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毒獨財經

    打著理財名義的資金騙局是最不能碰的!我們想理財,是希望獲得一些高於存款利息、能夠跟上通脹水平的資金收益,而那些打著理財名義的騙局,會讓我們血本無歸,更有甚者引你走火入魔去進行負債投資,那真的是吃人血饅頭。不能碰的資金騙局主要有:龐氏騙局、傳銷、P2P、薦股群、東南亞投資、影視投資、加盟店等。

    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就是借新還舊的資金盤遊戲。現在的龐氏騙局包裝非常多,但是你只要遠離各種數字貨幣、各種區塊鏈、各種消費返還、各種期貨、各種外匯、各種交易所,基本上就能遠離99%的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最喜歡用最新最高大上的概念,套上國家大力扶持的大帽子,各種高舉高打,能把牛皮吹上銀河,塑造自己救世主普度眾生的形象,別笑,正常人看起來是十分魔幻的操作,偏偏就是有一大幫無知又有錢的人上當,都是被貪字蒙了心智的人。

    龐氏騙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回報的規則及其複雜,就是要你投錢的時候非常的直接明瞭,但是要想實現收益就有一大版你看不懂的規則和公式。要知道,正規的理財,收益應該是清晰的,至少不該帶有任何拉人頭的條件,也不該分什麼動態收益和靜態收益,如果能做到看不懂就不投資,基本上能避免99.9%的龐氏騙局。

    傳銷

    傳銷跟龐氏騙局又不太一樣,有的傳銷穿上的直銷的正裝,有的傳銷穿上了微商的便裝,其實做傳銷的自己心裡面基本都清楚,就是要不斷的拉人頭+賣產品,並且那些產品都是暴利的智商稅三無產品。

    P2P

    面上的P2P快死完了,但是在偏遠地方、線上下,還是有很多小袋公司、民間金融公司,乾的還是P2P的模式,只是更隱蔽。永遠記住高收益必然承擔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5%的,你就自己做好隨時血本無歸的心理準備。

    薦股群

    很多人不理解有些人天天在那說加群可以推薦股票是什麼操作,也有很多股民期盼有大師或大神可以求帶飛,但是要知道股市是一個超級魔幻的地方,連國家隊(社保基金等)都會投資虧損,如果真的有股神,那一定是犯罪(比如徐翔)。所以薦股群也是騙局。大多數都是騙諮詢費,或者加群關注直播,胡說一通賺個流量費,還有利用薦股作誘餌,入群之後轉向龐氏騙局的。

    總之,股市魔幻,在這個連國家隊、公募經理、私募經理都經常摔跤的戰場,你信那些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股神”?我勸你退出股市更賺錢。

    東南亞投資

    什麼泰國買房、高棉買地、菲律賓買島、越南買廠,通通都是騙局。騙子們無非就是打著這些東南亞小國要準備起飛的旗號,但是你想想你自己,國內都買不起一套房,還跑東南亞湊什麼熱鬧?指望東南亞的房子放個兩年賣掉就可以國內買別墅嗎?有這種妄想的話可能最後是做夢都會哭出來。

    對於絕大多數不懂金融不懂投資的人,就老老實實的在國內玩玩,但凡涉及到境外資產、外國貨幣的,相信我,錢扔出去了絕對沒有回頭路。

    影視投資

    這幾年影視圈的資本投資遭遇寒冬,但是影視圈的需求卻越來越大,所以資本圈籌不到錢,就開始往普通人身上打主意。但是,現在的影視投資就跟當年的P2P一樣,你以為你的錢真的投入了這部電影嗎?你以為你真的看著那部電影的票房就能拿到收益嗎?太傻太天真。

    你的錢,要麼被人純騙,要麼被拿去養影視圈最底層的那些小公司。被騙的血本無歸。如果拿去養人的,可能還能拿回部分投資款,還美其名曰“分紅”,並且結算週期非常漫長。真正能賺回本,賺大錢的,不是你,只能是資本大佬們。

    加盟店

    以前的加盟真的是加盟,現在的加盟是另一種變形的傳銷,加盟投資、加盟創業,現在也成為了一筆虧損機率為99%的生意。還是那個道理,真正賺錢的專案不會開放加盟,或者加盟門檻非常非常的高,因為他必須要保證他的競爭壁壘,那些輕鬆就能拿到的加盟都是在合法收割智商稅罷了。

