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嶺南小刺史
-
2 # 史海浮沉假行僧
綜合整個明朝,東廠自然是最“厲害”的。不過,“六扇門”這個特務組織只是一種傳說,真實歷史並不存在,起碼現在還沒有史籍能證明。
機構簡述六扇門
我們在小說電視劇裡看到“六扇門”這個組織,感覺特別的拉風。作為特務組織,它確實不存在,但是作為另一種稱呼它是存在的。
它起源於唐朝,是三法司衙門的合稱,在明清時代,“三法司”具體指的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而稱呼“六扇門”的原因也僅僅只是因為建築樣式,每個衙門的大門受律法約束,都只能是三開間,即建築物正面的開間,兩根柱子之間的橫向空間為一間,而每間各安裝兩扇門,合計六扇門。
錦衣衛
公元1382年(明朝1368年建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賦予三項職能,分別是守衛宮禁,偵查逮捕,掌管刑獄(詔獄)。後來在1387年,朱元璋覺得錦衣衛濫用職權,偏離了他的初衷,又撤銷了。直到朱棣時期,再次恢復錦衣衛,至此,往後直至明亡,錦衣衛都一直存在。
無論朱元璋還是朱棣,設立或者恢復錦衣衛,初衷都是為了加強皇權,增強中央集權,駕馭不法群臣,只是隨著後來的朝政胡亂,皇帝不怎麼管事兒,文宦兩集團的黨爭,一個有特權的機構錦衣衛,被腐蝕掉在所難免。
東廠
公元1420年,朱棣為更好的行使皇權,設立了“東廠”,全稱“東緝事廠”。統轄權在宦官手中,主要職能體現在兩個方面,刑獄審訊和社會監視。
朱棣儘管是正宗的朱家血脈,但畢竟是透過造反得到的皇位,社會上又有很多關於建文帝還活著的流言以及對永樂政權的質疑,所以,對很多朝政大臣並不是徹底的信任,而在起兵過程中,諸如鄭和,道衍這樣的宦官,和尚幫了不小的忙,所以他個人對宦官還是相對信任的。而且宦官都是在自己身邊,使喚起來更方便。於是便有了東廠。
西廠
西廠是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成立於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首任首領汪直假公濟私,拼命構置冤案,權力膨脹,威脅皇權,遂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撤銷西廠。
到了明武宗時期,宦官勢力復興,於正德元年(1506年)重開西廠,正德五年(1511年),隨著大太監劉瑾的倒臺,西廠被撤銷,從此遠離了歷史舞臺!
三大特務機構的區別相同點
01 東西廠以及錦衣衛都是明朝三法司之外直接聽命於皇帝,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負責監視,偵查,鎮壓官吏也包括民眾的不法行為。
02 東西廠的主要組成人員都是從錦衣衛抽調的。
注:錦衣衛起初監視的物件以朝臣為主,東西廠一開始就是大臣百姓都監視,到了後來權力氾濫,這點小區別也就變成共同點了。
不同點
錦衣衛由皇帝親信武將統領,屬外臣;東西廠的廠主都是親信宦官,屬內臣。
分析
按理說,東西廠,錦衣衛是平級的,但正是因為上述的不同點,導致了東西廠漸漸凌駕於錦衣衛之上。
東西廠長主作為內臣,經常直面皇帝,要說什麼可以直訴,而錦衣衛指揮使報告皇帝還需要上奏摺,通常情況下,經常在皇帝眼前晃悠的廠公自然比錦衣衛指揮使跟皇帝的關係更親密。漸漸的,皇帝還賦予廠公監視錦衣衛的權利。
這裡有一點要說的是,西廠在建立之初,大肆擴張,勢力超過了東廠,但畢竟西廠存在時間過短,綜合來看,也就是東廠權力最大了。
結語這幾個特務組織,就好比曾經的“軍統”,多數時候服務於個人,以權謀私,假公濟私,少數時候服務於國家,比如錦衣衛在明朝抗倭時期蒐集軍情!
