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而你在明天

    我一直堅持讀書寫書評。

    讀書是輸入,而寫書評就是輸出了。如果讀書只讀皮毛,僅僅只是看過,那是很難寫出有價值的書評的。在開始寫書評之前,我曾經系統地做過讀書類書籍的閱讀,學習如何真正地讀書,這裡給你分享幾點建議。

    首先說一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透過讀書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讀工具類的書籍時,是想從中學到受用的知識;讀小說,看似為了消遣,其實是為了充實自己,很多小說,包括網文都能給人帶來啟發。而讀不同型別的書,是需要不同的方式的。

    工具類的書該如何讀?

    01:讀書“二八定律”

    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託發現的經典的“帕雷託定律”:“社會上20%的高收入者佔有80%的社會財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八定律”。

    一本工具書的內容其實也遵循“二八定律”,無論作者多麼不堪,或者有多麼豐富的學識和地位,他的書中真正的精華其實只是一小部分。

    本田直之在《槓桿閱讀術》中就有提到:“一本書的重要內容佔20%,再從中抽取80%後所提煉的要點只佔16%。”換句話說,如果一本工具書有200頁,,真正的要點其實只有32頁。

    02:速讀技巧

    厡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中提到了一種速讀技巧,用關鍵詞發掘和假設驗證讀書。

    如何操作呢?

    首先拿到一本書,並不是從頭到尾讀一遍,而是先快速瀏覽一遍目錄,從中找到讓自己有觸動感的章節,或者是自己想要獲取的知識所在的章節。也即是尋找“關鍵詞”。

    在目錄中找到這些關鍵詞後,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設,猜想書中的內容,並將假設內容記錄下來。

    比如對“速讀”的假設,可以是快速地從頭到尾讀一遍,或者像瀏覽目錄一樣,瀏覽一下各個章節總結句。

    提出假設後帶著自己的假設去閱讀讓你有觸動感的章節。

    而讓你有觸動感的章節的其實也不必細看,而是快速地跳讀一遍。一般工具類的書大多遵循同一個寫法,章節之初會點名整章的觀點,也就是精華所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者最後一句是整段的歸納總結。你要做的,就是找出這些關鍵的詞句,記筆記。

    這時你手邊會產生兩部分的筆記,一個是自己的假設,一個是書中的關鍵內容,對比驗證一下自己的假設,你會產生恍然大悟或者果真如此的感覺,對書中精華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

    小說類書籍如何讀

    小說類書籍一般比較長,也不像工具類書籍都是乾貨,主要需要把握三點。

    一是故事情節。弄清楚整書的故事情節,你可以將一本小說看做是一個遊戲,整本書會有一個主線劇情和無數支線劇情。主線劇情是故事發展得導向,支線劇情是主角打怪升級的手段之一。

    二是人物關係。讀書過程中和讀完之後,最好將整本書的人物關係畫出來,這有利於你理清故事情節,從繁複的支線劇情中明確拖出一條主線。

    三是小說要表達的思想。比如《山楂樹之戀》要表達的是純真的愛情,同時也有犧牲;《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想表達對學生時代朦朧愛情的懷念,也有對過去的遺憾,更有對遺憾的釋懷。

    散文類的書籍如何閱讀

    我個人認為散文類的書籍最耗時間,因為散文裡幾乎每一個字都傾注著作者的情感,每一句話都在觸動著人心。

    比如龍應臺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即使我是一個男人,讀龍應臺的《目送》也有深深的觸動感,作為一個女兒,一個母親,對父親和兒子的那種深入骨髓的愛,讓人震撼。

    所以呢,散文最是能夠陶冶情操,洗滌心靈,需要經常拿出來讀一讀,反覆讀,拋卻那些功利心去讀。

    如何記住讀過的書

    有些人說,我讀了不少書,但是讀完了就忘了。

    其實這很正常,一百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艾賓浩斯曲線”,學習之後,如果不主動記憶。要不了多久大腦就開始遺忘,20分鐘後會忘掉42%,一天後能記起來的,只有不到26%。

