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潤萬古

    春秋後期,越國在越王勾踐統治下迅速崛起。他奮發圖強,覆滅吳國,進而北上中原,與齊、晉會盟。越王勾踐的軍隊橫行於江淮之間,魯、宋、衛等小國都朝服於他,周天子命他為諸侯之長,成為煊赫一時的春秋最後一霸。可是,越國是怎樣建立的?越國的第一代君王是誰?越王勾踐的祖先究竟是何許人?對於這些問題,史書上記載不一,學術界也眾說紛紜,至今還是一個不解之謎。

    一種流行的意見認為,夏禹治水,周行天下,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南)召集會見諸侯群臣,後病故葬在那裡。到夏禹的第四代孫少康時,為了奉守夏禹的祭祀,就封他的小兒子無餘於會稽,這樣就建立了越國。無餘是越國的第一代君主,世襲傳位而至勾踐。《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稱勾踐是夏禹的“苗裔”(即子孫)。《漢書·地理志》也說粵(越)地“其君禹後”,把越國國君都當作禹的後代。《吳越春秋》中有《越王無餘外傳》,詳細記述了無餘為祭夏禹而受封的經過。今浙江會稽山麓還有大禹陵,相傳就是夏禹的葬地。

    越國國君為夏禹後代的傳說,歷來有不少學者提出過懷疑。其理由大致有如下四點:一是傳位的世代太少。《史記》說無餘“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勾踐的父親)。清人錢大昕指出:夏少康至夏桀傳了11代,商湯於紂王傳了30代,周武王至敬王(與允常、勾踐同時)又傳了25代,共有66代之多,而越國傳位卻只有20餘代,這是“理所必無”(《廿二史考異》卷四)。二是夏朝的活動範圍在北方。據《逸周書·度邑》《戰國策·魏策》《史記·孫子列傳》等文獻記載,夏人居住的中心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以理推測,夏禹不可能遠至今浙江省的會稽山,並安葬於此。三是風俗習慣不同。夏人屬於北方民族,而越人屬於南方民族。越人都把頭髮剪得較短,並且在身上刻上許多龍蛇影象。越國的國君也不例外。《墨子·公孟篇》說“越王勾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這是不合北方民族的風俗的。四是人名、諡號不同。越王名號都沒有什麼意義,是諧音字拼湊而成。如勾踐的諡號叫“菼執”,意義不明;勾踐的孫子名“不壽”,那是壽命不長、要夭折的意思。這在北方華夏族中是斷然沒有的。

    對越國國君的先祖有些歷史的記載,持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說法。《國語·鄭語》載史伯說:“芋(mǐ)姓夔(kuí)、越”,即認為越國姓芋。戰國末趙華人所編的《世本》,也稱越國國君是“芋姓”,並明確提出他們“與楚同祖”。到三國時韋昭作《國語》注,更把勾踐說成是“祝融之後”。《墨子·非攻篇》又記述越國君王“出自有遽”。據清人孫詒讓的考證,楚君熊渠在西周夷王時,曾封小兒子為“越章王”,“有遽”當就是“熊渠”,聲近古通用。然則越國國君果真姓芋,與楚同祖,而其開國者就是楚君熊渠所封的兒子越章王。

    不過,這種意見也有很難說通的地方。越王勾踐時,曾派使者廉稽至楚國去。在楚王面前,廉稽稱越國是“周室之列封”,而不承認越國是楚君所封。范蠡也曾對吳國的使者說,越先君是“周室之不成子”,而不聞與楚國有什麼關係。而且,據《說苑·善說篇》記載,楚國的鄂君子晰聽了越國搖船工唱的歌而不懂其歌詞,需要找“越譯”來把它翻譯成楚語。顯然,楚、越兩國語言不通。戰國末年的荀卿曾說當時的人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可見,楚、越、夏三族到那時仍有著很深的隔閡。倘若越國國君與楚同祖,那麼楚、越兩族應該早就融合,不會出現如此情況。

    近來又有一些學者提出,越國本與吳國同族。兩國首先是語言相同。伍子胥說:吳與越“言語通”。文種也稱“吳與越同音共律”。其次是所處地域相同。兩國都處於古揚州,有三江、五湖環繞,農業上盛產稻穀,手工業方面長於青銅冶鑄。《周禮·考工記》曾稱讚“吳、粵(越)之金、錫”和“吳、粵之劍”。再次是習俗相同。吳華人也都“斷髮文身”。《尚書大傳》記:“吳、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還有在民族性格方面,兩國也十分相似。《漢書·地理志》說“吳、粵(越)之君皆好勇”,其民“輕死易發”。可見吳、越兩國同族,是有充分根據的。但吳國國君的先祖據說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在吳、晉黃池盟會上,吳人說“於周室,我為長”。看來,太伯南奔成為吳國君長確是事實。既然吳國國君是北方周人的後代,那麼越國國君是否也有可能是北方夏人的後代呢?這就又和越是夏禹之後的說法接近了。