  • 2 # 牛牛說金融

    影子銀行,是理財的主要資金往來。這些雖然風險高,但是安全係數有。那些金融騙局,才是千萬不能碰的。所謂金融騙局,都是天下掉餡餅的圈套。這裡不介紹非正規的,把影子銀行的理財運作,做個詳細介紹。

    2008年美國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爆的源頭就是次級貸款。所謂次級貸款,就是一些金融機構向信用等級較差或者收入不高的人群提供貸款。

    中國存在次貸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服務次貸的機構是那些呢?答案是影子銀行。

    什麼是影子銀行呢?按照標普(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的定義,影子銀行就是傳統銀行業務以外的所有金融活動。

    1、 影子銀行的範圍

    眾所周知,銀行的傳統業務是存貸(存款貸款)。那麼影子銀行的業務就是存貸之外的外有金融產品。我們可以總結列舉一些在我們生活周圍的影子銀行業務:

    (1) 銀行的理財產品

    (2) 信託各類理財產品

    (3) 非金融企業之間的各種貸款

    (4) 公司債券

    (5) 小貸公司

    (6) 證券公司的各類投資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2018年達到了61萬億,其資產佔GDP總額的68%,這個資料是供給側改革後壓縮的展示。2016年影子銀行資產佔GDP的87%,在金融系統其影響可見一斑。

    在中國為什麼影子銀行的業務是次貸呢?答案很簡單,優質貸款已經被傳統銀行壟斷!

    首先我們看一下長期宏觀資料,數字背後的邏輯可以看到一些耐人尋味的思考。

    1986年,中國GDP是10275億元。

    2012年。,中國GPD是519322億元。

    對比兩個資料可以發現,26年的時間內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49倍多。我們再拆分一組資料,資料來源來自於國家統計局。

    1986年中國銀行貸款餘額為8142億元,貨幣供應M2為6720億元。

    2012年中國貸款餘額為629909億元,貨幣供應M2為974148億元。

    這個資料說明,過去的26年時間內,信貸高速增長造成了中國經濟高度繁榮,企業負債的增長遠遠高於其創造價值的增長速度。

    對於老百姓來講,你的切身感受就是,你手中的儲蓄在無形中被攤薄。對的沒錯,錢在手中握,購買力暗中流。當你明白了這個真相,可能是很多年之後了,你能選擇保住財產的手段要麼買房要麼選擇投資。

    我們回到貨幣供給的頂端,傳統銀行享受著大量較低的資金成本,他們常年攬儲的利息付出僅僅為2%,而他們貸款的利率為6%,之間的差額就是銀行的主要收入。

    因為銀行有著嚴格的存貸考核,傳統銀行的服務物件就是國有大型企業。這也就導致了大企業不愁錢,小企業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尷尬局面。

    市場是個無形的手,需求的存在就會刺激供需形成。在這個背景下,影子銀行就應運而生。

    簡單來看,民間儲蓄不想被通脹悄悄拿走而提供貨幣供給(儲蓄搬家),次貸市場有巨大借貸需求就成就了這一切。

    2、 次貸規模生長促成了優貸危機

    信貸的增長是會導致通脹的,這是一個經濟學常識。信貸增長的最初階段,貨幣增長會帶來企業生產的利潤,而要想擴大規模就需要更多信貸來補倉,這個過程中就導致了貨幣購買力的不斷下降。當這個過程進入惡性迴圈,越來越多的企業或者個人發現,投資其他資產獲利遠遠高於實體生產帶來的回報。

    在中國房地產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這個載體,越來越多的資金瘋狂進入地產進行投資,地產泡沫就慢慢的形成。對於銀行來講,優質貸款的需求增幅遠不如貨幣供給增幅大,那麼逐漸降低貸款稽核標準就在各項考核下出現。在房價高企之下,銀行在固定資產預期升值的背景中,開始從優質貸到次級貸再到垃圾貸中轉變,這就是當年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邏輯。

    為什麼說中國的次貸規模刺激了優貸危機呢?

