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頭再來趣說歷史

    中國歷史上,窮兵黷武的人有很多,比如:漢武帝、隋煬帝、諸葛亮等人不勝列舉。由於人數眾多,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只挑出幾個比較有影響力,對整個中國歷史後世影響深遠的人來舉例說明。其餘的諸如,齊愍王,諸葛亮、劉裕等人,他們只是影響了地區性的地方政權,由於篇幅有限,我這裡就不做過多評論了。

    首先,第一個,當屬漢武帝。

    在漢武帝繼位初期,南方邊患迭起,漢武帝派地方小股部隊前去平亂,效果顯著,為其大漲信心。

    之後,漢武帝力主改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上國家有之前文景之治打下的基礎,使得國家出現了短時期的空前繁榮。

    於是,漢武帝開始對匈奴看不順眼了,在馬邑之謀失敗後,又安排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四路大軍北擊匈奴。

    此後,漢武帝提拔衛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年輕將領,逐匈奴於漠北,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可以說是打出了大漢王朝的威風。

    漢武帝也打通了西域的通路,使得中西方文化,在世界歷史上有了第一次直接的交流。

    但是,在漢武帝末期,由於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千古將星相繼隕落,漢武帝無奈啟用李廣利為將,之後,雖然小有戰績,但總體還是損兵折將。

    而且,由於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導致國庫空虛,桑弘羊建議“鹽鐵專營”和“算緡法”,進一步惡化了民間百姓的生存環境。

    如果不是其繼承了文景之治的基礎,之後又有霍光等一批大臣的及時調整國家政策與民生息,漢朝很有可能就在漢武帝時期終結了。

    總結,如果漢武帝能在衛青、霍去病在世時及時收手,同意與匈奴的臣服,並且會向我們納貢的話,也許,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天可汗”了。

    第二位,就一定是非苻堅莫屬了

    苻堅,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名族政權的前秦的國主。

    苻堅雖然是少數民族,氐族人,但是,在他得位後,重用如:王猛等一批漢族文官,勵精圖治,使得國富民強,先後消滅了燕國、代國等一批其他分裂割據政權,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

    苻堅在同意北方之後,仍不滿足,不聽眾臣勸阻,執意要南下吞併東晉。

    苻堅稱“我統軍60萬,每個人把馬鞭投入河中,就可讓其斷流”。成語“投鞭斷流”就是從此而來。

    苻堅兵鋒南指,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知道淮水岸邊,與東晉將領謝玄統領的不足10萬的北府軍相遇後,對峙於淝水兩岸。

    由於苻堅部隊的成分複雜,加之指揮失當,且有東晉降將為謝玄做內應,讓苻堅一敗塗地。成語“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都是由此而來。

    苻堅在此敗之後,一蹶不振,前秦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全部爆發,慕容垂和姚萇全部叛逃,各自建立後燕和後秦。前秦從此衰敗下去,之後不久,即滅亡。

    總結:如果苻堅,聽從王猛建議,致力於國家團結建設,而不急於南下攻晉或者在淝水之戰裡清楚東晉臥底和指揮得當的話,也許有可能就會統一中國了。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現在也很有可能不再擁有璀璨的中華文明瞭。

    所以,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至今,謝安、謝玄叔侄,功不可沒。

    第三位,隋煬帝

    很多人認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因為隋煬帝楊廣的驕奢淫逸和好大喜功修建大運河造成的。

    其實,隋朝的滅亡,主要就是因為隋煬帝窮兵黷武,國內空虛造成的。

    那麼,為什麼說隋煬帝窮兵黷武。

    首先,我們來看隋煬帝的戰績

    公元589年,楊廣統兵,南下滅南陳,結束中國南北朝時代,實現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大一統。

