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赤腳河邊走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1])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軍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3]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浙江台州府寧海(今浙江寧海)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1]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2]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滅十族,共計873人。[3]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被施以凌遲殺害於江蘇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二人都因忠於自己心中的朝廷和政治理想,面對當權者的威逼利誘而不為所動,寧死不屈,最終都一身殉國,留名千古。二者相比較還是有諸多不同之處的:一是從效忠物件上,文天祥更廣大,他終於宋朝朝廷,是民族大義,而方孝孺僅忠於建文帝一人而已。二是從行動上,文天祥是窮盡所能,方式多樣,方孝孺僅一死而終。三是從影響看,文天祥代表整個漢文化的民族氣節,他的犧牲是歷史的倒退。而方孝孺是個人的愚忠,朱棣比建文更雄才大略,方的行為不進無助於社會進步,更搭上十祖人性命做無辜陪葬。

  • 2 # 小龍女5505

    文天祥和方孝孺都是忠臣,只是朝代和君王不同,但都忠心耿耿、寧死不降、結局悲慘。文天祥南宋未期忠臣,一心抗元兵敗被俘,但南宋滅亡後他都寧死不投降於蒙古,背上叛臣背主的不忠罵名,最終慷慨就義。方孝孺明朝初期悲壯的忠臣,忠於建文帝朱允炆至死不變,明成祖奪位成功後他依然怒罵明成祖是謀反篡位的亂臣賊子,最終被其下令處死還被滅九族,一人之忠,禍及滿門家族,更悲壯。

  • 3 # 大毛說史

    先說說方孝孺

    方孝孺,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重臣。自小聰慧過人,習得儒家治世之法輔佐建文帝,而建文帝對他有知遇之恩,所有一心為其賣命,可謂是忠心耿耿。成為建文帝的重臣之後,主修明朝鉅著《太祖實錄》,而建文帝也對其禮遇有加。

    建文帝三年,燕王朱棣起兵,周圍的臣子都畏懼朱棣的強大勢力,紛紛倒戈相向,只有方孝孺幫助建文帝一心守國門。

    在朱棣成功篡位後,逼迫方孝孺寫即位詔書,可方孝孺一心悲傷,在大殿上哭聲震天。之後,朱棣勸道,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成祖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面對帝王的屠刀,毅然選擇了橫刀向天,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寧可身死亦不捨棄心中的執念,這種氣節可謂感天動地!而方孝孺這種“士為知己死”的精神,也正是歷史上人們一直推崇的精神。知遇之恩,當捨身先報!

    在說下文天祥

    文天祥一生坎坷,命運飄搖。南宋朝堂,奸臣當道,賢臣保守排擠。文天祥一次次上書,反對朝堂內部的烏煙瘴氣之象,卻一次次被罷官回家。

    文天祥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他最熱愛的事業,為南宋的一統而作戰。1275年,元兵渡江,作為知府的他,散盡家財組織義軍抵抗,三萬人最後戰至六人。

    1277年,南宋政府投降已經兩年的時間,文天祥又率部隊收復一片片丟失的國土。

    但第二年,兵敗被擒。在獄中的文天祥,有過高官厚祿的誘惑,有過南宋皇帝的哀求,有過誅殺族人的威脅,但他只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在就義前,他朝臨安(南宋都城)跪拜,他拜的不是皇帝,而是南宋的萬里河山,拜的是任然奮戰在抗元一線的將士,拜的是南宋千千萬萬的和他一樣的人。

    什麼事氣節?很多現在的人都不懂,但從文天祥身上,我似乎捕捉到了一些。這種氣節,是作為一個大好河山下的忠臣烈士,面對威逼利誘不屈不撓,面對國破家亡的河山抱著一絲絲希望的人。

    文天祥是忠誠,忠的是國家,忠的是人民。而方孝孺,忠的是建文帝的知遇之恩。兩者放在一起是沒有可比性的。

  • 4 # 青言論史

    文天祥和方孝孺都是讀書人中的翹楚,也是歷代忠心耿耿的楷模,對比他們誰更忠心對他們來說實在是有些侮辱。儘管方孝孺被夷滅十族的結局更令人心痛,但是相比而言,我更欣賞文天祥的忠誠。

