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佛緣345

    很贊同您的觀點,幾千年來和田玉一直被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所寵愛,得之而如獲至寶。

    和田玉上至皇帝皇室貴族,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喜愛有加。

    傳說和田玉這個“玉"早期就是個“王"字,由於玉都有那麼一點小瑕疵,聰明的先人們就把和田玉的字《王》字這個字,改成了現在的"玉“字,王字多了一點。

    共同學習探討!

  • 2 # jh九號

    和田玉之所以經久不衰,歷久彌篤,除了其自身具備其他玉種不具備的物質屬性和優勢外,還有一個深刻原因,這就是附加於和田玉之上的文化及精神價值。和田玉是中國文化精神和價值的重要物質載體。由於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文化具有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對玉文化的影響力最為深遠和巨大。

    在殷商時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過程業已初步完成,和田玉成為道德、習俗、神靈、權力和財富的象徵物。在道德方面,儒家學派為進一步宣傳他們的學說,需要藉助一些物質作為載體,故而總結了殷商時代開始使用和田玉的經驗,尤其注意到統治階層喜愛和田玉的感性經驗,用儒家的道德觀念比附於和田玉物理性質的各種特徵,進行從物質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論創造,賦予玉以德行,即所謂玉德、“十一德”、“五德”之說。《禮記》中孔子賦予玉“十一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實乃儒家道德規範的大全。其相對應的是和田玉的物質屬性,如溫潤而澤、縝密而粟、清越以長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實際上指的是玉的色澤、紋理、質地、硬度、韌性五個特性。

    因此,有關玉德的儒家學說,均以和田玉為依據,並始終以和田玉為尊,為正宗。和田玉因此成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會道德的象徵物。“君子比德於玉”、“ 言念君子,溫潤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同時,在宗教方面用玉製作禮儀祭祀之器,成為溝通世俗人間與祖先神靈的法物。在政治方面嚴格規定從天子到各級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禮》中規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圭,男執蒲壁。”這一切,為人們尊玉、崇玉、愛玉、敬玉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並直接影響到民間的廣大基層群眾視玉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標準,以及美的參照物,這可從成語中窺見一斑,如,錦衣玉食、金玉滿堂、瓊樓玉宇、亭亭玉立、玉潔冰清等。

    在中國文明及歷史的程序中,長期以來儒、釋、道三教並立。除儒教以外,其它兩種宗教中的文化因素也加入了玉文化的建設和營造過程中。道教以玉為靈物,視為神藥,葛洪《抱朴子·仙藥篇》中,“玉亦仙藥,但難求耳”,《玉經》曰:“服玉者,壽如玉也”,期望“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佛教對玉文化亦產生了重要影響,《法華經》更將玉列為“七寶”之一。從傳統玉器中的觀音、佛擺件、小而精的掛件、如意等手把件到數量眾多的博物館館藏珍品,佛教文化和佛教題材成為玉器產品系列中一個重要的表現主題。

    在這裡需要強調一點,中國佛教文化不但在玉器作品上與和田玉發生著物質聯絡,更從歷史沿革上與和田玉的產地和田地區發生著一定的精神聯絡。因為在歷史上,于田一度曾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在中國中原地區傳播的佛教,並不是直接從印度傳入的,而是透過西域主要是于闐為中介傳入的。漢語中“和尚”一詞借自於田語,“沙門 ”一詞則借自龜茲語。由此可見中國佛教文化與和田玉透過物質產品和精神淵源的結緣,達成了一種冥冥中天賜的文化姻緣。

    玉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有著與中華民族文明共起始的優良傳統,在世界文化寶庫中載有重要的篇章。關注玉文化,決不應僅僅從經濟價值出發,而應該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研究探討。承載7000年輝煌玉文化歷史的和田玉,理所當然的被稱為“國玉”。

    一、和田玉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7000多年前人們就開始利用和田玉做裝飾品(遼寧阜新縣查海聚落遺址出土的4塊玉塊等都是和田玉琢磨成的)。新疆Murano地區出土的幾把和田玉斧也遠在6000多年前打製成的。西王母曾三到中原獻玉塊、玉瑭,周穆王西巡崑崙山,玉三乘,載玉萬隻而歸。春秋戰國時代和田玉籽料大量進人中原,對中華玉文化起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二、和田玉是玉石之精,玉石之王,玉石之冠。晶瑩細膩、滋潤光潔的和田玉是其他任何玉石無法比擬的,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物質財富,也是精神財富,玉的“九德”、“五德”是以玉作為人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世界沒有任何一種石頭能在華人的心目中佔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君子無故,玉不離身”成為千古之訓條,“君子比德於玉”就是要求人們像和田玉那樣正直、純潔、溫潤、和諧、堅韌、不厲不撓,和田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崇拜之物。

