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享閱匯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大家好,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就為他描述了戰略規劃:

    先佔荊襄,再割據西川,以富饒成都平原作基礎,養精蓄銳,再聯合東吳,北伐曹魏,大業可成!

    曹魏一滅,東吳也將臣服,則漢室可興!

    那時候,蜀國和東吳聯合,也有打敗曹魏的實力。

    蜀華人口94萬,兵士10多萬;吳華人口300萬,兵士20萬左右。

    當時魏華人口600萬,兵士40萬左右。

    蜀吳聯合,兵士和曹魏已經不相上下,再加上諸葛亮,陸遜等神鬼莫測之才,打敗曹魏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更何況,曹丕稱帝,為天下人所憤,此時蜀吳伐魏出師有名,會得到天下響應和歸附!所以贏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只可惜,劉備一心為結義兄弟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趙雲勸阻,興舉國之兵伐吳。最後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700裡!

    劉備在白帝城憂鬱而死,蜀國也元氣大傷,實在令人嘆息!這,可能也是提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

  • 2 # 老龔166916589

    這個問題其實從時間上已不存在了,劉備佔領漢中後,曹操已驚得要遷都避鋒,由於司馬懿在投曹以來第一次:向曹操獻計:說:‘’丞相何必遷都,遣使東吳約孫權南攻荊州,關羽樊城必然撤兵南救荊州,那時曹仁後追與吳兵南北夾攻關羽前後受敵而必敗‘’,曹贊成立即執行。孫權得訊是良好機會,本來受足了關羽之氣,即派呂蒙,陸遜準備進攻荊州,才有關羽敗之不可收入。

    。題問,何必聯吳,與吳有仇,絕不可聯,只要荊州南部,沿江加強防守,關羽在南方沒有後顧之憂,攻下襄樊是沒有問題的,曹操如襄樊失守,那麼劉備統一全國成功,問題還是對荊州的守備太大意,對關羽的能量估計過高。

  • 3 # 塔布里斯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劉備在曹丕稱帝后是否還有聯合孫權共擊曹魏的可能性,如果這一事件是沒有可能性的,那結果也就無從談起了。

    下面我們結合曹丕稱帝前後的歷史背景來分析:

    公元220年陰曆十月,曹丕稱帝,改元黃初。在此之前的兩年三國曆史上爆發了很多改變三國格局的大事。首先是劉備在擊敗曹操取得漢中爭奪戰的勝利,同時佔有荊州、益州以及漢中和東三郡的劉備,在曹操新敗之後一舉成為了勢力最強勁的勢力。

    與此同時,荊州集團軍的關羽在劉備西線取得勝利之後,擅自發動了襄樊戰役,在得不到支援的情況下,在當年冬天被徐晃援軍擊敗。由於荊州後方空虛,東吳方面抓住機會,在呂蒙的帶領下白衣渡江,偷襲了武陵、零陵、江陵。被階截斷退路的關羽被孫權方面生擒後被斬首。此戰,劉備痛失戰略要地荊州從此失去了兩路出兵一統天下的可能;更失去了左膀右臂和骨肉兄弟,可以說劉備與孫權結下了死仇,孫劉聯盟破裂。

    但是奇怪的是,劉備在曹丕稱帝之後並沒有立刻發兵攻伐魏國營救天子恢復大漢,而是自己做起皇帝來。魏國黃初二年四月丙午(公元221年5月15日)劉備在成都西北的武旦山進行登基大典。在當年六月調兵遣將,七月就下令御駕親征東吳。

    這是讓人看不明白的,如果說劉備東征是為了關羽報仇,或者是因為對孫權背信棄義的仇視。那麼劉備為什麼不在荊州剛剛失陷,孫權立足未聞的時候發動復仇之戰呢?反倒是劉備在關羽死後的頭等大事居然是自己稱帝,這時距離關羽陣亡已經將近一年。也就是說劉備的這一舉動並不是意氣用事和情感衝動,而是劉備自己的戰略方針,為了實現這個方針,劉備可以說是力排眾議。

