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的糊途

    其實明朝的滅亡並不是亡於後金之手,其內部的腐敗和中原地區的農民起義才是明朝滅亡最為根本的原因。當時的明朝為了抵禦後金,在遼東都佈置了當時明朝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所以後金雖然強大,也一直沒法攻破山海關。但是由於明朝統治集團的腐敗不堪,大明朝早就搖搖欲墜,文官權力過大,宦官專權,武將卻遭到猜忌,老百姓則苦不堪言,紛紛起義。這直接導致能征善戰的武將沒法發揮,甚至還要因為猜忌被殺,袁崇煥就是一個例子,而李自成的起義軍勢如破竹,深得民心,一路殺到了北京,這直接導致皇帝自殺,政權隕落,繼而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投降後金,讓後金的軍隊進入了中原,然後後金統一中國,建立了清朝,內憂外患的明朝就這樣覆滅了。

  • 2 # 布夫舟

    對於明朝滅亡的問題,說一下崇禎皇帝的問題。

    明朝的滅亡是必定的,但是為什麼後金得了明朝的天下,這和崇禎關係很大。實際上明朝問題再多,從實力上來看,也是完全強於後金。因為吞併一箇中原王朝的難度實在太大了。當年蒙古如此強大,但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依然抵抗了很多年,更不用說明朝還是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明朝問題再多,後金也不過是在遼東有優勢。哪怕崇禎效仿宋朝,放棄北方,也不至於改朝換代。

    崇禎皇帝在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中,評價並不算差。原因就在於一般的亡國之君經常窮奢極欲,而反觀崇禎,他一直致力於中興明朝,最後君王死社稷。可問題在於崇禎皇帝天資實在一般,他無奈的坐上這個位子,不單單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大明朝的悲劇。從崇禎的一生來看,如果他能夠王朝的中期做皇帝,應該結局不會這麼慘。

    崇禎接手大明朝的時候,此時大明朝已經歷經二百多年,可以說是大明王朝已經到了晚年,大明朝自身問題實在太多。如同一個大家族,前面的人把家業敗得差不多了,而接手的人能力又一般,自然這個家族很難再次興旺。但是難以興旺,並不代表這個家族會滅亡。

    崇禎皇帝幼年的時候,母親早死,而他自己做皇帝也實屬偶然,以十幾歲的年紀入繼大統。換句話來說,除非崇禎皇帝天賦高,否則正常情況下,他政治能力一般。因為人是需要培養,許多人做皇帝之前都是有老皇帝培養,有多年的官場經驗,這樣才能有處理政務遊刃有餘。很明顯,崇禎皇帝是不滿足這個條件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崇禎皇帝這個人好大喜功,對於復興大明朝過於著急了。大明王朝這個體制有缺點,但是也有優點。畢竟封禁王朝都上千年了,成熟的官僚體制能夠保證王朝的正常執行。所以明朝很多皇帝都不是什麼一代明君,但是王朝依然能夠執行。如果崇禎皇帝老老實實聽大臣的,跟著大臣學如何管理天下,做一個普通的皇帝,大明朝恐怕不會亡在他手裡。

    對於這一點,看看清朝末年就知道了,清朝從鴉片戰爭到最後滅亡,延續了七十年之久,原因就在於皇帝雖然能力一般,但是關鍵的決策並沒有錯。清朝最嚴重的危機是太平天國時期,那個時候太平軍席捲了整個南方,佔據了南京,而北邊則有英法聯軍攻陷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就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清朝依然挺了過來,滅掉了太平天國,延續的王朝的統治。

    崇禎面臨的問題再多,那個時候的大明王朝絕對比清朝的局面樂觀的多。但是為什麼大明王朝卻滅亡了,因為崇禎個人的原因。

    首先,崇禎這個人多疑,不信任大臣,並且急功近利,最有名的就是殺袁崇煥(當然袁崇煥自己也有原因)。多疑可能源自於自身幼年喪母,缺乏安全感,急功近利應該是他太想復興大明朝了。大明王朝崇禎時期有一大批傑出的文臣武將,崇禎皇帝卻透過各種方式弄死了自己無數重臣,以至於大臣和崇禎皇帝離心離德。

    其次,關鍵的決策,崇禎一錯再錯。以大明王朝當時的形勢來看,再怎麼樣,崇禎也不至於落得個煤山自縊的結局。

    大明王朝當時內有農民軍起義,外有後金虎視眈眈,我們都知道打仗不能兩面作戰,因此需要集中力量先解決一個問題。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大清就是這樣割地賠款,獲得了洋人的支援,從而集中精力消滅了太平天國。對於這一點,崇禎也想和後金和談。可這件事情被捅出來以後,崇禎又不願意擔責任,把負責這個事情的陳新甲給殺了。