    楊廣繼位後,公元605年,徵契丹。次年契丹啟民可汗來朝。

    公元607年-608年,派兵徵臺灣。

    公元610年,派兵徵琉球(今日本沖繩及琉球群島),從此臺灣和琉球劃入中華版圖。

    如果,隋煬帝就此停手,就又是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了,可惜,並沒有。

    公元612年,隋煬帝在其父隋文帝之後,第二次遠征高句麗。也是隋煬帝的第一次徵高句麗。攻至平壤城下,中伏,損兵折將而返。

    公元613年,二徵高句麗,由於楊玄感造反,倉皇而退。

    公元614年,隋煬帝不顧國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執意再徵高句麗。最終兵敗,退回揚州。

    可以負責任的說,如果,隋煬帝前兩次徵高句麗就收手的話,隋朝也不至於會達到滅亡的地步,畢竟當時的隋朝還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失民心,或者在第一次徵高句麗時,隋煬帝可以受命前線將領靈活指揮的話,高句麗也早就被滅了。

    但是,歷史就是這麼有意思,它總是會在關鍵的節點,讓最有能力的人,去犯最低階的錯誤,導致自己的國家滅亡。

    第四位,明神宗萬曆

    提起萬曆皇帝,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是他老人家二十年不上朝的光輝記錄,可誰又能想得到,這位大神級別的怠政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響噹噹屈指可數的窮兵黷武的皇帝之一。

    第一徵,寧夏

    公元1589年,蒙古人哱拜在寧夏叛亂。調李如松、麻貴等,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總計兵力約十餘萬進行圍剿。將叛軍圍困在寧夏城,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內部發生火併,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第二徵,北韓

    公元1592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派軍進攻北韓,北韓皇室向大明朝求援,萬曆再派李如松前去支援,擊潰日軍,日軍由於斷水缺糧,主動退卻,退守釜山。

    公元1598年,日軍再次進犯,此時,李如松已經在對蒙作戰中陣亡,萬曆改派麻貴為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地兵卒前往增援。同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全線撤退。

    第三徵,播州

    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在四川發動叛亂,並引苗兵入川,燒殺搶掠。

    萬曆派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李化龍節制川、湖、貴三省兵事,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總兵力達24萬人。

    歷時三年,方才平息。

    後又經對後金之亂,使大明王朝國庫空虛,進而導致最終的滅亡。

    所以,我的總結是,雄主易亡國。

  • 2 # 邱曉cvp

    成也漢武,敗也漢武。歷經高惠文景四帝的休養生息,經武帝二十幾年就敗光了,雖然前期是守土禦敵,但是後期真的是窮兵黷武。昭帝宣帝的中興也只是給西漢的氣數續上了一口氧氣。卻無法改變頹勢。

  • 3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首先,邁步向我們走來的是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可是個能折騰的典型代表,咱們都知道,開國皇帝和二世皇帝,一般都是要休養生息的。可楊廣偏偏想學漢武帝,他是真的能折騰,能折騰到什麼程度呢?隋文帝楊堅掛裡的的時候,隋朝有4000萬人口,但是等到李世民登基的時候,就已經只剩下2000萬左右了。

    隋煬帝的“功績”包括但不限於:

    1、修建洛陽城,每月徵調民夫200萬,累死約100萬人;

    2、修長城,累死至少10萬人;

    3、修京杭大運河,造船隻數萬,累死幾十萬人,具體不詳;

    4、命令劉方攻打占城,此戰隋朝軍隊死亡約半;

    5、率領十多萬大軍向西部進發,結果凍死了約莫10來萬;

    當之後,最牛掰的騷操作來了:

    公元611年,黃河決堤,洪水氾濫,災情十分嚴重,然而,楊廣壓根沒管,他幹嘛了呢?聚集士兵100多萬,徵調民夫200多萬,征討高句麗。

    結果呢?大敗,大概死了30多萬人。

    而此時,國內各種叛亂已經開始了。

    按照一般帝王,這時候肯定要開始平亂了。可楊廣可不這麼想,他想的是,不行,高句麗沒打下來,我得再來一次!然後……這次倒是沒輸,但是也沒贏,因為家裡後院起火了,楊玄感造反了。

