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第一批90後的文章不斷刷著朋友圈…… 為什麼都在黑第一批90後,作為80後的你現在過的怎麼樣了?
9
回覆列表
  • 1 # 飛說有理

    90年出生的標準90後,現在北京北漂。

    我覺得90後這個群體一直在被逼迫著成長。網上的言論從最開始的牴觸,到貶低,到不理解,到現在又開始拿90後開涮。

    90後到底招誰惹誰了?

    按照年齡計算,現在的90後都是20多歲,很多人已經參加工作,是消費能力最強的一波人。大家想想,現在街上買衣服買化妝品的不是90後嗎?買車子買房子成家的不是90後嗎?企業裡跑腿打雜獨當一面的不是90後嗎?

    90後怎麼了?總有一天,公司的老闆會是90後,甚至國家領導也會是90後,那個時候你們還拿90後當話題熱點嗎?

    現在的自媒體選擇第一批90後下手,無非就是要跟熱點。就像我說的,第一批90後,也就是90/91左右的這些人,現在26/27歲的年紀,正是企業核心力量,正是市場消費核心動力,他們拿這些人下手,無非是因為這些人有購買力。

    自媒體的套路都是造熱點,博關注,等粉絲夠多了就想辦法變現,恰恰90後是最新成長起來的消費者。這一茬韭菜一定要收割進自己腰包。

  • 2 # 老王偵查記

    看過這個影片的人,可以繼續往下看了。

    一首兒歌,作為美好童年的背景音樂是再好不過的!

    每當聽到這熟悉的旋律,我的彷彿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和小夥伴春遊的那個年代。不知道有多少人還有如下的回憶:

    滾鐵環

    誰還記得這個嗎?每當放學後,不管男孩女孩都喜愛的一個運動,滾鐵環。每個人比看誰滾得好,滾得遠,滾得快。

    放牛

    有很多小夥伴應該有這個經歷,我們家窮,沒有牛,但是看到別人放過,我也坐過。你坐過嗎?

    割麥子

    每到秋收季節,那會學校都要放農忙家,讓大家回家幫忙收麥子。我割過,每次都是割了幾茬就跑去玩了。

    翻花繩、彈弓

    很多人現在都會玩,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叫什麼。

    彈珠

    這個是所有男孩最愛的專案。小時候纏著奶奶買彈珠,然後去跟別人比,談中了就是你的了!還有鋼珠。

    東南西北、拍畫片

    記得一下課,就讓同桌說個數,東5,北2.哈哈你是笨蛋!

    那時候一放學,另一個專案就是拍畫片,有人集齊了七龍珠、葫蘆娃、聖鬥士全套,當時很羨慕,就用力的拍,有時候把手都排紅了,就為了贏幾張。現在想想好傻!

    知了抓過嗎?

    以前晚上有個好玩的就是去抓知了,一到晚上,拿著手電,找大樹底下的小洞,或者樹根,知了跟傻子一樣,一抓一個準。那會還到處撿知了的殼玩,這些你們都記得嗎?

    知道這叫什麼嗎?80後,經歷了大風大浪的一代

    80後的你,應該已經成家了,有的也有孩子了,背上了車貸房貸,負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你還記得兒時的自己嗎?那個每天跟小夥伴偷著買糖吃,偷著翻牆抓知了的歲月嗎?

    歲月已老,青春已去,小夥伴們,你們都過的怎麼樣呢?

  • 3 # 水禾田

    我就是80後,改革開放後史上最悲催的80後。 這個最大已經37歲,最小也有28歲的80後,徹底地開始進入了人生的下半場開始。這一兩年來世道對於80後開始變壞了,這個變壞是從報道馬來西亞機場一場事故中新聞說“1988年的中年女子”,還有就是民謠歌手趙雷說母親“34歲老來得子”,這讓全部的80後感受到這個世界滿滿的惡意,承受到了一萬點暴擊傷害。

