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子霜塵

    《雍正王朝》裡面的太子無才無德,從開篇眾人為江南賑災一愁莫展之時,卻與庶母巫山雲雨,遲到了朝會,望之不似人君。隨著劇情深入,其行為結果越發來得惡劣,直至有了第一次被廢黜,才有了舉薦新太子。

    第一階段:康熙很失望,但並未廢黜太子

    作為儲君的胤礽,理應為君父分憂。故在出現江南賑災、追繳戶部欠款二事之時,康熙首先徵求太子的意見,既是對其政務處理能力的考察,也是希望其能在國家非常之時,承擔起重任。

    但太子心虛,顧左右而言他,既無能力也無態度。康熙頗為失望,需另覓人選處理這兩起棘手的政務,而雍正這時又有這個意願幹,這些費力不討好的活,當然了,這是編劇一心將雍正打扮成為,一心為公的正面形象所致。但要說康熙這時便動了,立雍正為儲君的心思,恐怕也是不實的。理由嘛:

    1、康熙認為太子無才,不能承擔重任(注意此時康熙還未認識到太子無德),需要有其他皇子,處理那些以大臣的身份,無法處理的政務;

    2、哪怕是康熙透過老八胤禩突審肖國興的摺子,知曉了太子的所作所為,還是將肖國興送到盛京(瀋陽)以保護太子;

    3、雖然是相當失望,但康熙心中又極為矛盾,從其借詢問張廷玉兒子病情時說的“朕兒子的病,怕也是難好了”,“怕”“難”兩字又包含了康熙的一絲僥倖,希望太子改過自新。

    第二階段:兩股政治勢力聯手,導致太子第一次被廢黜

    綜上所述,太子雖然不孝,正如康熙訓斥大阿哥胤褆所說“忘記了胤礽,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即是說康熙培養太子作儲君是花費了相當苦心,也不是說廢就廢。一者是有胤礽生母的感情因素;二呢,是打亂了康熙的計劃。只能說這時,康熙有廢黜太子的念頭,然後呢?沒有然後,因為其沒有新太子的人選。

    情況直到熱河狩獵,才發生了根本改變。胤礽與庶母巫山雲雨的一幕,為康熙撞破。加上老大胤禔暗中施魘鎮之術以及老八陣營,偽造太子調兵手諭的推波助瀾下,製造出太子起兵謀反的假象。熱河行宮一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康熙只好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命大阿哥胤禔掌管宮中侍衛,三阿哥胤祉掌管行宮外圍軍隊。同時強調只有胤禔、胤祉、馬齊三人同意,方可調動軍隊。

    穩定局勢後,停用太子的一切印信,看管起來,等於剝奪了太子的權力。繼而回京後,宣佈廢黜太子,令大臣舉薦新太子。

    第三階段:胤祥慷慨陳詞,鄔思道指點迷津

    之前,無論明裡暗裡,雍正陣營都視為依附於太子。經過熱河一事,雍正陣營主僕才明確了奪嫡。鄔導演建議雍正,舉薦胤礽,原因有五:

    1、鄔思道研究康熙文章、詩詞,認定康熙對亂怪亂神之事,都是深惡痛絕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康熙對老八自編自導自演的“張德明事件”的表態,恐怕不是其真實意思,也否定了老八胤禩作為太子的人選;

    2、既然否定了胤禩,那麼老三胤祉、老十四胤禵也沒有什麼競爭力。胤祉是“書蟲”、胤禵只會帶兵,還不如雍正來得露臉;

    3、雖不知偽造太子手諭一事,但熱河當晚太子行為乖張,被證實為是老大施了魘鎮所致,由此反推太子調兵謀反一事,也極有可能是遭人陷害,太子老師王掞所言的“陰為絆阻”,亦是這個意思。如此似乎太子也沒有被廢的必然理由;

    4、聯絡此前,太子賣官還款,以及張五哥頂包殺人,引發了大清國建國最大的司法醜聞,康熙都對太子手下留情,是割捨不下對愛妻的感情,這個鄔導演應該能從詩詞,文章中讀出;

    5、在熱河之時,老十三胤祥為太子挺身而出,落得圈禁的下場,可看作是打壓太子一黨的動作。如今,將其釋放,說明康熙並沒有完全宣判太子的“死刑”。

    後記

    如此,鄔導演否定了胤禩、胤祉、胤禵當選太子的可能,而太子的失德,但沒有觸及底線,康熙還念及太子生母的感情,未完全死心。

    關鍵在此情況下,建議雍正他們舉薦胤礽,是延續其一心為公的風格,值此特殊時期,在康熙那裡是重大加分項,也是鄔導為雍正確定“以不爭為爭”方針的體現。同時,太子遭到又是陷害又是魘鎮,晦暗難明的情況下,此舉也避免雍正受到政敵的打擊。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2 # 雍親王府

    康熙在熱河秋闈期間,迫於危急的形勢以及當時皇子間已然劍拔弩張的惡劣關係,當機立斷的將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廢黜,並且緊隨而至的,是康熙發動王公貴胄和文武百官,暢言“新太子”的人選,就此拉開了“百官舉薦新太子”的序幕。

    而在這個時候的雍正,已經有了想要“自立門戶”,爭奪皇位的想法,可雍正還是依從了鄔思道的建議,與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向康熙諫言,支援康熙復立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扶保胤礽重新坐在了皇太子的位置上,看似是雍正等人自絕“晉升”之路。然而從事情後續的發展來看,雍正恰恰是在用此時的“示弱”,為之後的奪嫡爭鬥,做著精心的準備與構劃,此舉也不可不謂之是一手漂亮的“瞞天過海”、“暗度陳倉”之術,盡顯鄔思道的智謀與雍正的“心機”。

