也僅是撤職了事;對李鴻章更不敢嚴追責任,僅僅是罷免了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的職務,扒下了身上的黃馬褂,但仍然保留一個大學士的虛銜。
然而,時隔四年李鴻章就又於1899年底東山再起出任兩廣總督,這完全是因為李鴻章淮軍實力仍在,清庭所訓練的新式陸軍五鎮中李鴻章勢力就達兩鎮聶士誠與袁世凱部。而袁世凱藉口山東外患嚴重其所部擴編到兩萬餘人,是其它各鎮的四倍。
而對當時風起雲湧的以“義和團”“紅燈照”為代表的民間反侵略反殖民的民間團體,李鴻章集團軍政大臣都是力主鎮壓。這也是在抵抗八國聯軍入侵時數千“義和團”能死於聶士誠部和八國聯軍的雙重機槍火力之下的原因;同樣是袁世凱在山東鎮壓、驅逐義和團的原因。
庚子事變中李鴻章在列強已經入侵的情況下,非但以清庭亂命為由拒不接受抗敵職務,反而與侵略者列強達成諒解組織漢奸性質的“東南互保”公然分裂國家、破壞抗敵大局,至使四大總督區和山東袁世凱部坐觀列強入侵。其淮軍舊部聶士誠在與八國聯軍作戰中仍然不顧大局於前線坑殺數千義和團精銳於前線(亡於八國聯軍和聶士誠雙方機槍火力之下),直接後果就是前線聶士誠部和“義和團”形同敵寇。
正因如此,才導致抵抗八國聯軍入侵的戰爭速迅失敗。北京被佔領後,由於列強聯軍在山西娘子關被擊敗,導致八國聯軍攻勢受挫。但仍然拒絕清庭所派出的談判代表,後沙俄首先提出清庭方面由李鴻章為談判代表獲得了其它國家的同意(沙俄是出於《中俄密約》是李鴻章一力主張才談成的,好藉機此次獲取中國東北利益;其它各國是鑑於李鴻章在《中法新約》《馬關條約》和中俄關於新疆伊犁地區談判中無視國家利益、力主對外妥協和庚子國殤的一貫賣國表現也認可李鴻章為中方談判代表)。
李鴻章在清庭無奈於列強要求之下,再三催請之下,又得到慈禧承諾其有全權之權,才從上海出發主持談判。而列強鑑於全中國範圍的中華民族抵抗也認為武力瓜分中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不願意看到沙俄依據《中俄密約》獨享中國東北利益,才在英德的帶領下放棄了對中國的領土要求。而提出駐軍、中國方面撤防、鎮壓反帝民間組和斬殺主戰派大臣、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高達9.8億兩白銀)的《辛丑條約》。李鴻章在庚子事變中做盡了賣國之事,卻在其簽字時又惺惺做態表現出不情不願的樣子!
實際上中方的簽字人李鴻章並不是簽名,而是蓋的“花押”,花押即是一種私章形式,看上去“一團亂麻”,帶有防偽性質。而並非流言所說的是什麼為了表達不情願。
如李鴻章心中真是那麼愛國,又如何會在庚子國殤時分裂國家破壞抗敵大局呢?
