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味稻
-
2 # 舍知堂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老子為何要出關,函谷關關令又和他有著怎樣的對話。老子本各李耳,在先秦的文獻中多用老聃這個名字,被後人稱為老子。也有一說是其母親懷孕81天在李子樹下生下他,一出生就頭髮焦黃,面相老成,像個老頭兒,故取名老子。
老子出關關於老子出關,在民間有著很好的寓意,常說“老子出關,紫氣東來”。
老子生於周朝春秋時期(具體來說是東周),曾在周王室做過管理藏書的史官,後因王室發生叛亂,他管理的珍貴典籍和價值連城的寶物被亂臣搶走許多,他也遭牽連被追究治罪。
老子意識到事態嚴重,趕緊逃命方為上策。可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又往哪裡逃呢?為了活命,老子只能從洛陽逃走,西出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另一處叫做魏關,距秦關北5公里處,但已在建設三門峽攔洪大壩時被沖末不復存在。秦關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至於老子出關後到底去了哪裡,至今仍是人們爭論不休的歷史謎團。
或許正因為沒有確切的證據,就給了後人杜撰的契機。其中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老子化胡”。也就是說老子出關後直入天竺,化為了佛陀,教化胡人去了。道教一派還書寫了《老子化胡經》,而佛教界對此並不認同。
還有一說是,“老子是神話時代的天尊,體內結有輪迴印。昔日元神已死,但肉身依舊不朽,生出了靈智,是為今世老子。”《遮天》
無論是哪種說法,老子留下了一一本《道德經》是真的。這個是有據可考的。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尹喜是何人尹喜為函谷關關令尹,俗稱關令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文始真人、關尹。也是道教祖師之一。
據資料顯示,尹喜為甘肅天水人,從小就喜歡研讀古籍,善觀天文,因此而精通曆法,頗懂占星術,有著知前古而見未來的本事。
《莊子·天下》把他和老子並列,稱為“古之博大真人”[1]
當然,他後來也走仕途,就像我們今天的御用文人。他做官做到了周朝的大夫,時任大散關令。如果只是個大散關令,恐怕歷史就要改寫,他也不會被載入史冊。
因為他在駐關期間,遇到了他的貴人——老子。
而實際上,所謂遇貴人,也不過是我們常說的“在對的時候遇到了對的人”,意思就是在你遇到貴人之前,你得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否則啊,就算貴人再幫你,你也無成。
尹喜本身就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才能和老子扯上這段關係,成為千古佳話。
在古書《列子》《莊子》《呂氏春秋》等都有關令尹喜或尹子的記錄。在東漢宮廷撰寫漢書時期所收集整理的先秦古籍中明確記載為《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舊題周尹喜撰。即周朝的尹喜。
老子、尹喜,與《道德經》據說,有一天夜晚,駐守散關的關尹在樓觀之上夜觀星象,忽見東方紫雲如龍,蜿蜒萬里,滾滾而來。
尹喜不禁驚訝得自言自語:“紫氣三萬裡,聖人經此地。青牛載髯翁,匿跡混元氣。”
也就是說,看到這團從東方滾來的紫氣,關尹便斷定,會有聖人路過此地。於是,他急令手下部將,清道四十餘里,夾道焚香。只要見著有騎青牛來的老者,就及時向他稟報。
果不其然,在七月十二日那天,夕陽正好,霞光四射。有部將來報,說有一老者,倒騎青牛已至關下。
尹喜連忙更衣下樓,只見關下老者,仙風道骨,又鬢髮如雪,眉與鬢垂。童顏素袍,又耳與肩垂,須與膝垂。一看就是奇人異相。尹喜一邊匍匐上前,揖禮叩拜,一邊高聲喊道:“喜何幸哉,得見聖人!”。
老子見這關尹非但不阻攔自己出關,還這麼謙卑,行此大禮,實為難得。再細細打量此人,只見英氣凜凜,威而不冷,又慈而不媚,與常人不同,便私下心生歡喜。隨放下戒心,被尹喜引至官舍休息。
來到官舍,尹喜又有了進一步的請求。他扶老子坐在上首,三叩拜求,求老子收他為弟子。見老子猶豫,他又懇求道:“先生乃當今聖人。聖人者,不藏私,不匿智,必以佈道為任也。師尊將隱,藏而不布,匿而不宣,天下人必苦尋道矣!懇請師尊著書,弟子雖愚陋,但絕不負於尊師,願傳師尊道德文章,造福萬代。”
精誠所至,老子被尹喜深深打動,便答應尹喜暫且留在此處。溯源三皇五帝,遍覽堯舜禹湯,以百姓禍福、國家安危、王朝興衰為鑑,著書約五千言,也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歷史上許多事情,總是神話傳說夾雜著具體考證,好在後人受益且感興趣的是《道德經》這本著作。