    三、和田玉也是尊嚴、權力的象徵,有人稱和田玉為帝王玉,從古至今,中國的帝王將相沒有不愛主、喜玉、尊玉的。玉是帝王們最器重之物,玉圭、玉磬、玉帶、玉冠、玉璽,有了才是真正的皇帝,“和田玉是中國帝王心目中的真玉”。和田玉是宮廷內的重要寶物,可以說無玉不成“國”了。

    四、和田玉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於一身,中國歷史文化是以和田玉為代表的文化歷史貫穿古今,在中國從古至今的社會、文化、軍事、宗教、政治無不打上和田玉文化的烙印,幾乎成了中華文化的品牌。

    五、和田玉也是民族團結的象徵和紐帶。在絲綢之路之前,“玉石之路”早已開通,和田玉遠在石器時代向東流入中原,向西輸送到中亞、南亞一帶,從那時開始玉石就已作為珍品流通或饋贈品。為和田玉東來西往的商賈、達官、使者、採玉者、售玉者頻繁,友誼在加深。“玉石之路”、“絲綢之路”有人稱之謂“玉帛之路”,實際上是一劇友誼之路、團結之路、和諧幸福之路和田玉在這條輝煌之路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所以說,和田玉在華人民的心目中,是無可爭辯的真玉、國玉、國石。和田玉所具有的這些特點,幾千年來為中華大眾所接受,和田玉就是中國國玉。

  • 3 # 玉見沈華

    同意您的觀點,

    過去古人稱美石者為“玉”,把所有漂亮的石頭都稱之為“玉”,這當中漂亮的石頭有很多,包括我們現在都熟知的琉璃,瑪瑙,水晶,松石,碧璽,天河石等等。

    能把玉的概念從美石中提出來,並且,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應該感謝孔子,論語中有記載,子路問孔子,為何“貴玉而賤珉”,孔子說玉是有品德的,仁義智勇潔就是玉石的標準,這裡沒有辦法展開敘述,有興趣可以觀看我的文章,用擬人化的標準將玉石的物理特徵與君子理論結合在一起,孔子的標準延續至今,這就是對比的結果,也是玉文化知識傳播的必要性。

  • 4 # 精索護理學院

    和田玉自古就是珍稀之物,只不過長期的封閉環境,使當地老百姓沒有體會到和田玉的價值。

    和田玉由於顏色和質地優良,且數量稀少,被譽為是中國的“國石”。自秦朝建立到清政府被推翻,和田玉就一直是“帝王玉”。皇宮內的玉器多是和田玉製成,特別是象徵皇權的玉璽,其中絕大多數是和田玉。

    和田玉珍貴,不僅因為它的溫潤品質無以倫比,更因為他的開採難度。

    古代上等和田籽玉年產量只有幾十公斤,採玉人進入崑崙山,十進九亡,可見開採的艱辛程度,也因此,在當時只有皇家和王公貴族才有權把玩和田玉,被稱作“帝王玉”便一點都不稀奇了。

    和田玉——8000年文化集大成

    遠在8000多年前人們就開始利用和田玉做裝飾品(遼寧阜新縣查海聚落遺址出土的4塊玉塊等都是和田玉琢磨成的)。新疆Murano地區出土的幾個和田玉斧也是遠在6000多年前打製成的。

    西王母曾三到中原獻玉塊、玉瑭,周穆王西巡崑崙山,玉三乘,載玉萬隻而歸。春秋戰國時代和田玉籽料大量進入中原,對中華玉文化起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 5 # 美玉尋緣

    幾千年來,沒有任何其它寶石能像玉石一樣在中國備受尊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古代被製成玉璽象徵最高王權,當代又被嵌在北京奧運金牌中代表冠軍榮耀的“玉中之王”——和田玉。

    從歷史背景上來看,和田玉在中國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中國的玉文化就是圍繞和田玉發展起來的,底蘊深厚。