-
11 # 陳悅漫步海邊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中文字上籤署的並不是“肅”字,甚至並不是一個字,而是畫了一個押,這是比簽名更為正式的形式。
根據《辛丑條約》中文字第十二款規定,簽約代表的署名,要以“畫押”形式,而不是簽字形式,所以李鴻章這麼做,是遵照條約的規定而為之。同時和李鴻章參加談判的慶親王奕劻,在《辛丑條約》上也是畫了押,而沒有簽名。
這裡所說的“押”,即“花押”,是中國傳統的一種防偽簽名模式,從古代一直沿用到近現代,新中國成立後,一些老人也還依然有使用這種花押的傳統,只是現代以來已經越來越少有人用這個,以至於“相見不相識”。
“花押”通常由本人自行設計,往往是運用自己的姓名或者字號為元素,按照書法習慣組合“攢”到一起而形成,其中的筆畫順序、細節模式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難模仿,因而常用於在正式的文書上籤署。
(李鴻章的花押並不是一個“肅”字,而是包含了“李鴻章”三字筆畫在內的設計。可以看到起筆實際是“李”,中間包含了“鴻”,收筆部分有“章”的筆畫)
如果仔細看李鴻章的花押,實際上根本不是個“肅”字,實際上是把“李鴻章”三個字的筆畫組合到了一起而形成。
(1871年日清修好條規上李鴻章簽署的就是花押,日方代表簽署的也是花押)
(1885天津條約上,李鴻章簽署的花押)
(1895年馬關條約中文字上,李鴻章、李經方以及日方代表所用的都是花押)
除《辛丑條約》外,李鴻章從19世紀70年代參與談判簽署的《日清修好條規》、《中日天津條約》、《馬關條約》上,也都是依照約文規定,簽署的花押。
-
12 # 船伕
簽名和畫押
如今許多人都喜歡找人設計自己的名字,讓其更有藝術感,尤其是明星們,幾乎每個人的簽名都極具特色。如喜歡捐建希望小學的古天王,他的簽名就很有特色:
其實不僅是現代人,古代人同樣會設計出擁有自己特色的簽名。而這類簽名與其說是漢字,倒不如說是一種符號。雖然那表面上看與個人的名字相近,但早已經脫離正規漢字的書寫規範。正因為這種簽名方式的獨特性、不易模仿的特點,在古代成為個人的標籤與憑信。因為古人給這種“簽名”方式,起了另外一個名字——畫押。畫押一詞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宋朝,當時人們稱之為“花押”或“押字”,有文字記載:
押字,古人書名之草者,施於文記間,以自別識耳。
這點在現存的宋代書畫作品中可以找到例子,比如北宋著名的書畫皇帝宋徽宗,他的簽名,準確的話說應該是畫押就很有特點,簡潔大方,同時又充滿的內容,仔細看寥寥數筆,可以分別組合成不同的漢字,合起來就是“天下一人”
畫押與信用畫押的功能不僅侷限於文人書信,在商業和行政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宋朝時期的制度,官府的日常公務檔案,必須要有負責人簽押,才算生效。
應行文字,簽押用印完備,方得發出。——李元弼《作邑自箴》(註釋1)
在宋代,上至天子宰相,下到販夫走卒,都是畫押的使用者。以至於唐宋虛心向中國學習的日本,至今他們的首相與內閣大臣,還保留著花押簽名的習慣。
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所以在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的各種條約上,我們看到的不是標準的“李鴻章”三個字,而是非常有特色的押字。
註釋1:《作邑自箴》為宋代李元弼所著,全書130餘篇文章,記錄了大大小小几百件事情,對宋代當時的社會生活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資料極其豐富,涉及宋代婚俗、會社、民風、賦稅、刑法等多方面。
-
13 # 聽歷史說話
其實這個和咱們中國的一項古老傳統——畫押有關。
顧炎武 在《日知錄·押字》記載:“所謂署字者,皆草書其名,今俗謂之畫押,不知始於何代。”一項合約或者文書的簽訂,必須有簽訂雙方的簽名方可有效,這一點古今通用。
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今天簽名籤的都是自己的大名,但是在古代可不是這個樣子。
圖為宋徽宗的畫押
這張圖只是擷取的一部分,從這就可以看出宋徽宗的畫押並不是他自己本來的名字,只是他自己喜歡的字眼詞語。但是他用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把他寫出來,所以很有代表性,別人根本沒有辦法模仿。
而李鴻章的也是如此。
這麼看起來,確實好像是一個肅字,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只是李鴻章根據他自己的審美和書寫習慣所形成的一種可以代表他的符號,別人根本模仿不來。而簽上了這個,就代表他本人同意所簽訂的條約,使得條約就具有了公信力。
談到這裡,再說一下古代老百姓是怎麼畫押的呢?
