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從拍攝手法、臺詞、畫風等等來講。
12
回覆列表
  • 1 # 編劇演繹法

    英劇和美劇比起來,在拍攝手法、臺詞和影調(畫風)並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因為拍攝手法、臺詞節奏和影調是影視劇製作的基本技法,具有普遍規律、共性。國內想拍影視也就是那些手段,比如情景喜劇系列,中國產《愛情公寓》、美劇《破產姐妹》和英劇《米蘭達》,同樣用的是平光的照明手段,使劇集基調偏明亮、輕鬆。如下圖,同樣是夜景,人物面部光比都比較小。(人臉一邊亮一邊暗就是大光比)

    那麼英劇和美劇的區別在哪裡呢?

    真正的差別在於英劇中關於深刻主題探討的劇集所佔比例較高,也就是說大部分英劇都在探討一個深刻的主題,並且把社會最陰暗的一面拿出來;而美劇側重於娛樂性、創意性強的劇集佔美劇比例較高,總體是在迎合大眾口味。

    比如我們看的英劇中,非常多的劇集在探討不同的、深刻的主題,比如青春劇《皮囊》,它是一部關於青春陣痛、青春傷痕的劇,劇集中所描繪的情節諸如有家庭暴力、愛上老師(倫理)、徹夜放縱等;比如被封為經典的《黑鏡》,其中情節就涉及到國家政治、社會階層的對抗、人性冷漠等等,可能大部分人看過之後都還記得那個英國領導人直播跟一頭豬交配的情節;再比如《真實的人類》,它是一部科幻片,它表面所探討的是科技高速發展下,未來社會中人與機器如何相處,深層次探討的是當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缺失,即大家互不相信彼此。

    我這裡強調一下,不管是愛情、科幻、寫實、喜劇還是犯罪題材,英劇和美劇都有的,但是同樣的題材,英劇則更為深入地挖掘隱藏在現象下的本質,讓人看著壓抑。

    我們回到美劇,美劇的產量非常大,今年新的美劇至今只有以下幾部值得推薦:《罪夜之奔》《怪奇物語》《西部世界》。除此之外,大量的新片都是娛樂性非常強的片子,甚至有種學習南韓快速剪輯以帶故事節奏的趨勢,比如今年的新片《熱點推手》、去年的《逍遙法外》,都以快速剪輯來帶故事節奏,從而吸引觀眾,這種片子本質上是在炫技,具有較強娛樂性,而非對故事的深入挖掘。

    (熱點推手)

    美劇中玩創意的劇集太多了,比如女喪屍破案《我是殭屍》;返老還童《重生》;動物逆襲《困獸》(Zoo);禁閉之地《黑松鎮》;地球唯一的活人《最後一個男人》;駭客崛起《駭客軍團》;音樂劇玩黑人撕逼《嘻哈帝國》;緊急上任的總統《指定倖存者》;吸毒的廚師《盤中獸》;動畫人物走進現實《佐恩之子》……太多了,不勝列舉,但主題深刻的卻並不多。

    那麼為什麼英劇和美劇的差別在這裡呢?

    其實主要是因為兩個國家的現狀、國民的文化生活是不同的。英國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常年多霧,冬天麼特別冷,導致英華人生活非常壓抑,尤其是二戰後的英國,國力衰落,在世界上話語權的沒落,現狀還有退歐的鬧劇(英國為此出了一部政治諷刺喜劇《權力的猴子》)。英華人民活得壓抑,所以呈現給我們的影視劇也是如此,也不讓我們好過……簡直就是互相傷害……

    相比之下,美華人的生活就好過一點,由於文化的多樣性,各種人種混居,他們更追求大眾娛樂。本來生活也艱辛,影視劇給他們刺激、給他們快樂這就足夠了,這也是資本市場的第一要務:滿足觀眾。好萊塢一線導演、演員都會以娛樂為主,持續火熱這麼多年的漫威宇宙系列(《蟻人》、《雷神》、《復仇者聯盟》)就是一個最好的案例,美劇方面,上述已經提到了許多。