    若是追求顏色和細膩度的話,則和田玉更符合標準。和田玉柔潤細膩,溫潤儒雅,更注重內在的美感,與文人墨客的中庸之風更加搭配。

  • 6 # 雅石小趣

    有比較有傷害,最主要的是經得起時間的流逝,收藏價值。而且和田玉也分很多種,最主要是和田籽料的稀缺,導致它的地位高高在上,物以稀為貴嘛。

  • 7 # 淘翠達人小路

    和田玉在中國的歷史比較悠久,到今天有近8000多年的歷史了!但從慈禧太后之後緬甸翡翠就受到華人的大力追捧,原因是翡翠無論從密度,硬度,光澤,質感,色澤,潤澤度,通透度,都更勝一籌是國際公認的寶石級的翡翠。是玉中之王!客觀解釋,如有冒犯,請諒解!謝謝

  • 8 # 養玉

    感謝平臺提供作答機會。個人認同這個看法,正因為有所比較,和田玉才更能凸顯其優勢,也更符合中國傳統審美,才更值得華人去喜歡。

    一、在漢代以前,大多數玉材,皆為就地取材,那時候並沒有和田玉的概念

    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從此以後,才開通了一條“玉石之路”。這條道路,將新疆和田地區的美玉,源源不斷輸送到了中原地區,於是自西漢始,新疆和田玉籽料開始被少量使用,而大多數玉器,仍舊使用甘肅、青海的透閃石玉進行加工製作。

    這一時期的玉器,主要包括甘肅境內的馬鬃山、馬銜山及三危山玉,青海境內的老坑青海玉。在當時,這些玉也被稱為“崑山之玉”,那時候的新疆,還屬於異域他鄉,遠離中原。

    二、在儒家思想的大一統下,和田玉一出,誰與爭鋒?

    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觀點一經上線,和田玉立馬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儒家思想講究五德“仁義禮智信”,而和田玉的物理特徵,恰恰符合了儒家的這一標準。

    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許慎《說文解字》

    正因如此,和田玉便成了王侯將相等級的象徵之物,玉出和田,逐漸成了華人心中最美的國寶。

    三、和田玉確具備無與倫比的特性,打鐵還需自身硬

    本文說的和田玉,指狹義,也就是新疆境內產出的山料、山流水與籽料,不包括廣義的青海玉、俄羅斯玉、南韓玉等。新疆和田玉不論玉質結構、纖維交織密度、糯性、脂份等各個方面,都是透閃石家族中最優秀的。如果加上蛇紋石、大理石等材質,比如岫巖玉、獨山玉、阿富汗玉等,拿來比較的話,跟新疆和田玉,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四、“和”是一種根植於華人骨子裡的文化信仰,一經東出,無玉能敵

    筆者接觸和田玉十多年,一直被和田玉的深厚內涵所吸引,無法自拔。新疆和田玉,綠不如翡翠,白不及俄料,單從外表來看,確實不夠豔麗。但是所有指標集中到一起,厚重感、溫潤感、油性、白度、硬度等,卻又是穩居第一的,這便是“和”,君子和而不同。“和”是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也就是中庸之道。

    筆者近日一氣看完了《大秦帝國》,秦國東出函谷關,成就一統天下之霸業,在這裡我想說,和田玉東出祁連山,開創了中國玉文化的巔峰時代!

  • 9 # 河磨玉文化

    別忘了後起之秀,東北籽玉河磨玉。

    外有玉皮內蘊美玉。摩氏硬度6.0-6.5,密度2.95-3.1。

    其中純淨油潤細膩完整者為上品。

    喜歡玉石的朋友請關注交流。

  • 10 # 大王多一點

    這一點是贊同的,一種東西能傳承下來,除了它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特別是這種賞玩之物,更大的優勢在於它本身給人們帶來一種精神寄託與經濟價值

  • 11 # 金真玉潤

    個人是非常贊同這個觀點的。

    從石器時代開始,玉的種類多種多樣,和田玉作為主流延續至今,本身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淘汰過程。

    正是透過比較,和田玉的品質優於其他玉石,所以才能被稱作萬玉之王,更是中國玉文化的代表。

  • 12 # 暖暖的大地25440

    贊成:但必須是正宗和田地產的非蛇紋類雙接觸交待玉,上品。當下的所謂和田玉市對於和田玉愛好者而言就是一坑。一個充滿了騙與欺詐的死套。

  • 13 # 謹慎不糊塗

    在玉中和田中的籽料只是比較好,上面還有好的,更好的只有哪些用祭祀上天的玉才是更好的。

    古玉是也是先用好的沒有了在找替代品,和田玉就是古玉的替代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米手機哪個型號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