因為古代老百姓大都不識字,有的甚至沒有大名,只有小名。讓他們寫出自己的姓名並不是太現實,這個問題在聰明的古人面前也得到了解決。那就是採用摁指紋的方式進行畫押。
因為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透過指紋造假。所以說這種方法,其實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沿用。
可以看出來,透過不同部位的特點,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區別兩個人的指紋。而這種方式也成了簽字畫押的一種比較實用的方法。
-
14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李鴻章 晚清重臣,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併成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世人多稱其為李中堂。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卑斯麥”。
他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家,在這個過程中受到慈禧的重用,先後參與了鎮壓捻軍起義、甲午戰爭,以及作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並代表清政府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以及《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後人多集中在他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上,認為其出賣國家主權,割地賠款,讓古老的帝國遭受到了最大的恥辱。但是對於這樣的評價,實際上對李鴻章是不公平的,作為清朝廷中的大臣,他只能聽從朝廷的安排,而且在每一次簽訂條約的時候,他都盡力維護本國的利益,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已經看清了清朝統治者的腐朽和黑暗,他也希望變革圖強,所以他主導洋務運動,希望透過洋務運動讓大清重新振作崛起,但是無奈,清朝以徹底腐爛,統治階級害怕失去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對於洋務運動也只是解決表面上的問題,而根本的問題一直解決不了,所以,大清這艘巨輪只能眼睜睜的沉落水底。
所以,在看清朝廷的嘴臉後,李鴻章其實是很無奈,但他又沒有辦法來逃避,所以在他代表清政府簽訂的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的時候,他將他的複雜情感包括無奈、憤怒、悲痛等全部落實在他的簽名上,他將他的名字寫成一個“肅”字。
朝廷對於他對的貢獻,封他為一等肅毅伯,他之所以把名字籤成“肅”字,意指表達著自己的對於朝廷無能的憤怒,既然這是朝廷賞賜的,就用這個簽寫在條約上,實際上是表達著清廷的腐敗無能。
他在代表清廷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就是將名字籤成“肅”字。
在簽訂《辛丑條約》後,悲慟欲絕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不久後於1901年11月7日去世。
-
15 # 歷來現實
有人認為,這份賣國喪權的《辛丑條約》太過屈辱,李鴻章不願意讓他的名字伴隨這份條約名聲毀盡,才用一個“肅”字代替。
我們都知道,《辛丑條約》的簽訂直接導致清廷的末路、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李鴻章在《馬關條約》前已經乞骸骨退休,但被慈禧從病床上逼著起來去簽訂這番條約,這是要強了一輩子的李鴻章最不願意承認的一大憾事。
華人自古十分重視名聲影響,為了保住最後的尊嚴,他不願意在這份遺臭萬年的條約上籤上自己本名,導致晚節不保。而李鴻章又曾受清廷封為“肅伯侯”,用“肅”代替本名,這種說法似乎也合情合理。並且在條約簽訂完成,李鴻章不久後就去世了,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但實際上在《辛丑》上的“肅”字是一種中國傳統的畫押,即“花押”。是中國古代的草書籤名或代替簽名的特種符號,有些是一種抽象的草書文字,有些只是一個符號為個人專用記號,相當於古代版本的個性簽名。