    那麼該如何記憶呢?這裡推薦兩個方法。

    01:有意識地輸出

    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將有意識地輸出分為兩點,說出來和寫出來。

    這兩點其實都是最讀過的內容的總結過程。

    當讀完一個章節,你可以口頭上將書中的內容用簡短的話語對人複述一遍,這是對知識的掌握。

    在你寫文章的過程中,將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文字寫出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是對知識的運用。

    所以我一直堅持讀書之後寫書評,這能幫助我更好地掌握書中的知識點。

    02:做思維導圖

    不管是讀文章還是讀整本書,都可以做思維導圖,將關鍵點歸納記錄下來。

    在你做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歸納關鍵詞也是對書中內容的總結過程,之後回頭再重讀這本書的時候,你可以不必重頭閱讀,而是看思維導圖,就能輕鬆回憶起整本書的內容。

    做思維導圖,我推薦你讀一讀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思維導圖可以手化,也可以用APP,比如幕布,Xmind等等都比較好用。

  • 2 # 中意你399

    書會使人位低而人品不微,貧困而志向不賤。讀書習文有益於社會。

    而說到讀書,既有條件,讀書萬萬不能狹窄。各方各面的書都該讀讀。

      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借鑑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又切切不要忘了精讀,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精讀。

      世上好書浩如煙海,窮其一生不可能讀完。且又有書雖好,但不能全為之喜愛。如我不太喜食肉,但肉於人來說又確實是個好東西。

    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便不妨多讀:

      第一遍可囫圇吞棗的讀,這叫享受;

      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

      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

      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用於記書時也更加簡易。

      知道文更知作家的人了,明白當時是什麼社會,如何文壇,他的經歷、性情、人品、愛好等是如何促使他的風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個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寫法,都是有跡而可覓尋的,當然有的作家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時一陣便可理得清的,便要捉緊詞句從中探究了。

      文學是在突破中前進的,因此讀書是要注意:前人走到了什麼地方,同輩人走到了什麼地方。任何一個大家,你只能繼承,不能重複。要知其長,曉其短,師精神而棄皮毛啊。讀書不可全然跪倒來讀,它可以使你得益,也同樣可能使你受損,要切切記住。

  • 3 # 鴻雁的小天地

    書要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讀書?這個問題這種想問的是,如何進行深入閱讀?

    讀書,我們要始終牢記一點,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因為這樣讀書的效率非常第低,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收穫也不大。而正確的讀書方法是一個字:用。只有真正將知識內化,這個知識才是屬於你的。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將書本知識,提煉出觀點,最後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獲得成長,收穫知識。

    一:將知識做到真正的理解。

    如何做真正的理解,這並不是叫你,理解書本上表面的知識,而是將理解的字面意思,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去理解,有了一個環境的加入,就等於有了目標物,就能夠為下一步的運用場景提供了一定的理論體系。

    二:製作實踐清單

    《窮查理寶典》裡面講述了一個方法,每次查理芒格看完一本書,就把裡面能夠用的上的方法,拿出一張小卡片記下來,小卡片上記有書中理念,運用場景,使用會出現的問題。都一一記錄下來,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抽出對應的卡片出來,直接用來解決問題了,簡直不要太爽了。

    三:堅持持續的做一個改變,養成一個良好習慣

    有了上面的方法之後,我們開始實踐了,首先你要做的就是養成好的習慣。因為光靠自己的理性去改變是不現實的,你也不可能每次都能夠成功。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個變成一個新的習慣,因為習慣的力量是非常大的,習慣不會輕易的被改正。《意志力》一書中所說:我們每次只要堅持改變一個習慣,其他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改進。所以,先從你的第一個習慣開始改變吧。

    讀書,我們不要過度沉浸在書中不能自拔,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讓我們一起在讀書,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然後賺錢,旅遊。

  • 4 # 曉遇躍讀

    這個問題範圍很廣,針對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做法,今天就來談談職場人士如何真正做到讀書。

    職場人士的日常往往是,上班時工作打拼,下班後照顧家人,好不容易擠出來點寶貴時間留給自己。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真正做到讀書,需要些方法,尤其是想透過讀書來解決具體問題時。

