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雨花魂
-
2 # wjn寫字的地方
看效果,明顯是劉秀啊,東漢好歹還有對外燕然勒功這樣的輝煌戰績,兩宋那真是被少數民族打的是丟盔棄甲,兩次亡於異族之手。
-
3 # shadow背影
建武十三年,隨著劉秀統一了大部分疆土。這些功臣怎麼處理,是不是會也造反,劉秀的老祖宗劉邦功成後大肆屠殺武將。劉秀不願意這樣做,那麼該如何處置這幫功臣?
劉秀很快便想出了辦法,即“高秩厚禮,允荅元功”。在吳漢徵蜀歸來後,劉秀大宴群臣,並對功臣大肆封賞。劉秀對待功臣的策略,僅僅就是重賞?當然不可能。在重賞功臣的同時,劉秀還罷免了左、右將軍,提倡“偃干戈,修文德”、“去甲兵,敦儒學”。劉秀釋放的政治訊號,很快便引起了部分功臣的警覺。為了避免步上漢初韓信的後塵,鄧禹、賈復急忙放棄兵權。其他大將看這兩人都交出了兵權,便同耿弇一樣交出將軍印。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得皇位後,就思考唐朝末年,不過十年時間就換了12個皇帝,為什麼會這樣呢,大臣說到還是問題之癥結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治理的辦法也無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果然,宋太祖不久後就採取措施解除了禁軍高階將領的兵權。
於是在一天晚上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喝酒,酒興正濃時,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他嘆了一口氣,口吐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裡一直念及你們的功德。然而,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
4 # 北辰飛雪
劉秀和趙匡胤,是開國之君中,難得不殺功臣的皇帝。兩人成功登基後,對於功臣的態度也是出奇的一致。雖然兩人都對功臣權力做出了限制,但論效果,還是劉秀處理得比較成功。
劉秀實行退功臣、進文吏光武帝劉秀登基後,鑑於西漢權臣當政、外戚篡權以及地方尾大不掉等現象,劉秀為了加強皇權集中,展開了一系列措施。
劉秀之所以能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脫穎而出,功臣集團的作用不可小覷。但和劉邦大封功臣,後續又逐一剪滅不同,劉秀的措施是比較溫和的。
優以寬科,完其封祿。到光武帝末年,封侯的大臣大約有130多人。對這些人,劉秀在給予高官的同時,也不吝賞賜。但等到東漢統治穩固後,劉秀卻又出臺了嚴厲的措施。
第一,讓擁有重兵的功臣遠離京師,不讓他們扎堆聚集在京師,遠離了政治中心。第二,劉秀非常注意控制功臣的封地大小,而且不讓他們參與朝政,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而不任職,只定期朝拜皇帝而已。
退功臣,架空三公,劉秀把實權放給了自己的私人秘書團——尚書檯。原來尚書檯只是負責公文發放,資歷淺、任務輕。但劉秀卻加大了他們的權力,最後甚至不經過三公便可處理天下事。
趙匡胤實行杯酒釋兵權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的政權,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情況,趙匡胤也採取了杯酒釋兵權,使得手下大將交出兵權。趙匡胤這樣做,固然沒毛病,也終結了五代以來,武將憑藉武力篡權的現象。
但在後續的過程中,趙匡胤卻有些矯枉過正。透過一系列的措施,讓兵將分離,“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然而兵將不相習,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自然強不到哪裡去。而且平常時候,還常常透過頻繁調動軍隊,將領卻留在原地不動。
趙匡胤為了革除唐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弊端,做得有些過了頭。整個宋朝,不得不用兵,卻又看不起兵。大量的軍隊沒有戰鬥力,而朝廷卻又不得不養著如此多的兵。時間一長,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便壓垮北宋王朝了。
