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嗨讀人生

    我們處在一個有史以來,家庭關係最緊張、親子關係最陌生的時代。

    有多少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上,一言不合就發飆;隔三差五,我們也會聽到一些孩子因壓力大,離家出走的訊息;更恐怖的是,一些家庭因言語過激導致人命事件的也時有發生,前不久上海17歲男孩跳橋自殺事件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案例。

    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下:

    你與孩子的溝通中,是肯定的語句多,還是否定的多?

    你們家是否經常用條件交換的方法與孩子溝通?如考試前3名,就允許玩ipad?

    孩子不聽話時,你都是用吼叫或打罵的方式解決的嗎?

    你跟孩子有未成兌現的承諾嗎?

    .....

    作為父母,我們想把最好的給予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愛與付出也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麼我們的很多家庭,最後卻把曾經的心頭肉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呢?

    “我都是為你好”

    卻成了孩子一生逃不脫的心魔

    正面管教發起人,教育家、心理專家簡·尼爾森博士說: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感覺到痛苦、感覺到艱難、感覺到失望、傷心,一定是因為方法錯了。

    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甚至振振有詞地說”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

    真是這樣嘛?我們來分析一些父母的幾個教育方式,看看你的教育方法會帶來哪些影響:

    1、“棒打出孝子”法

    孩子不聽話,揍一頓就好了。你可知道,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孩子分泌了特別多的腎上腺素,但孩子又不能還手打父母,所以只好憋著、渾身上下充滿了腎上腺素無法釋放,時間久了,孩子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會比正常人高很多。

    我們平常總是說,一個容易衝動的人,與體內積壓的腎上腺素有關。武漢有個人,因為一碗五塊錢的熱乾麵,老闆要六塊,拔刀殺人!冷靜下來想想,為了一塊錢殺人,至於嗎?為什麼呢?他的腎上腺素水平比一般人高,就是平常一點點積累起來,然後砰的一下炸開!

    這就是打孩子的惡果。

    2、恐嚇威脅”考不上大學就去要飯“

    ”你要是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將來就只能上街要飯。“ 你有沒這樣恐嚇過孩子?

    這樣也許孩子會去認真學習,考上好的大學,但這樣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恐嚇讓他害怕,他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是為了不討飯而學習。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工作生活總是擔心多慮、膽小害怕,即使對現狀不滿意,也不一定會去改變,害怕改變讓生活更糟糕,害怕糟糕的生活讓他去要飯。

    這就是恐嚇威脅帶來的負面傷害。

    3、“媽媽不要你了”冷暴力對待孩子

    對一個孩子來講,最大的恐怖莫過於媽媽不理他,爸爸不要他,把他關在門外這種場景。

    孩子不聽話,把他丟在大馬路上,任憑他哭喊著叫“媽媽,媽媽....”,而你躲在角落偷偷觀察;孩子叛逆跟你作對,火冒三丈的你有沒毀壞他的玩具、撕毀他的漫畫書、把他的東西扔掉.......

    這種用冷暴力欺負、控制孩子,讓孩子認錯的方法,真的太恐怖了,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小事,但它卻可能是對孩子產生終身詛咒。

    隨著他一天天長大,從外表看,這個人挺光鮮亮麗的,上大學、結婚生子都沒問題,但在他的潛意識裡,只要一遇到小時候被傷害的小事,都會特別敏感、甚至爆發出來。

    你看,父母居然有這麼多的手法折磨孩子,我們對孩子的傷害,最終會進到他的潛意識中,終其一生,他會透過自己的婚姻、工作和他的孩子的互動,來彌補自己的缺陷。

    嗨老師給您支招,從專業角度分析,讓您知道怎麼做。

    一、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有不良情緒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去傾聽孩子。傾聽不僅包括耳朵的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聽。此時,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聽孩子說。其實,許多人產生心事煩惱的時候,也很希望有人傾聽。當傾訴完後,自己內心就會好受很多。因此,家長平時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這也是在給孩子做榜樣,引導他們做一個懂得傾聽的人。