    1、效忠物件方面:文天祥忠於的是一整個南宋朝廷,甚至是漢族人民;但是方孝孺僅僅只是忠於朱允炆一人而已。當然,方孝孺所堅守的是他對道統的執著,不能一棍子打死的說他是愚忠。但是相比於忠於一家一姓一人之君主,文天祥這種於國於民的忠誠更令人敬佩;

    2、鬥爭方式方面:文天祥散盡家財抗元,戰敗被俘後逃回南宋,再次戰敗後又被俘,堅持在獄中鬥爭了四年後被斬殺,他是一直透過鬥爭來表達他的鬥爭意識的。而方孝孺則相對呆板,完全不考慮還可以變通地來表達對自己的忠心,最後賠上了十族性命,實在是有些不值得。

    因此,雖然方孝孺的故事也為千古傳誦,但我們更多的是讚譽他的鐵骨錚錚和寧死不屈。相比於文天祥而言,這種單一對君主的忠心,是不太值得效法的。

  • 5 # 歷史百家爭鳴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歷經千年而不衰,嶼立於歷史舞臺中心。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開始在歷朝歷代起著重要作用,每個朝代都將儒家思想作為最高意識形態。官員與文人墨客深受其影響,“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已經在他們的腦袋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把自己的節操視為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文天祥與方孝儒就是這樣的人,把倫理道德看的比自己性命還重要。那麼,我們如何看待文天祥與方孝儒的行為?

    文天祥,南宋的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在南宋末年高舉大旗抗元,是抗元的一大力量。但在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文天祥攻打江西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絕投降,並寫出了《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後被押解到北京,忽必烈親自招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但他仍不為所動,後被殺。看到文天祥這種寧死不屈,大義凜然的行為,我們不由得升起敬佩之心。當時南宋在元面前猶如螻蟻一般,可是文天祥不為所動,仍堅守自己內心的準則。我們該怎麼樣看待文天祥的行為?

    文天祥的行為是值得我們讚揚的。南宋在元朝的進攻下,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可他毅然舉起抗元大旗,知其不可而為之。在他被俘時面前有著高官厚祿的誘惑,而他卻不為所動,可見其是有著文人的傲骨與強烈的愛國主義。為什麼文天祥能這樣?在於他從小接受的教育與耳濡目染,宋朝是程朱理學發家的朝代,文人墨客都被“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所影響,文天祥也沒有避免,在他的心裡君臣之義重於天,名節重於性命。加上南宋內憂外患,文天祥對國家的命運感到擔心,他渴求挽救江河日下的南宋,這書他心中的信仰。但文天祥一人的力量挽救不了南宋。雖然文天祥知其不可而為之,但是他身上的愛國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方孝儒,建文帝時期的謀臣,在燕王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方孝儒親自書寫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後燕王進京時,各大臣都見風使舵,向朱棣投降,可方孝儒堅持自我,拒不投降。因不給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滅十族。方孝儒本是建文帝的謀臣,可是落個這樣的下場,多令人可惜。對方孝儒的行為,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呢?

    方孝儒作為建文帝的謀臣,深諳儒家思想,在他眼裡,建文帝才是明朝正統的繼承人,而燕王只不過是逆臣賊子。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可能我們現在覺得他有點迂腐,因為朱棣也是朱家人,為什麼不能效忠呢。但方孝儒作為讀書人的代表,從小就隨大儒宋濂學習,對四書五經,“三綱五常”的認識已經深入骨髓,所以他不能容忍朱棣以下犯上,在名節面前,他只能選擇殉道。

    文天祥與方孝儒都是堅持自己心中信仰而死的,他們不會因為外界情況的變化而忘了本心,在他們的眼裡,名節高於一切,他們不能做玷汙自己名節的事。

  • 6 # 龍雲思鄉

    論其忠心風骨,二位難分伯仲,天日可鑑!

    主要差異:文忠貞殉國!方忠烈殉禮!

    文天祥報國顧家,民族大義,又不牽連他人同難,更為可敬!!!值得弘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倒底是青蒿素殺死了瘧原蟲治好了瘧疾,還是青蒿素按中醫理論治好了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