而劉秀在退功臣、進文吏的過程中,並沒有完全剝奪功臣領兵的權力。許多擁有重兵的將領,甚至在邊疆一呆就是幾十年,甚至親自上表請求迴歸都不被允許。所以,東漢雖然戰力不比西漢,但依舊能把大敗匈奴。而宋朝就比較悲催了,基本被周邊的遊牧民族政權輪番狂虐。
即使到了三國時期,蜀漢、曹魏、孫吳等都能對周邊形成壓制,而北宋基本是一直被周邊壓制。因此,雖然劉秀、趙匡胤都是壓制了功臣,大力提拔了士人參政,但顯然劉秀做得更好。
劉秀在加強皇帝集權的過程中,依然讓戰力飽滿。而趙匡胤固然加強了皇權,最終卻是“積貧積弱”。兩者高下,一望可知。當然,兩人面對的背景大不一樣,這一點也是我們要明晰的。只能說單從效果上看,劉秀顯然更成功。
-
5 # 華夏長河五千年
個人認為劉秀要做的好一點。具體有以下幾方面對比
其一,劉秀得隴望蜀之後,基本上統一了大部分疆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為了與民休養,開始止武修文,開始大力啟用文官,對於,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們當然也沒有忘記,賜予他們高官厚爵,但是收了他們的兵權。避免了擁軍自傲,但僅只是不讓他們參與政事,並不是將他們棄之不用。而趙匡胤則是直接將他們做富貴閒人,從根本上重文輕武,給北宋的朝廷留下了長久的隱患。
其二,劉秀只是重用文官治理天下,並非用文官去掌管天下,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雖不參與朝政,但一旦國家有需要他們人要奔赴邊疆,還是武將負責軍事。而北宋杯酒釋兵權之後,武將完全被文臣打壓,常常出兵,武將帶兵,但文官監軍,也就是說,軍事決策權掌握在文官手裡。外行指揮內行,打仗焉能獲勝!所以,東漢依然軍力強大,而北宋軍事孱弱,尤其對外戰爭,更是勝少敗多,屈辱求和。
其三,由於對待武將的政策的差異,東漢王朝依然名將如雲,而反觀北宋,有名之將屈指可數,更是很少得到重用,鬱郁不得志。東漢王朝並不是限制武將的能力,只是限制武將勢力,不讓他威脅到中央的皇權威信。而北宋則直接導致武將不受重用和信任,導致武將缺乏,直接導致國家的保衛力量從根本上削弱了,也是導致北宋靖康之恥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顯然對比下來,劉秀做的顯然要比趙匡胤好的多!
-
6 # 歷史怪味豆
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處理開國功臣,比較典型的莫過於三種方式: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飛鳥盡,良弓藏”誅殺功臣的殘酷方式;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開國功臣兵權的和平方式;還有就是漢光武帝劉秀“退武進文”收繳兵權按封就國的明智方式,即《後漢書·光武帝紀》謂東漢光武當朝“退功臣而進文吏”之舉。就是解除功臣的兵權,更新為和平時期以文吏為核心的隊伍。劉秀透過這一項措施,最終實現了偃武修文的治國方針。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是借鑑劉秀的經驗。
趙匡胤
趙匡胤做了皇帝后,最開始時所採取的方法是將重要軍職頻繁換人,但這種辦法並不長久。最終趙匡胤透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解除了將領的兵權。
比較劉秀與趙匡胤,他倆的手段相對厚道,雖然手法一樣,但也有高下之分。
畢竟他們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登上皇位的方式不同,面對的人群不一樣,所以方式也有差別。
都是善待功臣,避免了誅殺功臣的悲劇,既保全了功臣,又實現了軍權的集中。
劉秀面對的是地方豪強,給予功臣經濟上的特權和補償來換取他們政治和軍事上的權力,並和他們聯姻來穩固自己的統治。
雲臺二十八將
趙匡胤面對的是手握重兵的高階將領,以高官厚祿為交換條件的做法解除了他們的軍權,並沒有給他們特權,這樣他們就是沒有牙的虎而已,形不成割據勢力。