    喜怒哀樂都是天生的,情緒本不分好壞。當孩子生氣、委屈、悲傷時,沒有必要強迫他們壓抑,而是引導他們為情緒找到出口。比如,給他一個寬厚的擁抱平撫心情,然後試著理解他的感受:“你覺得小明這樣做太過分,很生氣,才推開他的,是嗎?”“你做了好事,反而被誤解,感到很委屈,爸爸理解你。”

    這種反應是對孩子感受的認同,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解情緒的作用,待孩子情緒平復,父母稍作引導,孩子自己就會有能量去分析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引導孩子用正確途徑發洩情緒

      當產生情緒時,有些孩子尖叫,摔東西撕本子,看什麼都不順眼,看什麼都礙事;有些孩子把情緒帶到無辜的人身上,尤其是最親的人;有些孩子會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發洩;有的只是悶在心裡。

      這些方式都是不恰當的,家長應引導孩子認識到,任何情緒都是被允許的,但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被允許的,並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家長告訴孩子,他可以哭,也可以生氣,但是不能哭太久,對身體不好;生氣的時候可以打沙包、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達。

    三、家長反思自身的行為

      當孩子採用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宣洩情緒時,家長要反思,孩子是不是模仿了家長的行為才會如此?家長有沒有把無名火發洩到孩子或愛人身上?家長有沒有采用有害健康的生悶氣的方式?有些媽媽對孩子比較好的時候溫柔溺愛,發起火來如魔夜叉,在孩子眼裡是一個可怕、變化莫測的母親。

      如果自己也有這樣的情況,就需要積極去調整和改善了,當父母內心平和了才會平和對待孩子,當父母學會合理髮洩自己的情緒,孩子自然也能夠從家長身上學會正確的處理情緒,健康成長。

    四、教孩子用語言表達喜怒哀樂

      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遇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為他們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洩,也能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安慰。因此,當孩子遭遇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作為家長也要儘量擠出時間和孩子談心,分享孩子的喜怒哀樂,在交談的過程中,耐心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表達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和意見等等,孩子在傾訴過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會更努力,生活中也更自信。

  • 2 # 棠梨樹

    孩子脾氣太犟,除去先天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後天品質的培養,我認為要多讀書,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共性的東西很多,我們透過讀相關的書籍可以借鑑好多成功的經驗,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衝動。很多孩子的脾氣的形成都可以從他成長的過程中找到答案,我們成人可能無法理解,是因為我們認知上存在缺陷、存在盲區。

    補就這種缺陷和盲區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借鑑別人的優秀經驗,那就是用閱讀來獲取。

    如常見的通識教育《教育學》《心理學》,可以豐富我們的教育思想,不致陷入誤區;還有一些國學類經典,如《論語》《中庸》等,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國外的像《愛的教育》、《卡爾.威特的教育》……都可以讀,目的是開拓教育眼界,尋找成功的路徑。

  • 3 # 遇見淨心

    要尋求有效的方法,首先要尋找到問題的原因。不要急,我們先來找一找原因好嗎?

    一、解析原因

    看到你的問題,我馬上想到一個心理學的效應“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試,看誰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脫掉。

    北風大施淫威,怒吼著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襲擊,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北風筋疲力盡,也沒能把行人的大衣脫下來。

    南方則不同,它輕輕地吹,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體熱,便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行人的大衣脫下來。

    “南風效應”折射出這樣一個哲理:出於同樣的目的,採用的態度不同,結果會大相徑庭。

    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用的就是“北風”的態度,不僅沒有把孩子的外衣脫下來,反而讓孩子把外衣緊緊地裹起來,和你對抗著。

    二、尋求方法

    既然找到原因,方法也就有了。

    “南風效應”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

    教育孩子時,如果家長採用和風細雨的“南風”教育方法,能輕而易舉讓孩子脫掉大衣,達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實施方法

    第一、控制情緒

    孩子受到親人的“狂風暴雨”,痛苦心情會在心靈裡留下長久的痕跡,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容易把對父母的失望和被打罵的痛苦,轉變為對抗的行為。

