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歷史的小白

    清朝時候並沒有宣州這個地方。清朝1860年的大事有

    1、火燒圓明園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

    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援下,下令燒燬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簽訂《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

    三個條約約文現存於臺灣地區,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該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2、八里橋之戰

    1860年9月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

    八里橋之戰是近代軍隊與封建軍隊的一次經典戰役。英法聯軍當時已經經歷過拿破崙戰爭錘鍊,和最新克里米亞戰爭中的考驗,兵員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團。

    不僅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部分使用了,剛剛發明不久最新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使用的是空心方陣和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等最新戰術。

    而八旗軍是以冷熱兵器混用為主的步騎混合軍隊,綠營軍裝備的是少數進口和仿製的舊式滑膛槍、自制的本國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十九世紀歐洲的近代軍隊在面對世界各地的封建軍隊作戰時,有不少壓倒性的勝利的。八里橋之戰,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只有十二人陣亡。

    3、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發生在1860年,戰後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聯軍的控制。參戰方有大清、英國、法國,最後英法聯軍獲得了勝利。

    8月23日英軍上將賀布北上直達天津,總督恆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

  • 2 # lxl大漠孤煙直

    在清朝沒有宣州這個名稱,不知是不宣城。

    特意查了下資料是宣城發生的事

    清朝宣城大事記

    康熙八年(1669)五月 連日大雨,宣城、涇縣、寧國山洪暴發,漂民居,壞橋岸,人畜溺死無數。

      康熙四十四年(1705)夏 康熙帝南巡,於德州舟中三次召見宣城人梅文鼎。梅氏面進著作《三角法舉要》,康熙親書“績學參微”贈歸。康熙六十年(1721),梅氏卒於故里坐吉村,康熙特命江寧織造曹為其治喪建墓。

      康熙四十七年(1708) 夏澇、秋旱,溪田淹沒無收,山田禾盡槁,人取草根或白土食之,道殣相望。時大疫,至次年,死者過半,有全族沒者,村落間往往有舍無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六月二十五日 黎明,宣城、涇縣山洪陡發,水勢洶湧,橋樑倒塌,人畜溺死,城牆及道路均遭毀壞。

      乾隆十七年(1752) (因上年大旱,5月未雨,禾盡槁)春,諸縣飢,人食蕨根、樹皮。

      乾隆五十年(1785) 寧國府自夏至冬不雨,大旱,民食草根樹皮幾盡。建平蝗蟲為害,所過之處寸草不留。

      咸豐四年(1854)正月 太平軍匡王賴文鴻率部7萬人,由石臺、太平向涇縣進軍,清軍守將易開俊堅壁死守,鮑超馳援助戰,太平軍退走。

      咸豐六年(1856)四月 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部回援天京(南京),攻克涇縣縣城,不久離去。五月上旬攻佔宣城。六月三次攻打建平。八月、十一月又兩度攻克涇縣,斃知縣崔琳。繼而撤離縣城,轉戰於涇縣西南諸鄉。

      十二月下旬 清軍提督鄧紹良陷宣城。

      咸豐八年(1858)正月二十五日 太平軍侍王李世賢部攻佔寧國縣城,擊斃知縣吳世昌。

      十月 李世賢部又克涇縣、太平兩縣城。清兵與之爭戰經年,涇縣兩克兩失。

      咸豐十年(1860)正月 太平軍再克涇縣縣城。二月初一,太平軍李世賢部由宣城闢溪嶺攻佔寧國縣,初三退走廣德。

      三月十六日 太平軍根王藍得仁率兵進入建平縣城。三月二十一日,太平軍與清兵在建平濤城一帶激戰,打死清兵300餘人,知縣何預綸和管帶金勇、黃熊飛被打死。是日太平軍佔領建平縣城。