在《馬關條約》中代替李鴻章本名的“肅”字實際上就是李鴻章的花押。李鴻章的花押也不是隨便的一個影象,而是由他的名字“李鴻章”變形而成的,我們細看可見,上部分是一個“李”字半截,中部是簡化的“鴻”,下部分是一個隱藏的“章”,組合起來的確形似繁體的“肅”字。而中外古代都有花押的傳統,所以用花押代替本名實際上是一種更為正式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花押始於唐、興於宋、盛於元。古代早有“押字不書名”的習慣,畫押比起傳統的簽名,它具有防奸辨偽的作用。花押作為個人的書寫印章,其比起簽名更加難以摹仿,從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此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所以,一般在重要的文書契約場合中,更加常用的是畫押而不是簽名。
花押也不僅在中國流行,在12世紀中葉的歐洲花押也已盛行。花押是古代歐洲的除簽名外另一種標記形式。在歐洲畫押是一種圖形簽名,表明簽署人的身份和證明某事物的所有權與歸屬和契約的簽訂。並且當時文化普及率不高,認識字的人只佔少數,花押更加具有圖形傳播的辨識度的優勢。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上唯一一個可以與西方列強周旋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譭譽參半,他在外對抗列強,在內推行洋務,這無疑讓末路的清政府再苟延殘喘多了一段時間。李鴻章更是被稱為“東方的俾斯麥”,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由他經手的條約檔案不下數十份,不止是《辛丑條約》,在其他的一些重大的外交條約中也是由“肅”字花押代替,如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
在議和大會上,李鴻章拖著病體,以其風燭殘年之軀,落筆時心情勢必難以形容,單單用“好面子”似乎揣摩李鴻章的心思似乎太小看他。
-
16 # 方圓讀書
如果看過熱播劇《走向共和》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樣一個場景:
清政府在與外國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的時候,由李鴻章和奕劻負責簽署。但正當奕劻要簽字的時候,李鴻章就制止了他,並說:“天下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簽在這賣國條約上,就是千古罪名啊。王爺,你還年輕,路還長著呢,由我來吧。”
於是乎,李鴻章就代表了奕劻在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請注意,這兒並不是——李鴻章,三個大字,而是一個“肅”字。
當然了,這畢竟是出自影視劇,實際上,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庫房的《辛丑條約》原版條約上,不僅有十個國家代表的簽字,還有李鴻章的簽字和印章,當然了,還有慶親王奕劻的簽字和印章。
(如下圖:)
(慶親王奕劻簽章的內容:欽命全權大臣便宜行事關防)
那麼,為何李鴻章不籤自己的名字,而偏偏籤一個“肅”字呢?
實際上,這本身也是他的稱呼,因為他已經被朝廷封為了“肅毅侯”的爵位,所以用“肅”字來代表自己,未嘗不可!
-
17 # 海浮人
在腐朽頹廢的清朝統治下,政府的不作為與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讓中國的江山岌岌可危,陷入一片黑暗和動盪壓迫之中。1900年6月19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列強的軍隊從我北部沿海人侵了北方的海岸門戶大帖鮑臺。
3天之後,京門戶天津陷落。慈禧太后看不下去,就提出了宣戰,李鴻章多次被召回京城,但他提出的“先定內亂,在懲外賊”的方案並沒有得到慈禧的認可,眼看著列強進攻北京,嚇得慈禧連夜逃往西安,她讓李鴻章留下收拾這片殘局,她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全權代表清政府與列強談判,奔赴了讓他憾恨終生的屈辱經歷,但是此時的清朝根本沒有談判的資本了,這勢必是個苦差事,李鴻章心裡是清楚的。但是在西方列強的逼迫下還是前往談判。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李鴻章深知這份條約所帶來的恥辱,但心存不滿又萬般無奈的簽下了名字,但並非是他本名,而是隻寫了一個“肅”字,那麼為什麼李鴻章為何只寫下一個字呢?
