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夷洲(臺灣島)並不是孫權的地盤。

    至於說西晉進攻東吳時孫皓沒有退守臺灣的原因:1、孫皓當時已失了民心,大勢已去,在復國的思想上已失去了動力;

    2、孫皓在歷史上是個暴君且喜好享樂,怎麼吃得了復國受的苦;

    3、杜預大軍順江而下的時候,孫皓已將軍隊派出抵禦,都城空虛,而且其他地方的軍隊沒幾個照面就打了敗仗,可以說吳國已沒有一支可以有正面作戰實力的軍隊了,這叫孫皓如何有退守的打算?最終還是打不過的;

    4、臺灣在當時是不毛之地,孫皓在那裡沒有基礎,自己帶著一幫老弱殘兵遠離家鄉聯合著臺灣的土著人就能復國了?顯然不現實。

  • 2 # 太乙伏魔錄

    同是三國弱勢力,同是亡國的最後一個皇帝,蜀漢的劉禪和東吳的孫皓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卻大不一樣,一個讓百姓懷念,一個被百姓咒罵,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這要從兩個人的所作所為說起。

    劉禪是在《三國演義》裡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他在位期間,其實應該算是個沒有過錯的守成之君。他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儘管他可能不同意北伐,但還是毫無條件地讓諸葛亮放手去做。這讓人看到他的忠厚。蜀漢滅亡時,劉禪為了成都百姓,放棄戰爭和抵抗,又讓人看到他的為民著想。但三國後主孫皓就不同了。

    孫皓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孫皓剛當皇帝時,也曾體恤官兵百姓,開倉振貧,並放出宮女給以婚配,就連宮苑裡的禽獸也都放了。

    就當吳人都以為遇到明主時,孫皓如同變臉一樣突然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開始露出自己的本性:粗暴驕橫,好猜疑,好酒色。他的殘暴令人髮指,殺人形式和殺人理由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史書記載,孫皓嗜酒,每次舉行宴會,不管能喝不能喝,都要喝夠七升,不然,強灌。同時,他還讓人記錄下醉酒官員的醉話,有不滿情緒和說他壞話的,堅決秋後算賬,刑罰的方式有剝人皮、挖人眼等等,非常殘忍。

    孫皓的愛姬派人到集市上搶百姓的財物,被管集市的中郎將陳聲依法處理,孫皓知道了勃然大怒,藉口別的事情,用燒紅的刀,鋸截斷陳聲的頭顱,把他的身軀扔到四望山下。

    孫皓懲罰人罰的原因也令人可笑,不是猜忌和盲目自大。樓雲和賀卲,兩人在路上遇見,小聲說了幾句話然後又笑了幾聲,就被孫皓認為說自己壞話,殺一個貶一個,被貶的這個最後也找藉口殺了,還滅三族。

    湘東太守張詠不交賦稅,殺。會稽太守車浚上表求貸賑災,殺,因為孫皓認為他在收買民心。尚書熊睦說了幾句勸諫的話,被孫皓用刀環砸死,身上的皮肉沒有一處完好。

    除了殺人,孫皓還有一個特點:好色。他規定,凡是兩千石官員家的女兒,每年都要上報,等到了年齡先選妃,落選了才可以出嫁。他的後宮有幾千女子,他在皇宮裡開了一條河,如果哪個宮女被他玩膩了,或者犯了過錯,殺掉直接扔進河裡讓水沖走。

    孫皓很寵幸張布的女兒張美人。他殺了張布後,故意問張美人,你父親到哪裡去了?張美人回答,被賊人殺了。孫皓哪聽得下這樣的話,亂棍把張美人打死。

    事後,他又想念張美人,讓人雕了張美人的像,放在身邊每天看著。接下來,他又問張布還有女兒不。當他得知張美人還有一個出嫁的姐姐,就把她搶進宮裡。

    如此殘暴、荒唐的皇帝,不但官員苦不堪言,老百姓也苦不堪言,都咒罵他不得好死。當東吳被北方的曹魏滅了,孫皓被帶離開東吳本土時,百姓們高興的不得了。這可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這是樂不思蜀的典故,很多人都說樂不思蜀的阿斗是真傻,但我卻覺得,這正是他的大智若愚。大家想想,要是阿斗真的每天愁眉苦臉,讓人覺得他想念家鄉,會不會被人懷疑他會意圖刺殺魏王或者司馬家人呢?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這個時候,裝傻才是保命的唯一出路。