    對內來看,孫傳庭原本把李自成給鎮壓住了,結果崇禎皇帝又把孫傳庭關起來,以至於李自成又做大了。好在孫傳庭不計前嫌,又為國再戰。如果崇禎皇帝充分信任孫傳庭,讓他訓練好軍隊,李自成多半達不到北京城,結果崇禎皇帝等不了,又逼孫傳庭出關作戰,孫傳庭戰死。

    眼看李自成就要攻打北京城了,這個時候的崇禎想要南遷,可是又不願意擔責任,這個時候大臣也聰明,沒有人主動提這個事情,畢竟替崇禎幹事情的的大臣都被崇禎殺了。

    哪怕崇禎皇帝真的要自殺殉國,好歹早點退位,把新皇帝送到南方去延續大統呀,這樣即使丟掉北方,依然能夠割據南方。

    後金能夠統一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崇禎皇帝死了以後,沒有公認的皇帝,這樣大明朝的勢力無法聚集起來,以至於他們互相內鬥,這才給了後金可乘之機。

  • 3 # 稻糧謀者

    明朝和清朝的改朝換代問題,與其說龐大的明朝敗給了區區十萬人的後金,不如說是龐大的明朝敗給了自己的臣子努爾哈赤集團!不如說是龐大的明朝敗給了自己!

    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其前身就是明朝的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本身就是明朝的臣子,只不過努爾哈赤是滿族,而不是漢人!整個後金地區都是明朝的轄區所在!

    明朝後期,土地兼併嚴重,政府財政困難,天災人禍接連不斷,文官集團貪汙腐敗、窮奢極欲成風,流民流寇遍地,李自成、張獻忠等為了活命,不得不揭竿而起。

    勤勉的崇禎皇帝,儘管想復興大明王朝,無奈他本人剛愎自用,政治手段不足,用人疑心太重,不能夠把整個明朝的官僚機構團結起來,在整個戰略上頻頻失誤,國之棟樑被冤殺的不少,被迫走向後金的懷抱。

    但我泱泱中華,人才濟濟,書生帶兵也是將星熠熠生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本應遷都南京,號令天下勤王,但崇禎皇帝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他選擇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

    作為大丈夫,崇禎皇帝沒有能屈能伸,以發覆面殺妻害女,無顏見列祖列宗於地下!

    大廈將傾,樹倒猢猻散,李自成攻入北京,三天之內擄掠白銀七千萬兩!而且動了美女陳圓圓,惹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帶領滿洲鐵騎殺回北京,做了後金征服中國的馬前卒!實乃不忠不孝之大漢奸也!幾十年後吳三桂重扯反旗,挑起三王之亂,更是將自己再一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坐實了不忠不孝的二臣典型!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扶之者眾也!從1644年到1683年,史稱南明時期,歷經四帝一監國,可見明王朝的根基有多麼強大,崇禎皇帝1644年自殺以後,明朝宗室尚且苟延殘喘了39年!

    最後清朝的大一統,實乃是整個華夏民族,不得已而做出的妥協與融合!此消彼長,王朝更替,如此而已!

  • 4 # 薩沙

    明朝不是被滿清打垮的,實際上明朝滅亡的時候滿清還沒有入關。

    明朝是被各種內部因素摧垮的,自行崩潰,滿清只是撿了現成便宜。

    其中主要是小冰河時期的悲劇。

    中國歷史上有過四個小冰河時期。

    1、第一次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2、第二次東漢末年、三國、西晉。

    3、第三次唐末、五代、北宋初。

    4、第四次明末清初。

    可以看到,這四個時期全部出現了改朝換代。

    原因也不復雜。小冰河時期的特點是氣溫陡然下降,廣東地區冬天都可以下大雪和冰封江面。

    小冰河時期往往持續多年,直接造成一系列自然災害,比如寒災、旱災、蝗災等等。

    這導致糧食大量減產甚至絕收,全國糧食產量降到無法維持的地步。

    關鍵這還不是普通的一二年災難,往往持續很多年。

    南北方誌的記載,明末小冰河時期最早開始嘉靖前期,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變得明顯,但還有緩解的年份。1600年前後小冰河時期突然加劇,崇禎上任初期就達到災變高峰。

