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想買一臺既可以玩大型遊戲又可以完美解決影片剪輯的膝上型電腦,大家能幫忙推薦一下嗎(1萬元左右)謝謝啦!
7
回覆列表
  • 1 # 科技知識小常識

    隨著資訊時代的高速發展,電腦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裡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不過大多人對於買電腦都是小白,不知道如何選擇價效比高的。而一臺電腦是否合格,主要就需要看電腦的一些主要配置。

    具體方法如下:

    1.無論是桌上型電腦還是筆記本,其主要配置都是CPU、顯示卡、硬碟、記憶體條,以及電腦主機板。

    2.首先來看所買電腦的“CPU型別”和“主頻大小”。目前市面上的是雙核、四核和八核等多核CPU。如果核數越多,那麼CPU的計算能力就越強,表現在對大資料以及影象的處理能力方面。CPU的主頻大小則表示CPU計算的速度快慢,其資料越大,計算速度就越快。

    3.接著,看“顯示卡型別”。儘量選擇獨立顯示卡,可以較大的提升電腦整體效能。當然,不同顯示卡製造商所推出的顯示卡效能差距很大,不過,在選擇時,儘量選擇出名、銷售廣泛的顯示卡商。

    4.然後是“硬碟”。硬碟的好壞,通常由硬碟的容量、轉速以及型別來決定。在選購電腦時,應儘量選擇硬碟轉速高、容量大以及具有超強糾錯、防震功能的固態硬碟,固態硬體具有更高的效能優勢。

    5.再來看“記憶體”,記憶體的功能是電腦程式執行時為其提供執行的空間,其大小將直接決定電腦的反應速度。目前標準配置是2G(Windows 7執行最低記憶體要求),建議配置4G或更高的記憶體容量,越高越好。

    6.最後來看“主機板”,主機板的效能及引數對整臺電腦的效能起決定性作用。因為主機板的優劣效能會直接決定硬體的升級空間和電腦的穩定性。建議選擇效能優良、品牌好的主機板。

    拓展資料:

    買電腦時,人不識貨,錢識貨,在計算機行業,排除掉你在電腦城被坑的情況,基本都是一分價錢一分貨。舉例說,同樣型號,介面功能都差不多的主機板,華碩和技嘉的一般最貴,然後是微星,然後是華擎,再然後還有昂達之類的亂七八糟的牌子。華擎能成長為第三大主機板廠商就是因為所謂的價效比,但事實上我們店裡賣出去拿來返修最多的就是華擎,相比起來華碩和技嘉基本沒過什麼問題。除了質量上面,在效能方面也有差異。除了主機板以外所有配置都是一樣的,華碩和技嘉的主機板,cpu和記憶體的跑分就是要比別的牌子高一些。當時測試的幾個牌子裡面,昂達是最便宜的,也是跑分最差的。

    買電腦時應瞭解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首先你要想清楚,自己是否需要移動辦公,如果沒有移動辦公要求的話,儘量還是桌上型電腦。相同的價錢,桌上型電腦的配置和效能會比筆記本強的多。然後,你要了解你的預算是多少。就是你願意為這臺電腦花多少錢。有預算才能計算出來你的配置大概在哪個檔次。再然後,就是你的需求了。你是用電腦來辦公、上網聊天、還是打遊戲,或者有作圖和影音處理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對每個部分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 2 # 明天天晴雨停

    根據使用性質,買電腦,要麼是工作學習,要麼打遊戲。如果工作學習,經常在家工作,可以選擇桌上型電腦價效比高,不過相對的,其擺放位置也就固定,喜歡到處葛優躺著辦公的人不適合。如果辦公,需要用到佔記憶體十幾個G甚至幾十個G的軟體,建議CPU選高點,也就是最新款,如果囊中羞澀,沒有必要選擇知名品牌,中國產品牌也行啊。電腦的淘汰率太快。此類電腦玩遊戲,一般遊戲也能很好執行。如果辦公僅僅是用Office軟體,那麼對於要考慮價格的朋友,沒有必要追新,不過玩遊戲可能會造成卡頓,遊戲的配置不能太高。如果買了電腦只是玩遊戲,說明不差錢,一切配置都是頂配,沒錯的,而且是桌上型電腦,曲面屏,畫質好。