我們欣喜地看到,關於老子出關,還被拍成了電影《老子出關》。該片由河南影視集團和三門峽市委市政府等聯合拍攝,著名導演馬成雲執導,沈保平飾演老子一角。
該片體現了老子既重自然和天道,也重人生與人事的思想,藝術地再現了老子在函谷關冥想後形成的以“自然無為、厚生自愛、知足知止、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功遂身退”等為主要內容的人文傳統。推薦大家空餘時間可以看看。
-
3 # 彭彭彭先生
老子云遊天下,西去經過了函谷關,函谷關的關令尹喜老早就知道了老子的大名,就希望老子可以留下一本書讓後人學習。說不然不讓你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老子就複述幾千字,然後尹喜進行整理,也能儲存流傳下來,就是我們現在所看的《道德經》了。
老子寫下了《道德經》,讓後人能夠近距離的體會到他的思想。而老子所代表的道教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現在我們總是認為老子寫《道德經》是被逼的。因為他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意思是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可他自個兒卻寫了《道德經》。豈不是自相矛盾?其中自然是有一些原因的。那個尹喜便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
老子實在是太神秘了,他西去函谷關之後再也沒有什麼音訊。他去了哪裡?到了哪裡?見了什麼人?他到了晚年之後如何了我們什麼都不知道,除了一部《道德經》讓大家可以稍微瞭解接近他的思想。道德經》也很難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懂的。但是隻要懂了的部分絕對是受益匪淺。
《道德經》不過短短5000字,現在的很多文章都比他多,但是他可比現在的那些文章好了不知道多少。
而且千年時間逝去。在其中不知道有多少5000字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老,但是《道德經》卻一直是我們必讀的經典。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明宇231
令尹說:先生乃當今至聖之人,不能就這麼出關一走了之。先生留下一篇文章吧,以傳道於天下,德惠眾生。老子看令尹很真誠,於是就寫了《道德經》留給令尹,便倒騎著牛揚長而去!
-
5 # 橫舟碧海觀深藍
首先先簡單說一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陽,春秋未期人,周靈王二十一年入周朝任圖書館理員,也就是在這個時間,他接觸到大量書籍,這段時間裡,博覽群書,為他淵博的知識打下了基礎。
周景王十年,因受周朝某權貴排擠,被免去管理員一職,後出遊魯國,在魯國為朋友主持葬禮時,遇到了孔子,因其在周朝當圖書館員的經歷,孔子向他多方請教。逗留在魯國一段時間。
周景王十五年,老子又被召回,繼續當圖書館理員。四年之後,孔子出遊周,去拜訪老子。
周敬王四年,老子因書籍管理不善,失職被免,回家,後出遊秦國。逗留一段時間後,大約四年後返回故里。周敬王十九年,孔子專程去故里拜訪老子,向他討教。老子至次後很少出遊,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年近九旬的老子,看到了逐漸衰敗的周王朝,於是打算離開故里,四處雲遊!
這一日來到函谷關前,打算出關,函谷關的長官尹喜,非常仰慕老子的才學,於是就留下老子在函谷關請教學識,老子見尹喜態度誠懇,便逗留了一些時間,給尹喜普及知識,尹喜深深被老子的學問所折服!
某一天,尹喜問道老子:“先生,今來到我的函谷關前,準備要去那裡啊?”老子曰“我本打算西去出遊,賴君誠意逗留有些日子,本打算近期離開”。
“先生,我斗膽問您一個問題。”“你說”“先生如此博學,可否有大作讓學生拜讀?”“哦,沒有。”“太可惜了,先生如此學問,怎麼,怎麼...:給後學留點學習思想啊?”“……嗯,有道理,看你虔誠好學,我今就為你留下我讀書的心得,傳於你手好教化後學。”於是乎。老子在尹喜處又逗留多日,留下一本千古奇書《道德經》。
尹喜如獲至寶,晝夜苦讀,終於大悟,成就大道……
-
6 # 有話少說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過關,並無“函谷關”這個地名。
“關令尹喜曰”,意思,關口官員令尹高興地說,而不是一個姓尹名喜叫“尹喜”的人。
令尹,官職。《論語》裡有“令尹”這個官職名稱,即為證據。
-
7 # 天下歸心52
關令伊喜是老子的弟子同鄉!老子!宋國相縣曲仁里人!家在渦陽縣谷水正殿!後武則天封善為武家河!有水經注為證!尹喜家是尹溝有尹喜墓為證!徒弟請示老師留下道德經遺作!老師在所不辭!那有不應允的道理!
-
8 # 馬振廷1
道德經五千言,名曰老子,實則,尹喜所傳。老子只是掛名,所傳經文究其是不是老子真言還另說呢?再後來尹喜也控制不住了,不知有多少愚物添筆加劃呢?
