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世紀佛系
-
2 # 紅棗Ayo96
一、客觀看中小企業
1、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 信譽值不高。銀行是不會提高利率就放貸款的。如果你只能還利息,不能按時還本 銀行將面臨很高的風險
現在各大銀行 對貸款都很謹慎。除非你有土地證或其他有價證券抵押。
2、中小企業經營風險比較大,一般信用評分不高,銀行是不會提高利率就放貸款的。如果你只能還利息,不能按時還本,銀行將面臨很高的風險。利率提高,但風險並未降低,銀行貸款首先是控制風險,其次才是收益。而且銀行貸款利率上浮比例是受人民銀行管制的。為了規避風險,現在各大銀行對貸款都很謹慎。除非你有土地證或其他有價證券抵押。
3、中小企業規模小,抵禦風險的能力低,銀行放貸後資金回收的風險比較大,銀行銀行一般情況下,更傾向於支援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支援力度一般。
可喜的是,近期隨著國家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傾斜和支援,目前各家銀行也逐浙意識到中小企業發展的機遇,對中小企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大。
二、從銀行的角度
1.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一個企業需要生成中求發展。沒有利潤或較低的利潤不是大型銀行的首選,因為按照國家規定的利率,很多大型企業的融資渠道基本上依賴於國有銀行。因此對於大型銀行來說,他們不愁沒有客戶上門。嫌貧愛富,是一個行內潛規則。
2.規避風險:大中型國有企業有著一整套完善管理措施和制度,在財務納稅及人事管理上,都比較正規,對財務報表的審計分析較為準確,防風險能力增強。
3.成本與管理:每筆貸款無論金額大小,都有指定的專人管理。貸款客戶的營銷,客戶資料整理、企業經營狀況的調查、授信額度的申請,客戶調查與授信分析,擔保的調查與分析,授信額度的使用即貸款等業務的操作,包括合同的談判與簽訂,抵押的辦理,擔保的核實,貸款資金的使用監控,企業財務報表分析、客戶經營情況的持續跟蹤等等,這些都需要人的精力和成本。同樣一筆貸款,當然銀行會選擇金額較大的客戶。
4.國家產業政策趨向支援:國有銀行還承擔國家政策支援的專案融資任務(一家人不說兩家話,畢竟銀行股份是國家的)
5.在經濟蕭條時期,中小企業普遍的問題在於一是抗風險能力不足,即一旦市場出現波動,他的盈利能力和收入水平可能會驟降。而大型企業產業系列化,形成產業鏈,船大抗風能力強。如果銀行再監管不利,很可能出現較大的金融風險。
-
3 # 暮楓三人
題主應該是瞭解才對的。
中小企業風險太大了。首先這幾年不比03年或者改革開放時候,經濟市場一篇欣欣向榮,大家做生意都可以掙到錢。最近幾年,勞動力資金原材料土地和資源環境成本一直上升,成本變高了,但是中小企業處於產業鏈的低端,他們沒有資金和技術去拼高階市場和精尖科技。做實業越來越難。傳統行業利潤越來越小,人口成本越來越高,現在招人都很難。好多公司做不下去倒閉了,抗風險能力低。這個是大環境。
商業銀行也是企業,企業是要以盈利為目的的,相同的銀行有一筆錢一家大企業要用和10家中小企業要用,肯定優先大企業首先大企業家大業大風險低,壞賬率低,能保障資金安全當然你要碰到下週回國賈老闆算你倒黴,10家小企業不管費時費力管的戶多而且風險要比大企業大很多。人力資源裡面有個名詞叫試錯成本,金融裡面有個叫風險管理,無論怎麼樣都是選擇大企業,你有一筆錢你是借給窮人還是借給大老闆。救急不救窮,銀行也深懂這個。
第三中小企業貸款主要依靠法人的貸款靠企業資質貸款有點難所以我們暫不考慮,就單從法人角度,中小企業主要貸款只有抵押,抵押有多少人有很多房子可以抵押,杯水車薪。
所以你是銀行你也選擇少放或者不放給中小企業,要不是國家政策說要估計刺激,情況會比現在還要惡劣。資本是逐利的。
-
4 # 劉軍218
1、所有制歧視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於傳統體制的慣性作用和政策制定者固有思維定式的影響,許多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所有制性質為基本依據的。中小企業由於其所有制構成的成分較複雜,既包括國有、集體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又包括“三資”中小企業,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國有商業銀行與國有大中型企業同為“國有” ,內在制度約定要求國有銀行對國有企業進行重點支援,使得國有企業佔有 70%以上的信貸資產,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扶持往往力不從心,難以落到實處。
2、貸款程式不符合中小企業資金週轉的特點
中小企業在資金使用上,具有需求小,要求急、週轉快等的特點,單純沿用對大企業的貸款品種和貸款審查方式,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上的需要,往往會使企業貽誤賺錢良機。目前,到銀行去辦理一筆貸款,通常需要經過7個環節,時間少則1 個月,如果加上擔保、抵押、登記、評估、保險、公證等程式,一筆貸款從審批到發放,一般需要3 個月左右的時間,審貸管理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短、平、快地要求,使部分中小企業失去申請貸款的信心,限制了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援。
