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心好書

    因為我記得在上一次的諮詢指導裡面,我建議爸爸媽媽要對一個已經是八年級的初二學生,學會恰當地放手。我建議他們要把跟孩子有關的很多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去承擔和自己去管理。比如說,允許孩子放學回來,按照他自己的安排和節奏,去處理他的作業,或者是去管理好他的手機。

    爸爸媽媽剛開始都是將信將疑,覺得這樣能行嗎?我都管了他那麼多年了,還沒有把他管好,現在要讓這個孩子自己學會去管理自己?

    雖然說對一個初中生,已經發育很高大的孩子來講,爸爸媽媽發自內心的希望這個孩子,人長大了自己就什麼都會了,當然渴望他能夠學會自我管理。可是他又永遠都不忍心或者是不捨得,更多的可能是不敢對孩子選擇放手,不願意相信孩子自己是能夠做得到的。

    後來在我的鼓動和慫恿之下,爸爸媽媽真的按照我的要求就做到了。差不多兩個禮拜的時間,完全尊重我的指導要求,對孩子不他控、不管控、不幫忙。就在旁邊做好他的後勤保障部長,做好他的觀察員,把相關的資訊傳遞給我。

    這次我看到爸爸媽媽如此緊張焦慮不堪地來向我分享說:“這段時間一踏糊塗。放學回來玩手機壓根就控制不住,每天晚上作業都拖得很晚,甚至有時候晚上作業做還做不完。來不及十一二點鐘都沒辦法做完,那就可能要到第二天早上匆匆忙忙起床,很潦草很敷衍的把作業完成一下,就到學校去了。”

    當爸爸媽媽看到孩子身上這一系列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們就變得越來越恐慌,就會有種本能的衝動,想要把自主權又抓回來。我怎麼可以允許你無休無止地玩手機?我怎麼可以允許你把作業馬馬虎虎地做成這樣?我要想辦法怎樣怎樣……

    他們在這兩個禮拜裡面備受煎熬,無數次地想辦法遏制住或者控制住了,這種自己曾經有的這種慣性的衝動。基於對我專業的信任,他們無數次地控制自己的這種衝動,而允許孩子繼續在這樣的狀態裡面待著。

    其實當他們把這樣的一些現象傳遞給我的時候,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

    試想一下,一個從小到大讀書讀了八年的孩子,從來就沒有自己管理過作業,也從來沒有自己主動地管理過遊戲對他的誘惑,他完全對管理和時間是怎樣一個概念都不知道,怎麼可能做得到,在短短的兩個星期裡,就把自己的時間管理、作業管理、遊戲管理做得很好呢?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我經歷過無數幫助孩子時間管理的案例。管好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少則3~6個月,多則12個月。才幾個星期,孩子怎麼可能管理好自己呢?

    所以孩子呈現在的狀態,是非常正常的一個反應。或者在我指導他們的階段裡,在這一個階段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所以我沒有覺得特別的驚訝,反而是要讓父母透過放手的這個過程,讓他們親眼看到,見證了曾經對孩子那麼多的他控和幫助,導致一個到了初中八年級,都還沒有能力把自己管理好的孩子,出現的狀態該有多麼的嚇人。

    所以我很調侃地對爸爸媽媽說:“你們如果不放手,你永遠都不知道,在你孩子身上所呈現的真相,它究竟有多麼的扎心。扎的你心疼。”如果孩子真的就按照這個狀態發展下去,一發不可收拾,父母簡直都不敢想,這個孩子的教育未來會是怎樣

    所以說,到了我們對孩子做教育的這個過程,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如果我不讓家長對孩子放手,他們永遠都不知道好心幫助孩子的過程裡,究竟扼殺了或者是控制了孩子自身多少的能量。

    如果說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起,我們就能夠學會跟孩子之間,按照一定的規則和邊界,允許孩子能夠按照他的能力範圍去慢慢地探索,掌握自我管理的分寸和節奏,漫長的幾年學習過去後,怎麼可能到了八年級,他還沒有辦法把自己管理好?這是不可能的。

    可是,我們從來沒有給過孩子這樣的機會。

    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裡,變成了孩子身邊非常重要的一根柺杖,孩子一直杵著我們在走。如果有一天父母這根柺杖沒了,我們孩子就瘸了,我們孩子就不會走路了。那他未來怎樣走向高中,怎樣走向大學,又怎樣走向他的人生?

