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話少說

    通行《周易》包括《易經》與《易傳》。

    考古發現多個不同的《易經》。

    一,卓陽漢簡《易經》,殘損,僅存卦辭爻辭一百七十餘條,分屬五十三卦,出現卦名三十二個,有幾個異名,如,“剝”作“僕”,“無妄”作“無亡”,“遁”作“掾”。爻辭有異文,如,“老婦吉”,今本作“納婦吉”。

    二,上海博物館楚簡《易經》,僅存三十四卦部分卦辭爻辭,多異文。如,“六四,真頤,虎見觸融”,今本作“虎視耽耽”。

    三,馬王堆帛書《周易》,儲存完整,已出版發行。不過發行量極小。如本人收藏一本,中華書局出版,僅2千冊。

    帛書《周易》,《易經》與《易傳》分離,經與傳與通行本都大不相同。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個成語出自《周易》,然而現今任何一本《易經》都不見蹤影。這說明,西漢司馬遷時還有一不同的《易經》。

    這麼多不同內容的《易經》,哪本才是周文王的真經?

  • 2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周易》“經”部分的創作在兆昌研究看來主要有兩個階段,“歷”階段,“經”階段。對於“歷”階段,可以說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歲月輪迴和圭表刻畫之後才漸漸地清晰可見。對於“經”階段,可以說是某位大神經過一棵樹下“菩提”頓悟“蘋果原理”打造出來的“宇宙法則”,是他那個時代的“萬有引力定律”或“廣義相對論”或“時間簡史”。謝謝推薦。

  • 3 # 啟鴻點卦5

    易經自從周文王推演以後,就再也沒有人推演了。古今往來對易經註釋的人很多,像孔子老子因註釋易經而成為聖人。

    文王推演易經,這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很明確,就是指導周家奪取天下。也是封建王朝制度定型的重要指導工具。

    不過有一點疑問的是,包括伏羲易,連山易和歸藏易,其實是一個又一個時代的推演,因為伏羲易本身也是一個時代!但文王推演易經的當時是在獄中,獨立完成的?

    我研究過伏羲方64卦方圓圖,最大的變化是位置的變化,而位置的變化,是時空

  • 4 # 無為24472

    謝趙日金先生之邀!

    先生:

    雖然君對《周易》之不言而言的陰陽為用①有異議,但卻是從《周易》本身的文辭處所發的。

    然則,從《周易》問世二千八百年以來所處之學用狀況來說,卻是如浮光掠影一般!天下諸君皆無"實"也。

    今於其在"是"外這般推測閒扯,何如紮實《周易》之基本功來的實在?

    嗚呼!應君之邀耳。

    呵呵呵!