    由於常年的糧食減產,明朝當時是沒有辦法對付的,因為人口數量過億,就算全世界都對明朝進行糧食援助,也是供應不起的。更別說壓根就沒有這種東西。

    所以,天下大亂就是正常,即便李自成麾下歸屬的農民軍就有百萬之眾,北方基本全部亂成一團粥。

    經過常年戰爭,加上滿清系統的大屠殺,清代初期人口急劇減少剩下不過幾千萬人。加上小冰河期緩解,這個災難期就過去了。

    同一時代,東亞的日本、北韓都出現民變,也和小冰河期有關係。

    而崇禎是被農民軍逼死的,同滿清關係不大。

    其實,大明在小冰河期最初期,也是明末,仍然能夠出兵區區十多萬人,重創攻打北韓的日軍。

    如果明朝不是在最末期,滿清又有什麼了不起,根本不難對付。

    但虎落平陽,永遠是被犬欺,大明也不是第一個了。

  • 5 # 小小竹排江中游

    明末爛了,爛透了的那種。從朱元璋建立大明開始,朱元璋生了二十六個兒子,藩王們沒事整天造人,西安有個慶成王,他一共有90將近100名的子女。不久就有皇族子孫近千人,最可怕的是有一個在嘉靖年間的王爺叫周王。他的子孫加起來有了5000人之多。這些人可不是平民,出生就能繼承爵位,皇族成員不用從事任何工作,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崇禎煤山自縊,短短的200多年就產生了從幾十人到近百萬的存在,皇室生活開支由國庫來負擔。皇室不生產還伸手向皇帝要錢,哪家生孩子,哪家娃結婚,哪家喪葬都是國家掏錢,自家的金庫任性花、隨便花。朱元璋把自個腦門拍的啪啪響,國天下和家天下的概念融合在一起,讓老朱家後人守國門、守江山,完全不考慮民眾受得了受不了,如果真正融入百姓怎麼會被趕盡殺絕。朱元璋也是個滅門專家,報應啊!

    清兵這十w兵力還有一半的水份,有五萬清兵就不錯了。明末的情況很糟糕,崇禎皇帝勤快但不對症,王公大臣們腰纏萬貫一毛不撥,憑本事貪的錢為什麼交給國家,大明的國庫已經被掏空了,百姓也被掏空了,打仗是賣命的事,要錢要糧要爵位。糧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有飯吃李自成們就不會鬧事。

  • 6 # 麋鹿哎呀

    亡於吏制(文貴武賤、貪汙腐敗),

    亡於財政(政府虧空、加徵農稅),

    亡于思想(東林清流、賣國商人),

    亡于軍備(衛所糜爛、精銳盡失),

    亡於天災(小冰河期、北方鼠疫),

    亡於週期(土地兼併、階層固化),

    亡於內憂(農民起義、軍閥割據),

    亡於外患(北漠蒙古、建州女真),

    亡於廟堂(一黨獨大、崇禎亡國)。

  • 7 # China承影668

    不是輸給後金,是大明朝已經被李自成滅了,崇禎一死國家更步入四分五裂,民心已經潰散,這樣的結局肯定被人趁虛而入改朝換代,崇禎不死,後金還是進不來。

  • 8 # 燕趙節度使

    明朝的失敗,是軍制的失敗。

    我們看明朝歷史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疑惑:為什麼明朝初年,動輒幾十萬大軍掃蕩沙漠,而到了明朝末年都是幾萬軍隊,即使是明朝和清朝之間的大決戰松山之戰,明朝以舉國之力才拼湊了13萬大軍?

    同樣是東北,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令馮勝領軍二十萬進逼金山,鎮守東北的元將納哈出見大勢已去,遂降。

    看看,明朝初年馮勝僅僅帶領一直偏師就二十萬軍隊,輕鬆地迫降了納哈出。

    究其原因,明朝的滅亡首先是軍事上的失敗,而軍事上的失敗首先體現在軍制上。

    明朝初年的軍制,是衛所制。

    明朝建立後,實行衛所制。

    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如果有戰爭爆發,則衛所兵從徵調發,平定戰事之後則還歸衛所。

    該制度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進行操練,而衛所附近都有隸屬於衛所的田地,士兵們平日裡屯田種植糧食,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

    衛所制的目的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

    朱元璋曾得意的說:“朕養百萬兵,不費百姓一粒糧。”

    這種軍制使得明朝初年有足夠的兵員,衛所周圍的田地產出足以使士兵的裝備補給以及待遇得到有效保障,可以維持強大軍力,所以明朝前期打過很多勝仗,衛所制功不可沒。

    但承平日久,明宣宗以後衛所制逐漸崩潰,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衛所的軍官開始將衛所的田地私吞,肥了自己,瘦了軍戶。

    軍戶逃兵也逐漸增加,兵員無法保證,待遇很差,軍備因此逐漸廢馳,明軍戰鬥力逐漸下降。

    在嘉靖年間,應付倭寇之亂時,衛所中的明軍已經不堪一戰,戚繼光只好從浙江義烏等地招募礦工和農民為兵,加以訓練,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軍。

    而明朝也在那時開始,兵制有衛所制逐漸轉變為募兵制,募兵在明朝後期逐漸成為明朝的作戰部隊,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的召募以浙江義烏為主戚家軍,李如松的私人部隊遼東鐵騎,及袁崇煥、祖大壽、吳三桂所召募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鐵騎。