    所以,無論您的孩子當下是小學生還是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我都通通建議各位家長要想辦法能夠get到教育裡,有個很重要的一個核心就在於,今天您所有對孩子做出的付出和努力,都是為了有一天當你的手放開的時候,孩子能夠從容自如地把自己照顧好,從容自如地走向他未來的人生之路,您很放心也安心。

    如果是像今天這個諮詢裡的爸爸媽媽,您真的有一天能放手嗎?假設您不得不放手,我相信您也未必是放心或者是安心的。

    所以希望各位爸爸媽媽在家庭教育的陪伴裡,要學會很重要的基礎的一招,那就是嘗試對孩子放手。慢慢地放手,給予他一定的空間,給予他一定的信任,讓孩子在一個漫長的過程裡,慢慢地去調整和梳理自己管理自己的分寸和節奏。

  • 2 # 創業小哥816

    回答了:怎麼看有的父母把孩子栓在身邊

    1 我是一個一歲零十個月寶寶的媽媽,從孩子出生後就一直是我帶著。

    很苦,很累,有時候回想過去,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因為帶孩子的同時還要忙工作,我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只要是孩子睡覺了我就趕緊忙我自己的事。

    2 我也會跟先生開玩笑,要不把孩子送回老家給奶奶帶吧。可說歸說,真要是送回去,我和他爸都捨不得。一家三口應該是在一起的,可若是分開了,孩子會不會想爸爸呢。幾番掙扎,還是決定自己累一點,再苦再累都得把孩子留在我們倆身邊。

    3 孩子不能沒爸爸,哪怕晚上回來能抱抱他都是好的;孩子更不能沒有媽媽,媽媽是他的依靠,是他在睡夢中哭著醒來都會喊的,前段時間我又跟先生開玩笑,“不然把孩子給送回家吧”。先生又笑話我,你捨得?還是不捨得。可能就是為了每天晚上他爸一敲門,興高采烈地叫著爸爸。

    4 那一瞬間,先生抱著孩子又抱我,會讓我覺得自己再辛苦再累都值得。我們是一家三口,是不能分開的一家三口。

    有朋友曾問我,你後悔自己帶孩子嗎?

    說真的,我不後悔。是很累,但是孩子成長的每個瞬間我都有參與,孩子一點一滴的變化我也有參與,記錄他成長的每一個瞬間。為了自己的孩子,盡到應盡的責任,給他應有的疼愛,再苦再累都值得。

    沒有哪個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但凡是有辦法都會想著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

    再苦再難都要把孩子留在身邊,這是多少為人父母的心聲?

  • 3 # 辣椒捲餅

    如果父母是因為愛你想把你留在身邊那無可厚非,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很多孩子在父母身邊,父母孩子都相互得到了很多愛,但也有少部分父母,思想傳統,養兒防老,把孩子留在身邊只是為了老了有人來照顧自己,這讓我想到電視劇《天道》裡有句話,丁元英說:媽呀,如果你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不要說母愛有多偉大了!

    這世上有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犧牲一切,只要孩子開心幸福就足夠了,但也有一部分父母總想著怎麼讓孩子孝順,養孩子反而變成了投資和交換,這樣很不可取,養孩子的過程其實是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投入愛感受愛的過程,理性的人會正確看待親情關係,理解總比挾持更好!

  • 4 # 平成奶爸

    為什麼會有父母想把孩子拴在身邊?父母肯定是非常的愛孩子,所以想把孩子留在身邊,加上可能思想比較傳統,認為孩子是要給自己養老的,所以要留在身邊照顧自己。現在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充滿機會的同時也充滿許多陷阱,許多父母在心裡始終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小,怕出去上當受騙,所以寧願把孩子留在身邊。父母等老一輩人的理念與年輕人不符,認為在家鄉找個體制內工作是最好的選擇。而且許多父母半輩子積累的人脈和資源都在家鄉,所以認為你留在家鄉會生活的更容易。可以試著和父母進行溝通

    我們可以試著和父母溝通,告訴父母我們的想法。

    比如可以說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想出去闖一闖。告訴父母現在的世界更新迭代很快,想要不被淘汰就必須去接受新鮮的事物等等。

    如果要說理由的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出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讓父母放心,讓父母相信你自己一個人沒有問題,甚至可以過得更好。

    所以儘快經濟獨立,鍛鍊自己的能力才更關鍵。畢竟父母和孩子誰也不能陪伴誰完整的一生。

    暢銷作家安娜·昆德蘭說過:

    “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走。”

    愛不是控制,也不是把所愛之人當做自己的私人物品。愛需要尊重和溝通,也需要理解和包容。

  • 5 # 小萍生活記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孩子總會長大的,要讓他/她學會一些生活技巧,讓他/她變得更獨立,對父母沒有依賴性,人生的路還很長,需要自己堅持走下去。

  • 6 # 好奇人生彭琪皓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以至父母總擔心孩子吃苦,受傷害,所以不敢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把孩子“拴”在身邊,為孩子遮風擋雨,殊不知,這種過度的溺愛會扼殺孩子的自立能力,從愛變成了一種傷害!

