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心賞文

    《等待戈多》是著名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的作品代表作,也是荒誕派戲劇的一部經典性作品.全劇共兩幕,只有一個場景和六個人物.戈多是“焦點人物”.人們望眼欲穿地盼著他到來,但他始終未露面.他是什麼人,要來幹嗎,人們為什麼等他,都是一個個謎。

    有人說,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暗指西蒙娜·韋爾的《等待上帝》(Attent de Dieu)一書;有人說,戈多象徵“死亡”;有人說,劇中人波卓就是戈多;有人說,戈多是巴爾扎克劇作《自命不凡的人》裡一個在劇中從不出現的人物“戈杜”(Godeau)......這樣的人物,這樣的劇情,似乎荒誕不經,卻含有很大的隱喻性,象徵西方當代人的某種精神狀態,西方社會的某些特徵。

    《等待戈多》的主題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現人類永恆的在無望中尋找希望的現代悲劇。“戈多”作為一個代名詞始終是一個朦朧虛無的Phantom,一個夢魘中的海市蜃樓。戈多雖然沒有露面,卻是決定人物命運的首要人物,成為貫穿全域性的中心線索。戈多似乎會來,又老是不來。戈戈和狄狄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想活連骨頭也吃不到,想死連繩子也沒有。但他們還是在執著地希望著、憧憬著。無論戈多會不會來,也不管希望會不會成真,它畢竟使絕望中的人多了一層精神寄託。如果說,戈戈和狄狄在荒誕的世界中百無聊賴地活著、希望著,具有一種幽默滑稽成分的話,那麼,他們在無望的希望中執著地等待也令人感動。他們既不知道戈多是誰,也不知道戈多什麼時候來,只是一味的苦苦等待。狄狄說:“咱們不再孤獨啦,等待著夜,等待戈多,等待著,等待著。”天黑了,戈多不來,說明天準來,第二天又沒來。第二幕中,一夜之間,枯樹長出來了四、五片葉子,戈戈和狄狄的穿著更破爛,生存狀況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子,幸運兒成了啞巴。劇中的兩天等待情景,是漫長人生歲月的象徵。真是“戈多遲遲不來,苦死了等他的人”。

    《等待戈多》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也給我們以極大的啟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實現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著幻滅。儘管如此,人類還是應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等待戈多》中對希望的等待,體現了貝克特不願將痛苦的人類推入絕望的深淵,於無望之中給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

  • 2 # 文墨閣樓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是荒誕派戲劇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劇裡沒什麼內容,基本都是些毫無頭緒,雜亂無章的荒誕的對話。大體就是講,劇裡兩個主人公即不知道戈多是誰,也不知道他來不來。但是戈多有可能會來,所以他們就一直等。影射一下人們的生活就跟主人公一樣很無聊空虛絕望。戈多也可以看做希望的化身,人們等的很煎熬絕望,但又不得不等。

    個人觀點:等待戈多是一部美國作家的荒誕劇本,全篇都是兩位主角等待一個叫戈多的人時打發時間所說的對白(閒話,當然戈多沒出現過),表現了當代人混沌迷茫的生活狀態,精神狀態。

  • 3 # 潤楓驥坤

    一是從戲劇內容創作上:劇中兩個像癟三一樣的流浪漢自始自終在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窮愁潦倒,希望戈多的出現能使他們得救。然而戈多自始自終也沒有出現。一個既然沒有出現過的人物,作者會把他設定成什麼樣的,我也很好奇,於是按圖索驥,我就有了以下思考:我個人認為,戈多其實是貝克特對“希望”的解讀。劇中的兩位主人公從始至終都在等待著“戈多”,但從始至終都沒有等到“戈多”。“戈多”作為一個代名詞,始終是一個縹緲虛無、無法觸控的Phantom,一個存在在人類夢魘中的海市蜃樓。兩個流浪漢缺失的是什麼?希望,於是我就有了這樣的推測。

    二是從作者創作意圖上:通讀劇本,在劇情的發展過程中,兩位男主本就悲慘的流浪漢生活不斷變得更加艱難,第一幕中的僕人波卓變成了瞎子,幸運兒也變成了啞巴。兩個流浪漢陷入絕望,他們想要自殺,於是出現如下對話:

    弗:跟著就有那麼多好處。掉下來以後,底下還會長曼陀羅花。這就是你拔花的時候聽到吱吱聲音的原因。你難道不知道?

    愛:咱們馬上就上吊吧。

    弗:咱們先等一下,看看他說些什麼。

    愛:誰?