      三月 清軍幾路反攻被太平軍佔領之涇縣縣城,戰鬥激烈。三月二十二日,太平軍乘大雨棄城撤走。

      閏三月丙申 建平被清兵攻陷,太平軍退守溧陽。四月,太平軍復攻入建平縣城,賴文光部在濤城與清兵鏖戰,打死清兵萬餘人。

      五月初四 太平軍侍王李世賢率部由溧陽攻克廣德縣城。駐旬日後他調。同月,太平軍輔王楊輔清率部抵涇縣,與清兵激戰。

      六月二十三日 匡王賴文鴻再克涇縣城,斬清總兵李嘉萬等人。隨即在縣城東街造王府。

      七月初四 英王陳玉成自孝豐再次攻佔廣德城。

      八月 太平軍與清軍交戰於寧國縣吳嶺鎮(今虹龍),知縣李鴻被擊斃。

      九月二十六日 太平軍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攻克寧國縣城。

      是月下旬 太平軍楊輔清、李世賢、賴文鴻三部聯合,再次攻佔宣城,並擊斃清軍提督周天培,皖南道尹福成、寧國知府顏培文。

      同治元年(1862)三月 清將鮑超率部攻陷涇縣縣城。太平軍據四鄉與清軍血戰。

      六月二十日 太平軍保王童容海襲取廣德州城降清。秋,童容海部將張德勝、陶子高堅不降清,率2萬人投奔楊輔清;朱大椒、黃三元兩將率2萬餘眾於廣德反童。童容海遁往寧國,投靠清軍,廣德城復歸太平軍。

      七月上旬 清軍提督鮑超所部再陷宣城。十月下旬,太平軍輔王楊輔清、堵王黃文金、孝王胡鼎文三部聯軍攻宣城,大敗清軍鮑超部,再克宣城。

      十一月 太平軍進據涇縣潘村營、晏公堂,圍攻縣城。清將易開俊率部與知縣饒家琦登陴死守。太平軍退。

      同治二年(1863)正月初一 太平軍環涇縣縣城築二十餘壘,架梯蒙弩攻城不克。是月戊申,根王藍得仁由建平出師攻打涇縣。二月初四兵至紅楊樹遭伏擊,退回建平。

      七月 太平軍奉王古隆賢由太平縣入涇縣茂林,匡王賴文鴻部自石臺進據丁家渡、章家渡。八月,古隆賢負傷去太平縣。

      十月 建平城內太平軍張勝祿開城門降清,建平失陷,藍得仁被害。清兵進城,大肆殺戮。

      同治三年(1864)六月二十一日 李秀成和幹王洪仁玕護送幼主洪天貴福奔廣德。二十六日,堵王黃文金自廣德迎幼主至湖州。七月初三,堵王派人送幼主返廣德。七月二十六日,幹王和堵王等人棄湖州入皖。二十八日至廣德,當夜轉往寧國。

      七月三十日 幹王洪仁玕、堵王黃文金等組織皖南尚存之太平軍與淮軍劉銘傳部在寧國縣七都(今橋頭鄉)展開遭遇戰。匡王賴文鴻陣亡於寧國縣餘村。黃文金受重傷。

      九月上旬 太平軍撤出宣城,清軍入守。

      同治四年(1865) 廣德官府“出示招墾”,推行“插標劃田,立界為山,據室為家”政策,鼓勵移民墾荒。河南、湖北等鄰省農民以及安徽江北人絡繹來廣定居。

      光緒二年(1876)七月十三日 以監生胡秀山為首的建平十字歐村灣民眾搗毀天主教堂,處死無賴教民,掀起反帝愛國鬥爭,史稱“建平教案”。寧國縣群眾先後響應,境內教堂均被打毀。清政府崇洋媚外,賠銀33536兩;胡秀山、陳土珂、白會清3人被處以極刑。

      光緒五年(1879) 畲族鍾姓由浙江省淳安縣遷移至寧國縣楊山鄉的青草湖,後又遷至雲梯鄉千秋關定居。光緒十三年,畲族雷姓由浙江景寧縣遷至雲梯鄉獨山頭定居。光緒十九年,畲族蘭姓由浙江蘭溪遷至雲梯鄉白鹿村西坑等地定居。

      光緒三十年(1904) 宣城郵局率先開辦匯兌業務。

      宣統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二日 寧國府屬各縣物產會於宣城城廂開幕。十二月初閉會。

      宣統二年(1910)四月 涇縣小嶺曹義發鴻記和曹洪昌熙記出品之宣紙,在南洋第一次勸業會上展出,被評為最優級和優級。同年七月,分別獲清廷農工商部、南洋勸業會頒發的超等文憑和優等文憑證書。

      是年 宣城縣率先設立電報局。

    望參考

  • 3 # 燕東影片剪接

    1860年發生的大事有火燒圓明園、櫻田門外之變、簽訂《北京條約》、八里橋之戰、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等。

    1、火燒圓明園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

    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援下,下令燒燬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2、櫻田門外之變

    櫻田門外之變是發生於日本安政七年三月三日(1860年3月24日)的一起政治暗殺事件,不滿幕府大老兼彥根藩藩主井伊直弼的水戶藩激進浪士,於江戶城櫻田門外突襲準備進城的井伊直弼隊伍,井伊直弼當場慘死。

    3、簽訂《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

    三個條約約文現存於臺灣地區,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該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4、八里橋之戰