    雍正“自立門戶”,參與奪嫡,太子胤礽自身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如果說要問在此之前,雍正對於參與“九子奪嫡”的態度,那麼雍正的想法除了按照既定的事實和祖制,扶保太子胤礽,就是要在紛繁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實現自保,至於丟皇位的覬覦之心,則尚未完全形成。這一點,從雍正前往江南籌款賑災,一定要經由太子胤礽舉薦,以及在追比戶部欠款和後來拒絕審理張五哥刑部冤案等一系列劇情中得到了體現。

    然而,隨著雍正與太子之間矛盾與衝突的逐漸產生,雍正也慢慢開始決定是要“自立門戶”,與康熙的其他皇子進行較量和角逐,爭奪皇位。

    一方面,此時的雍正,對於太子胤礽,心中充滿了無盡的失望。

    其實,雍正對於太子胤礽的失望從追比戶部欠款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

    雍正被康熙委以戶部欠款的差事後,胤礽主動找到了雍正,並且直接說明這份差事是他舉薦雍正的。可緊跟而至的,並不是他自己率先表明對於雍正的支援,更加沒有表態願意對此事可能造成的後果替雍正分責,相反,胤礽拿出了一份延緩追繳欠款人員的名單。可以說這是從一開始就在給雍正製造巨大的難題和麻煩。

    而在整個追比戶部欠款的過程中,胤礽又是不管不問,沒有任何的支援和幫助,有的只是他對於司馬尚、黃體仁、肖國興等這一眾“太子黨”死忠的袒護。拋開這個不談,眼看著雍正無法順利完成追比欠款的差事,太子胤礽甚至還要阻止老臣們用康熙賞賜的體己銀子還賬,之後更是當著所有的面,提出了分兩年還清欠款的方案,進而對雍正此前的全部工作予以了全盤的否定,這也使得雍正在朝臣面前是威信盡失,顏面掃地。

    康熙如此看重此次追比戶部欠款,確實是因為國庫空虛,難以維繼國家的正常運轉,所以康熙才不惜用重賞和重典,甚至就連老功臣魏東亭的死,康熙都保持了沉默,這都說明康熙都是希望籍此能讓國庫充盈起來,緩解國家的危難。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太子胤礽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領會康熙的想法和目的,更是沒有考慮到國家整體的局面,這本就是對於胤礽能力與格局的一次巨大否定。而在此過程中,胤礽對於忠心於他的雍正,他選擇的是“出賣”,即將所有的責任全部推卸給雍正,而自己則做起了“老好人”,以博得百官的歡心,殊不知,這已經將雍正徹底的得罪,對其產生了巨大的不滿。

    試想下,在遭受如此困難與眾多抵制的情況下,雍正能夠追回欠款的三成,已經實屬不易,康熙主動掏出自己的體己為老功臣“買單”,本就說明康熙對於雍正的工作基本還是認可的。如果這個時候胤礽肯為雍正說話的話,那麼雍正即便是不被晉封親王,也會得到其他賞賜,胤礽也會更加的為雍正所感恩戴德,這本可以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可最終,由於胤礽的一念之差,不僅讓自己的能力短板繼續暴露,同時還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支援力量,可以說後來一系列事情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太子胤礽咎由自取的結果。

    另一方面,則是十三阿哥胤祥的支援。

    儘管雍正與十三阿哥胤祥的關係極佳,但是雍正在奪嫡這件事情上,並不清楚胤祥真正的想法和態度,因為在此之前,胤祥與他一樣,都是在扶保和支援太子胤礽。

    而如果按照胤祥俠肝義膽的性格特點,他必然會選擇“忠孝”之道,即按照祖制以及康熙皇帝的想法,繼續支援太子胤礽。

    然而,胤祥剛剛從理藩院被放出後,所說的一番話,可以說讓雍正感到了欣喜。

    “我覺得我該做的都做了,我不再欠太子什麼了。這塊石頭一搬開,我心裡也一下明白了許多,就開始想,太子值得我保麼?作為大清將來的皇帝,他能夠把這個國家治好嗎?我為什麼不豁出來幫四哥你呢?四哥,你有這個才,也有這個德,更有這個使命!你為什麼不挺起來和八哥爭一爭呢?”

    此時胤祥的態度已經非常的明確,那就是他已經放棄了對於太子胤礽的支援,轉而全力扶保和協助雍正奪取皇位。

    而胤祥的支援,不僅使得其實力得到了增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對從小就關係甚佳的兄弟,不會因為在權力爭鬥過程中的分歧,而反目成仇,分道揚鑣。

    可以說,十三阿哥胤祥的支援,讓雍正放下了最後的心理包袱與情感牽掛,就此開始決心與其他皇子放手一搏。

    由此可見,太子胤礽對於雍正的“出賣”與不公平對待,使得雍正對於胤礽產生了巨大的不滿,而胤礽又因為其一直以來的“荒誕”行為,讓曾經支援他的胤祥放棄了對其的支援。最終,這二人就此將自身從“太子黨”抽身出來,選擇“自立門戶”,開始進入到“九子奪嫡”的角逐之中。

    鄔思道建議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舉薦胤礽,就是要起到“一石三鳥”的效用。

    實際上,在聽到十三阿哥胤祥鼓動雍正參與奪嫡的時候,除了雍正之外,在一旁的鄔思道也是同樣的興奮,因為他知道,當雍正和胤祥之間本就是有著相互扶助與支援的親密關係,如此一來更是打破了二人內心中最後的隔斷,徹底的將結為政治同盟與利益共同體。