    劉備從稱帝到準備東征,在蜀漢內部是有很多人反對的。尚書令劉巴和主簿費詩都不贊成劉備稱帝,趙雲和秦苾則堅決不同意東征孫權。趙雲的觀點其實就是這個問題的主張: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現將曹魏滅亡了,日後清算孫權不成問題。現在曹丕篡漢,天子蒙塵,因此“不應置魏,先與吳戰”何況這個戰爭一旦開始,誰勝誰負難以預料,恐怕便宜了曹魏坐收漁利。可是劉備對這些逆耳忠言通通充耳不聞,而且打壓了這些“反對派”:費詩被貶,秦苾被下獄,劉巴從此對劉備集團一言不發,趙雲則失去劉備的信任,不能隨軍東征。

    那麼我們就要問是什麼導致了劉備一定要放棄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制定的戰略規劃,放棄對魏國的攻略轉而進攻吳國呢?其實同樣的戰略轉變無獨有偶,在三國前期江東集團的戰略目標從討伐劉表,到聯劉抗曹。又在劉備做大後,向曹丕稱臣,對抗劉備。劉備死後又與諸葛亮恢復了恢復了孫劉聯盟。曹魏方面也是如此,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重心放在江淮戰場,而漢中攻略失敗後,接受了孫權的虛與委蛇,在荊州戰場配合東吳拿下荊州。在戰後曹丕以至於到後來的鄧艾偷渡陰平之前,曹魏都一直將戰略重心放在東線戰場。

    劉備與諸葛亮不同,卻和曹丕、孫權一樣。諸葛亮是一個堅定地理想主義者,為了興復漢室終身不渝。而劉備則不同,前期興復漢室固然是劉備必然堅持的政治口號,可是他一旦發現曹丕稱帝漢室已亡,而士大夫因為九品中正制已經心向曹魏,就果斷的放棄原來的戰略。這就是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政治家的區別。理想主義者無論條件怎樣變化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志向。而劉備早年經過無數次的顛沛流離,他的心中理想早就不再具體,他要的是強大——稱霸甚至稱帝,而這個皇帝是繼承東漢還是自己另起爐灶都可以視情況而定,而諸葛亮是絕不會同意的。這一時期的諸葛亮就和晚年的荀彧一樣,都只能看著自己曾經的夢想寄託與自己漸行漸遠。

    現在我們不難看出劉備真正的心中所想,失去了荊州是必然要奪回來,因為這是自己稱霸天下的重要基地,曹魏當然也要滅亡,但是他現在過於強大,失去了聯盟,孫劉兩家都不是單打獨鬥的對手。此時劉備已近晚年,想要在有生之年一統江山,就要從相比之下較弱的對手開刀——滅掉東吳之後一統長江以南,和北方的曹魏做長期對峙。

    這一點同時代的曹魏政權都已經看得很清楚。在劉備起兵的前一年,也就是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就問群臣,劉備是否會興兵報仇。劉燁回答說:蜀國弱小,所以劉備一定會透過不斷地攻略來自強,勢必興師動眾耀武揚威,自守只會是死路一條。再說關羽和劉備情同手足,關羽被殺以後如果劉備沒有任何表態也說不過去

    綜合以上幾點,無論從私仇還是戰略考慮劉備此時已經不可能與孫權聯合。那麼孫權呢?孫權此時還會和劉備重新建立孫劉聯盟嗎?當然也是白日做夢。

    孫權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政治家中騎牆派的代表人物,在白衣渡江奪取荊州後,孫權早就分析透徹了劉備的戰略變化,因為這本就是東吳政權的慣用方針。所以,孫權很清楚現在必須要和劉備翻臉倒向曹丕了。在奪取南郡之後,孫權就不再承認劉備是益州牧。曹魏方面也表奏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曹丕稱帝后,孫權更是上表稱臣,接受了吳王的封號,直接承認了曹丕篡漢的合法,和曹魏形成了君臣關係。