    等到這邊搞定了之後,楊廣又想起了高句麗。

    我不服,再來!他第三次征討高句麗,但……還是沒贏。

    這位爺可能還想來個第四次征討,但他已經沒機會了,因為天下換主子了。

    第二位邁步向我們走來的,是漢武帝劉徹。沒錯,就是那個天天打匈奴的漢武帝,那個大漢天子。

    漢武帝之前,是文景二帝,二帝很會治國,所以劉徹即位的時候,倉庫裡面糧食多得用不完,穿銅錢的繩子都爛了,戶數也得到了大大增加。漢武帝倒是有些文治武功,他施行的很多制度也都行。

    但這位爺不滿足,他想玩兒個大的,就是搞定匈奴。他確實牛掰,國庫裡有錢,手底下有人,霍去病、衛青,個頂個的牛掰。所以,漢武帝打匈奴倒是沒怎麼輸過,還收回了河西走廊、河套地區等等,但是……

    他也把文景兩個皇帝弄得成果都搞沒了。

    地盤有了,錢沒了。根據史書記載,劉徹在軍事上花費的費用是以億為單位,為了彌補軍事上的虧空,漢武帝開始施行鹽鐵專賣,並實行買官賣官、用錢贖罪的行為,咱們都知道,用錢買的官肯定得把錢賺回來,用錢能贖罪那就敢犯更大的罪,於是乎,在漢武帝統治的中後期,全國各地暴亂不斷,大有秦二世而亡的樣子。

    這時候的漢武帝終於幡然悔悟,釋出《罪己詔》,但國庫已經沒有餘錢和餘糧,國內戶口減半。

    換句話說,要不是文景二帝給留下的底子好,可能跟秦二世的待遇差不多。

    PS,劉徹還喜歡修仙,花了不少銀子。

    最後,向我們走來的是三國時期的東吳皇帝孫皓。

    沒錯,窮兵黷武就是從他這出來的,這位爺也是東吳末代皇帝。

    孫皓的生活可能要多“瀟灑”有多“瀟灑”,他荒淫殘暴,宮女就有好幾千,什麼修建宮殿啊,任人唯親啊,大搞刑罰啊,他是怎麼壞怎麼來,當時東吳有人才嗎?有,陸遜的兒子陸抗就是輔佐他的,然而,陸抗說啥孫皓都不聽啊……

    孫皓特別喜歡伐晉(這時候魏國已經變成晉國,是司馬家的了。),討伐就得有軍隊啊,然後孫皓不斷的擴充軍隊,東吳軍隊人數最多時,已經達到東吳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了。最終,東吳國力被這位爺伐晉搞得一乾二淨,陸抗死後沒幾年,東吳就玩兒完了。

    這三位,兩個把國家玩兒完,一個差點把國家玩兒完,可以說是窮兵黷武導致國家衰落的最好例子了。

  • 4 # 願你開懷

    明萬曆年間的萬曆三大徵。明神宗朱翊鈞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北韓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北韓之役第一回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二十一年);第二回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而實際上萬歷時期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還包括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兩次最終都是明朝失敗告終。明朝萬曆年間的三大徵,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北韓抗擊日本侵略的北韓之役的統稱,雖然明朝皆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此時的大明帝國也已是原氣大傷。

    寧夏之役。即鎮壓哱拜之亂。哱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年間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曆初為遊擊將軍,統標兵家丁千餘,專制寧夏,多蓄亡命。哱拜於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哱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暘叛亂,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明廷特調副麻貴馳援,四月,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併,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播州之役。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後,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曆初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3省兵事,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徵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六月,明軍入城,播州平。後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北韓之役。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戰。大明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佔北韓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今漢城)。北韓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軍隊望風而潰。北韓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廷應北韓之請,出兵援朝。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