感謝閱讀,感興趣別忘了關注交流喲~
-
3 # 蘺公子
首先,六扇門並不是一個機構,只是朝廷辦事衙門的統稱,一般活動於民間和江湖中,因此論權力也不及其它幾個。接下來我們好好按時間線來理一下權力巔峰的東廠、西廠、錦衣衛在整個明朝的權力波動情況。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建立錦衣衛。錦衣衛>一切。
明成祖朱棣時期:建立東廠。開始時候的局面:錦衣衛>東廠。後來慢慢權力傾斜,出現東廠>錦衣衛的局面。
此後兩個組織一直明爭暗鬥,你強我弱,實力相當。
明英宗朱祁鎮時期:錦衣衛>東廠。
明憲宗朱見深時期:建立西廠。西廠>東廠>錦衣衛。
西廠成立5個月後,大家一致向皇帝報告西廠的不好,於是西廠被廢了。
此時東廠>錦衣衛。
廢除西廠的一段時間裡,憲宗特別沒有安全感。奸臣戴縉趁機向憲宗進言西廠領導汪直的種種好處。
於是1個月後,西廠又回來了……
於是乎又回到了西廠>東廠>錦衣衛的熟悉局面……
五年後,西廠太過招搖,首領汪直陷害忠良、排除異己,致使明憲宗知道後很生氣,西廠再次被廢除了。
接下來一段時間:東廠>錦衣衛>六扇門
(憲宗好能折騰)
憲宗的孫子明武宗朱厚照時期,西廠被複開了……復開之後,東西廠誰也不服誰,活不好好幹,還竟亂鬥。明武宗一看不得了,於是又建立了一個新的特務機構“內行廠”。這段時間那叫一個亂,雖然內行廠直接由武宗領導,但真正的勢力範圍幾乎各部門均分。於是出現了以下的局面:
內行廠=東廠=西廠=錦衣衛
五年後,西廠又又又被廢了,自此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同時內行廠也被撤銷了。
明熹宗朱由校時期,魏忠賢太監權傾朝野,人人見了都要呼“九千歲”,他使東廠勢力到達頂峰,錦衣衛見了都要下跪。
此時:東廠>錦衣衛
明思宗朱由檢時期,魏忠賢被抓,經歷一番治理,東廠勢力減弱。出現了錦衣衛>東廠時期。
接下來一段時間後,明朝滅亡了。一切隨明朝滅亡而灰飛煙滅,不復存在。
好一齣歷史大戲!
-
4 # 執毫潑墨染青衫
提到明朝的軍政情報組織,錦衣衛、東廠、西廠肯定是三座繞不過去的大山,而六扇門是明朝時期三法司衙門的合稱故此不能算為特務組織。但要說這幾個機構哪個更厲害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因為在明朝276年國祚當中的不同時期他們各領風騷、互相掣肘,並無永遠的第一,只有暫時的獨領風騷。下面我們分別來了解這幾大機構,對比下明朝不同時期時他們的權利波動。
錦衣衛作為明朝專有的軍政情報蒐集機構,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設定錦衣衛。至洪武二十年因覺錦衣衛有濫用職權、恃寵而驕之態同時也為太子朱標繼位鋪路,朱元璋廢除錦衣衛。在這期間因東廠和西廠仍未設立,故此錦衣衛權力最大。
至明成祖時,錦衣衛得以恢復,從此至明朝滅亡,錦衣衛一直存在。
正統成化時期,錦衣衛的職權有所擴大。
弘治正德時期,太監劉瑾操控朝政,這一時期錦衣衛不得不依附於東廠,廠衛格局發生變化。
世宗嘉靖時期,錦衣衛的權勢逐漸上升,到陸炳執掌衛權之時,錦衣衛的權力達到了頂峰,此時東廠也不得不對錦衣衛低頭俯首。
隆慶萬曆時期,錦衣衛行事可算規規矩矩,這一時期錦衣衛權力不及東廠。
天啟崇禎時期,錦衣衛淪為東廠附庸。
東廠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建立東廠一是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這第二點便是亦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因東廠直接受成祖指揮,故此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東廠權力之大甚至在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之時都要派人旁聽,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的人員坐班,監視官員的一舉一動。
西廠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存在過很短的一段時間,明憲宗成化年間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
然而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被撤銷,只相隔一個月憲宗又恢復西廠。明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劉瑾倒臺,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西廠作為一個臨時產品,就這樣在歷史上永遠地消失了。
