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水緣

    《孩子任性怎麼辦》

    防止孩子任性,擺脫自我中心是關鍵。

    一、孩子在3歲之前,就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情緒體驗,這是自我存在的意識本能,並以不同的情緒予以表達。在7歲之前,孩子的情緒體驗是以自我中心為主要特徵的,這是一種生物本能,無異於小雞小狗。

    二、幫助(引導)孩子擺脫自我中心的生物本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經路徑。

    三、2~7歲(或說3~6歲)的孩子,是擺脫自我中心的關鍵期。

    四、方法

    (一)善於引導:例如,媽媽可有意識地問孩子,“寶寶,今天奶奶來我們家好像不大開心呀,你說是為什麼呀?”如果孩子說“奶奶身體不舒服了,你沒帶她去看病呀……”,這就是孩子已經擺脫了自我中心,應當予以肯定、表揚。

    (二)榜樣影響:有意安排已擺脫自我中心的同齡夥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懂事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

    (三)果斷說不:按照李玫瑾教授的觀點,對3~6歲的孩子,要大膽地說不,這十分重要,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必要途徑。

    (四)培養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步擺脫依賴家長的習慣,尤其是隔代培養的孩子,更要及早引導。

    (五)民主意識:有事適當聽取孩子的意見,提高孩子的存在感。

    五、以身作則:家長自身的行為教育很重要,要儘早學會撒手,最好在孩子面前變得少言寡語,要少講大理論,該做的事默默地做就是了。要培養孩子對家長的敬畏感,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很重要,也很有生命力。要避免與孩子發生的逆反衝突。

  • 2 # 不知ho舞

    孩子在剛脫離爺爺奶奶的懷抱,肯定是有些不習慣的,還有就是父母和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要慢慢讓孩子適應,給孩子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在陪伴過程中就可以改掉孩子自己不好的毛病,保留良好的習慣。以下給出幾條具體建議:

    一,要懂孩子的心,孩子任性不聽話,不接受大人講的話,往往是因為大人不懂小孩的心。要從孩子的立場去看世界,用孩子的心去感受,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少一些失誤。

    第二,不要遷就,不要孩子一哭鬧就心軟,遷就,百依百順,孩子一旦發現任性哭鬧可以要挾大人,便會繼續惡性發展下去。

    第三,應當適當滿足需求,對孩子合理的需求以合理的方式予以滿足,不要等孩子任性發脾氣,再答應孩子要求,對於不能和不該滿足的,一定要堅守原則,不能妥協。

    第四,創作集體生活的機會,集體生活是破除自我中心的一個好途徑,集體生活有其規範、規則,而孩子的天性而不喜歡孤獨,讓孩子在夥伴當中,在集體當中克服任性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第五,就是任性的時候要不予理睬,有的孩子任性,是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這個時候我們恰恰不予理睬,恰恰不攻自破。

  • 3 # 淅爸育兒記

    在父母眼裡可能孩子是任性脾氣差,但在爺爺奶奶那裡孩子可能是可愛迷人的,我這樣說不是想表達孩子是被老人溺愛了,而是想說明一個本質問題:孩子的行為準則不符合你的要求。

    任性、脾氣不好,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

    很多人看到爺爺奶奶帶大、隔代教育就會開啟預設模式,認為這是老人慣得。但其實,任性、脾氣不好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即便是老人或者父母的溺愛,也僅僅是一個放大器的作用不是根本。

    要理解這一點並不難,回憶一下,孩子在嬰兒時期就是任性脾氣暴躁的,餓了就哭,尿溼了哭,不舒服也哭;再長大一點,摔倒了發脾氣,拿不到東西發脾氣,不買玩具發脾氣--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會銷售自己情緒的高手。相反,我們成人則會某程度上控制或者壓抑自己的情緒。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種任性、脾氣暴躁是對的,旨在指明這種狀態是一種自然狀態,不必要有埋怨老人、怪責自己的心理,這對接下來解決孩子的問題非常重要--心態決定一切。

    孩子缺乏的是規則

    既然任性和脾氣暴躁是孩子的天性,那麼我們可以讓他們率性而為嗎?毫無疑問,率性而為只會讓孩子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巨嬰。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1. 明白孩子缺什麼