    過度的關懷,會令孩子長不大,當有一天,父母不在身邊時,孩子沒有適當生活的能力!父母不放手,孩子就學不會管理自己的生活,將來也沒有在社會上立足的本領!

    父母可以幫著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絕對不能幫孩子做一輩子的事情,當孩子有困難時,父母要伸手協助,但不能把孩子一直抱在懷裡,應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整理生活,亨受生活!

  • 7 # why吳俞軒

    如果孩子沒有成年,父母想把孩子拴身邊,多半出於愛的,擔心孩子應對不了外面的世界,在身邊可以多照著孩子。如果孩子成年獨立後,還想拴住孩子,多半是出於自私了,出於情感的依賴,更多的可能是想孩子留在身邊給自己養老,怕該回報的時候孩子跑了。世上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而存在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不該附著於任何人身上,大了就應該有自己的世界。

  • 8 # limi19

    我不認為是件好事

    甚至可以說 這樣的父母應該解救自己的思想

    我能理解 父母愛孩子的心 但是這種愛未免自私了些

    如果愛 就應該放手 讓孩子自小慢慢建立獨立人格 是每個父母應盡的責任~

  • 9 # 秋葉152030477

    這樣的父母教育的孩子不會有大出息,老百姓有句俗語說,罐養王八越養越抽抽……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見世面的多少與他日後的修養,待人接物以及工作前途都大有好處!不能讓孩子做井底之蛙,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的孩子從考大學就鼓勵他往北京考,從此他就獨立闖天下了!如今看來我是對的,他不但有出息而且有眼光,如今有一份自己的事業我們反到是投靠他了……

  • 10 # 陶花源Valerian

    孩子獨立,為自己負責

    在沒有父母的時候依然穩定的生活

    才是作為一個父母

    我們能給予孩子的

    寵愛孩子當然應該

    但卻不要試圖把孩子變成媽寶

    過度依賴並不會帶來幸福和快樂

  • 11 # 家庭教育心法

    從深層看:父母就是想繼續愛孩子,讓孩子在家附近,能看得見摸得著地體驗一體感,年輕人沒有這種感覺,就是尋根尋源頭,而父母就是我們的源頭,就是我們的根的代表。

    父母這種觀念基礎是出於愛,表現出來是控制。本質是連結,和孩子內心的連結,父母認為在身邊就是連結,這是形式上的,真正的連結是內心的在一起,內心的一體感,內心的共鳴共振。超越時空,超越自我以為,愛是無形無相的,如同空氣隨處可感,無論在哪裡都不會真正分離。

  • 12 # 一點心理學

    把孩子“栓”在身邊的父母,看起來是深愛孩子,想保護孩子,其實,是父母自己離不開孩子。

    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是相互的,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慢慢有了自主意識,要獨立,完成分離。

    而親子依戀的目的,就是為了分離,健康的親子關係,能讓孩子獲得足夠安全感,獨自探索世界,順利完成獨立和分離。

    但有的父母,卻希望一直與孩子保持親密。他們害怕孩子離開,他們生活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他們想盡辦法控制孩子,把孩子“栓”在身邊。

    這樣做的害處,是孩子無法真正獨立,即使長大,也可能不成熟,成為“媽寶男”、“乖乖女”,孩子在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中容易出問題,也影響事業發展。

    所以家長請“放下孩子”,讓孩子自由長大,自己做決定。做父母的,多關注自身,關注自己的工作、愛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兒孫自有兒孫福”,當孩子長大了,就不要再把他們“栓”在身邊,那樣做有百害而無一利。

  • 13 # 沐洋傾訴小屋

    希望看到這個問題的父母永遠不要再把孩子強行留在身邊了,都是“悲劇”。

    說一說我身邊的例子:堂弟大學時處了一個女友,兩個人感情非常好,大學畢業以後兩個人商定去女方所在的城市打拼。

    但是,叔叔、嬸嬸堅決不同意,因為他們只有這一個兒子,他們希望孩子回老家在他們身邊,跟他們一樣做一個公務員,一輩子穩定、衣食無憂。

    可是,弟弟不想回去,嬸嬸幾次三番給弟女友打電話,最後生生地拆散了。

    堂弟回到了老家,但每天都不開心。他聽了父母的話,考上了公務員,但是他說他是在為父母活,不是為自己。

    人這一生,活的其實就是生存感,自己主導的人生才有生存感,被別人安排的人生就像是古代的傀儡皇帝,看起來很美好,實際上苦不苦只有自己知道。

    那些不顧子女感受,安排子女生活的父母,希望你們高抬貴手,讓孩子為自己活一次吧。

  • 14 # 17可愛多多多

    作為父母,我也不捨得孩子離開我,畢竟現在孩子還小,如果她們長大了看她們的意願,有多大能耐就走多遠,我相信有能力才能走的遠!當然我也不苛求!順其自然吧!