    而對於鄔思道而言,他以一介刑輿之人的身份,又有著殘疾的身體,今生不可能再走仕途之路,那麼扶持出來一位能夠為天下造福的皇帝,也是不枉此生,算是有所抱負。這也無疑讓鄔思道更加堅定了幫助雍正的決心。

    於是,鄔思道在雍正正式踏上奪嫡之路的時候,所給雍正獻上的第一個計策,那便是讓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共同舉薦胤礽,勸諫康熙復立其太子之位。而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隱藏”。

    首先,對於康熙而言,雍正要隱藏自己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

    在此之前,康熙曾邀太子胤礽的師傅王掞同車共行,之後又在王掞大鬧朝堂的時候,沒有對其進行懲罰。而之所以康熙對於胤礽的老師能夠有著如此的寬待,都說明此時康熙的心中還是裝著太子胤礽的,況且在熱河的時候,康熙還命人為胤礽送飯、送火盆,這些都是康熙的不忍和關愛。

    而作為最瞭解康熙內心所知所想的鄔思道,在面對康熙對於江湖術士張明德的“妖言”沒有做出任何懲罰,甚至還說這代表了“一定民意”的時候,鄔思道也更加明白了康熙這明顯是為了“引蛇出洞”,目的就是“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好將整個八爺黨的勢力一網打盡。

    況且雍正舉薦胤礽,無疑也是有著最多也是最為充分的理由為康熙所接受。

    如果雍正也串聯外臣扶保自己,那麼就是將自己的奪嫡之心昭然若是,在這個時候暴露如此野心,必然為康熙所厭惡。

    如果保舉的是八阿哥胤禩,難免也會被扣上“趨炎附勢”、“人云亦云”的帽子,這也不能給康熙留下好印象。

    而保舉胤礽則情況完全不同,畢竟此前雍正和胤祥在外界看來是太子胤礽的人,懷念舊情、扶保舊主,這本就無可厚非,有著充分的理由;與此同時,保全胤礽,還能夠維繫康熙的顏面,如果康熙真的有復立之意,那麼這無疑也給了康熙一個最好的臺階。

    所以這樣看來,從康熙的這個層面來說,舉薦胤礽復立皇太子之位,無愧於最佳的選擇。

    其次,對於八阿哥胤禩等人而言,雍正要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對照《雍正王朝》前後的劇情可以看到,八阿哥胤禩等人對於自己的競爭對手,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且不說胤禩等人可以誘審肖國興,拿捏住太子胤礽的罪證,之後甚至能夠用偽造手諭的方式構陷胤礽,就連同為一黨的十四阿哥胤禵,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開展內鬥。由此可見,八阿哥胤禩是把當在其前進之路上的所有人,都當成了“敵人”來對待,並且是為了將其扳倒,可以說是不擇手段。

    而對於雍正而言,此時其勢力小、根基淺,並且沒有任何其他政治勢力的支援,只能依靠康熙來不斷的壯大與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要避免過早的與八阿哥胤禩等人產生直接的衝突,進而成為重點攻伐的目標。

    如果真的舉薦成功,太子胤礽復位,那麼雍正則可“太子黨”和“八爺黨”的鬥爭夾縫中,實現發展,這對於此時的雍正來說,無疑是上上之策。

    再次,對於胤礽而言,這是重新獲得信任的基礎,也能夠為後續事宜做出鋪墊。

    當前的局勢下,八阿哥胤禩獲得了朝堂上絕大多數官員的支援。所以即便是胤礽被康熙復立,他也要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現實,那就是該以何種方式與朝堂上的官員相處。

    繼續信任重用,但是此事已經在胤礽與朝臣心中產生了芥蒂,不僅胤礽對於官員們將嚴重的缺乏信任,甚至抱有極大的防備與懷疑態度,就連官員們對於胤礽,也會在擔憂中充滿著對自身前途的憂慮。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曾經就對胤礽敬重有加,如今又是扶保胤礽復立的“功臣”,雍正必然會為胤礽所信任,同時,也不會招致胤礽的猜忌,特別是不會遭受排擠與打壓。如此一來,雍正藉助胤礽的勢力予以發展,一邊找尋這機會進行反攻,一邊借胤礽之手打壓勁敵,還可順勢贏得康熙的信任,無疑對於後續的發展有著極好的推動效果。

    實際上,此時鄔思道的一系列舉動,就是要雍正定下了其在參與奪位之爭的基本策略,那就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而首要的核心就是要隱藏“奪嫡之心”,同時要極力的掩蓋“奪嫡行動”。

    而如今,鄔思道明顯感覺到了康熙這次“百官舉薦新太子”,是在以儲位來誘惑各方勢力,進而佈置了一盤大棋,對朝堂上包括皇子、王公貴胄以及文武百官的勢力分佈做一次大的排查,頗有一種“釣魚執法”的感覺。

    於是,鄔思道這一手主動舉薦胤礽復立皇太子之位,可謂是打出了一手“瞞天過海”、“暗度陳倉”的好棋。

    雍正以這樣“示弱”的方式,贏得了康熙的讚賞,與此同時,更是進一步加劇了太子胤礽以及八阿哥胤禩之間的矛盾,雙方日後的爭鬥必然會更加激烈。而雍正則可“隔岸觀火”,厚積薄發,看著雙方兩敗俱傷,自己這方則可以逐漸佔據主動的位置,為最終成功繼承大統打下堅實的基礎。

  • 3 # 隨心者

    推薦被廢黜的王子,因為他猜到了康熙的擔憂。 歷史上,被廢黜的王子並沒有得到好的結局。

    新國王登基了。為了防止叛亂,被廢黜的王子通常被免職。康熙對此最為擔心,擔心將來血肉會被破壞,甚至引發連鎖反應。

    老四以前曾幫助支援王子,現在他也建議廢除王子,這表明他不是一個每天都在變化的人。即使王子被廢除,老四也一直在保護他,將來也不太可能傷害他。

    當伍肆想出這個主意時,他甚至聽到康熙考驗出老四的忠誠,充滿了欣慰和讚賞的嘿嘿笑聲!