    搞清楚孩子缺什麼,而不是把任性、脾氣躁當成孩子的缺陷。

    他們只是缺乏規則的認知,缺乏分辨能力(分辨“我想要”和“我應該”的能力),缺乏發洩情緒的正確方式。

    2. 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堅定且溫和

    孩子在老人那邊有那邊的規則,那是孩子的舒適區,到了新環境、父母身邊,孩子需要明白他需要遵守什麼新的規則。

    一句“任性”“不聽話”對孩子來說實在太含糊了,到底要聽什麼話?遵守什麼樣的規則?我們要幫孩子具體化。

    舉個例子,吃飯問題。在老人那孩子可能是隨時有吃的,被追著喂等等,但到了我們身邊,我們可以和孩子設立新的規則:到點吃飯,過時不候,餓了必須等下一頓。

    當然每一個規則的設定都需要堅定不移地去執行,尤其是對於長期陪伴不了孩子的家長來說這一點更為重要--因為長期缺乏陪伴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總是心軟而違反設定的規則;

    第二點是需要用溫和的態度來對待。我們設定規則,一方面需要遵守,另一方面則是當違反規則的時候,懲罰孩子的是規則。

    同樣以吃飯為例,不吃就會餓這是自然規律,而選擇不吃是孩子的權利,因此而產生的餓是孩子需要自己負擔的責任。我們根本不需要去威脅孩子“再不吃就沒得吃了!”,“不吃我就打你!”,這樣一來就會被孩子視為是我們在懲罰他,只會激起他的抗拒心理,讓他更胡鬧。

    3. 教會孩子發洩情緒-讓舊有方式失效,讓新方式給孩子帶來舒適感。

    即便孩子脾氣再爆再不好,我們也需要明白一點:有情緒是正常的。傷心就哭,不高興就怒,這些都是一個正常人的表現。

    當他生氣的時候,他可以怎麼做?這才是孩子需要的重點。過往的生活讓他只會單一的情緒發洩技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遵循兩個原則:讓舊有方式失效,讓新方式給孩子帶來舒適感。

    任性、脾氣不好,這就是孩子宣洩情緒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必然在過往生活中被孩子無數次實踐並得逞--孩子對這樣的方式的效果深信不疑。

    讓這種方式失效的方法很簡單:堅定不移且溫和的不妥協。當他再一次因為某事而胡鬧的時候,我們可以帶他到安靜、安全的地方(例如房間),隨他發洩個夠,但堅決不滿足他的要求。

    當他安靜下來後,我們才能進行有效溝通:“你想要XXX對嗎?你剛剛的做法是不對的,我不會妥協。下次你可以好好和我說,嘗試說服我”

    這樣一來,我們就讓他的舊有方式失效,同時也指引他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需求。

    經過幾次的實踐之後,孩子就會體會到舊有方式失效,並嘗試父母家建議的新的方式,而新方式讓他達到目的的時候,他就會感到心理上的舒適,並且對此深信不疑。

  • 4 # 古城外厚生活

    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試著從生活和社會中揣摩到的點滴,移植一下育兒辦法,如認為說的不對請勿學之。

    第一,學會“順從”。就是大人要先學會順從孩子。孩子年幼無知,來在世上首先見到的是他的親人,成長過程中也是在親人呵護的環境中,他無時無刻不在學著身邊人的言行,因此有著自己模式的對生活的理解和要求。孩子離開他生活的環境到了另一個環境中,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家中,相對熟悉的原來生活的地方,他並認為有多好或者適合自己,他還沒有適應這新的環境,這時父母就要先學會順從孩子,讓他一點一點,逐漸學會適應這個新的環境,一點一點修正孩子在新的環境的生活規則。

    第二,學會“適應”。不光孩子要學會適應家長,父母也要學會適應孩子。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他已經習慣了一定生活方式,到了新的環境中需要改變,也需要時間,也需要心理調整,這時家長不能要求孩子一蹴而就,對孩子的一些習慣也要學會適應,用自己正確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習慣影響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好的生活習慣。

    第三,學會“表達”。生活中的孩子不是不聽話,和父母之間只是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生活規範、生活標準不同,孩子適應了原來生活環境,習慣了那裡人的表達方式,什麼該做,怎麼做,什麼不該做,如何表達自己的訴求,並在新的環境中還是這樣要求自己。在父母看來,孩子任性不好管理。其實,父母這時應學會表達,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和說話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和溝通,給孩子一個他想知道的父母想要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輪廓,給孩子一個消化和理解的過程,讓他自覺糾正自己。

    第四,學會“要求”。就是父母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要求,告訴孩子父母的想法和對他的標準,不是簡單的禁止孩子做這個,不許孩子做那個,讓孩子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是符合父母要求的,才是對的。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教導晚輩要從幼年時開始,便培養他們凡事應有正直、寬大、無所隱藏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思想,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總之,父母要有耐心,要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式,還要自己做的夠好。父母是孩子的影子,你沒有做出樣子,他就不會有形。