-
9 # 道味紅樓這本書
《紅樓夢》是野史體老莊經書!
大道經書玄無上,
胡言一片甚荒唐。
若非道味紅樓注,
千古奇謎落汪洋。
曠世經典《紅樓夢》問世以來,人們對它的理解可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且大家各執己見,眾說紛紜。最普遍的理解,認為是部閨閣小說,甚至還.有宮庭秘史之說。甚荒唐!可惜百年間作者的苦心主旨竟石沉大海,不為人曉!
這個千百年的謎底,最終被橫空出世的《道味紅樓》揭開!作者自信,書中觀點可以經歷歷史考驗!正如《百家講壇》講座者錢斌教授看過書稿後評價:"這本書中有貨,必將是一本‘長銷書',只要《紅樓夢》在,《道味紅樓》就可以在!"
《道味紅樓》認為,《紅樓夢》本質是部野史版道禪智慧經書,寓玄妙的老莊思想於故事情節,以情入道,懷道傳道,普度眾生,助世人明大道的智慧,更好地修身舉業齊家治國,享逍遙樂境。
《道味紅樓》展現了《紅樓夢》的思想框架,從其道治經書的主旨思路,解說關鍵情節,並對書中讀者常感茫然的詩詞歌賦作獨到深刻的解讀,讓讀者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道味紅樓》研究發現:《石頭記》(《紅樓夢》原名)之石,幻形為寶玉之玉,為道家所尚自然之物。《紅樓夢》以寶玉作道治思想的化身,歷教化社會之腐亂,哀大道之廢馳,演奇文以傳道。這正是:
通篇有玄妙,
泣淚為世癆。
皆說言情事,
悟道知逍遙。
故云:《道味紅樓》後,不看紅學書。
-
10 # 陽明悟行學宮
老子為何要叫老子?他母親孕育他八十一年是一個原因,而他出生時頭髮鬍鬚都已經白了是另一個原因,故名老子。老子一出生就八十一歲也是“道不言壽”的源起。包括佛陀在內的人都是有來有去的,而老子何時而來說不清楚,何時去也說不清楚,只知其256歲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得到考證的是,老子曾經做過周朝守藏史,也就是中央圖書館館長。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經拜過七十二位老師,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師就是老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以禮樂治天下”,誰知禮?最能說得上話的就是老子,所以孔子拜老子為師,學的是周禮,得到傳承之後,孔子才開始以禮樂治天下。隨後孔子第一次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傳統,提倡“有教無類”,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在向老子求道之後深受震撼,曾說過一句對老子極高讚美的話,大概意思是“我知道鳥在天上飛,也知道魚在水中游,更知道走獸在地上走,但我不知道傳說中的龍在哪裡……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大家普遍知道的孔子對老子的讚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孔子拜見老子之時,老子的弟子曾經問過老子對孔子的看法。有什麼看法呢?老子認為孔子像麒麟一樣,非常高、美、晶瑩剔透,是德之至者。
在民間有一個“紫氣東來”的吉祥說法,傳說,當時也就是東周之時函谷關令尹喜,在現在的終南山樓觀臺夜觀天象發現“紫氣東來”,他精通天文,知道有大聖人將西行,於是在函谷關設香案等於此地。果然,七日以後見一老者騎青牛飄然而來,此人便是老子,他攔住老子,要老子留下真經方能出關,於是老子留下了世傳的《道德經》5000言,然後騎牛西去不知所終,傳說這年老子256歲,這就是“紫氣東來”的傳說。
青羊宮傳道
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留給後人兩個傳說,一個是成都青羊宮的來源,相傳尹喜得到整個法門的真傳後,詢問老子說修行後需要應證時如何找到他,老子回覆說“三年以後你到成都,我的坐騎青牛到時候會化成一隻青羊,並具有十二種動物的特性,你只要遇見它,它就會帶著你來見我。”
三年後尹喜到成都尋到青羊,並在青羊的帶領下去到了一個上百世都在行善的家族中尋找老子。這家人因積累的陰德讓世間所有人甚至是神仙都沒有資格成為這家的子孫,因此在這三年間作為太上老君的老子就化成了這家的小公子。尹喜在青羊的帶領下來到此處說要尋找青羊的主人,聽到的人都認為極其可笑,但同時也跟正在玩耍的小公子說“公子,有個人說是你的徒弟,帶著青羊來拜見你。”尹喜見到小公子後,立馬叩頭行禮,隨即老子真身顯現,傳道後舉宅飛昇,就是現在的青羊宮。