    說多了都是淚,仔細回顧80後的前半生,幾乎可以說是一路伴隨著悲催的歷程:1999年,大學擴招了,於是80後正好趕上開始實行“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就業難在入學第一天就籠罩在頭上。然後吧,正是上學和剛剛就業的頭幾年,眼睜睜地看著房價開始飛漲,而口袋卻是乾癟的,只能乾瞪眼。於是熬著熬著,把父母養老本都拿出來,湊足了首付了,還被罵為“啃老”的房奴。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更是讓80後像坐山車一樣,見證著迭代的頻繁,在BBS上好不容易混上一個版主了,結果部落格來了,大家都去追徐靜蕾去了。那好吧,我們也開部落格,到處去其他朋友部落格串門,然後等著他們回訪、留言,要是對方沒有回訪,心裡就要罵娘了。逛著逛著終於找到感覺,結果微博來了,看著別人紛紛加V了,粉絲量蹭蹭往上增加,除了羨慕妒嫉恨,只能不斷粉好友,希望可以相互關注下,一旦某條微博有被大號轉發下,可以興奮一整天。結果,粉絲還沒上萬呢,發現,人家已經開始玩微信公號了。

    這一路的追趕,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又一個抓緊機會發家致富的故事興起,所有的網際網路紅利,與咱似乎也都沒有一毛錢關係。夜深人靜時只能自憐自艾了,順便再表示下鄙視:咱們是不屑於乾的,不然哪輪得到那些人紅呢,都是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是的,這就是絕大部分80後的青春軌跡。對比70後,他們在網際網路時代,是作為追逐潮流者出現的,並搶得了先機,至今還牢牢佔據著主流話語權和網際網路高地。而是90後則是網際網路原住民,他們成為了網際網路新規則的引領者,各種網路新名詞,在80後看來,只感覺莫名其妙猶如天書,只能不斷地靠百度才能不讓自己落伍於時代。80後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遊魂,一路疲於追趕著,卻一直尋找不到寄身之處。

    好不容易迎來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80後正想要放開手腳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大幹一場,結果00後們來了,開始說了:“我這個年齡做CEO感覺很正常。可能一些三四十歲的老一輩企業家,他們就沒法瞭解網際網路,因為已經老了。”(日前作為一家網路科技公司CEO的李昕澤,這個17歲的00後CEO面對某影片節目採訪時如此說道),並且溫柔補上了一刀:“90後的那群老年人當然不願意和我們一起玩”。這讓一群開始拿著保溫杯用枸杞泡開水的80後中年人情何以堪?

    不過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根據網上流傳著據說是納什·沃夏爾·碩德提出的“社會三定律”:一,任何比我早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裹步不前的老頑固。二,任何出生時間和我相差10年以內的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精英,中流砥柱。三,任何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無可救藥垮掉的一代。那麼,我們還可以睥睨一下70後,再鄙視下90後,這或許是80後“我和我最後的倔強”了。

  • 4 # 創業者黃濤

    對於自媒體,90後和80後有完全不一樣的見解。

    他們習慣於用自媒體發聲,他們喜歡用自媒體表達自己的性格,他們喜歡用照片、文字和影片來裝點自己的自媒體房間。可以說,第一批90後,生而具有自媒體的基因,他們與自媒體是相容的,沒有任何的違和感。

    自媒體選擇向90後下手,這沒什麼問題。90後本來就屬於自媒體,自媒體時代是90後的自媒體時代。

    雖說,對於自媒體而言,無所謂80後,90後。但對於第一批80後而言,無論多麼熟悉自媒體法則,自媒體終究只是80後生命裡出現的一個階段。

    所以,相比於90後,80後看待自媒體會更加冷靜,更加看重自媒體的發展。雖說融入,但並不如90後那麼徹底,雖然看重,但是一定不會倚重。

    自媒體興起的這幾年,第一批80後正好30-35歲。在生活上,大多數80後已經經歷完結婚、生子,正在為家庭奮鬥。在工作上,經歷過初入職場的奮鬥,第一批80後正在成為各個公司的業務中間,成為經理和總監。在創業上,不少80後已經完成了自己經驗和資本的積累,要麼準備開始一段全新的旅程,要麼準備在過去的事業上再次輝煌。

    80後終究有著和90後不一樣的靈感,雖說有隔閡,但終究不能說有代溝。所以,對於自媒體,如果說90後是原住民的話,80後的這代移民也已經逐漸定居下來,開始改造這個世界。

  • 5 # 小火咕嘟

    呵呵,90後剛剛開始有變禿變胖變油膩的苗頭,就一個個大驚失色了?