    康熙精心培養了40年的尹仁宗第一次被廢除後,他的心情非常沮喪。因此,吳思道要求胤推薦尹仁宗,迎合聖心。

    八王爺雖贏得了官員的支援,但他永遠失去了康熙的聖心,永遠與皇位隔絕。 然而,胤禎的慈愛和正義在康熙的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尹仁庚王子最終第二次被恢復和廢除後,康熙的聖心轉移到了胤禎, 胤最終成為下一任皇帝,雍正帝年。

  • 4 # 古渡斜陽

    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鄔思道知道康熙在想什麼。當時,康熙心中並不想立胤礽為太子,但立誰沒想好,或者說想好了但不想現在就公佈答案,因為他要保護這個未來的皇帝。但是,如果不立太子,阿哥們又會爭來鬥去,朝局混亂,所以,暫時復立胤礽是最好的辦法。鄔先生參透了康熙的心思,建議雍正和十三阿哥推舉胤礽,這既迎合了聖意,又隱藏了自己。

  • 5 # 秋媚讀史

    古人說“笨鳥先飛”,但笨鳥儘量別先飛,因為笨鳥不知前面是刀山火海還是天羅地網,遇見獵手就成了回不來的“出頭鳥”。聰明的鳥先不飛,讓先飛的鳥兒探路。《雍正王朝》中,大阿哥就成了先飛的笨鳥,八阿哥不吸取教訓,繼續高高飛起,結果同樣被康熙狙擊。

    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幾路人馬各懷鬼胎,其中以胤禩最為活躍,不僅導演一出“八王大”的戲劇,還到處串聯百官。但胤禛這邊動作就小得多,只是在鄔思道的建議下,舉薦了廢太子。鄔先生此舉,有何用意?

    議舉新太子時,站在胤禛的立場,可選擇的人表面很多,但經過層層排除,其實只有一個

    首先排除的是胤禩,因為他有三個方面,讓人無法接受:

    一、胤禩這個人,沽名釣譽、假仁假義、心術不正,實事一件不幹,籠絡人心、給對手挖坑的事比誰都積極。

    胤禩是上層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若當太子甚至繼位,那是大清的災難,天下黎民百姓只會更加糟糕,比如,黃河發大水,胤禩等人為了給胤禛挖坑,就能不顧千萬百姓死活,阻攔籌款賑災。鄔思道、胤禛這種為生民立命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與胤禩“志同道合”。

    二、胤禛與胤禩有直接競爭關係,而且私下互相算計。

    從黃河發大水開始,兩人就已經在明爭暗鬥。先是胤禛清查戶部賬款,當著康熙的面戳穿了胤禩的謊言;接著胤禩擺了胤禛一道,阻攔胤禛辦差;然後胤禛又抓著八爺黨的“把柄”,以此威脅……

    大家都是想當太子的人,只是彼此表現方式不一樣,但要指望胤禛推薦胤禩,那肯定比登天還難。

    三、胤禩的勢頭有點過猛,過猶不及。

    在古代,皇帝最擔心都就是皇權旁落,誰要是有“另起爐灶”的苗頭,誰就是皇帝的眼中釘。胤禩為了取代胤礽,誘騙肖國興;在推舉新太子時的高調作為,無疑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也讓康熙看到他的實力。這種危險人物,康熙不僅不會讓其當太子,甚至還會刻意打壓。

    至於三阿哥,在議立太子的過程中,只能充當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一方面,他是一個文人,身邊聚集的是一群只會高談闊論的清流,這些人打口水仗、舞文弄墨比較內行,治國起來就是下一個南唐後主、宋徽宗;

    另一方面,康熙在八大山莊,當著諸皇子的面,已經給了三阿哥一句批語,“你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這句話也間接宣告他的奪嫡之路已經走到盡頭。這個時候如果還去推舉他,完全就是浪費選票。

    九爺、十爺、十四爺都是胤禩的小跟班,既沒形成氣候,也沒治國理政的才幹,更不是康熙心中的理想人選,所以胤禛沒理由投他們;十三爺是忠臣良將,也是胤禛的小跟班,總不能要大哥讓出心嚮往之的大位,讓馬仔上吧?

    胤禛能不能用毛遂自薦的方式,為自己爭取太子之位呢?

    在古代官場,自告奮勇是大忌,給人感覺就是貪圖大位,很有可能就成了“出頭鳥”。胤禛如果這樣做,就與他平時“孤臣”、“冷麵王”、“富貴閒人”的標籤格格不入,康熙就會察覺他的野心,看你胤禛平時幹活挺賣力的,想不到是故意演戲,裝出來的“偽孤臣”,太讓人失望了。所以,胤禛寧可投棄權票,也不能自薦當出頭鳥。

    排除了胤禛以及其他阿哥,也就只剩下廢太子一人了。

    順著康熙的意思幹活,總不會錯

    康熙對胤礽很失望,但還沒有失望透頂,第一次廢除他,有點不得已而為之。此外,康熙比較看中出生以及嫡庶之分,對嫡子胤礽還是有感情的。

    所謂議舉新太子,更像是康熙引蛇出洞而已,無非就是看看誰蹦噠得最活躍。以鄔思道的智商以及對康熙的瞭解,他是能夠察覺出,康熙會復立太子的。何況,康熙還放出了十三爺,這個訊號是什麼意思,其他人或許不知道,但鄔思道心知肚明。十三爺檯面上是胤礽的人,放出來就是給胤礽賦能。

    此時此刻,舉薦其他皇子,在康熙眼裡就是望風梯榮、別有用心;舉薦廢太子,才是以大局為重。明白了康熙的心意,接下來只用順勢而為即可。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鄔思道判斷正確,舉薦廢太子的胤禛、胤祥被康熙高度評價“好!好!好!朕心甚慰,甚慰朕心!”

