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古雜壇
-
2 # 趙志武
“芙蓉向臉兩邊開”意思是出水的荷花正朝著採蓮女的臉龐開放。這一句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採蓮曲二首》中的;原文如下: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
3 # 書劍客申聯軍
“芙蓉向臉兩邊開”出自王昌齡的《採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詩中描寫了江南少女採蓮的生活場景和青春的歡樂。雖然寫採蓮少女,但並不從正正面描寫,而是用羅裙與荷葉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有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詩的第二句"芙蓉向臉兩邊開”是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豔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雖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又不只是簡單的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豔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兩邊開放。與上句“荷葉羅裙一色裁"中描寫的情景相對應,讓人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與滿塘荷葉融為一體,分不清哪是荷葉哪是羅裙。而少女的臉龐與鮮豔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採蓮女子彷彿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就是荷花的精靈。這樣的描寫真切自然,純淨美妙,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
4 # 言者青青
“芙蓉向臉兩邊開”這句七言詩,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採蓮曲》中的一句。全詩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芙蓉向臉兩邊開”(網路圖片)
“芙蓉向臉兩邊開”描繪的是一幅自然美的圖畫:這句詩“芙蓉”,指的是採蓮的美女們。她們的臉頰,遮掩著卻映照在盛開的荷花之中。看上去好象那豔麗的荷花正朝著美女,們的臉龐開放。美女的花瓣似的臉則與鮮亮的荷花相照互映,真是人花難辨。讓人感覺,這些採蓮的美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荷花的精靈!
這個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就是在歌頌美麗漂亮的女人,不僅僅是外表美,內心更美,似芙蓉花出汙泥而不染!不得不令人讚歎!
這就是詩人創作的意境,以詩意來表達對美女賞心悅目的情感。《採蓮曲》(網路圖片)
對於這句“芙蓉向臉兩邊開”詩,我們也可以多方面地去理解,除了外表美之外,還有內在美。在這詩句中把美女比作芙蓉即芙蓉花,雖然詩人在這裡沒有出現美女兩字,用芙蓉一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詞指的就是美女。美女就是芙蓉,芙蓉就是美女,美女與芙蓉一樣純潔,一塵不染,在生活中堅守貞操。
很明顯,“芙蓉向臉兩邊開”不單純是在寫景,而是在描繪,在刻畫,把美女們那純真心靈鑲嵌在一幅美麗的圖景之中。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這句“芙蓉向臉兩邊開”詩理解成一幅優美的愛情故事圖畫。“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唐代詩人王昌齡《採蓮曲》),“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唐代詩人崔國輔《小長干曲》)。
《採蓮曲》作者唐代詩人王昌齡(網路圖片)
總之,“芙蓉向臉兩邊開”是描寫與讚美貞潔美女的。但是,我們要多角度地去理解詩人,為什麼讚美貞女,在詩中卻沒出現一個“女”字,而用了“芙蓉”兩字呢?其實,這是詩人刻意這麼去寫的,用芙蓉比擬美女再恰當不過了! -
5 # 容千尋
夏日的龍標城炎熱非常,若說有什麼好去處,無非是城外的東溪。
王昌齡信步閒遊,只見荷葉田田,連綿不盡,亭亭蓮花,株株淨直,微風吹來像是捲起無邊碧波。安靜幽謐中傳來一陣清越的歌聲,細細分辨才發現原來有采蓮女隱沒在荷葉蓮花間撐著小舟緩緩行來。
採蓮女的羅裙是荷葉一樣的碧色,容貌竟也美麗非常,像是枝蔓上並蒂而開的另一朵蓮花,又似乎所有的蓮花都在向著女子的面龐開放。
人如花,景如畫,這樣美麗的邂逅足以消解暑日的炎熱。王昌齡因此寫下: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王昌齡的這首《採蓮曲》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短短二十八個字道出了無窮餘韻。
全詩充滿了活潑靈動、詩情畫意與生活情趣,讀之只覺得安適、恬靜、愜意,令人意外的是王昌齡此刻正遭逢貶謫。
李白都為王昌齡的處境憂心,曾寫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的詩句勉勵他。可在王昌齡自己的詩歌中卻完全看不到被貶的憂愁、鬱憤,只有對生活的美的感受。
這也正是王昌齡人格的體現:凜然有傲骨,不以得失為意。真正的豁達與曠達。
-
6 # 不為何足道哉
“芙蓉向臉兩邊開”,這句詩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所做的採蓮曲中的一句,全詩如下:
菏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對這詩的賞析,很多文章都把“芙蓉向臉兩邊開”解析為採蓮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叢中,鮮豔的荷花就像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一般,形容少女像荷花一樣美麗,其實根本理解錯了作者的原意。
全詩的本意其實是這樣的:穿著菏葉羅裙的採蓮女撐著採蓮舟穿行入如人高一般的荷花叢中,船頭盪開一條水線,迎面而來的荷花紛紛從採蓮女的臉頰旁劃過退去,蓮舟沒入荷塘深處,宛若消失不見,只有聽到採蓮女的歌聲,才知道已有人行舟近前。
-
7 # 大熊的珠寶