  • 2 # 優Ki醬

    ​從幾個方面說1.市場背景不同。美國市場大,英國市場小。美國分銷得電視臺基本都是市場化的,英國公營力量還比較強。2.從製作角度美劇是大製片商和觀眾主導的,更為市場化。產權方面一般由製片方主導,如果收視好,即使原創劇人和編劇不想寫了,沒創意了,製片方常會買斷他們的收益權,然後換批旗下籤約的編劇繼續寫,直到爛尾或者演員不想演了(或者演員工資漲到使他們無利可圖的地步),基本都是團隊智慧結晶,但也導致單集間質量起伏較大。但同時很善於吸收借鑑其他國家的劇本,開發自己風格。(比如上一季ABC臺復仇,本來創劇人一直想說服ABC臺象有線臺劇集那樣只給個13集訂單。ABC不願意,一定要求22集。然後到第2季,創劇人表示創意枯竭,壓力太大,辭職逃走了。製片方還是換了個劇集主管繼續寫。)英劇是創意人主導體制,產權更多的在創意人方面(這也因為英國沒有很強大的製片商),所以創意人決定權更大,創意人可以決定他們想寫多長一集,多少集一季。不想寫了就不想寫了。你咋說也不寫,再想看也不寫。(早前的福爾蒂旅店,後來的加羅律師)觀眾反應好也罷,收視好也罷,沒創意了,哪怕沒寫結尾,也可以隨時結束。版權完全由創意人控制,你不能隨便換人糟蹋我的東西。私人小團體間的合作,全劇質量平衡。3.對劇集的首要要求不同由於2,所以美國要求收視率和利潤(質量是實現手段,當然有幾個有線臺相對寬容),英國更重視藝術質量(因為BBC的存在)但也追求利潤。4.因為1,2,3的原因導致了劇集的形式不同。美劇相當工業化標準,訂單下了,一季13或者22集,單集時長根據播出臺的不同標準很嚴格,嚴格按照訂單合同辦事,收視率不好隨時砍。收視率好可以一直寫他個20季。開播停播都可測。英劇隨創意人心情,一季可以3集,也可以10集,可以第一季4集,然後第2季12集,然後第三季又只有6集。甚至創意人心情不佳,可以2季之間完全休息1年。有長播10來季的,但是每季集數可以有多有少。單集只要伸縮不太厲害,可以靈活。當然英劇一般較短。(也不都短,神秘博士就很長,無恥之徒,Only Fools and Horses,日間劇Coronation Street)5.以上導致了創作人追求不同美劇發現調動觀眾口味為主(當然藝術家的表達也有,有線臺寬鬆)英劇創意人的自我思想表達為主(當然觀眾口味要照顧,特別是純私營臺)6.戲劇風格不同有文化差異因素,也有上面製作體制因素影響導致:英劇:文化底蘊深厚,內斂,含蓄,劇情劇 沉鬱深刻 也常帶有一種英式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感。喜劇要麼不苟言笑的搞笑,要麼瘋癲戲虐的搞笑, 反諷辛辣 。對戲劇主題挖掘的更深入,常表現人生的荒謬無奈。悲劇,喜劇。常有突兀或者不像結尾的結尾。美劇:題材更多元,想象力豐富,注重感官刺激, 表現主題的方式和敘事角度常常很新穎, 表現戲劇核心更直接奔放,情感表達往往是宣洩直白的,而且大多數劇集都不忘提示觀眾親情倫理,因果報應之類的道德層面寓意。悲劇濃墨重彩,喜劇輕鬆溫馨為主,比較積極向上(有線臺就不一定了)。結尾一般還是比較符合觀眾欣賞習慣和心理預期範疇的。

  • 3 # 欣頔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看港臺劇的看不起看內地劇的,看韓劇的瞧不起看港臺劇的,看日劇的瞧不起看韓劇的,看美劇的看不起看日劇的,而看英劇的瞧不起看美劇的。”

    這句話其實有點偏激,因為英劇現在和美劇不分伯仲,但是英劇和美劇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1. 劇本:英劇的劇本更犀利更深刻。

    英國可以找到犀利如一把刀子的劇本,而這些本子往往是美國同行不太敢拍的。比如《絳紅雪白的花瓣》,流產那一幕恐怕會引起爭吵。再比如SILK,讓觀眾對司法系統絕望?那絕對不行。《黑鏡》這種惡意從(各個)螢幕裡滿得要溢位來的劇就徹底別想了。《紙牌屋》算是為政治諷刺劇填了個缺,不過美版花了不少篇幅在主角的個人經歷上,特意安排了一個草根出身,讓他更有人情味兒也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原諒——總之是絕對不敢直接擺一個東北精英上去玩權數的。