但可見在西廠存在的這短短時間內權勢可謂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
六扇門相信大部分知道“六扇門”這個詞是從影視劇中瞭解的。從名字上來看,很直觀的就知道六扇門就是六扇大門的意思,他是明朝時期三法司衙門的合稱。因為衙門外的大門都很有講究,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是隻能三開間,每一開間安裝兩扇門,三開間加起來就是六扇,因此三法司衙門就被成為“六扇門”。
六扇門主要針對的是江湖上發生的案件或者是被官府長期通緝的逃犯,因此權力有限,不像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一樣管轄範圍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不對抗皇帝,整個國家基本沒有誰不屬於他們權力範圍之內的。由此可見錦衣衛、東廠、西廠比六扇門權力更大。
-
5 # 哎亦呀
明朝的特務機構分別為:東廠,西廠,內行廠與錦衣衛。並沒有所謂的六扇門。
錦衣衛: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
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北韓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衛。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鑾儀衛。清朝的錦衣衛僅存在一年。
正德初期,太監劉瑾操握政權,將心腹佈於朝廷各要位上,錦衣衛指揮使石義文也常對劉瑾阿諛奉承。隨著劉瑾權勢的進一步擴大,錦衣衛不得不依附於東廠,廠衛格局形式發生變化。[2] 在由錢寧治理衛事時,錦衣衛權勢再一次上升。[2] 明世宗嘉靖時期是錦衣衛權力鼎盛時期。此期的錦衣衛權力程逐步上升趨勢,待陸炳執掌衛政之時,錦衣衛權力達到頂峰,衛權甚至超越廠權,東廠亦為之低頭俯首。[2] 史書上對隆慶、萬曆時期的錦衣衛人事變遷少有記載。以萬曆時期為例:萬曆初期,朱希孝為錦衣衛指揮使。其對權力的行使可謂規規矩矩,不擴大事態,嚴格遵守規矩,對事物的處理比較謹慎。萬曆十年,劉守為錦衣衛都督,其與東廠狼狽為奸,作威作福,雖對錦衣衛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造成了錦衣衛與東廠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局面。萬曆後期,神宗久久不理朝政,此時非法羈押、長期監禁的情形普遍存在。此時錦衣衛權力不及東廠之勢。[2] 明朝末期 錦衣衛權力低於東廠,淪為其附庸。自萬曆年間,明朝的社會矛盾逐漸加深,朝廷分崩離析,大臣們結黨自擁,大太監魏忠賢權傾內外。熹宗初期,劉僑為錦衣衛鎮撫司指揮,因為人正直,“不肯獻媚,不肯殺人” ,遵紀守法,魏忠賢便借勢將其削館免職。隨後,田爾耕投靠魏忠賢,甘願作其義子。其為人“陰險狡詐”,又因其“緝捕有功”升為錦衣衛都督。[2] 崇禎初期,朱由檢雖已撥亂反正,但社會矛盾一時並未消除。此期由董琨治理錦衣衛之事,此人急功近利,必究便被罷免。隨後由吳孟明掌管錦衣衛,此人雖公正,但為不阿,行事時總觀望東廠之態
東廠: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設立,全稱:東輯事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
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北韓半島。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西廠: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
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憲宗欽定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 而西廠的職務是偵查民臣的言行,並可以對疑犯進行拘留、用刑,西廠又把監獄以及法庭混為一體,而且可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