    讀書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1、 獲取資格,應對專項考試

    2、 學以致用,解決具體問題

    3、 拓展眼界,增加知識儲備

    4、 娛樂消遣,打發無聊時間

    請對2020年1-4月份你的讀書行動做個自評,看看這4類讀書的佔比為多少,然後和自己個人發展計劃進行比對,看看是否需要調整所讀書籍的方向,以及讀書時間的分配。

    如果你想透過讀書來解決具體問題,那麼請帶著明確的目標進行讀書,這樣會事半功倍。

    讀一本書的目標可以簡單點,只要在你翻開封面時,腦袋裡有一個具體問題就行。比如翻開《非暴力溝通》的封面時,就想了解如何和孩子心平氣和交流的方法。

    看完一本書,不能只是看過,而是要把書中的收穫實際用到。比如讀完《愛的五種語言》,給自己和愛人來了場精心時刻的戶外散步,把書中的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有人會說,工作已經很累了,難得可以有時間看本書,就別這麼累了,讀讀小說也很好呀。如果你在職場上的發展能夠跟得上你心目中的個人發展計劃,哇,這真是讓人羨慕的狀態。你想讀啥就讀點啥吧,只是在讀書的時候也請稍微和工作及生活相聯絡,爭取把書上的內容用那麼一點點,哪怕是一句話的啟發也好。

    把書中的收穫在實際場景中運用後,還需要總結反思。總結實際運用中做的好的和待提升的,反思下一次再做時會有哪些具體改進。

    如此“盤—定—用—思“整個迴圈之後,書中的知識和技能將真正成為你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算是真正做到讀書。

  • 5 # 超超小能量

    要做到真正的讀書,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讀書讀書有什麼用這兩個問題,然後才能回答如何真正讀書的問題

    為什麼要讀書?

    古代先賢認為,人生來是愚昧無知的,人類出現的時候跟豬牛羊差不多,都是靠生理需要保持生產,餓了找吃的,渴了找水喝,剛開始沒有火,人類過的都是飲毛茹血的生活。

    後來天上閃電把森林裡的一堆乾柴火霹著了,引起了火災,把一些兔子、野豬什麼的都烤熟了,人類嗅到了香氣,試吃了一下烤熟的肉,發現比生吃好太多了。

    後來慢慢就想法設法鑽木取火,保留火種蒸烤食物,之後人類越來越多,打的獵物不夠吃,就開始爭奪,逐步產生了階級和戰爭,為了分配平均,開始用結繩記事的方法記錄一些資料。再慢慢出現甲骨文,都是為了記錄一些重要的事件。

    後來一些人開始鑽研前人留下的那些結繩和甲骨文,知道了很多前人總結的經驗和教訓,逐漸成為了一個族群的智者。

    於是,就有了聖賢和愚者之分,聖賢越讀書越聰明,就開始有一些人效仿,逐漸形成了讀書的風氣。

    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社會,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特別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發明科舉制以來,一直到清朝滅亡,讀書都是階層躍遷的惟一通道。

    有句話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坐對古人不寂寥

    他們認為讀書不僅能讓他們擺脫愚昧和無知,而且還能帶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所以才有了那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靠讀書開發了心智,成為了生物鏈的頂層,並且延續至今

    讀書有什麼用?

    古人讀書主要是為了求取功名,是生存的一種手段。

    現代人讀書雖不是惟一的生存手段,但卻是最好改變命運的通道。

    雖然現在讀書的人已經發生了變化,但不乏真正用心讀書的人。

    讀書能改變一個的氣質。

    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和脾氣,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更好地生活。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是能透過語言看出來的,讀書學到的知識能褪去個人的原始本性,明心見智,使思想、修養都與眾不同,更能建立一個人的自信。

    讀書能開闊一個人眼界和見識。

    世界這麼大,不能每個地方都能走走,怎麼辦?讀書啊,透過別人的經歷神遊到夢想中的地方,也算是一種神交。

    讀書依然能改變命運。

    前段時間,華為200萬年薪招聘精英畢業生,先不說別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一輩子都可能掙不到200萬,而人家一年就能掙200萬,不讀書,你怎麼跟人家比。

    現在社會上依然有一些宣揚讀書無用論的人存在,那是因為他們讀書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所以才這麼說。

    現在社會越來越正規化,公司、單位、政府組織招聘,首先看的就是學歷,沒有學歷,你連進門的資格都沒有,這就是現實。

    就想考研名師張雪峰說的那樣,雖然那些五百強企業都說不看重學歷,但是他們只會去985、211高校招聘,不會去那些二本、三本的學校招聘,這已經是眾人皆知的秘密。

    所以,讀書,是窮人晉升的最佳渠道。

    既然讀書這麼好,怎麼才能真正做到讀書呢?