另一個是道教內部的傳說,有一部經典叫《老子化胡經》,說的是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到了印度,度化了一個太子,是誰呢?就是釋迦摩尼。有些好玩吧,不過宗教的東西我一再講,不做真想,不做假想,所以到底是不是真有此事也沒必要考究。
-
11 # 水花翻動
作為守關者,他不想然老子出關,不想損失了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於是他就說:你出關可以,但你要留下點東西。
他是想為難孔子,想著他寫不出來,誰知孔子一揮而就,寫下了5000多字的《道德經》,他驚訝之餘,只好讓老子出關。
-
12 # 資料完善度低
這都是後人編的故事了,無從查考。但留下的《道德經》是客觀存在的,不要去糾纏兩千多年前的細節,就算你能穿越回去也弄不清楚。
但是它是“老子”對自然丶社會和人生長期觀察感悟的結晶,對後世如何認知世界,處理“自然丶社會和人生”的態度和相互關係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今天的知識體系,正是建立在古今中外一代人一代人在“生產鬥爭丶階級鬥爭和科學實踐”中一點點,一滴滴積累起來的。沒有前輩一代代探索丶發現丶總結那有今天的知識和技術成就。
人的視角丶認知是有侷限性的,不同時代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人的行動自由和想象空間。今天,紀念先聖哲人,不是要神話他們,而是要繼承他們那種“求是丶求真丶求實”的精神。
-
13 # 舒坦好物推薦
小子看見有仙氣從東邊飄來,知道神人要到小人賤地;今得見神人真容,三生有幸;小人已仰慕神人久矣,終日夢想當神人徒弟;萬望神人收下我這個賤人為徒,小人萬分感激和淚目泣謝。
-
14 # 御風子
一大早,尹喜抓住騎上青牛匆匆而行的老子:你這老頭,昨天白吃了我那麼多雞腿幾罈好酒,一分錢不給,就想跑路,你也太沒道德了,如果沒錢,就寫點關於道德的玩意,潤下筆也好抵你多年來習慣白吃的品德,老子無奈,打了個隔夜的酒嗝,搖頭晃腦,洋洋灑灑數千字,至今文中酒香撲鼻,芳味留痕,也沒浪費那幾罈好酒!
-
15 # 柘溪散人
據《史記》記載:老子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對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就是說您將要歸隱了,麻煩你為我寫部書吧!本來老子是無意著書的,在尹喜的請求之下,才寫下了《老子》這部書。當然尹喜邊不是普通人,他會望氣,也是一個修行人。望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過關,所以要老子傳道於他。道家傳道擇人甚嚴,非其人不傳。老子也是見尹喜求道心切,是一個有道心的人,所以才寫下了《老子》,傳道於尹喜。尹喜修道有成,被後人稱為文始真人。
回覆列表
根據現有的史料,已經無法還原當時函谷關關令尹喜與老子的對話內容了。
以下為本人的一些推測,求教於高人。
1、尹喜先生對老子說了想拜師學道的懇請語言。
據史書記載,守關人尹喜是在周敬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97年時,辭去大夫之職,轉任為函谷關令後,遇到出關西行的老子的。尹喜是一個通天文,知地理的高階知識分子,關令也是鎮守邊疆險隘的一個將領。497年的某一天他看到東方有紫氣,就知道有聖人要來到,所以就在函谷關前面,擺下各種禮物,歡迎聖人。等到老子來了,他對老子畢恭畢敬,執弟子之禮跟老子請教。成為老子的粉絲兼弟子。可以推測,他對老子說的是恭敬語,請益語。
2、尹喜先生為後世的蒼生向老子問道、求法。
尹喜在和老子的交流中,瞭解到老子關愛天下蒼生的宏願,也察覺到了老子對後世中華兒女的擔憂之情,他應該是向老子獻言了,希望老子為後人福祉留下教誨語錄。
3、尹喜初步讀懂了《道德經》原文字義,並就其中的難點問題,親自向老子請教了。
可以相信,老子把《道德經》原稿給到尹喜,是希望經由他之手,流傳後世的;否則今天我們怎麼看到《道德經》呢?尹喜不負老子所託,得到《道德經》之後,非常高興,就辭官回家,好好研究《道德經》,後來伊喜研究道德經有成就,成為了當時很著名的大家,寫下了《關伊子》傳世,當時很多人如列子等大家,還向伊喜請教過問題。可以推測,如果當時尹喜沒有向老子請教道德經中的疑難問題,他又如何能指導他人來學習呢?
民間傳說,當時老子教給伊喜修道法子之後,告訴他,自己一千天之後在天上等著他,一起當神仙,後來伊喜刻苦修煉,果然在一千天之後有了成就,上天去找老子,成為道家的著名神人之一。
總之,老子這位中華第一智者,到了函谷關這個寶地,因為對中華後代兒女有殷切的期望;同時也有些不放心。所以要給後代人留下種德立命的寶書。同時遇到了一個靠譜的準弟子,一個能讀懂《道德經》的知識分子尹喜,老子確信可以透過他把《道德經》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