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94310417小云
蒙古大汗的繼承製度最初為智勇雙全者和武藝高強之人擔任,經幾代傳承形成了汗族氏力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父親就是這樣的,因而自幼成吉思汗臉上有先輩的光環效應,而久復盛名,歷經滄桑磨難鐵木真極具恐怖的驚天崛起,經大小几十次惡戰和十三翼大戰及滅了克烈部及王汗,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成為大汗在他年老時與眾賢臣大將商議形成了忽裡臺議事推選制度,從品德思想智慧仁德戰功上綜合優選強者任之。但好景不長自蒙哥汗暴死後,這一制度形同虛設,貴由和其母也暫據汗位,後有發生了拖雷子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紛爭打鬥,最終忽必烈大獲全勝,成為大汗他改元制度定都大都形成了強大的皇族勢力,自此蒙古的忽裡臺製度名存實亡,成為父子相傳的黃金家族定例,也不差圖謀不軌存心不良的王族勢力叔侄相殘,接二連三的離奇死亡事件。
-
3 # 公元前
他們使用的是忽裡臺製度。忽裡臺作為一種政治推選制度,它在元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推選制度。
一、蒙古選大汗的召集地點是在漠南地區的元上都開平。自元朝,忽必烈在開平召開忽裡臺大會登上汗位以後,從此忽裡臺選汗大會大都在上都開平召開。比如:後來的大汗,成宗鐵穆耳、武宗海山、文宗等都是在開平召開忽裡臺大會然後才即汗位的。自從忽必烈在元上都召開忽裡臺大會以後,蒙古貴族階層將忽裡臺大會當作大汗推選的重要會議。而從元朝開始,兩都制的政治統治模式,為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二、忽裡臺大汗制度內容非常豐富。元朝時期,忽裡臺傳統的朝會、推舉大汗儀式、宴會和賞賜制度等都與蒙古民族普通的大會程式基本上保持一致,並且更加豐富。就忽裡臺朝會而言,所有的宗親每天都要上朝議事,除了逐漸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四大汗國宗王之外,其他的蒙古貴族階層都必須參加朝會。
就蒙古推舉大汗即位儀式而言,大汗作為統治者,它也具有帝王以及蒙古大汗的雙重身份,它也實行蒙、漢兩種儀制,以此來代表和體現其大汗—皇帝的雙重身份。蒙古大汗即位的四個程式:“首先,‘諸王舉行國家典禮,扶持皇帝登基’,並由‘后妃、諸王、駙馬等以次向皇帝獻禮’。其次,參議中書省事等官員四人,從大明殿的左側門(即日精門)進入大殿,手中託著裝有登基詔書的竹盤行至皇帝的御座前,然後跪奏詔書;掌御印的典瑞給詔書加蓋印章,然後,將詔書放在竹盤中;參議中書省事等官員四人從正門(即大明門)進入大殿,將竹盤中的詔書放在大殿上的宣詔案上。隨後,穿著公服的文武百官都列隊迎候在大明殿外,面對對宣詔案上的即位詔書行跪拜禮,隨後,由參議中書省事宣讀詔文(先用蒙語宣讀一遍,隨用漢語宣讀一遍),然後再行大禮,高呼萬歲。最後,文武百官由典引官引領到大殿內,分左右從日精、月華門進入大明殿,拜舞祝頌,進酒獻表,並由新皇帝賜宴。 -
4 # 碼字的蝸牛
在鐵木真統一草原之前,這裡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黑森林理由存在的世界。
從西周時期的,羌、戎、東胡、林胡,再到戰國漢朝時期的匈奴、烏桓、柔然、敕勒,然後隋唐時期的突厥,以及在突厥阿史那王部統治下不斷搞事情的回紇、鮮卑、女貞、契丹、沙陀、唐兀、蒙兀。
幾千年以來,這片土地是遊牧民族心裡富饒而又美麗的“天國”。但她的自然環境,蒼茫遼闊的同時,也是隨草逐居、居無定所的存在。地廣人稀的背後,卻是隻有那幾塊狹長地帶是最適合人、牛馬羊居住而已。夏季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背後,隱藏著冬季的白災與黑災肆虐的恐懼。