  • 2 # 風迷一史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在公元前496年,這一年越王勾踐剛剛即位,他就在檇李大敗了吳國。可惜,好景不長,三年河東三年河西,三年之後,勾踐就被吳軍擊敗,越國被迫向吳國求和。而且,越王勾踐也被拉去做了人質,在吳國當牛做馬生活了三年。

    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有了這次教訓之後,返國後的越王勾踐為了時刻銘記所受的屈辱,就每天的臥薪嚐膽。後來,終於抓住機會,大敗吳師。打得吳王夫差求饒議和。但是越王勾踐豈能忘了自己所受的屈辱,於是不停的對吳國窮追猛打,一直打到攻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從此,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有史料記載,越王勾踐,姓姒,本名鳩淺,古時越國與中原各國語言不同,音譯為勾踐。

    而夏朝開國君主夏禹也是姓姒,所以有人說勾踐是夏朝少康庶子無餘的直系子孫。少康又是誰呢?這麼說吧,少康的爺爺的爺爺的老爸,就是夏禹。

    當然,這些也都是史料記載,可信也可不信,或真或假,可能這就是歷史的玄妙所在吧!

  • 3 # 旅行者說文史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越王勾踐是夏禹的後代嗎?

    越王勾踐據說是大禹的後代。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塗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從這裡看出,大禹曾娶塗山氏女為妻,“其山在今浙江紹興府城東南十二里”。又據《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記載,“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會計治國之道,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也就是說,禹在巡視天下的時候,曾在茅山召開諸侯大會,分封有功之臣,賜爵有德之人,“及大會計治國之道”,所以就將茅山更名會稽山。

    大禹死後,會稽山就成為了他的陵地。大禹的兒子啟改禪讓製為繼承製,並建立了夏朝。他為了紀念父親的功德,“立宗廟於南山之上。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此處的南山就是指會稽山,從這裡可以看出,啟為了方便祭祀禹,就在南山之上修建了宗廟,而夏朝的第五代帝王少康,恐怕禹跡宗廟祭祀斷絕,就將其庶出幼子封到了這裡,這就是越人的第一代開拓者無餘。

    不僅如此,在《越絕書》中記載:“昔者,越之先君無餘,乃禹之世,別封于越,以守禹冢。”而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也記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從以上史實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來,大禹很早就活動於越地一帶,死後葬到了這裡,其子孫併為他建廟立祠,無餘和越王勾踐就是大禹的後裔,他們被封於此地,以奉守陵祭祀之責。

    當然,也有不少的學者對此持懷疑態度,這是因為《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成書時間約在東漢時期,均晚於西漢的《史記》,《史記》中,越王無餘以後的二十多代直到越王允常都沒有記載,而越王允常就是越王勾踐的父親,此時,離無餘受封已經過去了一千四五百年。這麼長的時間,又經歷了夏、商、周多個王朝的變遷,此時的越人是否還是大禹的後裔仍然缺乏有力的證據。

    甚至還有不少學者提出,越國是楚國的宗族支系分封出來的,所以春秋時期才會有晉親吳,楚親越,但是這種猜想仍然缺乏有力的證據。

    越國和吳國的戰爭竟然跟楚國有關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越國和楚國是否有宗親關係,但是,在春秋時候,越國和吳國連年的戰爭卻跟楚國有直接的關係。

    而這一切,我們要從一個小人物開始說起……

    公元前527年,楚國太子少師費無忌在楚平王的委派下,前去秦國為太子迎娶太子妃。新娘就是秦哀公的長妹孟嬴。費無忌看到孟嬴長得非常漂亮,在娶親回來的路上,他提前一步回到國都。他極力在楚平王面前誇獎孟嬴的美貌,說太子此刻還沒有與孟嬴見面,大王何不先娶了她,然後再為太子另娶一個呢?好色的楚平王心動了,在費無忌的鼓動下,秘密的將孟嬴接到王宮,納了自己的帳中。而讓一名齊女冒充孟嬴,將其許配給了太子建,上演了一出楚國版的“新臺故事”。

    新臺故事:衛宣公為太子急子迎娶齊僖公之女宣姜,然而,當宣姜來到衛國時,色迷心竊的衛宣公看到她的美色後,被其迷住。衛宣公就藉故讓太子急出使宋國,自己在王宮之外,淇水之濱搭起新臺,收宣姜為繼室,從而引發了“宣姜之亂”。所以,後世就將公公與兒媳有不正當關係稱之為“新臺”。

