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尚阿
-
2 # 思雨yp
通常孩子喜歡咬人有以下原因:
第一,可能是兒童在長牙的時候,牙會發癢的,所以小孩一般在出牙時喜歡咬東西。
第二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分享,當他的玩具或食物被別的小朋友搶去的時候,會用咬的方式來襲擊他人。
第三,孩子咬人有時候也是他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比如有的寶寶專門咬媽媽,因為他愛媽媽,所以就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他對媽媽的這種特殊感情。
第四,有的小孩會透過咬人這樣的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尤其是在托幼園所,孩子咬了孩子以後,被咬的就要哭,老師就會出面干涉,而咬人的孩子一方面見別人哭心理會產生某種快感,另一方面見老師反應過激,也會覺得好玩,所以還會繼續咬別的小孩,甚至連老師也咬,久而久之,有的寶寶可能還會把這當成一種遊戲,並樂此不疲。
改善的辦法有:
1.如果孩子咬人是因為長牙,牙齒髮癢,可以買個磨牙器給她,再買點磨牙餅乾或者糖果給她吃吃,當然同時也還得要告訴她不能隨便咬人。
2.如果是因為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而情急咬人,就要教導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者用新的興奮點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正確使用行為療法,而不要過分指責,因為任何指責只能強化錯誤,效果適得其反。
3.如果孩子是因爭奪玩具或食物而咬人,就要教育孩子懂得分享,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
4.如果孩子是用抓人咬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特殊情感,建議每次他抓人咬人的時候都要抓住他的小手,嚴肅地告訴他:“你這樣會把媽媽抓痛,會把媽媽抓破,來,抱抱媽媽,親親媽媽……”堅持這樣灌輸,他就會明白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千萬別打他,如果你打他,他會認為這種打人的方式是正常的,可以被接納的,並且他會迷戀你這種過激的反應,經常透過這種行為來吸引你的注意。
5.如果孩子經常透過咬人這種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和引起小朋友哭,並且形成習慣的話,那就屬於非常嚴重的攻擊性行為了。雷雷小朋友,就屬於這種情況。針對這樣的情況,首先可以用說服教育的方法,告訴他咬人是不對的,咬人的行為是誰都不喜歡的,讓他記住今後再也不能咬別人了;如果這種溫和的說服教育方式無效,就要用譴責的方式了,要在口頭上強烈指責咬人的行為,並引導他向被咬的人道歉;如果譴責還是無效,就要適當採取懲罰了。
-
3 # 麥子139866058
寶寶咬人也是一個過度的時期吧,我家大寶咬人的時間持續了三四個月慢慢就好了,二寶咬人持續的時間長一些,可能跟環境有關係吧。每次二寶想要大寶的東西時候大寶不給他,她一咬大寶,大寶就趕緊給他了,這樣可能助長了二寶的脾性,不過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的就好了。現在孩子都比較嬌,你注意觀察自己的孩子想要什麼儘量滿足他,他就不會咬人了,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了
-
4 # 麥田守護者16
有些家長反映小孩子愛打人、咬人。這看似是一個行為問題,但我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通常要分析內在原因,而不是隻糾正行為。我認為,這種現象是孩子“生氣”情緒的一種習慣性的宣洩,所以,我認為根本之道是使孩子平和,少生氣。如果不去解決根源問題,而想透過要求、懲罰、訓斥、打罵等方式使孩子停止打、咬,這是緣木求魚,而且會使孩子更生氣。
半個月之前,一位媽媽找到了我,問了我孩子喜歡咬人的問題。我簡單地提了點建議,請她再細看我的相關博文。十多天後,媽媽高興地告訴我說已經見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不再咬人了,而且情緒好了很多。