所以在鐵木真之前的草原,大魚需要不斷吞噬小魚,以求部落的延續,而小魚們相互吞噬的同時又相互聚集,以尋求抗拒大魚的威脅。這是一個沒有秩序的時代,也是擁有著草原特有的生存之道的時代。
大蒙古兀魯思帝國時期的大汗鐵木真統一了草原諸部,並根據草原習俗以及借鑑了契丹、金國等制度,為統一後的大蒙古兀魯思帝國制定了一套律法,正是這套律法使得之後的草原部落,哪怕是陷入混戰之中,都要保留最後的稱號。也可以說是鐵木真成吉思汗鑄造了蒙古族的存在,使它免於如同匈奴、突厥那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忽裡勒臺會議:
這是成吉思汗規定下的大汗選舉制度。忽裡勒臺:蒙古語"聚會"、"會議"的意思。早在蒙古人崛起之前的契丹,已經擁有了八部選舉制度,即八部首領每三年聚集在一起,選舉出新的大統領,同時也規定了,不管是新、舊首領在使用任何一種手段,在選舉之後,要保證不能進行報復行為。
最初的蒙古忽裡勒臺會議,只是鐵木真召集諸王諸將商議發動戰爭時的一種習俗。後來在鐵木真(成吉思汗)逝世之前,曾經下過旨意,“當大汗彌留之際或死亡時,諸王諸將不管身處何方,都要趕回參加忽裡勒臺會議,選舉出新的蒙古大汗”,“大蒙古兀魯思帝國的大汗必須、只能從黃金家族血脈中選舉。”(《蒙古黃金秘史》、《蒙古秘史》、《元史》)
歷朝大汗即位,都由忽裡臺推戴。蒙古沒有固定的嫡長繼承製,汗位繼承權或由先朝大汗生前指定,或透過明爭暗鬥強取,但形式上總要召開忽裡臺,由諸王、貴戚推舉,才能即汗位。新大汗在忽裡臺召開期間,照例向諸王大臣頒發大量賞賜,籠絡人心,因而忽裡臺也成了蒙古顯貴瓜分帑藏的一種形式。——百科忽裡勒臺會議,哪怕是入元后,都保留了下來,但是史學上將大蒙古兀魯思帝國與蒙元帝國是分開研究的。
成吉思汗後,透過忽裡勒臺會議選舉出來的大汗,只有3個半,分別是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阿里不哥汗(阿里不哥汗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他並非是蒙古汗,在汗位爭奪戰中失敗於薛禪汗(忽必烈),但是又不可爭辯的是阿里不哥確實獲得忽裡勒臺會議的推舉出來的蒙古汗)。
薛禪汗,即忽必烈時代的蒙元早期雖然元朝依舊舉行忽裡勒臺會議,但是元朝的皇帝、蒙古草原的大汗,不再是以選舉制度完成,而是融合了東方傳統——嫡長繼承製。
歷史是驚人的相似的。忽必烈破壞了成吉思汗制定的忽裡勒臺選舉會議,使得忽裡勒臺會議選舉出來的大汗在3位之後迅速流於現實,可元朝的嫡長繼承製同樣也只存在了2代。
元朝忽必烈時代,蒙古是處於分裂狀態的,因為當時忽必烈在蒙哥汗的統帥下進攻南宋。蒙哥汗突然死於戰爭之中。在此之前,蒙哥汗對這個弟弟忽必烈並不太信任,培植了三弟阿里不哥,當蒙哥汗的屍首在對忽必烈保密時被快速運回了蒙古首都和林,忽必烈在得到訊息之後,已經明白了大哥蒙哥汗對自己的顧忌。
因此忽必烈在開平(他的基地),召開了忽裡勒臺會議,此時參與會議的只有東道諸王(少有黃金家族諸王參與,東道諸王主要是木華黎國王的血脈,以及託雷系的旭烈兀,也就是最小的弟弟),以及漢家萬世候參與。史稱東道忽裡勒臺會議。
西道忽裡勒臺會議:當得知忽必烈自立為汗的訊息後,阿里不哥也在和林(蒙古首都)召開了忽裡勒臺會議,此時參與會議的只有西道諸王諸將,並沒有東道諸王諸將參與。會議推舉阿里不哥為汗。
其實這次紛爭主要就是漢化與保持蒙古化之間的衝突延續。早在蒙哥汗時,就已經對忽必烈附會漢法表示不滿,西道諸王也對成吉思汗時期冊封的東道諸王不滿(因為東道諸王佔據了最繁華的地區,卻又沒有黃金家族血統,僅僅是木華黎的後代,而木華黎只是成吉思汗四獒之一)。
公元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忽必烈名義上成為了蒙古大汗第五任大汗(也有說法是第六任,因為阿里不哥才是正統黃金血脈推舉出來的)。但是史實是鐵木真所創立的大蒙古兀魯思帝國分裂了,西道諸王不服,自立為汗,形成了欽察汗帳、察合臺汗帳,伊利汗國(旭烈兀是支援忽必烈的)。
