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這些歷史要讀
說到最被低估,劉禪可謂當仁不讓!
蜀漢後主劉禪一直以來,都以一副幾乎弱智的形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因此,他也被後人笑稱“扶不起的阿斗”。親小人,遠君子、不戰而降、樂不思蜀,這些都成了人們諷刺劉嬋愚鈍昏庸,不思進取的理據。 但是,這麼一個扶不起的皇帝,能統治蜀地四十年?這難道不很奇怪?
其實,劉禪並不愚鈍。首先,在面對魏軍兵臨城下的情況,其實君臣都清楚抵抗只不過是徒增傷亡而已。而劉嬋在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話時,有這麼一番話:“現在大家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
可見,劉嬋的投降並非真的因為懦弱。事實上,他很清楚,當時的蜀國已經無力迴天了。而他的不戰而降不僅能免去了蜀地百姓的兵禍,也能儲存自己的宗室,不致於魚死網破,其實不失為穩妥的舉措!
至於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真的把劉嬋黑慘了。大家不妨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作為降君的他,對司馬昭說自己很掛念蜀地,很想回去蜀地,這不是主動找死麼?
可見, 《三國演義》真算得上是為黑而生的!在小說裡頭,劉嬋就是為了烘托諸葛亮而存在的。周瑜至少形象還好點,算是個有能耐的正面人物;但劉嬋就不同,完全是一個智障的形象出現。
因此,劉禪真的是三國中被嚴重低估的人物!
-
3 # 逗號douha
從某種意義上說袁紹是不是一個被低估的人呢?各種機緣巧合之下被曹操以少勝多,然後被黑千年。
蔡瑁,張允。當時投曹說不清對錯,但被怨殺間接導致赤壁戰敗,不知道算不算是被低估的人?
魯肅,這個人在三國中的地位大多數人應該知道,但是被三國黑了,算是在三國演義中被低估的人了。
滿寵,曹操手下為數不多的可文可武的帥才,但在三國演義中筆墨太少。
李儒,三國大前期最牛逼的一個謀士了,可是說不上是否被低估了,畢竟這個人死的太早,正史也無太多記載。
其他的人物感覺用低估就不太適合了,賈詡是本人最佩服的謀士之一,另外一個是司馬懿,一個謀己,一個謀國。陳宮就輔助呂布而言,就不是最高階的謀士了。
-
4 # 改了吧低俗
最被三國演義埋沒的人是曹真,三國志系列五圍最高的幾個人之一,比諸葛亮高,貌似就比曹操司馬懿周瑜陸遜關羽低,什麼趙雲姜維鄧艾鍾會都不如他,全85加也是實力
-
5 # 情懷歷史
一
首先,作為三國中最被低估的一員武將,廖化本名淳,世代為沔南的豪門世族。相對於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廖化在當時擁有著更好的家世。由此,在事業的起點上,廖化一開始就任劉備屬下前將軍關羽的主簿。在三國時期,主簿是掌管文書的佐吏。而這,至少說明廖化在文采等方面具有出眾的能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孫吳襲取荊州,關羽兵敗遇害。在此危急時刻,廖化有勇有謀,上演了一幕千里走單騎的大戲。
二
其次,在關羽兵敗被殺後,廖化如果投降東吳的話,因為是荊州的豪門世族,其就算不受到孫權的重用,但是一官半職還是有的。但是,因為思念漢主劉備,也即對劉備、關羽的忠心,促使廖化選擇冒險詐死,當時人們信以為真,廖化趁機帶著母親晝夜西行,奔赴到千里之外的蜀漢。雖然關羽有“過五關斬六將”,但是其畢竟是《三國演義》中的杜撰情節。而對於廖化來說,千里走單騎則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對此,在筆者看來,羅貫中為關羽新增的千里走單騎情節,很可能受到了廖化事蹟的啟發。