    同時在軍事上孫權也做足了準備,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在四月劉備稱帝后,孫權就已經將指揮部從公安遷移到了鄂州改名武昌,做好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準備。在長江沿線佈下重重防線,厲兵秣馬,做好了與劉備開戰的一切準備。

    所以無論是劉備方面還是孫權方面在曹丕稱帝后都已經不會再有聯合的可能。

  • 4 # 赫連一航

    在一段時期,如果孫劉聯手可以滅掉曹魏。

    但這就挑戰了三國鼎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那麼三國鼎立的合理性是怎樣的呢?為什麼不存在兩家聯合滅一家的情況呢?

    初期:

    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的開始。赤壁之戰前,魯肅入荊,諸葛亮入吳,促成了孫劉聯盟的締結,成功地打勝赤壁之戰,曹魏元氣大損,基本終止了統一步伐。而劉備在隨後的幾年內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思,取得荊州,益州,與孫權重分荊州,取漢中,這樣政治力量、軍事力量的鼎足之勢基本形成。

    這個時候劉備忙著攻益州、漢中,沒辦法聯吳滅曹。

    中期:

    關羽北攻樊城襄陽,曹魏震動,江東恐慌。曹孫兩家合作,共同擊敗關羽,吳方奪了原蜀漢方控制的荊州地域,關於被殺。劉備親征伐吳,夷陵戰敗。孫權擔心戰爭擴大,向劉備求和,形成了第二次較長期穩定的鼎立局面。

    夷陵戰敗後,劉備死在白帝城,諸葛亮主持蜀漢政權,勵精圖治,蜀漢進入強盛之世。而曹魏自曹丕之後,曹睿繼位,父子倆都算強人。吳國孫權雖然沒有稱帝的膽量,但也能力不輸兩家對手。這個時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強鼎立。

    這個時候蜀漢強大,孫吳不敢聯蜀滅魏,因為一旦魏滅,吳也岌岌可危,同樣也不會出現魏吳滅蜀的情況,這個時期孫吳搖擺於兩個強權之間,結果就是諸葛亮五次北伐,只能與曹魏對峙,平分秋色。

    後期:

    後期的形成,在蜀漢應以諸葛亮病故五丈原為界,在曹魏應以曹睿病故為界,在東吳應以孫權病故為界。

    此時曹魏因為司馬氏取代曹氏的程序中出現數次破綻,比較有名的是滅曹爽的高平陵之戰。司馬氏尚未站穩,曹氏實力尚存,曹魏內部鬥爭不斷,如果這個時候吳蜀精誠合作,滅魏是存在較大可能性的。只是可惜吳蜀都沒有把握住機會,同時諸葛亮和孫權病故,兩大強人已死,國內出現權力過渡的真空期,也是兩家無法精誠合作的一大因素。

    總之,時也,命也!

  • 5 # 史海清流

    輸贏不急著談,咱們先聊聊東吳與蜀漢之間有多大仇!

    一:孫劉聯盟、赤壁之戰前

    曹操南征荊州,其勢如破竹;劉備敗走當陽,求救於江東。江東集團面臨著兩個選擇:其一,幫助劉備,共擊曹操,但幫助劉備就等於是養虎為患;其二,不幫劉備,卻又面臨著曹操進而進攻江東,唇亡齒寒的風險。最終,他們結成了“孫劉聯盟”,於是也就有了“孫劉聯盟”與曹操之間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過後,三國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

    二:赤壁之戰後

    東吳的魯肅很有戰略眼光,他竭力勸說孫權將東吳佔據的部分荊州“借”給劉備,好讓劉備站穩腳跟,與東吳一起抵禦曹操。孫權想想也對,就把荊州的南郡“借”給了劉備,一則讓劉備充當抗曹的戰略前哨,二則以此向劉備表示友好。

