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點佛心

    除題中所舉“驕陽”、“弱柳”,常見的還有“悲鴻” 、“驚濤”、“閒雲” 、 “悲風”等。古人將自然之物人格化,有的是為了更生動、更傳神,有的是為了寄託個人情感,有的則是因為有所避忌,只好隱喻。飛花、芳草、秋蟲、明月、東風、浮雲,無不可以寄予人的思想、情態,藉此表達人的情懷和心境。

    有借北風、蟲鳴表現“悲”的: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苦寒行》(曹操)

    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雜詩》(曹丕)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野田黃雀行》(曹植)

    有借楊柳、春風表現“怨”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二首·其一》(王之渙)

    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辛棄疾)

    有借花鳥、明月表現“離恨”的: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杜甫)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晏殊)

    有直訴深情的: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金銅仙人辭漢歌》(李賀)

    多情只有空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寄人》(張泌)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送郭司倉》(王昌齡)

    也有以草木無情反襯人之有情的: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蘇幕遮·懷舊》(范仲淹)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臺城》(韋莊)

    更有不解風情的: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

    ——《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晏殊)

    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趙令畤)

    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踏莎行·小徑紅稀》(晏殊)

    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閨怨篇》(江總)

    既然有不解風情的,自然也有善解人意的: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西洲曲》(樂府民歌)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裡館》(王維)

    浮雲為我結,歸鳥為我旋。

    ——《扶風歌》(劉琨 )

    有以物寄情的: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

    也有託物暗諷的: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落梅》(劉克莊)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歸燕詩》(張九齡)

    還有表現人與物互動的: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搖。

    ——《長干曲》(樂府詩)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西江月·遣興》(辛棄疾)

    細塵鄣路起,驚花亂眼飄。

    ——《俠客行》(虞信)

    總之, 借物寄情是古人詩文的慣常用法,留給後世的喻象千姿百態、數不勝數,也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言的內涵和美感。

  • 2 # 溯路之行2

    當然。不僅有還很多,如蒼鷹、飛虎、蠍子。。。這些,要視具體的人物設定、本質、品性、特癥來安排。目的是讓讀者能更好更早地辯別人物,有助於對文章的理解。聰明或功力深厚的作者,除在人物形象上有此類比喻,更多地是在外部環境、自然氛圍的運用上,襯托、加重、喧染文章的力度深度廣度。

    一篇文章的好與不好,思想性是一方面,藝術美感也非常重要。因為,生活本就是多姿多彩的。見明月而思鄉,迎颶風起鬥志。。。

    謝題主邀。

  • 3 # 步蘭香407

    這是託物言志的一種表現手法,是作者透過象徵或起興手法描摹某一事物特徵賦予人一樣的思想感情。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兩句詩形象描寫個別人不學無術,暈頭轉向,尖酸刻薄的性格特徵。抓住事物典型特徵的象徵性而起興,起到辛辣的諷刺作用!象這種手法在古詩文中常常用到。

  • 4 # 全峰山

    不光是古人,現代人也如此。他們的文學作品中,為了表現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人和事,就不能不寫到這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自然景物。

    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很多,如″交待背景、渲染氣氛、寄託人物的心情、表現人物的關係、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等。總之,寫景是為了寫″人″,為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代詩聖杜甫曾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其實花是不會落淚的,鳥也不會驚心的,這不過是詩人在動亂年代裡,自已心情的反映。

    現代小說《高玉寶》中,玉寶一聽說要去讀書,理想實現了,這時看見圍的一切,都是為玉寶高興似的一一″母子二人走過一個大院,院裡的桃花杏花開得滿樹,真好看……樹葉子都綠了,Sunny斜射到樹林子裡的草地上,照得草地上的″露珠"兒閃光耀眼,小鳥兒在樹上跳上跳下,唱個不停……

    總之,古人和現代人將自然之物賦予人的情態,屢見不鮮,數不勝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為什麼同意或拒絕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