三
由此,透過這一事件,不僅體現出廖化忠誠的一面,更體現出其智勇雙全的品質。而這,顯然不能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樣的評價來抹黑他。章武二年(222年)春,劉備親率諸將東征孫吳,在秭歸與廖化相遇。劉備見到廖化後非常高興,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在劉備去世後,廖化又在諸葛亮手下獲得重用,而且在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也立下不少戰功。劉備去世後,廖化為丞相參軍,後為廣武都督,遷陰平郡太守,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
四
最後,在蜀漢後期,廖化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時人語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後有張(張翼)、廖(廖化)。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維率眾出狄道北伐曹魏,廖化認為“姜維用兵如果不收斂,必將自食惡果”,結果姜維最終被鄧艾擊敗,退軍駐紮於沓中。公元263年,已經七八十歲的廖化依然衝上前線,試圖阻擋鄧艾、鍾會的進軍,不過,伴隨著劉禪的投降,廖化只能放棄抵抗。公元264年,廖化在遷往洛陽的途中病逝。陳壽評價他“以果烈稱。”
-
6 # 津du縱貫線
陳群
這個人是曹操的幕僚,一直很太平,但是曹操沒有當上皇上可他兒子當上了,這個人就是頭號的功臣,而且從長遠來看他也是三國統一為晉的頭號功臣。曹操當政時,採用了漢初的政策,即皇帝無實權,只問責(當然漢獻帝也不敢問),丞相才有真正的權力,這樣整個大漢王朝就是曹操一人說了算,這樣天下的這些文人士大夫就不太擁護曹操,曹操最終也沒敢最後把漢獻帝給弄下臺。而他兒子一上臺不到十個月,漢獻帝主動退位,這就和陳群的薦舉制脫不了干係,薦舉制的主要內容就是,由朝廷任命一個推舉官員的官員,由他來對後備官員的人進行評級,朝廷透過評級來任命這個人做什麼官,這樣的結果就是,推舉官員的官只推舉自己人,即不是學生就是同僚,結果就變成了當官的一家都是官,士人階級壟斷了仕途,而曹丕同意了他的薦舉制度,這就位曹丕當上皇帝掃清了曹操留下的障礙,士人階級的利益得到了保證,他們從擁漢到倒漢以及之後蜀國吳國相繼投降就成了必然。
郭嘉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幾乎沒有失手的時候 ,曹操也極力稱讚他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
如果郭嘉不死,他和諸葛亮誰能智計謀天下,還不好說。
-
7 # 逐鹿遊戲頻道
李儒:如遇明主,大業必成
李儒是作為董卓的頭號謀士而出現的,事蹟不多,比較清晰的有去孫堅營中求親被取笑,火燒洛陽等,這也讓李儒變得容易讓人忽略,甚至有一些瞭解三國較少的人都不認識他。
其實,李儒還是很強的,董卓從最一開始的將軍混到可以霸京師,大部分都是李儒的功勞,可惜亂世之中,明主難求。
廖化:先鋒就由老夫來當
廖化是前期跟隨關羽,後來關羽死後,他利用詐死之計逃回蜀漢,一直到蜀漢後期,參與北伐,並多次建功立業。其實,廖化的實力也絕對不容小覷。
潘鳳:吾乃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這句話,已經被流傳至今,當日汜水關下,華雄一人前來挑釁十八路諸侯,韓馥派出自己的上將潘鳳,持一口開山斧,前去應戰,結果被華雄斬殺,實際上潘鳳的實力絕對不容小覷,論武功實力,絕對是一流武將。