    弗:戈多。

    愛:好主意。

    弗:咱們先等一下,讓咱們完全清楚咱們的處境後再說。

    愛:要不然,最好還是趁熱打鐵。

    弗:我真想聽聽他會提供些什麼。我們聽了以後,可以答應或者拒絕。

    愛:(焦急地)可是咱們呢?

    弗:你說的什麼?

    愛:我說,可是咱們呢?

    弗:我不懂。

    愛:咱們的立場呢?

    弗:立場?

    愛:別忙。

    弗:立場?咱們趴在地上。

    流浪漢們還在等待著戈多,於是在他們想要自殺的時候,首先想起來的是“戈多怎麼想”。本來要結束自己潦倒悲慘的生活時,因為一個不存在的人而懷疑甚至改變自己本來的行動。前面已經說過,等待戈多其實就是等待希望。人類在等待希望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希冀在未來會發生的事情而改變或放棄自己本來想要繼續的事情,也可以說,在這部戲劇中,尋找希望的過程決定著人物的命運導向,甚至在指導著人物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流浪漢們一直在等待著戈多,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要等待他,同樣是人類對於“希望”這一事物無前提、無理由的追尋。這也是貝克特在表現現代人生活中千篇一律、百無聊賴地存活中的一個生活與行事狀態。

  • 4 # 菸袋李

    看到這題目眼前一亮,瞬間回到了2012年跟同學們搗鼓話劇的日子。當你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沒有意識到,就連《等待戈多》的作者本人貝克特都不知道戈多是什麼。

    因為《等待戈多》的想要傳達的重點不在於戈多,而在於“等待”,換句簡單的話講就是,等待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於等待。

    Godot的所指取決於“等待”的內涵,戈多的身份或者意義取決於等待著的行為或者行動。

    戈多以及等待戈多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暗示了貝克特後期重要的戲劇作品中所表現的死亡這一主題。

    戈多可能預示了死亡

    《等待戈多》的舞臺背景是黃昏時刻的一條鄉間路和一棵樹。

    英國當代戲劇導演布朗曾提及,這樣的舞臺背景雖然簡單,實質上則“意味深長”(Brown9)。將那棵樹作為一個隱喻性質的意象看待,則可辨察舞臺背景在《等待戈多》中可能具有的宗教含義。

    在劇幕剛拉開不久,愛斯特拉岡對等待戈多感到極度無聊,就向弗拉季米爾提議上吊,但他們兩人都沒有勇氣上吊。第一幕接近尾聲時,愛斯特拉岡自嘲為耶穌基督,併為沒有帶一根繩子而感到可惜。第二幕接近尾聲時,他們又在表演上吊的滑稽節目,但終因褲帶不結實而未成功。

    由此,樹、耶穌、上吊等意象貫串整個戲劇,在宗教象徵意義上可以與十字架和耶穌的受難聯絡起來。自中世紀以來,基督教傳統常將耶穌受難的十字架看成一棵樹,稱為十字架之樹。雖然人們對耶穌受難的十字架究竟是由什麼樹做成有著種種猜測,但中世紀的解經傳統傾向於認為十字架既可以是伊甸園的知識樹做成的,也可以是那裡的生命樹做成的,可詛咒的知識樹和永生的生命樹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十字架上耶穌的受難實現了知識樹向生命樹的轉換。

    雖然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打算在樹上上吊的想法類似於耶穌走向十字架,但他們不會因為自己一時的衝動或者調侃而獲得拯救。與《聖經》中那枝葉茂盛、果實累累的知識樹和生命樹不一樣,《等待戈多》中的那棵樹是一棵垂死的楊柳樹。《聖經》中的楊柳樹f臨溪而生,葉繁枝茂,綠陰婆娑,河馬常到此納涼(《約伯記》40:22)。《等待戈多》中的那棵楊柳樹是戈多約定的等待之地,但這棵楊柳樹光禿禿的,既無樹葉也沒有垂枝,以致弗拉季米爾認為它肯定死了,是一棵沒有生命的枯樹。再者,這棵楊柳樹可能比較矮小,兩個流浪漢不敢肯定它是否是一棵樹,認為它像一棵灌木。這樣看來,兩個流浪漢想上吊的樹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知識樹或者生命樹,沒有象徵罪孽與贖救的果子,這決定了它只能是一棵沒有生命的枯樹。它象徵的只能是看不到希望和拯救的死亡,就像黃昏是該劇的舞臺時間,往往成為死亡、老年和冬天的代名詞。雖然這棵楊柳樹在第二幕中長出了幾片葉子,但這並沒有讓人看到前途和希望。

    所以,即使兩個流浪漢在這棵樹上上吊了,也只能是對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受難的戲仿,因為沒有信仰的死亡無法帶來靈魂的永生,也無法使那棵垂死的楊柳樹成為生命樹,戈多是沒有混混度日之人的死亡。