首先字古代都講究簽字畫押,這一個“肅”字就是李鴻章的畫押,寫下了也同等具有效力。
其二是李鴻章用“肅”字代替自己名字。
原來,清廷曾冊封李鴻章為“肅毅伯”,這是一種爵位。封建時代,皇帝會從“公候伯子男“挑出一種爵位封給有功的大臣。清政府根據李鴻章平時表現,封給伯爵。那李鴻章為何只在《辛丑條約》上用朝廷冊封的爵位首字代表自己名字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讓滿清的皇親貴族和全天下的人明白,他是懷著無比悲痛與恥辱的心情簽下了賣國協議,當了這叛國的“賊”,而這罪責不該由他一人來承擔。
但是歷史並沒有原諒他,這也掩蓋不了他的罪行。簽訂這個條約之後李鴻章的世界觀崩塌了,他小心翼翼效命清廷,無奈滿清貴族卻為自己一時之快給國家帶來災難。龐大的賠償數額,苛刻的列強要求,壓垮了這位滿清重臣。回去以後,李鴻章多次口吐鮮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不久之後便去世了。
浮人結語縱觀李鴻章的一生,歷經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一生命運與晚清王朝緊密相連,其從政四十餘年,幾乎涉及了一切晚清的重大歷史事件,面對國難,內心的修齊治平之理念自然難以抑制,恨不能挺立而出、力挽狂瀾,他一直在維護著國家的利益,但是現實的狀況卻讓他賣國罪名加身。辛丑條約的簽訂也標誌性中國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快走向窮途末路了。
-
18 # 世界歷史唯物觀
清政府自閉關鎖國以來就不斷與世界潮流脫軌,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後清政府與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為後來西方入侵埋下了禍根。
但是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敗之後卻仍然不思悔改、不思進取,清政府這種消極的行為被世界看在眼中,於是後面不斷有著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甚至日本都敢悍然發動針對曾經的宗主國的戰爭。
清政府自鴉片戰爭以來幾乎每戰必敗,每敗必賠款,而那些合約幾乎都是由漢族大臣李鴻章負責簽字畫押。
李鴻章的前半生為了剿滅太平天國,後半生為了撲滅清廷燃起的大火,最終病死於床榻。
李鴻章雖然簽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對中國民族的前進崛起同樣有著非常大的正面促進作用。那麼,李鴻章為什麼要在《辛丑條約》上籤“肅”而非是自己的名字呢?
一:“肅”是一種畫押方法。清朝沿用古代流傳下來的簽字畫押的方法,而簽字畫押的時候名字的寫法是有講究的。
比如說大部分簽字的時候都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得緊緊的然後壓縮省略成一個字。李鴻章的“肅”字也是如此。雖說形似“肅”,但是同樣具有法律效力。
二:用封號簽字減輕自己內心的負擔。李鴻章身為中堂大人自然知道簽下了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有什麼下場,於是為了保護年輕人,雖然明知天下人將會就此指責他,但是他還是簽下了自己的字。
《辛丑條約》是李鴻章簽下的最後一張條約,經過這次,不久以後便離開了人世。
而李鴻章被清廷封為“肅侯毅”,於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慌亂,便不經意間將“肅”寫在了條約之上,以免給自己的姓氏再添煩惱。
李鴻章是一位生不逢時的大臣。他熱愛國家,但是國家太弱,只好自己去籤屈辱的條約,為清廷承擔了大量的壓力。
而李鴻章之所以會簽下這個肅字原因可能就在於他為了自己身後的名聲而做的小心思。
-
19 # 史海爛柯人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籤下的並非自己的本名,也不是所謂的“肅”字,而是自己設計的“花押”。這個問題之所以值得一答,主要是因為它涉及到了“花押”的歷史。
在不少影視劇中,過堂審訊後都有個犯人“畫押”的情節。這裡的“畫押”,與李鴻章所籤的“花押”,本質上是一回事,也就是相當於咱們如今所說的簽字。李鴻章之所以這麼籤,並不是他的首創,也不是因為所謂的羞恥心,而是有著十分古老的傳統。