華雄:十八路諸侯,烏合之眾
說完潘鳳,下面要提的就是華雄了,華雄在三國演義中被關羽一刀砍死,而三國志中的記載華雄是被孫堅所殺,無論是哪個版本,對於華雄的描述,都非常短,而其最出名的莫過於斬殺祖茂,潘鳳等大將。
祖茂乃孫堅旗下的“程黃韓祖”之一,為護孫堅,被華雄斬殺,而潘鳳也同樣是被華雄斬殺,唯一不幸的就是,剛一有名聲,就被斬殺,所以容易被低估,實際華雄的實力在三國中排行還是很靠前的。
顏良文丑:快來與我等決一死戰
另一個被低估的是一對兄弟,這對兄弟被關羽陸續斬殺,那麼顏良文丑是不是真的很菜,被關羽一刀切死,其實不然,顏良文丑二人的實力絕對要在三國前幾名。
袁紹曾說“可惜我的上將顏良文丑未在,若有一人在此,何懼華雄”,在這裡也看得出二人的實力絕對不差,可惜碰到了關羽關雲長,因此很早被斬殺,這也是二人實力容易被低估的原因所在。
-
8 # 懷疑探索者
當然是隱蕃(fan)這個人物,他被史書低估了。孫權稱帝后,曹魏國的皇帝曹叡打算向孫吳發動一起暗戰,也就是間諜戰。曹叡召見了一個神秘人物,之後,這個神秘人物啟程,到達了孫吳的首都建業(即南京),給東吳皇帝孫權上書求見。這個神秘人物,就是隱蕃,是一個年僅22歲的年輕人。隱蕃到東吳來,肩負著曹叡親自交託的使命,曹叡認為,隱蕃的才幹足以很快當上高官,他讓隱蕃到東吳假意歸順,想辦法當上廷尉。隱蕃被孫權召見,在孫權面前,展露了驚人的才華,被問及政務的時候,隱蕃對答如流,滔滔不絕,又對天下形勢分析的入木三分,有理有據。孫權驚訝他的才幹曠世,打算任命給他高階職務,後來任命他為廷尉監試用。
隱蕃上任以後,在這個實權職位上面幹得風生水起,大受好評,很快贏得東吳政壇交口稱讚。隱蕃在很短的時間以內,就成為風雲人物,他的門前車水馬龍,東吳的才俊給他送錢送糧,爭著要和他交結,朝中很多三公和九卿一級的高官都公開讚美他,說隱蕃這個人是王佐之才。隱蕃的頂頭上司,廷尉郝昭,他甚至多次直接向孫權訴冤,認為隱蕃的才幹最起碼應該做廷尉,現在太屈才了。郝昭甚至拍著胸脯對孫權說,他願意把自己的位置讓給隱蕃做。左將軍朱據,他是孫權的女婿,朱據也對孫權說,隱蕃之才“江東翹楚”。連退居二線的老臣張昭都說,隱蕃這個年輕人有前途。
後來,隱蕃的身份被偶然暴露,他被處死,至死不吐露同黨。隱蕃一案,對孫權打擊甚巨,很多東吳政壇上的人物,包括三千石以上高官都被追究責任。隱蕃一個22歲的年輕人,曹叡認為他可以混上廷尉這樣的高官,說明曹叡充分認可隱蕃的水平,而且他也差一點成功了。這樣的才幹,即使放到全三國時期,已經不亞於諸葛亮和司馬懿了。可惜最後他功敗垂成,甚為可惜!
-
9 # abr3168094595
在三國中被低估的是孫堅,孫堅在虎牢關力壓十八路諸候,斬華雄,敗呂布,逼董卓遷都,可惜死的大早,否則在歷史上戰績還要輝煌。
-
10 # 落花本拉丁
個人想到孫堅。
三國演義對堅哥描述不多,懟董卓重點也是重點說因為袁術少糧造成的兵敗,後面董胖胖燒洛陽遷都長安,堅哥埋屍體得玉璽而私藏,之後發毒誓結果回老家途中被黃祖截胡亂箭射死。
然後就是很奇妙的一句話,大意是董胖子聽說孫堅死了,暗舒一口氣:“吾去一心頭大患也”。
後來才知道江東猛虎不是白叫的,堅哥打架超猛的,比如溫酒斬華雄的就是他。。。。。。
-
11 # 愛幫幫APP
愛幫幫有償互助平臺為您解答。說出你的心願,我們幫你完成。
要說三國時期最被低估的人,那我首先想到的一個人,就是東吳霸主——孫權。
到了三國中期,三足鼎立之勢已成定局,孫權可以說是魏、蜀、吳這三家掌權者裡最年輕的一位了。
相比早期就活躍在群雄逐鹿大舞臺的劉備、曹操等人,孫權似乎一直沒什麼大動作,東吳參與的幾次大戰役,也都是手下將領或明士大放光彩,而身為主公的他一直都是坐鎮後方,既沒有劉玄德奔走半生所留下的仁義之名,也沒有曹操愈戰愈勇的梟雄之姿。
那麼話說回來了,這樣一個人,怎麼能坐穩主公之位呢?