    敏感議題打一個巴掌給仨甜棗,經歷了天大的磨難也總有一線希望,草根英雄總有成功的一天,這樣觀眾才好接受,觀眾老爺樂意了電視臺才能收回成本。

    英華人沒那麼崇拜樂觀精神,沒那麼熱衷於打官司,每年要交電視費,所以英國電視臺敢做犀利的本子,而靠廣告吃飯的美國公共電視臺不敢。2. 感情處理方式:英華人比美華人更喜歡剋制和壓抑感情,所以英劇對感情的描寫往往不顯山不露水,一個眼神包含千言萬語;美華人和美劇是不會滿足於這些的,他們要真的把心意都吐露出來、再來上結實的肢體接觸,這才能滿意。兩種風格雖然有所差別,但並無高下之分。

    3.臺詞:英劇的臺詞比美劇經典和內涵。

    英國戲劇的歷史無須多講,莎士比亞的劇本更是有無數人在背誦。英劇從英國戲劇裡繼承了很多——尤其是情景喜劇。英劇裡的喜劇,臺詞非常精,諷刺也非常刻薄。最具代表性應該就是過去的《黑爵士》和《布萊克書店》。這兩部都是英式無厘頭,不僅人物形象誇張,刻薄人的臺詞也很內涵。而《黑爵士》裡常被羅溫·阿特金森用一張“賤嘴”秒殺的休·勞瑞,如今正在美劇《豪斯醫生》裡用他的“賤嘴”秒殺他的同事和病人,但臺詞的功力與理查德·柯蒂斯們相比還是有差距。

    4. 劇集長度:美劇通常一季13集起步,英劇大都6集左右。等一季好辛苦。

    5. 文化氣息:英劇文化氣息濃一些,美劇商業氣息濃一些。很多英劇如果你不瞭解歐洲歷史,根本看不明白,美劇比較偏向於快餐文化,帥哥美女多,床戲也多。

    嗯……大概就是醬(•̤̀ᵕ•̤́๑)

    沒看過英劇的同學,十分推薦你們看一部英劇:

  • 4 # 田鼠叨叨叨

    美劇相對而言要麼搞笑,要麼智商犯罪,要麼英雄主義,但是英劇就宮廷宮鬥,搞基,推理等等。

    但是無論是美劇還是英劇我都比較喜歡因為內容不做作,對於中國產劇已經無力吐槽了,要麼就是傻白甜的戀愛偶像劇,要麼就是神劇各種超能力,島華人各種的不扛打,都市的爾虞我詐,好像是超級公司一樣的,好看的諜戰劇少之又少,有不少粉絲追捧棒子各種無聊的電視劇,一點營養都沒有,沒有美劇與英劇有意義的內涵至少無論英劇還是美劇至少內容可信度,以及演技比較高。

    最經典的老友記到絕望主婦再到破產姐妹,雖然有泡沫劇之嫌但是經典就是經典,搞笑度還是回味都是不錯的。

  • 5 # 赤炎孤冥狼

    從劇情上看美劇情節都比較商業化,按照觀眾的喜好安排劇情。英劇的視角都比較獨特,想法新穎。比如《應招女郎日記》《死亡片場》但有的劇情看得很糾結..不是大團圓結局。還有就是有的喜劇沒有美劇那麼好理解,比如我看過的一個英國超級英雄的劇集...完全不知道笑點在哪..他有的地方,只有你是地道的英華人才會笑... 從劇集製作方面看美劇都是高成本長篇劇集(不受歡迎的會被腰斬)英劇的成本和美劇比相對來說會低一些,這些你可以在《遠古入侵》等劇集的特效中看出來。而且英劇有好多迷你劇,六七集甚至三四集。而且就算劇集很經典,也有可能只出個一兩季。八九季以上的劇集很少見。更有一些劇是一級一個小故事,每集之間完全沒有關係,比如《恐怖大師》《科幻大師》《懼由心生》。

  • 6 # 橋邊紅窈

    電視劇其實是這樣的,也會抄襲的。它大概有這麼個順序:新馬泰劇抄襲中國產劇,中國產劇抄襲韓日劇,韓日劇抄襲美劇,美劇抄襲英劇。這時,就有人提問了,那麼英劇抄襲誰的呢?其實大家認真研習一下就會發現,英劇最自豪的其實就是對莎士比亞舞臺劇的大量的翻版和改編。

    英劇也抄襲,也翻版。但不同的是人家的翻拍是隨歷史的發展而時代改變,當然,美劇翻拍的《紙牌屋》也是如此,所謂與時俱進。比如英劇《是,首相》,《神探夏洛克》,都是非常經典的。

    我看美劇,英劇是比較早的。剛開始時候看美劇,看的第一感覺是,臥槽,這麼牛逼,電視還可以這麼來,環環相扣,思維縝密,慢慢地,覺得資源短缺的時候,這時候就來了英劇,如《超能少年》,《九號秘室》,《黑鏡》,看完這些,差點就想給編劇獻上膝蓋。就一個字:服!