    這個答案並不複雜,核心秘密在樓市。

    首先看資金供給方:次貸的主要貨幣供給來自儲蓄搬家。這些資金的逐利性導致其服務的載體變化,最初是服務實體經濟,最後都被房地產的投資吸納,共同合力下催生了地產泡沫。

    房地產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從拿地到銷售需要各種融資促成,而影子銀行就是房地產融資的主要渠道。

    其次看樓市需求方:無論剛需購房者還是投資需求,其促成樓市買賣的主要是槓桿(信貸)。在銀行的貸款系統中,個人貸款暑運優質部分。

    最後,次貸中的影子銀行為樓市提供了大量發展資金,而需求中的民間又把泡沫一一吞下。所以在樓市高漲的時候,作為次貸(風險高)的一方,鮮有破產清算現象出現。而作為銀行優質負債的個人貸款卻危機重重,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從一個小縣城的現狀來闡述。

    結語:理財產品,風險高但是有一定的保障。但是介入所謂的民間借貸,承諾高利息的投資,那些是堅決不能碰的。

  • 3 # 莫吝

    其實咱們都知道理財有風險,但是我們要學會規避風險。

    其中,我覺得最應該規避的是“人為”風險。但凡有“人為風險”的理財投資者應該都不要碰。

    怎麼理解呢?

    就是,存在人為透過非法手段,不合規的方式,打著理財的名義,實際是騙取你錢財的,我把這類風險統稱為人為風險。

    那為什麼說這部分風險是最應該規避的,或者說這類的理財是投資者最不應該碰的呢?

    很簡單,因為它本身就是假的,不會有真的收益,即使有,也是短時間的,混淆視聽的,不是長久的。

    所以,如果投資者在進行理財的時候,沒有鑑別出來這類風險,那麼當你選擇這類理財的時候,就基本註定了會以悲劇收尾。

    它不像股票、期貨什麼的,儘管風險大,本金損失的可能性也比較大,但至少它是合法存在的,而且有受監控的交易制度,當然會存在內幕交易、造假等等這些現象,但是至少,在有監管的情況下,這種負面情況不是大範圍的。

    但如果是人為風險,比如說之前暴雷的網貸,排除一些大型的,較為合規的,很多小平臺都是為了謀利而建立的,不是圖著什麼普惠金融,就是為了騙錢,出現窟窿就舊賬還新帳,崩盤,不過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情。

    如果你能提早辨別出這種“認為風險”就不會上車,或者就提早下車,但是很多人其實都沒有看到。

  • 4 # 小皮球官方

    這個問題,我們是專業的,回答一下。

    首先,糾正一下,大家對理財有偏差。理財是對我們個人、家庭的現金流必要的管理和安排,以實現特殊的目的和效果的活動,比如攢錢買車,攢錢買房等等。理財不是買點基金,買點股票。在我們對現在個人和家庭現金流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如果有部分短期閒餘資金暫時不用,可以購買金融產品進行投資,我們叫投資。理財這個事情呢,是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都必須要,因為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和現金支出存在天然的不匹配的問題,如果不進行管理就會出現問題,沒錢養老,沒錢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如果有短期內的閒餘資金,才可能涉及到投資這部分。所以很多人理解錯了,理財每個人都需要,投資就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了。如果家庭收入比較低,短期內閒餘資金比較少,可能投資的部分暫時就用不上。

    回到投資的問題上來,我們要進行投資活動,就必須透過金融工具來實現,比如基金,股票,銀行存款等等。所以,你應該是問那些金融工具比較危險吧?這個其實也是一個誤區,既然是金融工具本質上就不存在危險與否的問題,工具本身並沒有問題。