3、 國內金融業貸款緊縮
目前,按照金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國有商業銀行機構網點向大中城市收縮,服務物件向大中型企業轉移,信貸管理許可權向上級行,特別是總行、省級分行集中,基層銀行的貸款許可權受到嚴格限制;同時貸款審批程式煩瑣,一些縣級商業銀行變成純儲蓄機構,只能吸收儲蓄,做一些基層的調查工作,沒有貸款權,地市級商業銀行雖有一些流動資金貸款許可權,但沒有固定資金貸款許可權。由於基層的商業銀行沒有貸款權,需要一層層的上報到總行的審貸委員會,且貸款的審批程式煩瑣,信貸標準更加嚴格,這進一步使量大、面廣,且主要分佈在縣市級以下的中小企業信貸支援無法落到實處。
4、國內金融業自身的整合
目前,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完善,強化實施預算硬約束,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已成為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而且為了生存,必須按照商業化、市場化的執行模式對金融業進行整合使得商業銀行的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金融機構的信貸標準更加嚴格,同時也使得許多中小金融機構,如城市信用社、信託投資公司和農村信用社處於關閉和合並之中。中小金融機構數量的減少必然導致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減少,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
5、風險成本偏高
銀行的首要目標是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然而中小企業高比率的倒閉和存在較高的違約現象,使得銀行不願放貸。據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統計,有近23.7%的小企業在開業後的2 年內消失;由於經營失敗、倒閉和其他原因,有近52.7%的小企業在4 年內退出市場。從英國企業的增值稅登記資料分析也可以看出:英國的小企業的壽命要明顯地小於大企業。在中國,每年有數萬個小企業誕生,而能堅持連續經營五年以上的還不夠 10%。中小企業高比率的倒閉情況,使向其貸款比率較高的銀行也面臨著較大的風險,貸款的資訊收集和分析成本也會較高,這自然使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貸款。另據城市商業銀行的調查發現:中小企業的違約率要高於大企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是大企業貸款的 5 倍左右,而且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還需承擔一定的機會成本,因而在操作上易產生“信貸歧視” 。
6、成本收益機制與激勵機制不對稱,內部的貸款利率不合理
據銀行調查,中小企業貸款的頻率是大企業的 5 倍,而戶均貸款數量僅僅是大企業的0.5%,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資訊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業的5—8 倍。雖然按現有政策規定,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最多可上浮 30%,但是經過測算,即使上浮 30%,對中小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仍然很高。
由於各商業銀行普遍強化了對貸款審批、發放等各個環節的責任,特別是強化了信貸人員的風險約束,而激勵機制卻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因而導致出現“貸不如不貸,貸多不如少貸”的心理,貸款營銷積極性不高。 -
5 # 位元之家
對商業銀行來說,因為借款人對自身狀況的瞭解要遠遠大於貸款人,其在交易中處於弱勢。資訊不對稱將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在金融市場上,逆向選擇是指市場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結果(即造成違約風險)的融資者,往往就是那些尋求資金最積極且最有可能得到資金的人。為了降低交易成本,銀行一般會按照平均的風險成本對中小設立同一的貸款利率。高質量、低風險的因不願意接受較高的利率而離開銀行借貸市場,而那些低質量、高風險的卻願意承擔較高的利率。這樣,商業銀行將面臨大量低質量、高風險的借款,從而導致逆向選擇。道德風險是指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為。從商業銀行得到資金之後,對於資金的使用有可能用於收益更高風險也更大的專案,無形中加劇貸款的風險。中小普遍存在管理不規範、內部制約機制不健全的現象,資金的使用受到的制約更少、隨意性更大,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貸款發放後要經常關注的資金使用和財務風險狀況,對的貸後監督要加大。