    最後,我覺得在這兩者之間也沒有什麼看上這個看不上那個之分,英劇也好,美劇也罷,能帶來感官體驗,帶來啟發的都是我們需要學習,都是好的東西。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 7 # 淡然瑣碎

    最近迷上了唐頓莊園(T_T為什麼現在才迷上)真的很好看。服裝做工精美,每一個畫面恢宏大氣,濃濃的二十世紀的味道,演員的演技也特別好,劇情的轉折點清晰明瞭,讓人慾罷不能。一開始看,確實覺得演員長的不如美華人長的好看,但是看久了發現真的很有氣質,最重要的是,他們講的英文很好聽(誰讓我們從小學的就是英式英語呢)向大家推薦一下^V^而美劇的英雄主義真的看膩了,日南韓近幾年也沒能拍出劇情吸引眼球的好劇來。韓劇能一直這麼火,不得不說,真的拍的很浪漫,滿足了每個女生對愛情的想象。

  • 8 # 我是一個藍胖子

    英劇和美劇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種不同是兩個國家電視市場競爭態勢所造成的。美國的電視臺收視率競爭堪稱慘烈,而且收視集中度非常高。每個電視臺都需要每年推出新劇,劇集的製作成本也很高,所以美劇都有pilot的概念,還有續約的概念。這就造成了美劇大多以系列劇的形式出現,每週一播,一般1小時單元劇一季度的集數在20集左右。美國的單元劇有自己的生命週期,能超過100集的優質單元劇是屈指可數的。(補充:這裡主要指Drama類45分鐘單元劇,半個小時的sit-com週期會長一點,比如Cheers-Fraiser系列)英國普通電視臺一共只有5個頻道,BBC等國家電視臺是不依靠廣告賺錢的,也不放廣告,所以電視劇的製作是完全看專案團隊的願景,英劇有Sherlock/Hustle等大製作,也有Eastenders/Yes, Minister/The Office等小製作,由於預算問題,大製作每季的集數是很少的。(像Sherlock這樣的叫好大作要是放在美國早就一季22集續約了)而小製作就有那種像中國電視劇一樣非常非常長的情況。製作水平上,大家見仁見智,有很多英劇的劇本是非常好的,Sherlock只是一個例子而已,前幾年還有一些很厲害的TV Movie,推薦一個叫做the devil"s whore.還有就是BBC的紀錄片製作水平簡直就是高得令人髮指。

  • 9 # 方士的知識樂園

    大部分英劇的舞臺劇味道更重,畢竟是演員都是從小練莎士比亞的。

    英劇大部分來說,由於資金問題,更偏好小場景,細膩陰冷的故事。當然也有神秘博士這種偉大的奇葩。

    英劇的幽默效果更加內斂。

    由於有悠久的歷史,貴族王族階級,英劇有較多的歷史劇。另外也許是大不列顛的衰落,英劇的科幻劇,都市劇,大都帶著一種頹廢迷茫的味道。

    英劇更開放,如同性戀在美劇中往往還是噱頭刺激點,英劇中就是真正的日常。

    英劇的拍攝是一次完成後播出,而美劇則大多是拍攝中播出方便調整。

  • 10 # 美劇販

    英劇一向以拍攝週期長,劇集短小精悍而著稱。看一部新的英劇的時候,往往要捱過剛入門的“無聊期”,越到後面才越對英劇編劇的功底嘖嘖稱讚。

    英劇向來都把英華人的冷幽默、自嘲和老牌資本主義的思考表現的淋漓盡致,英劇臺詞念得很高階,各種老式語法用得爐火純青。與美劇側重於娛樂性、創意性、觀賞性不同,英劇的深度一向都令人稱讚。英劇很多情節都值得推敲,構思巧妙,重複刷劇的時候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英劇的運營模式其實和美劇也有很大不同。英劇以電視臺製作為主,BBC等國家電視臺不依靠廣告賺錢,所以電視劇的製作是完全看專案團隊的願景。