    希望這些文字能夠給猶豫不決的朋友一點點的小建議。

  • 3 # 物理微電子前沿科普

    剛買的一款聯想小新air14,前幾天買的,當時做活動,降價800元只要3390元,因為我主要用來處理資料,不打遊戲,所以沒有配獨顯,價格相對便宜點,我買電腦之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滿足需求

    我想要的是記憶體大一點的,我當時買聯想小新air14的時候,上面寫著記憶體是12G,我覺得已經挺快的了,所以在找的產品的時候,主要看記憶體是否是大一點,因為要經常跑一些matlab的程式,所以要記憶體稍微大一點,也從網上搜了評價,感覺還不錯就購買了。

    2、軟硬體

    雖然說主要看是否滿足記憶體大一點的需求,但其他的效能也要看,當然多餘的配件也要剔除,比如我不打遊戲,我就不要有獨顯的,畢竟多配一個獨顯也挺貴的,AMD處理器銳龍版+12G+500G,我比較滿意。

    3、價格

    在大致滿足我的記憶體需求下,我覺得3390的價格我比較能接受,相對來說不算太貴,所以在我從決定買電腦到下單隻用了大概不到兩個小時,速戰速決。

    總的來說,這款電腦目前即能夠滿足我的需求,價格上又不太貴,整體對我來說價效比比較高。

  • 4 # 番茄剪輯哥

    買什麼樣子電腦,什麼品牌什麼配置,這要看你拿電腦做啥了,如果是簡單辦公就可以買價位3000-4500左右,如果是想要遊戲體驗的(打電腦遊戲)建議買4800-6000左右,實際價格可以去店裡諮詢,或者網路看看。

  • 5 # 淡定吳先森

    這個得看是筆記本還是臺式,筆記本選擇品牌和自己需要的配置就行了,臺式根據自己需求和預算選擇對應配置組裝即可

  • 6 # 小藍的小文藝

    關於如何選擇滿足遊戲和剪輯需要的膝上型電腦這裡從cpu顯示卡和儲存三個方面做了解釋,結尾處幫你推薦了筆記本品牌及型號,希望可以幫到你

  • 7 # 高山流水小哥哥

    選擇電腦,首先看用途,是家庭用,工作用還是遊戲用。

    一般是注意CPU,硬碟,記憶體,處理器,顯示器,散熱能力,續航能力等。

    電腦一般都預裝家庭版win10系統,先說處理器,當然越大越好,個人電腦,i5即可,i7雖然好,價格也必須考慮到。

    記憶體,一般學習,工作4G也就夠了,如果熱衷於遊戲,選8G一16G,否則會不流暢。

    硬碟分固態硬碟SSD和機械硬碟HDD,建議選用雙硬碟結構。

    其他如顯示器,散熱,續航能力等的選擇根據個人喜好及經濟承受能力選用。

    幾點拙見,拋磚引玉而己。

  • 8 # 學長聊機

    選筆記本其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經歷數十年的激烈競爭後,市場環境已經變的非常透明,主流價位的筆電特性都高度趨同,幾乎沒有不可替代的賣點。這種市場環境提供了一個相對普適的標準,透過這個標準,筆電玩家們建立起了一個得到認可的推薦表體系。

    大部分時候根據推薦表選購是沒有問題的,大佬們的推薦表寫都很清晰,只要順著往下選一般不會有錯。不過,對於使用者來說,想要買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只是看推薦表的話,其實還是有些不夠的,且不說在不做功課的前提下能不能看懂推薦表背後的含義,光是理解名字,對小白來說就已經非常費勁了。買筆電畢竟不是一筆小錢,多做一點功課,總是好的。

    這篇文章也正是希望寫一個做這方面的功課的方法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嘛。

    這裡會把一次選購的過程分為四步:

    明需求

    學常識

    縮範圍

    做決策

    我們先從第一步說起:

    第一步,明需求

    需求是一個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並沒那麼簡單弄清楚的事情。哪怕是在高度分化的筆電領域,小白搞錯自己需求導致產品購買失誤的也比比皆是。

    理解需求的前提是分解需求,沒有被分解的需求是沒有意義的。我經常遇見有朋友給需求時列了一長串:做影片、修圖、上課記筆記、長續航、偶爾要打一把吃雞,最後告訴我預算5000。

    這就是很典型的沒有搞懂自己的需求。

    這裡最明顯的問題就是過分追求全能。筆電作為生產力工具發展了幾十年,產品組合是高度成熟的,廠商不會也生產不出真正的全能產品,而大浪淘沙後的頂端全能本,不僅價格上天,而且為了全能處處都達不到極致。