  • 15 # 獨立思考者1999

    有的父母總把孩子“拴”在身邊總體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不放心孩子,總覺著孩子沒長大,需要自己去照顧,比如孩子成家立業後小孩需要照顧、自己的一些關係可以幫到孩子等等

    2、傳統思想影響,覺著孩子在跟前,心裡就踏實,可以享受到天倫之樂,跟孩子之間相互有個照應

    3、中國城市化程序發展迅猛,很多農村進城的父母進城後少了農村那種鄰里之間相互幫襯的溫暖感,人與人之間交往越來越少,孩子往往是父母最大的支撐

    4、好多獨生子女已經成家立業,作為他們的父母,這時候多數已經退休或者臨近退休,他們對孩子心理上的依賴越來越強烈,希望未來的老年生活中多一些青春活力

  • 16 # Una的瑜伽生活

    總有一天都需要獨自去承受社會的酸甜苦辣,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過。有些時候,人在沒有退路的時候,往往會激發更多潛能。

  • 17 # 學乃身之寶

    那些把孩子“拴”在自己身邊的父母,其實是自私的父母。

    1.父母把孩子“拴”在身邊,有自己的私心。

    那些喜歡把孩子留在身邊的父母,其實想到的是自己以後的養老問題。

    我有一個表妹,大學畢業後,舅舅一定要求她在家裡的縣城找工作,說是離家近好。舅舅所說的離家近,就是想著以後老了有閨女在身邊放心,他就這麼一個孩子,要不老了怎麼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養兒防老。

    現實是,縣城就業機會本來就少,加上表妹不想在縣城,想去大城市闖一闖,無奈舅舅不同意,她只好留在縣城。她也想過“逃走”,但是舅舅說:“你去其他地方找工作就是不想管我和你媽了,就是不孝。”表妹當然不想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只好順從父母。

    結果就是,被父母“拴”在身邊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會不開心。因為他們的生活是父母決定的、控制著的。

    2.父母愛孩子,不該是為了自己。

    父母愛孩子,不該只是為了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成人後的孩子,想過自己的生活,父母不該用綁架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因為這樣的綁架就是在綁架一個人的一生。

    就像我的表妹,她的一生只有縣城這裡。當然,這不是說在縣城工作就不好,而是想說每個人的生活應該是自己決定。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即使你是我的父母,也不該干涉我的人生。

    3.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懂得分離。

    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教他/她獨立,也就是父母要懂得分離。

    父母教育孩子,給孩子的愛都是為了有一天他們可以自主決定和自己選擇,他們開啟自己的人生,而這都是在分離和獨立基礎上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把孩子“拴”在自己身邊的父母,不是愛孩子,也不懂得怎樣愛孩子。

    總結: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讓孩子獨立,而這個獨立就是要求父母懂得分離的必然。孩子有一天就是要離開父母,不僅是身體的分離,還有心裡的分離,這時才是真正的獨立,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 18 # 心靈學者原創空間

    陪伴孩子成長是父母的必修課。陪伴不是孩子在身邊就是陪伴,而是真正放下手機,多花時間和精力為孩子的童年成長的路上做好指引人。願天下父母都能用心地努力地做好自己去感化自己的孩子,做到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也要適當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傾聽孩子的心裡最深處的聲音,做最好的朋友,給孩子空間。

  • 19 # 宇成麻麻

    父母把你留在身邊,要看出於哪些方面考慮,不管怎麼說都是父母對你的愛!如果你感覺限制了你的想法你的作為,你可以試著和父母溝通。說出你的想法!為人父母者才知父母心!

  • 20 # 月迎美學

    父母是最偉大的愛,是分離的愛。如果父母總把孩子“栓”在身邊,

    一方面代表父母是掌控型的媽媽,希望孩子都是那個曾今的小孩,凡事都要讓父母來操控。即使長大了也一直掌控著孩子的一切,最好孩子在身邊,哪怕結婚了也希望在一起。

    另一方面也或許是父母在婚姻中得不到愛,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把孩子當成是自己愛的籌碼和寄託,把愛移情給了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歲做一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以後才不會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