    3次戰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王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成為導致明代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於是,到了萬曆三大徵之後的短短二十年內,明朝軍事實力尚無完全恢復。努爾哈赤的後金和李自成又乘虛而入,明朝陷於二線同時作戰的危重形勢,勝負之勢易邊。與後金的逐次戰役中,明軍屢戰屢敗,損兵折將。到了大明崇禎末年,明朝甚至在三個月的時間裡組織不起一支象樣的軍隊來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抗衡,使得李自成的大順軍一路打到北京,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象樣的抵抗就結束了大明國祚。

    雖然萬曆三大徵等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統一,領土完整,但是頻繁的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給明朝政府巨大壓力,導致國家財政困難,軍隊戰力下降,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最後明朝的滅亡也與萬曆皇帝有直接關係。所以說,明之亡矣,實亡於萬曆也。萬曆皇帝的三大徵也算是一個窮兵黷武的例子吧。

  • 5 # 重溫經典歷史劇

    古代君王追求武功,以求青史留名,便不恤國力,窮兵黷武,征討四方,有的雖然於疆域擴充套件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國家財力民力也被掏空了,如果繼續攻伐下去最終結果必然是民心離散而變亂四起!

    漢武帝武功堪比昔日秦王掃六合,征服西南夷,南平南越,東甌,征服衛氏北韓,任用衛、霍收復河套,打通河西走廊,封狼居胥,使匈奴遠遁漠北而不敢正視中原,是其大功也!然而到晚年,大宛國因未進獻好馬而使貳師將軍李廣利兩次遠征大宛,耗費無數國力只為幾匹汗血馬,為攻匈奴偏師不惜親率大軍親征漠北,匈奴人聞風而遁,武帝竟率師轉道泰山封禪,十餘萬大軍徒耗錢糧而無寸功卻要封禪記功,不可謂不諷刺啊,綜上實可謂窮兵黷武啊!然幸而漢武帝晚年經太子據巫蠱之禍後幡然醒悟,下輪臺罪己詔,轉而重視農耕,發展經濟,國力得到回緩,臨終託孤太子弗陵於霍光,終成昭宣時代的到來,實現了漢朝中興!

    而另一個人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一生多征伐。

    1.攻滅吐谷渾

    大業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車襲擊吐谷渾,吐谷渾向隋朝請求援軍。楊廣乘機出兵,於隔年滅吐谷渾,步薩缽可汗逃亡。隨後,吐谷渾返回故地,並進攻隋朝河右,隋朝無力防禦。隨著這次征伐,隋朝長安諸縣及西北諸郡,都要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並且遭遇寇盜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沒有到達的人,郡縣都會徵破其家。因此百姓失業。

    2.討占城

    楊廣於大業元年(605年),令劉方攻佔城,隨著軍隊班師後,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陰、林邑三郡故地復國。此戰隋軍死者十之四、五,主帥劉方也病死於班師途中。

    3.三徵高句麗

    楊廣即位後,三次大舉進攻高句麗。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句麗。煬帝命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萊州)。另調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隋軍雖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大業九年(613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隋煬帝倉皇撤軍。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隋煬帝因國內農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而不敢久戰,高句麗也疲於戰爭而遣使請降,楊廣就此撤軍。

    進攻高句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了大規模隋末農民起義。最終楊廣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於江都,至此隋朝實已滅亡。

    綜上所述,但凡用兵,必耗國力,如果窮兵黷武,國力必然耗盡,國家也必衰弱。

  • 6 # 寧靜致遠liu

    漢朝第一 漢武帝說過一句話叫凡犯我天朝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聽著很霸氣吧 但是當時的人死了將近一半,打仗靠得都是成年男性 男人死了誰去種田?當時以中國得農業發展說明來說華人口上限是8000W 超過這個數字只要有天災必定會有大批人餓死,當然前提是和平時期!像那時候已經很少有壯年種田了惡性迴圈產生了因天災導致人民起義最終導致漢朝得滅亡!隋朝得話也不能算是窮兵黷武 只是他3徵高句麗然後導致自己無力抗擊病變!這算是被挾持得蜀漢得話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得是諸葛亮得政策,他得政策相當於是理想中得社會主義那樣人人平等,但是當時得社會打仗是靠地方得貴族 土豪 地主提供士兵的 諸葛亮得政策導致當時得那些人可以說是歡迎曹丕來攻打蜀國