    如何真正的做到讀書?

    以前讀書,主要是靠書本一頁一頁的讀,這種模式儲存了兩千多年。

    但是,今天科技的發展,讓讀書不再單獨依靠書本讀書了,各種電子裝置和載體層出不窮,現在的問題不是書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怎麼選擇的問題。

    首先,要讀自己感興趣的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興趣,看兩眼就會和周公談話去了,根本沒辦法用心去讀。

    其次,要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讀。

    書是無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抗衡無限的書本,因此,一定要有目的性的去讀,在讀完自己需要的書籍之後,如果有興趣可以延展閱讀相關的,前期是一定要有目的性。

    再次,要儘可能的利用一切載體去讀。

    現在讀書的載體很多,可以拿書本去讀,可以用手機去讀,可以在IPAD上讀,可以用專業的電子裝置去讀,如果不想讀了,還有語音聽書,看影片別人給你講書。

    總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而我們要將所有的能用到的裝置載體都用上,比如有大塊時間可以拿書本讀,坐車等公交時可以用手機和電子裝置讀,做家務的時候還可以聽書。

    能讀到書,學到知識,不在乎怎麼讀的。

    最後,經典的要細讀,其他的要泛讀。

    對於經典的書,要常讀、細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對於不太重要的,或者打發休閒時光的書,可以泛讀,一目十行,或者大致翻翻,看看目錄,挑自己感興趣的讀。

    這才是真正讀書的正確開啟方式。

    ——END——

    為你解讀四大名著背後隱藏的人生觀、生活觀,一起成長吧!

  • 6 # 旃檀香嚴

    首先宣告,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

    知識是讀書的目的(An End);考試只是一個方法(A Means)。

    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孩子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

    1

    以理解促進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並不是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代替。

    強記理論不僅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

    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解越深越準確,記憶就越清楚,而應用起來就越能得心應手。

    所以,讀書要貫通——理論上不同重點的連帶關係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也不需多花時間。只要能改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

    上課時狂抄筆記

    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得不償失。

    (1)將明白了的內容,筆記要點。但若覺得只記要點都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決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書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

    (2)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

    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理解就因此無法融會貫通。

    要改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或書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點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係,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

    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的範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

    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首先宣告,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

    第三個壞習慣

    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老師。

    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在任何一門學術裡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

    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2

    思想集中才有興趣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得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

    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科目是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人都是因為集中力不夠。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

    如何培養集中力

    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

    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儘量離開書本——“餓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

    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勉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的。

    將一隻手錶放在書桌上,先看手錶,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三十分鐘內完全不記得手錶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

    能於每次讀書時都完全忘記外物一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3

    學會提問比回答更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得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要臉皮厚!

    就算是問題再淺,不明白的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幾個淺之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要靠盲拳打死老師傅。

    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求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什麼問題是愚蠢或是多餘。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其中奧妙。

    當然,老師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問前先作準備工夫。這工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

    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就是做發問前的準備工夫。

    這準備工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

    第一,問題可分三類:

    A、“是什麼”(What?);

    B、“怎樣辦”(How?);

    C、“為什麼”(Why?)。

    要先斷定問題是哪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問的是方法;C類問的是理論。

    問題一經斷定是哪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多種型別的,就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儘量去將問題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那一點越尖越好;

    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書本上找到。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

    如果問題問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過半,以發問作為思考的指引,還有幾個提問的建議要補充:

    第一,問題要一針見血;要試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發問,務求達重點的所在。

    第二,問題要問得淺;

    第三,要斷定問題的重要性。

    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問題的重要與否是慣例。

    判斷問題的重要性並不大難。你要問:“假若這問題有了答案,我們會知道了些什麼?”若所知的與其他的知識沒有什麼關連,或所知的改變不了眾所周知的學問,那問題就無足輕重。

    有很多問題不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若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它的可能性,那就是蠢問題了。