    戈多也可能是現代人已經失落的信仰

    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對時間最深刻的感受是覺得時間是一種難以卸掉的負重,這決定了他們行為的主體部分是消磨時光,他們想盡了種種荒誕而又滑稽的方式來打發時光。

    劇幕拉開後不久,兩個流浪漢就開始談論《聖經》和耶穌受難的故事,但他們談經淪神的行為並非是因為信仰堅定,也不是出於學術目的,而僅僅如弗拉季米爾所言,這樣就會“消磨時間”。

    就連波卓也意識到時間對這兩個流浪漢的負重,琢磨著怎樣從幸運兒身上取樂,以便一起捱過這折磨人的時光。在第二幕中,兩個流浪漢還想出了其它滑稽可笑的方式來蹉跎時光。例如,用各種聲音來比喻沉寂的聲音的文字遊戲(58);穿靴子的無聊表演(64—65);玩戴帽子的遊戲(66—67);扮演波卓和幸運)U68);相互辱罵(70);人變樹的遊戲(71);等等。

    正如弗拉季米爾所承認,無聊地消磨時間已成為一種習慣行為(75)。不難看出,兩個流浪漢並沒有充分利用時間去完善自己的道德意識,而是絞盡腦汁想出一些滑稽無聊甚至荒唐可笑的方式,在日復一日的相同等待和相同結果中蹉跎時光,時間的意義由此喪失殆盡,更談不上人在時間意義上的獲得拯救。

    這也可以解釋這樣一個現象,雖然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兩人對時間的體悟截然不同,但時間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效果卻是一致的,即時間沒有帶來相應的倫理道德和宗教拯救意義。弗拉季米爾對時間較為敏感,力圖想出一些法子來打發時光;愛斯特拉岡則沒有時間意識,老是記不住過去,時間對他來說是停止的。在第一幕中,弗拉季米爾告訴愛斯特拉岡,戈多叫他們在星期六晚上等待他,愛斯特拉岡則惡狠狠地反問道,“可是哪一個星期六?還有,今天是星期六嗎?今天難道不是星期天?(停頓)或者星期一?(停頓)或者星期五?"“⋯⋯或者星期四?”(16—17)這一方面說明等待戈多可能是無望的,另一方面則更多地表明愛斯特拉岡對時間感到噁心,力圖忘掉時間。

    從以上的證據看,貝克特的戲劇手法是一種現代寓言,波卓和幸運兒的關係影射出感性對理性的現代顛覆,兩個流浪漢則昭示了信仰倫理的真空語境。

    以兩個流浪漢為代表的人類丟失了什麼,戈多就是什麼。

    總結一下:

    《等待戈多》這部劇作帶著強烈的荒誕現實主義色彩,整個作品的核心在於“等待”而非“戈多”,戈多可能代表了貝克特其他重要代表作品裡的死亡主題,也可能寓意了現代人類缺失的信仰。

    “千人千面”也許就是這部作品之所以偉大的原因吧,就像“一千個人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其中內涵,全憑己悟。

  • 5 # 輕九輕十

    很久以前,我看過這部劇,這部劇本,當時剛上大學,不能說是趕時髦,因為理工科大學,幾乎沒人知道這部劇

    但高中歷史課本的西方文學簡介上的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網際網路還不普及,我們小城裡的圖書館估計也沒有這麼現代派的著作

    於是到了大學,我迫不及待的在天津市圖書館找到了這個劇本,應該一字不落的看完了

    可是十幾年後《等待戈多》給我的印象還是歷史書上的簡介,就是兩個流浪漢荻荻和戈戈在等待戈多過程中毫無目的的閒聊和目睹波卓爾虐待“幸運兒”,一個樹,頭一天沒葉子,後一天多了幾片葉子,最後小孩兒來告訴“戈多今天有事兒來不了,明天一定來!”,重複了一日,可以預想,必然是日復一日

    可以說是全無心得,看了和幾乎沒看沒有區別

    但也不是一點收穫也沒有,比如我知道了:這部劇搬上舞臺時,絕大多數觀眾不知所云,紛紛嘲笑

    最初全體看懂這部劇的是美國的一所監獄裡的犯人,隨後此劇才在世界上大火,成為後現代主義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我沒有坐過牢,但是就監獄的一般意義,犯人們盼望的無非是減刑出獄,最無聊的日復一日的重複,一切都在重複,也許你想做點什麼,可是沒戲,你什麼也做不了,除非自由降臨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曾試圖重溫這部劇,期待多年之後,能有心得,可是根本看不下去,這種狀態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我以前,我指的是大學時期,我曾如痴如醉的喜歡戲劇,狹義的戲劇,就是話劇,除了《等待戈多》,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戲劇、王爾德話劇、尤金奧尼爾話劇……幾乎讀了個邊