嫡長繼承製只存在兩世的元朝忽必烈的皇長子真金先於忽必烈離開人世,忽必烈將皇位指定給了鐵穆爾,也就是元成宗。但是元成宗沒有子嗣,元朝的皇帝,蒙古的大汗,就再次陷入了內部爭鬥之中。嫡子繼承製與忽裡勒臺會議並列執行,就是元朝的一個特點。
-
5 # 桃花石喀喇
蒙古帝國初期是由忽裡勒臺大會推舉大汗,被推舉者必須是成吉思汗後代。窩闊臺汗是成吉思汗的兒子,貴由汗是窩闊臺汗的兒子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汗是成吉思汗的孫子,阿里不哥汗是蒙哥汗的弟弟 ,成吉思汗的孫子。
有點類似於中原五帝時代的禪讓制,有部落聯盟推舉稱帝,但被推舉者必須是黃帝的後代。如帝少昊是黃帝的兒子,帝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堯是黃帝的玄孫,帝舜是黃帝的八世孫,帝禹是黃帝的七世孫。
忽裡勒臺大會雖然可以推舉大汗,但蒙古人的財產繼承方式依然遵循“幼子守灶”的傳統。
據《金冊》、《史集》記載,成吉思汗實行千戶編組後,軍隊 總計十二萬九千人。其中屬於成吉思汗統率的中軍(怯薛軍)和左、右兩翼軍 為十萬一千人,其餘則分給了成吉思汗的子侄、諸弟及母親。
成吉思汗死後,他名下直屬的軍隊十萬一千人就全部由拖雷繼承,這也為拖雷的兒子蒙哥奪取汗位打下了基礎。但蒙哥汗繼位時依舊召開了忽裡勒臺大會,蒙哥得到了金帳汗國拔都的支援,擊敗窩闊臺系和察哈臺系諸王,奪取汗位。
蒙古帝國從忽必烈開始,汗位繼承不在透過忽裡勒臺大會推舉,由忽必烈直接決定繼承人,這也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分裂。忽必烈將蒙古帝國改造成中原和草原制度雜糅的大元帝國,但忽裡勒臺製度的影響並沒有消失,元代多位皇帝都是依靠蒙古草原宗王的支援,武力奪取帝位。
巧合的是,中原的禪讓制到了帝禹死後,夏啟武力奪取帝位,殺了部落聯盟推舉的繼承人伯益,禪讓制也改為家天下。
-
6 # 風光藝境
蒙古國大汗(皇帝)是由“忽裡勒臺”即貴族代表會議推舉出來的。忽裡勒臺又譯作忽裡臺、忽鄰勒塔、庫里爾臺,蒙古語,系“聚會”、“會議”之意,元代漢譯“大朝會”。原本為蒙古部落形成之初時議事大會,凡征伐等大事,貴族們就必須舉行忽裡勒臺以決定一切重大事務。蒙古各部大汗之立,形式上皆需經忽裡勒臺推戴確認。蒙古興起後,忽裡勒臺遂成為選舉大汗的決定軍國大事的貴族代表會議。1206年,蒙古各部貴族在斡難河源舉行忽裡勒臺,蒙古大英雄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帝國。
蒙古國建立後,忽裡勒臺仍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在蒙古人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極重要作用。新帝登基即位,亦例行召開忽裡勒臺,宗王駙馬、文武大臣與會,宣讀祖訓大法,頒發賞賜等。
由於蒙古族既承認長子的繼承權,又有“幼子守產”的習俗,故其皇位的繼承一直都很混亂。因此,由皇室宗親參加的忽裡勒臺往往成為確定皇位繼承人的關鍵,這是最能體現忽裡勒臺製度的重要一點。但忽裡勒臺對於大汗的推舉並非是“海選”,大汗的候選人只能從“黃金家族”中產生。所謂黃金家族,即成吉思汗的家族,也就是說,唯有黃金家族成員才有資格參選併成為大汗。
蒙古國基本遵守忽裡勒臺傳統,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窩闊臺、元定宗貴由、元憲宗蒙哥都是由忽裡勒臺推舉出的蒙古國皇帝。但自元世祖忽必烈始,貴族代表會議即忽裡勒臺推舉嗣君的傳統告廢,元朝皇帝的產生由推舉制變為了世襲制。
-
7 # 孫武兵法