芙蓉向臉兩邊開,出自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採蓮曲》整句話意思:荷葉羅裙一色載,芙蓉向臉兩邊開。意思是,在一片荷田,中有一位採蓮女, 她身著綠色的羅裙,較好的面龐於荷花交相輝映,彷彿立在荷田中仙子一樣。芙蓉是指荷花,採蓮女向著荷花而去。看上去就像兩朵荷花競相開放,比喻採蓮女容貌像出水芙蓉一樣美好!
-
8 # 野駱駝9777
“芙蓉向臉兩邊開”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芙蓉向臉兩邊開”是盛唐詩人王昌齡的《採蓮曲》中的第二句詩。
原文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在答題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詩的作者。
王昌齡(公元698年至757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人。開原15年進士,’《全唐詩》存詩百八十餘首與詩人王之渙,高適,岑參,王維,李白等都有交往。以擅長七絕而名噪一時。著名的有《從軍行》《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七言絕句。
這首《採蓮曲》
借寫景揮發抒情,平鋪直敘,從簡單對景物的描寫,卻藏隱逸其中深摯婉曲的感情。
“芙蓉向臉兩邊開”採蓮來到芙蓉中間,芙蓉笑臉相映,藉著水流湧動向兩邊分開花兒禮貌的騰出通道。
來一個更有意思的古詩新解;
現今社會美女如林,
千人千面賽芙蓉,
青春靚麗似桃花,
這是咱社會優越性,價值觀決定的。由高到低一切職場職位裡面,哪裡都存在如花似玉的風景線。
少女,女性,婦女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美!中國範!就存在於她們的芙蓉面裡!關注,敬畏,讚許的目光永遠存在。
-
9 # 雲舒庭
這句詩取出王昌齡的《採蓮曲》,全詩如下: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創作背景】在公元748年(唐天寶七年)的夏天,王昌齡時任龍標尉,初次與阿朵見面,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採蓮唱歌的情景,於是作成採蓮曲。
【譯文】採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裙子與荷葉混成一色,難以分辨,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花也盛開,人也盛開,相互映照,都很美麗。
採蓮女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來過。
【鑑賞】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本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採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採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採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
10 # 季長鳴
採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採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採蓮
回覆列表
芙蓉向臉兩邊開是什麼意思?
“芙蓉向臉兩邊開”意思是出水的荷花正朝著採蓮女的臉龐開放。
這一句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採蓮曲二首》中的第二首。
原文: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
採蓮女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出水的荷花正朝著採蓮女的臉龐開放。碧羅裙芙蓉面混雜在荷花池中難以辨認,聽到歌聲才發覺池中有人來採蓮。
該詩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所做,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夏。有本事載,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一次,王昌齡獨自一人在龍標城外遊玩,在東溪的荷池,見當地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採蓮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她所吸引,遂作《採蓮曲》。
詩詞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採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採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採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這裡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豔麗如同出水的荷花。“芙蓉向臉兩邊開”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豔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
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豔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小分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
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豔豔荷花之中。
“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
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後,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藉助動詞,展現採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出採蓮女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