    4

    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它強調記號。讀了一遍,行行都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什麼問題。快讀就是翻書,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得驚人。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地翻一次好;

    第二讀是慢讀,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問號,但其它底線或記號卻不用;

    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是要到這最後一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比讀書的時間多。

    花一兩年的時間去養成這些讀書的習慣,你會發覺讀書之樂,難以為外人道。

  • 7 # 百文摘

    讀書,讀好書,讀懂書。讀書不是跟投資一樣,馬上就會有回報。但是在以後的生活中會無形的提升你的眼界,拓展你的思路。

  • 8 # 琪雪

    . 我認為真正的讀書應該是將書中的內容內化作用到自己的生活當眾,而不是僅僅被幾句好詞好句然後和他人宣言。

    所以要做到真正讀書,要做到一下三點:

    第一、明確自己讀書的目的。

    大多數人讀書的目的都是為了開闊自己視野,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但是,其實讀書最本質的目的應該我們能夠運用書中知識去解決我們現實生活。

    第二、明確你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當我們明確自己讀書目的之後,就可以根據自己需要,有選擇地挑選對自己有用的書籍,而這書籍最好是能幫助你解決你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你的閱讀才更有效率。

    第三、將書中所講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讀懂一本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講自己從書中獲得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換句話那就是你玩馬上行動起來。唯有行動起來,才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真正把書中內容內化。

  • 9 # 跪射俑

    推薦SQ3R閱讀法,此方法包括縱覽(Survey)、問題(Question)、 閱讀(Reading)、 回憶(Recall)和 檢查(Review)。

    為什麼叫做SQ3R閱讀法?因為Survey→Question→Reading→Recall→Review,取每個單詞的首字母就是SQ3R。這就是英文單詞的優勢,可以用首字母代替整個單詞。

    這也是一種記憶的方法,日本的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一書裡就提過“使用首字來記憶”。

    Survey縱覽

    無論你是看特定章節,還是想看整個內容,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瀏覽和略讀。

    瀏覽就是根據你的閱讀目的,然後快速找到跟閱讀目的相關的關鍵詞。瀏覽可以評估其閱讀價值,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閱讀。二是瞭解書的結構。

    瀏覽的目的是評估和了解結構,略讀的目的是掌握內容主旨和結構。瀏覽是重點突擊,擒賊先擒王,只看自己想看的;略讀是清風拂水,知水之冷暖。

    略讀的原則是:

    (1)要快。

    (2)不要停,即使你看到你感覺有趣的地方。

    略讀的步驟是:(1)先讀標題、目錄和總結。

    (2)再讀篇章的第一段。

    (3)讀每段的第一句。

    (4)將每段的第一句連線起來。

    (5)讀篇章的最後的兩三段。

    不過,閱讀的時候,不要跳過前言和摘要,因為這些地方告訴你該書的目的和重點。

    Question問題

    問題是在閱讀中進行的,一是問“是什麼”,作者到底講的啥?提出了幾個觀點?得出什麼結論?

    二是問“合理嗎”,作者有證據支援論點和結論嗎?證據充足嗎?具有普遍性嗎?作者的論點是理性表達,還是煽情忽悠?

    Read 閱讀

    看文章或者一般書感興趣的章節,略讀找到主旨後,再閱讀細節,以確認主旨,尋找證據。

    看一本書,略讀正本書後,先略讀該章節,再仔細閱讀該章節。

    第一次閱讀,不要做筆記,不要做筆記,不要做筆記。可以先略讀,再畫線,但是不要坐筆記。

    Recall 回憶

    讀過一章,用回憶法寫出你的筆記。這其實是在測驗你的閱讀是否專心和有效。開智學堂的陽志平提出最好6個小時後回憶,這樣效果會更好。

    可以先從讀過一章後,不看原文,直接寫筆記。

    回憶法記筆記是很多人的痛點和難點,主要是大腦的懶惰,只想滿足好奇,不想記憶和觸發聯想。

    Review 檢查

    檢查是確定你是否已經解決你的問題,以及你是否遺漏書中的重點。如何檢查?把前面的縱覽、問題、閱讀和回憶重新快速過一遍。

  • 10 # 史亂終不棄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作為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不是隨便說說那麼簡單的。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讀書呢?