忽裡臺大會是蒙古帝國建立前及建國初期,Tui選大汗的大型集會。同時擁有決定或宣佈重大Jun事行動、分派征戰任務、宣佈新定製度的Quan力。該制度起始於成吉思汗,大約於忽必烈時被廢Chu。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後,Hu裡臺大會成為蒙古國的最高國事會議,主要職Neng為推舉大汗。由於鐵木真是透過該會議Bei推舉為大汗的,以後歷朝大汗繼位,都按照這個傳Tong由忽裡臺大會推戴。 初期幾任大汗皆由該Hui議推舉產生或認可透過,直至忽必烈時期,蒙古Huang金家族內部爭位鬥爭空前緊張,成功奪得汗位的忽Bi烈繼位後再也不曾召開忽裡臺大會。也Zheng是對於忽必烈此舉的反對以及對其過分偏Xiang中原政策的反感,大蒙古帝國趨於分裂,使De四大汗國雖名義上為元朝屬國,但已經基Ben與中原有分別主權。 從本質上來說,忽裡臺大會Yu不斷加強的帝國皇帝專制中央集權有巨大Chong突從而導致其正統性於後世遭受嚴重挑戰。Hu必烈以後,效仿中原的皇帝世襲逐漸成為正Tong,忽裡臺大會推舉最高統治者也成為蒙古國早Qi的傳統而逐漸淡出歷史。
-
8 # 狼的影子716
是透過“庫裡臺大會”推舉大汗的,在以前因為沒有確切的記載,所以沒有留下更多的線索,在蒙古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是從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汗開始的。
合不勒汗有七個兒子,但是他們都沒有能夠繼承汗位,而是由庫裡臺大會推舉合不勒汗的從帝俺巴孩繼任汗位,俺巴孩汗死後,他的十個兒子也沒有能夠繼承汗位,而是由合不勒汗的第四個兒子忽圖剌繼承了汗位,忽圖剌汗死後蒙古部沒有再推舉可汗,而是由他二哥的兒子也速該繼任了蒙古乞顏部的部落首領,成吉思汗在復興了蒙古乞顏部之後,由黃金家族的貴族們推舉,擔任了蒙古部的可汗,由此可見,至少在當時蒙古族的汗位的傳承是沒有“父死子繼”這個說法的。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就是蒙古族一直秉承的分封制,蒙古人不管平民還是貴族,都遵循這個傳統,家裡的兒子長大以後,作父母的都會給他一份家業讓他自立門戶,作父母的會一直跟最小的兒子一起生活,小兒子作為“守灶”之子最終繼承父母最後的家業,而分家出去的兒子,基本上就算是獨立了,兒子越多,家產和實力就會分的越細,合不勒汗時期,他除了是蒙古部的可汗之外,自己也擁有大量的屬民和牲畜,這些屬民組成的軍隊,讓他擁有了震懾其他家族的力量,但是他有七個兒子,在他死後,他的屬民和軍隊被七個兒子分別繼承,這樣一來,每個兒子擁有的實力就不足以讓他登上汗位了,所以,他們的堂叔~實力強大的俺巴孩在庫裡臺大會的推舉下,成為蒙古部的新可汗。俺巴孩死後,面臨的情況又跟合不勒汗一樣,他的屬民,軍隊被十個兒子分別繼承,結果就是沒有一個人的實力能夠問鼎汗位,而此時,合不勒汗的第四個兒子忽圖剌經過多年的經營兼併之後,實力開始強大起來,最終問鼎汗位。
回覆列表
忽裡臺大會是蒙古帝國建立前及建國初期,推選大汗的大型集會。同時擁有決定或宣佈重大軍事行動、分派征戰任務、宣佈新定製度的權力。該制度起始於成吉思汗,大約於忽必烈時被廢除。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後,忽裡臺大會成為蒙古國的最高國事會議,主要職能為推舉大汗。由於鐵木真是透過該會議被推舉為大汗的,以後歷朝大汗繼位,都按照這個傳統由忽裡臺大會推戴。 初期幾任大汗皆由該會議推舉產生或認可透過,直至忽必烈時期,蒙古黃金家族內部爭位鬥爭空前緊張,成功奪得汗位的忽必烈繼位後再也不曾召開忽裡臺大會。也正是對於忽必烈此舉的反對以及對其過分偏向中原政策的反感,大蒙古帝國趨於分裂,使得四大汗國雖名義上為元朝屬國,但已經基本與中原有分別主權。 從本質上來說,忽裡臺大會與不斷加強的帝國皇帝專制中央集權有巨大沖突從而導致其正統性於後世遭受嚴重挑戰。忽必烈以後,效仿中原的皇帝世襲逐漸成為正統,忽裡臺大會推舉最高統治者也成為蒙古國早期的傳統而逐漸淡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