  • 7 # 本昌談歷史

    歷史上窮兵黷武導致國家破身亡的國君不少,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戰國時期的齊愍王。

    一, 野心勃勃的齊愍王把手中的一手好牌打成爛牌。

    齊愍王是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的第六任國君,父親是齊宣王,爺爺是齊威王。威、宣時期的齊國是最強盛的諸侯之一,被列為戰國“七雄之冠”。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去世,齊愍王即位。齊愍閔王為人驕傲,喜歡享樂,但在位期間也屢建武功:

    齊閔王繼位之初,他倚仗齊國的強大實力,插手宋國內政,並以武力脅迫南韓改立太子。

    公元前298年,齊愍王聯合韓、魏三國聯軍,攻秦國。

    公元前294年,齊愍王聯合宋國一同打敗魏國。

    公元前296年,齊韓魏三國聯軍對秦國發起進攻,攻破函谷關。

    不久,齊愍王把戰火點燃到燕國。齊軍殺燕軍十萬,燕軍幾乎全軍覆沒,更使齊閔王稱霸天下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公元前288年,齊閔王稱帝,以天子自居。

    齊稱帝意在兼併其他諸侯國,這對韓、趙、魏、燕等國造成了威脅,也為齊國埋下了隱患。

    二.窮兵黷武的齊愍王招致了國破身亡的可悲下場。

    稱帝后的齊愍王野心更大。公元前287年,齊國聯合趙、燕、韓、魏四國聯合發起對秦國的進攻,於公元前285年,以折兵三萬敗給秦國。齊國受到重創之後,緊接著又受到了不可承受的打擊。

    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韓、魏、秦五國攻齊。因為齊愍王的窮兵黷武引起齊將的不滿,故意戰敗,很快損失七十餘城,整個齊國僅剩兩城未被攻破,到了滅國的地步。

    齊愍王下場更慘,他倉惶逃奔衛國,因仍以大國之君自居,傲慢無理,結果遭到衛華人的驅逐。後又前往鄒、魯等地,鄒人和魯人也拒絕接納。

    最後被淖齒吊在屋樑上抽筋而死。

  • 8 # 華多雨

    崇禎接手的明王朝,帝國大廈已經即將倒塌。主要威脅帝國的兩股力量是金人的八旗軍和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

    先說金人,努爾哈赤起初造反不是為了一統天下,在封建社會如果說一個從小就立志造反當皇帝,估計他父母都不會讓他活到第二天,只有一步一步壯大之才會有取而代之的念頭。所以,金人這裡還是可以談判的。

    再說下兩股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無非就是填不飽肚子,如果再加一條,就是政府不作為,為了政績瞞報災情,這個也有緩解之法。

    假如崇禎不內外開戰,先招降起農民義軍,然後從農民起義軍中抽掉一部分人去前線打金人(全部調去可能會反水),第一可以削減起義軍的實力,第二可以緩解前線壓力,第三可以解決吃飯的問題,戰場上立功封官加爵。

    或者,納降金人,封全人為王,允許金人自治。先用緩兵之計拖延金人,畢竟造反要有一個合適的理由。然後,專心收拾起義軍。

    全面開戰,等於腹背受敵。崇禎不是一個敗家的主,但是也不是一個力挽狂瀾的君王。或許他只想扶一把即將傾倒的大廈,沒想到力道沒掌握好,結果變成了推一把。

  • 9 # 書痴世界

    首先看兩個點再回答這個問題

    1. 歷史上最不窮兵黷武的朝代是宋朝,因此有宋一世經濟較為繁榮,反而冗兵冗員,武將幹不過文官。

    2. 實際上窮兵黷武是一個模糊成貶義的中性詞。因為用兵到了極致,確實有興盛的案例,比如元朝。但是這些朝代在最強盛時也走向衰落。比如漢武帝,他晚年所作輪臺罪己詔就是意識到自己的“窮兵黷武”。當然,我們知道他的窮兵黷武是必要的。