    80後估計該禿的早都禿光了。剩下的除了三高的,就真的是保養得不錯的了。

    年齡和衰老是人生不變的規律。可能90後感嘆自己青春不再,是因為還覺得沒有玩夠。

    但再過些年,早就習慣在工作、家庭、婆媳矛盾、孩子學習之間騰挪輾轉多年,一直努力找平衡走鋼絲的時候,也就不再擔心什麼禿不禿、胖不胖、油不油膩的問題了。

    換句話說,你焦慮的已經不是自己體型、精力等不可逆轉下行的問題了,而是怎麼樣能掙到更多的錢,怎麼樣能更好的養家,怎樣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報更多補習班,拿更多證書的問題了。

    只有到這個時候,可能你的目光就不會那麼多的關注自己身體的那些事情了,因為讓你更焦慮的事情有的是。

    除非你能力超強,早早的財務自由。但是我想這種人還是極少數吧。大多數的我們,依然只能在這個紛亂的世界中,被種種不由人決定的變化推著走,努力而艱難的生活。

    就像毛不易在歌中唱的:“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麼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我們最擔心的,恐怕還不是變老這個事實,而更難以忍受的,可能是我們只是作為一個平凡人的現實吧。

  • 6 # 加藤嘉一

    我從來沒有帶著”我正在讀90後寫的文章”的狀態或立場面對過中文世界的文字。或許無意識地碰到過或瀏覽過。但我也說不出“90後寫的文字”有什麼屬於一個年代的特點。我也說不出一個“中國90後作家”的名字。

    我有意識地閱讀過的,最年輕的還是蔣方舟的文字,但她是1989年的。

    我是1984年出生,大約2005年開始在中國的媒體寫文章,寫得最多的是2008年至2012年那段時間。我第一次發表的媒體是《瞭望東方週刊》,隨後在《新京報》、《北京青年週刊》、《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等寫專欄。不過,我當時受到讀者反饋最多的還是《看天下Vista》的專欄,還有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的專欄。

    我想在這裡帶著懷念的心態表達的是,當時“我們”寫文章,發表文章,大多數指的是刊登於紙媒的版面上。FT中文網算是例外,畢竟它只有網站。記得,我每次發表文章,均提前跟比自己大一些或大很多的中國編輯(媒體界的前輩,有的還是北大師兄)碰碰主題和切入點,改哪個、刪哪個、加哪個...沒完沒了地碰撞,甚至吵架之後,作為作者,我接下來進入等待文章刊登的漫長時間。收到編輯簡訊或郵件(當時沒有微信),確認文章刊登了以後,我興高采烈地向北大校園內的報亭跑過去買一份有自己文章刊登的報紙或雜誌(有時沒收到確認信,也忍不住跑過去買)。可以說,拿著報紙或雜誌,親眼確認自己文章登在那裡,是我那段時間最令人興奮的時光。

    我,相信許多當年的先輩們(80後不多,有不少50後,但還是60後和70後為主吧)也應該懷念當時紙媒相對發達,有一批知識分子為此“集體投入”的那個空間和平臺吧。

    如今,所謂社交媒體、自媒體“發達”了。我也知道有一些當年的同行也告別紙媒,開始玩兒這些“新型媒體”。90後們應該不知道,也沒體會過我在上面描述的那些傳統的場景。我應該算是在中國公共輿論空間發聲,寫文章比較早的“80後”吧。而作為當年有幸參與中國公共輿論空間的80後,看著【第一批90後文章刷爆朋友圈,那第一批80後現在怎麼樣了?】這一標題,胡思亂想,我發自內心產生的感受是:懷念與惋惜。

  • 7 # 七個文牛

    80後小時候,沒有計算機與網路,只有一個現實的童年,他們小時候玩的東西只有自己動手,比如紙牌、彈弓、滾鐵圈、補鳥、抓魚、彈珠等。

    80後是網路創始人

    他們最早用諾基亞發簡訊泡妞,用BB機考試作弊,玩著黑白機,小霸王。他們也是最早接觸網路的人,他們當時用的是付費的qq,打著現在土掉渣的遊戲傳奇,他們聽歌用千千靜聽,防毒軟體用瑞星防毒,看影片用暴風影音。

    在這個網際網路並不完美的時代,80後出現了,他們為現在網際網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汪滔的大疆無人機,全球領先的無人飛行器控制系統及無人機解決方案的研發和生產商。