    【第一期】

  • 5 # 閃耀耀中

    孩子任性有很多種原因,有的是溺愛,有的是基因,還有可能是孩子的天性,不一定是壞處,可以順其自然,也可以改變父母的看法

  • 6 # 青島麻辣鳳姐

    一個家庭自從孩子降臨人世間,可謂是全家人手心裡的寶。加上隔輩親孩子,爺爺奶奶對孩子那肯定是百依百順。回到父母身邊後,孩子肯定會任性不聽話,脾氣不好。不管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首先父母得有耐心,一點點的去引導,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好習慣,只是需要一個過程,不要心急。相信自己,好孩子都是父母教育出來的,相信您的孩子一定錯不了。加油!

  • 7 # 依姐跟你聊家常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孩子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任性、脾氣不好這可能跟老人的嬌慣寵愛有關,和你們撒手不管也有很大關係,遺傳因素也不能排除,總之,孩子六歲了不是很大呢,糾正起來應該有很大空間,首先先接到你們身邊,制定嚴格的計劃,儘量減少與爺爺奶奶的長時間在一起的時間(不是徹底切斷來往,要不老人和孩子在情感上都接受不了),然後在日常起居方面開始,因為六歲馬上要上小學了,這是一個絕好的契機,孩子有了全新的學生生活,正好生活方面,脾氣秉性也一同跟進,孩子的認知會覺得上學了,啥都要有所改變,所以效果應該會有的,但是也不能太樂觀,因為孩子一旦形成習慣的東西,改變起來總要反反覆覆,要堅持,更要有耐心,才會有大的改觀。

  • 8 # 優秀如你扶搖直上九天

    六歲這個時間點有些晚,所幸比7歲還早一年。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老祖宗的教訓。

    爺爺奶奶帶到現在6歲,也是挺好的,老一輩人性格里有很多美德,會在生活的潛移墨化中教會孩子,不可能爺爺奶奶都是十惡不赦的大壞人,要真是這種人養大的兒子也夠嗆。

    所以孩子現在的性格或者不討爸爸或媽媽喜歡,待人處事的方式不合你們的胃口,但是人是沒有對錯的,沒有一種性格是有罪的,任性也有好處有優點的,脾氣不好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發脾氣,肯定是一件事情,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維方法和看事情的角度,怎麼就認定孩子是脾氣不好?

    孩子已經6歲,現在已經長大了,他已經明白很多事情,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成形,和誰帶到6歲沒有太大的絕對關係,因為現在的成長環境不可能是兩老和孩子在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6年,那麼孩子現在的樣子和爺爺奶奶沒有必然的聯絡。

    我強調這麼多隻是想說,孩子的任何問題和爺爺奶奶沒有關係的,當然孩子可能沒有問題。

    生活中對待孩子,先認可大家是同樣的一個人,個子高一點和小一點的區別,每個人都有性格,每天都有心情好壞,多寬容多溝通,哪裡有問題就哪裡解決掉,比如任性的源頭是冬天一定要吃冰,那就解決掉,家裡所有人一起遵守,每年6月到9月可以吃冰,其他時間不能吃,大家都要遵守規矩。講明白為什麼要守這個規矩,6歲很好溝通了,該明白的都能聽懂,多表揚多欣賞,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是真的。西遊記很早就告訴我們天上的神仙都各有不同,不是隻有玉皇大帝王母女娘娘才是神仙。

    給孩子最好的愛,每個人都各有不同,用心才能做得更好。

  • 9 # 零在轉角

    隨著生活壓力增加,現在許多家長都會選擇雙雙在外打拼,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看,讓自己都更多的精力投入給工作中去,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

    雖然把孩子給老人帶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但也有許多弊端。孩子童年時期是性格塑型的關鍵期,經常陪伴在他身邊人會影響他的性格發育,而老人在帶孩子上雖然有經驗,在孩子教育上卻未必行。隔代教育帶出的孩子,與普通孩子相比,大都有下面三個性格:

    一、更具有創造力

    相比較於寶媽親自帶孩子的小心翼翼,嚴格按照書本來教,爺爺奶奶對孩子會比較驕縱,限制較少,只要不會特別過分的要求都會滿足孩子,孩子做錯事也不會擔心受到呵斥,在相對溫馨的環境中成長。