    包括現代派戲劇,印象最深的是薩特的《他人就是地獄》,可見現代派戲劇未必都晦澀難懂,華人也寫現代派戲劇,比如高行健就寫了不少,還拿了諾貝爾獎,我都看過,但是有印象的是《絕對訊號》,感覺技巧的確挺炫,但是格局很小故事很幼稚,不知怎麼就被評價那麼高

    《等待戈多》不是我挑戰的唯一一部作品,我在大學還看過《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都沒有看懂也沒有看完,要說為什麼看,我至今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也許那麼難的書,我能看懂顯得我很聰明?也許,這麼有名的書,不看看怎麼知道它為什麼有名?也許是很久以前那個嘲諷華人的老段子“大家都在看,你不看還在等什麼?”

    如果不可也許在等待戈多,但看了其意義反而我自己也說不清

    比如坐牢,對罪犯自己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極為痛苦,但是對其他人意義卻很大,看到壞人被懲罰,我們大家都很快樂,頓時覺得人生有了意義——主要是讓自己難受的尊紀守法有了意義

    但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真的很難說清

    而動物似乎做事是不講意義的,起碼他們不會自尋煩惱去追尋意義,一切跟隨本能好了

    這讓我,想起了,我人生中邂逅的兩條小狗,一條是我鄰居家的,張叔叔,他家把院子賣了,但是一條寵物狗留在了那所老院子,買院子的那家並沒有搬進去住,而是等升值,自然也不會讓那條小狗住

    這條小狗就給我們的另一個鄰居看家,據這個鄰居說,不但看他們家,還會看張家老宅,有人來了就狂叫,這鄰居很煩,因為狗太多,就把這狗裝進袋子拉到很遠很遠的河邊扔了,沒想到幾天後,這狗又回來了,繼續看家,鄰居心軟了,就想養起來算了,沒想到,喂他什麼他都不吃,自己找吃的,不要報酬,免費看家,時不時站在高處向遠方看,似乎在等什麼

    他在等什麼?也許沒等什麼他不需要意義,就按照本能行事,看見,永遠的看著家,來了陌生人就狂吠,也許等主人,那個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主人

    大約一年多,這隻狗不見了,也許死了,也許被人捉去了,當然收養幾乎不可能,因為流浪狗太多了

    另一隻狗,是我們現在的不知哪一家的鄰居,因為拆遷,搬走的人太多了,所以也不知道是誰家的

    和前面說的那一條狗一樣,義務幫助看家,其實我們真不需要它看家,而且挺煩的,他朝路人狂吠,人家自然少不了埋怨我們……但我們也沒辦法收養它因為要搬走了……但周圍幾乎沒有人家了,他想看家只能給我家看家,這是他的本能,也許是他的意義,如果沒有家看,狗還叫狗嗎?最多是一條悽慘的流浪狗

    現在會看《等待戈多》,裡面過的快樂的就是“幸運兒”,他像什麼,或者說他根本就是一條狗,而一條狗卻叫“幸運兒”……憑什麼,也許就憑他有意義,他的意義就是主人叫他幹什麼他幹什麼,哪怕被虐待也體現了人生意義

    有人分析,“戈多”(Godot)就是上帝(God),等待戈多就是等待上帝,我覺得挺有道理的,《等待戈多》就是等待上帝,為什麼等待上帝,因為上帝賦予我們意義,上帝的另一個叫法是“主”,也可以說是主人,因為三位一體,耶穌可以代表上帝,也是也是人,我們是迷途的羔羊,他是我們的主人

    《等待戈多》寫於1952年,二戰結束不久,歐洲一片廢墟,如果上帝還在,何以兩次降下世界性的災難,上帝死了,上帝不會回來了,迷途的羔羊只能永遠迷途,流浪下去

    等待戈多,註定什麼也等待不來,所以相比較而言,“幸運兒”真的是幸運,因為他有主人,而荻荻和戈戈沒有,他們是那兩條流浪狗

  • 6 # 詩家天子

    戈多godot是上帝god的諧音。等待上帝的救贖。等待戈多,就是等待上帝,可是上帝沒有來。應該結合作品50年代的社會背景去理解。

  • 7 # 臥薪齋

    戈多是誰?從作品中我是這樣理解的,他的到來,將會給劇中人帶來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對於未來生活的呼喚和嚮往。是當今社會人們對明天某種指望的代表,象徵著“希望”、“憧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糧安天下,今年種地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