簡單來講,就近年來出土的文獻顯示,早在漢代時便有“簽名”和“畫諾”的做法。在漢晉時期,一些上行文書經上級官員批准後,會在後面簽上一個“諾”字。因舊時能讀書寫字者很少,所以官員們根據自己的書寫習慣來畫“諾”,也具備了辨識度,可作為憑證。這便是後來的“花押”。
在宋代黃伯思所撰的《東觀餘論》一書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
唐令,君臣上奏,任用真、草,唯名不得草。後人遂以草名為花押。就此來看,“花押”的提法,至遲在宋代時,人們已經將在奏章、文書上的簽名稱作“花押”。花押中的“花”,所指的是“花體字”,也就是自定的一種草體字。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避免他人冒籤。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一個圖案豈不是更容易被仿寫?實則不然。要知道,比起大家都能書寫的文字而言,自己設計的“花體字”實際上更具有辨識度。古代讀書人很少,而以毛筆書寫的時代,一些複雜的文字並非誰都能夠模仿。以李鴻章三個字為例,如果簽署本名,反倒容易冒名頂替,而他簽署的那個看起來像是“肅”字的花體字,則很描摹。
花押的傳統,在晚清時同樣保持,所以李鴻章在與列強簽署條約時,也是用花押,而不是簽署自己的本命。他所描摹的這個文字,或者說是圖案,與簽名印章有著一樣的法律效力。
最後只得指出的是,儘管李鴻章不願簽署《辛丑條約》,更不想給自己留下個賣國賊的罵名,但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最終還是讓慈禧逼著去做了最後一次“賣國賊”。只是,他用的花押,而不籤本名,則是當時的傳統。
-
20 # 傳奇歷史觀
慈禧太后貿然向十一國宣戰,導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倉皇出逃。在清政府戰敗之後,慈禧太后又讓李鴻章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該條約規定清政府需要賠償列強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連本帶利一共要賠償列強9億多兩白銀。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列強的租界,不準華人進入,並且列強可以派兵保護。拆除天津大沽炮臺到京城的炮臺,北京至山海關的鐵路由列強控制,同時清政府還要嚴禁華人參加反帝運動。
《辛丑條約》讓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給華人民帶來了極為沉重的負擔。慈禧太后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負責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在李鴻章簽名處,李鴻章寫了一個形狀似“肅”字,但是其實這個字不是“肅”字,而是三個字組成在一起,三個字就是李鴻章。
那麼李鴻章為何如此寫?因為這是條約規定,簽名處要用花押,花押在古代一般只有正式場合使用。花押一般是由本人親自設計,將自己的名字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表現出來,因為個人特殊的手法與筆畫,外人還難模仿,所以一般在正式場合簽名的時候會使用花押。
其實不光是在《辛丑條約》中李鴻章使用花押,在《馬關條約》與《天津條約》的時候,李鴻章同樣使用自己特殊設計的花押,日本負責簽訂條約的人同樣也是使用花押。李鴻章在簽訂《辛丑條約》沒多久便去世了,簽訂如此多的喪權辱國條約,是李鴻章一輩子的憾事。李鴻章曾在簽訂條約的時候說:“天底下最難寫的字便是自己的名字”。
回覆列表
“肅”字是李鴻章的花押,在古代花押也是有法律效應的,所以李鴻章會在《辛丑條約》上籤“肅”字。
花押的文化由來已久,在條約或者賣身契上籤花押或者是畫押都是被政府、民間和法律認可的。
古代讀書人佔比少,在簽字畫押的時候一般來說讀書人都是簽字的,而普通人因為沒念過書所以一般只是畫押。
而讀書人在條約或者合同之類的文書上簽字的時候一般不會直接籤自己的名字,當然也有特例。
他們會自己設計一個專屬於自己的花押,這樣一來可以防止別人模仿冒名頂替,二來也可以顯示自己的風格。
而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籤“肅”字,並不是因為他覺得丟人不想用真名簽字,也不是因為他死後的封號是“肅毅侯”,畢竟李鴻章沒辦法知道自己死後的封號是什麼。
他籤“肅”字只是因為在合同條約上籤花押是由來已久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