11月13日,孩子生日的時候,她寫了一篇日誌,徵得同意,在這裡發表,與大家分享。
一次短暫諮詢:
2016.10.31 媽媽:維尼老師,我孩子現在快3週歲了,有個壞毛病,總愛咬人,不高興了,就要咬,我都被他咬好多次,還是不改。
有時候脾氣也不好,一不滿足他要求,就大哭大鬧,他爸爸總會打他,要震住他,我是不打他,就任他去,不理他。你認為哪種方式好些呢?不過,我家孩子有時候也蠻講道理的,和他好好說也會聽的。 維尼:適當滿足、適當拒絕,更多滿足孩子的要求;先說好,再說不;規矩的制定和執行都要有彈性。這是面對孩子要求的幾個有用的原則。 媽媽:恩,您的這幾篇文章我看了,這兩天都這麼做的,非常有效果,呵呵
維尼:這樣孩子就不會那樣生氣,自然不會咬人了。 媽媽:但就是咬人這個毛病不好改。 維尼:慢慢改,心情一直平和,就慢慢不咬了。
2016.11.13 孩子生日時媽媽的日誌
3週歲生日快樂
霖,今天是你3週歲生日,你長大了。
人都說:3歲看到老。足以說明3歲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而這二年來,我日日憂心的就是三歲前對你投入的不夠、教育的不當,每日都信誓旦旦要抓緊時間、利用好人生最寶貴的這三年黃金時期,可是都被現實所累,任你自然發展,任時光流淌了,現在心裡還有焦慮不安。
做父母的都希望讓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我也同樣不能例外,糾結與此。工作與照顧你不能兩手兼得,這一年來,工作多了,應酬多了,陪你的時間就少了,每次應酬很晚回家、每次需要加班,我深深自責,沒能留更多的時間與你一同成長,讓你最寶貴的時間在幼兒園裡長時間的渡過。這一年陪你讀故事的時間少了,教你認字的次數少了,而同樣在這一年裡,你的自理能力大大提高,在幼兒園裡,你會自己大小便,自己提褲子了,你一天天地變得越來越能幹,你也一天天地越來越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叛逆期的性格在你身上有所體現,不如意的時候,會大發脾氣,亂扔東西,常常把我咬的一塊青一塊紫,媽媽多次制止你、多次耐心地告訴你:不能咬媽媽,不能咬小朋友,想咬的時候就咬沙發、咬毛巾、咬玩具,可是,你總是不聽,一生氣就想咬人。
最近,媽媽看了維尼老師的部落格,同時和他進行了溝通,他告訴媽媽:慢慢改,心情一直平和,就慢慢不咬了。他的這句話和許多人不同,別人都告訴我,要嚴厲懲治,杜絕這一壞習慣。有2次我忍不住也咬了你,想讓你記住咬人的滋味。然而,你委屈的看著我,滿臉是淚,媽媽心裡好難過。事實證明,以牙還牙並不能真起到作用,接下來,生氣的時候,你還是想咬人。
後來,我認真思考維尼老師的這句簡單的話:“慢慢改,心情平和”,讓我開始反省自己,每次你咬人的時候,我會氣急敗壞的樣子,儘管沒打你,但焦慮肯定是傳給了你,而且是媽媽沒有做好榜樣,在你面前和爸爸經常常常發脾氣,甚至摔東西,我都沒有做好自己,還哪有權利來批評你,你是一個自由的個體,你有脾氣有情緒了,是媽媽沒有引導你透過正常的途徑發洩出來,至於咬人,我要保護好你的敏感期,放下焦慮,慢慢改變。
維尼老師的好多篇博文讓媽媽心裡突然透亮,感到放鬆,他所倡導的尊重孩子、順從孩子,接納孩子,改變了我以前的焦慮。
現在我也會按照維尼老師的方法來應對你執拗的表現。比如,你想吃巧克力豆,以前,我會完全拒絕,那時你就會大哭大鬧。而現在我會按照維尼老師的方法:適當滿足、適當拒絕,更多滿足孩子的要求。你說想吃巧克力,我會很高興地答應你:好的,你可以吃,然後我會問你,你要吃幾顆?這時你會高興地伸出3個指頭,要吃三顆,我說3顆太多了,就吃一顆,你會說:就三顆,就三顆,我說:那好吧,再加一顆,2顆吧,這時,你就會很高興地接受,當你想再吃的時候,我會蹲下身說:不是說好就2顆嗎?媽媽都答應你了,你也要答應媽媽啊,這時,你會深思一會說:可是我還想吃一顆,這時我會參照維尼老師的做法:任何事情都有彈性。我說那好吧:就最後一顆。這時你會很高興地拿起最後一顆去玩遊戲了,後來,很多事情都是透過這種方式解決的。你很少哭鬧了,偶爾的哭鬧,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很快就過去了。
這陣,奇蹟出現了,就算沒有滿足你的要求,你也沒有再出現過咬媽媽的現象了。反而是你,每次哭鬧完,都會對媽媽說:媽媽,對不起,你不要生氣。我的內心頓時感到安慰。平和的心態在育兒的過程中是何等的重要啊。尹建莉老師說的: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無痕,接下來的日子,媽媽會朝這種目標而努力。