    但衛所制依然儲存,且士兵數量眾多,但戰鬥力很差。

    再說明末。

    明末遼東其實就是明軍衛所兵和一些遼東世家大族的私兵在與後金(清)兵作戰,比如李如松、祖大壽、吳三桂等人。

    因為餉銀有限,無法給所有的明軍發放足夠的軍餉,所以明軍衛所兵不僅裝備簡陋,而且士氣低下,戰鬥力很差,根本打不過滿洲兵。

    而祖大壽、吳三桂等遼東大族,則把有限的餉銀用在招募“家丁”上。

    這裡的“家丁”可不是我們認為的家丁,而是私人精銳部隊。

    家丁們經過層層選拔,身強力壯,武藝高強,戰具精良,馬匹武器都是最好的,更重要的是餉銀高,發放準。所以家丁們的不僅戰鬥力非常強,而且對主人十分忠心。

    打仗的時候,隨著主人衝鋒,如果勝仗,則擴大戰果,如果是敗仗則拼命掩護主人撤退,總之就是一群亡命之徒。

    這些世家大族手握重兵,連朝廷也怕他們三分,不敢過分逼迫他們,否則會令他們投降滿清。比如打了敗仗,普通明軍將領都會丟官入獄甚至斬首,但對於這些遼東大族則只能是象徵性的處罰一下。

    吳三桂十八歲時,其父吳襄帶領五百名士兵出錦州城巡邏,結果被皇太極的數萬大軍重重包圍,情況十分危急。

    祖大壽與吳三桂登上城樓觀戰,吳三桂乞求祖大壽出兵救吳襄,但祖大壽以城內兵少而滿洲兵太多為由,不肯出兵相救。

    吳三桂無奈之下,竟率二十多名家丁殺出城去,在數萬滿洲兵中殺出一條路,將其父吳襄救出重圍。從此,吳三桂孝聞九邊。

    皇太極感慨的說道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由此可見,這些遼東邊將的家丁們不但武藝高強,悍不畏死,更是忠心耿耿,只要主人需要,一聲令下,那麼前面是刀山火海也敢赴湯蹈火。

    史載吳三桂的軍隊“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吳三桂有精銳騎兵一千人,分二十隊,五十人一隊,每隊設一領騎官,吳三桂在自己的靴筒上放這二十名領騎官姓名。

    打仗前,吳三桂隨即抽取一名騎官,一旦抽中誰,便呼叫某領騎官,該領騎官即統五十人騎隊,跟隨他衝鋒陷陣,可謂“無往不利”,所向披靡。

    可問題是,這些家丁們相當於現在的精銳部隊,而餉銀有限,只能維持極少數人,比如吳三桂只能維持一千人的精銳騎兵,而廣大的衛所明軍人數眾多,但缺衣少食,裝備簡陋,經常被朝廷拖欠餉銀,淪為戰五渣。

    如果士兵們連正常的生活都無法維持,誰還會去給這個朝廷賣命呢?值得給他賣命嗎?

    其實衛所制和清朝的八旗兵有些類似,比如都是世襲,只能當兵之類。

    八旗兵在清朝中期也逐漸荒廢。到了太平天國,八旗兵綠營兵不堪一戰,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訓練“湘軍”、“淮軍”才將長毛鎮壓下去。

  • 9 # 四川達州人

    不能簡單這麼看。

    第一,明亡於李自成。

    第二,自努爾哈赤開始叛亂,明王朝處於被動局面,因為內部問題太多,已經處於下坡路的明王朝,無法集中優勢力量對後金進行打擊。

    第三,持續乾旱、小冰河期、農民暴動與工商稅衰減是明亡主要因素。

    第四,李自成進軍北京前,北京地區發生鼠疫,嚴重削弱了防禦力量。而崇禎與大臣互相推諉,不願也不敢承擔遷都或調集吳三桂防禦北京的政治後果。

    第五,崇禎剛愎自用

    崇禎與後金秘密約和被洩露,只能殺兵部尚書陳新甲作替罪羊。呵呵。

  • 10 # z山海

    首先說明,題主明亡於後金結論是錯誤的,明朝並非亡於後金!一、明帝國滅亡,原因有二。

    一是有天災因素,明末處於“小冰河”期,因而災荒四伏,國家財力嚴重不足,最後籌集軍費相當困難。

    二是飢餓難耐的災民流民四起,被“闖王”李自成打得人力、財力、軍力,消耗殆盡,大明帝國與李自成“鷸蚌相爭”,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帝國滅亡,後金、既滿清而坐收“漁人之利”,撿了一個天下!

    所以說,明帝國並非亡於後金,而是亡於天災人禍,直接亡於“闖王”李自成!