    由於預算問題,像《神夏》、《黑鏡》這種大製作每季的集數都很少。所以說“史上最強三集片”並不是沒有來頭的。

    美劇的競爭很慘烈,而且收視集中度非常高。每個電視臺每年都需要推出新劇,劇集的製作成本也很高。所以美劇都有pilot,還有續約的概念。這就造成了美劇大多以系列劇的形式出現,每週一播,一般1小時單元劇一季度的集數在20集左右。

    英劇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演員學歷非常高。像我們所熟知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是畢業於曼徹斯特大學。

    而且他在演藝圈還完全算不上學霸的存在,像抖森和小雀斑就都是是伊頓+劍橋的組合。

    大表哥Dan Stevens在劍橋讀的英國文學,在《理智與情感》中出演且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艾瑪·湯普森

    我們熟知的憨豆先生,也是在牛津大學獲得的碩士學位。這些可都是真才實料的大學霸,相比於娛樂圈中有些解一元二次方程就開始賣學霸人設的小鮮肉小花旦,高低立判。

  • 11 # 手機使用者66223798643

    英劇耐看,像煲了好久的湯,宜細細品味。推薦《雀起鄉到燭鎮》。美劇像快餐,緊跟時代,資訊量大,推薦《犯罪心理》《豪斯醫生》《傲骨賢妻》。當然,美劇也有宏篇鉅製《冰與火》。

  • 12 # lily看美劇

    自從看了【黑鏡】、【神探夏洛克】、【九號密室】...對英劇的好感度直線飆升。

    與美劇相比,英劇擅長於劇情的反轉反轉再反轉、腦洞無邊際開到銀河系,更有英式的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內斂深厚的文化底蘊。擅長透過反諷辛辣的戲劇衝突,將人生的荒謬無奈展示得淋漓盡致。

  • 13 # 王丫米

    從創作風格來看,美劇除了某些小眾作品,有著很強的好萊塢式的印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俗套“,這也是美劇雖然強勢,卻不在鄙視鏈頂層的原因。不過,俗套有俗套的道理,一個俗套之所以成為俗套,往往是因為它最受歡迎,最符合期待,最安全。娛樂作品就像飲食一樣,是能夠培育大眾口味的,俗套雖然有時候讓人膩歪,卻也是大眾所習慣的。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影視劇創作者喜歡以”獨立“為榮,希望自己的故事不落俗套,這樣就造成了英劇在國際觀眾眼中的兩級分化,一級驚豔絕倫,讓人意猶未盡,比如頭兩季的”神探夏洛克“,橫空出世,前所未有;一級看起來莫名其妙,耐不住推敲,這往往是編劇水平不夠又不肯借用成熟安全的俗套的緣故,比如那些多數人沒看過的和半集棄的英劇,還有後期的夏洛克。

    再一個區別是演員的區別。英國演員”顏值不夠“,是經常被中國觀眾所抱怨的。美劇由於商業化充分,讓觀眾覺得養眼是很重要的指標,而且這個行業多金,容易吸引更多的人入行,入行的人多,漂亮的當然也多。而英國的演員還是有藝術家的意味,美往往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有些演員相貌好,甚至反而影響其發展,因為太漂亮太英俊而失去某個角色的情況不少。還有英國演員不熱衷於抗衰老,美國四十歲以上的女演員都用肉毒把額頭眼角打的光溜溜,而英國演員往往三十多歲,就坦然地把臉上的皺紋展示出來,渾不在意。美國演員多數有一口白閃閃的烤瓷牙,英國演員牙齒歪歪扭扭的可不少。還有,開啟英國演員的wiki頁面,往往出身名校,而且很多都有多重身份,集演員,歌手,編劇,作家,記者為一體。那些牛津劍橋畢業,長得也不算出眾,依然拿著微薄收入做演員的,是真愛這一行。而且很多演員具有古怪的Geek範,逼格頗高。

    還有一個區別是錢。美國電視劇財大氣粗,有錢當然好辦事,片酬豐厚,場面恢宏,是英劇無法比擬的。按照英國演員大衛田納特的說法,BBC的片場連中國群演那種盒飯都沒有,大主演吃得也只是麵包片。所以美國的做法是把英國的演員和主創請到富庶的美國來幹活,實現英美一家親。這一點,跟我們大陸跟港臺合作的情形差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力下降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