    家長必須要控制住情緒,控制情緒最好的方法是:做深呼吸,說我愛你。

    先把問題放一放,做深呼吸,鼻子吸氣,肚子脹起來,再張大嘴巴吐氣。

    每做一次深呼吸就默默地說:孩子,我愛你。

    以上動作重複到你認為心情平靜為止。

    家長心情平靜以後,再去和孩子談話。

    第三、轉變解決思路

    我發現絕大部分家長,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糾纏問題,指責是非對錯。

    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多的糾纏都無用。

    此時無聲勝有聲,家長不用批評,孩子內心已經認錯了,只是不願表達。

    家長說:過去的事就不提了,我們來看看,接下來怎麼解決……

    家長不要太固執,適時給孩子一個臺階下,識時務者為俊傑嘛!

    第三、改變表達方式

    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不行”,這些否定性的詞語,禁錮了雙方的思想情感,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

    家長在和孩子談話的時候多,使用一些類似選擇性的話語。

    比如說:

    你覺得這樣好不好?

    你認為怎麼樣做比較好?

    你希望怎麼做呢?

    我相信你自己能處理好。

    我建議你號這樣做……

    你考慮一下能不能………

    當家長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放給孩子的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之,改變從自身開始,只有家長改變態度,內心充滿愛與和平,才能帶動孩子也發生改變。

    認為我回答的還不錯,請關注,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哦!

  • 4 # 一起前行3399

    我認為您家孩子脾氣太犟與您自己情緒管理不太好之間在一定意義上互為因果關係

    一個孩子脾氣很犟是與父母有著直接關係的,一個原因是基因的遺傳,另一個則是在生養過程中父母自己情緒管理不太好,對孩子情緒欠包容導致的

    一個孩子出生後在情緒上與父母能夠進行良性互動的,我們稱之為好養的孩子,而那種好哭鬧的孩子在養育過程中則讓父母焦慮,父母的這種情緒上的欠容納更進一步地導致了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於是在性格上以倔犟地形式對父母表達著自己的需求與委屈

    我認為一個倔犟的孩子緊抿的嘴唇冷冷的眼神背後一定是萬千小情緒的被忽略,一個小孩子在抵抗著食物的誘惑堅決不吃飯時,他的內心其實在強烈地期待著家人能夠看到他的不開心並且能夠走到他的身邊蹲下來抱一下他或者摸一下頭,告訴他“我們是愛你的,你不吃飯我們會難過的”,而不是不耐煩地大聲呵斥“看那個倔樣子,真招人煩”,“不吃,不吃餓死算完”。

    生而為人,表達情緒是我們的本能,象擔心恐懼憤怒焦慮等情緒一定意義上也是我們的一種自我保護,很多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地情緒失控,雖然這時釋放了自己,但這樣的失控會對我們身邊的人造成傷害,這就需要我們在一些時候學會控制管理我們的情緒,尤其在家庭中更要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以免造成對最親近人的傷害

    那麼面對了家人怎樣管理控制自己情緒呢

    我認為首先我們要從意識層面上進行認知上的改變

    我們要認識到生活中尤其家庭中的分歧十之八九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只是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而己,所以不跟家人爭對錯

    我們還要認識到強大的人是心胸寬廣包容性強能夠很好地管控自己情緒的人,而壞情緒的爆發一定意義上就是傷人的利刃,傷了人會永留疤痕的

    其次,在認知上做了改變,人格上更健全之後,我們要努力做到多聽少說,多多傾聽家人的心聲就是最好的接納與共情,家人之間達到了相互理解相互關愛,自然都會情緒穩定,不會造成情緒的爆發。

    再次,要形成良好的溝通模式,家人之間有什麼要說出來,不要期待著我不說你都能明白,這是一種很難實現的境界,這樣最終會讓人失望或者情緒失控

    最後,遇到問題時,不要情緒化地去處理,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在情緒就要爆發時,要學會快速擱置情緒與問題,等心平氣和時再來解決它