此刻的你在幼兒園裡很開心吧?媽媽今天買了一個很大的蛋糕,還有水果、牛奶送到幼兒園了,中午送過來的時候,你高興地抱住了媽媽,對我說:媽媽,我愛你。你在小朋友們羨慕的注視下,是那麼幸福,為了帶CROWN、給小朋友們分享蛋糕,你經常在家裡扮過生日的場景,今天,你終於如願了,在這裡,媽媽祝你生日快樂。以後的日子裡,我會好好享受和你在一起的童年時光,尊重你、理解你,做一個好媽媽。
-
5 # 向日葵之語
孩子咬人,是其成長過程中必然經過的事件,即使最溫順、聽話的孩子,也會發生咬人的事情,無需介意。2歲前的嬰兒咬人通常和口腔發育有關係,對此不必大驚小怪。比如,週歲孩子由於出牙的緣故,開始用嘴和牙齒來探索世界,可能會無意識地咬人。此時父母一定要嚴肅地說痛,讓孩子知道你的不高興,孩子自然知道這是不允許的行為。
瞭解孩子咬人的頻次和原因,是阻止孩子繼續咬人的第一步。如果學齡前的幼兒咬人只是偶發,基本可以不管,也無需強化此事。但如果是經常性的行為,這就表示有問題了,父母需認真對待。在孩子咬人背後的原因上,比較複雜,需要家長根據孩子以往情況進行及時判斷和處理。比如,孩子由於憤怒或生氣咬人時,這已經是社會化習得的產物了。
孩子咬人的常見原因如下:
1、幼時的口欲期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現在只是彌補,想用嘴和牙齒去體驗。判斷的標準是看孩子有沒有咬其他的物品,在處理上同嬰兒期,只是告訴孩子痛就可以;
1/3頁
2、孩子由於生氣或憤怒,甚至是興奮至極而咬人,這是孩子不好的情緒或能量發洩方式;
3、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說不清楚事情的時候,會著急咬人;
4、孩子在一些特定的環境或場景,由於恐懼和害怕,出於動物的本能保護作用,會對他們認為有“敵意”的人先發制人而發起咬人現象;
5、孩子咬人可能出於挫敗或報復,把咬人當武器使用,這是一種社會化經驗習得產物,往往會伴隨挑釁的行為。判斷的標準是孩子的表情有興奮或愉悅的感覺;。
6、孩子咬人可能出於好奇的模仿。這是一種社會性模仿,由於孩子模仿能力很強,當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時,會覺得是件很新奇的事,於是自己也會嘗試著去咬人;
7、孩子咬人可能出於家長的不良習慣。有些父母喜歡用咬孩子的方式來與孩子親暱,孩子自然認為咬人不是壞事,是一種愛的表現;
8、孩子咬人可能是因為缺乏關注。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但卻想透過這種明顯錯誤的行為,來提醒家長關注自己。因為事件一發生,家長的關注點會回到孩子身上,就算被父母責備,也好過被父母忽略;
9、有些孩子自制力較弱,遇到緊張的時候,會無意識地咬人。判斷的標準是看孩子的情緒和身體語言;
10、孩子咬人可能由於玩伴過少,不懂的交往的方式,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著急之下會咬人發洩。
對於2歲以後的咬人行為,若是經常性的,父母和家長一定要及時處理。那如何阻止孩子繼續咬人? 第一,要立刻堅決的制止咬人行為,把孩子與被咬的人分開,同時嚴肅而明確地告訴孩子你不喜歡這樣,這是不禮貌的行為。若孩子繼續,可以握住孩子的手,或者緊緊抱住,防止孩子再次咬人。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家長要保持鎮靜,不要責備或懲罰孩子,因為懲罰會引起孩子的憤怒和怨恨,導致他日後咬人咬得更兇。
第二,要認同孩子的情緒,並採取傾聽、共情的方式使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孩子情緒穩定,才有可能聽從家長的勸告。同時,等孩子情緒穩定以後,才能判斷孩子咬人的原因,及時從根源上解決。只有解決了咬人背後的問題,孩子才有可能不會再犯。另外,成人以牙還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沒有必要把自己降到孩子的水平上。
第三,事後,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的處理情緒,但不能採用傷害別人或自己的方式,鼓勵孩子找父母或老師,把內心的想法傾訴出來,比如,允許孩子大聲把內心的想法喊出來、找父母或老師傾訴。如果孩子不願意這樣做,定是親子關係受損了,也是孩子缺乏關注和安全感的一種表現。此時,也不要勉強孩子,而是要從彌補親子關係入手了。