    二、努爾哈赤的後金,雖然兵力不多,但是,戰爭不是兵多既可獲勝,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並不少,戰爭是雙方高智商的搏弈,打勝戰爭需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很重要,清軍入主中原,就佔了“闖王”李自成把明帝國滅亡的天時,加之清軍首領努爾哈赤及繼承者正確的戰略戰術!

    滿清軍事總兵力,八旗兵力不過20萬人,其中尚包括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面對上億漢人,能夠入主中原,建立一統王朝,主要還是“以夷治夷”,以收降的漢軍為主要力量轉身攻打、征服漢人,採用“以漢制漢”戰略,滿清八旗軍隊,主要以主人身份起監軍作用,坐收勝利果實。

    歷史實踐證明,明軍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與清軍夾擊“闖王”李自成,李自成不敵前後夾攻而大敗,清軍得以入主北京,繼而南下征服“闖王”李自成、明朝殘餘勢力及幾個南明政權,主要是以漢軍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的漢軍衝鋒陷陣為主力的,所以,上述等漢軍降將得受清王朝異姓王爵封賞。

    僅供參考。

  • 11 # 陽輝881

    趙光胤發明杯酒釋兵權把北宋搞丟了。趙構接著殺岳飛,也搞第二個杯酒釋兵權。朱元璋也好不到那裡去殺功臣,也是杯酒釋兵權。兵是皇帝一個人的兵,皇帝要賣國,那有賣不掉的。你們做臣子,怎麼可能迴天。

  • 12 # 光焰體育

    明朝是中華民族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民族建立的王朝,歷史上爭議很大,有評價: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然而,明朝16帝,稱職的不多,荒淫昏庸的居多。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宣告明王朝覆滅。

    李自成進京後建立了大順政權,雖然大順政權只存在了42天,但他確實接手了明朝政權,因此,明實際亡於農民起義。

    有一句話是說:明亡始於萬曆,萬曆帝32年不上朝,國事處於停擺狀態,而之後又經歷了只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和木匠皇帝,到了崇禎帝手裡,明朝已經積重難返,崇禎帝再怎麼努力已無力迴天。

    明朝的滅亡不能單單歸結於萬曆帝一個人,明朝出了太多奇葩皇帝,從而慢慢形成了明朝敗亡的原因,主要體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軍事方面的減弱

    明朝實行的是“軍戶制”,軍戶制實際是職業軍人制度,一家若有人被選為軍人,這家即成為軍戶,明廷分配軍戶一定的土地,軍戶也無須繳納稅收以及勞役。這樣的職業軍人制度使明朝的軍隊戰鬥力很強,特別是在早中期。但是到了後期,隨著土地被兼併,很多軍戶破產導致兵員大量流失,軍隊缺員嚴重。

    二、黨爭積蓄民怨

    明朝的黨爭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皇帝的昏庸無能和不作為。明朝的黨爭起於萬曆中期,萬曆不關心國事導致黨爭四起。內部的政治鬥爭致使國家機構分崩離析,從而民怨沸騰,農民起義不斷髮生。

    三、自然災害導致農民起義爆發

    從萬曆後期到崇禎帝,明朝幾乎年年有自然災害,風災、旱災、洪災、地震、雪災、蟲災等等,明朝處理和應對災害不力使天災演化為人貨,百姓深受其苦,食不果腹。而明末農民起義的源頭則來自於受災最嚴重的陝西。

    明朝的滅亡不在於外族入侵,而在於內亂,內亂的根源在於朝廷的昏庸和無能,崇禎帝嘔心瀝血17載也沒能挽狂瀾於既倒,能被李自成這樣並無什麼大才的人擊敗,可見支撐明王朝大殿的柱子早已是朽木而已。而李自成打下的江山僅僅42天即拱手讓給了外族,真是可悲,可嘆!

  • 13 # 最後的騎兵90

    明朝並非亡於後金。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實力遠在後金之上,後金引以為傲的騎兵部隊也不是什麼天下無敵。