    從古至今,對於想改變人生命運途徑的大部分人來講,讀書是唯一途徑,因為有了明確的目標,所以很容易做到認真的讀書。四書五經六藝,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頭懸樑,錐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等這些典故都是反應了古人們為了讀書克服種種困難,是很值得後人們學習的。

    讀書的目標要明確。一定要做到心無旁騖,只有真正做到靜下心來,才能感受到書中的五彩繽紛的世界,不管什麼書都是一目十行,囫圇吞棗,這樣是沒有意義的。特別是知識類的書籍,一些知識點必須要理解透徹了,適當的可以劃劃重點,抄抄句子,來增加自己的記憶力。像一些散文,必須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文中的意境,語句的優美,才能和作者產生共鳴,只有這樣,這本書才算沒有白讀。

    讀書的環境很重要。試想,如果在菜市場讀一本書,能讀下去嗎?想要真正的讀書,必須要有個安靜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更快的融入到書中去。不管什麼書,都要抱著學習的態度去讀,這樣才能更快的吸收書中內容。另外讀書的時間也需要注意,儘量在早上或者臨睡之前讀一讀,早上起來之後,大腦清晰,記憶力強,讀了內容可以在幹其他事情的時候想一想,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書的含義,同樣,睡覺之前讀一讀也有著同樣的道理。

    讀書的心態很重要。雖然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有些人真的讀不了書,如果一味的死記硬背,這樣讀書的效果就會很不理想,要在放輕鬆的時候讀書,很多東西強求不來的。雖然說書讀的越多越好,但在讀書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自己的理解,思考。有些書還是要反覆讀閱的,每一次的閱讀,都有每一次新的理解,多讀幾遍,才能真正的把書中內容吃透。

    最後希望朋友們如果有閒暇空餘的時間,把手中的手機放一放,潛下心來,認真的讀一本書,相信我,一定會有收穫!

  • 11 # 麻天闊藝術行跡

    讀書是福!我常常對前來求字佈置書房的喜歡寫此四字以表達讀書的益處。

    說到讀書和讀書方法,在七八十年代以前,大家的生活節奏相對緩慢,時間充裕,喜歡讀中外名著大部頭的人很多,幾乎三兩天最多一週擠時間徹夜深讀就能讀完一部長篇小說。對有些經典的文藝作品還習慣作讀書筆記丶寫讀後感丶批註丶劃岀精采描寫的段落,抄錄下富有哲理的名言警,以備日後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

    後來至今,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工作丶生活節奏的瞬夕萬變,各種綜合資訊讓人眼花嘹亂,人們的觀念受到極大衝擊。大家普遍感到讀書的時間少了,一切農耕狀態都在現代化的轉型和裂變中日新月異。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名言大家肯定深以為然。但,當下究竟應該怎樣去讀書?

    現在岀版很發達,每年每月會有大量各類書籍面世,真是琳琅滿目,浩如煙海,難以選擇。我個人的讀書方法有三:一是儘量以包容的心態大量快速瀏覽各類雜書,以自己的主業和興趣方向為主線來取捨。二是對於自己從事專業有實質性幫助和啟發的專業性書籍,一般是備放在自己容易翻閱的地方常年細讀精讀力求甚解常讀常新捕捉到最佳處,希望這個閱讀直接提升自己。第三是當自己的閱讀在因為忙碌或因為懶散處在斷檔期,要麼去各類類書店或舊書攤尋找適合自己需要關注的新書舊籍,並和愛讀書的文友們相互交流心得,彌補自己視野的侷限和不足,惡補充實閱讀。

    還有一點就是,現在好的網路書籍丶聽讀美文也不少,儘量有選擇的去讀去搜。總之,讀書是為自己的精神世界鑄魂,給自己的思想加餐補鈣,給自己的理想增加會飛的翅膀。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好讀書,讀好書,細細想來,深思深悟,此話至今意義非凡。

  • 12 # 飛揚視角

    書要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讀書?其實閱讀,是一件極其簡單卻又特別複雜的一件事情。

    你認識一句話裡的所有的字,但是卻不一定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我們閱讀一本書,是否真的有收穫,還要看我們對該書是否達到一定的理解程度。

    首先你要搞清楚你讀書是為了什麼?為你的將來更大的提升,還是為了陶冶情操。

    明確了這個目的就好辦了,養成長期閱讀的習慣,形成新的生活規律,然後就有不斷地進步!

