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江李幫主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係。

    看不懂只能多學習 ,看看大咖解讀。

  • 2 # 臨沂融資人們的二三事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詳細解說:

    原理一

    人們面臨交易關係原句可理解為“人們面臨權衡取捨”。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的運用在保衛海岸線上免受外國入侵的時候(大炮),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瞭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著每一種可能的選擇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個人和企業透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透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透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原理五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華人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儘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透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原理七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執行。但是,還有另一種回答。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儘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正。

    原理八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是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productivity)的差別。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原理十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curve),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係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a) 貨幣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從而刺激物品與勞務需求b) 長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價,繼而引起企業更多的生產,更多的僱傭c) 更多的僱傭則意味著更少的失業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捨。這就簡單地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地緣世界

    第一,人是理性的,做事情出發點是利己。

    第二 ,需求及價格決定供應量及後續價格走向。

    第三,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第四,邊際成本遞減引出規模經濟。

    第五,機會成本的存在使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第六,市場帶來活力,但不是萬能的。

    第七,經濟水平決定了物質的豐富化程度。

    第八,國際分工帶來價差,產生國際貿易。

    第九,凱恩斯主義推動了財政政策的大發展,帶來巨量政府債務。

    第十,利率及公開市場操作的貨幣政策效果越來越差,新自由主義抬頭。

  • 4 # 饕餮閣主

    這些原理都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規律總結。你看不懂說明你的底層知識儲備和思考模式沒跟上。首先我給你推薦兩本書,一本《資本論》一本《經濟發展理論》。你先從勞動,分工,價值,剩餘價值。以及經濟發展和執行的原理出發來看待這些原理就很清晰了。甚至你也可以在這個經濟發展的邏輯裡提煉出自己的原理。

  • 5 # lq732

    經濟學是一門非常複雜、綜合性、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正確理解經濟學十大原理需要先了解經濟學的基礎知識,然後再重點學習理解十大原理。1,人們的生存就是一個權衡利弊、取捨得失的過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時空內只能做部分事情,到底做什麼事效果最好、代價最小,這就需要權衡取捨,由此可見,該原理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普適性。2,為某東西而放棄的東西。這就是交換,得到某種東西就是佔有他人勞動,你必須放棄某種東西(如付錢)放棄你的部分勞動成果這種交換才能持續,通常也被認為相對公平。3,理性考慮邊際量就是要對引起質變的數量重點關注。如你吃飯可吃10個饅頭,吃了9個仍然覺得餓,吃完第10個馬上感到飽了,考試60分及格,你考了50分結果歸零了,跟沒考一樣,這裡的第10個饅頭和60分就是個邊際量,日常生活、學習、工作要以此作為最低要求。4,人們對刺激會作出反應。就是說人有功利性,深層原因是大部分人經濟力量是有限的,更喜歡用同樣的貨幣買更多的東西,這也是供求關係的基礎性要求。5,市場往往是組織經濟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說到目前為此,以自由競爭為表現形式的市場組織經濟活動的效果最好。非常遺憾,目前,組織經濟活動的方法只有兩種,即市場與計劃。實踐證明單純的計劃無法組織經濟活動,單純市場也有侷限性,必須是組合拳,但是,市場是基礎,所以要強調是“一種好方法”。6,貿易能使每一個人狀況更好。就是說交換產品和服務可以提高每一個人財富總量與生存質量,其隱藏的因素是每個人各自有所長、所短,交換能發揮優勢,提高效率和質量,兩全其美,個人如此,國家之間也如此。7,政府有時可以改變市場結果。就是說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有一定條件和環境,條件和環境變了市場作用的結果也就不一樣了,勞動力、生產資料等要素自由流動,貨幣供應量適當,股市、期貨、線上線下交易平臺健全,市場作用的結果就好,反之亦然,但是,市場發揮作用的核心是競爭機制,而鐵路、民航、碼頭、軍工等基礎設施,以及水、電、氣等公用事業、少數寡頭企業具有天然或固有的壟斷性,單靠市場會導致低質高價,必須政府幹預影響其結果才符合經濟發展的社會要求。8,一國生產水平取決於他生產產品和勞務的能力。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經濟實為與其科技、管理、人力資源的水平正相關,資源的豐富程度與科技的發達程度最重要。9,貨幣發行量過多時物價上漲。這個很好理解,這個原理本質是揭示通貨膨脹與貨幣發行量的關係,只是貨幣發行是一項複雜的工作,發多了會通脹,發少了會經濟萎縮,而合理數量的確定既要考慮經濟增長率,也要考慮貨幣週轉率、非貨幣支付的比例、一定存貸率下的銀行和民間貨幣沉澱情況等。另外,在市場流通貨幣數量一定的情況下,可以透過利率調節單位貨幣實現貨物交換的能力。10,社會面臨通漲與失業之間的交替關係。這是講在通脹的情況下失業率低,反之亦然。這背後隱藏的問題是,科技發展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能帶動規模擴張才能降低失業率,否則,自動化、機器人等廣泛應用會排擠勞動力,形成高失業率。降低失業率通常有兩種辦法:一是降準降息或增發貨幣,增大流動性,以可承受的通脹促經濟規模擴張,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以擴大就行;二是縮短工作和經營時間,把原來一個人做的事讓兩個、甚至三個人做。

  • 6 # 戰忽局副忽長

    簡單通俗的來講,經濟學就是貨物和貨幣還有生產力之間的關係。貨物生產變多,貨幣保持不變,就是通縮,反之就是通脹。生產力不同,貨物價值不同,就產生了貿易(跨國貿易)。當進口與出口價值相等,則可以說是貿易平衡,進口大於出口就形成貿易逆差,反之則是順差。貨幣不同,貨幣所形成的購買力不同,則形成了匯率。當貨幣超發,形成通脹,則本國貨幣貶值,反之則升值。

    弄清楚這些經濟基本知識,再結合到經濟學理論中去,則比較容易看懂。在經濟學學習期間,多關注國內國際金融方面的事件,再結合書本上晦澀難懂的理論,則比較好理解了。

  • 7 # 魯卡爾

    馬克思說:《資本論》最終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研究這個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的發生、發展和沒落,就是馬克思的經濟學學說的內容。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今天,其生產方式的殘酷性、沒落性、衰退性、腐朽性、垂死掙扎性,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預言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理是唯一正確的。現在竟又弄出了個經濟學十大原理,有點不可思議。到底是哪路經濟學學派的觀點?是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還是對其反對與修正?

  • 8 # 東城的郭先生

    經濟學是有階級性的,換句話說是有主義之分的,你看不懂是因為這些“原理”和你的實際感覺相悖。如果不是應付考試就別背了,多看書多思考吧。

  • 9 # 小生活大商業

    三個核心緯度:

    ①錢從哪裡來?

    ②錢到哪裡去?

    這麼理解,你就明白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喜歡玩手機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