  • 3 # 真正鱷魚不哭

    孫吳在夷洲(今臺灣)毫無基礎,怎麼去?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三國志·吳主傳》

    衛溫諸葛直等人只是曾經登陸夷洲劫掠人口,並未在那裡建立任何統治機構,也沒有設立常駐據點。倉促逃到那裡,物資供應根本沒法解決。

    況且,當時航海技術不發達,渡海極其艱險。現在從東南沿海乘船取臺灣最多不過兩三天時間,而衛溫等人卻折騰了一整年。

    事先沒有充分準備,根本到不了夷洲。

  • 4 # 國際名場面

    一.孫皓自己已經失去抵抗意識

    孫皓作為東吳的亡國之君,窮兇極欲,殘酷暴政一直是他的代名詞,在他手下發生的悲劇數不勝數,而在西晉兵臨城下的時候,他才開始反思自己十幾年來的所作所為,認為自己的確是罪有應得,這樣的想法盤桓在他腦子裡,因此不可能去想奔逃夷洲。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孫皓覺得一切的失敗都是自己咎由自取,自己沒有臉面去見他的祖宗們。

    《江表傳》:不守者,非糧不足,非城不固,兵將背戰耳。兵之背戰,豈怨兵邪?孤之罪也。天文縣變於上,士民憤嘆於下,觀此事勢,危如累卵,吳祚終訖,何其局哉!天匪亡吳,孤所招也。瞑目黃壤,當復何顏見四帝乎!公其勖勉奇謨,飛筆以聞。

    再看這一段,孫皓在東吳滅亡之際,痛定思痛,狠狠地把自己數落了一番,覺得自己對不起國家和人民,現在已經是不可回頭,因此還鼓動自己的大臣去效忠晉朝。

    《江表傳》:皓又遺群臣書曰:"孤以不德,忝繼先軌。處位歷年,政教兇勃,遂令百姓久困塗炭,至使一朝歸命有道,社稷傾覆,宗廟無主,慚愧山積,沒有餘罪。自惟空薄,過偷尊號,才瑣質穢,任重王公,故周易有折鼎之誡,詩人有彼其之譏。自居宮室。仍抱篤疾,計有不足,思慮失中,多所荒替。邊側小人,因生酷虐,虐毒橫流,忠順被害。闇昧不覺,尋其壅蔽,孤負諸君,事已難圖,覆水不可收也。今大晉平治四海,勞心務於擢賢,誠是英俊展節之秋也。管仲極讎,桓公用之,良、平去楚,入為漢臣,舍亂就理,非不忠也。莫以移朝改朔,用損厥志。嘉勖休尚,愛敬動靜。夫復何言,投筆而已!

    這時候的孫皓已經是心灰意冷,萬念俱灰了,因此他哪也沒有去,就等著出城投降了。

    二.沒人支援

    正是由於孫皓十幾年來的胡作非為,搞得東吳是上下離心,人們對孫皓的怨恨程度已經到達了頂點,甚至有一次孫皓出來巡遊,一幫將士就合計,如果碰到晉軍,自己就當場倒戈把孫皓給賣了。

    孫皓掌權的時候尚且如此,等到國破城亡的時候,就更沒人願意支援孫皓了,因此別說是夷洲,就是首都恐怕孫皓也不出去。

    《江表傳》:行遇大雪,道塗陷壞,兵士被甲持仗,百人共引一車,寒凍殆死。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敵便當倒戈耳。"皓聞之,乃還。三.劉禪的例子

    這個就不用多贅述了,劉禪主動投降後,雖然不再是皇帝了,但過得還是挺滋潤,因此給孫皓樹立了一個良好的例子,讓孫皓進一步打消了誓死抵抗,東山再起的念頭,可以說這是司馬家早就做好的懷柔思想工作。

    四.夷洲尚未開化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劉禪給孫皓提供了借鑑的經驗,蜀漢滅亡前,有人勸劉禪去南中避難,但更多人認為南中去不得。試想,當時劉禪的處境可比孫皓好上不少,起碼他手下還有死忠的大臣和將士,而南中自諸葛亮時期開始經過多年經營,多少也是個半開化的地方,有一點政治凝聚力,還能走陸路過去,這樣劉禪尚且不肯去,何況孫皓比之夷洲呢?

    孫皓既無人支援,夷洲又是需要乘船出海才能到達的,開化程度比南中更低,東吳的掌控力度也更有限,孫皓即便是去當山越人落草為寇打游擊戰,恐怕可行性也比去夷洲來得高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出國去旅遊,但是總不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