    再說下他的出處:

    那麼接下來就愛說直接走向滅亡的窮兵黷武案例了。這裡要提的最經典的朝代就是隋煬帝時期的隋朝。

    隋煬帝時期,楊廣好大喜功。三次征伐高句麗,第一次甚至動用113萬大軍,沿途滋擾繁多,關鍵這是一個典型的大國沙龍主義行徑,遠征沒有一次成功,真正體現了勞民傷財。加上對內的大興土木,幾個大工程下來,財空了,軍事征伐也失敗了。直接把國家給搞沒了。

    當然,對北韓半島的征戰其實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秦始皇、三國的白馬將軍公孫瓚都曾經震懾遼東,到司馬懿滅了公孫淵。歷史就開始了一塌糊塗的失敗之旅。不僅僅是楊廣,他爹文帝楊堅也征討過,李世民御駕親征還被打的潰不成軍。直到李勣的出現改變了戰局。

    回頭說說另外幾個因為窮兵黷武而衰弱的案例。

    最讓你意想不到的窮兵黷武:諸葛亮和姜維北伐!

    剛說過窮兵黷武是個中性詞,不是貶義。諸葛武侯的北伐中原其實就是舉全國之力興師PK魏國。按照現行的觀點,諸葛亮此舉也是冒險的五五開決策。當朝堂上下都不太贊同諸葛亮北伐時,他自己心裡也應該是拿著全部資本去賭一把。然而蜀中自古都是居安之地,從未誕生一個政權從四川盆地取得全國政權的案例。諸葛亮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使得天府之國的蜀國在經歷了夷陵之戰後加劇衰落,成為三國第一個被滅的政權。

    講到三國,就又不得不提及吳國的亡國之君孫皓和陸遜的兒子陸抗。實際上,在講到窮兵黷武這個成語時,典籍裡說到最多的也是這對臣子的故事。這個成語也出自《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而我已大病矣。”最後在面臨晉國的進攻和吳國的昏庸腐敗之下,陸抗始終無法力挽狂瀾,歷史的車輪無情的把吳國碾壓在統一的格局之下。

    接下來要說的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兒子們。成吉思汗晚年和其他皇帝一樣怕死,找來丘處機問道。他一生馬背天下,雖然打出了天下,但持續不久。到了自己的兒子窩闊臺即位時已經有內部矛盾。四子託雷之子蒙哥繼承汗位後,統一的蒙古開始分裂。到了孫子忽必烈繼承大統後,實際上已經是中國的元帝國,與後來西邊南邊北邊的汗國是對立狀態。而長期的征戰即使在經過忽必烈的整頓後也沒有扭轉人口優勢。最終馬背上民族輸給了漢文化。軍事上的窮兵黷武,鎮壓終究還是輸給了文化。

    最後要說的是北宋第二位君王趙光義。實際上,北宋真正意義上的建國過程是這個弟弟完成的,而不是哥哥。他的一生南征北戰,有雄心有抱負,但確實對於剛立國的北宋來說過於沉重。他晚年幾次北伐遼國皆以失敗告終,面對皇位繼承人也持續苦惱。到了最後趙恆即為就留有忌憚,最終這位真宗皇帝生前最大的軍事勝利也只是被寇準綁去御駕親征,最終換來一個澶淵之盟。也正是因為前代的征伐導致的積貧積弱,從他這一代開始北宋重心只向內發展,試圖擺脫積貧積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女孩長相出眾,為什麼體味卻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