實則不然,孫權其實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他知道自己所長,也知道自己的短處,他既沒有父兄的勇武,也沒有過人的謀略,領兵打仗他並不擅長,所以他對於戰事都是大膽放權。
而他也確實知人善用,雖然有些優柔寡斷,但是一旦決定了,就不會輕易改便,就像赤壁之戰前對是戰是降猶豫不決,但最後決定一戰之後,他就不留餘力的支援周瑜。
其次他最擅長的就是制衡之道,東吳集團在早期可以說只是一個聯盟一樣的勢力,其中以黃、陸幾家為首的世家勢力最為龐大,在東吳的政治樞紐也多有人擔任要職。
勢力和地位給這些世家子弟帶來了話語權,所以為了不讓他們喧賓奪主,孫權的制衡手段可以說是一流,從東吳的大都督幾家輪著當就可以看出來了。
而且曹、劉兩個叔父級別“老前輩”也都在孫權手裡栽過跟頭,曹操曾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看上去一句褒獎的話,但其實內在的含義就是在說你孫權不過是我兒子輩的人物,想跟我一較高下還是差點。
結果赤壁一把火燒光曹操的數十萬大軍,也燒光了曹操南下的野望。
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後,劉備勃然大怒,親自起兵七十萬要出蜀伐吳,遇到諸葛亮的勸阻時,他曾怒罵道:“黃髮小兒(據說孫權頭髮是黃色的),安敢欺我!”語氣中是對自己的自信和對孫權的貶低。
結果陸遜火燒連營,一把火燒的劉備敗退白帝城,也燒光了蜀漢為北伐而積攢了數年的力量。
就此看來,小覷孫權的人哪怕是一時豪傑,都在其手中在了跟頭,可以見得孫權才是三國中最容易被低估的人。
在三國群雄中,那些帶兵攻城略地成為一方霸主的人總會被歷史銘記,可是總有些人物,他們或許看起來並不是十分強大,但在你眼中他們的實力是被低估了。好比《三國志》中所載,“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所在侵暴,自姓怨之。”而在《三國演義》中,公孫瓚
也是以一位平庸甚至趨近於昏庸的主公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但又有多少人記得,他年輕時白馬義從的赫赫威名,曾經的戰功卻都被掩蓋在“昏庸”的旗幟之下。而在近日公測的手遊《全民英傑傳》裡,這樣一位“昏庸”的將領,卻能成為高品質的群雄,戰鬥力極高!那麼三國中,你覺得誰是最容易被低估的人呢?請說明理由。參與問答贏大獎!獲贊最高前5名將可獲得——
第一名(1人)獎勵400元+精美遊戲周邊
第二名(1人)獎勵200元+精美遊戲周邊
第三名(1人)獎勵100元+精美遊戲周邊
第四名及第五名各獎勵50元
活動截止至1月11日,歡迎大家踴躍參與並分享各自的見解~
回覆列表
三國中被低估的人物都有誰?
