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摸黑人

    馬楚政權的衰敗源自於其內部動亂。馬楚立國之君馬殷死後,遺命其子遵循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所以老大馬希聲最先繼位,但是其命不長,當了兩年楚王就死了。老大死後老二馬希範繼承王位,老二繼位後成天想著享樂,不理朝政導致馬楚民不聊生,所幸老二馬希範得到善終,當政15年後死去。

    老二死去之後,群臣對於誰繼位有了極大爭論,一部分支援老三,一部分支援老四,爭到最後老四一方佔了上方,於是眾臣就打算迎立老四馬希廣。這樣的結果老三馬希萼當然不能接受,於是就帶兵血洗了長沙奪得了王位。由於老三的武力多位,老五馬希崇不同意,於是帶兵前去搶奪王位。

    於是在老五和老三的共同努力下,南唐順利進入馬楚將長沙佔領。公元951年馬楚正式滅亡。馬楚前期馬殷施政寬鬆,馬楚還算是欣欣之國,但是由於繼承製度的缺陷導致馬楚陷於內亂,並被滅亡。

  • 2 # 孫郎談古

    馬楚政權的實力在十國中可以位列前三,僅次於南吳和南唐。尤其在經濟上,可以稱的上是五代十國中的“超級大國”,那又為何在短短几年間從一個超級大國迅速的衰落?我總結了以下兩大原因,是馬楚政權由盛轉衰的關鍵原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馬楚政權為什麼可以強盛,躋身十國前列!

    1、良好的外交關係。

    馬殷是出馬楚政權的建立者,擁有的領土大致為今天湖南全境、廣西大部分及貴州少部分割槽域。馬殷統一全境後,積極對外實行友好的外交關係,奉中原朝廷為主,與南唐、閩國、吳越、南漢等建立友好外交關係,或是商貿往來,或是進行聯姻,保持與周邊政權和平相處。

    2、重視經濟發展。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過,馬殷在經濟上是十分用心。鼓勵當地的農戶因地制宜,種植茶葉、桑樹等農作物;大力扶持境內的商業行為,降低稅賦,開通貿易場所,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前來經商。

    另外,馬殷在謀士高鬱的建議下,做了一回“金融大鱷”,利用貨幣手段實現了“易天下貨”的壯舉。

    以上就是馬楚經濟強盛的原因。因為發達的經濟,帶動了國力的上升,所以馬楚政權也隨之成為十國中的佼佼者。

    馬楚政權由盛轉衰的兩大原因

    1、君主奢侈。

    馬殷去世後,後繼之君都不能繼續秉承他那勤儉節約的精神,與閩國的二代君主一樣,奢侈無度,將父輩辛苦攢下的財富揮霍殆盡。從馬希聲開始,馬氏兄弟各個都奢侈“有方”,甚至玩出了新花樣,比如馬希聲日食“五十隻雞”,把自己的這個愛好拿來與梁太祖朱溫做對比,還覺得這是“英雄之舉”;馬希範的“銀槍都”,用錢砸出的護衛隊,終究是花瓶。

    馬氏兄弟的奢侈腐敗將馬楚政權帶入了一個無底洞。

    2、戰爭的破壞

    經歷馬希聲、馬希範兩兄弟的統治後,馬楚經濟迅速下滑,不過還沒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但從馬希廣上臺後,就爆發了與馬希萼的戰爭。

    馬氏兄弟的相互打鬥,破壞了馬楚政權原有的穩定政局,也給其它非分之想的鄰國有了可乘之機。馬希廣、馬希萼的戰爭嚴重毀壞了馬楚國都長沙府,尤其是馬希萼聯合蠻族縱兵劫掠國都,把從馬殷以來積累的財富全部洗劫一空。

    這讓馬楚經濟及馬楚政權走向了崩潰邊緣。

    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南唐在馬氏的內鬥中,不斷侵吞馬楚地盤,直到馬希崇上位後,已無力挽回大局。最終 ,馬楚政權被收入南唐的版圖當中。

  • 3 # 烈酒紅茶刺史家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以湖南為中心建立了政權,國號楚國,史稱馬楚。馬殷在政治上採取“上奉天子,下撫黎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大力發展商業,使得百姓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可以說馬殷統治下的楚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達到了鼎盛時期。