    不管我們的孩子脾氣是怎樣的,作為父母的我們,除了生養他們,我們要真正關照到他們的內心需求,不要浮皮潦草的應付他們,如果連我們都不能給予我們的孩子足夠的呵護與信任,那在這個世界上還指望誰來愛我們的孩子,所以讓我們管理好我們的情緒,以最大的熱情與包容來愛護我們的家人吧。

  • 5 # 樂而學說

    其實隨著孩子年齡漸漸長大,相信大家家裡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孩子有時候說什麼都有自己的一套大道理,父母讓他往北走,他偏偏要像南去。脾氣太過於倔強,有時候家長會被點起熊熊怒火,進行棍棒教育。但是這樣以硬碰硬只會讓孩子更加犟,性格執拗!以硬碰硬,家長和孩子只會兩敗俱傷!

    大家都聽說過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其中禁果效應就是指越是不被允許的事情越會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和勝負欲,而孩子也是如此,家長用強硬的手段禁止,會勾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變形記》裡面眾多的城市主人公,他們也是內心很善良的孩子,只是大部分的父母教育方式太過於強硬,讓孩子想要去逃脫,去抵抗,來展現自我的意識!父母不要用強硬的拳頭對著年幼的孩子,應該要像水一樣,潤物細無聲!

    一、放下身段後退一步,給他另一個選擇

    很多孩子是不吃父母那一套威嚴的上級態度,而家長往往就會擺出以上對下的態度,和孩子去協商,其實這是變相的命令口吻,這樣也是在矛盾上澆熱油。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地位,放下身段,和孩子做商量。

    就比如:孩子想要某個玩具,家長可以和孩子協商:"這個玩具有點貴,所以媽媽就給途徑給你去將他帶回來,幫媽媽做一些小事家務等,媽媽會給你相應的報酬怎麼樣?"這樣和孩子都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果孩子硬是要在別人家跳沙發玩,不肯停下,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小區的樂園玩,或者請他一會再跳;比起當那麼多人的面呵斥孩子,會更有效!

    二、保持冷靜,給予孩子相應的尊重

    很多家長都是火爆脾氣,一旦看見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大腦的第一反應就是說不,對著孩子吼。孩子也正處於敏感期,害羞好面子,家長一通亂罵,只會讓孩子表現出---就不聽你的話,看你能怎麼樣!

    在覺得孩子死犟不肯回頭的時候,各位媽媽在心裡默唸:這是我的孩子,我生的,我生的。保持冷靜,讓大腦降溫。

    "寶寶,你看你這樣是不是不太好啊?這是媽媽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你說不吃就不吃了啊?媽媽會傷心的。"最好蹲下來和孩子平視,給孩子尊重。這樣孩子也會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的不對。

    三、設立明確的底線,教導孩子學會理性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些孩子是十分倔強,而且是沒有理由的任性,這個時候,家長也不能讓孩子隨意得逞。從小就要給孩子定下明確的底線和懲罰制度。引導孩子理性解決問題。

    比如,家長要讓孩子清楚離家出走,動手摔東西;家長就要讓孩子面壁思過,不要去哄他,暫時不管不問,讓他自己想明白。如果孩子故意將玩具弄壞,媽媽馬上沒收他其他的玩具,規定一段時間不能玩。

    面對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不能心軟,果斷的正式的告訴孩子懲罰制度,以及哪裡不對。這樣會讓孩子留下深刻教訓,凡事有個度,原來不能憑藉自己的喜好去解決問題,理性才是最好的。

    其實,犟孩子也有自己的發光點!可是很多家長對於倔強的孩子都採用強制的手段,關禁閉都是司空見慣,這樣對孩子 的身心發展都是非常不好的。"我們要尊重每個孩子發展的個性,我們要做的不是剪調他們的翅膀,而是要讓他們去翱翔。"上善若水,父母放下剛硬的態度,也可以讓孩子學會水的以柔克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汽車市場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