一、蔣幹,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國演義》裡卻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超級大白痴。其實,正史中的他,的確是個風流名士,並不是個白痴。曹操南征,強徵蔣幹入他的幕府(和司馬懿一樣),而後又命他去勸降周瑜。蔣幹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語打動的人,但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一方面是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對被稱當世名士的周瑜進行近距離的觀察。
周瑜確實是如演義中所寫的,一聽蔣幹來訪,就知道了他的來意。便帶著蔣幹巡營一週,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願。蔣幹在整個過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語”,從來沒有作過勸降周瑜的意圖,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群英會。而之後的蔣幹盜書,也完全是子虛烏有,蔡瑁、張允被攻殺,也是因為荊州兵有一部分仟亂,而被張遼、于禁攻破,蔡張二人死於亂軍之中。再之後的連環計,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過——這完全是因為船隻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緣故。蔣幹回見曹操,也只說周瑜非言辭所能動,並勸曹操死了這條心之後,蔣幹也仍然在曹營悠遊他的歲月,過著他名士的風流生活。
二、孫邵
孫邵,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在孫權掌權的五十二個年頭中,孫邵算是個老資格。他並非是孫權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華人,曾在孔融手下當過一任功曹,其後轉到揚州刺史劉繇底下作官,於孫策擊敗劉繇時轉為為孫策效力。孫策死後,孫權剛上臺,孫邵即上表勸孫權向許縣朝廷納貢,弄好了對曹操的關係,受到孫權的賞識。孫權之後任命孫邵為廬江郡太守,在劉備表薦孫權為“行車騎將軍”之後,他又作了車騎將軍長史。在孫權稱王之後,即黃武元年,孫邵便作了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可惜孫邵僅僅當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黃武四年五月病故。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孫邵並沒有來得及有什麼突出的表現,而且,陳壽關於《三國志·吳書》的部分是根據韋昭所寫的《吳錄》,而韋昭是張溫的黨羽,張溫又恰恰是孫邵的政敵,所以整部《三國志》,居然沒有任何一卷或一個分卷對孫邵的介紹。所以,現在的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孫邵當丞相的這三年裡,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即以兒子當人質)的壓力,對蜀漢信使往返,言歸於好。而這,極有可能是當時位居丞相的孫邵所向他建議的——因為其它人的傳記中均未有提及向孫權提出此等的建議。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竟然因為個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幾乎淹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三、高順
高順,呂布的部下,與張遼一起共同統率呂布的一部騎兵。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高順應該是呂布最為倚重的大將,甚至超過了張遼。從整部演義中,呂布的武勇被片面而過分地誇大,使得他的部下幾乎失去表現的機會,其實,他的幾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張遼,因為他打了逍遙津一戰,名震八方。但是,當時在呂布的麾下,張遼每次出戰幾乎都是與高順搭檔,而高順,幾乎就是為呂布獨當一面的大將。在評論一名將軍時,其實不需用要他打過無數的勝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費苦心,打得出名就行。高順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那一年,劉備在沛國駐紮,陸陸續續地招兵買馬,已經達到了有一萬多人。呂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劉備。劉備投奔曹操,曹操送給他兵和糧,使劉備收復小沛。呂布就讓高順再次領了兵去打。呂布當時在徐州的兵不會很多,至多不過兩三萬人,還要用來分兵防禦曹操和袁術,所以交給高順的兵頂多只有五千人,甚至於不到五千。劉備當時已算是一個全國舞臺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將也有關羽張飛等人,但是這樣的一支勁卒完全禁不住高順的一擊,立刻就被高順擊敗,擊潰。曹操小看了高順,讓夏候惇領兵來救。夏候惇可說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將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順的對手,被高順輕易地擊敗。雖然後來曹操親自領兵來攻殺了呂布,但那已是呂布的事,與高順無關。破關後,張遼降了曹操,高順選擇了殉主。誠然,呂布是個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寧死不屈的氣節,高順也畢竟要強過張遼的吧。