    金融工具的本身沒有問題,就看怎麼使用,是用對了,還是用錯了。

  • 5 # 第十三號星球

    在投資理財中最危險的是“三不”:不正規,不瞭解,不相符。

    1.不正規

    投資理財不是透過正規的機構,或是沒有正規的手續,基本就是意味著面臨巨大的風險。

    比如民間借貸,借100萬,一年還120萬,寫欠條,並寫明如到齊不還用150萬的房子做抵押。結果一物多重抵押,要拿到錢遙遙無期。

    2.不瞭解

    對投資專案不瞭解,單純聽熟人或高人推薦,據說收益好,立馬行動買買買。

    銀行存錢變成買保險,投資養老莊園變成騙局,買股票成為韭菜。

    多瞭解,多學習,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為你的損失買單。

    3.不相符

    期望高收益,購買與自身風險承受力不相符的理財產品。

    保守型投資者買高風險產品,本金略有損失就心神不寧,坐立不安,寧願割肉也不想再持有。

    理財,高收益高風險,低風險低收益。任何時候都是要擦亮眼,清醒頭腦,多學習,才能獲得滿意的收益。

  • 6 # 晴天財經閣

    如果單純的從理論上來講,以2020年的實際操作資料為例,較低的准入門檻,並且年化收益率超過8%甚至12%以上是基本上是比較危險的,這種理財產品能不購買就儘量不去購買。因為我們看到年化收益率超過6%以上是具有虧損本金的風險,而如果投資門檻很低,年化收益率超過12%以上時一定要慎重投資。

    還有就是施加了高倍槓桿的理財產品最好也是不要接觸,因為它的風險性實在過高。高倍槓桿的理財產品市場上確實是有的,並且是一些金融衍生投資,除了商品期貨之外還有一部分的虛擬貨幣投資也是市價的高倍槓桿的,這部分的理財同樣要慎重。

    最後再講一個比較小眾化的理財方式,數字貨幣理財,同樣是要謹慎參與。在當前以比特幣為首的虛擬數字貨幣中,有一種理財方式是錢包理財,將你手中以人民幣或者美元購買的比特幣,包括一系列的其他數字貨幣存放在特定的錢包中,給予你年化率高達8%以上的收益。結果跑路的數字儲蓄錢包比比皆是。

  • 7 # 投資新勢力

    我經常和朋友們說銀行高於6%的理財是有風險的,有虧損本金的風險,大家不要購買,我們普通人購買4%-5%的理財產品就可以了,這是屬於低風險產品,以前也就是銀行俗稱的保本產品,後面國家不讓用保本這個詞出現在銀行的銷售中。

    高於6%的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不是我說的,是我在銀行的親戚告訴我的。

    那麼普通的4%左右的理財產品為什麼說是低風險,銀行的商業貸款也就是7%-9%點左右,每個銀行都會有優質的客戶,銀行能給我們4個點利息,肯定要賺的比這個還多,所以這些錢賺回來的機率很大,而且銀行還會躺賺4個點左右。

    那麼6%的利息為什麼就風險大了,銀行不會給我們白打工,普通的商業貸款已經滿足不了銀行支付我們這些利息了,那麼只能去尋找更高階的專案,大家都知道,投資是有賺有賠的,所以6%以上的專案都是中高風險專案,損失本金的機率也是一點點增加的。

    最典型的就是以前借貸平臺剛流行的時候,是有銀行的資本進去的,借貸平臺給銀行的利息是10-13個點,所以以前6%以上的理財產品很多,銀行也是躺賺6個點左右的,而且這部分不可控的風險很大,後面出事的很多。

    銀行也會銷售一些高風險的東西,比如基金,證劵公司的理財產品,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等等吧,這裡面的風險很大的。

    現在全球都是降息刺激經濟,4%的理財產品後面會不會還有很多都很不確定,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只建議購買4%左右的理財和國債,安全,風險低。對於其他的產品還是不建議了。

    大家都要明白一個道理,銀行用我們的錢去賺錢才可能給我們利息,利息越高我們承受的風險越大,銀行不可能給我們白打工吧。

  • 8 # 三三三人

    一般來說,從流動性,收益率和風險性三個角度出發可以去評價一個理財產品的優勢和不足的,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自己並沒有清晰的知道,這樣的理財產品投資到哪裡去,投資到哪個專案中,什麼時候收回收益和本金,本金的安全性,收益率是多少,有沒有損失全部本金的風險,有啥保障之類的等等。

    所有的未知的產品,對我們來說,都挺危險的,因為我們啥也不知道啥也不懂的話,很容易就被騙。不僅收益低下更有可能的是損失全部錢財,比如一些炒股投資交流群之類的詐騙哈。

    一般來說,最危險的就是你看中了人家的收益,而人家看中了你的本金,這種時候一般都挺危險的。

    個人想法,僅供參考哈。

  • 9 # 麻線衚衕小六

    什麼理財最危險?

