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衿書法
-
2 # 不二齋
1、王羲之的蘭亭序在歷史上被公推為天下第一行書,首先是因為它寫的確實好,其次蘭亭書還是行書成熟的代表作,行書到王羲之這完全成熟,這個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後來即使寫的再好,對不起,我是創始人,你學的我的。
2、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從孝道的角度來說,小王就遜大王一籌,事實上王獻之曾說過自己比他父親寫的好,但是謝安批評他:立身揚名,事資尊顯,自稱勝父,不亦過乎!
3、在南北朝時,因為獻之的“破體”、一筆書更加瀟灑流暢,王獻之的熱度很高,社會上一度掀起學習王獻之的風潮,前後延續了一百多年。
4、後來梁武帝蕭衍極力推崇王羲之,把王羲之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梁武帝不僅是一個書法家,還是個書法理論家,有不少理論著作。他與梁鴻景探討書法整理的論文《與梁武帝論書》成為書論經典。在理論和社會輿論上加持王羲之。
5、唐太宗更是王羲之的鐵桿粉絲,認為他“盡善盡美”,其他的都不足論。不僅李世民自己認真學習王羲之,還在社會上廣泛蒐集王羲之的書法,刻成範本發給王公大臣學習,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從此確定了王羲之的地位,也使得王羲之的大量書法得以儲存。
6、兩宋時期,尚意書風興起,書法家們又開始重視王獻之書法。書法名家無不學習二王。其實已經把二王看成一家,二者並稱於世。
7、當今所指的二王並不是單說二人,而是指當時王氏家族以及後來著名的學習二王書法而成名的書法家所組成的一個書風體系。因為他的傳承有序,二王也被認為是書法的正統,所以才說學書法不入晉人格,終成下品。
單從書法上說,二者書法都堪稱神品,歷來對二者評價都很高,不好評價。但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上,王羲之肯定是都更勝一籌。
-
3 # 剛登入就遇見你
書法是抒情的藝術(任何藝術門類都包含創作者的情感),人的感情豐富多彩,書法風格自然迥然有別,喜歡哪種風格就欣賞或學習誰的,就如同吃飯,眾口難調,想吃啥吃啥。我願吃啥就吃啥,我說了算;你願吃啥就吃啥,你說了算。你認為好吃的我不一定喜歡,你認為好吃的我也不一定喜歡,弄個第一好吃第二好吃的無任何意義,書法及其他藝術種類同此,勿須贅言。
-
4 # 大漢風流謝立勇
羲獻開宗鑄書魂,
千載傳承幾失真。
今朝筆底雲煙起,
吾輩始得見精神!
-
5 # 人歸客過
當年王羲之跟一群朋友在蘭亭,你一言我一語,你一杯我一杯,寫出了蘭亭集序,最終王羲之大醉之下把這首詩寫了出來。第二天早上王羲之看到這篇文字都不敢相信這是自己寫的,因為寫的太好了,於是又寫了多篇,但是都沒有超過這一篇的。
古往今來很多人喜歡這篇文字,最著名的莫過於武則天了,更是愛不釋手。
所以論書法的高度,王羲之的所有字不敢說,單說蘭亭集序這一篇,應該是無人能出其右了,連王羲之自己也無法超越。
這世界人潮湧動,分不清東南西北,躲在自己的角落,多少的過客歸人。
-
6 # 山丁子15
大王書法平正端凝,百態神奇,變化萬端。且各種書體均有精奇創造,為書人崇尚。小王書法落拓不羈,行草尤為揮灑自如,不拘大王窠臼,有出彩的一面。但總體而論,小王不及大王,大王尤勝小王。
第一,大王書法精奇而全面,承古創新,各種書體都有彩頭,這方面小王難以企及。小王僅於行草能與大王P K。
第二,大王書法尤其行書,《蘭亭序》天馬行空,世人尊為行書天下第一,古今書家無人能及。小王《鴨頭丸》雖神逸靈動,也屬上品,但與《蘭亭序》不是同一品列。
第三,古往今來名以才德彰。小王雖官位比老子做的高,但德行文彩都不及老子。《蘭亭序》不僅書法高妙,其文彩風韻是上佳之作。小王卻未見上佳文傳。小王有些口碑也欠佳。如同朝謝安問小王:你與乃父誰的書法更厲害?小王答:固乃勝。意思是自然是我厲害。這一段故事不是出自八卦小說,而是記錄在唐著名書法家及書法理論家孫過庭的《書譜》中,言之鑿鑿,決非空穴來風。謝安何許人耶?那是東晉宰相,淝水之戰勝方的策劃者,以八萬謝家軍將秦王苻堅號稱投鞭斷流的100萬大軍打的屁滾尿流,戰事中還手談自若的上卿。這種人看不起的二王豈能不說明問題。
第四,唐太宗後歷代推薦大王,唐太宗何等樣不學,詩書俱佳,豈能無故樹人。
以上都說明大王書法之地位,何必再論。
-
7 # 青篋