    費無忌害怕將來太子繼位追究他的罪行,然後就給楚平王進讒言:晉國佔據中原,依靠地形統領天下諸侯。楚地位於長江之南,應該加固城父(今亳州市譙城區東南邊陲),可令太子建駐守此地,而大王就可以向南繼續開拓疆土,以謀稱霸。就這樣,楚平王在費無忌的讒言下,將太子建調離了京城。

    不久,費無忌又楚平王面前讒害太子建,他說:“自從大王迎娶了孟嬴之後,太子就把我記恨上了。怨恨臣也就罷了,可是他連大王也怨恨起來,請大王多加防備。況且太子居守城父,擁有兵權,對內交結伍奢,對外交結諸侯,說不定哪一天要兵變呢。”

    楚平王原本就對奪取太子妃一事有愧於兒子,而兒子一定也會有不滿。就召來太子的老師伍奢前來對質。伍奢心直口快,痛斥逆臣費無忌,並說楚平王不該聽信佞臣之言,錯怪太子建。楚平王大怒,就將伍奢下獄,並派人去殺太子建。

    使臣不願意太子建冤死,便提前告之,太子建順利逃奔到宋國。

    費無忌仍然不死心,再次向楚平王進讒言,說:“伍奢的兩個兒子都在邊陲,大王拘捕了他們的父親,他們必須會起兵反叛,何不以赦免他們父親的罪為條件,召他們前來,然後一網打盡!”伍奢的兩個兒子接到楚平王的命令後,自知到了國都以後難逃一死,哥哥伍尚對弟弟伍員(即伍子胥)說:“聽說父親能被赦免而我們不前去,這是不孝;父親被殺而不能報仇,這是沒有計謀;考慮各人能力來行事,這是明智。你逃走吧,我去送死。”於是,伍子胥就逃到了吳國,而伍尚回到國都後,果然和父親伍奢一同被殺。

    伍子胥到了吳國以後,幫助公子光奪取了國君之位,公子光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吳王闔閭為了報答伍子胥,率兵伐楚,從此,連年的戰火把楚國包圍了,並且也將原本觀望的越國拉了進來。

    越王勾踐真是夠賤的!

    伍子胥剛到吳國時,吳王僚剛剛繼位執政。恰好這個時候,吳國和楚國的邊境因有兩名女子採摘桑葉養蠶引起了糾紛,以致於兩國興兵交戰。吳王僚就派堂兄弟公子光前去征討楚國,居然還打了一個勝仗回來。伍子胥就向吳王僚進言,讓他再派公子光進攻楚國,一舉攻破楚國。公子光說:“伍子胥父兄都被楚王殺死,他勸大王攻打楚國,不過是出於私心罷了,楚國沒有那麼容易被攻破的。”公子光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闔閭的祖父吳興王壽夢死後,前三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相繼即位,而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卻無心於王位。在餘昧死後,逃到邊邑延陵躲藏起來,群臣遂奉餘昧的嫡長子為王,這就是吳王僚。闔閭認為王位應該傳於叔父季札,而既然季札不受,作為吳興王的長子長孫的他才最有資格繼承王位。

    伍子胥看出闔閭很有野心,就私下將俠客專諸推薦給他。果然,闔閭趁吳楚兩國交戰之際,國內空虛,就派出俠客專諸行刺吳王僚而後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即位後,廣納人才,任賢使能,採納良策,聽取民聲,國力很快就強盛起來。他為了報答伍子胥,親率吳國大軍進攻楚國,並攻入了楚國郢都。此時,楚平王已經死去多年,伍子胥悲憤難平,就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挖出屍體,抽打了三百鞭才罷休。而楚國遭此大難,其緣由只是因為費無忌這個佞臣的讒言而引起的。

    就在吳王闔閭率兵攻打楚國的時候,他的弟弟夫概私自離開了戰場,跑回到了吳國,自立為王,並得到了越國的暗中支援。吳王闔閭聽聞大驚,率軍返回吳國,夫概難敵吳王闔閭的正規軍,只好逃到了吳國的敵對國--楚國。雖然,夫概這次自立為王,沒有給吳王闔閭造成多大的損傷,但是,吳王闔閭內心深處已經恨透了暗中支援夫概造反的越國。

    公元496年,越王允常死後,越王勾踐繼位。吳王闔閭認為越國新君初立,帝位不穩,是報仇雪恨的絕佳機會,就率領三萬大軍攻打越國,這就是歷史上吳越之間的“槜李之戰”。勾踐見吳軍陣勢嚴整,就派出死刑犯上陣,各持劍架到脖子上,走到吳軍面前說:“我等均是死罪之人,現在吳、越兩國交戰,我等不敢逃避刑罰,要自刎於陣前!”吳國大軍哪裡見過這等陣勢,看得目瞪口呆。越王勾踐看著機會,突然發起攻擊,竟然打敗了吳軍,連督戰的吳王闔閭都被砍斷了腳趾,身受重傷,不治而死。

    吳王闔閭死不瞑目,臨死前交待兒子夫差為自己報仇雪恨。身懷國仇家恨的夫差繼位後,他命人站立於庭院之中,每每夫差經歷,就向他喊話:“夫差!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吳王夫差聽說,便大聽回答說:“不敢忘!”