    首先,理財的運作機理。

    理財實際上是投資人把錢投資給融資人,融資人拿著投資款去做專案運營,到期後融資人從運營專案中取得收益兌付給投資人的過程。

    第二,理財的關鍵因素。

    從理財運作機理可以看出理財的兩大關鍵因素,一是融資人的信用,如果融資人違約,無法兌付,投資人就受到損失;二是專案運營的收益水平,一般來說向投資人兌付的收益不會超過專案運營收益,否則融資人就賠本了,當然不能排除確實有融資人出於各種考慮向投資人做貼補的情況存在,但基本上還是圍繞這個水平做小幅浮動。

    第三,哪種理財最危險?

    由前兩點可知,一是融資人劣跡斑斑的,二是承諾收益高的離譜的。

    現階段,就理財而言,號稱收益突破10%的基本沒啥正經的。

    運營利潤能到10%的行業掰著手指頭就數的過來。

    綜上,融資人信用差,和收益畸高一夜暴富的理財最危險。
  • 10 # 琅琊榜首張大仙

    教你一個小方法識別理財裡的最大騙局:那就是看收益回報率!

    關於投資回報率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分辨出你的理財到底是有風險,無風險,還是騙局!

    (1)國債回報率4%,銀行固定收益理財也這水平。

    (2)打理社保基金的就是隻能賺不能虧的高手,長期年化是8%。

    (3)社會各行業平均回報率8%,這也是現金流折現模型中經常使用8%來折現的原因。

    (4)公募基金經理長期年化超過15%的只有10人,年化超過10%的有60人。

    (5)公募基金經理長期年化收益超過20%只有1人他4年年化21%。

    (6)巴菲特年化22%即60年回報15萬倍,78年544萬倍。所以重要的是早做、穩賺、活久。

    我的觀點:

    也就是說,普遍在4%-6%左右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低風險或者無風險的;

    而在8%-12%左右的理財產品都是高風險,並且很容易損失你本金的;

    對於那些保證你15%以上的理財,基本都是騙局;

    試想一下一個職業基金經理人的年化收益才15%左右,巴菲特的年化才22%左右,哪個理財能夠保證比他們更穩定,更厲害,更持久?如果有,那基本都是坑!

    所以,對於4%-6%的理財,你可以嘗試;

    對於8%-12%的理財,你可以冒險;

    對於15%以上的理財,不要相信!因為能夠獲得15%以上收益的基本只有靠自己投資而來的,絕對不能靠著別人獲得,這樣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基本都是“你盯著別人低利息,而別人看重的是你的本金!”

  • 11 # 八位數花園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財的風險和回報比不合理是最主要的識別理財風險的方法。

    1,保本理財。

    其實現在已經不存在保本理財了;銀行銷售的理財根部沒有保本的說法了。一份保本的理財什麼樣的回報率是安全的呢?

    銀行定期存款可以理解為無風險,收益率在年化3%+,各大銀行攬儲的成本在不斷的增加;筆者當地的村鎮銀行定期存款的利息能夠達到5%+;但這一類小銀行的穩定性就不如大銀行。

    去年全國暴雷最多的是P2P,不論是網路上的p2p還是我們身邊的p2p公司給出的保本回報了都很高;百分之10是常見的;筆者身邊的p2p公司甚至可以給到20%的年化收益率。

    但是我們看結果是什麼?全國的p2p暴雷嚴重。

    也就是說保本保息超過定期存款利息的都有風險。

    2,風險理財。

    筆者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做資管業務;金融市場中風險和回報率的比例1:1是合理的。

    也就是說一個期貨賬戶的風險值是本金的30%,那麼這個賬戶年化的收益了達到30%以上就是合理的。

    很多朋友同我諮詢資管業務,從來關心的都是盈利率,沒有回問風險值。

    其實投資理財一定是風險先行;在瞭解了風險值之後再看盈利率決定是否可以投資。

    總結一句話:如果一份理財產品只跟你講收益率,不跟你風險值,那麼這份理財是不能買的。

  • 12 # 趙冰峰財經

    很多人說是收益率,收益率越高越危險,真的 是這樣?其實也不是。

    之前就有人曝光過,銀行的某些理財,收益率很低,但是最終也血本無歸。為何?銀行內部人搗鬼,把這筆錢投入了非正規渠道里了。

    當然這是很極個別的案例,銀行渠道相對安全性還是很高的,但有些小銀行存在一些飛單的現象,這個一定也要注意。

    而非銀行渠道的理財,即便收益率很低,也要仔細甄別,有些人現在開始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收益率壓低一些,但是比銀行高一些,讓人以為風險不大,其實也是一種騙局,比如一些網際網路理財產品,一定要小心。