    明朝在東北地區的失敗主要因為用人不當,互相掣肘,從努爾哈赤開始起兵,明朝不夠重視,才造成一步錯步步錯,東北地區落入女真只收。

    如果一開始集中優勢堅決消滅叛亂,僅憑後金的幾萬人馬還不夠塞牙縫,那還會有後面的亡國。

    明朝的滅亡也是因為內有李自成叛亂,外有後金偷雞摸狗,加上晉商資敵、滿嘴忠義實則虛偽的儒生,當然,崇禎皇帝也有責任。

    1.明朝自張居正變法,短暫緩解明朝內部矛盾,但是人亡政息,之後,官吏變本加厲,胡作非為,引起李自成、高迎祥等人叛亂。

    崇禎皇帝在對待叛亂上舉棋不定,一會兒要剿滅,一會兒又要招安,導致前線無所適從,最終,被李自成壯大攻入京師。

    2.後金是女真族努爾哈赤建立,也是趁機造反得寸進尺,殺害東北明朝軍民,而朝廷在對待後金問題上反反覆覆,用人不當,指揮失誤,釀成大錯,不然後金也不會逐漸反客為主。

    3.晉商資敵。商人唯利是圖,不光給後金送入大量軍需糧草,甚至把明朝邊防部署出賣給後金,這才有了後金可以來去自由,肆意妄為。

    4.滿嘴忠義的儒生。明末黨爭主要以東林黨人為主,這群人嘴裡高喊著忠君愛國,為國為民,實際上代表著地主階層,使勁壓迫農民李自成的叛亂就是被這群人引起的,後金一來,又看誰投降的快。

    5.崇禎皇帝的失誤。明末崇禎皇帝如果拿出清除魏忠賢膽略和魄力,重新控制錦衣衛、廠衛、京師軍權,堅決消滅李自成叛亂。

    崇禎哪怕有一點太祖皇帝的魄力,整頓朝政,大膽重用、信任忠臣,明末還是有不少忠臣良將,或許明朝還有救。

  • 14 # 創造奇蹟的小小

    我們都知道蒙古軍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但是他們也有啃不下的硬骨頭,其中之一就包括明朝,蒙古軍隊前前後後打了明朝二百多年,明朝依然健在,足以見證明朝的強大之處,然而在這之後明朝竟然被女真給打敗了,總共花費了的時間,不過幾十年而已,到底為什麼?

    女真族建立的後金讓明朝十分的忌憚,第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地理原因,後金位於遼東土地,距離明朝帝國非常遙遠,不僅如此明朝的西北是蒙古,東北則是北韓,其實本來北韓對於女真一族還是有著壓制力的,但是在北韓的壬辰戰爭後,北韓便無力再去阻擋女真了,北韓自然對於明朝來說無用了,北韓甚至在後來還出賣了明朝。

    距離的遙遠,也就造成了明朝的困境,因為想要出兵剿滅女真一族的話,必然要長途跋涉,而且要動用大軍,在多面受敵之下,明朝只能動用距離較近的軍隊,但是各地的距離長短不一,有的幾百裡,有的幾千裡,想要形成一股有效的勢力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這個時間也就給後金有了可乘之機。

    出於地理位置的限制,明朝大軍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在山海關,一條在遼西走廊,後金只需要插幾個偵察士兵,就可以輕鬆的掌握明朝軍隊的動向,當時後金的領導者努哈爾赤也是信心十足,因為他有信心擊敗明朝的軍隊,並且在這之後讓他們無法恢復力氣,從而徹底的把明朝打趴下。

    讓明朝損失慘重的不僅僅是外戰,還有內戰,四川和貴州兩位土司發動叛亂,明朝集結了11萬的大軍前去討伐,結果損失了4萬餘人,還慘敗了,不過叛軍再後來的二次討伐當中戰敗了,但是明朝也是損失慘重。

    當清朝建立的時候,那些官員們總是喜歡吹噓自己的以少勝多,戰術高超,但是後金所擁有的運氣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明朝200多年積累的頹勢依然難以恢復,而後金內部的統治比當時明朝的官員制度好上很多倍,也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有了強大的軍隊,才能夠把清朝打敗,而清朝也敗在了這幾點。

  • 15 # 翊翊浩浩尉尉

    當年努爾哈赤起兵自立門戶時,憑藉的僅是十三副明朝賜予的鎧甲和一些戰馬。經過多年浴血奮戰,終於於1616年統一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從此開始以一國之君的身份,與明朝平起平坐。1618年,羽翼豐滿的努爾哈赤,勇敢地向強大的明王朝發起挑戰,並一舉攻克重鎮撫順,打響了決戰明朝的第一槍。

    清軍從1618年起,經歷幾十年血戰,終於在1644年入主中原。26年時間內,清朝在清太祖、清太宗父子兩代努力下,在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兩次決定戰役中大獲全勝,並先後奪佔明朝山海關外的所有城池,使明軍傷亡數十萬,徹底敗在了這個往日不屑一顧的荒蠻部族的手下,明朝萬里江山也歸清朝所有。

    論領地面積,滿洲最初所佔不足大明的百分之一,論兵員數量,八旗兵直到入關時也才不到10萬,也不及明朝的十分之一。論財力儲備,更是相差懸殊。僅僅萬曆年間,投入到關外戰場上的用兵費用就高達6000萬兩白銀,簡直是一座銀山。以遊牧漁獵為生的建州女真,恐怕幾代人幾輩子全部掏空家底兒,也遠遠湊不出這筆錢。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讓人迷惑不解。弱小的建州女真,最終擊敗了巨人一般的大明朝。原因何在?且聽在下慢慢道來:

    首先:明朝後期,吏治敗壞導致國家運轉不靈。努爾哈赤本為明朝遼東大將李成梁之義子。由於李成梁自身貪汙腐敗、爛殺邊民以冒軍功,導致被彈劾調任。李成梁一走,便沒有什麼人能直接控制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正好利用此時機自立門戶、發展壯大。而且由於種種明朝自身原因,錯失一次次將努爾哈赤消滅於萌芽的機會。明朝又黨爭嚴重,致使能有效震懾住努爾哈赤的熊廷弼被"梟首九邊"。努爾哈赤最終做大做強,成為明朝滅亡的掘墓人。

    其次:滿清雖是遊牧民族出生,但是清軍中有漢八旗。皇太極將歸附清朝的漢人編為漢八旗並重用他們。漢八旗擅長操槍放炮,滿八旗和蒙古八旗善於騎射。並且滿清初期還招募世界上最好鑄炮師為清軍打造最先進的紅衣大炮。這樣在軍事上清軍不僅和漢族軍隊比沒有裝備上的劣勢,反而因為大量漢人的相助使滿清在裝備上有優勢。

    最後:滿清能入關統治中國,其實是因為撿了漢族人自己內訌不斷的便宜。首先,明朝國內爆發大量農民起義導致大量的國力耗在對內戰爭上,這使明朝兩線熬戰無法集中力量打滿清。明朝最後也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之手。至於明亡後漢族人自己建立的各個政權都互相內訌不斷而且不得民心,相比之下滿清的實力最強。而且滿清入關後許諾明朝舊臣官復原職,並且讓晉商獲得大量利益,這樣便得到大量的漢族大地主和士大夫的支援。得到滿清重用的漢族人紛紛給滿清出謀劃策擁立滿清。

    所以漢族人其實並不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漢族人自己之手。這就是為什麼明朝為何打不過清朝之原因。

  • 16 # 忠國恭民zr

    首先明朝已經是爛無可爛了,吏治民生都已徹底崩盤,哪怕後金不打進來,也面臨一輪改朝換代,二,後金並非是中國歷史上武力最強盛的外族,但的確是組織最高效、內部最團結、戰略最靈活、領導者最勤勉、也是幸運指數最高的外族。

  • 17 # 萃採園

    僅僅相差十多年,為何明朝由吊打諸國變成被後金吊打

    明朝算是歷史上時間維續的比較久的一個朝代了,這個朝代雖然滅亡,卻是在歷史上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一環,他承接了兩個少數民族朝代,一個是內蒙古統治下的元朝,一個是滿族統治下的清朝,雖然說,最後明朝還是把自己手中的天下送給了當時認為的異族,但是,並不代表明朝就是一個積弱之國,大明初期也是無比昌盛繁榮的,這也讓他足足支撐了幾百年才滅亡,也算是一個比較長久的朝代。

    在明朝傳到第三代朱棣手上,一半是為了尋找第二代皇帝也就是朱棣自己的侄子,一半也是為了宣揚國威,明朝派出的鄭和七下西洋,把明朝的威風打了出去。而接下來幾代,一直到明朝萬曆前期,其實明朝國力一直不弱,把日本一推到底,但是,僅僅隔了二十年左右時間,這個朝代卻是一下子由盛轉衰,被後金朝接連侵略卻是敢怒不敢言。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簡單來說,主要原因不是明朝戰鬥力,而是明朝所處的環境發生改變。

    不少人都是認為,明朝在萬曆時期,才是真正開始滅亡的時期,這時候,國家內政亂的一塌糊塗,黨派之爭嚴重,國家已經到了即將崩盤的地步。而不單單是內耗的緣故,明朝外界也是困難重重,蒙古這個明朝的老對頭一直沒有安分過,因為通市的緣故,蒙古有一小部分城市開始富裕起來,但是先富的卻是沒有帶動後富的,蒙古落後部落看著那些發達部落是羨慕的不行,也就乾脆繼續攻打明朝。

    所以明朝本身外防壓力就是很大。而戚繼光在掃初了外寇之後,便是也被派過去守衛長城,卻依舊是免不了連年作戰,損失極大 。並且四川地區,楊應龍也是宣佈獨立,和大明朝對著幹,萬曆時候的明朝算是到處著火,打戰打的都沒有幾個將領可以調遣。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卻是再次趁火打劫,想要一舉拿下北韓這塊地方,北韓接近中國,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全,歷朝歷代,北韓都是作為屬國存在來安定邊疆,現在被人打上門,不單單為了面子,更多的是為了不禍害到自己,明朝必須要救。所以,萬曆發兵支援。最後,很巧的是,同樣是七年抗戰,日本被趕回老窩,並且經濟倒退百年,一時間發展極慢。而明朝也沒那麼輕鬆,國內收稅過度導致百姓叛亂越來越嚴重。