    美圖秀秀創始人吳欣鴻,為年輕人打造出的p圖神軟體,深受年輕人喜愛。

    程維滴滴出行創始人,滴滴一下,馬上出發,這個聲音你熟悉嗎?他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創造了隨時隨地都可以打車的服務。

    王興美團網創始人,住酒店,外賣送餐,相信你也用過美團的app

    唐巖陌陌科技,創造了不一樣的社交app

    80後的張一鳴的出現,讓90後實現自媒體夢

    自媒體都選擇90後下手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資訊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臺包括:部落格、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群。

    早期的自媒體都是依賴著搜尋引擎而生,在那個時候90後才剛剛步入社會,他們也想在浩瀚的網際網路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可當時網際網路個人站長已經被80後能佔據,並且80後已經打造出規模,想在以個人做網站基本不現實。

    這時候自媒體平臺出現了,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中,搜尋不再是獲取資訊的時候了,他透過智慧分發,把使用者想要的資訊,推送給使用者,而這時候那些在做著草根站長夢的90後,不在是一個人艱苦的做著網站,他們透過著智慧分發的自媒體平臺,就可以做自己的資訊內容,並可以被人看到。

    為什麼自媒體平臺選擇90後,而不是80後,因為80後已經補充了網際網路的基礎,他們做的是基礎,而90後是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更好內容,有價值的內容,把基礎變成使用者所需要有價值內容,基礎指的是你想要一個東西,透過自己搜尋獲取,而有價值的,是透過基礎的智慧分發,推送使用者想要的有價值內容到使用者手上,幫使用者節省去減少長時間尋內容,節約時間。

    所以現在80後已經中年了,他們年輕的時候創造了網路基礎,而90後新生的年輕力量,則是在基礎創造有價值的東西。

    80後中年事業也穩定了,而90後還在摸索爬滾的年代,他們在像80後年輕一樣,尋找自己的新天地,90後也像80後那時候一樣,競爭激烈,他們也在焦慮思考,90後他們長大了,80後也該慢慢轉到幕後。

  • 8 # 無憂精英網

    尤記得在千禧年前後,社會的主流觀點對80後充滿了非議,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70後能吃苦,少了理想和情懷。實際上80後挺不容易的,對比下70後讀書基本不花錢,讀一個師範、衛校的出來國家包分配,讀書不好的到廣東深圳打工,很多人賺到第一桶金。改革之後的幾波發財機會(股市、網際網路創業、房地產崛起)都叫他們趕上了,看看中國一線+二線網際網路公司的這波帶O的老闆和管理層,基本都是70後。

    80後小時候其實生活也不算富裕,父母都是打拼期剛起步,上大學碰上並軌,每年的學費基本要上萬,畢業出來就碰到史上更難就業季,再也沒有國家包分配這回事。工作兩三年,馬上遇到 60 70後的房地產商們鼓吹房價,匆忙做了房奴還得慶幸自己上了車。好不容易升了職加了薪,結果子女教育又碰到問題幼兒園、高價學區房、週末輔導班,真是一把辛酸淚。真正為80後正名的大事件是2008年汶川地震,一線的記者、救援的子弟兵、全國各地湧現的志願者,主力全是80後。自那以後,80後迅速地為自己正名,各個行業的80後也站穩了腳跟,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那個年代是以紙媒、電視媒體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黃金年代,不管是南方報業系還是央視平臺,湧現出的名主持、名記者基本都是80後,80後掌了主流媒體的話語權,為80後自身代言的、正名是理所應當的。

    這兩天朋友圈刷屏文《90後都被你們寫死了》,彷彿時光倒流20年,對於80後的所有非議都嫁接到90後身上了,只是從理想主義、責任心這些年代感十足的用詞換成了禿頂、油膩、胃痛這些當下流行語,只是觀點的出口從傳統媒體轉移到了自媒體號。說白了,從來都沒有跨掉的一代,只有還沒有掌握到核心話語權的一代。代際之間的差別當然有,但是精英和庸眾在每個時代都是正態分佈,再過十年,等90後掌握了這個社會主流的話語權,受噴的可能是00後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早就告訴我們,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一代不如一代只是失掉銳氣的中年人的假想,相信每代在智力、見識、胸懷上都會有時代給予的機會和際遇,90後是寫不死的,該死的只是我們的偏見。眾聲喧譁中,如何時保持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無論你是70.80.90後才是最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啟山是不是反派?參照《沙海》的說法,研究不死藥出了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