    所以“借荊州”其實只是借了荊州的南郡。

    以後,劉備得了益州,孫權就派人去討還南郡,雙方為此劍拔弩張,關係緊張。

    三:雖然之後劉備把荊州南部送還給孫權,但兩家關係一去不返、破鏡難重圓

    因此東吳恨透了劉備,況且劉備的二弟關羽在曹丕稱帝同一年被東吳將領呂蒙殺害,兩家更是撕破臉皮,因此劉備和孫權很難聯合,但是假如曹丕同時攻打蜀漢和孫吳,兩家關係或能緩和,聯手擊退曹軍……

  • 6 # 多多編輯部

    關羽張飛相繼而去,關羽喪命於吳人之手,張飛因報仇心切,鞭打士卒而被叛將所殺,二人皆去,劉備斷了雙臂之痛,怎麼可能同意和孫權聯盟,伐吳大敗後才無奈之下與吳國重新結盟的。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能不能成先暫且不談,關鍵就以劉備的性格來分析,他會那麼去做嗎?要知道劉備可是一個大忠似奸的人物。他稱帝自立的心思絕對不比任何人差。甚至於更強。歷史上曹丕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220年11月25日廢除漢帝,並且稱帝自立。而劉備在221年初就立馬也自立為帝了。從時間線來看,劉備是在得到曹丕稱帝的訊息後,第一時間就被準稱帝自立了。可見劉備的野心有多麼的可怕。甚至在我看來,漢獻帝在後來一度成為了劉備自立的障礙。沒了漢獻帝,劉備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繼承漢室的一切,從而達成他稱帝自立的野心。

    在劉備表示要稱帝之時,事實上劉備麾下臣子也有很多人反對劉備的做法。其中又以劉巴、費詩、雍茂三人最為堅決。他們三人倒也不是反對劉備稱帝。他們只是認為還沒有到劉備稱帝的時機,畢竟劉備這邊剛收到曹丕篡漢的訊息,漢獻帝下落未知,而且迫切的稱帝也會讓別人認為劉備也同樣是一個野心家。總的來說,反對劉備稱帝的臣子並不一定是不忠於他的臣子。但劉備早以被曹丕篡漢的好訊息矇蔽了頭腦。他根本不顧臣子們的勸諫。反而極力要求趕緊稱帝,對於勇於進諫的三人也是殺的殺,貶的貶。可見劉備此人對於稱帝早就日思夜想了。他又怎麼可能第一時間去攻打曹丕呢?

    我們假設如果劉備真的在得知曹丕篡漢後,第一時間準備聯合東吳對抗曹魏,那麼能否擊敗曹魏呢?從機率上來講,能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的勢力最強,不管從軍事,經濟,地盤,糧草,以及人口基數來看。曹魏都遠遠領先於蜀漢和東吳。即使是蜀漢和東吳相加在一起,和曹魏相比也略有不足。更何況蜀漢和東吳本身就是敵人。他們怎麼可能親密無間呢?所以說劉備想要聯合東吳抗擊曹魏是根本沒有可能的。他們只會被動聯合防禦。並不會主動進攻。畢竟利益不好劃分,而且雙方的信任感也很薄弱。

    再說了,曹丕稱帝之時,正是蜀漢、東吳和曹魏在荊州爭奪地盤最激烈的時期。當時的關羽也死在了東吳手中,更重要的是,荊州被東吳給奪走了。所以在當時的劉備看來,東吳才是首要大敵,相反曹魏反而變成次要的了。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怎麼和東吳合作?東吳孫權在曹丕稱帝后就立刻向曹丕俯首稱臣了。劉備當時則在準備對東吳用兵。所以說,別說蜀漢和東吳根本不可能親密無間的合作。即使可以的話,他們想擊敗曹魏也是非常困難的。大概略來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 8 # 山河明月