    但好景不長,隨著馬殷的去世,楚國開始迅速的衰弱,究其原因主要是作為開國的統治者,馬殷沒有進取心,在建立政權後開始沉迷佛教,不理政事,喪失了發展的機會;而在本來就缺乏人才的情況下,仍然勾心鬥角,殺戮賢能;為了穩定自己的政權採用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製,導致後期統治者頻繁的變換;在發展商業繁榮後,大量的買官賣官,導致選官系統名存實亡。在此幾點的作用下,強盛一時的楚國迅速的走向了滅國的道路。

    統治者沒有進取之心馬氏楚國的建立與發展

    唐朝末年,藩鎮不在聽從朝廷的政令,開始各自為政。此時的唐王朝已經名存實亡。而此時的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而此時的南方大地上,馬殷率領數萬兵馬連克湖南各地,最終建立了楚國。

    雖然在軍事上大獲全勝,但馬殷仍謙虛謹慎,求得中原朝廷的封號。採用“上奉天子,下撫黎民”的政策,大力發展楚國經濟,積極的和其他各國之間進行商業往來。雖然中原地區和川蜀還在戰亂紛飛,但是在馬殷治理的楚國大地上確實一片和平景象。

    馬楚開國君主胸無大志

    自古以來,時勢造英雄。對於馬殷來說,自己不過是逃到湖南的殘兵,本無大志,而且在湖南也沒有根基。因此,馬殷征戰沙場只是為了生存,並沒有稱王稱霸的夢想,但時勢將他推到了楚國國君的地步

    從歷代王朝的興衰來看,一個新興的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會注重儒道,行清靜無為,講究與民生息,講仁民愛物,選賢任能,於是國家日漸強盛。而馬殷在建國之初,大力發展經濟,在國家強盛後,因胸無大志,便開始得意滿滿,不在專心治國,開始追求佛法,廣建寺院。

    因此,馬殷作為開國之君,胸無大志,識淺志隘,一旦四方安定,便開始貪圖安逸,不圖進展,這是馬楚由盛轉衰的原因之一。

    二、馬楚政權人才的凋零人才缺乏

    眾所周知,政治鬥爭是由多因素決定的,而人才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廣納人才,才能使自己不斷壯大,最終翦滅群雄,一統天下。例如漢高祖和朱元璋。而馬殷作為一個外來的軍閥,其手下不乏能征慣戰的將軍,卻很少有謀臣。因此,在治理國家上就只有張佶和高鬱兩人。

    亂殺功臣

    自古武將開疆擴土,文臣治國安邦。在楚國僅有的兩位文臣張佶和高鬱的治理下,楚國還可以說的上能夠穩定的發展。但作為馬殷的上一任領導者,張佶為了保全性命,處處小心謹慎,並沒有全力輔佐,而高鬱勇於任事,做出了一定的成績。隨著權利的交替,一代天子一代臣,當馬殷年老將國家大事交給馬希聲時,高鬱卻飽受迫害,最終含冤而死。

    可以說,馬氏楚國在謀臣不足的情況下,殘殺功臣,這就加速了楚國滅亡的道路。自古以來,殘殺功臣的事情屢屢皆是,但往往都是在天下統一後,為了穩定君權而不得不採取的方法,但馬氏卻不同,在外有邊患,內無賢臣的時候,殘殺功臣自斷雙臂,導致了楚國悲慘的命運。

    三、統治者之間的頻繁交換軍事力量的分散

    在楚國的軍事政治上形成了兩個不相上下的勢力,馬氏在湖南,任武安都節度使,總領潭州,而其子弟領武平軍節度使,鎮朗州,從此此兩派在繼承人的位置上刀兵相見。

    兄終弟及的繼承製

    不同於五代十國其他的政權,馬氏政權實行的是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馬氏政權的穩定,但也引發了馬氏兄弟的長期內爭和馬楚政權的分裂,加速了楚國的衰弱。

    馬氏政權從馬殷之後,其權利一直在馬殷諸子之間傳遞,馬希聲,馬希範,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先後統治著馬氏政權,但卻沒有按照長幼相繼的原則進行,一直是透過政變來奪得統治權。

    四、官員制度名存實亡

    在五代時期,各國都重視從商人處謀利,馬希範在位時,公開買官賣官,商賈大賈充斥府中,逐漸使得朝廷都是由商人組成的。而過度的賣官使得統治者貪慾日盛,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由此,楚國社會生產凋敝,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