    因為約束較少,孩子在玩遊戲時會更加隨心所欲,能自由自在的去探索,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脾氣任性

    “愛”有時候是把雙刃劍。老人疼愛孩子,往往到了溺愛的地步,什麼都隨著孩子性子來,要什麼就給什麼,做錯事了也捨不得打一下。這種情況下,會養出任性的孩子,甚至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打完這個小朋友打那個,讓人十分討厭。

    隔代教育帶出的孩子往往是兩個極端,要麼驕橫人性,要麼膽小怯懦。如果孩子在爺爺奶奶家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就容易形成後一種性格。

    三、懶

    老人都十分勤快,從早到晚忙不停,把家裡和孩子的事情收拾的井井有條,什麼都不讓孩子做。這樣做容易養出孩子懶懶的性格,什麼都不會做,腳下有垃圾都懶得彎腰撿一下。小時候比較懶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長大後往往缺乏責任心。

    不過隔代教育也不能一概而論,具體還要看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如果老人很有文化修養,那帶出的孩子基本也不會差。

  • 10 # 申牛春

    謝謝了,孩子六歲了,從目前九年制義務教肓需要和現狀,無論城市和農村,應該從今年九月份秋季正始開始上小學了,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可能是父母工作忙或在外地工作或從小體質弱,父母無法方方面面顧及,出於中國傳統和對下一代培育,有無數個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義不容辭擔當和接過交接棒,從嬰幼兒開始接力培育,儘量減少子女的負擔和壓力!做漂泊流浪,縱觀全國,從小由父母一點點帶來,直至成人,這樣家庭很少很少,多數孩子一斷奶,老輩便衝在前,寧可當漂流瓶,跟著子女轉,舍自己家去帶孫子女!為什麼呢?原因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執行計劃生育,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上一代處在變革年代從生活,物質,教育,衛生,文化等均不如現在!內心講有愧,內疚,因此對第三代出生後,儘量去彌補以前的不足,何況現在年青人很少有吃苦耐勞精神,工作,生活壓力大,對子女培育生長缺少經驗,因此樂於老輩全程陪護和照應,包括生活費減免及其它費用,老輩也心甘情願承擔,那怕擠牙縫吃鹹菜,全力以赴支援,因而造成孫子女輩慣寵,這是中國特色!不怨子女,不怨孫子女,只怨自己總感覺欠子女的!總感到第二代未給幸福,加大對三代幸福。諸如此類事太多太多,走南走北,處處是不同鄉音長輩推,牽,拉,握孫輩的手,在祖國各地走著玩著!從內心講,小孩應該自己帶,但現實往往會碰壁,中國無數個留守兒童就是例子,包括城市!君少見有揹推嬰兒車去上班,早出晚歸,披星載月孩子跟父母一同上班,一同下班,君少見接送幼兒上學和幼兒園父母兩頭接《全職擴音!》,在學校開家長會,學校明確告知:必須爸爸媽媽來!爺爺奶奶不準來!不準來!有無數爸爸媽媽請假開家長會,寧可罰滿勤。一切太多,無法言之!可憐天下父母心。

  • 11 # 高優友哥和家人

    小孩任性,脾氣不好,六歲雖然有點晚還是可以糾正過來的。第一,孩子性格的形成跟父母和家庭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家庭中經常有吵吵鬧鬧,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有脾氣不好的表現,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小孩有一定的模仿性。第二,溝通的方式:小孩子要當著是像個小大人一樣去培養,小孩子的成長從小要與其講道理,多溝通,表達彼此的想法與意見,有異議不要強制性的採取措施,而是要平和的分析問題,達成一致。第三,解決方式:1、爭吵或者是發脾氣,儘量避開孩子2、家人溫馨有愛的相處環境,讓孩子感受到親情與愛。3、多與孩子互動,瞭解他對事物的想法與意見,並與其討論。4、讓孩子感受家人的愛。加油

  • 12 # 小語簡影

    一.六年的成長,你都沒有很好的參與,這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長輩大多會遷就小孩,一般有幾個原因:1.教育觀念跟不上,執行不了 2.心疼孩子(這麼小就扔家裡,他們會更心疼孩子)。

    二.問題出現。

    1.首先,你要確認自己的認知是否能準確判斷任性的合理程度。孩子都會任性,程度不同。

    2.慢慢灌輸:原則與規範,要一直執行下去。(如要求三次,同意一次)。

    3.多陪伴,讓他有安全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糾結!5800是買新出的手機好,還是朋友的11pmax國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