    易中天先生說中華文明三千七百年是有根據的(他這本著作我還沒顧上看)。那麼,中國四千多年以前的城市遺址是那裡來的?是中華文明嗎?應該說是中華″先"文明。

    此第一階段。

    文字的生髮促進了祖先思維邏輯智慧的增長。

    殷商甲骨文第一次整理中華文字使文明因文字成章而充實。

    她首先就同步應用於《易》。所以後世稱之為《連山》的文字《易》成章了。

    文字由巫祝之專用並被最高的統治階級階層所接受是經過了數百年的浸淫而實現的。同時《易》的文字化發展也上了一個層次,於是在商末《歸藏易》成其功了。

    西周時期,文字進一步被社會中層階級士紳所接受。由於周天子朝廷苦於政治需要,所以,《周易》成書並完備了《易》學。

    是以,《易經》完備於《周易》。她經過了無文字時期的結繩卦與應用文字的符號文字卦兩個時期亦即兩個階段。

    如果君若是追求《易》之發展細節階段的活。如:什麼時期產生陰陽,什麼時期產生三才,什麼時期產生六爻卦,以至於連山、歸藏等細節的話。

    那麼,就請君脫了褲子鑽到被窩裡夢去吧!哈…哈…哈…

    ∞∞∞

    ①陰陽為用:指君對此二字存於經文中的不認同,我言為用是概括的意思。

    ②天或先天:天人合一。

  • 5 # 文史專家王鐸

    說不上來。我讀了幾十年的《易經》,並沒看出裡面還有“幾個階段”。我想問的是,這是誰告訴你的?聽上去怪怪的。

  • 6 # 尋藝持久

    伏義覌天地知陰陽法自然設八卦為先天八卦,禹王悟陰陽真奧移卦位作八卦是後天八卦。為何卦位變化?只因與先天確實有實厧的不同,因實厧有變所以卦位才移到適當的位置(此原因至今尚無人能解),只因後天八卦的出現,才有八八六十四復卦,作經文為易,易經由此而出。周文王演易等,都是在有易經以後的事。

    何為先天,先天為母,什麼是後天,子是後天,由此可見伏義是女神無疑,禹王為男聖可定。

  • 7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易經是一部古老的記事本,易經的作用在哪裡?本人認為其它的意義都已經被世人否定了,伏羲氏的時候易經是記錄一些自然界與人的關係,什麼天地風雷水火的就是自然界的現象,那個時期文字還沒有系統化,文字的應用還是很少的,所以八卦可以代替文字把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件記錄下來,比如說,洪水,乾旱,火山暴發,雷電打擊房子和大樹,龍捲風等等,古人作為一個智慧者一定要掌握這些經驗用來指導無知的人們,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時,智者就會來解釋事件的原因,安撫大家驚恐害怕的心裡。八卦最原始的用處就是這麼回事。八卦就是記錄和儲存資訊的作用。當然是前輩指導後輩學習後,才可以從卦從提起各種資訊,它有個使用方式方法。至於說是誰創造的?古人傳說是伏羲氏,這是沒有人可以否定的。到了周文王,他發現了八卦除了記錄自然界的現象事件,還嘗試用八卦來記錄人類社會的人和事情事件,他成功了,他把八卦的卦序排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卦與卦的重疊起來,這樣一來,八卦記錄和儲存的資訊量可以無限延伸,這是周易的巨大功能,這樣一來,只要你懂得辦法,你可以把天地間人事物任何事情,用八卦記錄起來,八卦就是一個可以無限容量的資訊儲存器,當然又可以反用的方式,你可以從八卦裡面找到和你或你所發生的事件的同屬性資訊,這個就是人們拿來為人預測事情的功能,八卦是一個工具,看你怎麼看去使用它而已。後來的古人們都是從自己使用八卦的角度不同,圍繞八卦寫下來括《彖》、《象》、《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著說,本人認為這些不是八卦的主要面,只是一個側面,只有讓天才去發現它們的作用,我們平常人不應該把精力放在上面去,我們只要抓住八卦的最基本功能,拿來使用它的就可以了,八卦的最基本功能就是資訊儲存器,我們學會了從八卦提取資訊這個方法後,我們就變得聰明瞭很多了,幾十年也就過了一大半了。

    有人要對易經追源索本,探討是誰的傑作?有必要嗎?沒有意義!有那個精神勁頭還不如多點研究八卦你要怎麼用它。

  • 8 # 正道行2818

    談《周易》之經文,還繞不開無經文的前期,即無經文時代。在《周易》之前,在兩《易》,一曰《連山易》,一曰《歸藏易》;東漢人桓譚在他的《新論正經》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八萬言與四千三百言都非小數,在古代算是大著作,至於它是否是與《周易》一樣的是卦爻經文,因未見過,不可確定;因為一說二者為偽作,一說為佚失,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周禮》有言:“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其有注曰:“謂《連山》、《歸藏》佔七、八, 《周易》佔九、六,是佔異也”,顯然又確有其書;七、八乃不變之數,九、六乃變之數,也就是說,前者是佔不變之理,後者則是佔變之理;如果確實,經文就經歷過由不變到變的意義發展過程,但這畢竟還是停在猜測的狀態。