    1860年9月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

    八里橋之戰是近代軍隊與封建軍隊的一次經典戰役。英法聯軍當時已經經歷過拿破崙戰爭錘鍊,和最新克里米亞戰爭中的考驗,兵員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團。

    不僅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部分使用了,剛剛發明不久最新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使用的是空心方陣和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等最新戰術。

    而八旗軍是以冷熱兵器混用為主的步騎混合軍隊,綠營軍裝備的是少數進口和仿製的舊式滑膛槍、自制的本國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十九世紀歐洲的近代軍隊在面對世界各地的封建軍隊作戰時,有不少壓倒性的勝利的。八里橋之戰,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只有十二人陣亡。

    5、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發生在1860年,戰後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聯軍的控制。參戰方有大清、英國、法國,最後英法。

  • 4 # 史印

    想當年唐宋朝時期的宣州,明清時期的寧國府是多麼響噹噹的地位,首縣宣城縣(現在的宣州區)作為皖南第一大縣,文化底蘊極其深厚,清朝中期就已經是人口百萬的超級繁華都市,涇縣寧國縣旌德縣南陵縣太平縣都是一群忠實的小老弟,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認同寧國府和宣城的。太平天國戰亂摧毀了宣城的世家大族,皖南四大姓宣城梅,績溪胡,旌德江,涇縣吳,只有宣城梅幾乎是受到毀滅性的災難。日寇侵華對宣城的大轟炸和大火使得宣城縣城的歷史文脈盡數毀滅。蕪湖的崛起使得偏居皖南腹地的宣城,皖南的核心地位喪失了。從此宣城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一去不復返,後來由於宣城市區地勢低窪,長期處於防汛壓力巨大,城市建設幾十年都沒有什麼起色(一直到2001撤地建市宣城還是一個小縣城的模樣,破敗不堪)。寧國府的繁華再也不復存在。

    1860年發生的大事有火燒圓明園、櫻田門外之變、簽訂《北京條約》、八里橋之戰、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等。

    1、火燒圓明園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

    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援下,下令燒燬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2、櫻田門外之變

    櫻田門外之變是發生於日本安政七年三月三日(1860年3月24日)的一起政治暗殺事件,不滿幕府大老兼彥根藩藩主井伊直弼的水戶藩激進浪士,於江戶城櫻田門外突襲準備進城的井伊直弼隊伍,井伊直弼當場慘死。

    3、簽訂《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

    三個條約約文現存於臺灣地區,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該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4、八里橋之戰

    1860年9月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軍動搖,而遭敗績。

    八里橋之戰是近代軍隊與封建軍隊的一次經典戰役。英法聯軍當時已經經歷過拿破崙戰爭錘鍊,和最新克里米亞戰爭中的考驗,兵員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團。

    不僅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部分使用了,剛剛發明不久最新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使用的是空心方陣和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等最新戰術。

    而八旗軍是以冷熱兵器混用為主的步騎混合軍隊,綠營軍裝備的是少數進口和仿製的舊式滑膛槍、自制的本國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十九世紀歐洲的近代軍隊在面對世界各地的封建軍隊作戰時,有不少壓倒性的勝利的。八里橋之戰,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只有十二人陣亡。

    5、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發生在1860年,戰後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聯軍的控制。參戰方有大清、英國、法國,最後英法聯軍獲得了勝利。

    8月23日英軍上將賀布北上直達天津,總督恆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

  • 5 # 隱者康司馬

    咸豐十年(1860年)7月,英法侵略軍攻進北京,咸豐帝倉惶從圓明園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0月6日,英法侵略軍聯軍殺進北京城西北郊的圓明園。守衛圓明園的大臣投海自殺、侍衛們戰死為國捐軀。

    英法侵略軍的軍官和士兵們,從四面八方湧進圓明園,肆無忌憚的搶劫。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械鬥。因為圓內珍寶太多,他們一直不知道搶什麼才好,有的搬走景泰藍瓷瓶,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鐘,有的大口袋裝滿各種金銀財寶,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勃子掛著翡翠項圈。一個英國軍官搶了一個金佛像,價值數萬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郞的財物。法軍總司令的兒子搶劫的財寶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叫赫利思的英國軍官,搶了兩座金佛塔,發了大財,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隨後,法國士兵們手掄大棒,將不能帶走的珍寶全部砸碎。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侵略軍在圓內到處縱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全圓化為一片火海,煙霧瀰漫,火光沖天。相距二十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好像日食一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就這樣被付之一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欠別人錢不還,還花得心安理得,大手大腳的人到底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