二王各有所長,王羲之擅長行楷,王獻之擅長草書。王羲之的《蘭亭序》非常經典,他的字非常秀雅,韻麗,婉約,有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無論技法和作品裡的情趣意境都是一座高峰。王獻之草書的一筆書,開創了草書一個新時代。誰字更強?王羲之和王獻之比起來,就像仙鶴和山鷹差不多
-
8 # 師範小王子
王羲之的字筆法精微體態溫潤;王獻之用筆跌宕、放達。王羲之是中國書法秀美一路的引領者;王獻之則是中國書法壯美一路的開拓者。父子各有千秋,各領風騷。
-
9 # 快樂書法
關於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那個比較好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幾個方面來觀照:
第一、首先,我們要排除一些俗傳的所謂“天下第一”等出自何人之口無法考證,也不合藝術規律的隧道聲音的干擾,以及皇權出於意識形態方面的考量,而有意鼓吹的誇大之辭的矇蔽。
一種書法風格,書法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在一個時期內,可能當時極其好尚,但到另一個時期,反而非常厭惡。比如米芾學習二王,初期日日臨習不輟,連他的齋號,都叫“寶晉齋”。但後來就持批評態度,自己又說“一洗二王惡札”!(寶晉齋《英光集》)那麼,他前面說王羲之天下第一之類的話,後面就完全否定了;至於唐太宗李世民、梁武帝蕭衍,則完全出於“成教化,助人倫”的意識形態方面的考量,極力鼓吹王羲之,貶低王獻之,則明顯是睜眼說瞎話。比如李世民同學,一邊捧著王羲之,貶低王獻之,自己的書法,學的卻是王獻之。他的《溫泉銘》,幾乎就是王獻之書法的翻版。說一套做一套,是古代帝王的常規操作,因此,帝王推薦的書籍,帝王吹捧的人和事,不可全信,最好不信。呵呵。
第二、王羲之、王獻之書法,代表傳統書法中“內擫”、“外拓”兩種不同的書法風格。藝術的不同的風格,只有異同之辯,沒有高下之分。
回顧歷史,漢字的結體,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外拓,結體圓轉,外輪廓線略向外彎曲,成銅鼓狀者,與之相應的,筆致開張,點畫線條一般都偏圓,不很強調起筆和收筆的裹束,兩端與中段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
(王獻之《淳化閣帖》選字,外拓風格)
二是內擫,結體方折,外輪廓線略向內彎曲,成腰鼓狀者,與之相應,筆致緊斂,點畫線條一般都偏方,強調起筆和收筆的裹束,兩端與中段的粗細變化較大,一般兩端粗於中間。
(王羲之《興福寺碑》選字,內擫風格)
內擫沉靜,外拓奔放。不同性格,不同好尚的人,在繼承前人風格的取法方向上,就不相同。
包世臣《藝舟雙楫》說:
“右軍(王羲之)真行草法皆出漢分,深入中郎(蔡邕,東漢大書法家,擅長隸書);大令(王獻之)真行草法導源秦篆,妙接丞相(李斯,戰國末秦書法家,擅長篆書)。”
一句話就道破了他們父子倆的傳統淵源。
王羲之書法的法源,來自隸書(當然也有章草的承襲)。因此他的筆法,往往在轉折處多方,大多筆筆另起,比如有名的《十七帖》,《聖教序》,這樣的字例非常多;其行書,往往也是如此;結體偏方正,但一改隸書、章草的橫勢為縱勢(如不然,怎麼會有“創立新體”之說)。其行書的顯著特徵是:少圓轉多方折,正直為主,斜曲為賓,字的四周筆畫向內彎曲,結構造型表現為閉合性。
(王羲之《聖教序》區域性)
王獻之書法的法源,來自篆書,其筆勢連綿不斷,轉折韌勁而多圓,盤曲搖曳,外感柔美,內蘊堅韌,篆籀之意,粲然在目。字的造型凝練而放逸,新意異態時出。正者特正,斜者更斜,長者特長,短者更短,奇異詭譎,變化莫測。筆形字型,別於大王,富於大王,字的造型表現為開放性。
(王獻之《不審帖》區域性)
小王的歷史性貢獻,為大草狂草之濫觴。後世所見連綿大草,不外乎出自小王。
如果王獻之書法沒有特別過人之處,以古人尊老抑小的一貫作派,書法史上就不會有他的什麼地位。
我們看《淳化閣帖》,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問題:與二王同時代的書法家,以及之前近一百年左右的許多書法家,他們的書法水平,絕對不亞於二王父子。說王羲之“增損古法,創立新體”,總感覺歷史選擇性的抹殺了一些人對傳統書法的貢獻(這裡面,帝王的好尚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因為下這個結論的人,就是唐開元年間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的《書斷》)。張懷瓘是唐開元年間人。開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同學的年號。李隆基,史載其通音律,善書法。他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李隆基傳世的書法作品《鶺鴒頌》,完全是王羲之《蘭亭序》筆法。但李隆基同學,把蘭亭筆法,寫的很富態。李隆基同學喜好豐腴,找老婆也要找楊玉環這樣珠圓玉潤的。個人的喜好,反映到書法風格上來了,有沒有?