另外,行業銀行信用體系不健全。信用評級是一種社會中介服務,主要為社會提供資信資訊,或為單位自身提供決策參考,最初產生於20世紀初期的美國。1902年,穆迪公司的創始人約翰·穆迪開始對當時發行的鐵路債券進行評級,後來延伸到各種金融產品及各種評估物件。商業銀行對的信用評級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的償債能力和盈利狀況來決定是否將貸款進行審批的行為。目前,國內很多商業銀行沒有專門針對中小的信用評價體系,缺乏專業、先進的中小風險預警機制,因此無法客觀、真實地評價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他們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大都著重於過去的財務資料,缺乏對未來償還債務的能力預測。
-
6 # 西格瑪的化學
是誠信。中小企業如果能夠切切實實將公司的現狀以及未來最可能發生的狀況,告訴銀行,銀行會更容易選擇或者不貸款。
銀行貸款首要考慮因素就是資金安全性,能否按期回收利息與本金,一旦銀行確認可以達到這個條件,會迅速敲定貸款。
首先中小企業本身要做評估,評估貸款是否必要,收到貸款,投資出去,能否真正達到預期目標?中小企業本身要做有把握的投資,並且,能夠將這種有把握的情況,讓銀行也能明白確確實實可行,銀行就會貸款。
如果中小企業自己對於貸款能否達到預期都不清楚,沒有成功的把握,純屬博弈式的投資,銀行當然不會放貸。這樣的貸款,等於銀行間接跟著中小企業去博弈,顯然銀行不會答應。
-
7 # 阿俊Jason
銀行是否放貸,一是看企業的徵信,二是看企業的還款能力,這兩個是最重要的指標;
企業的徵信就跟公司是否有法律官司糾紛,稅務納稅是否有不良紀錄,還有企業法人的徵信有關。
還款能力就是看企業目前的資產情況,是否有不動產,是否有現金流,有足夠的應收帳款,還有公司團隊和業務的穩定性,這些都是有影響的因素。
-
8 # 野兔永
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企業和銀行。
先來說銀行。銀行是做錢生意的機構,不會把錢放起去支付客戶利息;同樣也不會做他們認為自己風險很大的貸款。有以下幾種情況會阻礙銀行向中小企業放款。
1、客戶經理積極性高,但領導層認為風險大。這種情況是最最多,客戶經理需要業績轉換成自己的績效工資,領導要控制風險保自己的位置,永遠都在博弈。
2、領導追任務,客戶經理敷衍。造成這種情況是第一條後續的結果,領導在追任務時,會放寬相應的貸款條件,但客戶經理不買賬,如果出現風險,是客戶經理買單,這就是貸款終身制。
3、銀行的變通方式很多。雖然監管部門有一大堆檔案,但在統計口徑上是可以研究的,你放心,銀行的任務都會完成的。
解決銀行的問題方法一是選擇時點,銀行衝任務的時候;二是選擇有擔當的銀行。
再來說企業:
1、中小企業存在賬務管理混亂,很多都是家族生意,家裡開銷和企業開銷混淆的情況。
2、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抗風險能力差的情況,就拿此次疫情來說,很多企業已經支撐不下去了。
3、中小企業主的思維問題。我自己經歷的,在銀行拿到貸款後,先要把自己的車給換了,辦公裝置給換了,才去計算資金用途。
4、中小企業主的應答問題。基本上都會說“肯定沒問題”,但那是你說的,你要銀行相信你沒問題才是沒問題(包裝)。
其實,中小企業要在銀行拿到貸款,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資金儘量從銀行走,不要坐支;二是財務管理要規範,公私分開;三是要有擔當,做企業,誰都會遇到問題,不要回避問題,好好協商解決問題;四是要有好的人品,儘量積累經驗。
回覆列表
商業銀行對每筆貸款的稽核程式一樣,無論貸款金額多少,都需經過信用評估、企業財務分析、提出調查報告和貸款委員會審查等一系列程式,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的單位成本相對較高;加上中小企業一般比國有企業規模小,其資訊披露也遠不如國有企業完善,如果銀行的收入不足以抵補這些成本,就可能對中小企業“惜貸”,因此,更高的利息收入能夠鼓勵商業銀行更多地考慮中小企業的貸款申請。
目前許多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在7-8%,利率浮動幅度雖然不大,但能獲得貸款的中小企業並不多。在交易費用存在的情況下,銀行更偏好貸款給大企業,做“批發業務”,而放棄向小企業貸款,不願做“零售業務”。在交易費用存在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支付的利息是商業銀行向企業貸款的機會利率,若貸款利率與機會利率之間的差額很小,則商業銀行會停止向企業貸款;若貸款利率與機會利率之間的差額比較小,則商業銀行只向大企業貸款,不向中小企業貸款;若貸款利率與機會利率之間的差額相當大,則商業銀行就既向大企業貸款,又向小企業貸款。因此,要從根源上治理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放寬利率管制、實行利率市場化是一個標本兼治的良策。
