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瓜籽影片
-
2 # 文史磚家
作為波蘭史上最偉大的國王,約翰三世本名揚·索別斯基,生於利沃夫附近的奧萊斯克,父親是若烏凱夫的領主雅科夫。索別斯基年輕時曾周遊法國、荷蘭和英國,回國後參加對瑞典、韃靼人、哥薩克人和奧斯曼帝國的戰事,因戰功赫赫升任大元帥、軍隊總司令。1674年5月,國王米哈烏駕崩,野心勃勃的索別斯基遂透過軍事政變上臺,稱號為約翰三世。
波蘭大約在960年建國,並在11世紀初成為強大的國家,但在12世紀下半葉陷入割據混戰當中,並遭到條頓騎士團、波西米亞等國的侵略。1385年,為共同對抗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波蘭與鄰國立陶宛實現聯合,建立波蘭立陶宛王國。17世紀早期,聯合王國達到勢力巔峰,版圖囊括今日波蘭本土、俄羅斯西部、烏克蘭北部和白俄羅斯,面積達73萬平方公里。
約翰三世登基之初,波蘭立陶宛王國的局勢岌岌可危,內部有貴族無休止的紛爭,外部則面臨著奧斯曼帝國持續不斷的入侵。為重振帝國的榮光,約翰三世在國內嚴厲鎮壓反叛貴族的同時,還採用縱橫捭闔的外交手腕,積極尋求合力對抗奧斯曼帝國侵略的盟友。1676年,約翰三世率軍在茹拉夫擊潰土耳其軍隊,迫使後者撤出剛吞併不久的烏克蘭。
茹拉夫戰役的勝利,使得約翰三世名聲鵲起,而深受奧斯曼帝國侵擾之苦的神聖羅馬帝國,出於維護國家安全的考慮,便主動拉攏波蘭與其結盟。1683年,在約翰三世與利奧波德一世的見證下,波蘭與神聖羅馬帝國締結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條約,規定如果締約一方的首都被圍,另一方必須全力赴援。讓這兩位君主沒想到的是,盟約剛簽訂不久便派上大用場。
1683年7月,志在吞併整個歐洲的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穆德四世,任命帕夏(即宰相)巴沙為主帥,統領17萬裝備精良的大軍進攻維也納。在當時,維也納不僅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都城,而且還是整個歐洲的文明中心,一旦它被穆斯林國家佔領,其對歐洲各國士氣的打擊可想而知。所以,當約翰三世得知維也納即將被包圍的訊息後,便火速組織起多國聯軍,晝夜不停地前往救援。
同年9月,就在維也納行將陷落之際,約翰三世率領的聯軍適時來援,真好比天將神兵。約翰三世熟知土耳其軍隊的陣型和戰法,所以剛剛抵達維也納城下,便擺出弧線陣法迎敵,並親率精銳的波蘭騎兵縱隊猛攻敵軍左翼,在擊潰對手後,又聯合法國、奧地利、薩克森等軍隊進攻敵軍防守薄弱的右翼。戰事持續一整天時間,最終,聯軍以傷亡4500人的代價斬殺敵軍4萬餘人,一舉扭轉戰局。
維也納之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的精銳盡失,不僅再無力發動對歐洲的攻勢,而且在此後數年間,相繼丟失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上大片土地,實力一落千丈。穆罕穆德四世出於憤怒,下令將主帥巴沙斬首示眾,並處決作戰不利的十餘名將領,而這種措施,只能加劇土耳其軍事實力的衰落。從此以後,奧斯曼帝國由攻轉守,逐漸淪為遭受列強瓜分的二流國家。
對於歐洲各國來講,維也納戰役的勝利,不僅粉碎了奧斯曼帝國不可戰勝的神話,而且成功地保衛了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地區,使其免於被全盤伊斯蘭化,意義如何強調都不為過。而作為解救維也納之圍的英雄,約翰三世也獲得了“波蘭之獅”的稱號,成為歐洲各國頂禮膜拜的偉人。時至今日,維也納依舊矗立著約翰三世的雕像,向世人標明它的豐功偉績。
維也納戰爭結束後,約翰三世抱著恢復帝國昔日榮光的夢想,很想把摩爾多瓦、瓦拉幾亞等地區從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解救出來,從而將波蘭的領土擴充套件到黑海沿岸。為此,約翰三世在1684-1691年間數次用兵摩爾多瓦,但並沒有取得期望中的成績。不僅如此,由於國內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異常激烈,而王子們也為了爭奪王位大打出手,導致波蘭幾乎陷入崩潰的狀況。
由於無力挽救國內危局,加之在對外征戰中勞而無功,約翰三世在晚年異常苦悶,最終在1696年抑鬱而終,享年67歲。約翰三世駕崩後,貴族們為爭奪王位陷入混戰當中,而新興的沙俄又在不斷蠶食波蘭的國土,遂導致王國在內憂外患中開始走向衰落。1768年,波蘭立陶宛王國淪為沙俄的附庸,1772-1795年間又連續遭到沙俄、普魯士、奧地利的三次聯合瓜分,最終走向滅亡。
-
3 # 桃花石喀喇