-
6 # 濟州運河印象
小孩在一歲左右的時候,有時會冷不防地咬人一口,這是正常現象。
生理性原因
1、長牙發癢而引起的咬人行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處於生理發育的高峰期,這種快速增長的生理因素,有時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如關節痛、肌肉酸等。於是有不少孩子由於牙癢而咬人,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慾望而無法得到滿足。
2、語言貧乏所致。這段時期,寶寶的情感逐漸發展。情緒變化大,容易衝動,又不會用語言表達,所以常常是行為表現特殊。比如,遇到不高興、不滿足的時候,他可能趴在媽媽的懷裡,咬住她的胳膊不鬆口,而遇到高興的時候,他也可能咬上一口。
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兩歲多了,還保留著愛咬人的“愛好”時,那就要找客觀原因了。
如果只是和別的孩子發生矛盾,偶爾咬了對方一口,這倒沒什麼,要是他經常處於緊張狀態,老是不高興,並且常常無故咬別的小朋友,就要引起注意。比如:在家裡被管得太嚴、太多,因而當他進入到一個容易興奮的狀態時,就難以控制自己。另外,如果他過去常常受到別的孩子的攻擊,對小朋友的任何接近他的表示和行動都懷有戒心,他就會採取先發制人的態度咬別人一口,以示“抗議”。
如果不存在上述問題,應該帶他求教於醫生。一般對健康兒童的這類毛病,不需要醫藥治療,只要耐心地教育他,是能夠幫他克服缺點,從而和別的小朋友和睦相處的。
寶寶又咬人了,父母要做的是
1、當寶寶準備“出擊”的時候,用語言或行動予以制止。並將他帶離事發現場。加以安撫,讓他冷靜下來。
2、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給他一樣東西,比如干淨的手帕,讓他咬咬,解解氣,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讓寶寶冷靜下來。
3、找到寶寶愛咬人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
4、多給寶寶關愛,讓寶寶在愛和關注的環境中變得溫和、善良,成為一個乖寶寶。
回覆列表
1歲前後的孩子中有咬人的,這不光限於託兒所的孩子,家裡帶養的孩子也有咬媽媽胳膊的。在一般情況下,媽媽會一面喊痛,一面斥責孩子。因此,由於孩子害怕,便再也不咬了。
在託兒所裡也是如此,起初不得不嚇唬他一下,使他害怕。但是,在託兒所裡,孩子咬了孩子以後,被咬的就要哭,而咬人的孩子會產生某種快感,還會咬旁邊的孩子。這樣,所裡就會流行互咬的現象。如果真是這樣,一時就很難制止。因此,必須在流行之前加以杜絕。
將近1歲時,孩子會從床上爬到地上來玩,這是個咬人的危險的時期。咬人的孩子是想告訴對方,自己想要什麼,但又說不出來,心中焦急才咬人的。就是到了1歲半,仍不能表達自己要求的孩子,有時還會咬人。
小孩咬人,是因為身邊沒有能聽自己要求的人。不管阿姨在不在孩子身旁,都要時時細心觀察,弄清孩子想要什麼,孩子有什麼表現,只要能滿足其要求,孩子就不會咬人了。
一個房間裡有20多個不滿3歲的孩子,阿姨一旦沒有照顧到小的孩子,後者想要的東西沒有拿到,就會開始咬人。發現咬人,最初一定要嚴加斥責。給他的印象是不能咬人,捏捏他的小嘴,告訴他不能發脾氣。與其把這類孩子隔離開來,還不如瞭解他們的要求,讓他們在快樂的遊戲中得到滿足。
如果在房間裡發生相互咬的現象,可以暫時在室外進行教育、玩耍或打鞦韆,以分散他們的精力。
兒童的嘴在發育發展過程中,是一件很重要的器官。在嬰兒期很軟弱的時候,他們用嘴來進食,吮吸,使心理得到滿足,同時也用嘴去感知世界,這就是為什麼經常看到小年齡的嬰兒總是把玩具往嘴裡放的原因。咬東西是嬰兒探索世界的行為,是無意識的。
但隨著他們的成長,嘴的主要功能變成進食,語言也得到發展,行為能力也隨之而增強了,但有些兒童似乎還是喜歡用嘴作工具。咬人這種行為則是有意義的,是一種攻擊行為。
如果在孩子身上經常出現這種行為,就應當引起成人的注意了。對此我們不能遷就和視而不見,應該做出必要的反應,讓孩子知道他的這個行為是不好的,父母是不喜歡的,其他的人也會不喜歡,只有改掉這樣的行為才是好孩子。
咬人可能是他的一種情緒宣洩,父母可以教他藉助於其他的情緒宣洩方法來替代這種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