下圖是李隆基《鶺鴒頌》真跡。大家感受下。
(張懷瓘是和李隆基同時代的人,即使想說點公正話,就問他敢嗎?)
(下面兩圖為《淳化閣帖》選字,二王的字例,屬於個別)。大家感受下。
第二、看後世書法家,書法理論家的評價。
首先,張懷瓘《書斷》說:
“逸少(王羲之字)乘真行之要,子敬(王獻之字)執行草之權。”
指出二人的擅長不同。
大王擅長行楷,基本上字字獨立,中規中矩;小王擅長行草,痛快淋漓,為“一筆書”之祖。
其次,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錄》說:
“大令善隸、稿,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指出二人的風格取向不同。
張懷瓘《書斷》也說:
“若逸氣縱橫,則羲謝於獻,若簪裾禮樂,則獻不繼羲。”
明人何良俊《四友齋書論》說:
“大令用筆外拓而開擴,故散朗多姿,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
指出二人各有長短。
我們看二王父子的字例,說明上述分析評價,都是非常中肯的。作為兩種風格的典型,當然無法評定其高低優劣。
唐太宗李世民《羲之傳論》讚譽大王的字為“盡善盡美”,而對獻之卻大加貶斥,說什麼“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如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枒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贏而不放縱。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歟”,如此不符實際地瞎胡說,其真實意圖是啥?就不用說了。
我們看大王風格的忠實繼承者,歐陽詢的行書,恰恰符合李世民對王獻之評價的某些特徵。有木有?
(歐陽詢《張翰帖》)
三、看後世的傳承,以及傳承者的歷史貢獻。
大王內撒,小王外拓,寫法不同,對後世影響的程度也不相同。
首先,就書寫過程來說,手腕的運動,圓轉外拓是順的,翻轉內擫是逆的,順則快,逆則慢,因此,寫圓比寫方快。
張懷灌《書議》說: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
因為外拓比內擫寫得快,寫得自由,更符合草體“以趨簡約”的本質,所以流傳也就更廣、更普及,影響更大。
其次,就書寫風格來說,內擫的行筆以直線為主,樸質無華,外拓的行筆以曲線為主,婀娜華麗,書法風格的發展大勢是“古質而今妍”(《書譜》)。因此華麗的外拓法當然比樸質的內擫法更受後人的青睞。(說句笑話,流行的江湖體,老幹部體,全都是外拓法啊!哈哈)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毫無疑問,小王的影響超過大王。
蕭子顯《南齊書·劉休傳》說:
“右軍之體微古,不復貴之。”
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說:
“比世皆尚子敬書,元常繼以齊代,名實脫略,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
大王去世,大約在東晉中葉的晉穆帝(公元343*361)年間,離晉亡尚有五十餘年,再經過宋的六十年,齊的二十四年,到陶弘景和梁武帝的年代,總共一百四十餘年,王羲之書法在這段時間內,幾乎要被小王壓倒;梁以後,歷朝歷代著名書家的風格,也以外拓為主。
張懷璀《書議》說:
“子敬後,羊(羊欣,南朝宋時書法家)薄(薄紹之,羊欣同時代後書法家)嗣之。宋齊之間,此體彌尚。謝靈運尤為傑出,近者虞世南亦工此法。”
從兩種不同書法風格的後世繼承來看,書法史上聲名如炸雷轟響的唐顏真卿、張旭、懷素、都屬於外拓風格;再後,明傅山,王鐸等等,書風都屬於小王外拓一路。
相對來說,大王的內擫行草,則比較冷落。唐朝的歐陽詢,五代宋初的李建中、元代的楊維楨,明末清初的張瑞圖和黃道周。名家屈指可數。
總而言之,古往今來,整個行草書法史上,外拓的勢力遠遠超過內擫,王獻之的影響,要比王羲之大得多。
但當代的人,由於曾經有過幾十年的文化斷層,也因為絕大多數人對書法史,對書法的不同風格理解不全面,不深刻,產生題主這樣的疑問,也是能夠理解的。
-
10 # 一笑貫長天
這個問題比較尖端!