四、淳于瓊
淳于瓊,是一個有名聲,有能力,也有資歷的名將。在靈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軍,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碩統領。曹操和袁紹都曾是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軍校尉,袁紹是中軍校尉,淳于瓊,也是這八名校尉之一。在袁紹軍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將,根本沒有什麼貪杯誤事之說。官渡前夕,袁紹命他和郭圖顏良攻白馬,顏良貪功冒進,又大意輕敵,被張遼關羽刺死於軍中。多虧有淳于瓊,袁軍才不致潰敗,也使得袁紹能繼續保持對曹軍的壓倒性氣勢,一路追擊到延津。烏巢之敗,不是因為他喝酒,而是因為他的大意。
當時淳于瓊手下有一萬人,曹操雖帶兵五千,但為了避開沿路袁軍的盤查,都散佈成小股部隊改扮成袁軍,直到烏巢前沿,才改裝來襲。淳于瓊乍看之下以為曹操沒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戰,沒想到曹軍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紹求救。袁紹一方面是剛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於對淳于瓊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數人去救烏巢,反而令張郃高覽去襲曹營。結果烏巢終告失陷,曹營也沒有打下來,張郃高覽更是降了曹操。說到這裡,有件事必需要提一下。根據《三國志·袁紹傳》的記裁,淳于瓊未死,他和袁譚二人單騎渡河逃走;而根據《三國志·魏志·武帝記》的記裁,淳于瓊在此役戰死.這就是記傳體史書的弱點,把一個史實割裂成數塊不說,還往往自相矛盾。
可惜,可嘆。所以說,淳于瓊雖然沒有守住烏巢,但也不是個酒饢飯袋。他的對手曹操畢竟是三國第一人,敗在他手上也沒什麼可說的。
五、劉封
劉封,劉備的義子,原名寇封。在演義中,這個傢伙在戰場上什麼作用也沒起過,也就扯扯旗放放風而已,最後還把關羽給害了,一副死有餘辜的樣子。但是在正史中,這卻是個悲劇。劉封是劉備在荊州時收養的義子,當時劉備無嗣,所以收了劉封為義子。等劉備入川時,劉封剛剛二十出頭,已是個力大無窮,勇猛無比的青年將軍了。在跟隨孔明趙雲張飛入川的途中,劉封攻戰克敵,以功晉封為副軍中郎將。之後劉備遣孟達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難以成功,加派劉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風而降。劉封因此又升為副軍將軍。關羽攻樊城時,請劉封孟達發兵相助,二人因與關羽不睦,加以拒絕。後關羽兵敗,卻不敢走二人所駐的上庸,結果兵敗身死,劉封確實也是難辭其咎的,但關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與劉封沒有多大關係。劉封因為關羽之事而責問孟達,結果與孟達致於不和,就奪去了孟達的鼓吹,孟達也就因此懼怕而降魏,並反過頭來勸劉封也降魏。劉封拒絕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達三路攻擊,又申儀叛變,劉封腹背受敵,只得退走成都。之後的事情發展卻讓人大躍眼鏡!劉備見了劉封,只是責備他為何欺負孟達,以及不救關羽,並沒有殺他的意思。但是諸葛亮卻認為劉封剛猛,恐劉備死後劉封爭位,那劉禪是萬萬爭不過劉封的,力勸劉備殺死劉封。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話,賜劉封自盡。劉封臨死時嘆曰:“恨不用孟子度(孟達)之言!”劉備聽了,也不免為之流淚。一代忠心猛將,只因有爭位的可能(注意,不是嫌疑),便被賜死,真是惜乎,惜乎!
六、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份了。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孫策敬佩他,對他行"升堂拜母"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長史”兼“撫軍中郎將”。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並對他以“管仲”相比。臨死前還將孫權託孤給他,並說:“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萬一事不順利,由"緩步西歸,亦無所慮。”所以說張昭日後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係。