內行廠:內行廠是明朝設立的特務機構,與明朝的東廠、西廠、錦衣衛合稱“廠衛”。,別名為大內行廠,又叫“內廠”、“內辦事廠”。
明武宗正德初年,以當時八虎之一的馬永成掌管東廠,以八虎的另一成員谷大用掌管西廠。當時司禮監太監劉瑾因與他們有矛盾,又在京師榮府舊倉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設內行廠,自成系統,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除監察臣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監察之例,權勢居東、西廠之上,用刑尤為酷烈。錦衣衛偵伺一切官民,東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西廠有時還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套偵察特務體系。
正德五年劉瑾倒臺後,內行廠與西廠亦一同被裁撤。雖然內行廠僅存在五年,但亦殘害了不少忠良。《明史·刑法志三》載:“得顓刑殺,擅作威福,賊殺良”。
-
6 # 未來的每一天
東西兩廠隸屬一個組織,同為以太監為首的組織,建立初期本意為刺探情報,維護皇城安全,刺殺奸黨妄臣,捉拿逃犯惡人,鎮壓民間起義的重任,但太監因身體殘缺,長期受人奴役,處於皇城的最低層,處處受人嘲諷,以及人格汙辱。所以心理嚴重扭曲,處事狠辣變態,打著皇帝的保護傘,排除異已,搬弄事非陷害忠良,結黨營私處處唯我獨尊,到最後競變成了一個讓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的惡魔組織,其中以東廠的魏忠賢最為著名,歷史真有其人本文就不再絮絮而談。錦衣衛本屬皇帝身邊的衛隊組織,主要任務是保護皇帝及其家眷大臣的安保,雖在京城有點橫行霸道,但並本質並未越權。六扇門和衙門同屬一個機關組織,屬捕快警察一行,論厲害和錦衣衛都難望東廠其項背。
四大特務機構中最早建立的是錦衣衛。明朝開國僅15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首個公開的特務組織錦衣衛指揮使司,這是開始要對建國的元老們下手!當然還有修理貪官。錦衣衛的頭頭叫做指揮使,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錦衣衛的日常工作主要負責監察百官,為皇帝刺探百官動向,調查百官有沒有貪汙、反叛行為,當然也負責保衛皇帝,有時候還會充當一下皇帝的儀仗隊。錦衣衛最頂頭的上司就是皇帝,有什麼事情都是直接向皇帝報告,還有提審犯人的權力。
回覆列表
說實話,明朝的特務組織裡,沒有六扇門,只有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六扇門只是影視劇裡虛構出來的組織,所以此篇將它排除。
錦衣衛是明朝朱元璋時期建立的最早特務組織,最初的職責和傳統的禁軍沒啥區別,就是保護皇帝、跟隨皇帝出巡,或者在一些重要儀式裡充當儀仗隊的角色。
後來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一時間覺得刑部、大理寺、督察院這些都用得不稱手,於是就提升了錦衣衛的功能,讓京以為掌管“巡察緝捕”的職責,說白了就是做皇帝的私人警察。
錦衣衛最鼎盛的時候有6萬之眾,使得整個朝廷籠罩在一片恐怖氛圍當中,朱元璋後期錦衣衛被廢除,到了明成祖朱棣時又把錦衣衛恢復了。
東廠也是朱棣成立的一個特務機構,但是東廠主要是由宦官掌領,還出了幾個權勢熏天的大太監,比如曹瑾和魏忠賢。
錦衣衛和東廠一開始也是平起平坐,不過後來錦衣衛也成為了東廠的偵緝和監控的範圍,無形之中錦衣衛比東廠矮了半個等級。
在魏忠賢時期,東廠的風頭就蓋過了錦衣衛,連錦衣衛的指揮使見了魏忠賢都要磕頭。
不僅如此,起初東廠抓完人,要先交給錦衣衛審理,後來東廠有了自己的監獄,直接將錦衣衛跳過,自己處置。
可以說東廠自成立以來,發展得很迅速,勢力一度滲透到朝野的方方面面,任何情況可以直接向皇帝彙報,而不像錦衣衛那樣得先透過奏疏得形式。
沒辦法,誰讓這群宦官是皇帝身邊得紅人呢!
至於西廠,存在的時間太短了,也只是因為小太監汪直的存在而曇花一現罷了。西廠雖然在短短几個月人員極度擴充,在全國部下自己的偵緝網路,但是汪直卻不知道低調,權力膨脹後引起了皇帝的警覺,最終被感觸京城,幾年後在失意中死去,西廠也就此解散了。雖然在明武宗時期,西廠被大太監劉瑾恢復,但是劉瑾倒臺後西廠就從歷史上消失了,而東廠和錦衣衛,直到明亡,才徹底消失。
所以說,明朝的這三個特務組織,最初是錦衣衛一馬當先,但是要論實力和權勢,還應該是東廠最牛,排序也就是東廠、錦衣衛、西廠!