    秋媚說:沒有看清形勢,沒有認識自我,就一往無前地衝鋒,無異於炮灰。鄔思道洞察了康熙的帝王心術,也客觀評估了胤禛面對的形勢,所以才有把握舉薦廢太子,雖暫時退了一步,但在康熙心裡又進了一步。

  • 6 # 明月照邊關

    鄔思道作為雍正的智囊,在雍正繼位的路上,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第一次議舉新太子時,之所以鄔思道建議雍正推舉胤礽,原因有兩個三:

    1.此時太子所犯之錯,並沒有朝野皆知,一個當了40多年的太子,突然無辜被廢,這對於朝野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此時康熙廢太子的心不堅。

    2.此時朝野所有的人,都基本選舉了8爺,這個鄔思道已經間接知道,但是此時康熙心中真正的太子人選,誰也不清楚,只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康熙不會喜歡八爺,因為之前的八大王,八王大事件,已經可以看出,如果此時雍正繼續推舉廢太子的話,一可以給康熙沒有當太子之心的好感,以退為進贏得好感,二說明雍正有情有意,顧念兄弟之情,更能贏得好感。

    3.因為康熙此時心中對太子的真正人選,誰也不是很確定,又不會是八爺,那麼這個時候最明智的方法是不過早暴露自己的爭儲之心,以免引起康熙的不滿以及別的阿哥的戒備,這樣可以在爭儲中始終處於有利的地位。

  • 7 # 西門不帶刀

    當康熙皇帝第1次將胤礽的太子位置廢掉之後,下了一道很出乎人意料的聖旨:讓文武百官以及各省督撫自己舉薦太子人選。

    胤禛的謀士鄔思道依然建議胤禛保舉廢太子胤礽為太子,這看上去很不合時宜。鄔思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1.我們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康熙皇帝為什麼讓大家舉薦太子人選?

    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從8歲登基,十幾歲擒住鰲拜,平三藩,打葛爾丹,收臺灣。在這些大事上向來是前綱獨斷的,那關係國本的太子人選,更是重中之重,他怎麼又能讓大家推舉呢?難道他真的想選一個百官欽佩,所有人大臣贊同的人做太子嗎?

    不!康熙皇帝深知:做一個皇帝,並不需要所有人擁護他。皇帝是寡人,寡人是天底下最孤獨的人,寡人不需要朋友,而只是需要絕對的權力。一個人見人愛的皇帝,那他就不是皇帝了。

    2.那既然康熙就根本沒打算把大家推舉的人做太子,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做?

    在這我們就要聯想到前太子胤礽是為什麼被廢的?

    很多人會覺得前太子胤礽是因為勾搭康熙的妃子鄭春華,而被康熙廢掉的。其實少校覺得大家都小看康熙皇帝了。

    在一個帝王心中,女人永遠只是附屬品,他不會為了一個女人而去動搖太子的位置,因為太子是國本,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少校認為前太子胤礽被廢的根本原因是:有人假冒太子的筆記,寫了一封調兵函件,把太子奶哥哥凌普的軍隊給調來了。雖然康熙知道,太子在這件事上是被冤枉的,但他依然要廢掉太子的位置。因為無論誰做的這件事情,這是逼宮,帶兵逼宮。本質不會變。

    所以康熙要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位,以便向天下人昭示:皇權的不可侵犯性。

    3.既然康熙知道前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那他為什麼不給胤礽洗冤?而是讓大家推舉新太子?

    康熙也知道了太子是在這件事上是被冤枉的,

    太子筆記的模仿者可能是十三皇子胤祥,也可能是十四皇子胤禵。而老十三胤祥的背後是老四胤禛,老十四胤禵的背後是老八胤禩。

    這兩個人又是皇位的最有力的爭奪者。所以康熙讓大家舉薦太子人選,他倒要看看這兩個人在朝野中的力量如何?

    4.滿朝文武只有兩個人看懂了康熙真正的意圖,一個是張廷玉,另外一個就是鄔思道。

    當所有的官員異口同聲的推舉八王爺胤禩新太子,甚至包括上書房的馬齊,佟國維等重臣的時候,只有兩個人是清醒的。

    一位是上書房的張廷玉,另一位就是胤禛的謀士鄔思道。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張廷玉自己悄悄上了一個密摺:依舊保舉廢太子胤礽做新太子;而鄔思道給胤禛提的建議也是:保舉廢太子胤礽做太子。

    5.鄔思道這麼做原因有三個:

    1.首先讓康熙消除對胤禛的戒心,因為康熙不敢肯定太子的胤礽的調兵筆跡,是不是老四指使老十三義祥模仿的。而胤禛依然保舉廢太子就消除了康熙的戒心。

    2.把老八胤禩推到風口浪尖上。當康熙看到滿朝文武都在推選胤禩做太子的時候,康熙內心是很害怕的,因為他沒想到這個胤禩,已經結交文武百官,到了如此喪心病狂的程度。(在清朝皇子與大臣的結交是被嚴格禁止的),所以胤禩被推倒了風頭浪尖上,也引起了康熙的戒心與反感。