    而正在農民起義不斷的時候,蒙古則是又殺了過來,所以,在一環扣一環之下,明朝自然是隻能被動挨打。當時戰爭之慘烈到連名將李如松都慘死沙場。只能說,明朝不是太弱,而是接連遭受敵人入侵,已經超過了自身可以接受的範圍。

    或許如果各個國家再給明朝一點時間緩衝,明朝的路也會走得更遠也不一定

  • 18 # 從557234846378

    曾在俄博物館看到金兵長予、鍛造雪亮有如倭刀、且予刃長度很長如長劍裝在長棍上、兩側斜平工整比劍略寬如越王銅劍寬極鋒利,但比較長快一倍、衣服鏽滿精美花圖、照片、電影從未見過、而且只是士兵服確毫華如李蓮英!猜測是逼奴隸製造?其箭頭雖未親見、必是鍛、且分大小頭、大有標槍功能、見電視裡收長家!喜食生肉、茹毛飲血、

  • 19 # 月輪皎皎

    其實後金從沒有真正戰勝過大明,即便是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的時候,大明的精銳關寧鐵騎依舊是後金的噩夢,只不過吳三桂帶領這支軍隊降清了。

    當時大明的形勢可謂四面楚歌,或者說,氣數已盡,經過大明幾代皇帝和太監的玩命折騰,王朝已經千瘡百孔,崇禎皇帝即位的時候,大明是一個爛攤子,天災不斷,老百姓民不聊生,義軍興起,想要鎮壓義軍就需要糧餉,想要糧餉就要加稅,想要加稅老百姓就更沒有活路,老百姓沒有活路就要起來反抗,所以崇禎皇帝面對的是一個惡性迴圈,就算三頭六臂也擺不脫失敗的命運。

    明朝這邊按下葫蘆浮起瓢,那邊後金也不消停,努爾哈赤的興起讓大明的東北邊境飽受戰火的摧殘,後金戰勝大明根本就不是某些人所說的先進生產力戰勝落後生產力,而是殘酷的屠殺,血腥的鎮壓。努爾哈赤先生在統治遼東期間搞了多次的血腥殺戮。

    就在努爾哈赤志得意滿以為自己就要攻下北京城的時候,在寧遠城下翻船了,據稻葉巖吉《清朝全史》引北韓人記載,袁崇煥把後金軍隊誘到外城,然後守城兵士先城牆往下投擲矢石,又發地炮,殺得後金軍隊血肉橫飛,不得不撤退,而且袁崇煥特別講禮貌,在後金撤軍後,還給努爾哈赤寫了一封信,說老頭你縱橫四海,今天死在我這個年輕人手下,這是命啊。(老將久橫天下,今日敗於小子,豈非數耶?)努爾哈赤本已負重傷,看到這些譏諷的話,氣的吐血而死。

    努爾哈赤兵敗寧遠城,他的兒子皇太極依然不接受教訓,多年以後,又率領後金軍隊來犯,袁崇煥毫不猶豫,繼續紅衣大炮侍候。但是皇太極不怕,他覺得自己已經有了克敵法寶,那就是衝過大炮的活力範圍,結果,當死傷慘重的後金軍隊衝到戰壕的時候,突然躍出一隊明軍,不容分說打起了肉搏戰,雖然雙方都有很大傷亡,皇太極硬是沒有前進一步,自己的兩個侄子還身負重傷。

    屋漏偏逢連夜雨,前方戰事不利,後方的大本營突然傳來噩耗,錦州城突然城門大開,主將趙率教領著關寧鐵騎衝殺出來,衝進毫無防備的後金大本營一頓亂砍,佔了很大便宜,這邊後金好不容易組織起反抗,那邊趙率教呼哨一聲,又都撤回城裡,氣的後金士兵乾瞪眼。

    大炮轟鳴中,皇太極氣的要吐血,但是無可奈何,他還是很識時務的,只好撤兵。

    十多年之後,皇太極捲土重來,這下他吸取教訓,從蒙古借道進犯北京,但這次,他又被關寧鐵騎打個大敗,幾萬人被人家幾千人追著跑。

    所以直到明朝滅亡,明軍都沒有被後金吃掉,但是吳三桂卻帶著這支戰功赫赫的軍隊投降多爾袞,幫助他鎮壓漢族人民的反抗,不是明朝打不過後金,實在是天要亡大明啊。

    袁崇煥就是後金的噩夢。

  • 20 # 靜夜思160519196

    崇禎是不甘於拱手讓權的,喜歡搞點事情來做,所謂天下本無事,偏偏要搞事,最後搞死自己。如果他做個漢獻帝,也許就沒那麼多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炸帶魚為什麼會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