    除此之外,我之前也寫過一篇理財騙局的,再次給大家分享一下:

    專案融資騙局很多所謂的財富管理公司,利用各種專案融資進行斂財,比如投資什麼高科技專案,房地產專案,還有拍電影等等,記住,這類高風險投資,一般人很難辨別真偽,就記得一條,好專案現在有的是大資金投,你這幾萬塊,好專案是看不上的,能找到你的,自己想吧。非法投資平臺騙局食色性也,現在很多騙局的開頭都是利用微信美女來進行接觸,這裡面水太深了,有些是做非法投顧的,有些是做非法現貨交易的,有些是賣茶葉的,反正什麼亂七八糟的都有。記住,非正規平臺的投資,一定要遠離。拉人頭理財騙局這其實是傳銷的變種,利用網路,進行發展下線,拉的人越多,你的收益越高。不少都打著金融互助之類的名號。之前幾年也是很多,很火,最近了解的不多。原始股,新三板騙局這類騙局也很多,股權投資,還是那句話,你沒有風投的風險識別能力,就不要碰這類投資。很多公司,你如果沒見過,僅憑資料就投資,那就太草率了。就算見過,也容易被騙。

    投資誘惑實在太多,希望各位不要上當受騙。

    如今大額定存收益率還可以,4%左右,湊活著投吧。

  • 13 # 美味的乾鍋包菜

    個人認為3種理財最不能碰:

    1.年輕人駕馭的大型財富集團

    現如今一些大型財團還是非常年輕的團隊在控制的,80後甚至90後的美女超多,並不是說年輕人創立的理財平臺都不靠譜,而是創業應該踏實一點,由小極大,先做好一個小而美的平臺,再慢慢拓展業務。年輕人駕馭的大型財富集團,風險真的尤其高,建議遠離。

    2.符合下面特徵的理財平臺:A、涉及違法違規業務;B、投資標的價值波動極大的理財平臺;C、風險分散度不足的平臺;D、成立不足一年且無顯赫背景的平臺。

    3.傳銷騙局平臺

    只要出現靜態收益、動態收益、虛擬幣共享,複利增值、金融互助社群之類的關鍵詞,幾乎都是傳銷。參與這些傳銷活動不僅可能血本無歸,還可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 14 # 金融逐夢人

    個人認為最不能碰的就是形同“龐氏騙局”的理財,這類產品的特點是違背市場正常收益率,不披露風險、無風險揭示、平臺小眾等。

    理財產品的風險

    國債和存款可以視為無風險,但是理財產品沒有這二者的安全性,根據產品風險特徵,一般理財產品的風險分為五檔:

    R1級(謹慎型) ,一般由銀行保證本金的完全償付,產品收益隨投資表現變動,且較少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的影響。

    R2級(穩健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R3級(平衡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有一定的本金風險,收益浮動且有一定波動。R4級(進取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較大,收益浮動且波動較大,R5級(激進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極大,同時收益浮動且波動極大。

    那麼一般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都會對風險等級進行披露。無風險揭示的理財產品我認為很危險。

    什麼是合理的收益率?

    不得不說,很多平臺小眾的理財產品之所以能吸引大眾的眼球,就是因為其承諾的收益率很高,且在一段時間內能予以兌付。於是不少人明知有風險但仍然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最終很多人因此受到損失。

    值得參考的是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告誡投資的過程中提示的風險警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努力透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一旦發現存在高回報的理財產品,要積極提醒,積極舉報,讓龐氏騙局無所遁形。”根據這個範圍對收益率進行估量是比較合理的。

    最後,我認為曾經暴雷的理財產品最好不要涉及,比如P2P平臺,其實有部分P2P產品也是受到認可的,但是如果足夠謹慎的話,就要從之前的風險中吸取經驗。

    希望大家都能遠離風險,取得不錯的收益!