在書法界,總有人喜歡定義除了王羲之就是顏真卿,可是,王獻之呢?顏真卿比王獻之的書法高嗎?非也!在書法史上除了王羲之就是王獻之才合理。
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要高出王獻之一大截!即使是王獻之也沒有學全王羲之的筆法。我們可以看到王羲之各種難的筆法,截筆,方筆,還有變態的結體等等,這些王獻之的書法力幾乎難以看到。
那麼,王獻之對於王羲之就沒有優勢了嗎?不是!王獻之比王羲之強的是草書的斷與連,以及書法的流美之處,如果把王羲之比作是溫文爾雅的中年學士,那麼王獻之就是快馬風流的少年!
-
11 # 福筱航
字寫的時候是主觀的
是書家的揮灑出來的習慣傳承和審美
欣賞的過程也是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喜歡不喜歡別人不好參與其中
王羲之先生的作品
婦孺皆知
-
12 # 賺了個情人
王羲之的蘭亭序在歷史上被公推為天下第一行書,首先是因為它寫的確實好,其次蘭亭書還是行書成熟的代表作,行書到王羲之這完全成熟,這個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後來即使寫的再好,對不起,我是創始人,你學的我的。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從孝道的角度來說,小王就遜大王一籌,事實上王獻之曾說過自己比他父親寫的好,但是謝安批評他:立身揚名,事資尊顯,自稱勝父,不亦過乎!
在南北朝時,因為獻之的“破體”、一筆書更加瀟灑流暢,王獻之的熱度很高,社會上一度掀起學習王獻之的風潮,前後延續了一百多年。
後來梁武帝蕭衍極力推崇王羲之,把王羲之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梁武帝不僅是一個書法家,還是個書法理論家,有不少理論著作。他與梁鴻景探討書法整理的論文《與梁武帝論書》成為書論經典。在理論和社會輿論上加持王羲之。
唐太宗更是王羲之的鐵桿粉絲,認為他“盡善盡美”,其他的都不足論。不僅李世民自己認真學習王羲之,還在社會上廣泛蒐集王羲之的書法,刻成範本發給王公大臣學習,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從此確定了王羲之的地位,也使得王羲之的大量書法得以儲存。
兩宋時期,尚意書風興起,書法家們又開始重視王獻之書法。書法名家無不學習二王。其實已經把二王看成一家,二者並稱於世。
當今所指的二王並不是單說二人,而是指當時王氏家族以及後來著名的學習二王書法而成名的書法家所組成的一個書風體系。因為他的傳承有序,二王也被認為是書法的正統,所以才說學書法不入晉人格,終成下品。
單從書法上說,二者書法都堪稱神品,歷來對二者評價都很高,不好評價。但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上,王羲之肯定是都更勝一籌。
-
13 # 醉墨軒主人李文龍
這個問題有意思
爹好還是兒子好
書聖,那何止是高山,那簡直就是珠峰
但我告訴你,在唐太宗李世民以前,兒子還真比爹名氣大
由於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老王,甚至帶著老王的書法陪葬,老李畢竟是皇上,皇上是永遠正確的,皇上喜歡的,必然是最好的,可以說書聖的地位確立,老李是做了很大貢獻的,自老李後,老王書聖的位置那是坐穩了
小王能怎麼辦?畢竟是自己老子,所以也就這樣了
所以說現在我們說老王高過小王
唐之前的人小王高過老王
那到底是小王高過老王
還是老王勝於小王
我說,都比我強
-
14 # 風雅書法
1首先,王羲之父子是書法史上不可跨越的兩座高峰,歷朝歷代都對他們父子推崇備至,頂禮膜拜!至於王氏父子書法水平,誰的字更勝一籌,歷史上早有定論!!!