    總結

    馬氏政權在中國歷史是比較不起眼的,他僅僅存在了五十多年,從馬殷勵精圖治換來生機勃勃的楚國,馬希範的驕奢淫逸,買官賣官再到馬家兄弟走馬觀花似的稱王,直至滅亡,更像是中國曆代的一個縮影。

  • 4 # 歷史百貨鋪

    引言

    馬楚(也就是南楚)政權作為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國家,有著44年的國祚,其實對於轉瞬即逝的五代它的壽命已經不短了。馬楚的衰亡其實與許多五代的政權相似,盛極一時又飛速轉衰,其中有內部原因(兄弟奪權、馬氏家族生活奢侈、亂殺功臣等。),外部原因(五代亂世軍閥爭鬥,外交上的求和)

    昌盛一時的南楚政權

    南楚作為歷史上一個以湖南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國家,他的建立者卻是河南人馬殷。公元896年,馬殷上書朝廷坐上了潭州刺史的位置,先是統一了湖南境內諸郡,後又打敗劉士政奪取廣西,使得南楚政權的勢力範圍擴大到湖南、廣西兩地。

    公元901年,馬殷被正式任命朝廷為武安軍節度使,名正言順的成為一方霸主,已經與朱溫、李克用等梟雄平起平坐。馬殷在位期間,鼓勵農桑發展紡織業,還減輕百姓賦稅重整吏政。更是結合湖南的地域特點對茶業大力發展,建立了以茶葉為核心的商業貿易、軍事外交體系,使得南楚在經濟和外交一併得到了發展。

    馬殷在位期間是南楚政權的頂峰時期,常言道:“富不過三代”,南楚也逃不過這個定律。南楚的衰敗就是從馬殷的兒子們一手造成的。

    迅速衰敗的原因衰敗原因一:馬殷之後,執政者的無作為,對外部軍閥的委曲求全。

    馬殷去世以後,南楚其它的掌權人在政治上都難有建樹。有如馬希聲在位時間短,又濫殺功臣的;也有如馬希範在位十六年,卻只會一昧貪圖享樂,延續馬殷當權的執政方針,沒有根據國情以及國家政治上做出任何改變;而後的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更是在奪權路上越走越遠,更不可能指望他們在國家治理有所作為。

    執政者的無作為使得南楚在良好的基礎上沒有與時俱進,只有原地踏步甚至開始倒退,空耗馬殷努力發展起來的國力,南楚也因此日漸沒落。

    從馬殷開始,南楚就一直採取外交方式就是“稱臣”,無論是後梁時期,還是後唐時期,南楚都是主動出使稱臣確定靠山。這項外交政策雖然幫助南楚穩固與其它軍閥的關係,但也限制了南楚的發展,也使得南楚容易受到外部政權在除戰爭以外的其它因素影響。

    五代十國是一個軍閥大混戰的時期,南楚對外都以交好為主,可在朝代頻頻更換的時期,南楚就像“牆頭草”四處倒戈,後晉時期中原大地連年戰亂,就曾有人向馬希範建議出兵中原,成就霸業,可是馬希範並不為所動,繼續“友好”對外。

    自身沒有變得更加強大,早晚只會成為軍閥們手中的蛋糕被佔領瓜分。

    衰敗原因二:“兄終弟及”繼承原則下的兄弟內亂爭權。

    兄弟爭權一直是古代王朝避免不了的問題,何況馬殷的兒子又有30多個,兄弟爭權就變得在所難免。馬殷在離世前更是立下了“諸子兄弟相繼”的遺命,就是當哥哥逝世以後,會由弟弟作為儲君繼承王位掌理朝政,這一政策也給南楚政權埋下了禍根。

    公元947年,馬希範病重後直接立與他同母的弟弟馬希廣為儲君。馬希廣之前其實還有一個哥哥馬希萼,因為王位繼承的原因馬希萼和馬希廣之間爆發3年多奪權內戰。在馬希萼剛取得勝利時,弟弟馬希崇作亂,被迫無奈的馬希崇只能向南唐求救,也因此被南唐所滅。

    兄弟爭權是南楚分崩離析,國力耗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內亂是國力衰退最快的一個因素,也給外部勢力創造了機會,南楚滅亡就是如此。

    結語:

    南楚作為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大割據政權,在開拓者馬殷之時就達到了鼎盛,可是由於馬殷兒子們的內鬥、貪圖享樂、沒有作為等原因,使得南楚的大好局面散失,最終被南唐所滅走向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扎吉治下的拉齊奧是如何崛起,悄悄攪亂意甲霸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