    曹丕稱帝,確實是劉備、東吳集團北伐曹魏集團的大好時機,當年的袁術第一個稱帝,也是第一個被滅掉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此時即使蜀漢和東吳聯合,也未必是魏國的對手。

    一、劉備在襲取益州後,已表現出剛愎自用和意氣用事,不似當年從諫如流

    劉備在進取益州時,因為軍事勝利,大擺酒宴,與文臣武將飲酒作樂,龐統因為劉備此番做法,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認為這是在攻打別人的城池,是不仁道的,沒什麼值得慶賀的,劉備當場喝止了龐統,並讓龐統離開酒席,雖然第二天酒醒後,劉備懊惱,向龐統道歉,但此時劉備已表現出即將取得勝利時的志得意滿情緒。

    劉備的剛愎自用和意氣用事,表現的更明顯,是在劉備為張飛和關羽報仇,不顧文武大臣的勸阻,對伐吳一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已是被短暫的勝利衝昏頭腦。在與陸遜交戰中,自以為自己老有經驗,根本不把陸遜放在眼裡,不聽馬良勸諫,剛愎自用、輕敵麻痺。在行軍佈陣上,馬良建議聽取諸葛亮的意見建議,被劉備當場喝止:“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劉備自以為是、盲目自大已到了這種地步。

    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蜀漢與曹魏是“漢賊不兩立”,孫權卻經常左右搖擺,蜀漢與東吳勢難真正聯合

    在赤壁之戰中,東吳怕唇亡齒寒,亦或者是曹操假道伐虢,與劉備聯合,共同對付不可一世的曹操,那一仗確實很漂亮,消滅了曹操的來犯之敵,但也沒有消滅曹操的有生力量,東吳也並沒有乘勝追擊。

    在劉備自立漢中王后,曹操大怒,想要親自帶兵征伐,司馬懿獻計籠絡孫權,由孫權出兵取回荊州,曹操自提大軍攻取漢中,形成首尾夾擊之勢。奇怪的是,在這次行動中,孫權完全不顧孫劉聯盟大計,配合曹操夾擊了荊州的關羽,導致關羽敗走麥城。難道真的是為了關羽不願意把女人嫁給孫權的兒子嗎?我看不見得,更多地還是孫權採取的是制衡之術,不願意曹、劉任何一家坐大,所以說,吳蜀聯盟攻打魏國的可能性也是不絕對不會存在的。

    三、蜀漢剛立國,內外交困,很難抽身真正施行北伐大計

    劉備夷陵大敗後,曹魏集團為如何攻伐蜀國,司馬懿獻計出五路大兵攻擊蜀漢,其實也正說明了蜀漢政權面臨的被動局面,除了曹魏、東吳集團的威脅,一個是蠻王孟獲為患,聚眾有十萬之眾,直接威脅益州的安全;另一個是鮮卑國國王柯比能見利忘義,極易被魏國收買,從旱路攻取西平關;再一個,降將孟達,據守上庸,叛軍有十萬之多,可以對漢中造成不小壓力。

    對國內來說,蜀漢政權剛剛建立,人心思定,百廢待興,安定百姓、發展生產才是蜀漢的第一要務,大舉興兵的可能性也幾乎不存在。劉備夷陵大敗後,蜀漢政權的勢力急轉直下,更是經不起折騰。我們拿一個具體的資料來說一下,劉禪投降時,蜀國集團共有人口94萬,卻要供養士兵12萬2千,官吏4萬人,想一想蜀國百姓的負擔得有多重,怪不得諸葛亮出師表中有一言: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小結

    三分天下,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已經分析的很透徹了。魏蜀吳三國中,除了蜀國堅持“漢賊不兩立,王事不偏安”,誓要與曹魏死磕到底,但是奈何實力不濟,加上東吳左右搖擺,蜀漢和東吳很難真正聯合,有所作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賽季中超,恆大國安都有八外援,上港只有五外援,還有希望爭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