    《易》的發展源頭,還是要從伏羲始,也就是經歷了從無經到有經的過程。從伏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排卦方式來看,從八卦直接生成六爻六十四卦,沒有經歷四爻、五爻卦,可以推想,伏羲是直接就發現了六爻就是三爻八卦的重疊再現,故以六爻為成,三爻為小成。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辭,實際上就是再現了排卦由少驟眾的這一規律。從伏羲到文王,所見皆為“八卦-六十四卦”,是整體觀,即宏觀於卦,所以,文王僅命名了卦名,卦辭、彖辭;這可謂是易經文創作過程中的第一階段。

    《周易》傳到武王時期,武王從宏觀深入到了微觀,估計是與伏羲時的佔法——兩儀、四象、八卦之法的不同所產生,改變為以蓍草起卦,“十有八變而成卦”的逐爻立卦法有關;其法不僅宏觀見卦,也微觀見爻,於是始作爻辭;至此,《周易》經文經過漫長歲月,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卦爻皆繫辭的《周易》,《周易》也因爻辭的補充完成而使變易周備名符其實。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 9 # 王真陽

    應該是三個階段,伏羲時期連山易,之後是神農時期歸藏易,還有周時代文王易。季節氣候發生了很多變化,人們生活環境要受到影響。卦就是來自生活,當然要表現生活了。

    連山氣候變化很大,乾燥洪災一年發生個幾百次,當然是以山為首了。看看考古資料就知道了,什麼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在那個時候是家常便飯。人們面對烈日干旱,還有洪災侵擾當然躲在山頭很好了,在山上挖個洞,冬暖夏涼,洪水來了還不用怕,八卦卦首當然是艮了,不然還能怎麼排,至於後邊卦如何排,我想沒那個必要排出來了,消失就讓它消失在歷史歲月中吧。

    還有歸藏易,這時候氣候人文又發生了變化,戰爭常常發生,人們當然痛苦不堪了,部落發生戰爭,多數都是為了奪取土地。所以人們渴望擁有一塊安居樂業靜土,當時發生規模最大部落戰爭就是逐鹿之戰,軒轅皇帝戰蚩尤。人們希望不要為土地而戰爭,所以八卦排序當然就是坤卦為首了,其他卦也表示不了他們內心渴望。

  • 10 # 姚知易

    我認為《周易》“經”部分的創作過程經歷了三大階段:陰陽概念的產生,;八卦創立; 重卦並撰成卦爻辭,三者均是遵循“觀物取象”的創作原則。

    翻開《周易》首先看到的是八卦, 64卦符號,以及與這些符號緊密關聯的卦辭,爻辭,這就是周易的經文。

    十分明顯,無論是後來的八卦或64卦都是由陰陽兩爻組合而成的。所以論及周易的創作,我們不得不從這兩個基本符號談起。“陰,陽”概念的形成是古代人們透過對宇宙萬物矛盾現象的直接觀察而得出的。

    在古人心目中,天地,男女,晝夜,炎涼,上下,勝負……幾乎生活環境中的一切現象都體現著普遍的相互對立的矛盾。根據這種直觀,樸素地觀察,前人把宇宙間的變化萬端,紛紜複雜的事物分為陰,陽兩大類,用兩種符號表示:陰物為“--”,陽物為“——”。為什麼用這兩種符號,而不是別的符號來象徵陽呢?人們曾做過各種猜測: 或以為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徵,或以為是龜卜兆紋所演化,或以為是古代用於占筮的兩種竹節的象形,或以為取用上古“結繩”時代的有結,無結的形態等等,見仁見智,皆可並存。但有一點是人所公認的:陰陽爻象的形成,本於古人對自然萬物的直接觀察,象徵著廣泛的相互對立的種種事物和現象。