    1、改變閱讀理念:你必須明白一個讀書的事實,無論你多麼仔細的研讀一本書,還是會忘記書中的大部分內容。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閱讀速度,必須從擺脫“咬文嚼字”“逐字閱讀”的念頭開始。

    2、閱讀的本質: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在於“邂逅1%”的收穫。

    3、不要對每一次閱讀的收穫和效果都期待過高,閱讀是一個不斷投入和積累的過程。

    4、像聽音樂一樣去讀書:流水式閱讀法,讓書籍內容 從心中自然“流過”。

  • 13 # 馬火蟻

    首先是“用心”讀。我們讀書就是為了長見識增本領,不能只是看熱鬧。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所以,只看熱鬧尋刺激那不是讀書那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和每天看螞蟻上樹沒區別。成為二流讀書人就會使人感覺到害怕的,所以民間又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青年不看《西遊記》和《紅樓夢》”,因為看這些書一旦入迷會影響一生。真正用心讀書的一流讀者怎麼樣?他們讀書不但要長知識增才幹,他們還不斷對其總結昇華進而創造出自已的知識系統。從古至今的偉人丶專家丶學者不都是如此嗎?

    其次配合自己的需要讀。配合自己的興趣丶需要讀書,容易使書中道理髮揚光大,也容易使讀者快速成長!後世的巨學大儒不都是這樣嗎?如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再如朱熹,曾國藩,胡適等。

    為人民為國家為社會而讀書。如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魯迅為喚醒華人而棄醫從文!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一開始為自己而讀書後來為廣大人民而讀書!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丶人民的命運緊密相聯,他們讀書不只是為改變自己的命運,更是為改變祖國丶人民的命運!這樣的讀書效率高,即使坐在鬧市也照常能安心讀書,真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 14 # 崑崙一棵草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讀書",或者說讀的有用,讀的舒服,讀的暢達。

    讀書一般分為二種,一是成長年代的"被讀書",主要是學校教育,是一種重要的基礎教育;二是主動性的興趣閱讀和"問題"閱讀,這伴隨走出校門後的漫長人生,可以算是"真正的讀書",也有二種情況:

    1,為改變命運目的性的讀書

    雖然被動讀書是必須也是"無奈"的,但如果有主動的渴求,就會比別人讀得深入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一一大眼女孩)

    目的性的讀書還包括大學階段選修,以及進入社會後的專業性的自修和培訓等等。

    2,探索人生,找尋意義,豁達心境

    這或許是題主想要弄清的所謂"真正的讀書”。

    有人在書中找尋醫治人生苦痛的良藥,或是藉此調整自已的精神狀態。

    也有人去書中尋覓知音。

    書這時是很好的聊天夥伴,也是可信賴的良師益友。

    讀書也似穿衣,就是穿合體的衣服。你不能叫工程師去攻讀《資本論》,也不能讓文藝工作者去啃《材料力學》

    但也有人認為,真正的讀書不僅如此,好書是伴侶,是戀人,須用全部身心去體會,互通,尤其是對於散文詩歌。好的故事使你忘我,好的散文讓你放鬆,精美的詩歌似如音樂,讓你飛翔。

    我更贊同去找那些富含哲思的,表面難澀的,啟發性的優秀作品。這一類書大多窮盡了作者畢生的心力,須傾心而讀!

    讀這類書,剛開始感覺是行走半空,少有抓扶,磕磕碰碰……慢慢地又似如穿越叢林,星光晞微,若有所思……如果堅持下去,怱然柳暗花明,山川有致,這時,你的心跳會加快,血液會狂奔,體溫會升高,全身會出汗,你感覺茅塞頓開,醍醐灌頂,認為和作者一樣偉大,可以俯視天下。

    這種身心暢快,相見恨晚,"人書合一"的境界,可能算"真讀了書"!

    這時,你才會感覺,穿越了古今,悟透了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裡面哪句話讓你印象深刻,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