    這個時候就顯示分解需求的重要性:透過分解需求,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女生,買來記筆記看電影,偶爾做影片”

    這個需求的衝突之處在於“做影片”,很多人不理解做影片的效能需求,看身邊人用17款MacBook Air剪影片,便以為這種輕薄本剪影片也沒效能壓力,這是大錯特錯。這種筆記本用個愛剪輯還行,你放一個解析度稍微高一點的素材到PR裡拖動時間線都卡。

    作為消費者,在分解需求時就尤其要注意這種“刺頭”需求。偶爾是一週?還是一個月?還是半年都沒有一次?要不要用AE?這背後的差別是很大的。如果是一週剪一次,這幾乎意味著你幾乎一定要放棄便攜,選擇更重的遊戲本。一個輕微的定義差別就意味著增加了幾斤重量。如果你不去細分,你很難買到符合自己心意的筆記本,甚至被偽需求所惑。

    分解需求的辦法,最好的就是重要性排序。你可以在選購筆記本的時候,列一個表,專門寫你的需求,把你認為最重要的排在最上面,依次類推,這樣可以幫助你理解自己的需求,並在後續過程中剔除一些衝突需求。

    第二步,學常識

    如果說明需求是看懂自己,那麼學常識為了看懂產品。如果你不懂引數背後代表著什麼,選購也就成了一種無稽之談。

    哪怕你不想挑產品,讓別人幫忙挑,你也需要了解一些基礎知識。因為你不這樣做的話大機率會把自己的需求誇大化或者縮小化,從而造成對方的誤判,最後影響的還是你自己,

    常識嘛……這玩意真的沒什麼捷徑,不過好在筆記本翻來覆去也就是那幾個領域,多翻幾個科普,一般也就懂了。

    這裡著重介紹一下CPU,其他領域的如顯示卡、儲存、螢幕,其實都有對應的科普文章,去翻就是了。

    CPU的含義什麼的我就不解釋了,沒吃過豬肉起碼見過豬跑吧?真正需要介紹的,是如何區分那一堆複雜的數字。這在10代酷睿上尤其是這樣。

    目前低壓的10代酷睿處理器已經大規模上市,市面上的輕薄本也基本得到了一輪更新。

    不過10代酷睿比較特殊,在推出時即有14nm的CometLake與10nm的IceLake,命名規則也有變化。

    CometLake仍然沿用原先的命名規則。

    以i7-10710U為例,i7代表著產品等級,10是產品迭代數,後面的數字一般是越大越好。比如同樣是10代,i7-10510U是4核8執行緒,i7-10710U卻是6核12執行緒。U則是代表低壓,簡單解釋的話就是功耗低,適合續航較長的筆記本。

    目前主流價位移動端常見的還有一個H,那個是代表標壓,適合有一定效能需求的,所以常在遊戲本上出現。因為10代酷睿還沒有推出標壓處理器,所以“H”這個字尾只會在搭載9代處理器的筆記本上出現。

    IceLake的話,可以參照這張廣泛流傳的介紹頁:

    上圖“1065”中的前兩位“10”代表這款產品是英特爾酷睿的第十代產品,而後兩位“65”代表的是產品型號,最後兩位中的最後一位數字代表的是該款產品的功耗,比如“5”代表TDP為15W或者25W,“8”代表TDP為28W,而“0”代表TDP為9W或12W。然後我們來看位於最後的“G7”,這裡也很有特色,它特指的是該款處理器配備的核心顯示卡級別,除了“G7”還有“G4”、“G1”

    通俗一點說,按照上面這張圖,10和之前是不變的,依舊是產品迭代數,而65則是這次的產品型號,其中5是功耗。G後面的則是核心顯示卡級別。

    這個倒也不用刻意去記,目前的IceLake主流輕薄本比較少,看到這種 前面四位數字且後面帶G 的一長串,會認i5和i7就行了。(如果2020第二季度之後你再看到這個答案,請忽略這句話)

    IceLake的新特性是很值得期待的,除了10nm帶來的更好的能耗比,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核顯效能的大幅提升。這點從這次的命名也可以看出:intel為表示核顯的效能檔次,專門在命名裡為核顯獨立了一位數字。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則是這次的IceLake處理器集成了Thunderbolt 3控制器。之前的筆記本都是透過PCH(整合南橋)上搭載一顆控制器來實現Thunderbolt 3的功能,這次IceLake直接封裝在了處理器中。