    3.讓康熙覺得胤禛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作為一個從小沒有父親的人來說,對親情其實是非常看重的。康熙在8歲登基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所以康熙很看重親情。而胤禛曾經在廢太子胤礽的手下做了幾十年的官,一旦廢太子倒了,胤禛變自立門戶,這種做法極容易引起康熙的反感與厭惡。

    這三條原因就是鄔思道為什麼堅持讓胤禛依舊上書保舉廢太子胤礽為新太子。

    6.最後的結果:老八胤禩獲得了百官的支援,卻永遠失去了康熙的聖心,永遠與太子位絕緣了。而胤禛有情有義,在康熙心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最終太子胤礽復位後,第2次被廢除後,康熙的聖心已經轉移到了胤禛身上。而胤禛也最終成了下一任皇帝——雍正皇帝。

  • 8 # 胡言兌先生

    1,鄔思道揣摩到了康熙的心思,知道康熙還是想立胤礽。

    2,胤禛舉薦胤礽為他自己加分了,讓康熙覺得他自己是個重兄弟情的人。

    3,鄔思道一切為了胤禛,這個建議很好的隱藏了胤禛爭奪皇位的野心。

  • 9 # 雨霽視角

    《雍正王朝》中胤礽被廢除後,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選新太子,上書房三大元老重臣佟國維、馬齊都支援八爺,為何張廷玉支援廢太子胤礽,而四阿哥胤禛有爭位的想法,卻也要推舉廢太子胤礽呢?

    (此文只說劇,不說史!)

    讀懂帝王心術的高手

    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奪嫡”實際上只分為兩派:太子黨和八王黨,老四胤禛和老十三阿哥是太子一黨,而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一黨,而當時朝中呼聲最高的是八爺一黨。

    而上書房元老重臣佟國維、馬齊都聯合百官,上書保舉老八,而只有張廷玉一人猜準了康熙的心思,他獨自上了一封密摺,他保舉廢太子胤礽。康熙此時雖然對胤礽失去了信任,但廢太子胤礽暫時還不能倒下,康熙此時要求大臣們推選太子,其實就是試探一下朝臣風向,所謂公選新太子,只是丟擲的一個誘餌,試探各方勢力的態度,並沒有真打算廢掉太子。

    而讀懂康熙這一心態的除了張廷玉以外,還有一個帝王心術高手,那就是鄔思道。所以他提前寫好了推薦胤礽復位太子的奏摺,讓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各自抄寫了一份,讓他們仍然推舉廢太子胤礽。

    鄔思道此招可謂一箭三雕,是高手中的高手。他給老四講了一個老爺子分家產的故事,大意是有一個老爺子,年齡大了要把家產分給兒子,但是家產只有一分,兒子眾多,誰都想要,老爺子左右為難,兒子們爭得你死我活,然而家產最終卻落到了一個從未爭奪家產,只是默默做事的兒子手中。他這個“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其用意非常明顯。而老四明顯也聽懂了他這個願意的內涵。

    推舉廢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當時朝廷分為太子派和八王派,二者形成鼎立之勢,而此時太子一旦被廢了,那太子黨的勢力必然就會被瓦解,那就再沒有誰能制衡八爺黨了,這種結果對朝局不利,同時也對四爺不利,所以太子暫時不能倒,康熙和老四此時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和老十三從小都受太子照顧,而且一開始站隊也是很明確的,此時推舉廢太子既能表明他們的忠心,又能施恩於太子,同時還能給康熙留下一個顧及兄弟情分的美名,而且太子與妃子私通是重罪,根本不可能再被重用。

    第三:此時的老四勢力遠不及老八和太子,與其貿然去爭,不如退而求其次,在局面對太子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仍然推舉廢太子胤礽,必定會討得康熙的歡心,留下一個忠君為國的好印象,畢竟最後立誰為太子還是康熙說了算,一旦康熙認為胤禛是合適的繼承人,那麼這個“不爭”未必就爭不到。

    事實證明,鄔思道的判斷是正確的,在胤禛和胤祥推舉廢太子胤礽後,康熙對此一連說出了三個“好”字,並表示“朕心甚慰,甚慰朕心”,可見鄔思道果然老道。

    康熙復位胤礽的目的

    胤礽當了38年的太子,背後勢力盤根錯節,為了維繫朝廷的穩定,所以從大局出發,康熙與老四在此觀點上是一致的,而張廷玉也正是猜中了康熙的這一心思,所以他才上奏推薦胤礽。

    當第二次胤礽被廢時,站出來說話的卻只有他的師父王掞,而滿朝文武都沉默了,這就說明朝臣們第一次推胤礽復位就是演戲。

    老四表面上是推薦胤礽復位,而實際上他推薦的是他自己。他的手法隱,不收黨羽、不結交大臣,對自己母親家親戚冷淡,與兄弟間關係稀鬆,這一切假象都讓康熙對這個才華出眾,而又不爭不搶、默默做事的兒子另眼相看。

  • 10 # 孤舟釣江雪

    《雍正王朝》中,推選太子是該劇的第一個小高潮,劇情十分精彩,非常刺激。

    康熙下詔公選太子前,已經廢掉了太子胤礽。而鄔思道卻讓四爺推舉胤礽,這其中有什麼奧妙呢?