張昭的骨氣,表現在他對孫權的犯顏直諫上。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張昭不論是公私,對孫權的不當之處都能直言諫勸。也因此時常與孫權發生衝突。衝突最大的一次當屬給公孫淵封燕王一事。孫權當時氣得要拔出劍來刺死張昭,張昭卻絲毫沒有退縮,回到家中以託病不上朝向孫權抗議。孫權派人用泥封了張昭家的門,張昭也在門的內側用泥加封了一道。後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封賞他的吳國特使張彌與許晏,孫權這才悔悟,向張昭道歉。但是張昭卻給孫權一個閉門羹,孫權氣得放火燒了張昭家的門,也沒能讓張昭服軟。後來孫權滅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張昭幾個兒子的相勸,張昭才出門與孫權相見。張昭死於喜禾五年,作了孫權幾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為孫權對他的愛護。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這就是孫權對不封張昭丞相的解釋。
七、高幹
高幹,袁紹的外甥。應該說是個很有才幹的人,這個名字很符合他。袁紹當年全盛時期一共佔有四州的領地,而高幹卻也領了幷州刺史的職位。要知道,袁紹可是有著四位成年的兒子的。能讓私心頗重的袁紹將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沒兩把刷子是不成的。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曾命袁譚與高幹各自領兵從側方攻擊曹操。但是直到袁紹兵敗,也不見二人有所動作。或許有過動作,但是也不會是什麼大的舉動。因為當時奉命駐守在側方負責防禦事務的是臧霸,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將領,也許兩軍有過接觸,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務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之後曹操挾官渡之威來徵高幹,高幹不得已而降。曹操卻仍任命高幹做幷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幹此時也仍有一定的實力,曹操急於北方的穩定,不願立即與高幹開戰。而高幹,也不願與此時風頭正勁的曹操對決。興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討烏丸。東漢末年烏丸的兵力和戰力都很強,一直是邊境的大患。高幹認為曹操短時間內不會得勝,便終於起兵作叛。曹操立即命李典樂進兩將分兩路圍擊高幹。此時的高幹兵力早已不如當年,但仍然為了袁氏一族而奮起抗曹。以他不多的兵與糧,對抗李樂二人的兵,居然從興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興平十一年也沒有敗。興平十一年正月,曹操親自領大軍來攻,高幹此時已打了四個多月的仗,兵糧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於是死守壺關。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壺關,曹操大軍一共又打了三個多月也沒打下來。只是此時城中實在已無糧,高幹只得棄城而去,結果在逃向荊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殺。袁紹的眾多兒子中,絕沒有一個有高幹這樣的才能的。便是袁紹自己,恐怕也遠遠及不上高幹。
八、劉焉
劉焉,也是在事實上割據了蜀中的人。比起劉備,他並不差多少。劉焉是荊州江夏郡人,他是從寺主官的佐吏開始,以賢良方正(是一個官名,與孝廉茂才相似)進階仕。之後一帆風順,先做了雒陽縣的縣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轉做南陽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黃巾之亂後,劉焉認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為長,便活動到了益州牧之職。同時兼一個監軍使者,爵封陽城縣候。劉焉對於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後人稱讚的,他的法冶很嚴,而且是對百姓寬,對那些豪強官吏“嚴”。劉焉最聰明的一項舉措,是以張魯鎮漢中,密使他斬漢使阻隔道路,再宣稱因為張魯阻隔道路而無法上貢,在事實上進行了割據。至於張魯攻西川,是因為劉璋猜忌他而殺了他的老母,張魯才對劉璋反目成仇的。劉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漢朝朝庭因劉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劉璋回去勸他安分守己。但是劉焉卻讓劉璋留下不回長安,一方面繼續進行割據。後來他的長子響應他的號召,勾結馬騰造反,結果被殺,另兩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而死。從現實上來說,劉焉做得要比劉備好,只是他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賢人相助,且他也確實年老了,來不及多有佈置便撒手西去,將益州留給了劉璋。在小人法正許靖張松等人的攛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讓與了劉備~