2王獻之,字子敬,又稱王大令,王羲之第七個兒子。唐朝大書法家孫過庭《書譜》曾經提到:“是知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也就是王獻之的書法遠不能和他父親王羲之相比。
3王獻之雖然在歷史上取得的書法成就極高,但是子不言勝父,勝母裡,曾參不入。而王獻之竟大言不慚的說自己的書法超過了父親,唐太宗李世民極度揚羲抑獻,在唐太宗的提倡下,一致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比王獻之的水平要高。而且事實也是如此,歷代書法大家自有公論!!!!
-
15 # 布穀公社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兒子沒有勝過老子,還是王羲之的好。
我們先從書法藝術本身來分析。王羲之的書法之妙在於,他的用筆,筆筆精到,筆下動作細膩而複雜多變,但給人的感覺卻又平和自然,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獻之的筆法則是一派自然流暢,簡潔明瞭,爛漫自然,有王羲之書法體系的流暢,卻少了一絲嚴謹和豐富多變的韻味。
王羲之的書法,更關鍵的一點是,處處滲透著魏晉時期崇尚的那種"不激不勵,風規自遠"的"中和"之美,這種中和之美恰恰與儒家中庸之道相吻合,也是華人千百年來的最根本的審美基礎。
而作為學習其父親書法的王獻之,則顯得缺少了這種氣質上的東西,內涵的豐富性遠遠不及他的父親,這一點是與個人的性格氣質,人生閱歷相關聯的。我們還可以從後來的書法研究者的記載中,找到這對父子在為人處世和書法藝術上的差異。
據稱,王獻之從小就覺得自己的書法水平超過了自己的父親。
據孫過庭《書譜》中的記載,在王獻之與謝安的通訊往來,信中就表達了自己的書法是否超越了自己的父親的意思。這一行為,在孫過庭看來,不僅王獻之的書法不如其父,連人品也要向其父親學習。實際上,從南北朝至初唐的書論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人們對王羲之書法的評價處於節節提高的狀態,最後在唐太宗時期抬至最高點,並將王羲之的名作《蘭亭集序》帶進昭陵殉葬了之。
由此可見,人們對王羲之的喜愛和認可,是遠遠超越王獻之的。
-
16 # 書法影響力
這樣的事情,都是傳統文化理念作祟的結果。中國古代,就是因為有了三綱五常,才會有那麼多的等級階級,一直流傳到今天,古代那個時代本是禁錮的時代,這個思維也沒大錯。可是到了現代,那麼多型別的文化不斷的衝擊和更新,為什麼沒有把這種思維清洗掉?
我說說我的看法。如果是比較行書的話,王獻之不如其父,是肯定的。如果比較楷書的話,伯仲之間,各有特色。如果是草書,王獻之略高於其父。草書水平的高低除作品外,古代書論也有論述過,都承認王獻之水平高於王羲之。
王獻之的書法雖然學其父親,但是創新思維較強。洛神賦小楷作品能夠明顯看出來,他想衝破牢籠的創新思想。後來的鐘紹京則選擇了認真學習王獻之的楷書,這是為什麼?王羲之和鍾繇不是更好嗎?那是因為王獻之與二位前輩有不同之處,更適合鍾紹京的審美思想吧。
王獻之的草書風格更趨向於流暢化,藝術感明顯。書法裡更能體現出一種自信,就是超越父親的自信。這也是為什麼王羲之那麼多兒子只有王獻之最具盛名的原因了。歷史能夠認可王獻之,就說明他的藝術境界不會低於王羲之,有可能領悟還要超過其父親。王羲之地位無可撼動,主要是因為其對書法歷史及發展的強大貢獻,被後世膜拜的結果。至於他們父子私下裡有沒有互相承認優劣,誰也不知道,也許王獻之說的超越父親那句話就是王羲之親口說的。大家覺得呢?