    要知道,康熙固然對胤礽不滿,但廢掉胤礽實則是康熙的應激反應,並不是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策。廢掉胤礽後,康熙發現朝局反而更加不穩,一方面,形成了實力強勁的八爺黨,這是康熙不願看到且必須打壓的。另一方面,暫時還沒有合適的人選。康熙一時陷入兩難境地。

    對於四爺來說,他本就和八爺是競爭對手,這個時候自然不可能推薦八爺,可又不能推薦自己。怎麼辦?推薦舊太子胤礽是一箭多雕的選擇。

    首先,鄔思道對康熙的心思揣摩的很準:康熙廢除太子後,心中沒有太子的合適人選,又要打壓八爺,迫於無奈,所以想讓胤礽復位。推選胤礽,是支援康熙,支援他,自然有好處。

    其次,舊太子胤礽是一個當了38年的太子,他是勢力其實非常強。四爺推薦胤礽,自然可以收買人心,待胤礽二次被廢后,胤礽的部曲,肯定不會投靠八爺,而是投靠到四爺麾下。

    第三,四爺絕對不想八爺上位,推薦胤礽,既向康熙表明自己不結黨,同時也是對抗八爺的一種方式。而在舉薦太子的朝堂上,正是四爺和十三爺的薦章,成了康熙打壓八爺的有利武器。

  • 11 # 本塵10

    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1.康熙第一次在氣頭上廢掉太子胤礽,過後平靜下來就有些後悔,並且得知太子調兵的手御是偽造的,明顯有人栽贓陷害,康熙讓人推舉新太子也是為了看看到底是誰在背後推波助瀾。2. 太子胤礽是赫舍里氏皇后所生,康熙與赫舍裡夫妻伉儷情深,胤礽依然是康熙最器重,最疼愛的孩子,況且太子從小就是康熙皇帝精心培養的接班人,太子本身的確也是優秀。3,透過舉薦太子,胤禩一黨的勢力引起康熙的注意和警惕,胤禛的實力現在還無法和其媲美,康熙也是用這個方式試探其他兒子的虛實,心中還是屬意胤礽,四爺和十三爺為其左膀右臂。鄔思道根據對康熙皇帝的瞭解,所以建議胤禛舉薦廢太子,是把康熙皇帝不好開口的話給說出來,還能給康熙皇帝留下以國為重的印象

  • 1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一般情況下,在《史》的基礎上寫成的演義,更加吸引人、可讀性更強。透過二次創作再塑造,展現在觀眾面前的都是具體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二月河先生在清史稿的基礎上寫成的《雍正皇帝》,及拍成的《雍正王朝》大劇。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智慧的化身。能呼風喚雨,前後洞悉幾百年。故被魯迅先生稱之為"近似妖"。

    《雍正王朝》中也有這麼一位,他就是鄔思道。

    他一出場就高深莫測。胤禛幾次心灰意冷時,都是經他點撥而重新振作起來。

    本題是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后、康熙準備立新太子之間發生的事。以凸顯鄔思道對胤禛關鍵決策時的極大影響作用。

    一,康熙精心培養四十年的太子胤礽首度被廢后,心情是極其煩亂的。尤其是得知胤礽的失心瘋是他人以蠱詐之術所至,心有悔意。這一點鄔思道是揣摩到的。

    二,八爺黨朝中勢大,危及帝位,即便是父子關係,康熙也是最忌憚的。所以朝中推薦新太子之舉,鄔思道料定:這是康熙的試探,也是為太子復出試試水溫。所以鄔思道讓胤禛力薦胤礽,迎合聖心,這是穩賺不賠的選擇。

    三,太子二次被廢,鄔思道料定胤礽己徹底出局。所以力阻四爺與太子見面,撇清關係!要養精蓄銳,做好萬全應對之策,以待時機。

    四,他豈能不知雍正是個狠角色。凡辦過秘差的人無聲消失,所以剛助雍正登上皇位,為保全自身,以半隱半退的說辭離開了雍王府。但自此活的並不輕鬆。"兔死狗烹"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有點可悲。

  • 13 # 西遊夢紅樓

    《雍正王朝》中,朝廷議立新太子,全朝上下都在活動,想為自己勢力鋪墊靠山,而清醒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上書房的張廷玉,另外一個就是胤禛身邊的智囊鄔思道。前者上書請求恢復太子之位,後者建議胤禛推舉胤礽復位,異曲而同工,因為他們都看破了康熙丟擲誘餌的深意!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康熙廢太子,再丟擲一道聖旨,讓文武百官以及各省督撫自己舉薦太子人選。他用的是姜太公釣魚之法,無餌而釣:太子之位沒有落到實處,就是有名無實的餌。沒看清楚的人果然上當,老八在百官推舉中成了那條可憐的魚,沾沾自喜中已經被康熙判了死刑。

    康熙是個明君,比較注重孝道,最顧忌的就是骨肉相殘的局面發生,因此在太子亂局中,給大臣們出了個選擇題,讓他們自己站隊,看看朝廷中拉幫結派的程度,同時摸摸底,測試太子的能力範圍以及繼位將來可能遇到的阻力。

    康熙對結果很意外也有點害怕。

    太子是關係一國未來的根基,即使有錯,也應該有一定的人緣,但康熙所看到的皆是恭維、推舉老八的的臣子,而實際上老八的能力並不出眾。在面對幾次大事時都臨難而退,甚至為了集團利益阻擾籌款賑災。

    老八籠絡人心在行,但未必是百姓之福,見到老八的勢力已經如此膨大,康熙心裡是有些害怕的,將來太子繼位,老八仗勢可挾制太子,兩人之間必有一爭,誰輸誰贏都不是朝廷之福。