九、魏延
魏延,蜀漢首屈一指的武將。當劉備在漢中爭奪戰中對曹操取得戰鬥勝利後,準備回到成都時留下守漢中的將領給了當時還是一個屈屈牙門將軍的魏延。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當兵的辛苦,很體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劉備慧眼識英雄,提拔了他,讓他做了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就是魏延的就職宣言,這番話讓劉備滿意,也鎮服了眾人。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當屬建興八年率部與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與後將軍費耀之戰。這一戰魏延以少勝多,在陽溪將郭淮打得潰不成軍。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中戰果最輝煌的一役。諸葛亮也因此上表升魏延為前軍師——也就是整個前部的總帥——徵西大將軍,進位南鄭候。南鄭候是縣候,比諸葛亮自貶時的武鄉候要高,更是高出關羽的漢壽亭候。
魏延對諸葛亮提出的以一萬人出子午谷的戰略構想也是千百年來後人所爭議的焦點。至於他與孔明誰更正確,這裡無暇評敘。只是在這裡我要說,能夠有這種構想的,當時的確再無他人,說魏延是當時第一的武將,這一點絲毫不為過。
十、賈詡
賈詡,字文和,涼州武威姑臧人。演義中並沒有對他有過多大扔描寫,只在曹丕爭嗣時才從側面描寫了他。其實,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小的時候,因為他才高智廣,所以被人孤立,沒有人能理解他,只有漢陽閻忠認為他有張良陳平之能。之後賈詡曾舉過孝廉,又作過一個郎官,但因朝庭昏暗,就辭官司回鄉。董卓入洛陽,徵他為平津都尉,後升任討虜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輔手下聽命。董卓牛輔死後,李傕郭汜張濟欲解散隊伍回鄉,賈詡認為,如果散眾回鄉,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致眾人死命,不如回軍西攻,還有一線生機。
李傕等人從計攻長安,果然大捷。李傕欲封賈詡為候爵加尚書僕射,賈詡謝絕,只任了尚書。李傕等人雖然親近賈詡,但也著實忌憚他的才智,賈詡就藉口母喪而回鄉。李傕郭汜爭鬥時,李傕欲借重賈詡的才智,加封他為宣義將軍。賈詡也趁此機會請張濟出面,使李郭二人和好,令獻帝暫時轉危為安。之後賈詡又辭官而去,投奔駐守華陰的同鄉人段煨。段煨也一樣忌賈詡之才,賈詡只得再走他鄉,投奔張繡。並且說道:“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果然張繡厚待賈詡,段煨也厚待賈詡的妻兒。
後來張繡與劉表結盟,曹操南征張繡,結果中賈詡之計,敗走。這裡是體現賈詡超高智慧的地方。在曹操敗走時,張繡要追,賈詡認為以勝擊敗必敗,張繡不聽,結果果然中伏大敗而回。賈詡半路迎候張繡,認為以敗擊勝必勝,張繡這回聽了賈詡的話,回兵去打,果然大勝。賈詡的腦袋究竟是怎麼想的,簡直是讓人匪夷所思。之後官渡前夕,袁曹雙方都要爭取張繡,張繡以為袁強曹弱,欲歸袁紹,賈詡卻慧眼獨具,認為曹強袁弱,加上認為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要求張繡降曹。張繡聽從了賈詡的話,果然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獲全勝。曹操也因此升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候,遙領冀州牧(當時還在袁紹手中)。平定河北後,曹操自任了冀州牧,遷賈詡為太中大夫。曹操收荊州後,志得意滿,欲東滅孫權。賈詡認為時機未到,且先前沒有滅孫權的準備,以準備不足的態勢出戰,不會得勝。曹操不聽,又以為賈詡不贊同東征,就留賈詡在襄陽負責後勤接濟,後來果然在赤壁大敗。幸得賈詡在襄陽有所準備,曹操才得保襄樊,不致迴天無力。
渭水戰馬超韓遂,也是賈詡獻的離間計。曹丕曹植奪嫡之時,眾人都看好曹植,賈詡卻看好曹丕,並授計曹丕,以父子之情打動曹操。並以袁紹劉表廢長立幼導致變亂的結局點撥曹操,終令曹丕得承大位。曹丕繼位後封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候(魏國的壽鄉候,不是漢的,當時漢南帝未廢,曹操的魏王開府,可以任命一套魏國的政府班子)。賈詡卻自認為自己不是老臣子,反而更韜光養晦,不結交達官貴人,成日閉門不出。世人都認為天一第一智者非賈詡莫屬。
曹丕曾問賈詡,吳蜀二國哪一國可以先討伐,賈詡卻認為曹丕代漢未久,應以德政為先,征伐為後。且曹操死後,魏國無任何一人可匹敵劉備孔明與孫權陸遜這兩對搭檔,戰之必敗。曹丕不聽,後來果然在江陵大敗。縱觀賈詡一生,出言獻計從未失過手,而且先投董卓,封討虜校尉;再從李傕,官拜尚書;等到轉投段煨張繡時,已是宣義將軍;再投曹操後,作了執金吾;曹丕登位後進位太尉。每換一位主公,官階便升高一階,有誰能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