如果綜合實力來說,王羲之高於王獻之是肯定的。我們看問題得結論不要建立在三綱五常的基礎思維上。難道兒子不能超越老子?就因為一句看似冒犯無理的話?謝安有點小題大做。
-
17 # 景行書苑
看到這個命題,感覺挺有意思。王羲之與王獻之父子倆在書法史上被稱作“二王”,可以算得上是並稱,自然不相上下。那麼談到哪個比較好,就需要細細分析了。
從父子倆所處的時代以及流傳的碑帖來看,二人作品集中在楷書與行草字型上。逐個分析一下會發現:楷書就當前審美看大王以古樸厚重應該勝出,可按照當時的書法發展看小王開創了新書風,不見得落敗,可謂旗鼓相當。行草書中行書為大王所長,又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壓陣,自然不能等閒視之;而小王能於草書出其右,算得上返回一盤。由此可見,難分勝負,呵呵。
從歷代論述看似乎大王略勝,我認為可能與唐太宗的偏愛和中國倫理道德關係有關,加上傳世作品大王遠遠多於小王所致。
在個人思想上,我也偏愛大王,哈哈哈哈……
-
18 # 臨池管窺
在這裡再補充一點觀點。
我的知道,在中國書法史上,父子以書法名世的不乏其人。如歐陽詢、歐陽通父子;米芾、米友仁父子;趙孟頫、趙雍父子;文徵明、文彭父子等。史評都是子不如父甚多,沒聽有二歐、二米、二趙、二文等諸如此類比較。以“二王”並稱的,書史上唯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這是有原因的。
王獻之在十五、六歲時就常勸他爹:好跟上時代的潮流,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可見當時王獻之的認識水平就比他爹還要高出一截了。
當時及後世,學習王獻之書風的人也是比他老爸的還多,如謝靈運、羊欣、王僧虔、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後來的米芾等,都是王獻之的忠實粉絲。
再說王羲之的字也不是一開始就好,虞和、陶弘景都說他在永和以前的字還比不上庾翼、謝安和郗愔等人,只是永和五十多歲後才奇蹟的的登峰造極的。
在王羲之死後百來年間,南朝宋、齊兩朝是崇拜大王的。他曾孫王僧虔說過:你難道不見古人的字,所有的都超不過王羲之嗎?但是到了齊、梁兩朝時,陶弘景驚奇發現:到處都是子敬(王獻之)的作品,天下已經不曉得鍾繇了,對於他爹也是一樣啊!梁朝的袁昂也說:張芝的字很令人驚歎,鍾繇的字更絕,老王的字能扛鼎,但小王的字才是天下之冠啊!
說到王羲之“書聖”的由來,李世民才是最大的“推手”與“經紀人”。他不僅喜歡大王字,還把南朝文化視為正宗。不僅要求“弘文館”作為推行王羲之書法的學院,還親自撰寫了《王羲之傳論》的讚辭,把大王排在了所有書家,鍾繇、王獻之、蕭子云之首,由於他以帝王之尊力推王羲之,形成了以大王書為正宗,天下都“尊王”的風氣,影響至今。
最早稱王羲之為“書聖”的是唐代李嗣真寫的《後書品》中提出的:“右軍正體如陰陽四時,寒暑調暢。。。可謂書之聖也;若草、行雜體,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可謂草之聖也;其飛白也,猶夫霧谷卷舒,煙空照灼。。。。可謂飛白之仙也。”“書聖”稱呼,由此始定。
王獻之,由於太過於“耿直”,不好與人作書,就是權貴相逼也不寫,還在於他敢於突破創新,看不起他老子。這都與當時傳統觀念相違背。加之他的作品在桓玄失敗與蕭梁亡國兩次災難中,損失慘重。遺存的作品也在唐太宗“尊王抑獻”的情況下被人改名或隱名。使現今我們不能充分認識“小王”之書的風采,這不能不說是惋惜和遺憾的。
-
19 # 夜雨隨緣1
個人看法,就幾句話
書寫上差不多,成就上獻之差多了,
這個主要是結體這部分是王羲之弄的,這是獻之比不了的,書聖在這點上,就夠資格了,
後人書寫上不比二王差的不是沒有,同樣沒高過王羲之的人,
回覆列表
這隻能以個人的觀點來比較。王羲之書法受追捧的程度遠遠高於王獻之。我也是其中之一。王羲之書法不激不厲,平和爽朗。如果你喜歡王獻之一瀉千里的風格,也沒有錯。給書法排坐次,是一項毫無意義的事。就連現在的手機有硬性指標的東西,都不能排出一個全體公認的排名。更何況書法,完全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主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