    太子立位多年,按理來說都應該有一定的勢力為其講話,即使下臣想脫身事外,也應該保持緘默,而不是投向老八的懷抱。一個不善經營人脈的太子,也必然不是朝廷之福,將來繼位談何服眾?康熙對太子的人緣關係如此之差很意外。

    老八徒有虛表的仁義讓康熙不喜,康熙同樣對太子的無能也感到失望,因此避免兄弟相殘的局面發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太子復位,讓太子反省改過,同時藉機消弱老八的勢力,用時間來緩解危機;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考察新人,找一個真正能夠辦事的人出來,以人力解決危機,顯然康熙更偏向後者,胤禛和老十四都進了康熙的眼中。

    鄔思道看穿了康熙無餌而釣的用意,更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在這場亂局中敢跳出來的人必然成為眾矢之的目標,所以鄔思道化解這場危機的方式就是讓胤禛這棵大樹放到森林中去,不引人注目得悄悄壯大,讓其他樹木來抵擋風雨。

    具體方法就是舉薦胤礽,鄔思道如此做法有自己的打算。

    1、讓胤禛跳出太子之爭的亂局,置身事外才比任何人看得明白,也讓同樣態度的康熙看到胤禛的存在。不爭不等於不表明態度,舉薦胤礽就是表明臣子的忠心,表明胤禛在其位謀其政的本分,沒有奪權篡位的野心。落在康熙的眼中,胤禛以後必然也是個可以輔佐太子可信任的能臣。

    2、讓康熙看到胤禛的大局觀。胤禛在太子亂局中支援胤礽,是出於避免兄弟失和相殘的本意,是穩定大局最好方法。如果太子順理成章復出,代表著康熙的認可,代表著皇家的尊嚴,一錘而定音,大臣只能收斂心思,盡心輔佐太子,相比老八上位,更容易讓朝廷穩定,和平過渡,避免刀戈相見。支援胤礽就是以朝廷為重的大局觀

    3、讓胤礽感恩戴德。錦上添花是比不上雪中送炭讓人感恩的,在康熙沒有徹底廢除太子前,對太子的投資都是值得的,這時支援胤礽是無本萬利的生意。

    胤礽被廢,康熙看到了胤禛的忠心,也將進入康熙考察的人選之一。胤礽復位,必然對落難之時支援自己的胤禛感恩戴德,即使登基後,也少不了胤禛的富貴。鄔思道建議胤禛舉薦胤礽是考慮到了胤礽能否復出的兩個方面後的利益得失,再考慮到胤禛的現況並不適合參與,不管成功與否都會引起其他兄弟的戒心,反而不如合理利用亂局藉機壯大力量。舉薦胤礽乃是鄔思道一箭三雕之謀:取康熙信任;奪胤礽感恩;保胤禛安全,也因這一舉措,胤禛正式進入康熙考察的佇列之中,最後脫穎而出登上皇位。

  • 14 # 一鍋煮了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弄清楚康熙讓百官推舉新太子的背景和用意。

    公選太子的背景是失意的廢太子胤礽趁熱河狩獵之機,在熱河行宮與康熙的女人鄭春華廝混,這樁醜事恰好被康熙給撞見,而後八爺黨趁機偽造太子的調兵手諭構陷胤礽,使得康熙對胤礽徹底失望,所以才決定廢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然而,當在氣頭上的康熙冷靜下來之後,在心腹大臣張廷玉的提醒之下,發現那張太子調兵的手諭並非出自胤礽之手,是有人故意偽造陷害胤礽的;而且,在康熙訓斥眾阿哥時,三阿哥又趁機舉報大阿哥對太子實施“魘鎮”之術,這讓康熙深信胤礽有冤屈,而且陷害太子之人的所作所為,尤其是偽造太子調兵手諭的事兒,比太子所行忤逆之事更加可怕,因此,康熙決意要查出背後陷害太子的人。

    其他皇子構陷太子的目的無非是把太子拉下去,然後爭奪太子之位。在太子被廢這件事上,對誰有利,誰的嫌疑就最大,康熙自然也是知道的。而且,胤礽是被人陷害的,雖然他也幹了讓康熙難以啟齒的事兒,但畢竟也是自己培養了三十多年的儲君,說廢就廢了,也過於草率。於是康熙趁機讓百官推舉新太子,用意就是要查出陷害太子之人,摸清楚眾皇子在朝中的勢力,康熙順便藉機恢復胤礽的太子之位。所以,公選太子這件事就是康熙所設下的一個圈套,是往裡邊跳的都不會有機會,因為儲君人選絕不可能按照百官的意志來選擇,廢立太子的最終決定權都在康熙手中。

    鄔思道是這部劇中少有的幾個聰明人之一,他心思縝密,謀略超群,對朝局變化有獨到的見解。康熙讓百官公選新太子,其用意鄔思道也洞若觀火,此時去爭太子之位,非但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反而會提前暴露自己,適得其反,正是看破了康熙的心思,所以他才讓老四仍然推舉胤礽,一來是繞開這個陷阱,暫避鋒芒;二來是順遂康熙的心思,在康熙心目中,胤礽還是最合適的太子人選,雖然廢立太子的決定權是在自己這裡,但胤礽是自己盛怒之下廢掉的,想要復立胤礽他還需要一個合適的臺階,畢竟天子一言九鼎,而且皇儲廢立事幹重大,行廢立之事都不能太過草率任性,所以,鄔思道讓老四推舉胤礽,正是給了康熙這個臺階下,不但全了康熙的心願,還能在康熙那裡留下良好的印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夏天容易長痱子怎麼辦,可以用爽身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