波蘭在21世紀是個東歐小國,網友們被網友們經常譏笑為歐洲擦鞋布。但在17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在歐洲是個不折不扣的強國,在1683年維也納城下波蘭國王約翰三世率領波蘭翼騎兵大敗奧斯曼帝國,挽救了整個西歐免遭奧斯曼帝國的侵略,威震歐洲大陸。
明崇禎二年(1629年),約翰•梭畢也斯基出生於利沃夫附近的奧萊斯克,他的曾外祖父是波蘭王室的大指揮官,他的父親透過婚姻繼承了克拉科夫的城堡。
當時波蘭立陶宛組聯邦,其分為兩個主體部分:波蘭王國王冠領地和立陶宛大公國。實行寡頭政治,只有施拉赤塔(貴族,約佔人口的10%)擁有政治權利,施拉赤塔可以違抗所有他們認為不合法的國王命令。
人口一共1100萬左右,其中聯邦主體民族波蘭人400萬,立陶宛人只有75萬,不到總人口的50%,其它民族還有300萬烏克蘭人,150萬白俄羅斯人,75萬普魯士人,50萬猶太人和50萬利沃尼亞人。
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民族構成都有很大的缺陷,跟後世的奧匈帝國有得一拼。
【嶄露頭角】
清順治五年(1648年)聯邦國力衰微,受克里米亞韃靼人支援的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在烏克蘭起義,野心膨脹的俄羅斯巧妙利用了哥薩克,起義最終以1654年哥薩克人請求俄羅斯沙皇的保護收尾。
在這場起義中19歲的約翰•梭畢也斯基,英勇戰鬥在波蘭立陶宛貴族中取得了聲望,為以後被選舉為國王打下了基礎。
同年奧斯曼帝國第十九任蘇丹穆罕默德四世在其父易卜拉欣被廢黜後即位,時年僅6歲,朝政先後由其祖母和母后主持。
【登基為王】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來自瑞典瓦薩王室的約翰二世·卡齊米日退位,45歲的約翰•梭畢也斯基被波蘭瑟姆(議會)選舉為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
當時奧斯曼帝國連年劫掠波蘭和俄羅斯控制的東西烏克蘭地區 ,1676年曾一度戰勝波蘭與俄國,奪取烏克蘭。儘管兩國聯軍擊退了奧斯曼帝國,但波蘭立陶宛聯邦在連年戰爭下元氣大傷,國王的權力進一步被削弱。
【進擊的翼騎兵-波蘭雄獅】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 ,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和匈牙利境內的新教徒矛盾激化,以艾姆雷·索科裡為首的起義軍,請求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四世來對抗神聖羅馬帝國。
穆罕默德四世集結近衛軍和各地的地方軍團和西帕希封建騎兵。一路北上匈牙利邊境。來自屬國特蘭西瓦尼亞、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三個公國的僕從軍,在沿途加入進來。一直為蘇丹服務的克里米亞韃靼人,也派出了自己的騎兵部隊。最後,當匈牙利新教徒軍隊加入進來,遠征軍規模已經達到了二十五萬人。
奧斯曼大軍很快越過匈牙利邊境逼近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攜宮廷眷屬和達官顯貴一起倉皇逃離首都。但維也納守軍只有斯塔倫貝格伯爵指揮的7000直屬僱傭軍與15000人的志願者。
經過兩個月的圍攻,維也納將要被攻陷時,54歲的約翰三世率領波蘭翼騎兵投入戰鬥擊敗奧斯曼大軍。因為這場戰爭約翰三世成為了民族英雄,被尊稱為“波蘭雄獅”。
回覆列表
最初採取親法政策,1675年與法國締結賈瓦拉夫密約。他企圖利用法國和瑞典的支援奪取普魯士的領土,但未能如願以償。1683年與神聖羅馬帝國利奧波德一世締結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條約,其中規定:如果締約一方的首都被圍,另一方必須全力赴援。同年土耳其大軍進逼維也納,他率兩萬七千軍隊前往增援,同年9月12日在卡倫貝格一役中率領密集騎兵縱隊實施決定性衝擊,大勝土耳其人,以傷亡4500人的代價斬奧斯曼四萬顆首級。但不幸的是他取得的成就並沒有給波蘭帶來多大的利益。他試圖把巴爾幹地區的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從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解救出來,將波蘭的領土擴充套件到黑海沿岸,1684~1691年間,數次進攻摩爾多瓦,沒有取得多大的收穫。俄羅斯人本是波蘭的勁敵,但表示願意與他結成反土耳其聯盟,結果達成1686年永久合約。依約,波蘭永久放棄基輔,約翰三世在國內努力提高國王地位,但由於貴族們相互爭吵,諸王子犯上作亂,使波蘭即將陷入崩潰的狀況[2] 。德國薩克森選帝侯強者奧古斯特在他死後當選了波蘭國王,稱號奧古斯特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