    Thunderbolt 3是一個玩家叫的比較兇,但大部分使用者其實不是特別瞭解的東西。我在向一些剛接觸筆記本朋友介紹Thunderbolt 3時,大部分沒什麼反應,但說到這個“在蘋果電腦上常見”時,便有一些人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了。雖然很多時候他們其實並不明白普通Type-C和可使用Thunderbolt 3的Type-C區別……

    普通使用者很難感受到,但為什麼玩家支援呢?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理想情況下(在對應裝置或者轉接器支援的情況下),一個Thunderbolt 3可以替代我們生活和工作中幾乎所有的介面。

    依靠40Gbps頻寬和USB 3.1 Gen2與生俱來的大功率供電能力,Thunderbolt 3可以作為快速檔案傳輸、高解析度影片輸出、筆記本供電乃至外接高效能顯示卡的統一介面。

    之前的筆記本都是在主機板上放一顆單獨的Thunderbolt 3控制器,這次的10代IceLake直接將控制器整合在了CPU內,以推動未來的介面大統一。

    同樣整合的還有WiFi 6,這也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技術,它也叫 802.11ax,頻寬、同時連線裝置數量以及能耗上都有很大優勢。而intel的WiFi 6則要更好一些,官方稱之為Gig+,它首次使用了160MHz通道,理論速度可達2402Mbps,是標準Wi-Fi 6解決方案速度的2倍。缺點嘛,就是現在WiFi 6的路由器太貴了,一時也沒有使用場景。不過intel釋出10代IceLake就是為業界指出發展方向。趨勢是一定的,有了準備總比沒有好。

    總結一下, IceLake好處很多,就是基於IceLake處理器的本子普遍比較貴,便宜的又往往因為其他原因不太值得推薦,這樣要根據你的預算去調整了。

    CometLake雖然仍然是14nm製程,但經過intel在14nm製程上的不斷打磨,從目前的測試結果看,能耗比好了不少,這也是目前主流價位的正常選擇。

    電子產品畢竟買新不買舊,在10代酷睿已經大範圍鋪開的輕薄本市場,沒有什麼理由去選擇老一代的產品。

    第三步,縮範圍

    我的建議是看至少2篇這樣的推薦文章,然後拿出前面所寫的需求單,透過其中的名詞,找到符合你需求重要性排序的產品。

    在看的同時,把這些符合你需求的產品再次列出來。沒有在推薦表中的產品就儘量不要加入進去了。如果一個產品如果沒有出現在推薦表裡,八成是因為它存在著一些問題。

    當然這個也不是絕對的,前面說了,筆記本行業在競爭中的定價早就變得高度透明,如果一個產品定的貴了,核心玩家們幾乎不會給它緩衝時間,一些不在推薦表裡的產品就是這樣的情況。

    選購是一個高度主觀的事情,雖然主流價位筆記本同質化很嚴重,難免也會有幾個微小的點觸動到你,哪怕是執意要購買這種產品,我也覺得這種選擇是可以理解的。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需要去選購它,就必須意識到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未來會影響你什麼,去更加多的去學習相關知識,去更加謹慎的權衡利弊,不能因為一時的喜好去妨礙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筆記本終究是一個生產力工具,如果連工具屬性都執行不好,那買它有什麼意義呢?

    第四步,做決策。

    這一步就很簡單了,把剛剛列出的所有產品以及它們的特性都寫出來,重新對位自己需求,選出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就是了。

    此時就要開始注意價格動向,筆電倒是經常搞活動,可以的話去找一個比價網站,看看這個產品的歷史低價是多少,不要選了好產品最後還是多花了錢。尤其不要去實體店,實體店的套路可太多了,坑你可沒商量。

    最後呢,再給一點小建議吧:

    我一直覺得買東西是圖自己開心。無論求多少推薦,最終付款的都是你自己,如果你花了錢還不能得到一個相對滿意的結果,那這錢還不如不花。買東西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值與不值也並不是只有一套統一的標準。

    我們做功課呢是為了自己的錢可以花的更加實在,而不是為了學了之後因為一丟丟區別在鍵盤上指點江山。不要做被引數束縛的靈魂嘛,畢竟你喜歡什麼東西,只有你自己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C羅奪得金球獎的機率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