    在這基礎上古人以陰陽符合為爻,每三爻疊成一卦,出現了八卦。八卦各有不同的名稱,形式,分別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的取象,已經從最初陰陽二爻對事物的廣泛象徵,發展到對自然八種基本物質的具體象徵;這八種基本物質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在後來的易理演繹和卜筮運用過程中,八卦的卦象又不斷的擴充套件,增加,可以分別象徵八種類型的諸多物象。由《說卦傳》所列舉的象例,即可見其概略。

    以八卦與陰陽兩爻相比較,兩者的創立有一個共同特點,均是古人透過觀察自然界物象所得,然後又作為喻示種種物情,事理的象徵符號。

    此後,八卦兩兩相重出現了64卦,併產生了解說這些卦形所寓哲理的卦爻辭。此時,《周易》“經”文全部創成,其獨具體系的哲學思想已趨成熟。

  • 11 # 朱八戒CC

    《周易》“經”的創作過程,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演變。因年代的過於久遠,有許多的傳說,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究竟哪一種的評論比較正確,這就引來了百家爭鳴,眾說紛紜。

    《周易》的起源:相傳大約在八千年左右,伏羲盤坐在高山之巔,苦思宇宙的奧秘。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山川萬物。他的精誠所至感天動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現了美妙的幻境。渭河對岸的龍馬山隨著一聲巨響,但見龍馬振翼而出,閃閃發光,形成一種立體太極,陰陽交錯,光芒四射。這種情境極大地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極神圖走進了他的意識之中。伏羲畫圖作卦,結繩記事,創造易學,在《周易•繫辭》有所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犧氏,就是伏羲。

    《連山易》,中國第一部易書。《連山易》究竟出於何人,有多種說法。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就是《連山易》,先以艮卦開始“象徵山之雲出,連綿不絕”。另一種說法是,盤古開天地之後,由第一代君王天皇氏所創。較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連山易》是神農氏創造,因神農氏世系名“列山氏”,列和連諧音,所以稱之為《連山易》。所畫八卦與巜周易》八卦有所不同。

    《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易。因黃帝的世系又名“歸藏氏”,因而得名。《歸藏易》從坤卦開始,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意思是人類的文化與文明,都是以大地為主,萬物生長於地,終又歸藏於地。大地孕育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叫作《歸藏易》。

    巜連山易》在夏朝出現,為象形文字。《歸藏易》出現在商朝,為甲骨文,也稱“商易”,傳統認為是商代的易經。兩千年來的歷史典籍對於《連山易》《歸藏易》都有記載,只是這兩本易書均已失傳,可能是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中燒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遠古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巜周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名姬昌,他本是殷商時期一個周姓部落的首領。姬昌勤政為民,發展生產,深受百姓擁護。殷紂王深感恐懼,將姬昌囚禁牢中。囚禁的漫長歲月,姬昌並沒有蹉跎歲月,而是將伏羲的易學以及連藏易進行潛心的研究,對以前的八卦演變為64卦、384爻。花七年時間的精力和心血,終於著成《周易》。

    孔子晚年得《易》,韋編三絕。對《周易》進行全面地著述和完善,發展和創新。所著《易傳》與《周易》合為一起,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易經》。

    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出了宇宙的真理。也就是讓我們感悟到,萬物皆有對立而又轉化一樣的過程。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圓陰缺,物極必反……

    《易傳》是從哲學的高度註釋《周易》,使《周易》的內容更加完整、系統、邏輯、思維。使從最初的占卜問卦,成為一部哲學著作,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生的智慧。

    《易傳》吸收道家和陰陽家的學說,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陰陽正反兩個方面的相互聯絡,相互作用,對立統一,這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如果只從一方面去看待,那就有所偏見,有所失誤,體現出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易傳》主張人們“與天地合其德”。既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有所創造,有所作為,又必須尊重和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發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既是激勵人的剛健進取,勵志向上,又是提倡人的道德修養,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易經》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成為萬經之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易經》是遠古先賢共同的智慧結晶,是人類日常生活的百科全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總有人不願意承認大和號是戰列艦的巔峰之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