(二)融資體制的國有經濟導向
二十多年的經濟改革並沒有改變融資體制的國有經濟導向。商業銀行與國有企業之間的依存關係在現行的融資體制中仍具有不可拆解的性質,國有企業的社會地位和責任事實上鎖定了商業銀行的地位和責任,同時也決定了改革過程中金融資源的配置結構。這種融資體制對於民營性質的中小企業而言是“外生”的而很難與之相相容。
體制的排斥性一方面表現為商業銀行不願意給中小企業放貸而承擔額外的風險;另一方面表現為商業銀行寧願將錢放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賬戶上,也不願意貸給有效率的民營企業。目前,由於商業銀行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規避風險上,因此,它們對那些預期的高回報、高風險的專案已經失去興趣。央行要求各大專業銀行推行個人貸款負責制後,更沒有銀行願意向民營企業提供貸款了。
(三)信用擔保機構
中國企業信用制度尚在建立中,個人信用更為落後,全社會有信用危機感。在信用缺失的情況下,銀行為了減少呆壞賬,保障本金迴流和增值,從1998年起,普遍推行了貸款抵押、擔保制度,純粹的信用貸款己經很少。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固定資產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等特點,因而向銀行申請貸款時需要第三方提供保證,這就有賴於信用擔保制度的完善。
信用擔保是一種信譽證明和資產責任保證結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務活動,它介於企業和銀行之間,擔保人對銀行做出承諾,對企業提供擔保,從而提高企業的資信等級,幫助企業獲取發展資金。但是,目前信用擔保機構在數量上的匾乏、運作方式上的不規範不僅無法滿足眾多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而且也阻礙其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四)信貸歧視
儘管許多中小企業逐漸呈現出經營績效較好、產權結構較為完善、資本結構因依託於內源融資機制也較為完備的優勢,它們卻很難與商業銀行建立普遍的金融聯絡。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歧視所產生的不利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所有制歧視。在中國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中,國有中小企業僅佔總數的
24%左右,民營中小企業成為其主流,因此,國有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存在所有制“不相容”問題,影響銀行授信。國有銀行不願也沒有必要因為給民營中小企業發放貸款而承擔額外的風險。即便是民生銀行這樣的純粹的民營銀行,主要客戶也是大企業(包括民營大企業)和大專案。二是客戶評價標準歧視。商業銀行現行的信用等級評定辦法是針對較大型企業制定的,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使用的是同一種信用等級評定辦法,而大企業的各項信用指標是中小企業無法相比的,該評定辦法過於強調企業資產規模,從而造成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相對較低。這種狀況客觀上對中小企業形成了信用標準歧視,影響中小企業的融資信心。
(五)企業自身
現實中,中小企業違約行為已給銀行造成巨大損失。隨著銀行信貸業務趨於謹慎,銀行從自身利益出發更加不願意貸款給信用度低、風險度高的中小企業。據權威部門統計,在沒有獲得貸款的中小企業中有22.5%是由於自身信用不佳造成的,這就是常說的“道德風險”。
總結
要解決中小企業銀行融資難的問題,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以及金融機構三方面的協調合作。
對廣大中小企業而言,增強信用意識,規範財務制度,健全財務報表,加大資訊披露力度,給銀行提供真實的財務資訊,嚴格按照合同要求使用銀行貸款並按時歸還銀行貸款本息,杜絕逃費銀行貸款債務行為,提高自身素質。
金融機構加強貸款產品的設計以及信貸業務的創新,以滿足處於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中小企業融資的需要;在有效防範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創新適應民營企業特點的擔保方式,如民營企業聯保、倉單質押等,既方便民營企業貸款,又減輕其擔保費用負擔;政府倡導建立由民間發起、民間參股的區域性股份制銀行。小銀行的建立有利於啟用國有銀行的活力,提高國內銀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完善銀行業整體架構,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透過建立完善信用擔保和再擔保機構來分散和降低信貸風險;探索建立貸款保險制度來適當轉移貸款風險,從而增強商業銀行的放貸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