    吳王夫差在伍子胥的輔佐下,積極發展國力,擴大農業生產,增強兵力。終於在第二年,在夫椒擊敗越國,攻入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終於為父親闔閭報了仇。越王勾踐為免於亡國,派人向夫差求和,表示甘願做吳王的僕人。伍子胥認為,斬草必須除根,建議吳王夫差殺了勾踐,以絕後患。

    可是,吳王夫差最終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建議,並且收了賄賂的太宰伯嚭因為妒忌伍子胥的功勞,於是竭盡全力慫恿吳王夫差接受勾踐請降的條件,最終,吳王夫差不僅接受了勾踐的降服,在勾踐回國後,還將伍子胥賜殺。

    越王勾踐在吳國當奴隸期間,給吳王夫差當馬伕,受盡了唾棄和凌辱。有一次,夫差病了,他親自去嘗夫差的糞便,高興的對吳王夫差說:“我聽說,如果病人的糞便是香的,那麼性命就有危險; 如果是臭的,表示病情不重。大王的糞便很臭,相信很快就會痊癒。”

    就這樣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將勾踐放回了越國。回到越國後的勾踐時刻不敢忘記受到的恥辱,從此臥薪嚐膽,在范蠡和文種的扶持之下,越國又重新發展起來,逐漸成為了春秋末期最後一個強勁的諸侯。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精兵北上兵伐齊魯,越王勾踐趁吳國空虛,兵分三路大舉進攻吳國,並擊敗吳軍,殺死吳國太子。遠在黃池(今河南封丘)會盟的夫差聽到這個訊息後,立刻封鎖了訊息,在會盟後結束後立即班師回國。回國以後,吳王夫差只好向勾踐求和,而勾踐也自知此時此刻還不到滅吳國的最佳時機,就答應了吳國議和。而此時,離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到吳國為奴也不過10年的時間。

    9年後,越王勾踐再次出兵吳國,吳國夫差成為了階下囚。越王勾踐本想把吳王夫差流放甬東(今舟山一帶),管理300多戶人家,可嘆吳王夫差羞愧難當,對侍衛說:“我悔不該沒有聽從伍子胥的話,才落得如此下場。我有何顏面在地下見伍子胥,請在我死後用布將我的臉蒙上!”說罷,拔劍自刎。

    而至於那個當初收受了越王勾踐財物的太宰伯嚭,勾踐是不會喜歡這種吃裡扒外、賣主求榮的小人。伯嚭屁顛屁顛前來找勾踐討賞時,被勾踐以“不忠於其君,而外受重賂”而誅殺。

    越王勾踐不僅對敵人冷酷無情,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功臣也不放過。范蠡還算聰明,他非常清楚勾踐是一個“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之人,他不管勾踐如此假腥腥的挽留,仍然義無反顧的離開了越國。據說,他臨走之時,還帶走了西施,兩人駕一葉小舟,涉三江,入五湖,最後在齊國陶山定居下來,做起了買賣,竟然成了商界巨賈。

    而文種看著范蠡留給他的書信,他不相信勾踐真像范蠡所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也許心動過,像范蠡那樣縱情于山水之間,但最終捨不得奮鬥多年而來的榮華富貴。然而,這一天,終於還是到來了。勾踐賜文種一把劍,說:“先生當初給我出了七條對付吳國的辦法,我只用了三條就滅了吳國。還有四條,請先生去幫助我的先人對付吳國的先人吧!”直到此時,文種才明白為什麼范蠡會走得那麼決斷,而自己又是多少愚不可及,他長嘆一聲,拔出勾踐賜予的寶劍,飲恨自刎。

    越國在勾踐主政期間,國力空前強盛,他把首都搬遷到了650公里以外的琅琊(今山東南部),距離齊國首都臨淄只有不到區區200公里的距離,勢力範圍一度達到東至大海、西鄰楚國、南達福建、北至山東南部,就連強大的齊國也不得不謹慎對待這個南方新興的勁敵。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彊北上伐齊,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越國從此分崩離析,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視線。

  • 4 # 摘錄史料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兒子被封在會稽,恭敬地供奉繼承著夏禹的祭祀。他們身上刺有花紋,剪短頭髮,除去草叢,修築了城邑。二十多代後,傳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時候,與吳王闔廬產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後,兒子勾踐即位,這就是越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要準備早餐,又要準備便當,大家是怎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