劉秀的做法其實是在進一步的削弱中央,而且讓地方豪強進一步的坐大,為東漢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不僅解除了那些將領的兵權,也解決了自唐中期以來數百年的地方強於中央的局面,實實在在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單就從效果上來看,劉秀和趙匡胤雖然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趙匡胤的手段更高明些。
-
7 # 東山客
這兩件事從本質講沒有區別,也不能說誰做的更好,兩人做的都很優秀。有人會說趙匡胤對待統兵大將一擼到底,其實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翻開唐宋之間的歷史你會發現,幾乎都是統兵大將取代前朝而有天下,趙匡胤自己也是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但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來劉秀和趙匡胤作為開國帝王都還是比較仁厚的,
-
8 # 尋根拜祖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不能放在一起比的,杯酒釋兵權本來就是一段偽歷史,它體現只是北宋崇文抑武思想的開端,而不是事實。假設杯酒釋兵權是真的,單純從抑制功臣派武將勢力講,當然杯酒釋兵權做得更好,但是如果從政治影響力角度看,劉秀無疑更高明。
從抑制武將角度,趙匡胤比劉秀做得更簡潔將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比較,最直觀的共同點就是,二者都解決了開國功臣功高蓋主,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問題。如果單從這個目的性考量,毫無疑問杯酒釋兵權更好。
劉秀退功臣進文吏,集中在建武十三年前後,尤其是天下統一後的建武十三年,一次性解除了十幾位將軍們的兵權。與解除功臣派軍權同時進行的,還有兩個配套工作:
1.增加功臣派的物質待遇
劉秀在解除功臣派君權的建武十三年,給所有的功臣們都增加了封地,光萬戶侯就出現了五六幾位。除了給功臣們豐厚的物質待遇外,功臣派的家屬子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賞。比如耿弇,除了他,他的父親也是功臣,耿弇的三個弟弟都得到了封侯入朝的殊榮。
東漢一朝,很多功臣家族累世出將入相,甚至與皇家結親,傳統就來自於劉秀。
2.部分功臣轉型
除了物質待遇外,還有很多功臣個人角色發生了轉變,繼續發揮“剩餘價值”。比如鄧禹、賈復,他們交出兵權後,被劉秀賜予特進(位同三公的榮譽職務),經常受詔進宮,參與朝政議論。另外還有部分功臣轉型為文吏,比如耿純、馬成等人,到地方做了太守。
總之,劉秀退功臣進文吏不是孤立的一件事,有很多配套工作,而且這些配套工作,多年前就陸續開展。
杯酒釋兵權就遠沒那麼麻煩了,喝了一頓大酒,連嚇唬帶感情攻勢,外加上物質引誘,三下五除二,第二天一早趙匡胤就收到一堆辭職報告。無論從簡潔程度,還是趙匡胤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後遺症,都遠比劉秀好一百倍。
是劉秀無事生非?還是趙匡胤太神?都不是,而是杯酒釋兵權根本就不存在!
歷史和故事的差別,解決武將兵權問題不簡單又回到一個老問題:為何每朝開國後,總會出現皇權與功臣勢力的矛盾?很簡單,開國功臣遠不是一群胳膊粗一身蠻力的野獸派,而是一群錯綜複雜的利益群體,他們相互之間,與皇權之間相互滲透共生,矛盾衝突尖銳,且難以剝離。
以劉秀與功臣派的血緣關係為例說明,劉秀的兩任皇后郭聖通和陰麗華家族,分別是河北和南陽豪族,以這兩個家族為核心,又分別與劉氏、耿氏、鄧氏、張氏、樊氏等結聯成了一張龐大的利益網,只要動其中某一個節點,全網震動!
面對這張網,即便是皇權也做不到肆意妄為,只能以共生共榮為前提,謀求一致性。
其實趙匡胤面臨的環境也一樣,雖然北宋初年沒有了豪門士族集團的掣肘,但是士族地主階級之間的複雜關係,一點不比門閥之間差,而且顯得更隱性。比如張永德、李重進,這都是後周皇室血親,與符彥卿等外戚形成複雜的利益網。
在這種情況下,靠兵變坐上龍椅的趙匡胤,有可能靠一杯酒就能解除所有武將的兵權嗎?
有人說有利益保障,幹嘛還得要權力?這話說反了,應該是沒有權力哪來利益保障?趙匡胤說得再輕巧,所有人都明白,交出權力後,就意味著自己今後的利益全憑別人掌握,今天有明天就可能沒有。只要你想著利益,身陷利益,就擺不脫這層束縛!
所以,杯酒釋兵權只是一則美麗的童話,根本不存在。人們已經從《涑水記聞》、《續資治通鑑長編》和《宋史》的蛛絲馬跡中,整理出了這則故事的源頭,不用爭了,假的!