  • 15 # 解說小陸

    就這麼說吧. 金融這一塊 包括老百姓比較常去的那個地方 沒有一個保本的 因為保本保息的理財如果有就是違法的.通常老百姓比較信任的那個地方 也會把資金拿去做一些私募公募類基金.所以還不如自己去找一家比較靠譜的私募來做.

  • 16 # 精點法律知識

    期貨最好別碰。

    有很多有炒股經驗的人想進入期貨市場而往往吃了大虧。期貨的交易不同於股票的交易,股票的經驗在這裡能用到的很少。

    前一陣,大家應該聽過“蒜你狠”“豆你玩”等詞還有香菜數不勝數的例子。都和期貨息息相關,普通人很難在這裡賺到錢。所以說只靠技術的話,在期貨市場上只能說如履薄冰。

  • 17 # 以起來

    人不能把錢看得過高不能把錢看得過重我也不懂的什麼樣的理財是騙局不是騙局,就想著把錢存到國家正式銀行,不要存到什麼理財利運有多高多高,我總想著天上不會掉陷餅的在一五年的時候我們這裡就有個搞理財的利運特別高,一些有錢的人就把一生的積續都存進去有幾萬最高有3拾萬幾百萬,他們在這裡搞了3年3年後他們卷錢逃走,存款過高的得病死去,我對他們說這是你們家上幾輩人該下人家的要你們這輩人來還,錢不是身才之物生帶不來死帶不去你們都要想開大不了從頭再來

  • 18 # 金融筆記

    極具誘惑力的理財通常都是最危險的。

    所有理財產品都有3個特徵:流動性,收益性和風險性。這3個特徵在絕大多數時候是不可能同時具備的,總會有某一個環節有短板,這就導致在購買理財的時候總會有那麼一點讓你猶豫不決。一旦這3點都“完美無瑕”時,這款產品在面上看就是極具誘惑力的,往往也是最危險的,因為它的風險都是隱性看不到的。

    理財產品都具有三性特徵限制,總會有一點不竟如人意

    我們有句俗語叫:

    風險和收益成正比,收益越大,風險越高。

    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基本上反應了風險和收益的關係,但是卻不夠準確,因為它忽略了流動性對他們的影響。

    理財產品的特性簡化到最後就是流動性,收益性和風險性。

    流動性的概念涉及到是否容易變現,比如股票,你想要變現,只要在軟體上點一點就好了,而房子的交易就要複雜的多,得去尋找合適的買家,找買家可能就要幾個月時間,再比如一些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想要找到接盤的人就更難了,所以上述三類資產的流動性是股票>房子>非上市公司股票。

    收益性的特性比較簡單,就是預期收益率,買入這個理財後到期能獲得什麼樣的收益率。

    風險性特徵就是買入這個商品後可能會遭遇什麼樣的損失。

    那麼,三者如何影響呢?

    金融學上叫做“不可能三角”,也就是不可能同時具備流動性,收益性和風險性都很強的理財產品。我隨便舉幾個例子

    定期存款:流動性很強極易變現,風險性很小几乎不會損失本金,收益很差。

    股票:流動性很強容易變現,風險較大,收益也較大。

    比特幣:流動性很強以變現,風險極強,收益也極強。

    從上面的對比中,特別是股票和比特幣的對比中,我們看到,股票跟比特幣的流動性類似,比特幣的風險比股票大,收益也比股票大。

    大部分的理財產品的特徵都是這樣的,一環強化,另外一環就要弱化,想要更高的收益,就要承受更差的流動性或者更高的風險。

    完美的產品通常就是最危險的

    理財產品的三性特徵就好像是一個封印結界,框死了所有的理財產品,不可能存在一個完美的理財產品,在流動性風險性和收益性上都有完美的表現。一旦有一個產品,他在三性上的表現都很完美,那麼,就有隱性的風險被忽略掉了,反而表明,這是一個不能碰的最危險的產品。

    有意思的是,這樣的“理財產品”在市面上有很多,在出事之前,他們都是一款完美的理財產品:享受超高的收益,極低的風險,想要贖回也很容易,極具誘惑力。可惜的是,在出問題後,這種產品都淪為了集資詐騙或者非法集資。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而最完美的金融產品通常都是不能碰的最危險的產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投資能買金首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