退功臣進文吏的政治影響力遠超杯酒釋兵權假設杯酒釋兵權是真的,它的政治影響力也遠遠無法與退功臣進文吏相比。正因為解除功臣兵權的複雜性,所以,劉秀的退功臣,是一個系統工作,是劉秀架構新型政權結構的一部分。
簡單類比來說,劉秀做了一個政權結構設計,在他的設計中,功臣集團的身份都被定義為東漢帝國的政治基礎,類似於一個股份集團公司的股東。
也就是說,功臣集團不光是靠軍功謀一代人的榮華富貴,而是可以憑藉是股東身份,伴隨東漢帝國,謀得家族永世分紅!
帝制王朝,鐵打的龍椅流水的臣,從來沒有哪個朝代像東漢帝國,一直保持士族豪門集團與皇權共治天下的模式。這個結構的締造者就是光武帝劉秀,正是因為這個創舉,劉秀才得以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吸引了眾多的“風投”,從更始政權的打工仔,翻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
劉秀的神奇就來自這裡,這是一次帝國藍圖設計的勝利,政治上的勝利。有這個藍圖在,士族豪強集團願意投資,天下統一後也願意交權,因為他們是股東,根本不需要靠軍權保障利益!
所以,劉秀的退功臣進文吏,不能簡單地視作一次對武將的兵權解除,而是劉秀政治架構裡一個“規定動作”,是與功臣集團的一次合約踐行。杯酒釋兵權只是一次孤立的,目的性很單純的事件,它所包含的意義,跟退功臣進文吏沒法相提並論。
結束語有一種說法是,劉秀的這個政治結構,導致東漢皇權始終受制於士族豪門集團,也是東漢帝國滅亡的很重要原因。
確實是這樣,不過也不能將東漢帝國的衰敗責任,全部推給士族豪強集團。作為一個政治勢力,士族豪強集團對皇權具有兩面性,它既是皇權的拱衛者,又是皇權的制約人,歷來政治勢力都是如此。
綜上所述,退功臣進文吏和杯酒釋兵權哪一個更好,沒法簡單作比。假如杯酒釋兵權是真的,且可行的,從單一目的出發,當然是最好的手段。從事實情況看,劉秀的方略顯然更智慧,影響更深遠。
回覆列表
“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開國皇帝打下江山後,為鞏固政權往往大殺功臣,但也有幾個皇帝是例外,其中最出名的是光武帝劉秀和宋太祖趙匡胤,他們實行善待功臣的政策。
劉秀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與功臣相濡以沫榮辱與共,同生死共患難 ,君臣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統一天下後,劉秀善待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除了他們的兵權,讓他們一個一個安享榮華富貴。
劉秀治理天下實行偃武修文,進文吏退功臣的政策,除鄧禹、李通等少數人以外,其他功臣一概不許參與政事,而讓他們保留爵位,賜以封賞,安享榮華富貴。另外,光武帝嚴格控制兵權,如將軍在外領兵平叛,一旦戰事結束立刻收回兵權,這樣就避免了君臣猜疑、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
據《後漢書·馬武傳》記載:“帝雖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列侯,而太官無餘。意思是說光武雖然制約功臣,但常常能夠曲法寬容,饒恕他們小的過失。遠方進貢的好東西,一定先要遍賜列侯,而宮廷中往往沒有剩餘。
功臣去世後,劉秀還親自送葬以表達對他們的深切懷念,如功臣祭遵死後,光武“愍悼之尤甚。遵喪至河南縣,詔遣百官先會喪所,車駕素服臨之,望哭哀慟。還幸城門,過其車騎,涕泣不能已。喪禮成,復親祠以太牢,詔大長秋、謁者、河南尹護喪事 ,大司農給費”。
趙匡胤同樣也善待功臣,留下了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建隆二年七月,趙匡胤在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等高階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將軍們說:“如果沒有諸位,我當不了皇帝,但現在當了皇帝,卻天天睡不好覺,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石守信等人聞言大驚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已定,誰敢再有異心?”
趙匡胤說道:“誰不想要富貴?如果有一天有人把黃袍披在你身上,擁戴你當皇帝,即使你不想造反,還由得著你們嗎?”石守信等將領明白了趙匡胤的意思,跪下磕頭哭著說:“臣等愚昧,不知此事該如何處理,還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趙匡胤藉機表達了自己讓他們放棄兵權的想法,並建議他們“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將軍們磕頭叩謝。第二天,各位將軍就稱病,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批准,並給予他們優厚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